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病因病机——瘀血内阻

合集下载

眩晕

眩晕


1 风邪上扰 疏风散寒或辛温解表 川芎茶调散货银翘散
2 肝阳上亢 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天麻钩藤饮 3 痰浊中阻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半夏白术天麻汤

4 瘀血阻窍 祛瘀生新,活血通络 血府逐瘀汤
5 气血亏虚 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归脾汤 6 肾精不足 补肾养精,充养脑髓 左归丸
病例分析
病例 一
某男,37 岁。因工作紧张,熬夜致头晕头痛2周 两眼发红,烦躁易怒,大便干燥2 ~ 3 日1 次,舌苔黄腻 少津,脉弦数。测血压160 /90mmHg,此前未发现过高血压 其母患高血压。中医诊断:眩晕 辨证:肝经实火,上扰清窍 治法: 清肝泻火,平肝潜阳。处方: 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钩藤15,栀子15,菊花15,天麻10,石决明15 生地黄12,赤芍、白芍各12,麦冬15,车前子(包)12 泽泻12,川楝子15,大黄10,服用7剂 复诊时,头晕头痛症状明显减轻,大便已不干,每日1次 舌苔薄微黄,脉弦,血压130/80mmHg,上方去大黄再进7剂 三诊时,头晕头痛消失,眼不红,无分泌物,大便正常 舌苔薄白,脉弦,血压120/80mmHg
• 复诊:眩晕、纳差、困倦乏力 畏寒症状好转,但肢端触之仍冷,有少许胸闷 作恶,白腻苔略化守前方,熟附子量增至12,加田七片 (先煎)10,黄芪30。续服4 剂 • 诸症明显好转,腻苔渐化,弦脉转缓。共服16 剂后 患者眩晕愈,四肢渐温,精神可,纳佳,舌黯红,苔薄白 脉沉微涩 血压趋于正常:130~140/80~90 mmHg 以健脾滋肾,兼活血为主调理善后
5 气血亏虚
【主 症】头晕目眩,劳累则发 【次症舌脉】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无华 唇甲不华,发色不泽 心悸少寐,饮食减少 舌淡胖嫩,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要点】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治 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主 方】归脾汤

眩晕气血亏虚辩证依据

眩晕气血亏虚辩证依据

眩晕气血亏虚辩证依据眩晕症在中医上根据它的临床症状和舌苔脉象分为4个类型,及肝阳上亢(肝阳偏旺,引起头晕、目眩、头痛等症状)证、气血亏虚证、经血不足证以及痰浊中阻证。

肝阳上亢的需要平肝潜阳(抑制肝内上升太过的阳气)、滋养肝肾;气血亏虚的需要补养气血、健运脾胃;精血不足的需要补益精血;痰浊中阻的需要燥湿祛痰、平肝熄风(调节肝的功能来祛除内风)。

1.肝阳上亢证: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头胀,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进行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治疗。

2.气血亏虚证:主要表现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面色发白且无光泽),常用归脾汤加减进行补养气血,健脾运胃治疗。

3.精血不足证:主要表现为眩晕而见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腰部和膝部酸软无力的感觉),肾阴亏虚者常服用左归丸进行补肾滋阴治疗。

肾阳亏虚者常服用右归饮进行补肾助阳治疗。

4.痰浊中阻证:主要表现为眩晕而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常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进行燥湿祛痰,平肝熄风治疗。

患者如果存在眩晕症,建议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切勿擅自用药。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中医药(1)肝阳上亢: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平肝潜阳.方药: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2)痰浊中阻: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苔浊腻,脉滑.治法:祛痰健脾.方药: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生姜2克,大枣6克,甘草6克(3)淤血内阻:眩晕伴头痛,痛有定处,心悸烦闷,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脉弦涩或细涩.治法:活血祛淤生新.方药:当归15克,生地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赤芍6克,枳壳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川芎6克,牛膝6克,天麻6克(4)肾精不足:眩晕伴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精神萎靡,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治法:补肾填精.方药:党参15克,熟地12克,茯苓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柴河车10克,龟板15克(先煎),杜仲12克,牛膝12克,黄柏6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10克,女贞子10克,早莲草10克(5)气血亏虚:眩晕在活动后加重,神疲气短,面色少华,纳差,舌质淡胖,脉细或虚大.治法:益气养血健脾.方药:人参15克(另煎兑人),黄芪25克,当归12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地黄12克,肉桂6克,牛膝12克,炙甘草10克(6)针刺治疗:主穴:风池(双),百会,印堂,合谷(双),人中,安眠(双),太冲.配穴:恶心伴呕吐者,加内关,神门,足三里;耳鸣加翳风,听宫,率谷,中渚。

