中国哲学第五讲
中国哲学(下)复习纲要
中国哲学(下)复习纲要*Sulley目录1第一讲、韩愈与儒学复兴运动41.1一、中晚唐的文化氛围 (4)1.2二、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 (4)1.3三、韩愈的贡献 (4)1.4四、韩愈的思想 (4)2第二讲、北宋士大夫精神与宋初三先生52.1一、北宋的开国规模和士大夫精神的觉醒 (5)2.2二、胡瑷的著作与思想 (5)2.3三、孙复与石介 (5)3第三讲、周敦颐的哲学63.1一、太极与诚 (6)3.2二、人与万物 (6)3.3三、圣人 (7)3.4四、教化与治理 (7)3.5五、志学 (7)4第四讲、《易》兼体用:邵雍的思考74.1一、观物 (7)4.2二、体用 (8)4.3三、体以四立 (8)4.4四、用因三尽 (9)*本文档整理自《宋明理学十五讲》,属无偿分享,禁止任何形式的交易行为。
15第五讲、自立吾理:程颢哲学的精神(上)95.1一、对佛教的批判 (9)5.2二、道学话语的建构 (9)5.3三、天理 (9)6第六讲、自立吾理:程颢哲学的精神(下)106.1四、生之谓性 (10)6.2五、以觉言仁 (10)6.3六、定性 (10)7第七讲、气本与神化:张载的哲学构建(上)117.1一、虚与气 (11)8第八讲、气本与神化:张载的哲学构建(下)118.1二、形与象 (11)8.2三、参两 (11)8.3四、感 (12)8.4五、人性论 (12)8.5六、性与心 (13)9第九讲、形上定体:程颐的思想(上)139.1一、形上形下 (13)9.2二、体用一源 (13)9.3三、生生之理 (13)9.4四、道无无对 (14)10第十讲形上定体:程颐的思想(下)1410.1五、公与仁 (14)10.2六、人性论 (14)10.3七、主敬 (14)10.4八、格物致知 (15)11第十一讲、理气动静:朱子的哲学(上)1511.1一、体用 (15)11.2二、太极 (15)11.3三、理与气 (16)212第十二讲、理气动静:朱子的哲学(下)1712.1四、人性 (17)12.2五、心性情意 (17)12.3六、涵养 (18)12.4七、致知 (18)13第十三讲、自作主宰:陆九渊与朱陆之辩1813.1一、陆九渊的思想 (18)13.2二、朱陆之辩 (19)14第十四讲、无善无恶:王阳明的心学1914.1一、心外无理 (19)14.2二、心外无物 (19)14.3三、格物 (20)14.4四、知行合一 (20)14.5五、致良知 (20)15第十五讲、理只是气之理:罗钦顺的思想2015.1一、异学驳论 (20)15.2二、理只是气之理 (21)15.3三、论性 (21)15.4四、格物观 (22)31第一讲、韩愈与儒学复兴运动1.1一、中晚唐的文化氛围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魏晋六朝门阀士族的垄断,但是它没能在真正意义上普及,在李唐一代的政治斗争中,很多的世家大族和新进的进士集团之间的斗争。
中国哲学史(先秦部分)第五讲 老子与道家哲学的发生
在《老子》看来,作为“道”的“无”,比之 作为“万物”的“有”,是一种更为根本的存在。 因此,《老子》说: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 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
这里的“谷神”是指“道”。如同母亲生育出 子女一样,“道”生育出“万物”。因而“道”是 “玄牝之门”,是“天地根”。正是这样,“道” 是永恒存在着的。
本节谈有关“道”的四个问题:
1.“道”: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开启; 2.作为“万物”总根源的“道”; 3.作为“万物”总规律的“道”; 4.老子之“道”的意义。
1.“道”: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开启
《老子》把“道”看作是比现象世界更根本的 存在,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 妙之门”(一章),认为天地万物、整个宇宙都是 从“道”中化生出来的。《老子》说:
在《老子》书中,作为本体意义的“道”, 通过与“万物”的关系,具有两重涵义:
●一是指“万物”的总根源, ●一是指“万物”的总规律。
2.作为“万物”总根源的“道”
《老子》把“道”看作是比现象世界更根本的 存在,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众妙之门”,认为天地万物、整个宇宙都是从 “道”中化生出来的,并将这一生化过程概括成 一个公式:
第五讲分六节谈老子与道家哲学的发生:
第一节 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 第二节 “道”的形上世界的开辟; 第三节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矛盾观; 第四节 “小国寡民”的历史观与“无为而治”
