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共10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古文及译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古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3687b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c.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古文及译文1. 《观书有感》杨绛在《观书有感》一文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情地描述了书籍对她的影响和启发。
她认为,读书扩展了她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使她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通过读书,她成为了一个有深度的思考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
杨绛深情地表达了她对读书的热爱,并鼓励人们要多读书,以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快乐。
2. 《步韵》《步韵》是南朝宋代文学家刘义庆创作的一篇古文。
在这篇文章中,刘义庆用华丽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五音六律的美妙之处。
他通过诗词的韵律将音乐与文字相结合,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刘义庆以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的探索。
3. 《天净沙·秋思》苏轼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和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词。
苏轼用流畅而精湛的词句,将秋天的景色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描述了麦穗金黄、菊花黄烂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苏轼对家乡的深情。
4. 《暮江吟》南宋时期文学家杨万里的《暮江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通过描绘江水、庐山等景物,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深邃。
杨万里运用生动的词句,让读者感受到他与自然的交融,以及对世界万物的赞美之情。
这篇文言文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宇宙的无尽思考。
5. 译文文言文古文译文的目的是将古代文言文转化成现代汉语,以便现代读者能够理解和体味古人的思想和感情。
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意境,同时也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通过译文,读者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情感表达。
以上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关于文言文古文及译文的内容。
这些文言文作品和译文,展示了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阅读这些古文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并感受到文学的美妙与魅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07e4b046bec0975f465e2cb.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目录(一)陶公性检厉 (1)(二)楚庄王欲伐越 (2)(三)王羲之诣门生家 (3)(四)服虔匿名 (4)(五)丞相牛公应举 (6)(六)文天祥至潮州 (7)(七)庄子家贫 (8)(八)送李愿归盘谷序 (10)(九)喜雨亭记 (11)(十)苏轼其人 (12)(一)陶公性检厉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
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
初中必背10篇文言文
![初中必背10篇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48f657b0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6.png)
初中必背10篇文言文1.《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①雪骤②,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③。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④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诫子书诸葛亮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杞人忧天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共10篇)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共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4e7e1348d7c1c708a145a5.png)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共10篇)《送东阳马生序》VS《范仲淹有志天下》A组【甲】阅读“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以水沃面②;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就。
沃:浇。
这里是“洗”的意思。
③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⑴解释加点的词。
A、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B、益.慕圣贤之道。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⑶【甲】【已】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⑷【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
⑸【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乙】文中范仲淹“被馋受贬”的原因是:。
(用原文句子回答)B组【甲】阅读“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颤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
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
③世家:身世。
④南都:地名。
⑤颤粥不充:颤,稠粥。
充,充足。
⑥日昃:太阳偏西。
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⑴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腰.白玉之环()B、同舍生皆被.绮绣()C、媵人持汤沃.灌()D、感泣辞.母()⑵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足肤皲裂而.不知/范仲淹二岁而.孤B、当余之.从师也/去之.南都C、以.衾拥覆/辄以.水沃面⑶两段文字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都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4c9c2f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a8.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译文1:《秦庭燎原》
秦朝东击赵国,烽烟四起。
一时间,天下大乱。
在这混乱中,
有一个叫陈胜的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带领农民起义。
他打败了秦军,进军都城咸阳,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然而,因为内部的分裂和
外部的围剿,陈胜的起义最终失败了。
译文2:《董卓的野心》
东汉末年,董卓是个野心勃勃的宦官,他唆使汉少帝杀害了大
将军何进,掌握了朝政大权。
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迁都洛阳,加强了自身的兵力。
他极度残暴,任意妄为,引发了各地民众的不满。