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眩晕临床体会

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眩晕临床体会

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眩晕临床体会瘀血是老年眩晕的重要因素,风、火、痰、虚、外伤等皆可导致瘀血。

瘀血阻络,气血逆乱,瘀阻脑窍或脑窍失于濡养均可发病。

故老年眩晕应重视瘀血这一病理因素,临证以活血化瘀治之常常能取得好的疗效,本文主要介绍从瘀论治眩晕临床体会。

标签:眩晕病;瘀血;活血化瘀;老年人1 瘀血致眩的认识宋·杨仁斋首先指出瘀血可导致眩晕的观点。

后明·虞抟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血瘀致眩”之论,并认识到内因、外因所致瘀血皆可致眩晕。

清·王清任开血瘀证专题研究的先河,并独创通窍活血汤治疗血瘀之眩晕。

近代医家林沛湘[1]认为外伤、气滞、血寒、血热、湿热、痰火阻遏等皆可致瘀,导致清阳不展,脑失所养,导致眩晕。

沈智理等[2]认为瘀血在众多病理因素中起关键作用,临证治疗擅用活血化瘀法。

李芳[3]认为“无瘀不作眩”,主张从瘀论治眩晕。

2 虚实夹杂,多兼瘀血为患老年眩晕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其本为肝脾肾亏虚,常夹风、痰、瘀、火为患。

而老年患者正气不足,无力祛邪,故病情反复难愈,多转为慢性,久病多瘀,因此老年眩晕常夹瘀血为患。

通过临床观察可以发现,老年眩晕患者大多有面色暗淡无华,舌有瘀斑,脉涩等瘀血表现。

老年患者,脾土本虚,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均可导致土失健运,水湿聚而成痰,阻滞脉络,血行不畅而为瘀,故痰瘀常相兼为患。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血瘀阻其清阳上充神之府而为眩;或肝郁日久化火,肝火上炎,气血逆乱,容易生瘀致眩;老年患者,肝脾肾亏虚,虚则容易生瘀。

血赖气以行,气虚故生瘀;血喜温而恶寒,阳虚则寒,寒则涩而不流,易生瘀;阴血亏虚,加之脾虚气血化生不足,故脉道血液变得粘稠,也容易生瘀,导致眩晕。

老年患者常肾虚骨软,容易跌倒损伤,易致气血凝结不得消散而致眩晕。

可见老年眩晕多与瘀血相关。

3 标本兼治,以活血化瘀为要眩晕瘀证治以活血化瘀,血脉通畅,气血调和,清窍得养,眩晕自解。

眩晕瘀证根据病因的不同又可分为:气虚血瘀、血虚血瘀、阳虚血瘀,气滞血瘀,阳亢血瘀,肝热血瘀,痰浊血瘀,外伤血瘀。

眩晕症病因病机的中医研究概况

眩晕症病因病机的中医研究概况

眩晕症病因病机的中医研究概况李涵;杨明会;李绍旦【摘要】眩晕症近些年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现代医家在眩晕症病因病机的中医研究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进展,认为虚、痰、瘀、火、风、郁等为目前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实际临证时病因病机错综复杂,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通过对眩晕症病因病机中医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对眩晕症病因病机、中医研究治疗等分析来提高人们的认识.眩晕症病因病机较复杂,且治疗方法较多,因此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辨证治疗.【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10)012【总页数】4页(P136-139)【关键词】中医理论;眩晕;病因病机;综述【作者】李涵;杨明会;李绍旦【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853;海军总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048;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眩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患者就诊的常见主诉之一,其病因十分复杂,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1]。

近年来眩晕症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中医学家对其在病因病机理论的研究上的也随之不断补充与完善,现将有关病因病机方面的研究内容大致总结如下。

1 病名溯源据研究记载,对眩晕病的描述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及先秦时期,有“疾亡旋”“旋有疾王”“暝眩”“眩暓”“暓病”等病名;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中,海论篇与卫气论篇均有提及,分别命名为“眩冒”“眩仆”等;《金匾要略》中:“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医林绳墨》中:“其症发于仓卒之间,首如物蒙,心如物扰,招摇不定,眼目昏花,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恶心冲上,呃逆奔上,得吐少苏,此真眩晕也”;《丹溪心法》:“眩者,言其黑晕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

