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冯友兰

合集下载

作文写作素材之人物言论100则+事件100则+民国文化名人篇

作文写作素材之人物言论100则+事件100则+民国文化名人篇

人物事件篇(100则)1、湖南长沙县的张晓勇年考上清华大学,1996年毕业后被知名外企录用,2001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又辞去外企管理工作,回到长沙一家物业公司做保安内勤。

“保安哥”不高高在上,放下身段尽显亲情的举动值得我们学习。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发展,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更多年迈的父母需要子女的关怀,常回家看看成为很多父母的期盼,父母不是需要物质的满足,更多需要一种精神食粮。

从这个层面来说,“保安哥”为了照顾父母,选择亲情放弃前程的情怀让我们为之感动。

2、“沈阳大爷“王福顺在人行道上被一名骑电动车的男子撞倒后。

男子停车询问大爷是否需要就医,大爷对撞人者说:“孩子,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

”事后媒体采访才发现他是一名保安,月薪只有1750元,根本没有医保,他这样说只是为了给撞人的小伙子解围。

这位宽容的大爷被无数网友成为“中国好大爷”。

一句短短的话语,为别人驱走了黑暗,带来融融的暖意。

3、那一年,郑州菜农韩红刚看着卖不出去的萝卜,做出了一个决定:与其让萝卜烂在地里,不如免费让市民免费拨萝卜。

于是市民像蝗虫一般涌来,把韩红刚种的六十多万斤萝卜哄抢一空,还把他套种的红薯也偷去了三四万斤。

不过,在巨大的损失面前,韩红刚没有埋怨,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开了微博。

微博里,他甚至希望那些没有抢到萝卜的市民能够原谅他。

他真情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在热心市民和媒体的帮助下,郑州市民为韩红刚摆起了红薯摊。

结果,红薯热卖。

4、近日,一车主违停,前挡风玻璃上留下一张“小孩急看病”的纸条,交警巡查发现后,开了一张警告单,并留言回复“人来后速将车移走”。

这位交警采取了人性化的执法手段,这让我们看到的是执法的人性化,感受到的是不再教条执法的温暖。

5、近日,湖南的博士后向忠诚放弃高薪职位,转而卖起了包子。

过了而立之年选择重新创业,这位博士后看中的是什么呢?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曾滋养了多少代人的成长。

但在国人消费升级的当下,传统饮食也面临继承与创新的重大课题。

世纪哲人冯友兰(石柱山转)

世纪哲人冯友兰(石柱山转)

世纪哲人冯友兰陈战国吕琦近代以来,许多青年学子求学西方;学成归来,立志要用学到的先进知识、先进思想振兴日益衰落的中国。

他们的工作在许多领域都具有首创的性质。

冯友兰先生是他们中的一员,他的领域是哲学。

30年代,冯先生写出了第一步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由于他的工作,才使许多中国人懂得了老祖宗的书原来还可以这样读,才懂得了中国不仅有悠久灿烂的文化,还有同样悠久灿烂的哲学。

由于他的工作,才使许多外国人系统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系统地了解了中国哲学。

冯先生在中国哲学史领域具有开山之功,此可纪念者一也。

抗战期间,冯先生为了激励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人民树立起抗战必胜的信念,于颠沛流离之中写下了“贞元六书”,创建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

他的哲学主张中西对话,中西互释,中西互补,中西互通,具有客观论、理性主义、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解释学态度、对西方哲学的全方位开放等鲜明特征。

在他之前,虽然也有人创建过自己的哲学体系,但那只是一种传统儒学与传统佛学的互释,还没有脱出旧哲学的窠臼。

冯友兰的“新理学”才使中国哲学进入了现代,此可纪念者二也。

1923年,冯先生从美国留学归来,他的志向之一就是要在中国建设一所现代化的大学。

1928年,他协助罗家伦使清华大学由隶属外交部改为隶属教育部,实现了清华大学教育独立,并在清华设立研究院,确立了教授治校制度。

他又担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18年,在众多教授共同努力下,倡导并形成了古今融汇,中西贯通,兼取京派与海派之长,微观与宏观结合的清华学派,在全国高校文科中独树一帜。

冯先生在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中做出过重要贡献,此可纪念者三也。

自20年代至90年代,冯先生在哲学讲坛上辛勤耕耘了七十余年,他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许多人已成为著名的教授、学者、哲学家、教育家,成了当代中国哲学界栋梁。