最终,义军联合起来推翻了董卓的统治。
译文3:《刘备的演说》
东汉末年,刘备是一个仁德之人,他希望能够平定天下,建立
安宁的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与诸葛亮一起努力,先后组建
了蜀国和蜀汉政权。
在一次重要的演说中,刘备表达了他对民众的
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他的演说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支持,为他
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译文4:《文学修养》
在古代,文学修养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标志。
通过学习文学,人们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素养。
文学作品也
是人们思想和感情的表达。
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文学修养,多读经
典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提升自己的修养。
(完整)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
![(完整)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6c26447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7.png)
(完整)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永某氏之鼠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①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②,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又禁僮③勿击鼠.仓廪庖厨④,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衣⑤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⑥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日乃已.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导读:永某氏之鼠以为"其饱食无祸为可恒","窃时以肆暴",虽能得意于一时,终究要被扫除干净.注释:①拘忌:拘束和禁忌.②值子:值,碰到.子,农历的子年.③僮:未成年的仆人.④仓廪庖厨:仓廪,粮仓.庖厨,厨房.⑤衣:衣架.⑥累累:一个接一个.一,解释加点的词1.不畜猫犬( )2.悉以恣鼠不问( )3.某氏室无完器( )4.假五,六猫( )二,翻译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这则寓言故事中的永某氏之鼠比喻__________________.译文:永州有个人,怕犯日忌,拘束禁忌特别过分.他认为自己出生的年份正值子年,而鼠是子神,所以爱护老鼠,不养猫狗,又禁止仆人击杀老鼠.粮仓厨房中,都放纵老鼠恣意妄为而不过问.从此,老鼠互相传告,都来到某氏家,吃得饱饱的却没有危险.某氏家里没有完好的物品,衣架上没有完好的衣服,吃的大都是老鼠剩下的东西.白天老鼠们成群结队与人并行,晚上撕咬打架,发出各种声音,让人不能安寝,可是他总是不厌烦.过了几年,某氏搬到了别的州郡,后面的人来居住,老鼠仍和过去一样猖獗.那人就说:"老鼠是在阴暗角落活动的可恶动物,这里的老鼠偷咬吵闹又特别厉害,为什么会达到这样严重的程度呢"他借来了五六只猫,关上屋门,翻开瓦片,用水灌洞,奖励仆人围捕老鼠.捕杀到的老鼠堆得像座小山,把它们丢弃在隐僻的地方,臭气散发了数月才停止.唉!那些老鼠还以为它们吃得饱饱的没有灾祸是可以长久的呢!答案:一,1.养2.全,都3.完整4.借二,1.粮仓厨房中,都放纵老鼠恣意妄为而不过问. 2.从此,老鼠互相转告,都来到某氏家,吃得饱饱的却没有危险.三,"窃时以肆暴"的得志小人二.临江之麋临江①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③.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④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⑤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导读:"麋"在主人的骄宠下,稍大则"忘己之麋也",欲与外犬嬉戏,终于被食却"至死不悟".可见"恃宠而骄"终不会有好下场.注释:①临江:地名,江西省清江县.②怛(d ):恐吓.③稍:渐渐.使与之戏:即"使其与之戏",让狗和小鹿一起玩耍.④良:的确.⑤俯仰:周旋,应付.一,解释加点的词1.畋得麋麑( )2.自是日抱就犬( )3.习示之( )4.然时啖其舌( )5.麋至死不悟( )6.走欲与为戏( )二,翻译1.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译文:有一个临江人,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鹿,便把它饲养起来.带进门时,一群狗馋得直流口水,都摇着尾巴跑了过来.那个临江人很生气,把狗吓跑了.从此以后,他每天抱着小鹿接近狗,经常让狗看,叫狗不可乱动,渐渐地又让狗和小鹿玩耍.时间长了,狗都能顺从主人的心愿.小鹿渐渐长大,忘了自己是麋了,认为狗的确是自己的朋友,和狗互相碰撞翻滚嬉戏,越来越亲热.狗怕主人,就跟小鹿周旋玩耍,表现得很友好,但是经常舔着自己的舌头.三年以后,鹿走出门外,看见别家的狗在道上很多,就跑过去想和它们玩耍.那些狗看见鹿,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鹿吃掉了,路上一片血肉狼藉.鹿到死也没觉悟到这是怎么回事.一,1.打猎2.靠近3.给……看4.但是 5.醒悟6.跑二,1.麋麑逐渐长大,忘记自己是麋,认为狗真的是我的朋友,互相顶撞翻滚,越来越亲热. 2.那些别家的狗看见它,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了,路上一片血肉狼藉.三,恃宠骄横的人决没有好下场.三.盲人识日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一,解释加点的词1.生而眇者不识日( )2.他日揣龠,以为日也( )3.而人之未达也( )4.扪烛而得其形( )二,翻译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译文:一生下就眼瞎的人不知太阳是什么样子,便去询问有眼睛视力的人.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铜盘."盲人敲了一下铜盘,听到了铜盘的响声.有一天他听见钟声,以为那就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亮像蜡烛."盲人摸了摸蜡烛,感知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摸到短笛,以为那就是太阳.太阳与钟,短笛相差太远了,而盲人不知道它们的不同,因为他未曾见过而只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物的道比太阳还要难以发现,而人没有洞晓,那么与瞎子没有什么两样.通达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引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从盘到钟,从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一,l.眼瞎2.古代乐器,形状像笛3.洞晓4.用手摸二,l.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诱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2.从盘到钟,从蜡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三,只了解事物的局部,甚或是皮毛.它告诫我们,单凭道听途说或者走马观花,至多不过是一知半解;要真正了解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亲自实践.四.牧竖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①,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③,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导读: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母爱永远是伟大的.注释:①少顷:不一会儿工夫.②致:使.③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④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一;解释加点的词l.两牧竖入山至狼穴( ) 2.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3.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4.