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读书笔记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序“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来使大地丰产,来使家禽牲畜不受摧残,来使幼小者降生时平平安安。
接着,他们又祈求反复无常的天神,不要降下大火与洪水的灾难;他们的烟火缭绕的祭品,在鲜血染红的祭坛上焚燃。
后来又有大胆的哲人和圣贤,制订了一套固定不变的方案,想用思维或神圣的书卷来证明大自然应该如此这般。
但是大自然在微笑——史芬克斯式的笑脸。
注视着好景不常的哲人和圣贤,她耐心地等了一会——他们的方案就烟消云散。
接着就来了一批热心人,地位比较卑贱,他们并没有什么完整的方案,满足于扮演跑龙套的角色,只是观察。
幻想和检验。
从此,在混沌一团中,字谜画的碎片就渐次展现;人们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服从大自然,又能控制大自然。
变化不已的图案在远方闪光;但它的景象不断变幻,却没有揭示出碎片的底细,更没有揭示出字谜画的意义。
大自然在微笑——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她不可思议地保护着猜不透的史芬克斯之谜。
1929年9月于多塞特郡希尔费尔德原序现代科学的巨大宏伟的大厦,或许是人类心灵的最伟大的胜利。
但是,它的起源、发展和成就的故事却是历史当中人们知道得最少的部分之一,而且我们也很难在一般文献中找到它的踪迹。
历史学家所讲的不外是战争、政治和经济;揭露原子秘密,在我们眼前揭开空间深度等活动,虽然使哲学思想起了革命并使我们有可能把物质生活提高到历代梦想不到的水平,但是关于这些活动的发展情况,大部分历史学家却没有讲到,或很少讲到。
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
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扬镳;因为自然哲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动力学的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则引导唯心主义的哲学离开了当代的科学,同时,当代的科学也很快地就对形而上学不加理会了。
不过,进化论的生物学以及现代数学和物理学,却一方面使科学思想臻于深邃,另一方面又迫使哲学家对科学不得不加以重视,因为科学现在对哲学,对神学,对宗教,又有了意义。
罗素 宗教与科学 读后感
《宗教与科学》是伯特兰·罗素在1927年出版的一本著作,探讨了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对宗教的看法。
以下是我对《宗教与科学》的读后感:
阅读《宗教与科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在这本书中,罗素以他独特的思辨风格,通过辩证的方式讨论了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以及它们对世界观的影响。
我认为,罗素对宗教的批判性思考和他对科学的重视是这本书的核心。
他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如宗教的真实性、科学对于宗教观点的挑战以及宗教与道德之间的联系。
他在书中提出的观点既深刻又引人思考。
对我而言,这本书激发了我对宗教和科学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它提醒我不要盲目地接受传统观念和信仰,而是要通过理性和批判性思维来审视它们。
此外,这本书还加强了我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
科学是一种通过推理和实证来寻求真理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对于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然而,我也注意到罗素在书中表达的一些偏见和局限性。
他对于宗教的偏见可能使他忽视了宗教对于某些人生意义和道德价值的贡献。
此外,他对科学的过度理性主义看法有时可能忽视了人类情感和灵性的重要性。
总之,阅读《宗教与科学》是一次富有启发性的思想之旅。
这本书引发了我对宗教和科学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存在意义的深入思考。
它让我认识到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同时也鼓励我探索和尊重不同的信仰和哲学观点。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科学史》读后感(精选8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史》读后感篇1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类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
科学史创始人乔治萨顿说的好——“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生命科学的研究历程对生物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教育价值,上海市二期课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1.灵活运用科学史,渗透民族经精神教育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许多方面是落后的。
但是,研读科学史,能够找到很多证据表明我们的科学家在许多可比的方面曾经领先于世界,把这些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突破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例如,中国古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人工选择、杂交的科学原理;明代学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既是一本医学书、也是一本生物学巨著等;现代的例子有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巨大贡献等等。
当然,学科渗透“两纲”还是要注意无缝衔接。
例如,高二生命科学中有“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内容,教师在上到这一内容时,正好是11月20日,就增加了一个教学内容“历史上的今天”——介绍了1981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成就,民族精神的渗透做到了“落雪无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科学史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发展史,它记录了人类在不断探索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通过阅读科学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也体会到了科学的发展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