的政治哲学; 第五节 “静观”“玄览”的直觉认识论; 第六节 老子思想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
第五讲 老子与道家哲学的发生(3)
第三节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矛盾观
《老子》对于自然与社会的矛盾运动作了哲 学概括,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种丰富的 辩证法思想,集中体现在《老子》的“反者道之 动”的辩证矛盾观上。
中国哲学+第五章
LOGO
在他看来,这些超越经验、超乎形象的“空”的概念,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不是现成 的知识,不是实际的能力,而是超知识的、超实际的对于人生的觉解 冯友兰强调,这种觉解就是对理性、对理想、对智慧的不断追求。这种觉解与追求通过 人生的四种境界反映出来: 在自然境界中,人对他所做的事没有觉解或不甚觉解,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社会的风俗习 惯去做。不论是人类还是人的个体,在其童年期都是如此 在功利境界中,人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做各种事。这些事其后果可能有利于他人,但其 动机则是利己的。 在道德境界中,人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因而自觉地为社会 的利益做各种事。这些事都具有道德价值。 在天地境界中,人觉悟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 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在这种境界中的人,不仅知天,事天,乐天, 而且与天、与宇宙同一。他所做的事也还是人伦日用的事,但他对于人生的觉解已经达 到“经虚涉旷”的高度。这就是“即世间而出世间”、“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真正理想 境界、真正人生智慧。这种理想境界和人生智慧是超自然本性、超功利观念、超道德价 值的。 冯友兰认为,在这四境界中,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产物。 “新理学”的形上学的根本意义,就是帮助人超越经验、超越自我,达到道德境界乃至天 地境界,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智慧的人,实现人生的最后觉解和最高追求 冯友兰认为,人要从人生境界中超越上去,达到道德境界乃至天地境界,需要的是对文化、 对人生的“觉解”。他很强调这一点,认为:“有觉解是人生的最特出显著底性 质。”(《新原人》第一章) LOGO
“翕辟成变”
为什么“体”与“用”会流行变化、生生不息呢?熊十力对此作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 这是因为“用”之中就存在着矛盾,存在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他说:“本体现为大用, 必有一翕一辟。”(《新唯识论》语体文本第四章) 在他看来,正是这种“用”之中的“一翕一辟”的存在,从而使每一功能都具有内在的 矛盾而成其发展 “翕”与“辟”这一对范畴,是熊十力改造中国传统哲学范畴而提出来的。所谓“翕”, 是凝于物化的动势,具有固闭、下坠的性质,成为“辟”所依据、所显发的工具,其动向 与本体相反。所谓“辟”,是不可物化的动势,具有刚健、开发、升进、昭明等德性,为 运动“翕”、转化“翕”的力量,代表了本体的动向。“翕”与“辟”是相反相成的。 他说:“每一功能都具翕、辟两极,没有一个功能只是纯翕而无辟,或只是纯辟而无翕 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第六章)
第五讲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
• 伴随哲学的产生,人类开始具有对事物本 性追根溯源、以无限性为特征的哲学思维, 以后伴随生产活动中观察实验材料的积累 和经验性思维的完善,人类又具有了可判 定性的、有限性的科学思维。 • 只是由于科学在产生之初仍然是以经验和 观察活动为主,因此,那时的科学思维是 与哲学思维合二为一的,使人类的思维方 式带有古代思维的特点:
• 因此,当近代工业兴起以后,哲学便轻而 易举地与近代科学结合起来,促成思维方 式的革新。
• 其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根源于具体实践 的直接需要。 • 一般说来,传统思维方式都具有突出的实 践性特征。 • 古代朴素的宇宙论萌生于原始农业对天的 关注,对天象的观察,人们提出各种思想 观点或对某些问题感兴趣,往往不是出于 单纯的求知需要和研究爱好,而是出于实 践的需要,目的是为了能“物为己用”、 “物尽其用”。
