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理论界的矫枉过正,非此即彼,使传统语文教 学与新课程完全对立起来。 2.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出现偏差,造成认识及操 作层面上全盘否定传统。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 过程,阅读教学的复杂性促成了其在变革过程中出 现偏颇。
三、思考:语文教育能否重披传统的“长袍马褂”
或类似文章的了解,适当拓展阅读。 4.强化背诵积累。 一篇课文可以上个三五课时,如可 能上个三五天未尝不可。
如何一带而过?
1.读读课文。 2.自学生字。 3.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或教师答疑)。 4.重点讲解一两处。(普遍问题或重点 问题)
一课时处理完即可,甚至可以用三
两课时,把一个板块放在一起学习。
3.熟读课文,形成积累(对背诵的内容、篇幅、 自主选择的比例可适当加大)。
4.课堂演练(高年段应适当增加小练笔)。
第三课时 (依文而定)
1.字词的巩固。 2.课后练习题中个别特殊问题的处理。 3.拓展与延伸。 4.积累与运用。 5.重要知识点的讲解与运用
(六)关于课后练习题
总体思路:课后练习题是教材编者对文 本的理解和先期处理,它从一定意义上 反映了编者的意图,试图通过简单的问 题帮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和处理教材。 因此,教师备课时,要细读文本,也要 细读课后练习,与课后练习的对话也是 与文本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借助课后练习题
1.要将课后练习中的重点问题融入
到解读课文的过程中,不可“讲课” 与“练习”两张皮。 2.重点的知识训练点可以单独做处 理和拓展练习。 3.有些练习可以略处理甚至不处理。
第三部分
教学案例与反思
学科品性:模糊——凸显 语言文字:流失——强化 教学设计:僵化——开放 指导策略:无力——有效 教学形式:单一——丰富
第二部分
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
一、当前需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问题 (二)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问题
时效:指在一定时间内能发挥的效应。
实效:实际的效果。
二、总体思路 倡简
务本
求实
有度
倡简——倡导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
简明的教学目标 简约的教学内容 简化的教学环节 简便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引言:阅读教学——你教会了学生什么?
这节课你教了什么:
数学老师:我教了《圆的认识》,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圆心、半径、 直径、周长…… 英语老师:我这节课教了4个单词,一个常用句型。 音乐老师:我教唱了一首歌。 体育老师:我带领学生做了3个游戏,练习了两个跳绳动作。 美术老师:我指导学生画了一幅水墨画。 ………… 语文老师:我领学生学了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都教了, 但学生学得如何我也不知道。
(四)关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1.自读自悟的能力。学会 “圈”“画”“批”“注”的方法。 2.朗读、默读能力。 3.略读与浏览。 4.用多种方法理解文本语言的能力。 5.了解写法以及迁移、运用能力。 6.积累学习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品质。
(五)关于阅读课的基本流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建立起交流话题。 2.放手试读,整体感知。 中高年级要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反复多次的朗读练习,确保学生能都能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高年级逐步将此变为自学要求,进一步增加默 读和略读的比重,逐渐提高把握关键词句段要点的 要求。
二是教师不能在阅读文本中生成和落实 教学目标。
三是教师在制订和落实目标中有偏差。
1.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四个必须”
(1)必须把初读落到实处: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流利 (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地朗读课文; (2)必须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 的战略重点,是必须落实,不能后退的“钢性指标”; (3)必须把理解定位在适当程度:能了解关键词句的意 思,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大致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情感。 (4)必须把熟读背诵落到实处:要关注词语、句式、篇 章的背诵和积累。
3.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
(1)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体会词句的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2)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初步领悟 基本的表达方法; (3)学习诗歌、记叙文、说明文等不 同文体文章的阅读; (4)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二)关于文本解读
1.提高教师与文本先期对话的深度与广度
听,能把握主要内容; 说,能主动与人沟通,说得清楚明白; 写,能自由表达。
听,能抓住要点; 说,能当众作简短发言; 写,能写简单文章,大体上能满足日 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高年级
应更加强调识字、写字
强调识字、写字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字量、字种、字序 提出加强写字的具体措施 写字姿势、书写习惯,从第一学段强调到第四 学段
学科品性:模糊——凸显
“必须守住语文教学的底线:语言文字教 学。”
课例:《落花生》
语言文字:流失——强化
“教材是例子,但教材绝非餐巾纸。好的 教材应当是一口井,一道泉。”
《语文课,切莫冷落了课本》 《海底世界》案例——《流失的,也是最美的》 《给予树》案例——“沉默不语”
小学语文教学有时可以“不求甚解”,有时需要 “咬文嚼字”。
2.做好课前的学情预测,为优化 教学过程做好准备
较为准确地预测学生的已知和经过努力可能 达到的未知,明确阅读课的切入点。
(学生是否是“零起点”?)
