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鉴赏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语文之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题型归类练习:
(一)鉴赏形象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二)鉴赏语言题
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三)鉴赏表达技巧题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最新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1)“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营造的意境或表现作者的感情情等。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从而烘托出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抓住秋草、残阳,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抒发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故答案为:⑴“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⑵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
我们学习初中语文的时候不应该只学课文里面的内容,课外内容对我们一样重要。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的有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
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这两句诗用词形象生动,诗中有画。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茂盛。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富有诗情画意。
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运用比喻、设问、夸张的修辞方法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深。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句诗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四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此句中“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此句写出了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的景色变化,写出了诗人与故乡依依惜别的感情。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8首古诗赏析汇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8首古诗赏析汇总
01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鉴赏品析
1.主题概述。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感。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02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鉴赏品析
1.主题概述。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2.此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初中简短古诗赏析
初中简短古诗赏析
1.简短古诗的赏析
《春晓》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2.初中古诗赏析
观沧海1.观沧海诗意图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鉴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初中学过的诗歌诗词鉴赏
初中学过的诗歌诗词鉴赏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继承和发展传统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需要,诗词在传统形式中的情味意味韵味更能使人接受,它是汉语特有魅力和功能。我在此整理了初中学过的诗歌鉴赏,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初中学过的诗歌鉴赏1
1、天净沙·春
白朴?〔元代〕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卷起帘拢,凭栏远望。院中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黄莺啼啭,燕子飞舞,小桥流水旁花瓣飞落。
2、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欧阳修?〔宋代〕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饯行的酒席前就想先把归期说定,一杯心切情切,欲说时佳人无语滴泪,如春风妩媚的娇容,先自凄哀低咽。人的多愁善感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情结和风花雪月无关。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
始共春风容易别。
饯别的酒宴前,不要再按旧曲填新词,清歌一曲就已让人愁肠寸寸郁结。一定要将这洛阳城中的牡丹看尽,继而才能与春风轻松地告别。
3、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宋代〕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初中学过的诗歌鉴赏2
1、春望
杜甫?〔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鉴赏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鉴赏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鉴赏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观沧海》曹操(汉末)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更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和“入”将“海日”和“江春”拟人化,夜将近未尽,太阳已经升起;旧年还没过完,江上的春天已经到来。“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蕴含着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哲理;也表现时光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潮水涨满时,两岸间江面开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是以小景来衬托大景的波平宽阔。
3《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
初中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
【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初中古诗词鉴赏)
初中古诗词鉴赏)
初中古诗词鉴赏(精选21首)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古诗词鉴赏(精选21首),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泊秦淮》
杜牡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无题》
李商隐
相间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西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5、《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7、《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9、《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文学_关于初中的古诗赏析
关于初中的古诗赏析
初中古诗句赏析(一)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鉴赏: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
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唐代诗人。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答案】(1)示例一:“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
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甲】诗“长江春水绿堪染”意思是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以“堪染”表现江水碧绿色彩之浓重。【乙】诗“雨匀紫菊丛丛色”意思是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甲】诗写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以此含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乙】诗是诗人闽中思乡之作,因离乡在外,正值秋时,触景伤怀,诗人产生了思乡的情绪。
初中语文知识点之古诗词鉴赏3篇
初中语文知识点之古诗词鉴赏3篇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知识点之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文知识点: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
古诗词的考察还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
0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02、借景抒情
(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0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0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初中古诗词鉴赏
初中古诗词鉴赏
初中古诗词鉴赏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古诗词鉴赏1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这一要求的具体内涵:“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基于这样理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
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比方类似下面的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长歌行》
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
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
(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
1、按音律形式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
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豪放派:代表苏轼《江城子》“苏辛”
曲:《天净沙秋思》(小令)
初中一年级语文诗歌鉴赏
初中一年级语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
能力,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在初中一年级,我们开始
接触一些简单的诗歌作品,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首适合初中一年级
学生鉴赏的优秀诗歌。
第一首诗是《鹅》。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清波更漾红,白鹅少上通。
静退图孤鵞,庞然大谷公。
《鹅》这首诗描绘了一只白鹅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的情景。通过
对白鹅的描写,使整首诗形象生动,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在诗中,作者通过运用描写手法,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等,使诗歌更具
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首诗是《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登上鹳雀楼后远眺的壮丽景色,通过诗人
对大自然的描写,表达了人们欲望无止境的主题。诗人通过运用夸张
的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给人以视觉冲击,同时也让
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广阔和壮美。
第三首诗是《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是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作品的代表之一,它的节奏鲜明、简洁明了,非常适合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诗中通过对鹅的描述,使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
第四首诗是《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诗以春天为题材,通过描绘春天早晨的景象,表达了春天的美好,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诗人通过运用反问的手法,如春眠不觉晓、花落知多少等,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以上是我为大家介绍的几首适合初中一年级学生鉴赏的优秀诗歌,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喜爱和欣赏能力。希望广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从中获得快乐和启迪。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阅读
兰
[明]徐渭
兰亭旧种越王兰①,碧浪红香天下传。近期野香成秉束② ,一篮不值五文钱。
【说明】① 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栽种兰花。② 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 ________,“野香”比喻 ________;
(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 ________。
【答案】( 1)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沆瀣一气,洁身自爱的人生态度。
【分析】【分析】( 1)这首诗的题目是“兰”,第一句写昔日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第
二句描述了兰的叶和花,碧绿的叶子像波涛相同,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第三句写近来把这
些野花扎成束,一筐野花也不值五文钱。徐渭特别喜爱兰花,写了许多关于兰花的诗。这
些诗表面上是看写的是花,实质上是托物寓意,借写兰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操。兰花在
文人墨客眼里是君子的象征,这首诗也不例外,相对应,野花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
齿的人。
(2)诗中的野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这些人就像野生兰花相同碧绿的叶子
像波涛相同,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他们沽名钓誉,表面看一本正经,其实骨子里却追名
逐利,没有才华横溢,作者说这样的人不值一钱,就明确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也表现
了自己不与世俗沆瀣一气,洁身自爱的人生态度。
译文:以前我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碧绿的叶子像波涛相同,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此
刻一把野花不值五文钱.
故答案为:⑴ 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⑵ 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沆瀣一气,洁身自爱的人生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初中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2.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
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3.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4.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
用典等。
5.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
物言志等。
6.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
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7.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1、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8.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9.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10.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
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11. 答题步骤:
12.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
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13.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
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14.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
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5. 答题示例:
16.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17.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8.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9.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
草堂时。
20.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1.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22.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23.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
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4. 答题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 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5. 答题示例:
26. 早行陈与义
27.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28.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29.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30.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31.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2.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3. 答题步骤: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4. 答题示例:
35. 春怨
36.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37.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38.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
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
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4、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39.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40.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41.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
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2. 答题步骤: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3. 答题示例:
44. 南浦别白居易
45.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46.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47.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
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48.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
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49.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50.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
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51. 答题步骤:
(1) 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 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52. 答题示例:
53.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54.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55.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6.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
说,为什么?
57.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
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