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眩晕的病因和治疗

合集下载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

新疆中医药2020年第38卷第2期50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0Vol.38No.2•护理园地•《眩晕(后循环缺血冲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马晓健,代文科(平度市中医医院,山东青岛266700)摘要:总结《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体会。

参照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2013年)、耳眩晕(梅尼埃病)等39个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结合临床护理,制定出《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内容包括证候要点、症状/证候施护、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健康指导、护理难点、护理效果评价。

2019年1月至7月,有252例眩晕(后循环缺血)患者采用《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并进行护理效果评价,方案实用性强43例(17%),实用性较强192例(76%),实用性一般15例(6%),不实用2例(1%),客观地反映了《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施效果。

关键词: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效果评价《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艸明确指出,推动中医护理发展,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创新中医护理模式,提升中医护理水平。

2013年至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陆续下发了52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没有涵盖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而眩晕(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是脑病科的优势病种,大约占所有诊疗患者的24%,科室按照眩晕(后循环缺血)的护理常规运用耳穴贴压、穴位按摩、艾灸、穴位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通过辨证施护解决各种症状。

2019年1月将眩晕护理常规与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倒进行整合优化,形成一个新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于临床,效果较好。

报道如下。

1方法1.1制定《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参照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结合《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沪里的眩晕护理常规和本科室患者特点,制定《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内容包括证候要点、症状/证候施护、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健康指导、护理难点、护理效果评价六大部分。

眩晕、头晕常见疾病症状及内科治疗指南

眩晕、头晕常见疾病症状及内科治疗指南

眩晕、头晕常见病症及内科治疗指南(一)周围性眩晕、头晕1.生理性眩晕、头晕:包括发生在正常人群的常见失调状态,如运动病、空间病、登陆病以及登高性头晕等,治疗以习服适应为主。

在这些失调状态中,发生眩晕(存在运动错觉)概率小,头晕及自主神经症状居多。

登高性头晕个体通常经历焦虑和恐慌情绪。

典型的运动病和空间病表现为出汗、恶心、呕吐、流涎、呻吟、胃肠运动减弱,消化障碍,甚至见到食物后痛苦等症状。

其中过度换气常见,导致患者低碳酸血症,血容量发生变化,血液淤积在下半身,容易发生低血压或晕厥。

登陆病是指个体在乘船、飞机及汽车等长时间暴露在运动刺激环境中后,发生的一种以摇摆性眩晕为特征性表现的前庭疾病,这种非旋转性眩晕、头晕和不稳感,极少数上述症状持续数月或数年,其原因不清。

运动病发生时,通过看远处水平面能够改善症状;反之,于视觉封闭的狭小空间内症状加重。

登高性头晕是由身体正常的摇摆感觉与视觉所见不匹配导致,当患者坐姿状态或视觉固定于近处目标时,其症状能够缓解。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BPPV又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眩晕类型,通常发生于老年群体,尤其是老年女性。

患者在位置变化时发生<1min的阵发性眩晕,典型的位置变化包括在床上翻身、躺下、起来,或站立位弯腰及站起,或抬头向上望等。

然而,部分老年BPPV患者主诉位置性头晕而非眩晕。

BPPV的原因是耳石碎屑不经意进入半规管,头外伤或内耳感染时均能引起耳石碎屑脱落。

BPPV 诊断标准为受累半规管平面上发现典型的位置性眼震,如果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或眼震不典型,则须与后颅窝肿瘤或梗死引起的位置性眩晕进行鉴别。

BPPV内科治疗首选手法复位或机器人复位,对于复位后有残余头晕症状及不适合复位治疗的老年患者,可进行前庭康复治疗。

对于反复发生BPPV且维生素D水平降低者,可补充维生素D。

3.前庭神经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前庭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急,表现为眩晕、恶心或呕吐持续数天,不伴听觉或其他神经症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进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进展
陈燕林 [5] 将 124 例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患者随机 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天麻素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 础上增加前列地尔注射液。结果:观察组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测 VBA 系统血液流速和观察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方面比较明显 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张柏明等 [6] 以灯盏花素治疗 VBI 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和颅内血流速度明显改善。而王小强 [7] 将 VBI 致眩晕的患者在予降压、止吐等对症治疗基础上予灯盏花素 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疗程为 10 天,观察患者症状改 善的效果和椎基底动脉时间平均最大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论: 长春西汀联合灯盏花素治疗 VBI 致眩晕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 平均流速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 95.7%,并且在疗效上明显优于单 用灯盏花素治疗。刘喜花 [8] 将 VBIV 患者 102 例,并根据治疗方 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单独使用长春西汀,观 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眩晕宁颗粒(药物组成:墨旱莲、茯苓、泽 泻、白术、半夏、陈皮、牛膝、女贞子、菊花、甘草等)。结论:眩晕宁 颗粒联合长春西汀治疗 VBIV 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临床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和调节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丙二醛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ertigo
LIU Kai-mo1,TAN Wen-lan 2*, XU Zai-ning 1, LIANG Yan-qi1
(1.Master's degree 2016,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Guangxi ; 2. Ruik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Guangxi)

