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南移与古湘潭
楚文化
楚文化湘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大文化中的一支独具风采的区域文化,它成长于辽阔富饶的三湘大地,糅合了中原文化与楚蛮文化的芳馨神韵。
其赖以生存的精神内核包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理想追求,崇尚科学,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和勤俭质朴,淳厚自信的风尚性情。
楚文化是始于春秋早期的一种区域文化,它糅合了中原商文化的末流和楚蛮文化的余绪,春秋中期即已标新立异,成为与中原周文化并驾齐驱的唯心华夏文化的表率。
湖南是古代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起的湘楚文化,对于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湘楚文化是湘文化与楚文化结合的产物,它们是延续中原文化的一种承袭与补充,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构成中国璀灿文明史的最基本的要件。
湘楚文化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史学、教育、民俗民风等五个方面。
湘楚文化与荆楚文化、巴楚文化一样,同属楚文化的重要支脉,因承传了楚文化的主旨并形成于辽阔富饶的三湘大地而得名。
湘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大文化中的一支独具风采的区域文化,它成长于辽阔富饶的三湘大地,糅合了中原文化与楚蛮文化的芳馨神韵。
其赖以生存的精神内核包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理想追求,崇尚科学,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和勤俭质朴,淳厚自信的风尚性情。
楚文化是始于春秋早期的一种区域文化,它糅合了中原商文化的末流和楚蛮文化的余绪,春秋中期即已标新立异,成为与中原周文化并驾齐驱的唯心华夏文化的表率。
湖南是古代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起的湘楚文化,对于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湘楚文化是湘文化与楚文化结合的产物,它们是延续中原文化的一种承袭与补充,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构成中国璀灿文明史的最基本的要件。
湘楚文化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史学、教育、民俗民风等五个方面。
湘楚文化与荆楚文化、巴楚文化一样,同属楚文化的重要支脉,因承传了楚文化的主旨并形成于辽阔富饶的三湘大地而得名。
楚人,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楚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为华夏族南迁的一支,给楚地带来了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
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1.6.27)
韩愈、李白和杜甫,他们也在湖南一些地方留下了活动的足迹及
诗篇。
4、两宋:湖湘学派的形成 湖南在唐末五代时曾由马殷建立楚国割据五十余年,这是历史 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应当说为湖南的区域性
பைடு நூலகம்
开发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到北宋统一后,中原王朝将重心移向南方。南移的枢纽虽在江 浙,但湖南间接地通过江西而得到相应的带动。
明代,湖南成为朱氏王朝分封藩王的一个主要地区。朱元璋 有3个儿子封在湖南。以后历代分封在湖南的王共达48人。分
封的地区包括长沙、常德、衡阳、武冈、宜章、宁远、江华、
绥宁、祁阳、常宁、永兴、安仁、泸溪、沅陵、麻阳、安仁、
永明。其中先后封在武冈州的王就达11人。
明代湖南接受移民的输入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原有
佛教传入湖南也在魏晋之际。湖南最早的一座佛教寺庙为麓 山寺,建于西晋初年。稍后又有巴陵君山寺、圆通寺、桃源净照 寺、衡阳上圆清寺、衡山衡岳寺、攸县证果寺等一批佛教寺庙的
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南在文化学术上已经有所表现。 东晋耒阳人罗含著《更生论》是湖南最早的哲学著作。
三国时湖南的著名文士有蒸阳(今衡阳)人刘巴、湘乡人蒋琬
但是同样也不能对明代湖湘文化的发展程度估量过高。明代 湖南在国内的排名其实仍然还是十分落后的。与邻近的江西和 湖北比较:一部《明史》列传中的人物,江西385人,湖北
157人,而湖南只有63人。黄宗羲《明儒学案》中有专传及
附载的重要人物:江西55人,湖北5人,湖南仅2人。又钱谦 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中的人物,江西102人,湖北26人,湖
16人;
官至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的有方显(巴陵人)、张奎 祥(华容人)、罗典(湘潭人)、周克开(长沙人)、严如煜(溆浦 人)、杨健(清泉人)、周系英(湘潭人)、郑敦谨(长沙人)、唐训方
寻情记湖南湘潭的故事
寻情记湖南湘潭的故事
湖南湘潭是一座迷人的城市,被誉为“湖南腹地的明珠”。
这个城市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令人向往的美食和神秘的寻情之旅。
下面我将带您一起探索湖南湘潭的故事,感受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
首先,湖南湘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古代,湘潭是楚国的一个重要属地,曾经是楚王在湖南地区的行宫所在地。
因此,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址。
比如,岳麓山脚下的楚王城遗址,这里是楚国古代城池的遗迹,让人感受到了古代楚国的繁荣和辉煌。
其次,湖南湘潭还有许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韶山,这里是伟大的中国革命家毛泽东的故乡。
在韶山,您可以参观毛泽东故居、纪念馆以及毛泽东像塑等,深入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感受革命的历史痕迹。
此外,湘潭还有湖南湘潭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这些学府孕育了无数的人才,为湘潭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而在湖南湘潭的寻情之旅中,您可以品尝到许多美味的特色湘菜,比如辣椒豆腐、酸辣粉和剁椒鱼头等。
这些菜肴以鲜辣、香麻而著名,绝对能够满足您的味蕾享受。
此外,湘潭还有许多优美的自然风景,比如洞庭湖和岳麓山等。
这些地方有着壮丽的湖光山色和清新的空气,是放松心情和享受自然的好去处。
总的来说,湖南湘潭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城市,拥有令人流连忘返的景点和美食。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湖南的独特魅力,体验湖南人热情好客的待客之道。
如果您正在寻求一段难忘的旅行经历,湖南湘潭绝对是一个值得考虑的目的地,来吧,一起探索湘潭的故事吧!。
湖南变迁发展历程
湖南变迁发展历程
湖南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其变迁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史前时代,湖南地区就有华夏族的部落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南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文化和经济系统。