冯先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精英之才,此可纪念者四也。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人为一件大事来,做完一件大事去。

最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

最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人生,是需要我们去经历的。

下面是随笔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希望你们喜欢!谢谢!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第一篇】:《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宋明道学中,这几句《中庸》引起了很大的讨论。

程明道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

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圣人的心,如明镜,如止水,是廓然大公的。

因为它是廓然大公的,所以亦无所偏倚,无所偏倚谓之中。

因为它无所偏倚,所以遇到事物,当喜即喜、当怒即怒、当哀即哀、当乐即乐。

此即所谓发而皆中节,此即谓之和。

朱子说:“喜怒哀乐,各有攸当,方其未发,浑然在中,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及其发而皆得其当,无所乖戾,故谓之和。

”此所谓中的意义,是无所偏倚,不是无过不及。

已发的喜怒哀乐,可有过或不及,而此所谓中,是“未发”,所以不但无过不及,且亦无无过不及可说。

未发已发,后亦成为宋明道学家所常用的名词。

他们又常引《易·系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语。

圣人的心,未发时如明镜止水,是“寂然不动”;已发时,喜怒哀乐,各得其当,是“感而遂通”。

冯友兰是哲学大师、思想家,然而,他的哲学体系是以人为中心的,理想的人生,即好的人生是他最为关注的。

他的人生观一度风靡中国。

冯友兰的随笔,已被称为“冯氏哲理随笔”,质朴的文笔寓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为大众读者所喜爱。

冯友兰一生坎坷,他的精神极其乐观,适应能力极强,活出了人生的“境界”,他的随笔正是这种“境界”的凝聚。

这本随笔集是第一部“冯氏哲理随笔”的结集,讲人生、讲哲理、讲精神、讲境界,讲的是大众关心的,形式也是大众喜闻乐见。

冯先生是一个运用语言的大师,在以白话与哲理文章方面,其才能可以说是冠绝一时。

冯先生的书特别好读,已是学者的公论。

因此,读冯先生的书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哲学的精华,而且可以学会做文章。

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生平简介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县人,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

下面店铺整理了国学大师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人物资料,欢迎大家的阅读!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人物简介国学大师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

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

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哲学贡献1923年夏,国学大师冯友兰著作《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3]》,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国学大师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

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国学大师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国学大师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4]》(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

通过“贞元六书”,国学大师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国学大师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

新中国成立后,国学大师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手稿

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手稿

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手稿李小文在馆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们于7月下旬联系到北京大学著名哲学教授冯友兰先生的亲属冯宗璞和蔡仲德老师,他们同意将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早期的手稿无偿捐赠给国家图书馆。

由于他们近来身体不太好,宗璞老师还在医院住院,原来想举办一个小型捐赠仪式的计划也不能实现了。

8月16日,善本部副主任陈红彦和我如约来到北京大学著名的燕南园。

这里古树参天,清凉幽静,灰旧高大的平房小院,房前屋后的花花草草,让人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冯家已经在此居住半个世纪了。

冯老师和蔡老师已经在等我们了,茶几上整齐地摆放着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手稿。

两位老师虽然面带病容,但仍温和而亲切,那种平易让人感动。

他们捐赠的是冯友兰先生40年代创作的两部著作手稿:新世训 1940年2月序于昆明2册(162+147页) 毛笔手书原稿新原道 一名中国哲学之精神 216页1944年6月写于昆明 毛笔手书原稿冯友兰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写了六部书:《新理学》(1939),《新事论》(1940),《新世训》(1940),《新原人》(1943),《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

抗日战争时期,原本在北京的著名大学,被迫迁移到了大西南。

条件异常艰苦,生活、写作都不稳定。

冯友兰先生却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著书立说,接连不断地写出六部哲学著作。

那一代学人的爱国热情、敬业精神和丰富学养,真是让人佩服得没话说。

冯先生后来回顾说,“颠沛流离并没有防碍我写作。

民族的兴亡与历史的变化,倒是给我许多启示和激发。

没有这些启示和激发,书是写不出来的。

”这六部书被称作“贞元六书”。

冯先生自己称之为“贞元之际所著书”,“以志艰危,且鸣盛世。

”冯先生在自传中写到:所谓“贞元之际”,就是说,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时期。

当时我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国大部分领土,使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文化机关都赶到西南角上。