根据以上记载,历代中医古籍文献中,各代医家已对眩晕症的发病特点及临床症状进行了具体而形象的描述。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一、眩晕的中医分型眩晕,古称“眩冒”,是一种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成因多端,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个方面。

中医对眩晕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中医施护原则对于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施护,应首先明确其分型,然后根据分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施护措施。

整体护理原则为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针对不同分型,护理原则如下:肝阳上亢型: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烟酒,可用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泡水饮用。

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保持病房温暖舒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可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炖汤饮用。

肾精不足型: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保持环境温馨安静,避免房事过度,饮食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也可用枸杞、女贞子等泡水饮用。

痰浊中阻型: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可用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品煎汤饮用。

瘀血阻窍型: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身体,饮食可加入山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中医内科学——眩晕(培训内容)

中医内科学——眩晕(培训内容)
一病因
1.情志不遂:忧郁恼怒太过
2.年高肾亏:年高、多病、体虚、房 劳过度
3.病后体虚:久病体虚、忧思劳倦、 失血
4.饮食不节:嗜酒无度、过食肥甘、
5.跌仆损伤,瘀血内阻:跌仆坠损、 头脑外伤
优选课件
13
二.病机
肝阴耗伤
情志不遂: 年高肾亏: 病后体虚: 饮食不节:
跌仆坠损 头脑外伤
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 风阳易动
2.若肝肾阴虚较甚, 目涩耳鸣, 腰酸膝软, 舌红少苔, 脉弦细数者, 可酌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麦冬、玄参;
3.若见目赤便秘, 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 泄热,
4.若眩晕剧烈, 兼见手足麻术或震颤者, 加羚羊角、 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镇肝熄风, 清热 止痉。
优选课件
25
2. 气血亏虚证
优选课件
29
4. 痰湿中阻证
主证:眩晕, 头重昏蒙, 或伴视物旋转, 兼证:胸闷恶心, 呕吐痰诞, 食少多寐, 舌脉: 舌苔白腻, 脉濡滑。 证机概要: 痰浊中阻, 上蒙清窍, 清阳不升。 治法: 化痰袪湿 , 健脾和胃。 代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方燥湿化痰, 平肝
熄风, 用于治疗脾虚湿盛, 风痰上扰之眩晕。 常用药: 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 白术、苡仁、茯
阴阳两虚
精不化气
肾阳不足
久病入络
瘀血
中风晕厥
优选课件
16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 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 甚则仆倒。
2. 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 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 面色苍白等表现晕厥的可能。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跌仆损 伤等病史。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2024/9/18
中医内科学 魏潇
17
四、预后转归
• 轻者------预后较好 • 重者------ 反复发作
中风 失明耳聋
2024/9/18
18
小结
1.眩晕的主要特征: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 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2.眩晕的主要病机: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 痰、瘀扰乱清空。病位在脑(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3.眩晕的诊断要点:依据—主症;线索—临床特点+兼症;手段—现代检查。 4.眩晕的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标本;辨脏腑。 5.眩晕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10
三、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久(病程长)、弱(遇劳则发)、症虚(神疲乏力、 腰膝酸软);新(病程短)、壮(形体壮实)、症实(呕恶痰 涎、头痛面赤)
2.辨标本: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 3.辨脏腑:肝、脾、肾之别
11
【治疗原则】
眩晕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虚者: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 实者:清肝泻火,镇肝息风,燥湿祛痰
证机概要: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3.治则: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4.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9g) 钩藤(12g) 生决明(18g) 山栀 黄芩(各9g) 川 牛膝(12g)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各9g)
[用法]水煎,分2次服。
方解: 本方证由肝肾不足,肝阳偏亢,生风化热所致。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故头痛、眩晕;肝
6
【病因病机】 病机转化--变证 • 肝风夹痰火上蒙清窍,阻滞经络 • 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
中风 晕厥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概要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概要