• 当然,人类思维这个大系统的发展,每次 “分”、“合”都有质的突变,20世纪及 其以后的“合”,并不是古代“合”的复 制,尽管其带有古代系统思维的信息,如 辩证性、有机性和层次性(从已有的等级结 构的组成部分向上发展出更高的一个层次 的系统。 •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称之为“螺线型”辩 证圈,但它毕竟是更新的自觉的思维方式。
• 民族思维方式: • 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 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 方式、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 就叫做该民族的思维方式。
• 一个人每天都在思考各种不同的问题,但 每个人思考的习惯和过程各不相同。 • 为什么每个人的思考习惯会不相同? 三个原因: → 大脑结构 → 知识结构 → 生活环境(社会强制性)
• 人类的思维领域,从方法和流程上看,经 历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发展历程。 • 古代思维的重点在于“合”—— • 从原始状态无序的整体观到有序的整体观, 从主客浑然不分的原始宇宙观到具有自主 意识的系统宇宙观,表现出古代系统思维 的上升趋势。
《老子》与《庄子
第二、《老子》这本书善于 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概况 出深奥的哲理,赋予理论以 形象色彩。
《老子》文学成就之二 形象具体的说理 例如,六十七章,它说“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 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万 物草木刚出生的时候都很柔弱,最后死去的时候 都很枯槁。树木生长是如此,人也是如此。所以 他认为坚强是死的原因,柔弱是生的原因,他提 倡柔弱,反对坚强,主张以柔胜强、以柔克刚。 再比如说三十一章,他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一 个有车厢有车轮,但是只在车厢的空间内才起载 重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用陶土做一个器皿,做一 个罐子,做一个碗,做一个盆,就是在一个空间 里可以盛东西。我们盖房子,筑墙,开门窗,盖 上屋顶,也是房屋的空间住人起作用。那么墙壁 等等,车厢等等,锅碗瓢盆等边缘的那些东西, 那个叫做有,而那个空间叫做无,他从这些例子 里推论出来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 说,有形的不过是条件,无形的空间才起实际作 用,所以,无比有更重要。这个例子是很有趣的, 也是很值得分析的。这个就不仅仅是一个比喻了, 而是起到一种提供论证、深化论点的作用,甚至 是某种立论的出发点。这个问题想要驳倒他,把 这个说清楚也是不容易的。
中国哲学史大纲(参考)
3.论述董仲舒的性情论?
4.谈谈董仲舒在儒学中的地位。
第十二讲:
1.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有什么不同?
2.谈谈谶与纬的区别?
第十三讲:
1.谈谈王充的元气论。
2.王充的效验思想。
3.比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论。
第十四讲:
1.玄学是如何产生的?
2.谈谈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
3.如何理解“得意忘言”?
2.《易传》的“三才之道”包括那些内容?
3.如何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
第九讲:
1.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什么不同?
2.荀子对于当时谬误学说的批评?
3.谈谈“虚一而静”的内容?
第十讲:
1.为什么说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2.韩非子是如何论述道和理的。
3.谈谈韩非子的历史观?
第十一讲:
1.谈谈董仲舒德天人感应思想?
2.解释方以智的“质测”与“通几”,并论述二者的关系。
3.论述方以智“随、泯、统”思想。
第二十九讲:
1.论述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思想。
2.王夫之是如何看待能、所关系的。
3.谈谈王夫之的人性论。
4.谈谈王夫之的历史观。
第三十讲:
1.论述颜元的理气思想。
2.颜元的格物说有什么特点。
3.谈谈颜元的功利主义思想。
第二十五讲:
1.论述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
2.谈谈陆九渊与朱熹思想的不同。
第二十六讲:
1.谈谈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思想?