历史上有过晋、宋、明三朝的南渡,南渡的人都没有能活着回来的。

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素材

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素材

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素材高考作文训练要积累许多的素材,在写作时才能有理有据,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希望大家喜欢!【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_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4冯友兰.pdf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4冯友兰.pdf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04.冯友兰■人物简介 (3)■人生的作业 (4)■学术自由和精神自由 (5)■适用话题···················5目录04. 冯友兰■人物简介1939 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

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

碑文有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

然而,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谈起 20 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

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

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

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

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80多岁,年老多病,“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150 多万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

他的最后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

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

2024年人生境界冯友兰读后感范文

2024年人生境界冯友兰读后感范文

2024年人生境界冯友兰读后感范文《人生境界》是冯友兰先生于1921年所写的一篇文章,它是一篇富有哲理、意境深远的作品。

通过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探索,冯友兰先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对人生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境界》一文中首先提到了人生的目标和追求。

他认为,人生的境界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应当追求精神上的提升和境界的升华。

他强调了人的精神追求对人生意义的重要性。

在物质繁荣的时代,很多人只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的培养和修炼。

而冯友兰先生则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精神的追求实现自我的升华和进一步提高人生境界。

在文章中,冯友兰先生引用了“子贡问曰:‘子夏曰失败而立,”半质半野‘。

子曰:‘缪公喜于文、武之事,云、“布衣之友”;-曰:“燕有好乎?”云、“彼善于赋诗。

”曰:“是谓文之以兴之也,乐之以事之也。

”’君子以非其所好行,如琴木之折,简而求,短而翦,必有所失。

”这段对话富有哲理,让人深思。

其中“子夏曰失败而立”一句,意味着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与失败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在失败中站起来,继续前行。

人生就像半质半野,既要有人性的温情,又要有野性的坚韧。

同时,这段对话也提醒着我们,只有通过不断修炼和自我提升,才能达到真正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了中国古代“六艺”和儒家思想对人生境界的影响。

他认为,这些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对于人生境界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掌握六艺,人们可以培养出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追求美的情操,从而提高自己的境界。

儒家思想则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冯友兰先生认为,古代的中国文化传统是一种对人生境界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传统,它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境界。

在文章的结尾,冯友兰先生以中国古人的境界为例,进一步阐述了人生境界的重要性和升华。

他提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以及他们通过艺术和文学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境界。

冯友兰,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作文

冯友兰,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作文

冯友兰,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作文全文共中文示例5篇,英语示例5篇,供读者参考篇1Feng Youlan: A Life's WorkHave you ever heard of a very smart man named Feng Youlan? He was a famous Chinese philosopher who lived from 1895 to 1990. That's a really long time! Feng Youlan spent his whole life studying and teaching about important ideas. Let me tell you all about the amazing things he did.Feng Youlan was born in a small town called Tanghe in the Henan province of China. When he was young, he went to an old-style private school to learn reading, writing, and Confucian classics. Even as a kid, Feng loved learning new things!In 1916, Feng went to Peking University. This is a very good school in Beijing, the capital of China. There he studied things like philosophy, logic, and Western ideas. Feng was such a smart student that his teachers were super impressed. After graduating,he went to Columbia University in America to keep learning philosophy.While in America, Feng had the chance to meet famous philosophers like John Dewey. He learned all about Western styles of thinking. Feng wanted to bring these new ideas back to China to help modernize philosophy there. In 1926, he returned home and became a professor at Peking University, the same school he had attended years before!As a professor, Feng spent many decades teaching students about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y. He wanted Chinese thinkers to understand ideas from the West, and Westerners to learn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too. Feng gave lectures, wrote books, and worked hard to share his knowledge with everyone.One of Feng's most important books was called "A New Treatise on the Nature of Man." In this long book, he explained his ideas about human nature, society, and how people should live moral lives. Feng pulled wisdom from ancient Chinese thinkers as well as Western philosophers. Many people were very interested in his modern take on these deep ideas.Throughout his career, Feng received lots of impressive honors and awards. In 1948, he was elected as the first presidentof the brand new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is group helped promote research and learning in China. Later, universities in many countries like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gave Feng special titles and degrees. They celebrated how smart and influential he was as a philosopher.Even after retiring from teaching, Feng never stopped working hard. Into his 90s, he kept writing books and giving lectures. Feng wanted to keep sharing his knowledge with the world until the very end. He had spent his whole life dedicated to studying, teaching, and working to combine the philosophies of the East and West.In my opinion, Feng Youlan was an incredible person. He was brilliant, hard-working, and never gave up on learning. Feng took idea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nd brought them together in new ways. Thanks to his efforts, more people could understand the wisdom of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y. If I grow up to have just a little bit of Feng's passion for knowledge, I'll consider myself very lucky!Feng Youlan led a long, productive, and meaningful life. By devoting himself fully to the pursuit of wisdom, he left an amazing legacy behind. I hope you found his story as inspiring asI did. Just imagine everything this one man was able to accomplish through dedication and curiosity!篇2冯友兰是谁呢?冯友兰先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教育家冯友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育家冯友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育家冯友兰是一个怎样的人冯友兰,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那么冯友兰的人品如何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冯友兰的人品如何,希望对你有帮助!冯友兰的人品冯友兰,出生于20世纪初期,他一生之中经历了新旧中国的几个关键时代,正是他的所作所为,被后世之人称为是缺乏立场、缺乏节气、谄媚无主张的文学之耻,具体依据有如下几件事情。