既而奄奄僵卧( )二,翻译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请说出阅读后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两个放牧的小童进山来到狼洞前,狼洞里有两只小狼,他们商量后分别捉了,各自登上一棵树,两树相隔数十步.不大工夫,大狼回来,进洞见狼崽不见了,神情十分着急慌张.牧童在树上抓扭小狼的脚,耳,故意使它痛叫;大狼听到声音抬头一看,愤怒地跑到一棵树下,一边号叫一边往上爬.其中一个牧童又在另一棵树上使小狼着急地呜叫;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终于望见,于是放弃这里跑到那里,一边跑一边叫,往树上爬去.刚到这里,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大狼又转身奔去.嘴里不停地叫,脚不停地跑,这样往返数十次,大狼奔跑渐渐迟缓,叫声渐渐减弱;不久气息微弱,很长时间不动了.牧童下树一看,大狼已断气了.一,1.僮仆2.着急慌张的样子3.距 4.不久二,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才望见小狼,于是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奔跑号叫如同先前的样子.三,狼虽是凶残之物,但它表现出的疼爱子女的母性,也令人感动.五.傅显迂缓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①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②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③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④.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导读:本篇通过对傅显的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一个个恪守礼教而误事的迂腐书生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注释:①雅:美好不粗俗.②比:等到.③适:刚才.④假寐:不脱衣服小睡一,解释加点的词1.亦稍知医药( )2.或指所在( )3.比相见,喘息良久( )4.似乎可虑( )二,翻译1.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请找出文中关于傅显迂腐,恪守礼教的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你认为傅显不直接叫醒兰嫂,而最终导致孩子落井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傅显喜欢读书,很能了解文章的意思,也稍微懂得医药方面的知识,本性迟钝,看起来就像迂腐萎靡的老书生.一天,他迈着四方步到集市上,碰到人就问:"见到魏三兄没有"有的人指点他在什么地方,傅显就迈着四方步前往.等他见到魏三,喘息了很长时间.魏三问找他有什么事.傅显说:"刚才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疲倦了在打盹.小儿在井旁玩耍,离井口三五尺远,似乎让人担忧.男女有别,不便把三嫂喊醒,所以跑来找您."魏三非常惊恐,奔往井边,到了那里三嫂已经趴在井口上哭儿子了.一,l.稍微2.有的人3.很长时间4.担忧二,l.一天,迈着四方步走在集市上,碰到人就问:"看见魏三兄没有"2.刚才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疲倦了在打盹.三,①望之如偃蹇老儒. ②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③雅步以往.④喘息良久. ⑤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四,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近"而求"远".六.李氏之鸠(陈子龙①)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②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晋人贾③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④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⑤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号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鸠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鸩乃食.导读:李氏鸠鸟对主人忠贞不二,当商人重金买它时,它眷恋故主,绝食抗议,而且整天哀号,表现了誓死不屈的坚强意志.这只人格化的鸠鸟,正寄托了作者陈子龙忠于明朝,忠诚不渝的节操,同时也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向满清屈膝投降的逆子贰臣连禽兽都不如.注释:①陈子龙:明末的一位忠臣义士.明亡以后,他被清兵逮捕,自杀殉国.②楹:堂屋前的柱子.③贾(g ):做买卖,经商.④十金:十两银子.⑤绐(d i):欺哄.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慧( ) 市( ) 且( ) 去( ) 竟( ) 怜( ) 捐( ) 乃( )二翻译1.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主人绐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者在人格化的鸠鸟身上歌颂其美德,寄托其志向.试概括本文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李氏有一只鸠,能说人话,说话的能力超过鹦鹉,非常聪明,李氏已经养它好几年了.它每天就在走廊厅堂的帘幕之间飞来飞去,从不飞远,晚上就睡在笼子里,来躲避狸猫,老鼠的侵扰.它看到男女仆人有私下里偷拿东西的,摘花毁绿的,一定要报告给它的主人.有个晋国人在吴地经商,见到了这只鸟,愿意拿十两银子把它买下来.鸠已经觉察到他的意图,就告诉主人说:"我住在这里已经好久了,不忍心离开.你果真要把我卖到别的地方去,我将绝食."主人哄骗它说:"我有二个朋友想要看看你,看完了就带你回来."到了那个商人家里,主人就抛下它离开了.鸠整天不吃东西,哀呼号叫,要求回去.商人很同情它的忠诚和意志,而且还担心鸠死了而又不能取回银子,于是留下了十分之二的银子作为补偿,把鸠还给了李氏.鸠才吃东西.一,慧(聪明) 市(卖掉) 且(将要) 去(离开) 竟(始终)怜(同情,怜悯) 捐(耗费,花费) 乃(才)二,1.鸠鸟每看到僮仆婢女中有私自拿东西或采摘花朵的情况,就一定报告它的主人.2.主人骗它说:"我有个朋友想要看看你,看了以后马上就带你回家."三,李氏鸠对故主忠诚不二的坚贞情志,寄托了作者誓死忠于明朝的气节情操,又辛辣地讽刺了那些逆子贰臣,连禽兽都不如.七.楚人养狙楚有养狙以为生①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②,必部分③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④,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⑤,破栅毁柙⑥,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ku )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⑦,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导读:此篇是一个寓言故事,说明当大众受蒙蔽时,有权势者尚可得逞于一时,一旦大众觉醒,那么蒙蔽大众的人必将被抛弃.注释:①养狙以为生:靠养狙来维持生活.狙(j ),猴类.②旦日:(每天)早晨.③部分:安排.④赋什一以自奉:分给它们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⑤相与:一起.⑥破栅毁柙: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柙(xi ),关兽的木笼.⑦惟其昏而奉觉也:正因为他们还糊涂而没有觉醒.一,解释加点的词1.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 )2.山之果,公所树与( )3.狙公卒馁而死( )4.众狙皆寤( )5.一旦有开之( )二,翻译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楚国有一个靠养猴来生活的人,楚国的人称他为狙公.每天早晨,狙公一定在院里分派猴子们干活,派老猴率领小猴往山中采摘草木的果实,上交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有的猴子不给,狙公就用鞭子抽打它.群猴都害怕他,不敢有违.有一天,有个小猴对众猴说:"山上的果树,是狙公栽种的吗"大家说:"不对,是天生的."小猴说:"不是狙公就不能摘取吗"众猴说:"不对,都可以摘取."小猴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靠他分派(去采)为他干活呢"话未说完,众猴都醒悟过来.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狙公睡了,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拿走了他储存的食物,互相拉着进入树林,不再回来.