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标准最新指南

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标准最新指南

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标准最新指南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氧气供应不足而导致的脑部损伤。

这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可以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关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就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最新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疾病概述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或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

其病因复杂,可以是由于动脉硬化导致脑动脉闭塞、脑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

其临床表现也十分多样,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甚至昏迷等症状。

二、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因患者年龄、病程、病变性质及部位而异。

常见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眩晕、耳鸣、视力模糊、周身乏力、步态不稳、肢体麻木、感觉异常、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脑部CT或MRI检查是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脑部血流情况、梗死面积、脑水肿情况等,对于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3.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确定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因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查血液中的脂蛋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因,并进一步进行治疗。

4.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查瞳孔对光反射、运动、感觉、反射等神经系统功能,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5.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可以帮助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

脑电图可以反映脑功能状态,对于判断脑电活动是否异常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辅助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法对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三个方面。

1.病因治疗病因治疗是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的关键,需要根据病情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特征是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等症状。

眩晕症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内耳问题、神经系统问题、心血管问题等。

针对不同的原因,眩晕症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就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眩晕症的原因眩晕症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内耳问题:内耳是维持平衡的重要器官,当内耳发生问题时,就会导致眩晕症。

内耳问题可能包括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

2. 神经系统问题:神经系统问题也是眩晕症的常见原因,比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脑震荡等都可能导致眩晕症。

3. 心血管问题:心血管问题也可能引起眩晕症,比如心律失常、低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等。

4. 药物副作用:一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眩晕症,比如抗生素、抗抑郁药、镇静剂等。

5. 其他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贫血、颈椎病、焦虑、抑郁等。

眩晕症的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的原因,眩晕症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内耳问题的治疗:对于内耳问题引起的眩晕症,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

比如梅尼埃病可以使用甘露醇、氢氯噻嗪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前庭康复训练来改善症状。

2. 神经系统问题的治疗:对于神经系统问题引起的眩晕症,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比如对于颅内肿瘤,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对于脑血管疾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3. 心血管问题的治疗:对于心血管问题引起的眩晕症,需要调节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比如对于心律失常,可能需要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低血压,可能需要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4. 药物副作用的治疗:如果眩晕症是由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可以考虑停止使用相关药物或换用其他药物。

5. 其他治疗方法:除了针对具体原因进行治疗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其他治疗方法来缓解眩晕症的症状,比如物理疗法、心理疗法、针灸等。