在科学史中,我看到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从最初的神秘迷信到逐渐走向理性的过程。
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往往是基于神话和传说,他们将自然现象视为神灵的行为,对自然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和神秘的崇拜上。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用理性的思维和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现象,科学理论逐渐取代了神话和迷信,科学的发展也因此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科学史中,我也看到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为人类的认识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例如,伽利略通过望远镜的发明和观测,证明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发现颠覆了当时的世界观,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牛顿的力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不仅在理论上对人类的认识做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科学的力量和价值,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通过阅读科学史,我还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
伽利略的望远镜观测离不开克卜勒的行星运动定律,而牛顿的力学理论也是在伽利略和克卜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科学家们的探索和发现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他们的努力和成就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科学史中,我也看到了科学发展的曲折和困难。
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当时遭到了严重的质疑和反对,他的理论被认为是对宗教和道德的亵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尔文的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了生物学的基础。
这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往往需要经历反复的论证和验证,需要不断地超越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这是一种需要勇气和毅力的精神。
通过阅读科学史,我对科学的本质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科学史是研究人类科学发展历程的一门学科,通过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的研究,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读完科学史这本书,我对科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在读科学史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科学的进步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发展的,每一位科学家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从古代的希腊哲学家到现代的科学家,他们的思想和实践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哲学的概念,开创了科学研究的先河;伽利略通过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天文观点,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改变了人们对生命起源和演化的认识。
这些科学家的贡献不仅仅是对某个领域的突破,更是对整个科学体系的推动和完善。
其次,科学史也让我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与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紧密相关的。
科学的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和资源的保障。
在历史的某个时期,科学可能受到宗教、政治或经济的限制,而在另一个时期,科学可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追求和对人类自身的关注,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而在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的发展与工业化的需求紧密相连,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直接促进了工业生产的进步。
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使得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的突破,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另外,科学史还让我意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一种不断修正和更新的过程。
科学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不断的实验、观察和推理,不断修正和更新科学理论。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惑,但他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思考,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伽利略通过观察天体运动,发现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真相,但他的理论并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行星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这个问题直到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才得到解答。