2.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3.谈谈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第二十七讲:
1.谈谈罗钦顺的“理一分殊”思想。
2.论述王廷相“理载于气”思想。
中国哲学十讲
中国哲学十讲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体系延续了数千年,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在这本《中国哲学十讲》中,我们将研究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思想。
第一讲:《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我们将讨论中国哲学的起源、历史和发展,从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和墨家,到现代的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讲:《儒家思想》。
我们将介绍儒家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包括仁、义、礼和智。
我们还将探讨儒家的政治哲学和教育理念。
第三讲:《道家思想》。
我们将研究道家的思想,包括道、无为、自然和虚无。
我们还将探讨道家的哲学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第四讲:《墨家思想》。
我们将介绍墨家的思想,包括兼爱、非攻和公义。
我们还将探讨墨家对中国战争和国防哲学的影响。
第五讲:《纵横家思想》。
我们将研究纵横家的思想,包括权谋、计策和战争哲学。
我们还将探讨纵横家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第六讲:《名家思想》。
我们将介绍名家的思想,包括名和实、言语和认识。
我们还将探讨名家对中国文学和语言哲学的影响。
第七讲:《法家思想》。
我们将研究法家的思想,包括法治、刑罚和统治哲学。
我们还将探讨法家对中国现代政治和法律体系的影响。
第八讲:《佛教思想》。
我们将介绍佛教的思想,包括缘起、空、禅定和菩提。
我们还将探讨佛教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第九讲:《道教思想》。
我们将研究道教的思想,包括修炼、长生和道德。
我们还将探讨道教对中国宗教和文化的影响。
第十讲:《现代中国哲学》。
我们将讨论现代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和学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和民族哲学。
我们还将探讨现代中国哲学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中国哲学史(第五讲)
• 另外13篇则更多属于记录墨子上说下教、 游说诸侯或与他人进行论辩的内容,当然 也有一些属于陈述墨子思想的内容,大多 与“墨家十论”内容重复。 • “墨家十论”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墨子哲学 思想的主要参考文本。
• (三)墨家组织 • 墨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拥有一个非常严密的、以 “巨子”为首领,在其内部奉行严格的纪律的组织。 • 1、巨子为首 • 墨家的首领称为“巨子”,墨家徒众必须绝对服从巨子 的命令,为实施墨家的主张,舍身行道。因墨家主张尚 贤,巨子被认为是天下最具贤德、圣智、辩才之人。 • 2、墨者之法 • 墨家组织内有严格的“墨者之法”,且执法如山,不徇 私情,即使巨子本人也不例外。 • 3、绝对服从 • 墨家组织内部的一切事务皆由巨子操控。即使“赴火蹈 刃”,也在所不辞。 • 4、明确分工 • 墨家内部组织严明,其集团内部成员已经有了较为明确 的分工。分为三类,“谈辩”类;“说书”类;“从事” 类。 • 5、财产一体 • 墨家内部还实行一体化的经济制度。
• 墨子在世之时,即因有着极高的社会威望 和影响力,而被称为“北方贤圣人”,所 谓“盛誉流于北方,义声振于楚越” (《吕氏春秋· 当染》)。而在其身后,墨 子墨家的名望依然不绝于文献史籍。无论 称颂还是批评,但墨子仍是其后诸子不能 回避且必须高度重视的人物。
• 如儒家的“亚圣”孟子就说:“杨朱、墨翟之言 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 子· 滕文公上》),认为墨子的学说影响极大,充 盈天下。而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对墨子 的关注度,更丝毫不亚于孟子,在《庄子》一书 中提及墨子、墨家者,不下数十次。在《庄子· 天 下》这篇总结先秦学术发展的经典文章中,开篇 论及的就是墨家。同时,庄子虽然不赞同墨子的 学说,但对于墨子的人格魅力,则不乏溢美之词, 他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 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中国哲学史全套课件
中国哲学史全套课件---------------------------------------------------------------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哲学史全套课件中國哲學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国哲学精神中國哲學簡史哲学是旪代精神癿精华,也是民族精神癿精华。
丨国哲孜跟其他民族癿哲孜都丌一样,有其特有癿民族性。
它浓缩癿反映出丨华民族特有癿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斱式,认知结构等等。
丨国哲孜癿民族性也就是丨国哲孜匙别二其他民族哲孜癿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丨国哲孜独特癿精神风貌。
中國哲學精神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精神自强不息基本癿宇宏论态度《周易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丨国古代哲人崇尚键劢,以劢态癿眼光看往丐界,看往人生。
在古人看来,宇宏便是生生丌息癿,迁流丌止癿运劢过程,丌存在仸何一成丌变癿东西。
丨国哲孜家立趍二劢态癿宇宏观,以生作为人类社会最根本癿原则,他仧鼓劥人仧积极迚取,奋发向上,高扬乐观主丿精神。
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精神实事求是知识论态度实亊求是不自强丌息癿迚取惲识相一致。
《巠传》把实亊概括为为三条,叫正德,利用,厚生。
丨国哲孜不西斱哲孜丌同,哲孜家幵丌从纪粹癿理论兴趌出发探求知识,而是把求是,卲探求知识通实亊紧寁地联系在一起,主张为1 / 3实亊而求知识。
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精神辩证逻辑思惱斱法特艱,两点论,劢癿逻辑不注重发展、注重有机联系癿宇宏观相联系,丨国传统哲孜丨癿辩证思维比较发达。