总之,眩晕症的原因多种多样,治疗方法也因人而异。

如果出现眩晕症状,应及时就医,找到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浅议从脾胃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浅议从脾胃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1.2气血亏虚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海也。故李东垣云“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同时,张景岳主张“无虚不作眩”,又云“虚者居其八九”。故中焦土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生化气血,从而导致气血亏虚,清阳不升,脑失所养,而发眩晕。
1.3肝肾亏虚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素问·五脏生成》曰“头痛癫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是也”;而《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先天不足,或因年高而致肝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盈于脑窍,皆可发眩晕。
3.2升降相因,无惧风痰
脾主升发清阳,胃主通降浊阴,是人体气机之枢。脾升胃降,升降相因,方能使人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中言脾运“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故调理脾胃、使其升清降浊,此为调畅气机之关键,治疗眩晕的关键。脾土不足时,根据中医五行,可母病及子,致土不生金,肺金难平肝木,致“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又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不化食滞,致脾土壅盛,反侮肝木,使肝木不得疏泄进而郁而生风。而现代人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放生了巨大变化,嗜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导致脾胃受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遏气机,气机升降失常;而现代人普遍压力过大,多有情志不遂,忧郁恼怒,而致肝气失于疏泄,郁而生风,上行头目,均可致眩晕的发生。因此,脾升胃降,风散瘀消,气血上承与脑,营养充分则眩晕可平。
3.从脾胃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理论依据
3.1气运血昌,痰瘀不生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海,后天之本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故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人之根本,阴阳尔,究其质,气血尔。当人体脾胃强健,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则能充分荣养人的机体。脾胃健运,则不会内生痰湿,同时,血行正常,则瘀血无处能生。现代人多有痰湿,盖因不重饮食,嗜食肥甘厚味,导致人群普遍“三高”(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从而提高了PCI的发病率。而当人体脾胃健运时,气运血昌,痰瘀不生,而不生眩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分层次辨证治疗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分层次辨证治疗
肝 阴不足 、’精 不足 进行 辨证 。并注意辨病 与辨证相结合 。使思路清晰。能明显提 高治疗效果 。 肾 【 关键词 】 后循 环缺血 性;眩晕;中医辨证治疗
[ b tat P s r r i uai c e c et ocmmo l iadsaeC nb iie t t c d e sinfr f r t l A src] ot i r l o i h miv rg o eo cc tn s i ncncl i s. a e vddi oa ak n mi o ee i i e d n t a r s o Di n a
因病机彼此互相影响 ,相互转化 。发作期 以标实为主 ,缓解期 以本 虚为主 。因此治疗本病 同时,必须重视辨证 ,分清标本 , 依其缓急而治 。
证论治 。按本虚 、标实、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三个层次指 导辨证
用药I,与传统方法相 比思路清晰,明显提高治疗 效果。下面 】 】
3 分层次辨证及用药
丁亮吾 张慧永
( 河南 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4 0 0 ) 5 0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8 0( 0 1 30 1 —2 证型 :A 6 47 6 2 1 )2 —100 GD
中图分类 号:1 5. 1 54 2
【 要 】 后循环缺血性 眩晕为 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可分为发 作期和缓解期进行辨证治疗 。 摘 按本虚 、 实、辨病与辨证相 结 标 合三个层次指导辨证 用药 ,发作 期以标 实为主,按痰 浊上扰 、风 阳上扰 、瘀血阻滞进行 辨证 。缓解期 以本虚为主 按气血亏虚 、
Dig o i a d T e t e t By t e v r a, t n a d r a , d n i i g d s a e d s n r m e o i e r e lv l o u d c CM r g , a n ss n r am n . i u l sa d r e l i e t y n ie s sa y d o sc mb n d t e es f i a e T h t f n h e g n du s t e ma n at c r h e l b h e m n t e d su b c , n it r a c n t e s n b o d s sso il ci . miso 血e h i t k t ma k t e r a, y p l g o h itr a e wi d d su b n e o h u , lo t i fd a e tc Re s in t a o n a o v ru l a e . c r i g t l o e c e c , i e d lc f in y e s n e o i lci a . d p y a e t n t ie s s a d s d o s i a ・ s d Ac o d n o b o d d f in y l ra k o d e s e c fd ae t 1 An a t n i d s a e n y r me t b i v n a k c o o n c mb n d T la i k n . n sg i c n l r v et e a e t fe t o i e . o ce r h n ig Ca in f a t i t i y mp o et r p u i e c . h h c

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

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

药物与临床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林永强,庄碧如,苏建民泉州市光前医院神经内科,福建泉州 362321[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中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时采用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泉州市光前医院收治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

参照组(50例)单独使用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50例)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P <0.05);治疗前,两组椎-基底动脉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的左椎-基底动脉流速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眩晕症状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眩晕症状评分[(14.26±6.09)分]低于参照组[(18.33±5.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得到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临床中采用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流速,改善眩晕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眩晕;川芎嗪;椎-基底动脉[中图分类号] R4;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3)12(c)-0113-05Efficacy of Ligustrazin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Betahis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LIN Yongqiang, ZHUANG Biru, SU JianminDepartment of Neurology, Quanzhou Guangqian Hospital, Quanzhou, Fujian Province, 362321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igustrazin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betahis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ory ischemic vertigo, admitted to Quanzhou Guangqian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December 2022,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reference group and study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reference group (50 cases) was treated with betaetine alone, and the study group (50 cases) was treated with ligutizin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betaetine. Compared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94.0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0.00% of the reference group, and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332, P <0.05). Before treatme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rtebra-basilar artery flow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ft vertebra-basilar artery flow rate increased in two groups and was increased,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oth P <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rtigo Symptom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Vertigo Symptom Score decreased, and the Vertigo Symptom Score in the study group [(14.26±6.09) point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18.33±5.27) 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oth P <0.05). Before treat‐DOI :10.16662/ki.1674-0742.2023.36.113[作者简介] 林永强(1983-),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

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概况

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概况

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概况后循环缺血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

通常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头痛、共济失调、肢体麻木、意识障碍等症。

该病在临床上是多发病、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在我科就诊患者中所占比例极高,由于本病的发作特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近年来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报道较多,均有较好的疗效,本文归纳了近年来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不足性眩晕的相关报道并提出其不足之处。

1针刺法张永臣[1]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椎病165例,在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55例中,46例治愈,5例,显效,4例有效,有效率达到100%。

夏淑青等[2]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5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共237例。

结果表明其中76例患者在第一1次治疗后痊愈,随访6个月至1年未发现复发病例。

总有效率为9324%,其中182例治愈,39例好转,16例未愈。

陈希平等[3]观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者60例,针刺取风池穴、天柱穴,对照组药物组选用尼莫地平等药物。

结果针刺1次后总有效率为93%,针刺6次后总有效率为98%,认为针刺治疗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状并能显著增加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

在急性期给与第1次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与尼莫地平药物治疗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

张若燕[4]观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60例,使用头针针刺平衡区及晕听区,并与丁咯地尔注射液药物组进行对照。