狙公终于饿死了.郁离子说:"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差不多和狙公一样吧!只是他们还糊涂没有觉醒,一旦有人开导他们,使之明白,那狙公之类的欺诈权术就行不通了."一,1.有的猴(无定指代词) 鞭子2.种3.终于饿死了4.同"悟",醒悟5.开导他们二,1.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倚靠他而被他役使呢2.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他们像狙公吗三,被剥削者一旦觉醒过来,造了反,统治者必将术穷而死.八.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一,解释加点的词1.其下有一猫( )2.何以明之( )3.日渐中狭长( )二,翻译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译文: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花下有一只猫,不知道这幅画是精妙还是粗糙.丞相吴公,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见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牡丹'.怎么证明它呢牡丹花朵松散下垂颜色发干,这是太阳在中天时的花,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如果是带着露珠的花,那么花房一定紧紧收敛而且色彩鲜丽润泽.猫眼在早晨和傍晚,眼珠都是圆的,渐近中午就变得又窄又长,到正午时就像弓条线了."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一,1.指牡丹丛2.证明3.逐渐二,1.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2.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三,善于观察九.三上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②,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③,卧则读小说④,上厕则阅小辞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⑥亦言:宋公垂⑦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导读:名人大家读书尚且做到"未尝顷刻释卷",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注释:①钱思公:即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枯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②西洛:西京洛阳.僚属:官府的佐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③经史:经书和史书.④小说:杂记类书籍.⑤小辞:指短小的诗词.⑥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⑦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一,解释加点的词1.钱思公虽生长富贵( )2.在西洛时尝语僚属( )3.讽诵之声琅然( )4.闻于远近( )5.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6.亦笃学如此( )二,翻译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介绍钱宋两人读书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读书的共同点是( )2A.都喜欢在上厕所时读书.B.都是抓紧时间勤奋读书的.C.都是边读边诵,声音洪大响亮.四,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译文:钱惟演虽然出生长大在富贵人家,却很少有特别的爱好.他在西京洛阳时曾经对自己的下属官员说,自己一生惟独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着的时候就读笔记小说,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词,不曾有一刻放下书.谢绛也说:宋绶和他同在史馆任职,每次上厕所一定带着书去,诵读的声音洪大响亮,远近都能听见,他专心好学到了这种地步.我于是对谢绛说: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大多写于"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这是因为这些时候更有利于构思.一,1.虽然2.对……说3.形容清脆响亮 4.使……听见5.周密思考,构思6.也二,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写的.三,B 四,成功来自于勤奋十.孔子见罗雀者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导读: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注释: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zhu ng):愚.败:祸乱,祸害.一,解释加点的词1.大雀从黄口( )2.孔子顾谓弟子曰( )3.利食而忘患( )4.善惊以远害( )二,翻译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亲_____而远_____有相似之义.译文:孔子看到张网捕鸟的人,捕到的都是黄口的小鸟.夫子问捕鸟人:"唯独大鸟捕不到,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警觉,所以不易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鸟跟从易警觉的大鸟,就捕不到;如果大鸟跟从贪吃的小鸟,也能捕到."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灾患,这是出自它的本性啊.但是因为所跟随的不同就变成了福或者祸.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一,1.跟随2.回头3.贪图4.远离二,1.大鸟容易警觉故难以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 2.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三,君子小人十一. 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 )3.遂得水( )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十五篇_初中作文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十五篇_初中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4b40797aef8941ea66e0525.png)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十五篇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十五篇,感谢您的阅读!(一)戴胄犯颜执法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眹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座下忿选人之多诈忿:生气、痛恨。
B.联复何忧忧:担心的事。
C.天下无冤狱狱:监狱。
D.不肯者死者:……的人。
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A.上以选人多诉冒资荫B.以贵骄人,非道也C.以首俯地D.或以钱币乞之3.下列句子,与“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凡得学者,有亲也B.为天下笑C.则杖之D.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4.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讲述的是唐代大臣戴胄违反皇帝的圣旨而公正执法的故事B.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的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不畏权贵、据理力争的人。
C.戴胄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格执法的人。
D.戴胄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言论如泉水涌出般,从而引起了皇上的厌烦。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欲守法而使联失信乎?(2)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二)神医袁体庵明末高邮。