科学的修正和更新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源泉。
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绪论
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绪论本书主要讲述了科学、哲学和宗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自的发生、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相互纠葛,作者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干,以哲学和宗教为枝叶,构筑了一幅人类科学技术与人类景观齐头并进的美妙画卷。
W.C.丹皮尔(W.C.Dampier),20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史家,对科学思想发展史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就斐然,有《物理科学的发展近况》、《剑桥现代史》中的“科学时代”部分、《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一版中的“科学”一文、《现代科学的诞生》等,为当代科学史研究体系的确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已成为科学史的经典名著。
拉丁语词Scientia(Scire,学或知)就其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是学问或知识的意思。
但英语词“science”却是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的简称,虽然最接近的德语对应词Wissenschaft仍然包括一切有系统的学问,不但包括我们所谓的science(科学),而且包括历史,语言学及哲学。
所以,在我们看来,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
物理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对于肉眼可见的天体运行一类自然现象的观察,可以追溯到人们用来增进自己生活的安全和舒适的粗笨器具的发明。
同样,生物科学也一定是从动植物的观察以及原始医学和外科开始的。
但是,在早期阶段,人们差不多普遍地走错了路。
他们以为同类事物可以感应相生,因此就企图在交感巫术的仪式中,用模仿自然的办法,来为丰富的土壤祈得雨水、日光或肥沃。
有的人不满足于这样求得的结果,就进到另一阶段,相信起精灵来了。
他们以为自然界必定有种种精灵主宰,这些精灵和他们一样反复无常,但却更有力量。
太阳变成了菲巴斯的火焰车,雷电成了宙斯或索尔的武器。
于是,人们就用和更原始时期一样的仪式,或者是从更原始时期的仪式演变出来的仪式,来讨好这些精灵。
科学发展及其与哲学、宗教的关系
科学发展及其与哲学、宗教的关系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姓名郑莹学号09307020192009-12-23摘要众所周知,希腊文化是自然科学之母,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所以在宗教、哲学、科学一体化的前科学时代,科学既不是独立的社会力量,亦非独立的学术专科,科学或孕育在哲学的襁褓之中,或依附于宗教,成为“神学的婢女”。
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扬镳,因为自然哲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动力学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则引导唯心主意哲学离开了当代的科学,同时,当代的科学也很快地对形而上学不加理会了,由此,更加加速了哲学和科学的分离。
不过,进化论的生物学以及现代数学和物理学,却一方面使科学思想臻于深邃,另一方面又迫使哲学家对科学不得不加以重视,因为现在对哲学,对神学,对宗教,又有了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讲述西方科学史的大概发展来论述科学同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关键字科学哲学宗教“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人类从愚昧无知到懵懵懂懂,从野蛮到文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史也正是人类不断探求真理的过程,正如康德所说的繁星密布的苍穹是对自然的不断探索,心中的道德是对自身的不断探索,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索之中,人类文明才会不断进步,才会造就出今天的科学,今天的世界。
现代的科学的绝大宏伟的大厦,或许是人类心灵的最伟大的胜利,但是,它的起源、发展和成就却是我们所知道最少的一部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它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到底是如何。
在读完丹皮尔的《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宗教的关系》后,我大概论述我的想法。
一科学在巫术和迷信原始宗教中的孕育费雷泽在《金枝集》中提出,巫术、宗教和科学是按这样的先后次序出现的,还有一位人类学家里弗斯以为,巫术和原始宗教是从野蛮人对世界怀有朦胧的敬畏和神秘感觉中,同时产生的。
《宗教与科学》[英]罗素著读后感
《宗教与科学》[英]罗素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宗教与科学》[英]罗素著读后感《宗教与科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社会评论家罗素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罗素对宗教和科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罗素认为,宗教和科学是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各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现代社会,宗教和科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明显。
罗素指出,这种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宗教和科学对真理的追求方式不同。
宗教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真理,它依赖于信仰和启示,强调人的心灵和灵魂的拯救。