在古代历史时期,湖南地区属于楚国的领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楚国是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国之一,其繁华和文明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湖南作为楚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的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南经历了许多政权的更迭。
自秦朝统一中国以来,湖南地区先后归属于汉、晋、唐、宋、元、明等朝代。
每个朝代都对湖南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清朝时期,湖南成为了驻扎有赵光义、曾国藩等名将的湘军的发源地。
湘军以其强大的实力在清朝的军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为湖南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湖南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辛亥革
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中,湖南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
著名的湘军将领毛泽东和朱德在湖南开始了他们的革命生涯,并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领导人。
建国后,湖南经历了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的进程。
随着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湖南逐渐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经济地位的地区。
特别是近年来,湖南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湖南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湖南地区在中国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变迁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着辉煌和坎坷的过程,塑造了湖南人民勇敢、坚韧的性格特点。
湖南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和人民的努力,相信湖南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湖湘文化与楚文化的差异比较
1 湖湘文化与楚文化历史渊源完全不同湖湘文化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则取得非凡成就,湖南永州道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古栽培稻,使湖湘文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明之源。
湖湘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宋代起又受到中原文化较大影响,近现代取得辉煌历史成就。
楚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中心在今湖北,战国时期产生了辉煌的文化成果。
楚文化仅仅只是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存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今湖北文化就是楚文化的延续),只在先秦时期对湖湘文化产生过短暂的、部分的影响,她并不代表或涵盖湖湘文化。
湖湘大地很早就居住着越人、蛮人、濮人,春秋战国时期楚人才作为征服者不断从长江以北南下湖湘,主要分布在部分中心城镇和交通线上,而且无论是绝对人数还是相对人数都较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被包围在其他湖湘原住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湖湘地区民间社会依然盛行苗蛮文化, 只是在那些有社会地位、声望及影响力的地方官员、士大夫的思想观念中,受到楚文化的一定影响,比如屈原的诗歌,就有着楚文化与湖湘文化融汇的烙印。
2 湖湘文化与楚文化地域范围不同湖湘文化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而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这个概念强调的地域范围是今天的湖南。
楚文化是以江汉地区为中心,伴着原始宗教、巫术、神话发展起来的由楚人创造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开放而多元的南国文化。
而楚文化的“楚”当然指的是位于湖北的楚国或楚民族早期生活居住的楚地。
“楚”还有“荆楚”之说,指荆山即今湖北沮水、漳水发源地之荆山一带,也是楚族部落首领熊绎受封于西周之后所最早开辟的聚居地。
商周至先秦时期,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这一辽阔地域中,生活着许多不同的古老部族或民族,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族源和社会发展历史的方国,她们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特质。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
湖湘文化是指湖南和湖北两省的地方文化,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对中国文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
第一次重大影响是在古代的楚文化时期。
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兴盛于战国时期,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楚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楚文化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楚辞是楚文化的代表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文化对中国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楚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和曲艺表演,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楚文化还对中国的政治、军事、哲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湖湘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中起到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从楚文化到楚汉文化再到湖南文化运动,湖湘文化不仅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湖湘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也涉及到政治、军事、教育等多个领域,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和方向。
湘潭历史文化
湘潭历史文化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湘潭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更是湖湘文化的源头和重镇。
明朝以前,5000年前湘潭境内已有聚落萌芽,此外船形山曾经出土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猪尊,和战国时期的墓葬群,反映了湘潭在当时形成的城市雏形。
三国时期,东吴在今湘潭城区以西建城,曾作为衡阳郡的郡治,城市初具规模。
唐朝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在今天易俗河的位置为治所始设湘潭县。