以阴阳范畴为核心,在先秦旪期形成三丧辩证法孜说系统。
道家癿贵柔辩证法,以老子为代表。
企者丌立,跨者丌行。
兵家癿尚刚辩证法,以孙子为代表。
儒家癿执丨辩证法,以《易传》为代表。
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精神以人为本基本癿哲孜类型:人生哲孜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 爱人者必人爱之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5.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6. 无为而无不为 7. 治大国者烹小鲜在丨国哲孜以人为本癿精神丨,包含着尊重他人、尊重民惲、不人为善、利群利他、忧国忧民、严二徂己、推己及人、向彽高尚人格等吅理思惱,曾对丨华民族癿形成发展发生极大癿影响。
第五讲 关于认识与真理
认识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 认识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 史性。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史性。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认识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 认识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 神客体。 神客体。
认识中介是指主体和 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 利用的一切条件, 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 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认识作为主体和客体 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需要通 过中介来实现的。 过中介来实现的。 认识的中介既表现为 以往认识过程的知识的积 累,也表现为新的认识过 程开始的基本前提。 程开始的基本前提。
第一,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 点引入认识论, 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规定认识的主体 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 第二, 反映论, 反映论,科学地揭示认识过程中各方面 的辩证关系。 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 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 主体与主观的关系 主体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 主体与主观的关系:主体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 主体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 而主观不包括物质现象;主体是具有主观性的主体 主体是具有主观性的主体. 而主观不包括物质现象 主体是具有主观性的主体 • 客体与客观的关系:客体包括精神客体 客观不包 客体与客观的关系 客体包括精神客体,客观不包 客体包括精神客体 括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括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 主体在认识系统中是首要因素 对认识活动的形成 主体在认识系统中是首要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形成 起着决定性作用;主体具有自主性 能动性:主体 主体具有自主性、 起着决定性作用 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 主体 通过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 通过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对客体信息进行能动 地加工、整理和重构。 地加工、整理和重构。
《中国哲学十五讲》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编审委 员会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序
第一讲 性与天道:孔子的哲 学
一 关于《论语》 二 “不可得而闻”
三 “性相近也” 四 说和乐
五 通向幸福的道 路
六 立与达
七 论仁 八 天何言哉
第二讲 以无为用:《老子》 的哲学
一 从《老子》 1
第一章说起
2
二 有生于无
3 三 无之以为
第十一讲 一物两体六 人性论
五感
七 性与心
第十二讲 形上定体:程颐的 哲学
一 形上形下 二 体用一源
三 生生之理 四 道无无对
五 公与仁 六 人性论
七 主敬 八 格物致知
第十三讲 理气动静:朱子的 哲学
01
一 体用
02
二 太极
03
第十三讲 理气动静: 朱子的哲学
017
第十四讲 自作主宰: 陆九渊的哲学
018
第十五讲 心外无理: 王阳明的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流派,在世界哲学之林中具有独特的地 位。本书不过分纠结、拘泥于分析框架,而是遴选出中国哲学史上代表性的人物和论题,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 性为基本依归,以流畅、通俗的语言勾勒出中国哲学的基本框架,梳理出问题线索,帮助学生在尽快建立起关于 中国哲学的知识地图,提供思想锚点,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稳固的基础。本书选择中国古代十五位有代表性的哲 学家,对他们的哲学体系做了整体性的阐发和揭示。作者从每一位哲学家的根本问题出发,明确其概念内涵及问 题的具体指涉,呈现出其思想展开的固有脉络和结构。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哲学家的思想路径的深入挖掘, 以及对隐藏在基本哲学洞见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的强调,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极具启发的。
第五讲自然无为论
一、自然无为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对自然无为的理解 三、自然无为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概念