而科学追求的是一种可以通过实证和逻辑推理来验证的真理,它强调人的理性和思考能力。
罗素认为,这两种追求真理的方式各有优缺点,但都不能完全取代对方。
在书中,罗素还详细分析了各种宗教信仰的起源和演变,以及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他指出,宗教信仰的起源往往与人类对自然界的恐惧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有关,而科学的发展则是在不断质疑和探索中前进的。
罗素认为,科学的发展虽然带来了许多便利和进步,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科技滥用、环境污染等。
罗素在书中还批评了当时社会对宗教和科学的过度崇拜和迷信。
他认为,宗教和科学都应该受到批判性的思考和理性的评价,而不是盲目地信仰和追随。
罗素指出,人类应该保持一种开放和批判的态度,既不迷信宗教,也不迷信科学。
```第二篇范文:《宗教与科学》[英]罗素著读后感——从比较文化的视角在《宗教与科学》一书中,罗素以其独特的哲学洞察力和广泛的文化视野,对宗教和科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比较文化分析。
他不仅关注宗教和科学在西方文化中的互动,还将视角扩展到了东方文化,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罗素首先探讨了宗教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他注意到,在东方文化中,宗教与哲学、艺术和生活方式的融合远比西方文化中的宗教更为紧密。
例如,在佛教和道教中,宗教信仰不仅仅是对神明的崇拜,更是一种对生命、宇宙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读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读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作者简介:W.C.丹皮尔W.C.Dampier)。
20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史家。
以批判、实证精神对科学思想发展史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就蜚然,有《物理科学的发展近况》、《剑桥现代史》中的“科学时代”部分、《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一版中的《科学》一文、《现代科学的诞生》等著文,为现当代科学史研究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已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绕不过去的科学史经典名著。
科学自始至今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停下来思考一下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以指导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现代科学巨大宏伟的大厦,或许是人类心灵的最伟大的胜利。
但是,科学的起源、发展和成就的故事却是我们知道的最少的部分之一。
在科技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差不多普遍的走错了路。
他们以为同类事物可以感应相生,因此对各种巫术顶礼膜拜。
有些人不满足于用巫术求来的结果,就相信起神灵,并把精神寄托于此。
人们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认识发展道路是崎岖的,科学和哲学也有过一段分离时期——一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一边是有些玄妙的德国唯心主义。
在这段分离时期过后,科学和哲学又重新携起手来,最先是在各种各样的进化论思想中找到了共同点,后来又通过更深刻的分析,随着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又携起手来。
哲学对科学具有引导作用,同时,科学对哲学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
人类历史上有三个学术发展最惊人的时期:即希腊的极盛期、文艺复兴时期与我们这个世纪。
这三个时期都是地理上经济上发展的时期,因而也是财富增多及过闲暇生活的机会增多的时期。
在希腊,这种生活建立在奴隶制度基础之上,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生活是靠了得自印度群岛的资源,十九世纪时,这种生活是靠了工业革命。
在希腊,学术全盛时期来临以后不久就出现了政治的解体,而且这个民族的人数相对来说,始终是很少的。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科学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科学发展历史的学科,通过对科学理论、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家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发展的规律。
阅读科学史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进步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也对科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科学史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科学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科学家们的思想、实践和成就。
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我了解到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自然和宇宙的理论。
而在中世纪,由于宗教的影响,科学发展遭遇了停滞,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才重新焕发出活力。
伟大的科学家们如伽利略、牛顿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和定律,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学史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是科学革命。
17世纪的科学革命是科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从传统观念到现代科学的转变。
科学革命的核心是启蒙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质疑传统观念,强调理性和实证主义。