(三)关于教学过程和方法
1.时间要提速;2.环节要精简;3.内容要取 舍。
学习一篇课文一般的四个步骤: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抓住重点,深入领悟 品读赏读,揣摩写法 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2
启发式教学,体现以学定教。
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到叶圣陶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不论是先贤哲 人还是教育名家无不倡导启发式教学,无不主张学生自主学习。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 习,是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 习的过程与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本 主题单元的教学着力体现重点指导、学法引导、品悟促读的教 学思路,启发、引领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同 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共享的良好习惯。
阅读教学的尴尬: 在我们的语文老师心里 ——不太清楚要教些什么 ——不太清楚为什么要教 ——不太清楚要教到什么程度
——不太清楚用什么方法教合适
第一部分:当前阅读教学现状透视
一、阅读教学倾向性问题
1.教学目标虚化 2.教学内容泛化 3.教师作用弱化 4.教学活动非语文化
二、“非语文化”现象探因
平平淡淡教语文 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教语文 轻轻松松教语文 ——杨再隋
提高语文课的语文含量 ——吴忠豪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崔峦 学----教----导
指导 引导
阅读教学崇尚简, 依标扣本学语言; 人文熏陶含其中, 读思议练重实践。
——崔峦
一则电视广告带给我们的思考:
简约而不简单 忙碌而不盲目 放松而不放纵 取舍之间 彰显智慧
2.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三个侧重点
(1)读书能力:在坚持抓好正确、流利和有感情 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强默读、略读能力的培养, 为加快阅读速度打好基础; (2)理解能力: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 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 表达的思想感情;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 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3)拓展积累:拓展阅读范围,拓宽阅读视野, 加速有效积累。
主题设计思想
1
目标性教学,体现学科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 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将较好地实现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工具性的教学目标主要 体现在继续指导学生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引导学生钻 研文本,通过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在经历品词析句的 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丰富情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 达方法;人文性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 维,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动物的可爱、聪慧、善良,体悟动 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共 处的美好情感。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从整 体上把握教材重点要落实的知识和能力 目标。对不同板块、不同课文的讲解和 处理要详略有度,避免按部就班,平均 分布时间和精力。 详则细嚼慢咽
略可一带而过
如何细嚼慢咽?
1.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2.加强对布局谋篇的领悟。
3.加强对时代背景、作者写作风格
务本 ——“ 务本”之“本”, 包含三个意思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是突出语文的本体
三是用好文本
求实——教学真实;教法 朴实;训练扎实。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对于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从这样五个方面作了阐述: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4.认读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新词。 进入中高年级后,对生字的把握要通过 预习和课堂反馈解决;对新词的理解,以联 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为主要渠道,重点加大 对工具书的使用。 5.初步的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写作层次。 6.质疑、解疑。
第二课时
1.复习。
2.精读课文。
围绕话题,选择重点,读中感悟,以读促悟。 (以把握课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把握课文的层次、 要点及思想感情为主。)
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在自主学习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和发展想象力。 阅读,有个人感受和见解;习作,进行个性化表达。 在问题驱动和体验式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目标的落实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无目标意识。
加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
改变阅读教学“硬”,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软” 的状况 丰富训练内容:结合阅读,联系学习与生活 保证训练时间:阅读课上安排“运用”的环节 拓宽训练途径:体现在“三类”课上,平时语文 及各科学习中、日常生活中
加强儿童阅读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阅读是儿童精神成长 的食粮。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让儿童阅读挤进课堂 愿景:儿童阅读进课程,进课表,进评价
举例:动物单元教学
举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 组主题单元“人与动物”教学设计) 本主题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 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 事。《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中国老人和海鸥之间 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跑进家来的松鼠》是篇俄罗斯的作品, 介绍一只可爱的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 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是写在我 国西双版纳打洛江畔一头战象再现了他生命最后的辉煌与庄严, 表现出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金色的脚印》通过 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 的浓浓亲情,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 情感。
有度 —— 要求有度,推进 方式变化有度,拓展有度。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了什么
应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 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能力的培养。
低学级:会听,爱说,敢问,想写。 中年级
(1) 不要在人文内涵上费时、用力过多。 (2) 引导、点拨和讲解要符合学生接受 能力,要深入浅出。
链接——备课的三种角色转变
我是一般读者
过了河, 回过头去欣赏欣赏桥是什么样的。
我是一位语文老师
两种做法不可取: 一是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 二是拿“名师”的教案全盘照搬
我是一名学生
尽量从学生的角度看已知、未知与难易程度 尽量从学生的角度看怎样学才有趣 尽量从学生的角度看如何去点拨和引导
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加强识字、写字教学
低年级:坚决落实以识字、写字为重点, 打好识字、写字、学词的基础。 中高年级:要把字词教学作为重要的教 学内容。
更加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三多”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语文学习“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 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是 语文教师份内的职责。教师既要用教科书教好 语文,又要推进儿童阅读。
三、思考:语文教育能否重披传统的“长袍马褂”
或类似文章的了解,适当拓展阅读。 4.强化背诵积累。 一篇课文可以上个三五课时,如可 能上个三五天未尝不可。
如何一带而过?