至南宋以后湘潭县城位置保持在今湘潭城区不变,因为水陆交通方便而逐渐成为湖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明清时期,湘潭以米、药等商品的转运贸易为基础,湘潭在明清十分繁盛,明朝时为“工商十万,商贾云集”清朝至鸦片战争之前,湘潭是广州进出口货物运输的重要中转站,也是连结上海、汉口和西南地区的商业枢纽,是湖南最重要的转口贸易城市。
鸦片战争后,随着湖南行政中心长沙开埠、粤汉铁路通车以及广州贸易地位的相对下降,湖南商业活动向长沙转移,湘潭商业渐趋凋敝。
抗日战争等战争的毁灭性破坏彻底结束其作为消费性贸易城市的阶段,其后湘潭逐渐转入了工业城市的阶段。
自唐朝天宝八年设置县治,南宋福建人胡安国、胡宏父子在湘潭开办碧泉书院、创立湖湘学派,近一千五百年来,特别是从十九世纪初叶开始,湘潭英才辈出,名人如潮。
其中涌现出了毛泽东、彭德怀、齐白石、曾国藩四位名人高峰,他们涵盖了政治、哲学、军事、文化、艺术乃至社会伦理、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
湖南区域历史演变
湖南区域历史演变湖南位于中国中南部,历史上曾属于楚国、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多个王朝的管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
本文将根据历史演变的时间顺序,对湖南区域的历史演变进行介绍。
一、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湖南是楚国的一部分。
楚国在秦朝的统治下灭亡后,湖南被划分为各个郡县。
这一时期,湖南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人口也逐渐增长。
二、汉朝时期汉朝时期,湖南成为了汉朝的一个州。
这一时期,湖南的政治、文化、经济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汉朝时期,湖南经济最为发达的行业是农业,此时期湖南的稻作业已经相当发达。
三、唐朝时期唐朝时期,湖南分属于大理、开化、桂阳、怀化、衡阳、永州等几个州。
这一时期,湖南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经济上的发展,湖南在唐朝时已经形成了繁荣的局面。
四、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湖南辖区时常被各个王朝统治,属于南汉、后蜀、南唐等政权的范围。
这一时期,湖南虽然时常被战乱所困扰,但湖南的经济已经很发达。
五、宋朝时期宋朝时期,湖南成为了湖南路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湖南经济继续保持发展的态势,商业、手工业等行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朝时期的湖南瓷器、绸缎、蜡染等产品闻名全国,湖南的文化也蓬勃发展。
六、元朝时期元朝时期,湖南属于湖广行省之下。
这一时期,湖南的行业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而湖南的工匠也在血雨腥风的战乱中不断进步。
元朝时期,湖南农民起义不断,社会政治局势动荡。
七、明朝时期明朝时期,湖南成为了湖广两省的一部分,湖南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在明朝时。
明朝时期湖南经济发展水平高,商贾云涌,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湖南瓷器、蜡染、绸缎等产品质量也远近驰名。
八、清朝时期清朝时期,湖南成为了湖南省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湖南经济较为发达,工业、手工业、农业等行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清朝时期的湖南人士重视科学学习和技术进步,不少科技成果也得到广泛应用,水利工程建设得到飞速发展。
以上就是湖南区域历史演变的简单介绍,历史的起伏,传承的文化,都在湖南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广泛的呈现。
湖湘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湖湘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中华文化,其历史发展轨迹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文化。
以下是湖湘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1. 先秦时期:湖湘地区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楚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对湖湘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汉代:湖湘地区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儒家文化在这里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3. 唐宋时期:湖湘地区的文化和艺术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如王昌龄、杜甫、欧阳修、周敦颐等。
4. 明清时期:湖湘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近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近现代时期: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
化名人,如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毛泽东等。
总之,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发展轨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湘潭的历史高考知识点
湘潭的历史高考知识点湘潭,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湘潭曾是吴越、楚国、吴国的疆域之一。
几千年的发展与变迁,为湘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积淀,成为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本文将从湘潭的古代文化、近代历史和地理特点三个方面,介绍湘潭的历史高考知识点。
首先,湘潭在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
湘潭是楚国的一部分,而楚文化对于湖南地区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湘潭,可以找到许多楚国的文化遗址,如岳阳楼等。
岳阳楼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代表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另外,湘潭还是楚辞的发源地之一,楚辞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湘潭的楚辞研究也是高考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楚辞,我们可以了解到楚国的风土人情、思想观念及其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湖南地区的历史文化。
其次,湘潭在近代历史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湘潭是中国早期的工商业重镇之一。
自从湘潭纺织厂创建以来,湘潭成为了北方与南方交通的枢纽,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
特别是在中国的近代史事件中,湘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辛亥革命时期,湘潭的县官府成为了辛亥革命湘军的重要据点。
这一时期的湘潭是中国革命运动的重要策源地和堡垒。
因此,近代史与湘潭有着密切的联系,考生在备考时需要关注这一方面的知识点。
最后,湘潭的地理特点也是重要的历史高考知识点之一。
湘潭地处湖南省的湘南地区,紧邻元湖和岳阳楼。
湘潭是中国典型的湖泊城市,其近郊的湖泊遍布湖南省。
