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一、引言A. 背景介绍B. 目标和目的C. 大纲结构二、教育学概述A. 教育学的定义和范围B.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C.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A. 教育的定义和特征B. 教育目标与价值观C. 教育的理论基础D. 教育的推动因素四、教育学的主要理论A.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B. 发展心理学教育理论C.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D. 社会学派教育理论E. 文化心理学教育理论五、教学设计与教育策略A. 教学设计概述B. 教学目标的设定C. 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D. 教学方法和策略E. 学生评价与反馈六、教师角色与素养A. 教师的角色与职责B. 教师的专业素养C. 教师的发展与成长七、学生发展与学习A.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B. 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策略C. 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八、课程与教学评价A. 课程设计与实施B. 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工具C. 教学质量的提升九、教育伦理与教育法律A. 教育伦理的原则和价值B. 教育法律的基本法规C. 教育伦理与法律的关系十、教育创新与未来趋势A. 教育创新的意义和价值B. 当前教育改革与挑战C.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十一、课程实施与质量保障A. 教学实施的计划与组织B. 教学质量的监控与改进结论A. 知识回顾B. 教育学的重要性C. 学习建议参考文献本文介绍了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

首先,引言部分介绍了大纲的背景和目的,并概述了整个大纲的结构。

接着,教育学概述部分介绍了教育学的定义、范围和研究方法,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后,详细介绍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包括教育的定义与特征、教育目标与价值观以及教育推动因素等等。

接下来,重点探讨了教学设计与教育策略,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学生评价与反馈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详细介绍了教师角色与素养,包括教师的角色与职责,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随后,深入探讨了学生发展与学习,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策略,以及学生的评价与反馈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和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掌握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包括教育的定义、目的、原则等。

2、掌握教育的基本方法,包括讲授、提问、演示等方法。

3、了解教育与社会、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关系,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变革。

4、掌握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能够进行科学的教育评估。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原则等。

2、教育学历史发展: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历程、现代教育的特点等。

3、教育与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

4、教育与科技: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科技应用等。

5、教育学实践:教育实践的基本方法、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

2、提问: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

3、演示:通过实例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实践应用。

4、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5、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评估方式1、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讨论等环节的表现。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期中考试:通过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期末报告:学生提交一份关于教育实践的报告,展示学生对教育理论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安排1、学期时长:本课程为期16周,每周2课时,共计32课时。

2、教学进度: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教育学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时:_____学时4、课程学分:_____学分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教育学》是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策略,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熟悉教育政策法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1、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本质和基本要素(2)教育的起源和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程2、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与文化(4)教育与人口3、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的内涵和规律(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4、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3)我国的教育目的5、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的概念和类型(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3)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6、课程(1)课程的概念和类型(2)课程设计、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3)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7、教学(1)教学的概念和任务(2)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4)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8、德育(1)德育的概念和意义(2)德育过程的规律(3)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9、班主任工作(1)班主任的角色和职责(2)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3)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开展10、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概念和类型(2)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3)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四、课程实施建议1、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doc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doc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教育学是我校师范类专业的必修课。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理论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促使学生了解并热爱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科学素养,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基本常识,初步形成教育基本技能,为成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3-5条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当代教育学理论基本知识;(2)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和教学思想;(3)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观,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认识;(4)形成课程与教学的规划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技能;(5)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和课程与教学管理技能;(6)了解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能够独立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7)了解教育常识,提高教育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顺利成为一名教师的途径;(2)通过切身参与本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体验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方法;(3)掌握观察分析教育现象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本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将教育当作一项人生事业来思考,并鼓励他们搜寻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制定初步的行动策略,以使自己能够有意识、
有计划地逐步走向专业化的教师职业。

四、课程进度表。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教育学课程是培养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大纲旨在为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和规划,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详细、深入地探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教育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方法,提高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1.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3.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教育的定义和目标2.教育的历史与发展3.教育的理论体系4.教育的相关概念和范畴3.2 教育学的核心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形成主义理论–习得论理论–操纵论理论2.认知理论–信息处理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社会文化理论3.人本主义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存在主义理论–全人教育理论3.3 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技巧1.定性研究方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分析法2.定量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统计分析法3.教育研究的伦理与可信性3.4 教育实践与创新1.教育实践的基本要素2.教育实践的方法与策略3.教育实践的评估与改进4.教育创新的意义与方式3.5 教育学的热点问题1.教育公平与社会不平等2.教育与科技的关系3.教育改革与发展4.教育管理与领导四、教学方法1.面授讲授2.小组讨论3.课堂案例分析4.学生报告与展示5.实践观摩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平时表现(包括出勤、课堂参与、小组合作等)2.作业与论文3.期中考试4.期末考试5.课程项目成果六、参考书目1.张维中. 教育学导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王铸梅. 教育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3.陈毅等. 教育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4.Smith, M.K. (2016). What is education? A definition and discussion.The encyclopedia of informal education. [Online]. Available:七、课程附则1.本大纲内容如有变动,以教师课堂公告为准。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Pedagogy一、说明部分(一)《教育学》的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二)教材及授课对象:林永惠,路玉才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师范类本科专业学生(三)《教育学》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学》课程是我校师范专业本专科学生的通识必修课,它对实现我校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对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心理学》、《学科教育学》、《中小学学科教材教法》等共同构成了我校师范类教师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基础,对教育功能有清晰的认识,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和科学的教育观;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技能,明确教师的责任,初步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功;掌握教育规律,学习并尝试运用教育规律分析、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