第一,冯友兰是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他的家族包括他自己一直信奉的都是儒教的。

在国民党尚未当政之时,冯友兰曾经书写过两篇文章,在这两篇文章之中,有讽刺得罪国民党之处,当蒋介石上台后,冯友兰自然是被划分到了对立的立场,曾经被捕又被释放,释放后的冯友兰,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政治立场,迅速转变着自己的思想,向国民党靠拢,并以写作明志,批判了自己曾经信奉的孔丘之辈,并成功的加入了国民党。

第二,国共两党相争相斗几十年,而后共产党上位,冯友兰因为辅助过国民党,自然又被戴上了帽子,成为人民被排挤的对象。

冯友兰为了能够撇清与国民党的关系,逃避政治层面的惩罚,又再度书信给毛泽东,称自己的思想错误,以后必将坚定自己的信念,严格遵守马列主义。

毛泽东对此回应只是希望冯友兰能够真切的反省自己的问题。

第三,在江青上台的_时代,冯友兰又再度扭转政治立场,投靠江青之类。

冯友兰简介冯友兰,祖籍乃是我国的河南省南阳市。

是我国当代的一代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生平在教育界和哲学界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冯友兰死后,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儒学家,声名响彻国内外。

冯友兰的生活并不是一番风顺的,也是经历了不少波折的。

冯友兰的家庭可以说是书香世家,其祖父、其父亲都是典型的读书人,祖父虽无功名傍身,但却尤其善长作诗,而父亲则是取得了进士的功名。

冯友兰的文化教育经历,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经历了按部就班的学习,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加上家庭文化的熏陶,冯友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文学修为,在高中学业结束后,冯友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从此开启了他的哲学之路。

高考素材库-民国大师5篇

高考素材库-民国大师5篇

高考素材库-民国大师5篇第一篇:高考素材库-民国大师细节中的民国大学与大师游宇明一、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民国的大学与大师民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一方面战火纷飞,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文化、科学相当繁荣,大师辈出。

我每次读有关民国大学和民国大师的著作,几乎都会热血沸腾,深为民国大学的坚守和民国大师的精神气度感动。

我对民国大学和民国大师非常感兴趣,多年来写下了大量有关民国大学和民国文人的文字,月内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叫《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

我的这些写民国文人的作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承蒙报刊看重,2011年11月24日的《北京日报》、2012年第1期《杂文月刊》和《湘声报》等都发表了专题评论。

二、民国的大学(一)民国大学教授对校内事务有充分的发言权民国大学的重大事项主要由教授会和评议会决定。

教授会是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的议事机构,评议会则由校长、教务长和教授会选出的教授代表组成。

我们不妨以清华大学为例,看看教授会、评议会干些什么。

1926年4月15日,清华教职员会议三读通过了《清华学校组织大纲》,大纲设了两个重要的权力机关,一为评议会,一为教授会。

教授会的职权是:1、选举评议员及教务长;2、审定全校课程;3、议决向评议会建议事件;4、议决其他教务上公共事项;5、讨论决定由评议会以三分之二通过提出对本组织大纲之修正案。