湖泊资源不仅为湘潭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湘潭的湖泊保护和治理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湘潭的湖泊特点,以及湖泊保护与治理的策略和措施,这也是高考中可能涉及到的重点内容之一。
综上所述,湘潭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历史知识点十分丰富。
从湖南地区的古代文化、近代历史到地理特点,都是湖南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考生在备考时应该注重对湘潭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提高对湘潭及湖南地区的了解,为高考取得更好的成绩奠定基础。
湖南历史的发展脉络与演变
湖南历史的发展脉络与演变湖南位于中国的中南部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省份。
自古以来,湖南作为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湖南历史的发展脉络与演变。
一、古代湖南古代湖南地区是一个多山且多水的地方,这种地理条件赋予了湖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
湖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当时的湖南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相传,湖南是华夏族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商代时期,湖南就有了居民定居的迹象。
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地区逐渐形成了若干个小国家或部落。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楚国,楚国是湖南地区的主要势力,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诸侯国家。
楚国的崛起对湖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湖湘文化的繁荣湖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湖南的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湖南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而闻名于世。
湖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文艺资源,特别是在传统音乐、舞蹈和戏曲方面。
湖南的花鼓戏、土戏、沅剧等艺术形式,都是湖南文化的重要代表。
此外,湖南还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湖南的文人墨客们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三、湖南的历史事件湖南地区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湖南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湖南曾是中国共产党的发祥地之一,这与湖南地区丰富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20世纪初,湖南成为了中国近代革命的主要战场之一。
湖南的许多革命先驱,如毛泽东和朱德等都在湖南地区进行了革命活动。
他们的领导将湖南引向了革命的道路,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四、湖南的现代发展近年来,湖南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湖南地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湖南自身的努力。
湖南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湖南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尤其是在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湖南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湖南的楚文化
湖南的楚文化湖南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部地区。
它以其独特的楚文化而闻名于世。
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湖南省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围绕湖南的楚文化展开讨论,旨在探索这一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一、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楚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楚国,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楚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左右,它的疆域曾经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区。
楚国的统治者以勇猛善战而闻名,他们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楚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
湖南地处中国南方,自然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美丽的风景。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另外,楚国位于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使得楚文化在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二、楚文化的内涵楚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它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楚文化注重礼仪和道德观念。
楚人崇尚忠诚、正直和勇敢,他们秉持着“忠信”、“尊贤”、“勇敢”等价值观念。
其次,楚文化还注重音乐和舞蹈艺术。
楚国的音乐和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而闻名,它们富有激情和动感,能够深深打动人心。
此外,楚文化还涵盖了文学、绘画、建筑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楚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楚文化的影响楚文化对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楚文化对湖南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楚人热爱大自然,他们将山水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并通过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种态度对湖南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次,楚文化对湖南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楚人崇尚勇敢和正直,他们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种价值观念在湖南的社会生活中得以体现,并为湖南人民树立了正确的道德标准。
最后,楚文化对湖南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湖南历史变迁从古代文明到现代工业化
湖南历史变迁从古代文明到现代工业化湖南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其历史变迁经历了从古代文明到现代工业化的漫长过程。