中医内科疾病因、理、机、位与治疗原则-----南方医科大学09中医学习资料十八、头痛病因:外感、情志、先天与房劳、饮食与体虚久病、外伤或久病入络。

病理:外邪以风为主。

内伤为肝肾脾失调。

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病位:清窍。

肝肾脾相关。

辨治原则:首辨外感内伤,次辨脏腑经络。

关键是:疼痛之久暂、特点、性质、部位。

治之随证。

十七、眩晕病因:情志、年高肾亏、体虚、饮食、跌扑损伤,瘀血内阻。

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

病机:清窍失养,邪扰清空。

(此处有争议)病位:头窍。

与肝脾肾相关。

辨治原则:首辨脏腑,次辨标本虚实。

治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一、痴呆病因:年迈体虚、七情内伤、久病耗损。

病理:本虚标实,阴精、气血亏虚,虚、痰、瘀、火内阻于脑。

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病位:脑。

与心肝脾肾相关。

治疗原则:开郁逐痰、通窍活血、平肝泻火治标,补虚扶正,充髓养脑。

十六、中风病因:内伤积损、劳欲、饮食、情志、气虚邪中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

因素为风、火、痰、瘀。

性质为本虚标实。

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虚、火、风、痰、气、血)病位:心脑。

与肝肾相关。

辨治原则:首辨中经络与脏腑,中脏腑者辨闭与脱证,闭证者辨阴与阳闭;次辨病期。

治法宜细分:中经络者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中脏腑闭证治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内闭外脱证宜醒神开窍兼扶正固脱。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扶正祛邪。

二十六、厥证病因:气厥(情志过极、气虚下陷)、血厥(气血上涌、气随血脱)、痰厥(痰蒙清窍)、食厥(气机受阻)。

病理:阴阳失调,气机逆乱。

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

病位:辨治原则:辨气血痰食四厥。

治之分虚实先急救。

三十七、痫证病因:情志、先天、脑外伤、饮食、劳倦、他病。

痰邪和祟最为重要。

病理:因素为风阳痰浊,蒙闭心窍。

病机:转化关键是正气的盛衰及痰邪的深浅。

病位:肝肾脾。

(三脏损伤为主要病理基础)辨治原则:据正气盛衰及痰浊深浅辨证之轻重,按标本缓急分发作间歇治之。

中医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眩晕的发生主要与情志不遂、年老体弱、饮食不节、久病劳倦、跌仆坠损以及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内生风、痰、瘀、虚,以致风眩内动、清窍不宁或清阳不升、脑窍失养而突发眩晕。

一、病因1.情志不遂长期忧惠恼怒,肝气结,气郁化火,肝阴暗耗,风阳扰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华云按,“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

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

”2.年老体虚若年高肾精亏虚,不能生髓,无以充养于脑,或房事不节,阴精亏耗过甚,体虚多病,损伤肾精肾气,均可致肾精亏耗,髓海不足,而发眩晕3.饮食不节若平素嗜酒无度,暴饮是食,或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清窍失养,而引发眩晕。

4.久病劳倦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气随血耗,或忧思劳倦,损伤脾胃,暗耗气血。

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清窍失养,皆可发生眩晕。

5.跌仆坠损素有跌仆坠损而致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瘀血停留,阻滞经脉,而使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清窍失养,而发眩晕。

此外,外感六淫之中,因“高颠之上,唯风可到”,风邪与寒、热、湿、燥等诸邪,皆可导致经脉运行失度,挛急异常,使清窍失养而发眩晕。

二、病机1.眩晕的基本病机包括虚实两端。

本虚为肝肾亏虚,气血亏虚,或髓海不足,清窍失养;标实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

2.病位在脑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失充,或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亦可发为眩晕。

3.眩晕的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虚。

1000595064

1000595064

10751075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 nes e M edi c i ne M ode r n D i s t a nc e Educ at i on of C hi na 第6卷第09期2008年09月眩晕是当今临床上极其常见的病证,其病因病机相当复杂。

历代医家多有精辟的论述,如《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张景岳云:“无虚不能作眩”等从不同角度阐发和丰富眩晕的病因病机,长期指导着临床实践。

然眩晕的发病与瘀血关系亦甚密切,故从“瘀”的角度提出“无瘀不作眩”。

瘀血致眩,考前贤较少专题讨论,但论及者亦有不少医家,如明杨仁斋《直指方》讲“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汪机《医读》中载“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桃红四物。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说:“外有因呕血而眩冒者,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

”清代潘楫注释的《医灯续焰》对瘀血眩晕的病机阐述的较为明白“眩晕多属诸风……有因于死血者,……血死则脉凝泣,脉凝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虚而眩晕生焉。

