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第四编)【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编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
绪论
一、市民阶层的崛起与泰州学派
1.封建社会后期到末期特征
(1)从王朝的更替来看,它经历了宋、元、明三个朝代。
(2)从政治体制上看,它从加强中央集权起始,守内虚外以至于积贫积弱,最后败于金、亡于元;从明代开始,又由废除宰相制度,导致普遍的腐败与宦官专权,最后陷于内外交困,终于败亡于清。
(3)从经济上看,新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这种新的经济成分不但给社会以巨大影响,而且给思想界以很大的冲击。
2.市民阶层的崛起
(1)明中叶以后,社会的最大变化是市民阶层的崛起,而市民阶层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
(2)随着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出现许多工商业城市,又由于农村土地兼并,大量流民涌入城市,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泰州学派
(1)泰州学派对阴阳乃至整个理学作出了新的解读,成为新崛起的市民意识的代表,其虽以阳明的后继者出现,实际上却包含着对阳明乃至整个理学的革命性变革。
(2)泰州学派冲决了理学的理欲之防,表达了新崛起的平民阶层的呼声,其“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精神、认欲为理的自然人性论,表达了平民阶层的愿望。
(3)泰州学派与平民阶层并无直接关系,但泰州学派在对阳明的继承中对天理、良知作了新的解读,使天理成为“天然自有之理”,良知成为“现成的知觉”。这样一来,存天理、致良知便是顺自然之理、依本能之觉,正代表了平民阶层的思想愿望,反映了他们求生存、争平等的呼声。
二、心学的平民化与世俗化——王艮、罗汝芳
1.心学的“日用常行”
王阳明为了落实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任务,重视“愚夫愚妇”,强调“日用常行”,使其存理灭欲的任务落实于愚夫愚妇心头,落实于日用常行之间。
2.王艮
(1)简介
王艮(原名银,后阳明为其更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江苏泰州人。作为王阳明的门人,一度使王学风行天下。
(2)思想
王艮将安身的问题提到了修齐治平之首,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出发点。所有的道德实践活动全然被王艮作了自然本能式的诠释,这就迈出了改变王学内涵的最关键的一步。
3.罗汝芳
罗汝芳(公元1515~1588年)字惟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罗汝芳进一步将天理
良知自然明觉化,主张“解缆放船,顺风张棹,无之非是”。在王门后学中,他以“微谈剧论”最有影响。
三、理欲之防的松动
1.初创阶段
从创始人王心斋来看,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对王阳明的天理良知一概作自然明觉式的诠释,使理学的本体与功夫一并自然化,迈出了改变理学的第一步。
2.发展阶段
到了颜山农、何心隐一辈,就以“制欲非体仁”张起了个性与欲望的风帆,他们已经走出“名教”的疆界了。
3.成熟阶段
到罗汝芳,泰州学派便激扬成一种“无之是非”的“率性”精神。这种率性精神一方面使理学的理欲之防成为迂腐的说教;另一方面,儒家传统基于道德善性的扩充精神,也被他张扬为一种基于自然人性的扩张精神。至此,宋明以来的理欲之防,终于被自然人性所完全冲破了。
四、李贽的“童心说”与异端思想
1.吃饭穿衣即人伦物理
李贽将天理人欲的界限彻底打破,坚持除了穿衣吃饭的人欲,即是人伦物理。肯定人欲、肯定私心,将人欲与私心看做是天理与公德存在的基础,站到了宋明理学的对立面上。
2.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李贽认为,人之是非不仅“无定质”“无定论”,而且在是非面前,无论贵贱、男女,人们的权力与资格都是平等的。
3.童心即真心
从表层看,李贽将人的是非归结为“无定论”“无实质”,但实际上,他是将是非的标准归结为人的“童心”。童心为“一念之本心”,代表了个体之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李贽思想之反封建的性质,最主要表现在对这种个体私心的承认上。
五、晚明的世俗之风与东林党的议政活动
1.晚明的世俗之风
(1)政治
上层封建统治者更加腐败、昏庸。
(2)经济
为了满足他们的贪欲,他们又巧立名目,大肆搜刮,致使民怨沸腾。
(3)思想
①自泰州学派崛起,猖狂而肆,伤侠之风盛行,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呼声。张居正毁书院、废讲学后,泰州学派受到了很大的遏制,使思想界极为混乱。
②泰州学派的代表了市民阶层的愿望,但它的精神又不为封建土地阶级和封建政权所容忍;封建地主阶级上层不理朝政,而作为封建政权主体的官吏又陷入惟利是图、惟官爵自保是望。这种背景下,东林党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便应运而生。
2.东林党的议政活动
(1)东林党由在野的知识分子组成,议政以讲学为形式,以“濂关洛闽之清议”为口号,特点是“庙堂所是,外人必以为非;庙堂所非,外人必以为是”。这是在野分子对已经走上绝路的地主阶级腐朽统治的一种批评与挽救。
(2)东林党举行了包括“国本”之争、支持李三才、反对“阉党”在内的议政活动,激起了腐朽官僚的激烈反抗,各地的保守官僚纷纷组成各种党派。受到迫害后,东林党人的正义斗争,得到了城市居民普遍的同情和支持。
(3)东林党的议政活动是社会公义的体现,也是当时在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政权的一种自我挽救运动。它的担当意识与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实际上是王学在经历了泰州学派的狂肆表现之后的一种修正,其议政活动也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政权的一种全面的自觉与自我审思。
六、明清启蒙思潮的特点
1.反思思潮的指向
(1)这一思潮是从反思明亡的教训开始的。起初,人们反思的矛头直指王门后学,随后批判的矛头又指向了阳明;
(2)另一种指向是从王学的精神出发,对宋以来的政治体制进行思考,尤其对皇帝“家天下”的专制体制进行猛烈的批判。
2.思想变革的突出表现
(1)提出了个性解放的新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