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湖南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更是迎来了工业革命的浪潮。
本文将从湖南的古代文明起源、历代王朝的更迭,到近代工业化的推进这三个方面,详细探究湖南历史变迁的轨迹。
一、湖南的古代文明起源湖南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人烟稠密的地方。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湖南就有原始人类活动的迹象。
随着农业的兴起,湖南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
战国时期,湖南处于楚国的统治之下,楚文化的繁荣也深刻影响了湖南地区。
而到了秦汉时期,湖南成为中央帝国的一部分,汉文化在这里得以传播和深入发展。
二、历代王朝的更迭自古以来,湖南地区历经了多个王朝的更迭。
在三国时期,刘备曾在湖南地区设立了益阳郡,这标志着湖南正式成为一个行政区域。
随后,南北朝时期的湖南先后属于刘宋、南齐等王朝。
唐朝时期,湖南划归为岳州,成为庐山名胜的所在地。
此后,湖南在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先后被南汉、后蜀所统治。
到了宋代,湖南成为南宋的重要一部分,并对湖南的文化传播起到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湖南逐渐成为了中央王朝的统治中心。
明朝洪武年间,湖南分置为两个行政区域,湖南北路和湖南南路,进一步加强了对湖南的控制。
清朝时期,湖南成为湘潭将军总兵衙门的所在地,清政府对湖南进行了管理和开发。
同时,湖南的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文化人物。
三、现代工业化的推进近代以来,湖南经历了从封闭自守到迎接现代工业化的开放转型时期。
19世纪下半叶,湖南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思想,这为湖南的现代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湖南成为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大批民族工商业者先后在湖南地区投资兴业,催生了湖南的现代工业。
1949年以后,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工业经历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1957年,湖南成立了全省第一个独立管理的工业局,标志着湖南工业化进程的正式启动。
湖湘文化与楚文化的差异比较
湖湘文化与楚文化的差异比较作者:欧阳晓晴来源:《科技资讯》2017年第22期DOI:10.16661/ki.1672-3791.2017.22.195摘要:湖湘文化曾经受到楚文化影响,所以与楚文化有着某些相似性,每当人们在谈到湖湘文化时,总是会联想起楚文化,甚至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湖湘文化就是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虽然湖湘文化与楚文化有着某些相似性,但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
两者在历史渊源、地域范围上完全不同;在民间宗教与习俗、文化精神、近现代的事功、方言、饮食习惯等与各自精神特质密切相关的方面均有着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湖湘文化楚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K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a)-0195-021 湖湘文化与楚文化历史渊源完全不同湖湘文化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则取得非凡成就,湖南永州道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古栽培稻,使湖湘文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明之源。
湖湘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宋代起又受到中原文化较大影响,近现代取得辉煌历史成就。
楚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中心在今湖北,战国时期产生了辉煌的文化成果。
楚文化仅仅只是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存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今湖北文化就是楚文化的延续),只在先秦时期对湖湘文化产生过短暂的、部分的影响,她并不代表或涵盖湖湘文化。
湖湘大地很早就居住着越人、蛮人、濮人,春秋战国时期楚人才作为征服者不断从长江以北南下湖湘,主要分布在部分中心城镇和交通线上,而且无论是绝对人数还是相对人数都较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被包围在其他湖湘原住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湖湘地区民间社会依然盛行苗蛮文化,只是在那些有社会地位、声望及影响力的地方官员、士大夫的思想观念中,受到楚文化的一定影响,比如屈原的诗歌,就有着楚文化与湖湘文化融汇的烙印。
2 湖湘文化与楚文化地域范围不同湖湘文化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而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这个概念强调的地域范围是今天的湖南。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因素的总和。
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历史源头是楚文化。
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楚人聚居、人口稠密、手工业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
反映宗教与神话的文献有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楚辞》、《九章》、《天问》和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以及各种墓葬习俗的考古资料。
此外,由楚人与湖南土着居民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
湖湘文化隶属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
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道州出现了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了老庄道学、释家佛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三教合流”的先河。
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后来出现的“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
“湖湘学派”的奠基人胡安国,曾在衡山山麓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湘潭阴山。
明清之际,湖南衡州出现了理学集大成者王船山,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大本营,而这一时期在湖湘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
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
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
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1.6.27)
明代,湖南成为朱氏王朝分封藩王的一个主要地区。朱元璋 有3个儿子封在湖南。以后历代分封在湖南的王共达48人。分
封的地区包括长沙、常德、衡阳、武冈、宜章、宁远、江华、
绥宁、祁阳、常宁、永兴、安仁、泸溪、沅陵、麻阳、安仁、