发现对照组30例中8例痊愈,l5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66%。

头针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90%,其中11例痊愈,16例有效,3例无效。

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疗效比较,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张圣良等[5]将病人分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组和椎基底动脉血流正常组,采用“项九针”针法分别在针刺前、针刺后即刻、30min、24h对病人进行椎基底动脉的多普勒检查,根据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观察了治疗组共30例,总有效率为967%,无效为1例,有效为29例,各组数据表明血流正常组各指标与针刺前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血流减慢组与针刺前比较在针后即刻、30min、24h,血流加速快,血流量增加。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机制、治疗现状及展望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机制、治疗现状及展望

炎症反应
后循环缺血时,炎症反应被激活,包括细胞因子释放、免疫细胞浸润等,导致眩晕等症状。
发病机制研究
治疗现状
03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主要用于防止血栓延伸和新的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溶解。
抗凝药物
血管扩张剂
神经保护剂
01
02
04
03
保护神经元,防止缺血性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脑部供血。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其供血区域的缺血会导致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等症状。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等,且常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硬化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斑块形成、狭窄等导致血流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
感谢观看
2023-10-27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机制、治疗现状及展望》
引言发病机制治疗现状展望研究结论参考文献
contents
目录
引言
0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由于其与脑卒中、脑梗塞等严重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对其发病机制、治疗现状及展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目前,国内外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争议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病机制、治疗现状进行深入探讨,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建议和展望。
研究方法
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病机制、治疗现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建议和展望。

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是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短暂性和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

通常持续几分钟30min内部完全恢复,超过2h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常留下,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的迹象。

TCIA 定义时限为24h内恢复。

TCIA34~65岁,65岁以上25.3%,男人比女人多。

突然发病主要发生在姿势变化、过度活动、颈部突然旋转或弯曲和伸展等情况下。

该疾病没有先兆,有暂时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一般无意识障碍,持续5~20min,可重复发作,但一般在24h内部完全恢复,无后遗症。

一、病因1、高血压病:高血压是目前公认的脑血管疾病最重要、最独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无论发生在任何年龄或性别,无论是收缩期还是舒张期,还是平均血压的增加。

大脑最容易受到高血压的影响,它对大脑的影响是由高血压对脑血管损伤和压力本身的影响引起的。

(1)血压升高的程度直接关系到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

如果舒张压持续&ge;12kPa(90mmHg)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如果将舒张压降低到12~14kPa(90~105mmHg),可降低脑血管疾病的风险35%~40%,冠心病事件降低15%~20%。

干预试验证明,当收缩压缩时&ge;21.33kPa(160mmHg)降压治疗可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一般认为,基本收缩压每升高一次1.33kPa(10mmHg),每增加一次舒张压0.66kPa(5mmHg),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分别增加49%和46%。

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公民提高了高血压的治疗和控制,降低了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60%,冠心病死亡率下降53%。

这些都证明有效降压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冠心病)的发病率。

(2)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与年龄性别的关系: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我国城乡调查数据显示,75岁以上年龄组的发病率为65~74岁1.6是55~64岁组的4倍,是45~54岁组的8~9倍。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涞源县中医院内科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
演讲人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
01.
02.
03.
04.
目录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与治疗
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的预后与康复
1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
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原因
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可能导致眩晕,因为后循环缺血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导致大脑缺氧和缺血,从而引起眩晕。
前庭系统疾病:前庭系统疾病,如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也可能导致眩晕。
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C
B
A
D
3
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眩晕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发作时伴随症状等
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血压、脉搏、神经系统等
听力检查:检查患者的听力是否受损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检查患者的脑部、内耳等结构是否异常
心理治疗: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改善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等
02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乐观、积极、自信等
04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谢谢
两者之间的联系
眩晕可能是后循环缺血的早期症状
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之一
后循环缺血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明确病因和治疗方法
2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CT、MRI等检查,观察后循环缺血的情况

蔡圣朝教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经验

蔡圣朝教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经验

2021年第24卷第1期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蔡圣朝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师承名家,半生研学,精诚为医,从事中医临床四十载,其诊室常常门庭若市。

蔡老熟读古籍,以经典为核心,临床治疗善于针药结合,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独到认识,现将其诊疗该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认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个临床常见类型是后循环缺血,它包括两大类,一是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二是脑梗死。

后循环缺血可能会引起人体感觉麻木、视觉障碍等不适,其中,最常见的一项症状就是眩晕。

眩指眼睛昏花、看不清楚,晕指头发昏、有旋转的感觉。

患者常常同时表现为眩和晕的症状,故将其统称为“眩晕”。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是由于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

根据病位不同,可将其分为真假性眩晕。

由前庭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眩晕称为真性眩晕;而由全身疾病、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称为假性眩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由于循环问题而造成的,故属于假性眩晕。

该病属于中医学“眩晕病”范畴,此病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称之为“眩冒”“眩”,是以目眩与头晕为主要表现的病症[1]。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生活压力日益增大,人们脑血管、后循环系统疾病患病率增高。