伴随着科学革命的是实验方法的兴起,科学家们开始通过实验验证和推翻理论,这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史还涉及到科学的社会和文化影响。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科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伦理和道德的问题,人们开始思考科学的边界和应用的道德问题。
通过阅读科学史,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位科学家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为科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科学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勇气,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科学史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还可以启发我们对科学的思考和探索。
总之,科学史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科学史,我们可以了解科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认识到科学的进步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同时,科学史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科学的边界和应用的道德问题。
《宗教与科学》1200字读后感
《宗教与科学》1200字读后感《宗教与科学》1200字读后感一直一来都以为宗教和科学应该是严格对立的,但是其实我是错的,罗素的《宗教与科学》很好的解释了这两者的关系。
罗素尽管是个众所周知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但他在本书中所倡导的观点却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唯物主义观点。
他认为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与神学的冲突和斗争,每次斗争的结局,总是科学战胜神学;宗教虽然始终不渝地为神学辩护,但它在科学进步面前,不得不一步一步退却,为上帝存在的论证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饰和补缀。
罗素的文采是负有盛名的,他的文章写得深刻而生动,机智又雄辩。
因此,本书完全可以用来作为宣传无神论的材料。
写于1935年。
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已经被提出,基因的研究还没有开始,从那以后科学的`发展主要还是技术应用方面,包括核能、计算机、互联网等。
所以罗素的讨论所基于的科学基本上没有过时。
更没有过时的是他所提倡态度,把科学从价值判断的重负下分析出来,即使面对之后才出现的生物技术,仍然能够用来很好的澄清问题。
前面那些不想承认宗教问题的,是因为现在的中国人缺乏信仰,他们一提到“宗教”两个字就自己切割定义到落后迷信那边去了。
其实宗教是什么?“宗教”就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根本价值观,也可以叫你所谓的“真理”,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科技本身也是一种“宗教”,是通过实践研究在试图解释世界的根本原理并学习运用它们,但是这两者本质上都没有区别,现代西方科学越发展越实践就更加会向传统宗教根本见解靠拢。
如果说西方自中世纪以来一直到资本主义的兴起这一时期可以算作是宗教与科学的对抗的话,那么我觉得自此之后就可以算得上是宗教与科学走向和解的过程了。
宗教不等于迷信,所以宗教从来不与科学对立。
和科学对立的是迷信。
我们看宗教当然要把迷信的东西剔除出去,可一旦发现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就说人家是错的,是迷信,这种态度也是不可取的。
须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宗教与科学研究的范围不同,按照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说:“科学是研究确定性的事物,而哲学和神学研究的是超出确定性范围以外的事物。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读书笔记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读书笔记自然如果不能被目证就不能被征服(科学:直觉——假说——逻辑推理——实证或实验——上升到理论)。
引言(那首小诗)富有神秘主义色彩,也许丹皮尔也是在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就研究的对象而言,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和非自然现象,超自然现象不在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总有一些事物或者智慧是人类无法企及的高度。
本书的编写结构颇有特点。
它按纵横两条线双向展开,不像一般叙述史,按编年史顺序单向递进,而是以科学史上几个重大历史时期为标志,分为古代世界、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牛顿时代、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当代、展望等诸多小节。
在每一个重大历史时期中,再横向展开,论及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各个学科,并且把每一个时代科学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都在章节末尾进行了综述。
丹皮尔持狭义的科学观,他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是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关系的理性研究。
自然科学来源于生产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的需要。
比如他指出:几何学的起源“说明抽象的科学起源于日常生活的需要”。
整部科学史既反映了人类同自然的交流与认知,也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为摆脱过时的旧传统束缚的斗争,以及各种不同学派之间的纠结与交织。
作者在论及各文化领域与科学的孕育、诞生、发展的关系时认为:“人类历史上有三个学术发展最惊人的时期:即希腊的极盛期、文艺复兴时期与我们这个世纪。
这三个时期都是地理上经济上发展的时期,因而也是财富积累增多和过闲暇生活的机会增多的时期。
”考察这三个时期与科学的关系,我们不难看出:一、古希腊时代是科学孕育期。
这时数学的逻辑体系业已确立,同时,还奠定了一整套通常的科学思维方式、推理模型和基本的数学方法结构。