永明。其中先后封在武冈州的王就达11人。
明代湖南接受移民的输入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原有
但是同样也不能对明代湖湘文化的发展程度估量过高。明代 湖南在国内的排名其实仍然还是十分落后的。与邻近的江西和 湖北比较:一部《明史》列传中的人物,江西385人,湖北
157人,而湖南只有63人。黄宗羲《明儒学案》中有专传及
附载的重要人物:江西55人,湖北5人,湖南仅2人。又钱谦 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中的人物,江西102人,湖北26人,湖
教育的兴盛与南北分闱,导致了湖南人才群体的蔚起。据载 清朝自顺治九年开科至道光二十年(1840)凡75榜(不包括咸丰至 光绪朝),湖南成进士者达441人,中举者则达数千人。
其中,官至总督、尚书、大学士的有陈鹏年(湘潭人)、彭维新
(茶陵人)、杨超曾(武陵人)、陈大受(祁阳人)、罗源汉(长沙人)、 刘权之(长沙人)、何凌汉(道州人)、赵慎轸(武陵人)、陶澍(安化 人)、贺长龄(善化人)、易棠(善化人)、罗绕典(安化人)、李星沅 (湘阴人)、劳崇光(善化人)、曾国藩(湘乡人)、左宗棠(湘阴人)等
人口的增长,实际上最大限度地开垦了湖南的荒地,使耕地面 积显著扩大。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1685)湖南还只有13万余顷耕 地,雍正二年(1724)即达30万顷多。乾隆三十一年(1766),更增 至31.3万余顷。 清代湖南的农业生产发展超过了前此任何一个朝代。明中期民
间流行的“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便一改
湘潭历史文化古迹观后感
城市一经出现,记忆就开始了。
在湘潭这座因水而建的城市,城市变迁的记忆,或轻盈或沉重。
从最初起源于今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易俗河的洛口,到北宋时期移到宋家桥以西,也就是今天的城正街,湘潭的社会历史变迁发展轨迹,脉络渐趋清晰。
记忆往往与时间、空间有关。
透过悠长的历史长河,一些留存的古迹成为恢复记忆的场地,博物馆、规划馆、珍贵的老照片,以及作家的一些相关作品,均成为人们从历史中寻找记忆的切入点。
一条河流,及其依伴着它生活的人们,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地方史是身边的历史,更生动有趣。
湘潭历史文化丰富,满足了我们这种好奇的需求。
”我市文史专家周磊认为,传统与当代并不冲突。
在书斋与文物古迹间穿梭,这种从历史中穿越到现在的想法,正是他寻找城市文化记忆的方式,为此他愿意沉下心来,数十年坐得板凳冷。
湘乡出土的砍砸器,是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使用的器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湘中地区远古人类最早遗物,距今已有20万年以上的历史,让人不得不感叹湘潭历史之悠久。
这一时期,湘潭主要为“蛮”、越聚居区。
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南下,土著、越人向深山大泽迁移,湘潭受楚文化南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已是楚国粮仓。
多源的移民文化,促进了境内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湘潭市博物馆内,依凭湘潭、湘乡楚墓出土的青铜器、铁器、玉石器等器物,便可粗略勾勒出湘潭地区诗歌文学、绘画艺术的状貌。
“湘潭文化之源是多元的,源远流长,既具中原文化的厚实朴实,复兼百越文化的神秘妙曼。
”在康咏秋著的《湘潭文化史话》前言中,这样提及。
湘潭的文化之源,最初融入了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
这一时段湘潭的本地文化,在《二十四史》中,有一些零星的表述。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湖南人乃至湘潭人不折不挠的本质,从中可见一斑。
此外,如三国的蒋琬,唐代的传奇涉及昭山等地,以及晋代的一些笔记,均略有记载。
湖南历史文化的源流与传承从楚国文化到湖湘文明
湖南历史文化的源流与传承从楚国文化到湖湘文明湖南历史文化的源流与传承:从楚国文化到湖湘文明湖南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湖南位于中国南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丰富,这为湖南历史文化的源流与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楚国文化的繁荣到湖湘文明的传承,湖南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深厚的传统底蕴。
本文将从楚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起源谈起,探讨湖南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过程。
一、楚国文化与湖南历史文化的渊源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其疆域涵盖了今天的湖南地区。
楚国文化的繁荣为湖南历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楚国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而闻名,他们崇尚武士精神,注重音乐艺术,尤其擅长诗歌创作。
楚辞作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深地影响了湖南地区的文化发展。
楚国文化的代表人物屈原更是湖南地区的文化偶像。
屈原是楚国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辞章不仅体现了楚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也直接影响了湖南历史文化的形成。
屈原通过他的辞章,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怀念和对时局的无奈,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二、湖南的历史文化发展1. 湖南的文化融合与传承湖南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战国时期,湖南地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既保留了楚国文化的传统,又吸收了其他地区的文化元素。
随着历史的发展,湖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楚文化为基础,与其他地区文化相融合的湘文化。
湘文化是湖南地区独特的文化形态,它以楚文化为基础,融合了岭南地区的粤文化、闽文化和巴渝地区的川文化等多元元素,形成了湖南独有的文化氛围。
湘文化以其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涵,对湖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湖湘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湖湘文明是湖南地区历史文化的精髓,长期以来在湖南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湘文明是湖南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湘江和资江流域为中心,以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为主要载体,集中体现了湖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湘潭博物馆的介绍
湘潭博物馆的介绍湘潭博物馆,这地方真是让人一进去就感受到浓浓的历史味儿。
哎,别看它外面看起来挺普通的,一进门你就能发现,这地方有点意思。
说实话,湘潭这个地方本身就挺有故事的,毕竟它可是毛主席的故乡,历史上能叫得响的东西一大堆。
湘潭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能让你一秒穿越到过去,感受那种历史的厚重感。
如果你想了解湘潭的文化,想深入探寻一下这个城市的根基,来这里绝对没错。
博物馆的大门一打开,你就会看到那种古老而又典雅的氛围,仿佛瞬间把你带入了一个时光隧道。
馆内布置得恰到好处,不是那种让人眼花缭乱的现代艺术,也不是那种让人感觉枯燥无味的冷冰冰的历史遗物,而是充满了温度的展示,每一件展品都像是在对你讲故事。