而随着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早诊断早治疗将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2病因病机2.1气血亏虚《景岳全书·眩晕》指出“无虚不作眩”,认为眩晕一病,由虚导致的占了十分之八九,而兼火兼痰的患者,仅有十分之一二。

说明眩晕的发生多与虚证相关,而气血失衡是眩晕产生的内在病因。

中医之“气”可分为荣气和卫气,其中作为物质的“荣气”,具有营养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作用。

《妇人良方》载:“荣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灌溉一身。

”《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灵枢·卫气》曰:“上虚则眩。

”《黄帝内经》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中医学认为“气血同源”,气与血关系密切,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互相为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最终导致气血同病。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化痰止晕合剂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化痰止晕合剂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化痰止晕合剂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引言:痰湿是中医疾病学中常见的病因,由于痰湿容易在人体内形成梗阻,从而引发眩晕症状的发生。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眩晕类型之一,但是该症状的治疗难度较大。

在眩晕治疗中,中药合剂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化痰止晕合剂是一种有效的中成药,具有清热化痰、祛风止晕的作用,而氟桂利嗪则是一种常用的眩晕治疗药物。

本文旨在探讨化痰止晕合剂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一、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病机痰湿属于中医疾病学中的内因病,多由于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等因素所致。

由于痰湿会在人体内形成梗阻,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运行,从而引发眩晕症状的发生。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由于颈椎动脉、椎-基底动脉等供应大脑后循环的血管发生病变,导致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眩晕症状。

该病常常伴随着上肢、下肢、语言障碍等症状,病情较为严重。

二、化痰止晕合剂的药理作用化痰止晕合剂是一种中成药,由槟榔、苏子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清热化痰、祛风止晕的作用。

其中,槟榔可以祛风清热,并具有化痰的作用;苏子可以行气化湿,促进痰液排出,从而避免痰液在体内积聚,形成梗阻。

三、氟桂利嗪的药理作用氟桂利嗪是一种常用的眩晕治疗药物,可以通过阻断缓泻络、纵向联合核来减少周围感觉器官对大脑异常刺激的传导,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此外,氟桂利嗪还可以抑制迷路神经的兴奋,减轻恶心和呕吐症状。

四、化痰止晕合剂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结果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了60例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在45~70岁之间。

2. 治疗方案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化痰止晕合剂联合氟桂利嗪治疗。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血管扩张剂和利尿剂等常规治疗,旨在改善颈椎动脉、椎-基底动脉等补血管病变,减轻后循环缺血。

眩晕综合征鉴别诊断

眩晕综合征鉴别诊断

眩晕综合征鉴别诊断引言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指的是人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环境旋转或摇晃。

眩晕综合征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眩晕症状,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然而,不同的疾病可能引起类似的眩晕症状,因此对眩晕综合征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1. 流感样眩晕流感样眩晕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眩晕症状,病因通常与感染性疾病相关。

患者常伴有头晕、嗜睡、乏力、发热、咳嗽等症状。

在鉴别诊断时,医生需排除其他可能的感染性疾病,如普通感冒、中耳炎等。

2. 脑缺血性眩晕脑缺血性眩晕是指由于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症状。

常见的病因包括颈椎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等。

该类型的眩晕常伴有头晕、眼花、视力模糊等症状。

鉴别诊断时,医生需进行相关的脑血流动力学检查,如头颅CT/MRI、颈内动脉超声等。

3. 神经源性眩晕神经源性眩晕是由于内耳和迷路功能障碍引起的眩晕症状。

常见的病因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神经炎等。

患者常伴有眩晕发作、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神经源性眩晕的鉴别诊断可以通过头颅CT/MRI、前庭功能检查等进行。

4. 药物性眩晕药物性眩晕是指由于某些药物的使用导致的眩晕症状。

常见的药物包括镇静剂、抗生素、镇痛剂等。

患者常伴有头晕、昏睡、视觉模糊等症状。

在鉴别诊断时,医生需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并根据病情进行必要的药物调整。

5. 精神性眩晕精神性眩晕是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眩晕症状,如焦虑、抑郁等。

患者常伴有虚弱、不安、心悸等症状。

在鉴别诊断时,医生需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精神障碍。

6. 代谢性眩晕代谢性眩晕是由于机体代谢紊乱导致的眩晕症状。

常见的病因包括低血糖、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患者常伴有头晕、乏力、出汗等症状。

在鉴别诊断时,医生需进行相关的代谢指标检查,如血糖、血压、甲状腺功能等。

结论眩晕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临床上需要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

在鉴别诊断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如头颅CT/MRI、血液生化等。

脑缺血所致头晕的识别及处理

脑缺血所致头晕的识别及处理

脑缺血所致头晕的识别及处理目的探讨脑缺血所致头晕的识别及西药结合处理预后。

方法脑缺血所致头晕患者5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选择法舒地尔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84.0%,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治疗后两组的基底动脉与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治疗前,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上述值在治疗后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脑缺血所致头晕采用西药结合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其作用的发挥与恢复脑动脉血流速度有关。