有袁体庵者,神医也。
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臭,子宜急归,迟恐慌不及也。
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
”遂以一书寄何。
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
何以书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
初二(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大全_古诗大全
![初二(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大全_古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0b281af67ec102de3bd898c.png)
初二(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大全_古诗大全初二(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共计10篇,分别如下:《桃花源记》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八年级文言文
![八年级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88e48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7.png)
八年级文言文
八年级文言文一般指的是八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以下是部分八年级文言文及其赏析:
1. 《桃花源记》
- 作者:陶渊明
- 赏析: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2. 《小石潭记》
- 作者:柳宗元
- 赏析:作者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3. 《核舟记》
- 作者:魏学洢
- 赏析: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
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4. 《北冥有鱼》
- 作者:庄子
- 赏析:本文通过丰富的想象,借用寓言故事,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5. 《虽有嘉肴》
- 作者:戴圣
- 赏析: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80cbf2b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f.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概述本文档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的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完整版,共计800字以上。
以下是各篇文言文的简介和概要。
篇一:《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著名的文言文。
文章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周围的山水,同时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人民的忧虑。
这篇文章行文流畅,富有诗意。
篇二:《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所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描绘了社会现实、人民疾苦以及自然景观,充满了激情和深思。
每首诗都独特而感人,对于理解唐代社会和人文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三:《卜居》《卜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描述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对逸居的追求为主题,表达了对宁静和自由的向往。
诗意深邃,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的情感和哲思。
篇四:《出使十一月二十七日别蜀诸公去京》《出使十一月二十七日别蜀诸公去京》是唐代文学家王勃所创作的一篇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描述作者辞别蜀地的情景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和告别的思考和感慨。
诗中用词简练,意境深远。
篇五:《观堵场尉碑过家铺古雪》《观堵场尉碑过家铺古雪》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
文章通过观察家乡的雪景,引发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语言优美,富有感情。
篇六:《孔子家语·尧曰》《孔子家语·尧曰》是战国时期孔子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篇以尧帝的言行为主线,阐述了尧帝的为人处世之道和治理国家的理念。
文章思想深刻,言简意赅。
篇七:《孟子·告子下》《孟子·告子下》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著名篇章之一。
文章以对话形式,讲述了孟子与一位年轻人的对话,以温和的方式引导他明辨是非、求知向善。
本文语言简明,道理深邃。
篇八:《礼记·王制》《礼记·王制》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章节。
这篇文言文主要介绍了古代王朝的制度和礼仪,以及对于君主和臣民的责任和义务。
(完整版)初中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
![(完整版)初中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cca74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b.png)
(完整版)初中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1. 《论语》 - 孔子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至于斯则已矣。
”此句来自《论语》中的一篇。
孔子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出对纣王的谴责。
通过研究《论语》,初中生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研究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智慧。
2. 《尚书》 - 周公天子曰:“昔我祖考有告于先人:‘前死者不葬者,何谓也?’执爵食于馆如也,奉酒食贤者如也,得人而敬之如也。
谓之鬼,故曰昭告之。
内如大车,外如大羊。
故鲁人之祭先人曰昭告之礼。
”《尚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之一,这段篇章描述了天子祭祀先人的仪式。
它向初中生展示了古代礼制和对祖先的尊敬,让他们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 《诗经》 - 佚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中的一篇。
通过这首古老的诗词,初中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美好爱情的歌颂,也能领略到古代的文学风格与意境。
4. 《史记》 - 司马迁夫禹、稷、契、后稷者,何人氏也?盖云:禹唐嬀而后稷降居之,以东郭甸为氏。
禹、契皆曾有大功德,禹封诸侯。
这段文字来自《史记》中的一篇。
它介绍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禹、稷、契和后稷。
初中生通过阅读《史记》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古代历史和传说,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5. 《战国策》 - 佚名诸侯皆策败亡事始。
乃自随以择人将。
无有贫富贵贱、小大者,必尝之金石。
贞臣负黍,未尝有重金也。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策略的文献。
这段文字描述了如何选拔人才的原则,即不看贫富贵贱,而是通过实际表现来选拔。
初中生通过研究这些策略,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智慧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6. 《礼记》 - 樊同疏:为民容止,弗若文王。
巧者有尺寸之功。
审者有胸中之明。
威凤鸾之庙,受洪范之赏。
这段文字来自《礼记》中的一篇。
它强调了为民容止和审慎的重要性,以及威武之德的回报。