1.自然万物;自然而然。 2.天道无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的变化同 样是无为的。 3.人道无为。自然无为是人道的最高法则。 4.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态度: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司马迁::“圣人不巧,是变是守。” 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对自然无为思想的理解 6.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为中国哲学提出 了“自然合理”的思维模式和重要的理 论根据。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 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夫唯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件 第5章 中国传统哲学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流变
一、先秦哲学
(二)道家 同时,老子在朴素辩证法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提出了“反者道之
动”的哲学命题。 老子主张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
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其中,“端”即是萌芽,而仁、义、礼、智是推广这四个“善端”的道 德手段。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流变
一、先秦哲学
(一)儒家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荀子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其
他各家学说,进一步丰富了早期的儒家哲学思想。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的“ 性善论”不同,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流变
一、先秦哲学
(二)道家 同时,庄子也提倡自然无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庄子将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他认为事物之间的差别是随着人的 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是相对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 个人与宇宙的契合。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流变
摄百神的天,它自身肯定也是一个神,是一个“意志之天”和“道德之天” 。 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们的行为必须在天的行为中去探寻依据,即“以类 合之,天人一也。”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流变
二、两汉经学
(一)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主要是为维护当时汉朝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
,董仲舒也认为,虽然天子是上天所授,但也不可胡作非为。在天人感应的 基础上,董仲舒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君权神授的绝对权威,为君主专制奠定 了理论基础。
素论全套课程
素论全套课程素论全套课程是指涵盖素论所有内容的课程体系。
素论是指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门学问,主要探讨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素论全套课程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的第一讲介绍了素论的基本概念,包括素、形、气、道、理等。
第二讲介绍了素论的历史,从先秦到宋明理学。
第三讲介绍了素论的流派,包括法家、道家、儒家等。
第四讲介绍了素论的方法,包括辩证法、逻辑法等。
第五讲介绍了素论的争论,包括“有无之争”、“性命之争”等。
课程的后续讲座将深入探讨素论的各个方面。
例如,第六讲将探讨素论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关系,第七讲将探讨素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第八讲将探讨素论与中国古代宗教的关系。
第九讲将探讨素论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第十讲将探讨素论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第十一讲将探讨素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十二讲将探讨素论的未来发展。
这套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素论的各个方面,对了解素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讲解深入浅出,适合所有对素论感兴趣的人士。
以下是课程的具体内容:●第一讲:素论的基本概念素的概念形的概念气的概念道的概念理的概念●第二讲:素论的历史先秦素论汉代素论魏晋南北朝素论隋唐宋元素论明清素论●第三讲:素论的流派法家道家儒家佛家●第四讲:素论的方法辩证法逻辑法●第五讲:素论的争论有无之争性命之争●第六讲:素论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关系素论与自然科学素论与数学素论与医学●第七讲:素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素论与道家哲学素论与儒家哲学素论与佛家哲学●第八讲:素论与中国古代宗教的关系素论与道教素论与儒教素论与佛教●第九讲:素论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素论与西方哲学素论与中国现代哲学●第十讲:素论与现代科学的关系素论与现代物理学素论与现代化学素论与现代生物学●第十一讲:素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素论与现代政治素论与现代经济素论与现代文化第十二讲:素论的未来发展素论的复兴素论的创新。
第五讲 老子、庄子的智慧智慧
逆向思维
4 •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八章
3 4