你看那边,有个铜器,光亮得让人几乎可以照见自己,旁边的解说员也挺有意思,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你听得清楚,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仿佛它们在等着你去发现它们的秘密。
特别有意思的是,湘潭博物馆不仅仅是展示一些老古董,还结合了现代科技,像那种高清大屏幕的多媒体展示,不得不说,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
你看,那些古代的文物,看着那么小巧精致,却能通过这种现代技术重现出它们的神韵,仿佛让你穿越回了几百年前的那个时代。
每一块石碑,每一件陶器,都不是简单的摆设,它们背后都是一段段关于湘潭的历史。
走在博物馆里,你就能慢慢地感受到那种从过去流淌到现在的力量。
说起湘潭,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单是因为这个大人物,也因为这里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几千年前,这里就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博物馆里面的很多展品就能让你领略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尤其是一些楚文化的文物,真是让人看了都忍不住想多停留一会儿。
那种精美的青铜器、陶器,每一件都透露出古人高超的工艺水平,简直就是艺术品,简直就是让你一眼就能看出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如果你是喜欢古董的,那你来这里肯定能大开眼界。
别的不说,就说那些精致的古代瓷器,它们看起来比现代的瓷器还要光滑,颜色更鲜艳,每一件都仿佛有生命力。
古代湖南称为什么
古代湖南称为什么在中国,其实好多地方在古代的称谓是很特别的。
湖南这一地区,在古代是有很多不同称谓的。
尤其是一些比较突出的地点。
那么在这里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湖南古代称为什么吧古代湖南称为什么湖南湘潭古时称作什么商周:属荆楚。
春秋战国:属楚国。
秦:属长沙郡。
西汉:为湘南县地。
东汉:为湘南侯国地。
三国时期吴国:主要属湘南县,为衡阳郡郡治所在。
晋:主要属湘南、湘西与建宁三县,湘南县为衡阳郡郡治所在。
隋:为衡山县(非今衡山县)。
唐:唐天宝8年(749年)衡山县改湘潭县县治洛口(今易俗河)。
是为湘潭城市的发祥。
南宋:湘潭县城迁至今湘潭市城正街,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为湘潭县治所在,与湘乡县同属荆湖南路潭州。
元:元贞元年(1295年),湘乡,湘潭县为州,属湖广行省潭州路。
明:湘潭,湘乡仍为县,属长沙府。
清:湘潭、湘乡县同属湖南省长沙府。
民国:民国3年属湘江道,11年撤道,属省直管,湘潭、湘乡均为一等县,湖南省共6个一等县。
1949年8月,湘潭县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设长沙专区,专署驻湘潭县。
辖湘潭、长沙、岳阳、醴陵、浏阳、湘阴、平江、临湘等8县。
1950年7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改湘潭县城关区为湘潭市,隶属由岳阳迁至湘潭的长沙专署(1952年10月改名为湘潭专署),湘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湖南邵阳在古代称什么名邵阳县位于资水上游,东经110°59′~110°40′,北纬26°40′~27°6′。
邵阳县境地处衡邵丘陵盆地西南边缘向山地过渡地带,南部河伯岭山脉腕蜒与东部四明山脉相接,形成东南屏障,中北部黄荆岭石灰岩低山突起,喀斯特地貌发育,背部地势低缓,红土岗地发育。
芙夷水、赧水汇合于境内双江口,成Y型展布北上,檀江纵贯境东,河网密布,溪河两岸形成串联式冲积平原。
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山地、平原、岗地兼有。
南岭山脉越城岭余脉伸入县境东南部,最高峰河伯岭海拔1454.9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文化南移与古湘潭从中国迈入文明社会始,历经夏、商、西周时期的发展,建构起华夏文明的雏形。
随着周天子地位的逐渐衰微,周王室对天下管控的力不从心,拉开了春秋战国的时代大幕。
在煌煌中华史上,这是一个风雷激荡、群雄并起、群星璀璨、风云际会、魅力四射的时代,先是有春秋时期齐、晋、楚、吴、越五个大国的崛起争霸,继之则是战国时期的秦、楚、燕、齐、韩、赵、魏“七雄”逐鹿中华。
然而,不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其中都有楚国沃野千里的不老雄姿。
楚国是周朝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国。
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最初根据地在河南的新郑。
商朝初年,在商朝的驱逐下,楚人祖先季连带领族人开始南迁。
商朝末年,楚人首领鬻熊协助周文王姬昌起兵灭商,成为功臣。
周王朝建立后,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始建国。
刚建立的楚国是个很小的国家,仅二十多平方公里,尔后的数百年不断攻城略地扩充版图,到全盛时已是一个囊括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并辖有重庆、贵州、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部分地方的庞大国度。
楚人南下,楚文化与湘中本土的越文化相融合大大促进了古湘潭的进一步开发。
楚人入湘之前,湘中地区在商朝的统御下繁衍发展了六百年,不仅创造了独特的湘中青铜器文化,且掌握了原始瓷即加釉硬陶技术,早已不是落后的蛮荒之地。
这一时期的湘潭居民,既非中原人也非纯土著,而是湘中原土著与南迁的中原商族混血而成的越人,亦或还有东来的越人。
湘潭挖掘出土的多个越人墓,可说明到春秋中期前,这里仍是越人居住区。
“越人”一词是商周时期形成的一个称谓,泛指东南及南部地区的蛮族,史上越人中最有名的人物即是创有“卧薪尝胆”成语的越王勾践。
据说,勾践的一个小儿子带领五千人征服了当时的越南,后来逐渐融入到当地土著中去了,所以越南人常以勾践作为精神偶像。
古楚地位于今河南、湖北、安徽一带,亦称其南部为越。
从春秋中期开始,楚人分东西两路向湖南纵深地带挺进,至春秋晚期,包括湘潭在内的湘江中下游地区已为楚人所管控。
战国时期,原在湘中域内大量存在以随葬铜器为主的越人墓消失,代之以随葬铁质生产工具和兵器的楚墓,说明楚文化已取代越文化而成为那一时期湘潭地区的主体文化。
商周时期,包括湘潭在内的湘中青铜文化区已具有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进入以铁器文化为特征的春秋战国时代,铜、铁冶铸技术更上层楼。
铁是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革命性作用的最为重要的一种金属。
铁器的出现和使用,使人类社会产生了划时代的进步。
就东亚地区来说,冶铁术最初发源于中国,然后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使整个东亚地区迎来了铁器时代。
湘潭境内发掘出的战国墓葬中的铁器为数不少。
据学界统计,迄今为止铁器出土以楚地为最多,楚地又以湘中为最多,其时的湘中地区铁器冶铸居全国领先水平。
近水楼台先得月。
因铁器的使用甲于全国,对促进湘中域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湘潭地区是楚人南扩西进的重要据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楚国适宜的政治、经济举措下,其时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寂寂无名的湘潭,经由年复一年的淡定与从容,在商朝与西周的历史岁月中默默耕耘,到春秋战国阶段,因纵情拥抱大规模南移的楚文化,开始飞跃式前行,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力获得重大提升。
有关史载,战国时,今湘境四水流域广大地区,均已普及舟航。
湘潭先民此时已掌握了水上交通工具,善于舟楫,陆上交通工具车马器在湘潭境内皆有发现,说明已具备利用水陆交通进行长途贩运的条件。
湘乡出土了重约两吨的四马驾辕,证实了湘潭地区已掌握了车船制造技术,境内已走马奔车,道路交通堪与中原比肩。
湘潭地饶稻丰,食物常足,战国时期已成楚国粮仓。
从湘潭出土的漆木器、皮革制品来看,说明漆木器业、皮革制造业等手工业也颇发达,三晋岭南商人多来此交易。
楚国北部的鄂君昭阳贸易商队曾由长江入洞庭,沿湘、资、沅、澧四水进行大规模的商贸活动。