1.读读课文。 2.自学生字。 3.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或教师答疑)。 4.重点讲解一两处。(普遍问题或重点 问题)
一课时处理完即可,甚至可以用三
两课时,把一个板块放在一起学习。
3.熟读课文,形成积累(对背诵的内容、篇幅、 自主选择的比例可适当加大)。
4.课堂演练(高年段应适当增加小练笔)。
第三课时 (依文而定)
1.字词的巩固。 2.课后练习题中个别特殊问题的处理。 3.拓展与延伸。 4.积累与运用。 5.重要知识点的讲解与运用
(六)关于课后练习题
总体思路:课后练习题是教材编者对文 本的理解和先期处理,它从一定意义上 反映了编者的意图,试图通过简单的问 题帮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和处理教材。 因此,教师备课时,要细读文本,也要 细读课后练习,与课后练习的对话也是 与文本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借助课后练习题
1.要将课后练习中的重点问题融入
到解读课文的过程中,不可“讲课” 与“练习”两张皮。 2.重点的知识训练点可以单独做处 理和拓展练习。 3.有些练习可以略处理甚至不处理。
第三部分
教学案例与反思
学科品性:模糊——凸显 语言文字:流失——强化 教学设计:僵化——开放 指导策略:无力——有效 教学形式:单一——丰富
第二部分
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
一、当前需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问题 (二)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问题
时效:指在一定时间内能发挥的效应。
实效:实际的效果。
二、总体思路 倡简
务本
求实
有度
倡简——倡导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
简明的教学目标 简约的教学内容 简化的教学环节 简便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引言:阅读教学——你教会了学生什么?
这节课你教了什么:
数学老师:我教了《圆的认识》,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圆心、半径、 直径、周长…… 英语老师:我这节课教了4个单词,一个常用句型。 音乐老师:我教唱了一首歌。 体育老师:我带领学生做了3个游戏,练习了两个跳绳动作。 美术老师:我指导学生画了一幅水墨画。 ………… 语文老师:我领学生学了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都教了, 但学生学得如何我也不知道。
(四)关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1.自读自悟的能力。学会 “圈”“画”“批”“注”的方法。 2.朗读、默读能力。 3.略读与浏览。 4.用多种方法理解文本语言的能力。 5.了解写法以及迁移、运用能力。 6.积累学习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品质。
(五)关于阅读课的基本流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建立起交流话题。 2.放手试读,整体感知。 中高年级要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反复多次的朗读练习,确保学生能都能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高年级逐步将此变为自学要求,进一步增加默 读和略读的比重,逐渐提高把握关键词句段要点的 要求。
二是教师不能在阅读文本中生成和落实 教学目标。
三是教师在制订和落实目标中有偏差。
1.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四个必须”
(1)必须把初读落到实处: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流利 (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地朗读课文; (2)必须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 的战略重点,是必须落实,不能后退的“钢性指标”; (3)必须把理解定位在适当程度:能了解关键词句的意 思,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大致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情感。 (4)必须把熟读背诵落到实处:要关注词语、句式、篇 章的背诵和积累。
3.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
(1)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体会词句的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2)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初步领悟 基本的表达方法; (3)学习诗歌、记叙文、说明文等不 同文体文章的阅读; (4)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二)关于文本解读
1.提高教师与文本先期对话的深度与广度
听,能把握主要内容; 说,能主动与人沟通,说得清楚明白; 写,能自由表达。
听,能抓住要点; 说,能当众作简短发言; 写,能写简单文章,大体上能满足日 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高年级
应更加强调识字、写字
强调识字、写字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字量、字种、字序 提出加强写字的具体措施 写字姿势、书写习惯,从第一学段强调到第四 学段
学科品性:模糊——凸显
“必须守住语文教学的底线:语言文字教 学。”
课例:《落花生》
语言文字:流失——强化
“教材是例子,但教材绝非餐巾纸。好的 教材应当是一口井,一道泉。”
《语文课,切莫冷落了课本》 《海底世界》案例——《流失的,也是最美的》 《给予树》案例——“沉默不语”
小学语文教学有时可以“不求甚解”,有时需要 “咬文嚼字”。
2.做好课前的学情预测,为优化 教学过程做好准备
较为准确地预测学生的已知和经过努力可能 达到的未知,明确阅读课的切入点。
(学生是否是“零起点”?)