初中生通过研究《礼记》,可以培养品德和修养,了解到追求公正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八年级上册常考课外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常考课外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83228af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76.png)
八年级上册常考课外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常考的课外文言文可能因地区和版本而有所不同。
然而,以下是几篇可能会出现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中的课外文言文:
1. 《范滂传》:范滂少年时便怀有澄清天下之志。
后来受迫害遭遇坎坷,他不苟且附合俗流,在危难之中表现出英雄气概。
2. 《包拯传》:包拯出使辽国,展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气。
他铁面无私,公正廉洁,被人们称为“包青天”。
3. 《苏武传》:苏武坚守汉节,在北海牧羊十九年,最终被释放回汉朝,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忠臣。
4. 《王羲之传》: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成就极高,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5. 《祖逖传》:祖逖闻鸡起舞,志向远大,最终成为东晋时期的重要将领。
这些文言文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传记,它们描绘了这些人物的性格、成就和品质。
考试时可能会要求考生解释文言文中的词义、翻译句子或理解文章的主旨。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共10篇)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共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48588e949649b6648d7473c.png)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共,10篇,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A组【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以水沃面②;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就。
沃:浇。
这里是“洗”的意思。
③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⑴解释加点的词。
A、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B、益慕圣贤之道。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
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
③世家:身世。
④南都:地名。
⑤颤粥不充:颤,稠粥。
充,充足。
⑥日昃:太阳偏西。
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⑴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腰白玉之环()B、同舍生皆被绮绣()C、媵人持汤沃灌()D、感泣辞母()⑵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足肤皲裂而不知/范仲淹二岁而孤B、当余之从师也/去之南都C、以衾拥覆/辄以水沃面⑶两段文字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都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
【甲】文宋濂是【乙】文范仲淹是。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要求填写两个)。
苏秦苦读拜相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去秦而归。
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至家,妻不下纴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乃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期年,赵王封其为武安君,受相印,人随其后,以抑强秦。
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注】①纴(rèn):本意指织布机上的纱缕,这里指织布机。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汇总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3dec2c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0.png)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汇总在八年级上册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文言文的经典篇章。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的汇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份简洁美观、通顺流畅的阅读材料。
篇目一:《木兰辞》《木兰辞》是中国古代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农村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展示了木兰坚强勇敢的品质,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特点和价值。
篇目二:《论语》选读《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通过选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他的行为准则和为人之道。
这些思想和道德准则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篇目三:《孟子》选读《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
选读《孟子》可以了解到孟子的哲学思想和他对道德伦理的探索。
孟子提倡为人以德,关注个人的修养,提倡仁爱和谐的社会关系,对我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篇目四:《史记》选读《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选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和重要事件,同时也能学习到史书编纂的方法和技巧。
篇目五:《初刻拍案惊奇》选读《初刻拍案惊奇》是明代杂剧作家冯梦龙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这部作品通过许多奇异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的迷信心理。
选读《初刻拍案惊奇》,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作者的独特想象力,还可以了解到明代社会的一些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篇目六:《红楼梦》选读《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视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选读《红楼梦》,我们可以欣赏到作者细腻的描写技巧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刻画,同时也可以领略到作者的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价值观。
通过对以上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的汇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这些精彩的文言文作品能够激发大家对于文学的热爱,进一步探索更多古代文化的精华。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10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da991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7.png)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10篇)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大全(一)李将军甲: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广家世世受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人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乙:(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①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②。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注释:①即:如果。