” “无瘀不作眩”不是说眩晕都因血瘀所引起,而是指在眩晕的发病过程中,瘀血的因素具有广泛性。

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外伤等原因均使血行不畅而凝滞,导致瘀血内阻。

脑位于颅内,由精髓汇聚而成,只有气血滋养精髓充实,才能发挥“元神之府”的功能。

若血行不畅,瘀阻脑腑,或瘀血随血脉流行人脑与精髓错杂,使清窍被蒙,或瘀血内阻,气血无法上注于头,脑失所养,均能发为眩晕。

另心主神明,若血瘀气逆,并走于上,扰乱心神亦致眩晕,由于瘀血形成的原因实有多端,而瘀血致眩的机理非止一途,故瘀血致眩绝非只局限于外伤跌摔等。

瘀血的因素在眩晕的发病中具有广泛性,关键还在于瘀血与眩晕的其他病因病机存在着彼此影响,互为因果,共有兼存的关系。

试分述如下:1瘀血与肝阳上亢 长期忧郁恼怒,气都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而肝主藏血,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肝气郁结易导致血瘀,且肝气郁久化火,煎熬血液亦致血瘀。

中医关于“眩晕”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眩晕”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眩晕”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眩晕
1. 眩晕常以头晕眼花甚至视物旋转为主症,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伴见于其他疾病。

2.病因多以情志、饮食、体质、外伤等所致肝阳上亢、痰浊内阻、气血不足、肾精亏虚以及瘀血内阻为主。

3.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者多为气、血、精不足,脑髓不充,清窍失养;实者多为风、火、痰、瘀导致风阳内动、清窍不宁或清阳不升、脑窍失养而突发眩晕。

临证亦常见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4.眩晕病位在脑,病变涉及肝、脾、肾诸脏。

治疗可根据标本缓急,分别采取平肝、息风、潜阳、清火、化痰、化瘀等法以治其标,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等法以治其本。

5.本病预后,每易反复发作,少数患者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有发为中风之忧。

二、眩晕的日常防控措施
1.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上宜清淡有节,戒烟戒酒。

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能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风险
3.眩晕发病后要及时治疗,注意休息,严重者当卧床休息。

4.注意饮食清淡,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
变和头颈部运动,以防眩晕症状加重,或发生昏仆。

有眩晕史的患者,当避免剧烈体力活动,避免高空作业。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摇晃或移动,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等不适。

在中医内科学中,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郁化火,上扰头目,就可能引发眩晕。

其次,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过度饮酒、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也会导致眩晕。

再者,劳倦过度,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房事不节,损伤肾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不能濡养头目,同样会出现眩晕。

此外,外感风邪、跌扑损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眩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肝阳上亢型:这类患者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上应以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为原则,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血亏虚型:常见症状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宜益气养血,健运脾胃,可用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型:其特点为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为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多选用左归丸加减。

痰湿中阻型:此类患者的眩晕多伴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疗当以祛瘀生新,通窍活络为法,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在治疗眩晕时,中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还会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

例如,针灸常选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以达到缓解眩晕的目的。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一.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致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头晕眼花,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肾,脾。

二.分型的临床表现及临证,饮食,用药的护理:1.肝阳上亢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愤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焦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1)情志护理,耐心安慰患者,勿急勿燥,心情愉快,肝气条达,以除风阳妄动之源。

(2)饮食宜平淡,低盐素食为佳,多食蔬菜水果,如,芹菜,西瓜,梨,豆制品类等。

忌食肥甘厚味之品,戒烟酒及辛辣刺激之物。

(3)中药汤剂宜温服。

2.气血亏虚临床表现:动则加剧,劳苦即发,面色少华或萎黄,唇甲色淡,心悸少寐,神倦懒言,纳呆无聊,舌质淡,脉纤弱。

(1)应注意歇息,免得过劳耗伤气血,室温宜暖,防备外邪乘虚而入。

(2)饮食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及血肉有情之品,如蛋类,瘦肉,猪肝猪血,红枣,山药,黄芪粥,党参粥等健脾益气养血之品。

忌食生冷。

(3)中药归脾汤宜温服。

3.肾精不足临床表现:眩晕目花,健忘少寐,精神委靡,腰膝酸软,遗精耳鸣。

偏阴虚者,兼有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

偏阳虚者,兼有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纤弱。

(1)应慎房事,劳逸联合,眩晕发生时应卧床歇息。

(2)饮食调治,偏肾阴虚者,食疗宜平肝疏风,滋肾养阴,忌食海腥,羊肉,辛辣之物。

偏肾阳虚者,以补肾助阳为主,忌食生冷。

(3)中药左归丸,温水冲服。

4.痰浊中阻临床表现:眩晕而头重昏蒙,胸脘满闷,纳呆恶心,体倦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1)适合歇息,注意保暖,保持病室湿度。