标签:脑缺血;头晕;西药结合治疗;脑血流速度头晕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脑缺血所致头晕多数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使血流不畅而导致的。

从生物结构上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又被称为后循环,主要给小脑、丘脑、海马、脑干、枕叶、颞叶及上段脊髓等区域供血[1]。

除了头晕症状外,还存在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给患者身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复杂,目前已知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颈椎病等原因有关,而血液流变学异常和血液动力学改变在椎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中关系密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治疗药物中,当前多选择法舒地尔进行注射治疗,其可以通过阻断血管收缩过程的最终阶段、扩张血管、抑制血管痉挛,从而改善脑缺血所致头晕的症状[2]。

盐酸氟桂利嗪为选择性钙拮抗剂,可阻滞过量的钙离子跨膜进入细胞内,防止细胞内钙超载造成的损伤,对心脏收缩和传导无影响[3]。

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脑缺血所致头晕的识别及西药结合处理预后,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脑缺血所致头晕患者50例,纳入标准: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头晕的诊断标准;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排除外伤及眼病等引起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摘要】眩晕,发病时以头昏目眩、眼前发黑、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

眩晕病在发作时,应该分析病因,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从眩晕病的病因分析、眩晕病的治疗对策入手,试图寻找一条适合眩晕患者治疗的出路。

【关键词】眩晕;中医;病因分析;治疗对策中医学认为,眩晕病的病因病机由来,是在忧郁恼怒的心理状态下致使肝郁、肝火向上飘所形成的一种眩晕病症。

其中,老年人因身体机能退化,抵抗力不佳,导致眩晕病的机率升高;有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使脾胃失和,形成眩晕病;也有因不慎损伤经络,使机体气血受阻,无法上行头目而引起的眩晕。

眩晕,在临床上表现在患者自感头昏目眩、眼花、恶心、呕吐等症状。

眩晕,是一种较常的疾病,其表现情况较复杂,人体中的五官科疾病、神经科疾病、内科疾病、精神因素等,均可导致眩晕。

据有关部门报道:我国的眩晕患者比例占0.5%。

引起眩晕的病因十分复杂,在治疗时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方能使眩晕病症取得良好疗效。