②用坚其意: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猜想,指让胡人相信李广是来诱敌的。
(二)帝置酒雒阳南宫帝①置酒雒阳南宫,上②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③。
填④国家,抚百姓,给饷馈⑤,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兵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⑥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群丞说服。
注释:①帝:指汉高祖刘邦。
②上:尊指刘邦。
③子房:张良字子房。
刘邦的谋士。
④填:通“镇”。
⑤饷馈:军饷。
⑥范增:项羽的谋士。
(三)刺客列传(节选)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①。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初二语文上册必背文言文
![初二语文上册必背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729d59c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c.png)
初二语文上册必背文言文1、《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富贵不能淫·《孟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大全八年级上必背文言文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大全八年级上必背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d1751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4.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大全八年级上必背文言文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一共有10篇文言文,下面是具体内容,供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目录第五单元21桃花源记22短文两篇23核舟记24大道之行也第六单元26三峡27短文两篇28观潮29湖心亭看雪初中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精选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考法从考查形式上看,初中语文文言文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
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
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初二上册文言文全部
![初二上册文言文全部](https://img.taocdn.com/s3/m/141562e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6.png)
初二上册文言文全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窗塞之,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初二全部文言文及翻译
![初二全部文言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a600f5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b.png)
【原文】昔者孟尝君有舍人冯谖,贫乏不能自存,于是归家。
孟尝君使人问其母,曰:“尊夫人无恙乎?贫乏不能自存,将何如?”其母对曰:“贫乏,妾不足为惧;自存,妾不足为喜。
冯谖其贤者也,其志不可夺也。
妾闻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吾闻冯谖之志,将以有为于诸侯,必不复事贫贱矣。
”孟尝君曰:“善。
”于是厚赐冯谖,使还。
居有顷,孟尝君复使人问其母,曰:“尊夫人无恙乎?赐金百镒,居处益充,何如?”其母对曰:“赐金百镒,妾不足为喜;居处益充,妾不足为惧。
冯谖其志,必将乘虚而入诸侯之国,求官职矣。
”孟尝君曰:“善。
”于是复赐冯谖车马,使还。
居有顷,孟尝君复使人问其母,曰:“尊夫人无恙乎?赐以车马,居处益充,何如?”其母对曰:“赐以车马,妾不足为喜;居处益充,妾不足为惧。
冯谖其志,必将乘虚而入诸侯之国,求官职矣。
”孟尝君曰:“善。
”于是复赐冯谖宅第,使还。
居有顷,孟尝君复使人问其母,曰:“尊夫人无恙乎?赐以宅第,居处益充,何如?”其母对曰:“赐以宅第,妾不足为喜;居处益充,妾不足为惧。
冯谖其志,必将乘虚而入诸侯之国,求官职矣。
”孟尝君曰:“善。
”于是复赐冯谖位,使还。
居有顷,孟尝君复使人问其母,曰:“尊夫人无恙乎?赐以位,居处益充,何如?”其母对曰:“赐以位,妾不足为喜;居处益充,妾不足为惧。
冯谖其志,必将乘虚而入诸侯之国,求官职矣。
”孟尝君曰:“善。
”于是复赐冯谖邑,使还。
居有顷,孟尝君复使人问其母,曰:“尊夫人无恙乎?赐以邑,居处益充,何如?”其母对曰:“赐以邑,妾不足为喜;居处益充,妾不足为惧。
冯谖其志,必将乘虚而入诸侯之国,求官职矣。
”孟尝君曰:“善。
”于是复赐冯谖田地,使还。
居有顷,孟尝君复使人问其母,曰:“尊夫人无恙乎?赐以田地,居处益充,何如?”其母对曰:“赐以田地,妾不足为喜;居处益充,妾不足为惧。
冯谖其志,必将乘虚而入诸侯之国,求官职矣。
”孟尝君曰:“善。
”于是复赐冯谖府第,使还。
居有顷,孟尝君复使人问其母,曰:“尊夫人无恙乎?赐以府第,居处益充,何如?”其母对曰:“赐以府第,妾不足为喜;居处益充,妾不足为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送东阳马生序》VS《范仲淹有志天下》A组【甲】阅读“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以水沃面②;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就。
沃:浇。
这里是“洗”的意思。
③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⑴解释加点的词。
A、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B、益.慕圣贤之道。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⑶【甲】【已】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⑷【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
⑸【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乙】文中范仲淹“被馋受贬”的原因是:。
(用原文句子回答)B组【甲】阅读“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颤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
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
③世家:身世。
④南都:地名。
⑤颤粥不充:颤,稠粥。
充,充足。
⑥日昃:太阳偏西。
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⑴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腰.白玉之环()B、同舍生皆被.绮绣()C、媵人持汤沃.灌()D、感泣辞.母()⑵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足肤皲裂而.不知/范仲淹二岁而.孤B、当余之.从师也/去之.南都C、以.衾拥覆/辄以.水沃面⑶两段文字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都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
【甲】文宋濂是【乙】文范仲淹是。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要求填写两个)。
苏秦苦读拜相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去秦而归。