1、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事物存 在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观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老子
•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 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 一个统一体中。
【常】(chánɡ)
“常”指裙子。《说文.巾部》:“常,下 裙也。”人类早期是以树叶、兽皮等作为 御寒之物。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 “常” 作为遮羞物。有固定不变之意。如常法、 常规、纲常、伦常。
道有三层意义:
•道的本性 •道的公用 •道的规律
3 4
1、道的本性
--道法自然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实际上不是别的,就 是道性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大的,不能用具体名词来限定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都是变
化的,万物有共同性,即“道”。 • 老庄所说的“道”作用于人生,叫做
“德”。强调修身养德、养生。
人生论:
• 老庄主张自然无为。 • “自然”是不加强制力量而顺其自然的心态。 • “无为”即“好静”,“无事”,“无欲”。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物壮则老
•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道德经》二十三章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 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5] ,柔弱者生之徒。
-----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岁月的联想
• 岁月给我们送来了昨天、今天 和明天,同样,岁月也给我们 4 带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 • 为年轻人是送来 • 为老年人是送走 3
中国哲学十讲
中国哲学十讲
中国哲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哲学十讲,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哲学。
第一讲: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注重自我修养,追求“道”的境界。
第二讲: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伦理,主张“仁爱”、“礼仪”、“忠诚”、“孝顺”等。
第三讲: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等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
第四讲: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核心,主张严明的法律制度和严格的惩罚。
第五讲:名家思想。
名家思想注重言论和辩论,主张“正名”、“正义”等。
第六讲:纵横家思想。
纵横家思想主张强国富民,注重实用主义,强调“权术”和“谋略”。
第七讲:阴阳家思想。
阴阳家思想认为自然界存在着阴阳两极,主张通过掌握阴阳变化来预测自然现象。
第八讲:农家思想。
农家思想注重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主张自给自足和社会公平。
第九讲:道教思想。
道教思想主张追求长生不死和精神自由,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
第十讲:佛教思想。
佛教思想认为世界是无常和空虚的,主张通过修行和慈悲来达到解脱和彻底觉悟。
以上是中国哲学十讲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哲学提供帮助。
王德峰老师《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之五
王德峰老师《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之五今天的内容有些枯燥、生涩,但却是解除我们生活烦恼的核心思想的表达。
我们看世界是用眼睛去看的,但佛家却说,要用我们的心去观。
我们的心能够观到什么?王老师说,人到了40岁,还不相信命。
此人悟性太差。
您同意吗?如何出世?这条道路如何走?《大藏经》45卷《宝藏论》中有一段话: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仓库的意思)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
虽睹众相亦是一金。
既不为相所惑。
即离分别。
常观金体无有虚谬。
喻彼真人亦复如是。
常观真一不睹众相。
虽睹众相亦是真一。
远离妄想无有颠倒。
住真实际名曰圣人。
我用这一段说明什么?举一个例子,你背着LV包包向我走来,我一眼望去,噢,世界顶级的包包。
再看自己的包,简直不是包。
可是,它还是包。
我们人生在世,为什么难以超越现实,超越现实的道路被什么阻挡了?就是被“相”的分别所阻挡。
“相”的分别是如此真实,你做了处长,我还是小小的科员,我们就停留在“相”的分别上了。
这客观的差别我们正常的认识能力都知道是真的。
但真人呢,不赌众相。
我们要走超越现实的路,第一步,扬弃“相”的差别。
我们感官看到,项链不同于戒指,但是,我们另外一种“观”的能力,就是看到“金”本身,“金”本身怎么能看到呢?金体不可能脱离“器”而存在,看到“金体”是你的心看到的。
真人能从千差万别的事物中看到本真的东西。
就好像从种种的金器中看到金本身。
“金”不能离开器而存在,我们拿不出“金”,观到金者是我们的心,心所观到的也不是假的,叫“体”,“体”如果离开心去观,也无法存在。
几层意思,第一,“体”是心观到的,第二,“体”不能离开“器”,第三,心能够观到“体”,说明“体”与心是同一个东西。
这有点哲学的思辨在里面,它告诉我们,慧能是对的。
慧能有一句话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是佛学的真理,不脱离人世间的,就像金不能脱离金器,你要觉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但现实生活种种相的差别,又让你不能觉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
第五讲隋唐佛学的心性之原
隋唐佛学的心性之原
.经过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隋唐时期,佛教哲学空前发展,开始中国化。
.与印度佛教相比,中国佛教更加重视对“心性之原”的探索,即探索人心与人性中蕴涵的成佛可能性。
.惠能的南禅宗提倡“即心即佛”和“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达到了佛教中国化的最高水平,并影响了宋明道学的兴起。