评议会,则由校长、教务长及教授会互选出的评议员共7人组成,校长为主席,职权范围是:1、规定全校教育方针;2、议决各学系的废立与变更;3、议决校内各机关的废立与变更;4、制定校内各种规则;5、委任财务、训育、出版、建筑四种常设委员会委员;6、审定预算决算;7、授予学位;8、议决教授、讲师与行政部各主任之任免;9、议决其他重要事项。

此外,各系的主任,也由该系教授、教员于教授中推举,任期二年。

甚至出任院长和校长的人选也得事先征询评议会的同意。

由此可见,教授会、评议会掌控了学校的教育方针和人、财、物之权力。

【作文素材积累】之五

【作文素材积累】之五

作文素材积累之五1、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林语堂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他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他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自称,成功的秘诀是写的东西必须是心得之言,有见地,有力量。

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一个富有良知、担当道义的作家,应在著作里展示美好与希望,创造更多诗意的生活和空间,犹如他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里,塑造的道家女子形象姚木兰那样,身在乱世,始终“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

就是说,如果外部世界是邪恶的,只要自身周正,也能够安然度过灾患。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引领着我们在儒、道、佛、基督教世界中游历跋涉,在物质、精神、科学、人文的海洋中沉浮,智慧之火花频频闪烁,妙语叠出,精彩纷呈。

【快乐的真谛】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以道德、教养为规范的享乐是人生至善之境。

林语堂这位哈佛博士快乐、智慧的生活态度在如今喧嚣的尘世里更加显得有趣、可贵,也似乎更加让人难以企及。

【适用话题】灵魂、尊重、文化交流、人生趣味、精神家园、生活的艺术、万物静观皆自得、2.、静影破碎,莲花泣露-------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昆明湖畔。

北平。

清晨。

初醒的莲花在雾气中氤氲成一片朦胧静好。

他,缓缓徘徊在水边,指尖烟雾缭绕,举目四望,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像是要把这世间一切的念想最后一次记挂,也像是要将这世间一切的丑陋最后一次斩断。

静影破碎,莲花泣露,生命自此消逝成永世不解的谜。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王国维先生,他的脚步从来都是这样匆匆而决绝。

信仰的摧毁,邻近的屈辱,知识的泯灭,治学的绝望……时代待他的不公正,他并无指责,也无反抗,只是坦然地接受,去承担这一切伴随着国学信仰而来的责任。

中国哲学哲士·冯友兰

中国哲学哲士·冯友兰

中国哲学哲士·冯友兰冯友兰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常务委员。

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1895年12月4日,冯友兰出生在一个当地远近闻名的书香之家。

祖父虽然一生没有取得任何功名,却作得一手好诗。

父亲是清光绪戊戌科进士,伯父、叔父都是秀才。

冯友兰七岁就开始在家里的私塾读书。

1903年,全家随父亲到武昌,在母亲的监督下,他读完了《书经》、《易经》。

1909年,到开封考取了中州公学的中学班。

1912年到上海进入了中国公学的大学预科班。

在上海上学的时候,学校有一门课程是逻辑,所用的书是一本英文读本——耶芳斯的《逻辑学纲要》。

这本书引起了冯友兰的极大兴趣,他从学习逻辑开始进一步产生了对哲学的兴趣,而对逻辑的兴趣,又使他特别想学西方哲学。

1915年,冯友兰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毕业后,考入了北京大学。

他本想学西方哲学,因为当时教西方哲学的教师刚刚去世,课开不出来,所以他只好进入了中国哲学系。

1918年,冯友兰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河南开封,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和省立师范学校里教国文和修身。

由于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他和几位朋友在河南办了一个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叫《心声》。

冯友兰撰写了发刊词,词中写道:“本杂志之宗旨,在输入外界思潮,发表良心上之主张,以期打破社会上、教育上之老套,惊醒其迷梦,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进步。

”这个刊物,在当时的河南是惟一宣传新文化的刊物。

1919年秋,冯友兰来到北京,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出国留学资格考试,顺利通过。