(2)饮食宜平淡化痰之品,忌食油腻和肥甘厚味,生冷,烟酒等物,以防助湿生痰。

如西瓜,红小豆,冬瓜,竹笋等,清热利湿之品。

(3)中药汤剂热服,呕吐者应少许頻服。

5.瘀血阻络临床表现: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暗,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1)注意歇息,重症者卧床歇息。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中医对眩晕的解释可以从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1. 病因: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可以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

(1) 外感: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侵袭人体,导致阳气失和,经络脉络不畅,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2) 内伤:内伤包括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脾胃虚弱、心脾失司等。

肝阳上亢指阴血不足,阳气上逆,扰动头目,导致头晕眼花;肝肾阴虚指肝肾阴血亏损,肝阳上亢,脑髓失养,引发头晕眩晕;脾胃虚弱指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心脾失司指心肺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2. 病机:中医认为眩晕的病机主要涉及气滞、血瘀、痰浊等。

(1) 气滞:气滞指气机不畅,导致气血运行阻滞,以及经络不畅。

常见原因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过劳等。

气滞可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引发头晕、眩晕症状。

(2) 血瘀:血瘀指血液凝聚在经络中,不畅通运行。

常见原因有外伤、瘀血内阻等。

血瘀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眩晕症状。

(3) 痰浊: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经络不畅。

痰浊可导致脑部气血不畅,引发头晕、眩晕症状。

3.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中药汤剂等。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逍遥散、晕颠丸等。

逍遥散主要具有平肝清热、疏肝理气的功效,可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

晕颠丸主要具有开窍醒脑、疏风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眩晕症状。

(2) 针灸疗法:常用的穴位有百会、风池、太阳等。

针刺百会可以清热养阴、平衡阴阳,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

针刺风池可以疏风清热,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眩晕症状。

(3) 中药汤剂:常用的中药汤剂有逍遥散、天麻酒等。

逍遥散具有疏肝清热、平肝理气的功效,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

天麻酒有安神定志、疏肝利胆的作用,适用于肝肾阴虚、血瘀引起的眩晕症状。

总结起来,中医对眩晕的解释涉及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通过分析外感和内伤引起的眩晕症状,找出病机,然后采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或中药汤剂进行治疗。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中医内科学 头痛、眩晕

中医内科学 头痛、眩晕

【辨证论治】痰浊头痛
3、痰浊头痛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头痛昏蒙重坠; ②兼次症: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眩晕,倦怠无力; ③舌象:舌淡红,苔白腻; ④脉象:脉滑或弦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辨证论治】肾虚头痛
4、肾虚头痛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头痛而空; ②兼次症: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健忘,遗精带下,神 疲乏力;偏肾阳虚则见畏寒肢冷;偏肾阴虚则见面色潮 红,五心烦热,盗汗; ③舌象:舌淡胖,或舌红,苔薄白,或少苔、剥苔; ④脉象:脉沉细无力或细数。 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大补元煎。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忧郁恼怒太过 2.年高肾亏:年高、多病、体虚、房劳过度 3.病后体虚:久病体虚、忧思劳倦、失血 4.饮食不节:嗜酒无度、过食肥甘、 5.跌仆损伤,瘀血内阻:跌仆坠损、头脑外伤
二.病机
情志不遂: 肝气郁结
肝阴耗伤 气郁化火 风阳易动 清 窍 扰 被
年高肾亏:
病后体虚: 饮食不节:
【临证经验】
(4)头痛经久不愈者,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久病及肾,肾精亏虚,治当益肾补髓; ②久痛入络,一般草木、金石之品难以搜逐,当佐以虫类药物以搜 风、通络、祛瘀、止痛。 ③灵活使用活血化瘀法 常用活血化瘀药有:川芎、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根据血瘀 系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血虚血瘀、血热血瘀、阳虚血瘀的不同, 分别伍以理气益气,养血、凉血之品。
1.以头痛为主症,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 胀痛、搏动痛等。
2.外感头痛者当兼有外感证候,且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暂,内伤头痛 者则兼有内伤证候,且起病缓慢,呈反复发作。
3 .血常规、脑脊液检查,测血压及经颅多普勒、脑电图、头颅 CT 或 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