二、文艺复兴以后,近代实验科学正式诞生。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文艺复兴中,古希腊学术的唯理论因素添加进了经验论的因素,同时,教会与亚里士多德的权威第一次遭到怀疑。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第一章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第一章古代世界的科学文明的起源——巴比伦尼亚—-埃及--印度-—希腊和希腊人——希腊宗教和哲学的起源—-古典时代的宗教和哲学-—爱奥尼亚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物质问题—-原子论者—-希腊医学——从原子论者到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希腊化的文明-—演绎的几何学--阿基米得和力学的起源——阿利斯塔克和希帕克——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炼金术的起源——罗马时代-—学术的衰落文明的起源在历史的黎明期,文明首先在中国以及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尼罗河几条大河的流域中,从蒙昧中诞生出来.在居住在这些流域的各民族当中,我们知道得最多的是埃及的人民和巴比伦尼亚的人民,主要是靠了希腊历史学家著作中的记载。
从这个来源得到的资料本来是极少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发现他们的许多建筑物,雕像和碑石的遗迹,由于发掘王室陵寝,得到很多家用物件、装饰品和铭文,资料来源又大大扩充了.这种资料当然是片断的,有赖双重机会,一方面要靠古代记录的保存和发现, 另一方面又要靠现代研究家的正确解释;可是,这样得到的资料确也不少,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得到.巴比伦尼亚常识性的知识和工艺知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应该说是实用科学的起源的最可靠的基础。
这种规范化的早期征象可以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的巴比伦尼亚国王的敕令中找到。
当时,他们已经认识到固定的度量衡单位的重要性,于是就用王室的权威,公布了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标准.巴比伦尼亚的长度单位是“指",等于1.65厘米或2/3英寸左右;一尺等于20指,一腕等于30指;一竿等于12腕,而测量者所用的单位绳则等于120腕;一里是180绳,等于6.65英里。
在重量单位方面,一粟等于0.046克;一舍克(Shekel)等于8.416克;一达伦(talent)等于30.5公斤,或67[1/3]磅。
在最早的有史时代,大麦似乎充当过交易的媒介。
到公元前三千年,又采用了铜锭和银锭,但是,大麦仍然在流通。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科学史》读后感自宇宙形成至今已有过百亿年了,20亿年前单细胞藻类出现,生命由此开始进化。
到后来进化成人类。
在生命进化过程中,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都在不断地探索。
然而人类的大脑进化的比动物高级一些,“人类会使用工具”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即便是高动物一等的人类也抵不过大自然。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大自然就在不断地做斗争。
古时候人们敬畏大自然,认为大自然有神奇的魔力,是他们所不能抗拒的,于是所谓的神便出现了,而神的使者边去推崇他们的神。
所以宗教便产生了。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人发现所谓的神根本不存在,他们便是“无神论者”。
在此期间,也产生了一种学问叫做“哲学”。
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W.C.丹皮尔著述的《科学史》一书便讲述了科学、哲学和宗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自发生,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相互纠葛。
作者W.C.丹皮尔先生以批评,实证精神对科学思想发展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就斐然。
作者的眼光犀利独到,从古代一直叙述到现代。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怀着敬畏的精神去对待,去分析以前对自然科学哲学有所贡献的人或书籍。
作者从不从某一个片面去看待问题,也不对任何一个时期的人或著作抱有偏见。
作者在书的结尾介绍了科学的哲学,也对科学的哲学的未来做了展望。
《科学史》又名《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是一本值得拜读的科学史经典名著。
同时,它也是论述哲学的一本著作。
全书一共12讲。
从时间的角度上讲,作者从古代世界的科学写到20世纪的科学;从科学的角度上讲,从科学的萌芽到科学的慢慢成长再到科学的坚实壮大;从哲学的角度上讲,从以前的低级的不合理的哲学到以后的高级的行思缜密的哲学。
全书语言平稳,尊重历史,尊重各个阶段的成果。
《科学史》一书将带你领略到科学及哲学的发展历程,让你对着两者有充分的认识。
《科学史》一书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从古代世界的科学开始写起,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牛顿时代一直写到18、19世纪的物理学、生物学、科学与哲学思想,最后又探讨了恒星宇宙,以及对科学的哲学的展望。
读丹皮尔的《科学史》有感
读丹皮尔的《科学史》有感篇一:科学史读后感20xx年我们浙江高中物理新课程全面实行。
其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
面对这样的要求,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成为首要议程之一。
偶尔扪心自问,本科四年的学习,自身的科学素养提高了多少,达到了什么程度,无从知晓。
只是在学习科学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科学史很不了解,对我们中国的科学文明知之甚少,对物理学科的自然科学史和物理学史的发展很迷糊。
更不必谈科学史的思想,以及科学史对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了。
世界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所言,科学史是一门具有特殊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是唯一能确切反应出人类进步的历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