(四)《教育学》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五)考核要求: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30%)+考试(70%);具体的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二、教学大纲正文:开篇导论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对教师职业的介绍,让学生对教师职业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理解选择教师职业主要是为了促进人性的最优化发展,也是师范生未来职业倾向的首要选择。

结合学习本门课程意义的介绍,为师范生进一步树立坚强而科学的教育观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重点是教师职业选择的理由探讨,难点是《教育学》课程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阐述主要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一、当代优秀或先进教师典型事迹介绍;二、课堂讨论与分享——选择教师职业的理由;三、学习《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注:优秀或先进教师典型事迹,授课教师课根据自己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相应领域的教师进行介绍。

教学小结:教师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中外教育史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式的教育家,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

选择从事教育工作社会赋予师范生的光荣使命。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全国在职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进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管理专业专科学历教育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的任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运用现代教育科学原理, 对中小学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揭示中小学教育的客观规律,以指导中小学教育的实践和改革。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员进一步掌握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他们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 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本大纲的结构本大纲除绪论外, 共12章, 大体上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 1-3章 ): 着重阐明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包括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目标,以及中小学生的特点与教育问题。

第二部分( 第4章 ): 阐述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现状与改革。

第三部分( 5-8章 ): 着重探讨实现中小学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方法问题,包括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课外教育等。

第四部分( 第9-10章 ): 论述班主任工作、教师劳动的特点与意义,着重论述教师的素养问题。

第五部分(第11章—12章):论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合力的意义、作用和教育科研方法。

四、本课程的教学建议(一)明确《教育学》教学的目的要求, 包括总的目的要求和各章的基本要求;帮助学员正确理解和掌握各章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 并引导学员运用有关理论去分析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二)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启发式教学。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原理的学科,通过对教育度量、教育评估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为培养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旨在为学生提供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

2. 掌握教育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 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教育领域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和发展1.1 教育学的含义和特点1.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2.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2.1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2.2 发展心理学教育理论2.3 联系主义教育理论2.4 思维导图教育理论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3.1 问卷调查法3.2 访谈法3.3 实验法3.4 文献研究法4. 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4.1 教育改革的动机和目标4.2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4.3 教育改革的评估与调整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教授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展示教育学的应用。

3. 课堂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促进思考和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占40%: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报告等。

2. 期中考试占30%:主要考察对教育学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论文占30%:要求学生针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六、参考教材1. 《教育学导论》(第四版),李晓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 《教育学原理》(第八版),李凤岐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七、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能会进行适当调整。

学生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及时与教师沟通。

教育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目标,即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哪些教育学基础知识,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2.课程内容:简要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

二、教学内容
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教育、教育学、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学的内涵和外延。

2.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述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如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目的论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育学的本质和规律。

3.教育学的方法论:介绍教育学的方法论,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4.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简要介绍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时期的教育学思想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教育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评价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践,如观摩课堂教学、参与教育活动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四、教学评价
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2.期末考试: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3.综合评价: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相应的等级或分数。

以上是教育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内容。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学科,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教育的本质、原则和方法。

本教学大纲将提供教育学课程的概述,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实践。

一、课程目标1. 熟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教学和学习等。

2. 了解教育学的核心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构建主义等。

3. 掌握教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包括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等。

4. 培养学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能力,提高其对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二、课程内容1. 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2. 教育的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理论-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3. 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 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人发展4. 教育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 课堂管理与评估5. 教育与社会-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变革 - 教育的公平与社会正义三、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育学的核心内容。

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教育学问题的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合作和团队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个案分析:通过个案分析,引导学生将教育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小组活动和讨论的参与度等。

2. 作业:布置阅读任务和研究任务,要求学生对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教育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教育学主题进行研究,并撰写综合性论文。

评估学生对教育学的研究能力和论述能力。

五、参考教材1. 王国英,教育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

2. 张敏,教育学概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Pedagogy适用专业:全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学时:51课程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育学》课程是师范院校所有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教育学课程共51个学时,3个学分。

《教育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等。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本大纲除绪论外,共14章,大体上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章):着重阐明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及教师与学生等问题。

第二部分(第770章):着重阐明教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包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现状与改革、教学意义任务、教学过程规律、教学原则要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教学艺术和模式等。

第三部分(1172章):着重探讨有关德育的问题,包括德育意义、内容、任务、过程和规律、德育原则、途径、方法。

第四部分(第13—14章):论述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等问题。

绪论教学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四、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基本要求: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章教育的概述教学内容: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二、教育活动的特点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识记教育的^念(广义与狭义);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形态与现代教育形态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树人大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Ⅰ、学科性质
《教育学》是为高等院校培养师资而设立的教育学学科的教学科目,其目的是科学有效地培养大学生掌握教育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能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又能确保考上教育类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要求。

Ⅱ、教学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按照树人大学规定。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教学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见《教育学》“第一章第一节”
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五)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l。

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l。

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
l。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4.我国的教育目的
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的概念
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六、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2.学制确立的依据
3.各级学校系统
4.各类学校系统
5.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1951年的学制;1958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七、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课程的概念
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二)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课程编制
1.泰勒原理
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3.课程日标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4.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5.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6.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四)课程改革
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经济囚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2.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八、教学
(一)教学概述
l。

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1.教学理论概述
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三)教学过程
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

(四)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

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五)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2.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班级授课制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法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

(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
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学业成就评价
4.教学评价的改革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概念
2.德育任务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1.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2.《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要素
2.德育过程的规律
(四)德育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五)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

(六)德育途径
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

(七)德育模式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

十、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的概念与类别
2.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4.教师劳动的特点
5.教师的专业素养
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二)学生
1.学生及学生观
2.学生群体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群体的作用。

3.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