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乃依与《熙德》

合集下载

理智与情感——精选推荐

理智与情感——精选推荐

理智与情感2019-06-07摘要:本⽂旨在通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熙德》两剧的⽐较,分析两者在情节冲突、⼈物形象和主旨等⽅⾯的异同点,同时把握其不同的艺术特质和时代特征。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熙德》爱情理智情感《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熙德》是两部在欧洲⽂学中堪称经典的爱情剧作,分别出⾃⽂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主主义⽂学⼤师莎⼠⽐亚和法国古典主义代表作家⾼乃依笔下。

两部作品以彼时彼地的⽣活为背景,却都以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为题材,同时在许多⽅⾯⼜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本⽂旨在对这两部作品进⾏分析,并探寻其中的艺术和思想内涵。

⾸先,《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熙德》在题材的选择上⼗分相似:男⼥主⼈公都因为家族间的仇恨,相爱⽽难成眷属。

除此之外,两剧在戏剧情节⽅⾯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为了能够更充分地展⽰这种⽭盾冲突的深刻、激烈,两位作家在戏剧情节的发展中不约⽽同地使男主⼈公成为杀死其情⼈亲属的凶⼿――罗密欧杀死了朱丽叶的哥哥提伯尔特,罗狄克为⽗报仇在决⽃中结果了施曼娜⽗亲的性命。

这样,原先仅仅是⽗辈的仇恨与⼦辈的爱情的⽭盾进展为⼦辈本⾝的怨恨和爱情的⽭盾。

旧恨新仇使他们的爱情受到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随着剧情的发展,两部戏剧⼜相应地在男⼥主⼈公的爱情中间引⼊了第三者。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当朱丽叶为因杀⼈⽽被放逐的罗密欧⽇夜悲泣之时,她的⽗母却⾃作主张地替她选择了门当户对的贵族青年帕⾥斯,并指令她⽴即成婚。

《熙德》中贵族青年唐·桑⼠始终追求施曼娜,屡遭拒绝⽽不舍。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不明真相的帕⾥斯为悼念朱丽叶,深夜来到假死的朱丽叶墓前散花致哀,并勇敢地与罗密欧相拼⽽最终丧命。

《熙德》中,唐·桑⼠宁可冒着⽣命危险去为施曼娜决⽃。

他们同是痴⼼善良的好青年,然⽽都不是⼥主⼈公所钟爱的对象。

他们的出现,不仅造成了紧张的⽓氛,⽽且为主⼈公性格的塑造作了极好的铺垫。

虽然莎⼠⽐亚和⾼乃依同样表现爱与恨、新与旧的⽭盾冲突,在情节的发展上也有相同之处,但⾼乃依的戏剧在冲突的程度上远不能与莎剧抗衡。

像《熙德》一样美——论高乃依悲剧艺术

像《熙德》一样美——论高乃依悲剧艺术

个 幻 象 , 是 对 自己黑 人 文 化 的否 定 。 识 里 的 “ ” 便 意 白 与潜 意 识 里 的“ ” 黑 无法 达成 协 调 。 当他把 最后 一 颗 子 弹 射 向 具有 宗 教 色 彩 的 鳄 鱼 的 时候 .他 对 自己 的 身份 归 属 的恐 慌也 达到 了极 致, 自我身 份 彻 底分 裂 瓦 解 了 。
2 9 第0 0年 2 0 期考 试 周 刊