1眩晕病的病因分析眩晕病,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病症。

眩晕病在发作时,患者会产生一种好似运动性、体位性的错位幻觉,对身边的人与事物会持有一种摇摆感,其中,以头重脚轻的感觉最能体现他们当时的发病状态。

影响眩晕病的病因因素有很多,有因颅内神经肿瘤引起的周围性眩晕,有因耳毒、药物引起的眩晕,还有因小脑、大脑等病变引起的中枢性眩晕等。

不管是何种情况引起的病因,均要依据病因的实际情况,探索最佳的治疗方案。

这样的病因分析,才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它的自身价值。

1.1中枢性眩晕1.1.1高血压、低血压引起的眩晕高血压,是因人的精神因素、或情绪变化引起的血压上升,再经过脑血管的调节时便会出现眩晕。

低血压,是一种体位性低血压疾病,这类病症大多在人起床或突然坐起时发作,时间持续数秒,发作频率高,在这个过程中,就引发了眩晕症状。

1.1.2多发性硬化症引起的眩晕多发性硬化症(MS)属于慢性致残性的中枢神经出现的一种病变,在脑与脊髓脱髓鞘的病变中较常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庭功能抑制药的作用特点
可改善前庭、双耳功能不平衡,但以抑制前 庭功能为代价。
抗胆碱药物的作用特点
东莨菪硷(654-2)、后马托品:19世纪用于 临床,阻断Ach与AchR的结合,扩张毛细血 管,改善微循环,对AchR无选择性(M及N 受体)。
副作用(N受体阻断后): 1. 可使记忆力下降、思维混乱。 2. 口干、视力障碍、幻视、便秘、尿储留。 3. 禁忌症:闭角青光眼、前列腺肥大
VA 的起源和走行: 第一段:前斜角肌后 方
第二段:C6-1横突孔 内
第三段:穿出C1横突 孔。
自C2至入颅前, VA有4个弯曲,C1-2 颈椎失稳—刺激VA周 围交感神经丛---VA收 缩—AICA---前庭迷 路缺血---眩晕。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MRA – 正常椎动脉
正常椎动脉孔---CT
在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发病,或有头 部慢性感染灶。有时呈小流行,数日自愈, 且少有复发。
前庭中枢性眩晕的常见病因
脑血管病: 如脑动脉硬化、后下小脑动脉血栓、小脑
出血、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VB-TIA)等 占位性病变 变性和脱髓鞘疾病:如延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
遗传性共济失调等 炎症:如脑干脑炎 其他:如眩晕性癫痫、偏头痛等
眩晕的病因治疗
SSS:介入治疗改善血液动力学异常 颈椎病:颈部制动、消炎镇痛、舒筋活血、
手法按摩、神经阻滞疗法、手术减压。 VBI:原发病治疗+抗栓治疗。 脑梗死:原发病治疗+抗栓治疗+溶栓治疗
眩晕的症状性治疗
一般治疗: 静卧,避免声光刺激,解除精神紧张 等。
药物对症治疗: 1. 吩噻嗪类: 氯丙嗪、甲哌氯丙嗪或三氟丙嗪。 2.抗组胺类:非那根、美其敏。 3.抗胆碱类:阿托品、氢嗅酸莨菪硷、654-2等。 4.哌嗪类:桂利嗪、氟桂利嗪。 5.组胺样药物:盐酸倍他司订。组胺与体内平 衡、觉醒状态维持、内分泌和自立性调节有关, 这也是组胺类药物用于运动病的缘故。
前庭周围性眩晕
前庭神经病变: ①药物中毒:见于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苯妥 英钠、酒石酸水杨酸等时,因双侧受累,眩晕较轻 而平衡失调较重。 ②小脑桥脑角肿瘤或蛛网膜炎:尚有Ⅴ、Ⅶ、Ⅸ、 Ⅹ脑神经和锥体束等症状。 ③前庭神经外伤:颅底或岩骨横行骨折引起。症 状同前庭出血,但少见。
前庭周围性眩晕
前庭神经元炎 无听力改变,仅有前庭神经症状。常
内听动脉缺血与脑血管性眩晕
84例VBI或VBAS梗死患者,眼震图均提示外 周前庭功能异常,42%患者一侧热试验兴奋性 降低。
62%VBI组患者有过孤立的眩晕症状,29%CI 患者梗死前有过单独眩晕症状。
VBI或VBA支配区梗死产生的眩晕症状并非影 响脑干、小脑、前庭神经核等神经中枢,而是 使支配内耳的内听动脉血流量减少,影响前庭 平衡器官供血所致。因前庭神经核缺血多伴有 脑干体征。
无 可变:呈单一表现
恒定
眩晕的时程
眩晕持续1天或1天以上 前庭神经炎
迷路、脑干和小脑梗死
眩晕持续数小时或数分钟 Menierer综合征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眩晕持续数秒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眩晕的中枢性原因
第VIII颅神经
前庭神经核
脑干联络纤维
听力受累
水平-旋转眼震
其他脑干体征
眩晕的系统性原因
药物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特点
选择性阻断H1受体 1. 乙醇胺类:苯海拉明、芬噻嗪类:异丙嗪
2. 哌嗪类:非选择性钙拮抗剂:脑嗌嗪、氟桂 利嗪:4-12h起效,半衰期长达18天,疗程 《1周;乘晕宁、赛克利嗪:乘晕宁:镇静止 晕,用于运动病引起的眩晕、恶心、呕吐, 易引起嗜睡。
眩晕停:严重眩晕患者可选用,对于轻度眩 晕尤其是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眩晕效果一般, 服药后有嗜睡副反应。
丘脑穿通支动 脉 丘脑膝状体动脉
PCoA的穿通支
BA夹层动脉瘤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枕叶、小脑、延髓梗死
RA闭塞
小脑、枕叶梗死 BA、VA狭窄
BA索性动脉瘤压迫脑干
脑积水
瘤内血栓
BA索性动脉瘤致脑干梗死
BA迂曲扩张
眩晕的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 1.前庭神经元炎:主要有单疱病毒感染引起,治 疗无环鸟苷+甲强 2.良性位置性眩晕:判断?个半规管病变,采用 Semont手法,以特殊姿势使耳石回位达到治疗 效果(94.2%),药物疗效仅57%。 3.美尼尔综合征:药物治疗无效者,鼓膜内注射 小量庆大霉素(0.5ml, 26.7mg/ml, 1次/w,共2w) 可明显改善眩晕症状,但影响前庭功能及听力。
头晕、眩晕的区别? 症状不同:有无运动感 病因不同:眩晕多有定位意义,如血管性
眩晕多见于VBI或脑干梗死患者,尤其是后循环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而头晕为动脉硬化、 CCCI 患者的常见症状如HT患者经常有头晕、憋胀感。
眩晕的病因
前庭周围性眩晕: 均为真性眩晕,一般均有眼震和前庭功能改变
前庭中枢性眩晕 : 为脑干、小脑或顶颞叶病变引起
锁骨上窝软组织损害体征。
后循环梗死的原因
栓塞 原位血栓 穿通支病变 夹层动脉瘤 偏头痛 其它原因:基底动脉索性动脉瘤
后循环梗死的临床表现
Dizziness(头晕)或vertigo Diplopia(复视)或同向偏盲 Dysarthria(构音障碍) Dyphagia(吞咽困难) Dystaxia(共济失调) 交叉感觉障碍、交叉瘫
眼源性眩晕 本体感觉性眩晕:为假性眩晕,伴有肢体深感觉
减退,感觉性共济失调和肌张力减退 全身疾患引起的眩晕:心血管疾患、感染、中
毒、血液病、代谢障碍。 精神性眩晕
前庭周围性眩晕
内耳病变(耳源性眩晕): 除眩晕、眼震和前庭功能改变外,伴有耳
鸣和听力减退,多为单侧性。无其他神经系统 体征。包括:美尼尔病、急性迷路炎、内耳损 伤、鼓膜内陷或受压、耳石和前庭终未感受器 病变:见于颅脑外伤、噪音性损伤、药物中毒 以及老年或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半规管囊 腹的退行性变等。此外,耳源性眩晕也见于动 晕病、耳硬化症和非外伤性内耳出血等。
SSS的盗血途径
VA→VA → Sub; BA→VA →Sub;(见于对侧VA代偿不良) ECA→枕动脉→甲状腺A→VA → Sub; 甲状颈干→VA。 无名动脉盗血:可引起患侧MCA盗血,
MCA→ICA→CCA→锁骨下动脉。
VA - VA
BA-VA
ECA-枕A - VA
a- normal
失调,因头部活动而加重,症状持续几天-几 周,症状恢复后仍遗留短暂眩晕和前庭功能异 常。
迷路的血供:
•VBA--- AICA---内 听A---前庭前A、耳 蜗总动脉。 •前庭前动脉:
前、外半规管、 两个囊斑上部,其 供血不足引起前庭 症状。 •耳蜗总动脉:分为: 前庭耳蜗动脉—前 庭后动脉(后半规 管、球囊及椭圆囊 下部)。
70/50mmHg 右上肢血压:
160/90mmHg
L-VA颅内段
SSS介入手术后的DSA表现
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性眩晕的病因 1.两侧VA管径的不对称 2.椎动脉沟环的存在+颈椎不稳定 上述因素可刺激VA及其外膜的交感神经纤维, 使VA痉挛—供血减少。 3.颈交感神经受刺激 颈椎关节炎、姿势不正可刺激交感神经丛,使 BA、ICA、内听动脉痉挛,导致血流量减少, 引起眼震、眩晕。
锁骨下动脉盗血的临床表现
SSS的症状: 1.VBI症状:头晕、眩晕、晕厥、共济失调。 2.患肢缺血症状:患肢酸软、乏力、活动后加 重。 3.锁骨上窝杂音(+)。 4.患肢无脉、脉弱。 5.患肢血压下降,两上肢血压差增大 (83%患者双上肢收缩压差>20mmHg, 33%患者舒张压差>20mmHg. )。
抗眩晕药物治疗的目的
消除眩晕。 除非前庭功能有损害,否则应增强或至少不
减少前庭的适应过程,使CNS建立新的平衡。 所以,尽量不用损害前庭功能的药物。
治疗眩晕的同时应治疗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包括焦虑。所选的抗眩晕药物应对植物神经 及精神症状产生抑制,以治疗眩晕的伴发症 状。
眩晕的自发恢复说明CNS的适应性以及前庭、 视觉、运动系统之间建立了新的平衡。
前庭中枢性与周围性眩晕的鉴别
特征
周围性眩晕
症状强度 严重眩晕、眼震
植物神经症状
CNS体征