并且科学史既研究科学发展本身的逻辑规律,也研究科学发展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的体会是:1、科学史教导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注重科学史实和包含的深层精神。
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科学史的介绍,但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将科学发现置身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发展背景,介绍同时期哲学思想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等。
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诸如此类的故事,而只字不提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艰辛过程,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会使学生误解科学的发现是偶然的,是靠运气的。
又如,伽利略发现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理本身的重量无关,不是通过比萨斜塔实验得到的,而是提出与亚里士多德理论矛盾的逻辑思维和理想化的斜面实验得到的,要注意历史地真实性。
所以教学中要好好地思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史观,注重事实和精神。
2、注意学生问题中隐含的积极意义。
过去常有这样的体会,我喜欢问问题,偶尔提出的问题,老师总是轻描淡写地说,这个很简单,然后来点字面上的解释,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显示出我的问题是多么无知可笑与老师是多么广博和高高在上。
《宗教与科学》读书笔记
《宗教与科学》读书笔记《宗教与科学》(英)罗素著商务印书馆 20091、每一种历史上著名的大宗教都具有三个方面:(1)教会;(2)教义;和(3)个人道德法规。
P1-22、在十八世纪的法国,笛卡尔学说被纯粹的唯物主义所取代是不奇怪的,这种唯物主义认为,人完全是受物理学定律支配的。
在这种哲学中意志不再有任何地位,罪的概念也消失了。
灵魂是没有的,因此,除暂时组成人体的那种各别的原子外,没有什么不灭的东西。
P713、我们知道,决定论在物理学中找到了自己最强有力的同盟,物理学似乎发现了支配着一切物质运动,并且使它们可以从理论上加以预言的规律。
P844、决定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指导着科学考察的一种实际准则;另一方面,它是关于宇宙本质的一种普遍学说。
P845、发现因果律是道学的本质,因此,毫无疑问,科学家们应当去寻求因果律。
要在某个领域没有因果律,那么这个领域就没有科学。
P846、(决定论的假设):存在着一些能够发现的因果律,因此有足够的(但并不是超人的)计算能力的人,只要知道在某个时间某个空间正在发生的一切,就能预见在光从空间的圆周到达中心所需要的时间里,在空间的中心将发生的一切。
P877、根据量子力学,一个原子在特定的情况下将如何行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由于存在着一组确定的可供它自由挑选的选择,因此,它有时选择这一个,有时选择另一个。
P87-888、亚历山大教授:“有一种比精神更高级的性质,那种性质与精神有关,就像精神与生命,或生命与物质有关一样。
那种性质我称之为神性,而具有这种神性的存在物就是上帝。
因此,在我看来,似乎一切都倾向于表明这一性质的出现,而那就是我提出下述见解的原因,即:当科学涉及较广的天地时,它本身就需要神性的帮助。
”P1249、所有伟大的神秘主义者,无论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看重的是精神状态,他们认为正确的行为必然是由此产生的;在他们看来,准则是外在的,不能完全适应各种情况。
《科学史教篇》读书笔记
科学史是从自然与人的关系这个命题说起的,“瞿然”尔后科学来,这个观点非常马克思,以此为引也足见鲁迅思想不简单。
古希腊哲学关于宇宙本原的假想特地强调写了,他说古希腊哲人在那个知道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思想之伟妙”“足以铄今”。
历史观上,特别突出“首创”的价值和历史同情观,看学说思想要放到具体语境中去、立体全面地看,不能够以今人的眼光思想轻断优劣。
景教和景教为何不成、哥白尼、开普勒到十八、十九世纪(1789)科学潮,又是历史的梳理。
文末提出“故科学者,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动。
时泰,则为人性之光;时危,则由其灵感......”我们可以注意到,鲁迅对“科学”的定义和现代已经不一样了,它不是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等具体知识的总和(甚至相反),而是个人发扬个性与天赋的一个权柄。
精神由此培养张扬,天才从此培育周全,这才是科学的应有样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读书笔记
自然如果不能被目证就不能被征服(科学:直觉——假说——逻辑推理——实证或实验——上升到理论)。
引言(那首小诗)富有神秘主义色彩,也许丹皮尔也是在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就研究的对象而言,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和非自然现象,超自然现象不在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总有一些事物或者智慧是人类无法企及的高度。
本书的编写结构颇有特点。
它按纵横两条线双向展开,不像一般叙述史,按编年史顺序单向递进,而是以科学史上几个重大历史时期为标志,分为古代世界、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牛顿时代、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当代、展望等诸多小节。
在每一个重大历史时期中,再横向展开,论及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各个学科,并且把每一个时代科学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都在章节末尾进行了综述。
丹皮尔持狭义的科学观,他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是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关系的理性研究。
自然科学来源于生产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的需要。
比如他指出:几何学的起源“说明抽象的科学起源于日常生活的需要”。
整部科学史既反映了人类同自然的交流与认知,也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为摆脱过时的旧传统束缚的斗争,以及各种不同学派之间的纠结与交织。