吉藏与三论宗
.吉藏(549-623)隋代高僧,金陵人,俗姓安,祖先为安息人,七岁剃度出家。
专习三论之学,著有《三论玄义》等。
.三论宗根据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百论》创立宗派,宣扬“一切皆空”和“诸法性空”等大乘空宗理论。
一切皆空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根据佛教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学说,宇宙万象均由因缘而生,假名为有,其实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体性,因此假有而真空。
.生死涅槃等空华。
包括觉悟后的涅槃境界,也是“如梦如幻”,毕竟为空。
二谛与中道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
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万象缘起,拥有假相;万法性空,了无自性。
非假非空,即假即空;中道实相,不二法门。
智顗与天台宗
.智顗(538-597)隋代荆州人,俗姓陈,世称智者大师。
18岁出家,一生多讲说法华玄义与摩诃止观,入寂后,杨广为其在天台山下建国清寺,故称天台宗。
.天台宗根据《妙法莲华经》立教,又称法华宗。
一心三观三谛圆融
.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所作。
.一心生万法:万物缘生故“假”,万象呈现而无自性故“空”,万物万象皆为一心所作故“中道”。
.从一己之心依次修炼假、空、中三观,即可断除无明、尘劳、见思三惑,达到觉悟。
.无情有性说:不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而且无情之物也有佛性,也能成佛。
玄奘与法相唯识宗
.玄奘(602-664)河南偃师人,俗姓陈,世称唐三藏。
贞观三年(629)西行,至摩揭陀国,留学那烂陀寺。
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组织佛经翻
译。
.唯识宗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为依据,擅长对意识进行条分缕析,主张“唯识无境”和“转识成智”。
法藏与华严宗
.法藏(643-712)唐代僧人,俗姓康,字贤首,早年听讲华严,深入义旨。
28岁剃度,
通西域诸国语与梵文经书。
尝为武后讲华严缘起深义,指殿隅金狮子为喻,武后遂豁然领解,后撰成《华严金师子章》.华严宗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教典,宣扬如来藏
法界缘起六相圆融
.事法界:现象世界。
理法界:本体世界。
理事无碍法界:本体与现象圆融和谐。
事事无碍法界:一切现象圆融和谐。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总相:一含众多;别相:众多非一。
同相:多不相违;异相:多义相望。
成相:缘起而成;坏相:各住其所。
慧能与南禅宗
.慧能(638-713)又作惠能,祖籍范阳,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广东)。
其父早亡,家贫,常采薪汲水以奉寡母。
.677年至韶阳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
与神秀所倡的渐悟法门相对,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念者,于念而不念。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
是以立无念为宗。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但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
此是以无相为体。
.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
若一念断绝,
法身即离色身。
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
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此是以无住为本。
宗密的《原人论》
.宗密(780-841)唐代僧人,华严宗五祖。
因常住圭峰兰若,世称圭峰禅师。
俗名何炯。
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县)人。
曾进士及第,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出家受教。
精研《圆觉经》与《华严经》,融会教禅,盛倡禅教一致。
斥迷执第一
.儒道二教,说人畜等类皆是虚无大道生成养育,谓道法自然生于元气,元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故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皆禀于天,由于时命故,死后却归天地,复其虚无。
然外教宗旨,但在乎依身立行,不在究竟身之元由,所说万物不论象外,虽指大道为本,而不备明顺逆、起灭、染净因缘,故习者不知是权,执之为了。
斥偏浅第二
.佛教自浅至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
五、一乘显性教。
.故知此教但破执情,亦未明显真灵之性。
故《法鼓经》云:一切空经是有余说。
《大品经》云:空是大乘之初门。
上之四教,展转相望,前浅后深,若且习之,自知未了,名之为浅;若执为了,即名为偏。
故就习人,云偏浅也。
直显真源第三
.一乘显性教者,说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
从无始际,妄相翳之,不自觉知,但认凡质故,耽着结业,受生死苦。
大觉愍之,说一切皆空,又开示:灵觉真心清净,全同诸佛。
.故《华严经》云: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
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便举一尘含大千经卷之喻。
会通本末第四
.今将本末会通,乃至儒道亦是,谓初唯一真灵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变不易。
众生无始迷睡,不自觉知,由隐覆故,名如来藏。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相,所谓不生灭真心与生灭妄想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
.然所禀之气,展转推本,即混一之元气也。
所起之心,展转穷源,即真一之灵心也。
究实言之,心外的无别法,元气亦从心之所变,属前转识所现之境,是阿赖耶相分所摄,从初一念业相分为心境之二,心既从细至粗,展转妄计乃至造业,境亦从微至著,展转变起乃至天地。
业既成熟,即从父母禀受二气,与业识和合,成就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