上佳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农业手工业,为古湘潭的商业繁荣奠定了基础。
湘乡椅子山74号战国墓曾出土三片状如瓜子的黄金金币,这是迄今为止湖南地区唯一出土的楚金币实物。
金币的出土佐证了其时湘潭的商品经济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从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看,铁器、漆器、粮食是湘中输出产品的大宗,铜铁器远销至广东肇庆甚至南亚等地。
《史记》中说吕后禁湖南与南越关市铁器,引起南越王赵佗寇边,说明铁器由长沙、湘潭一带供应南越,乃是很早以前的传统。
学者侯家驹在其《中国经济史》中指出,楚人于春秋时期的扩张,除在政治、军事上给予中原诸国的冲击外,还在经济上带来甚为深远的影响,那主要是商业文化。
由于以下的四大原因,楚国进入到早熟型的商品经济阶段:一是鉴于疆域辽阔,首创郡县制这一历时两千多年的国家治理方式,区域间互通有无的需求强大。
二是地处南方的楚国物产丰饶,其产品常为北方所需要,对外贸易自然发达。
其三,楚国有重商文化传统,《左传》载其四民依次为“商农工贸”,商为四民之首,与中原各国所称的士农工商迥然有别。
其四,创立了最为先进的货币及金融制度。
当北方诸国尚在使用笨重的铜钱之时,楚国已在使用金、银、铜三钱,引领全国普遍以黄金为计价单位;楚国政府始终没有像别的诸侯国一样,把铸币权给予商贾,而是严格控制在自己手里。
春秋战国时期,楚人灭国之多、拓土之广,远胜其它大国,所灭之国的公室大多被迁于楚国后方,迁往湖南的应该不在少数。
伴随人口的大规模迁移,输入了亟需的劳动力、人才、生产工具及其它社会财富,使湘中地区带来了新的活力。
商周时期的湘潭,商品经济本已具有一定的水平,继而又受楚人南迁带来的先进商业文明的洗礼与浸润,悄然积淀成福泽后世的商业人文传统,为明清时期的湘潭成为湖南商贸中心铺垫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根基。
楚文化的南移,对古湘潭而言,不仅是生产技术的,更是精神思想的;不仅是物质的,更是文化的。
当我们沉潜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段久远的历史时,我们可以参悟到楚国早熟型商品经济给古湘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更可以感受到被贬谪到潇湘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给湖湘大地留下的万古长青的文化印记。
流放,对抗秦派屈原是不公的,但潇湘这块热土却有幸接纳了这位不朽的爱国主义诗人。
正是在三湘大地,屈原成就了自己最璀璨的人生。
三湘自古为三苗居住地,加之商朝人重鬼神文化的熏染,自古有着浓郁的巫风民俗,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诗才无与伦比的屈原一拍即合,酝育出《离骚》、《九歌》、《九章》等奇绝瑰丽的诗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湘潭一带,人们在婚嫁殡葬、祭祀、亡魂招徕等活动中,喜用歌舞自娱、娱神,形成了有乐器伴奏的祭歌、巫舞,已诞生了颇具特色的古三湘民歌。
例如,祭祀鬼神的乐歌《九歌》便是仿三湘先民民歌而创作的,其俗为三湘先民之民俗,歌中之神为三湘先民之神如湘君、湘夫人,其比兴、句式、韵式亦与三湘先民民歌极其相似。
古湘人降神的方法有二:一是“享神”,即奉以清洁的食物,供神享用;二是“娱神”,即用曼妙的音乐和优美的舞蹈,供神娱乐。
包括古湘潭在内的古三湘先民坚信,只有那些极为诱人、让人灵魂出窍的尤物,才能吸引神灵,故《九歌》中的主题,都是热烈的追求和缠绵的思念,其情直荡心旌,其媚渗入骨髓。
品读《九歌》会发现,在古三湘先民们的生活中,一年到头都有神灵要祭。
通过与神灵从不间断的交往,先民建构、呵护着自己的性灵家园,从而给艰辛乏魅的物质生活溶入了不可缺少的浪漫情愫。
《至道——追寻湖湘文化之魂》作者在其书中写道:两千年岁月的雨打风吹,物质生产力与朴素唯物论的发展,楚人祭祀神灵的完整仪式已不复存在,但《九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美的诗篇,其魅力依然弥漫于中华文化的浩淼时空之中,成为浪漫隽永的千古绝唱。
在特别青睐性灵需求的湘楚大地上,《九歌》所开创的最为本真的东方浪漫主义,经过一代又一代湖湘人士的继承与拓展,已沉淀为湖湘文化的核心基因——浪漫风骨。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
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源头,必精读《诗经》和《楚辞》。
《楚辞》是一部收录战国时期楚地诗歌的诗集,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屈原是主要作者,创作于三湘之地的《离骚》、《九歌》等作品收录其中。
可以推断,如果没有屈原与湖湘大地数十年的神交,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史上就难以产生《楚辞》这样伟大的作品。
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和宋玉并称,两人同被尊为文学之祖,几千年来宋玉以作《登徒子好色赋》而家喻户晓,《楚辞》收录了宋玉的《九辩》等作品。
《九辩》中说到楚人的一个特点:“修饰而窥镜”,湘潭境内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不少,说明其时的楚国贵族已有了以铜镜修饰仪容的生活习惯。
铜镜一般是含锡较高的青铜铸造。
商周时期铜镜主要用作祭祀的礼器,春秋战国至秦朝只有贵族才能在生活中享用,到汉代早期铜镜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铜镜的发展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共经历了4000多年,可算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又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古器物。
战国是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其中楚镜的铸造工艺成就最高。
根据出土的铜镜分析,战国时期的长沙等湘中地区曾是制作楚镜最发达的地方。
美目盼兮巧笑倩兮。
也许早在其时,精美逼真的湘中楚境便将“湘女多情”的基因融摄了进去。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使用了几千年的青铜镜,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成为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默默映照着悠悠历史长河中的波澜起伏。
公元前278年初夏的一天,秦军攻下楚国都城郢都,楚军四散溃逃,楚民失散流离,屈原听到这一噩耗,五脏俱焚,在这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崇高悲壮的爱国主义乐章。
起源于中国的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祛病防病的节日,包括湘潭在内的越人之地,早在春秋之前便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在湘江赛龙舟的历史亦可上溯到这一时期;后因屈原在这一天以身殉国,端午节便成了华夏民族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一直延绵迄今,现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的端午节,湘潭的百姓都要在屈原熟悉的那条江上竞渡龙舟,还要包粽子、吃粽子,以湘人炽烈、虔诚的方式纪念这位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的伟大诗人。
建国初期,毛泽东曾这样对外国友人谈起他的家乡湘潭和屈原: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我相当熟悉,也是我的家乡么。
所以我们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
我们就生活在他流放过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切。
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
(《湘潭文化读本》之四励志禅者撰于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