作者在论及各文化领域与科学的孕育、诞生、发展的关系时认为:“人类历史上有三个学术发展最惊人的时期:即希腊的极盛期、文艺复兴时期与我们这个世纪。
这三个时期都是地理上经济上发展的时期,因而也是财富积累增多和过闲暇生活的机会增多的时期。
”
考察这三个时期与科学的关系,我们不难看出:
一、古希腊时代是科学孕育期。
这时数学的逻辑体系业已确立,同时,还奠定了一整套通常的科学思维方式、推理模型和基本的数学方法结构。
二、文艺复兴以后,近代实验科学正式诞生。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文艺复兴中,古希腊学术的唯理论因素添加进了经验论的因素,同时,教会与亚里士多德的权威第一次遭到怀疑。
在仍然强调演绎推理的同时也强调了观察与实验的极端必要性,这就是说,理性与经验已经被当时的科学家一视同仁了。
三、本世纪,科学发展日臻成熟。
它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可以用“人类已知的任何事物”来形容。
即,希腊人可以说是古代世界里最具有科学意识的民族。
希腊宗教本身富有流动性,这就使其学术观点具有一种独特的自由、开朗的精神。
早期的希腊哲学以爱奥尼亚自然哲学家为代表,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色彩,其科学思想最高峰是原子哲学。
不过此后,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抽象形式和数字被赋予了高于实在的意义。
到了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手中,哲学探讨更是从自然哲学发展到一种带有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倾向和怀疑论、先验论色彩的形而上学。
柏拉图高度评价了作为一种演绎科学的数学,而把实验斥为渎神的、下流的机械技术。
罗马人在科学领域是可悲的实用主义者,他们只为了技术应用的需要才关心科学。
中世纪,修道院的兴起迎来了学术的新生。
在以托马斯•阿奎那为巅峰的经院哲学那里,可知论的信念被牢牢地树立起来,虽然实验科学仍然遭到普遍的反对,始自苏格拉底那里的神秘主义被打破了。
文艺复兴的伟大时期,首先在上流阶层城市生活兴盛的意大利拉开帷幕。
伽利略成为放弃先验论的第一人。
弗兰西斯•培根虽然赞同科学与哲学的目的是为神学服务的,但是却史无前例地指出认识自然的唯一道路是经验的实验方法,进而为近代以来实验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另一方面,在德国,文艺复兴推动对圣经的研究,进而促成了宗教改革的成功,新的教义准许个人根据圣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由裁判,从而反过来又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
门。
这一时期两个最伟大的科学巨人可以说是牛顿和达尔文。
至此,现代科学已完成了奠基。
通过归纳三个时期的发展共同特征,我们可以看到除经济、地理、财富、闲暇这些共同条件以外,我们还可看出一个共同的精神特征,即在西方文化的希腊因素、犹太因素和基督教因素这三者之中,以上三个繁荣时期是希腊式的文化和心理传统占据相对重要地位的时期。
在这种精神气氛中,强调在科学问题上兼收并蓄、学术自由的学术风气,从而为科学创造了繁荣学术的基本条件。
在欧洲,即使是在基督教文化的氛围中培养起来的心理态度也并非完全不利于科学,希腊精神的精髓—唯理主义,通过新柏拉图主义者输入到基督教,进而影响了经院哲学以及理性思想的发展。
经院哲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先进思想的代表。
而本人认为宗教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资源,是文化的最高层次。
科学进步的标准历程已被清晰地勾勒出来——直觉先发挥作用,归纳形成假说;在此基础上应用数学或逻辑推理,演绎出推论;围绕推论设计实验,检验推论的合理性;如与实验结果不符则重新修正假说直到结果相符,此时假说便升格到理论。
可见,一个理论并不是符合事实的唯一可能,而往往是概然性、或然性的一种解说。
在作者(以及读者本人的理解)看来,序言中他写道科学源于宗教与巫术,来源于人对自然的敬畏,有了敬畏才渐渐有了对自然的认识与思考(或者可以再扩展概括成巫术、宗教、科学在本质上是同源的。
巫术企图通过仪式直接控制自然;宗教寄希望于崇拜与祈祷的方式;科学则建构于理性和实验的基础之上),并且认识自然与发展科学的人是处在当时当地历史的洪流中的,所以他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不管愿意不愿意,总是当代思想大军的一分子,他只可能比这支大军的行列走得稍微远一点”。
就像科学永远与宗教分开讨论一样,个人也永远无法跳出历史与时代的局限。
丹皮尔认为科学是有局限的。
(1) 他认为科学所描绘的只是实在世界的经验的一面。
他反复强调,科学的概念只不过是所见世界的图画或模型而已,即使我们对于自然界所拟的模型非常成功,但那也不至于使我们相信模型与实在是同一个东西,模型毕竟只是模型。
(2) 在丹皮尔看来,世界有无限可能,但是就科学而言,它可能永远只能是决定论的。
因为科学按其本性是研究世界的规律的,只有在能找到规律的地方,科学才能起作用。
因此,科学的决定论使它永远无法揭示世界存在的所有秘密。
(3) 科学只是对世界的理性研究,这种研究对于其他经验领域是无能为力的。
丹皮尔把科学认识看成是心灵就所见世界所绘的图画,在他看来,图画是以碎片的形式渐次拼凑而成,起初没有规则的图像,到了认识的某一阶段,则突然形成一幅有规则有意义的图画,宛如游戏所用的七巧板一样——认识的统一性的形成有似七巧板的拼合。
七巧板游戏的目的是把各个碎片拼合成一个具有一致性的、可理解的图案。
丹皮尔在批评理性形而上学的时候,并没有否认认识的统一性的存在可能,他只是否认人们想在一朝一夕之间统一所有科学认识的企图,他认为,认识的统一性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只有科学认识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有可能把各种零碎的知识统一在几个有限的概念之下。
“不管人们怎样想把自然界收服在理性的管辖之下。
许多孤立的事实的相互联系是慢慢显露出来的,围绕着每个事实的狭小的知识范围,零散的发生接触,也许就会融合成一个较大的范围。
丹皮尔认为,牛顿的物理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便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实现的几次科学大综合,这种综合,随着科学研究的的进一步发展,也许还会出现。
但是,由于人类的认识对象的无限的宽广,因此,与认识发展的某一阶段所获得的认识的局部统一,与漫长的人类认识史相比,更多的情况就像是一小片规则的图案消融于更大的没有规则的图案之中。
所以,人类科学认识所实现的每一次综合都只是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的局部解答,而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却永远没有完全得到答案的时候。
在此时重读序言中的那首小诗,便有了更深且难以形容的对自然深深敬畏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