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至家,妻不下纴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乃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期年,赵王封其为武安君,受相印,人随其后,以抑强秦。
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注】①纴(rèn):本意指织布机上的纱缕,这里指织布机。
⑴根据你读文的语感,为下面的语句加上标点。
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此皆秦之罪也⑵根据文意,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联。
上联:宋濂勤奋手录书;下联:苏秦。
缇萦救父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①,以刑罪当传②西之长安。
意有五女,随而泣。
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
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③,今坐法当刑。
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④,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
妾愿入身为官婢⑤,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亦除肉刑法。
(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注释】①意:即缇萦之父淳于意,名医。
淳于为复姓。
②传:押解。
③廉平:廉洁、正直。
④不可复续:不可能再生。
⑤官婢:官府的奴婢。
【导读】这篇古文叙述了汉文帝四年中,淳于意的小女缇萦为了赎回父亲的肉刑罪,大胆上书皇帝,自愿纳身救父的感人故事,表现了缇萦的刚烈及对父亲的真诚孝心。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__________ (2)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__________2.写出下列加点的词指代的内容。
(1)齐中称其廉平__________ (2)上悲其意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2)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3)今坐法当刑()(4)虽欲改过自新()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书闻,上悲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文中可看出缇萦是怎样的一个人?原文中最能体现缇萦孝心的一句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有负盐负薪者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
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④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选自《北史•李惠传》)【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
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②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③纲纪:随从人员。
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
④群下:部下,属员。
⑥实:事实,真相。
【导读】的确,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美好的现象,这或许是人们的私心使然。
不过,我们要相信这句话:世间自有公道,付出终有回报。
也就是说,是你的就是你的,别人抢也抢不去,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你争也争不来。
只要善于辨别,事情的真伪自然显现,贪心者必将为他的贪念付出代价。
所以,为人要诚实,不能太贪心。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间游僧河间有游僧①,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②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
②祷:祈祷。
【导读】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正如和尚用磁石吸引含铁的药丸来骗人一样,看似非常神奇,好像是神仙显灵,其实,只要仔细观察,骗人的把戏终究会露出马脚。
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多动脑子,勤于思考,以免自己上当受骗。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佛作引手取物状()(2)举国信之()(3)见其闭户研铁屑()(4)其佛手必磁石为之()2.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一铜佛置案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卖药于市B.后有人于所寓寺内C.而装金于外D.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4.用一成语概括文中“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一句话的含义,以比喻外表华美,里面一团糟,这一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结合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一下和尚骗人的花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吴王欲伐荆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注释】①荆:楚国的别称。
②舍人:国王的侍从官。
③少孺子:年轻人。
④委身:弯曲着身体。
【导读】劝谏本是对君王效忠的一种表现,但专制时代,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劝谏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向吴王进谏的年轻人自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以一种很巧妙的方法进谏: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说理,一则避开杀身之祸,二来又点明了伐楚的坏处,最终说服吴王放弃伐楚的念头。
此则故事启示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2)如是者三旦()(3)螳螂委身曲附()2.少孺子“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结合故事,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螳螂捕蛇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
反侧倾跌②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
大疑。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1),以刺刀攫③其首(2),颠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
视额上革肉(3),已破裂云。
(选自蒲松龄《螳螂捕蛇》)【注释】①觇(chān):窥视;观测。
②倾跌:滚动跌打。
③攫(jué):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闻崖上有声甚厉()(2)渐近临之()(3)久之,蛇竟死()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2)以刺刀攫其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3.张姓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观察“螳螂捕蛇”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的螳螂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具体分析文中画线的三句话,说说螳螂置蛇于死命所运用的方法是什么?(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6.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惊弓之鸟异日者①,更羸②与魏王处京台③之下,仰见飞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