1920年1月,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开始系统地学习西洋哲学。

当时在该研究院担任导师的杜威教授对冯友兰十分器重,在一封推荐信中称赞冯友兰“是一个真正学者的材料”。

在哥伦比亚大学三年学习期间,冯友兰致力于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研究,192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冯友兰先后担任的职务有:中州大学哲学教授兼文科主任;广东大学哲学教授;燕京大学哲学教授;清华大学哲学教授、系主任兼校秘书长和文学院长,代理校务会议主席;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长。

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备考:模拟作文立意专练

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备考:模拟作文立意专练

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备考:模拟作文立意专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曾言:“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他所愿意做者,一部分是他应该做者。

”上面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道题目要求根据给出的材料,写出自己对于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的引言的联想和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冯友兰先生的引言,即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他所愿意做的,一部分是他应该做的。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想和思考:人生目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和梦想,这些是我们愿意去追求的事情。

同时,社会和家庭对我们也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这些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平衡个人的梦想和外界的期望。

价值观念:冯友兰先生的话提到了“应该做者”,这可能涉及到我们对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我们可以思考在人生中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念。

自我实现:人生中所做的事情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外界的期望,更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成长和价值。

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

平衡与取舍:在人生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选择和取舍。

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做出取舍,以及如何平衡不同的角色和责任。

通过以上的思考和联想,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冯友兰先生的话,并从中汲取启示,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而个体的精神成长则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阅读可能就不会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也可能不会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

在放暑假前,光明中学学生会要召开读书分享会,邀请你代表高一年级的同学发言,请参考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经历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有感-高考作文

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有感-高考作文

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有感-高考作文人要活出自己的“境界”——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曾读过这样的故事:有个叫杨密的官员,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拒收了属下送给他的贿赂。

属下很诧异:这件事没有人知道,你这样清高是做给谁看的。

只见杨密坦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人知道?天地之间,人最大。

这种“大”,不是个人形体上的巨大,而在于发自他心灵深处那种让人震撼、让人汗颜的东西。

这是虽处“举世皆浊”的世道,仍能自觉保持洞察万物,淡泊名利的一种心态;这是摆脱世俗的监督、约束之后,仍能自觉保持清正廉洁的一种品行。

杨密的行为充分体现了这种“大”,他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成了封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将“境界”定义为个人在做事时的意义。

这种意义不是来自于别人的强迫,也不是来自于对别人的表演。

它是发自内心的,真真正正体现自己良知的一种自觉行为。

这种自觉的行为可以让一个平凡的人,甚至是现实中“不合格”的人,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小说《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从他身上,我们看不出他有一点成功的影子。

他没有同乡成才的机灵,没有班长老马的灵活,没有连长高成的刚强果敢。

他只认一个理:人的一生不能白过,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

他不会的事,只要认为有意义,他就认真学;他会的东西,只要认为有意义,就认真保持下去,即使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也在所不惜。

许三多在红三连五班的生活情景:其他四个兵,写作的,打牌的,算命的,每人都有自己打发日子的方式,完全没有了“兵”的味道。

但是,许三多自己出操,自己打扫内务,自己踢正步,严格按新兵连受训的要求来做,而且一做就是几年!尤其是“修路”一节,他画白线,拣不同色的石头,铺路石,种花草,有条不紊,实实在在。

那些老兵们却在营房内打牌,还抱怨他的多事,甚至盼望他的失败!许三多的路铺的确实艰苦,顶着风寒,顶着嘲讽,一步一步地铺着,铺向了成功。

他用自己的毅力与认真完成了一个加强排没有完成的工作,花费的代价仅仅是买花种的五块钱!谁说“境界”离平凡人很远?谁说圣人、哲人都是做大事的人?许三多做的就是平凡的事,只是他是用人生的“意义”来铺路,他铺出了自己的境界,实现了从“平凡”到“伟大”的飞跃,成了凡人中的“哲人”,自己心中的“圣人”!冯友兰先生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939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

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

碑文有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

然而,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谈起20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

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

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

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

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80多岁,年老多病,“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150多万
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

他的最后15年,
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

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

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

冯友兰是拼着性命在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

书成后4个月,他安然而去。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文中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的作业
古代先哲庄子曾经发出过“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感叹,形容人生短暂。

但是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则因人而异。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人生的作业至关重要。

冯友兰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拼着性命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实现了人生价值,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终极作业,含笑九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