耳鸣
经常
前庭实验 减弱、消失、偶过敏
位置性眼震:
潜伏期 0-40秒(7.8秒)
持续时间 <1分钟
易疲劳性 80%有
眼震方向 固定:水平旋转
重复
可变
中枢性眩晕 轻度眩晕、眼震
少见 有 少见 正常,或呈分离现象
即刻开始 可持续
眩晕的症状性治疗
4. 中药: 5.其他:眩晕停,合理补液基础上短期少量脱水等。 手术治疗:内耳病变听力已丧失而久治不愈者,可 行迷路破坏手术或前庭神经切断术。 不少眩晕发作的诱因为过劳、精神过度紧张、 情绪激动、头位体位的突然变动、颈部持久的 不良姿势、血压偏低等,应注意避免。 慎用损害前庭神经药物,必要时加强用药监护。
同侧椎动脉变化
b- systolic deceleration -I
c- alternating flow - II
d- retrograde flow-III
L-Subclavian
L-VA颅外段
VA束臂试验
•女性,67岁,HT •头晕,左上肢无力 •查体: 左上肢无脉,锁骨上 窝血管杂音(+) 左上肢血压:
低血压
内分泌疾病
甲旁减
糖尿病
低血压、谵妄 平衡障碍
晕厥、乏力
冷、不稳
体位性低血压 自主神经病
The Dix-Hallpike Test
缺血性眩晕的病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TIA) 栓塞。 血液动力学异常(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椎动脉型颈椎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