(三)关于教学过程和方法
1.时间要提速;2.环节要精简;3.内容要取 舍。
学习一篇课文一般的四个步骤: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抓住重点,深入领悟 品读赏读,揣摩写法 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2
启发式教学,体现以学定教。
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到叶圣陶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不论是先贤哲 人还是教育名家无不倡导启发式教学,无不主张学生自主学习。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 习,是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 习的过程与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本 主题单元的教学着力体现重点指导、学法引导、品悟促读的教 学思路,启发、引领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同 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共享的良好习惯。
阅读教学的尴尬: 在我们的语文老师心里 ——不太清楚要教些什么 ——不太清楚为什么要教 ——不太清楚要教到什么程度
——不太清楚用什么方法教合适
第一部分:当前阅读教学现状透视
一、阅读教学倾向性问题
1.教学目标虚化 2.教学内容泛化 3.教师作用弱化 4.教学活动非语文化
二、“非语文化”现象探因
平平淡淡教语文 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教语文 轻轻松松教语文 ——杨再隋
提高语文课的语文含量 ——吴忠豪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崔峦 学----教----导
指导 引导
阅读教学崇尚简, 依标扣本学语言; 人文熏陶含其中, 读思议练重实践。
——崔峦
一则电视广告带给我们的思考:
简约而不简单 忙碌而不盲目 放松而不放纵 取舍之间 彰显智慧
2.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三个侧重点
(1)读书能力:在坚持抓好正确、流利和有感情 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强默读、略读能力的培养, 为加快阅读速度打好基础; (2)理解能力: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 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 表达的思想感情;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 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3)拓展积累:拓展阅读范围,拓宽阅读视野, 加速有效积累。
主题设计思想
1
目标性教学,体现学科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 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将较好地实现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工具性的教学目标主要 体现在继续指导学生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引导学生钻 研文本,通过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在经历品词析句的 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丰富情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 达方法;人文性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 维,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动物的可爱、聪慧、善良,体悟动 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共 处的美好情感。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从整 体上把握教材重点要落实的知识和能力 目标。对不同板块、不同课文的讲解和 处理要详略有度,避免按部就班,平均 分布时间和精力。 详则细嚼慢咽
略可一带而过
如何细嚼慢咽?
1.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2.加强对布局谋篇的领悟。
3.加强对时代背景、作者写作风格
务本 ——“ 务本”之“本”, 包含三个意思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是突出语文的本体
三是用好文本
求实——教学真实;教法 朴实;训练扎实。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对于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从这样五个方面作了阐述: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4.认读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新词。 进入中高年级后,对生字的把握要通过 预习和课堂反馈解决;对新词的理解,以联 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为主要渠道,重点加大 对工具书的使用。 5.初步的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写作层次。 6.质疑、解疑。
第二课时
1.复习。
2.精读课文。
围绕话题,选择重点,读中感悟,以读促悟。 (以把握课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把握课文的层次、 要点及思想感情为主。)
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在自主学习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和发展想象力。 阅读,有个人感受和见解;习作,进行个性化表达。 在问题驱动和体验式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目标的落实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无目标意识。
加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
改变阅读教学“硬”,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软” 的状况 丰富训练内容:结合阅读,联系学习与生活 保证训练时间:阅读课上安排“运用”的环节 拓宽训练途径:体现在“三类”课上,平时语文 及各科学习中、日常生活中
加强儿童阅读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阅读是儿童精神成长 的食粮。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让儿童阅读挤进课堂 愿景:儿童阅读进课程,进课表,进评价
举例:动物单元教学
举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 组主题单元“人与动物”教学设计) 本主题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 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 事。《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中国老人和海鸥之间 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跑进家来的松鼠》是篇俄罗斯的作品, 介绍一只可爱的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 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是写在我 国西双版纳打洛江畔一头战象再现了他生命最后的辉煌与庄严, 表现出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金色的脚印》通过 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 的浓浓亲情,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 情感。
有度 —— 要求有度,推进 方式变化有度,拓展有度。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了什么
应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 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能力的培养。
低学级:会听,爱说,敢问,想写。 中年级
(1) 不要在人文内涵上费时、用力过多。 (2) 引导、点拨和讲解要符合学生接受 能力,要深入浅出。
链接——备课的三种角色转变
我是一般读者
过了河, 回过头去欣赏欣赏桥是什么样的。
我是一位语文老师
两种做法不可取: 一是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 二是拿“名师”的教案全盘照搬
我是一名学生
尽量从学生的角度看已知、未知与难易程度 尽量从学生的角度看怎样学才有趣 尽量从学生的角度看如何去点拨和引导
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加强识字、写字教学
低年级:坚决落实以识字、写字为重点, 打好识字、写字、学词的基础。 中高年级:要把字词教学作为重要的教 学内容。
更加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三多”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语文学习“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 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是 语文教师份内的职责。教师既要用教科书教好 语文,又要推进儿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