《 熙
Hale Waihona Puke 德》 一宁 珊 样

论 高 乃 依 悲 剧 艺 术
( 京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汉语 言文 学 专 业 , 京 1 0 7 ) 北 北 0 8 5 摘 要 :《 熙德 》 彼 埃 尔 ・ 是 高乃 依 的 第 一 部 古 典 主 义 悲 剧 , 乃依 在 创 作 时 突破 了古 典 主 义膜 拜 的 “ 一律 ” 对 人 物 高 三 , 心理 冲 突的描 写 注 重语 言 的雕 琢 与 运 用 .努 力 创造 了一 个个 最 自然 的 人 物 。 因此 《 熙德 》 为 法 国古 典 主 义 悲剧 的开 幕 剧 成 作 , 是 经典 之 作 。 也 关 键 词 : 熙德 》 三 一律 古 典 主 义 悲剧 戏剧 艺术 《 彼 埃 尔 ・ 乃 依 的 《 德 》 表 并 演 出 后 , 生 了 轰 动 效 高 熙 发 产 场 中 , 斯逃 出皇 宫 , 到森 林 边缘 以及 后来 逃 进 森林 后 . 琼 来 由于 恐惧 , 眼前 出现 了“ 恐 惧们 ” 小 。第 三 场 、 四场 , 斯 先后 遇 到 第 琼 了他 所 杀死 的 杰夫 、 卒 的 鬼魂 。 五场 开 始 ,奴 隶拍 卖 市场 ” 狱 第 “ 以及 “ 舱 中 的黑 奴 ” 幻象 逐 步 出 现 。 表 明琼 斯 皇 已倒 回到 船 的 这 种 族 无 意识 里 , 精神 危 机 也进 ~ 步 加剧 。虽然 他 努 力使 自己 其 的 衣 着 、 行 自 人化 , “ 人 情 结 ” 经在 他 的潜 意 识 里 根 深 言 但 黑 已 蒂固。 长期 受 白人 的压 榨 和剥 削 , 人 从非 洲 被 贩卖 到 美洲 . 黑 像 牲 口一样 被 人 买卖 的历史 , 深深 印在所 有 美 洲黑 人 的 心底 。作 为 非洲 黑 人 的后 代 , 的 这种 黑 人情 结 仍 是 非常 明显 的 。 他 在 琼斯 皇 的逃 亡 之路 上 , 始终 伴 随 着 有节 奏 的鼓 声 。 在第 场 中 , 密 瑟 斯 告 知 琼 斯 皇 当地 黑 人 正 敲 战 鼓 。 战 舞 , 史 跳 准 备 追 伐 他 。鼓 声低 沉 、 颤抖 。开 始 时鼓 声 如 正 常 的脉 搏— — 每 分 钟 七 十二 次 —— 而后 逐 渐 加 快 , 到 幕 落 。 斯 皇 一 听 到鼓 直 琼 声 , 大 吃 一惊 , 上 显 出恐 惧 的 神 色 。 便 脸 随着 琼 斯 皇 的逃 亡 , 鼓 声 越 来越 急 , 一 步 加 剧 了琼斯 皇 的恐 惧 和不 安 。 进 听 到鼓 声 , 大吃 一 惊 。听 着 . 有一 阵他 面 部 出现 了 一种 奇 特 的 恐惧 神 色 。( 一 场 ) 第 疲 惫地 坐 着 ,听 着 有 节 奏 的 咚咚 鼓 声 。他 口里 大 声 咕 哝 着, 以掩 饰 他 愈来 愈 不 安 的 情绪 。 ( 二 场 ) 第 远 处 的鼓 声 明 显 地 比以 前更 响 ,更 快 。琼 斯 已 感 到 这一 点— — 他 吃惊 , 回头 望 着 。 ( 三 场 ) 第 稍停 , 听着 远 方 不 断 的 咚 咚鼓 声 。( 四场 ) 第 台上 一片 黑 暗 、 静 。 能 听 到琼 斯 冲 出去 时 恐 惧 的 叫声 寂 只 和 更 快更 响 的鼓 声 。 ( 五 场 ) 第 鼓声 带 着 胜 利 在望 的节 奏 , 敲得 更 响更 快 了 。 ( 六 场 ) 第 巫 医不 声 不 响 ,昂 首 阔 步地 走 到 琼 斯 和 祭 台之 间 的 空地 上 。接着 , 在 地 上 一 顿脚 就 又 跳 又 唱起 来 。似 乎是 响 应 他 的 他 召 唤 一 样 , 咚 的 鼓 声 变 得 激 烈 、 跃 , 天 空 回荡 着 有 节 奏 咚 欢 使 的 隆 隆声 。 斯 昂起 头 , 起 身 , 成 半跪 半 蹲 的姿 势 。 琼 挺 立 他被 这 新 的 神奇 现 象 迷住 了 , 呆伏 在 那 里 , 动 不 动 。 ( 七场 ) 一 第 当地 黑 人 认 为 击 鼓 具有 神奇 的力 量 ,可 以 帮 助 他们 捉住 琼斯 皇 。这种 迷 信 对 当地 黑 人 和琼 斯 皇都 有 效 . 白人 史 密瑟 可 斯 不相 信 这一 套 。在最 后 一 场 中 。 密 瑟斯 对 当地黑 人 首 领抱 史 怨 :敲 什 么屁 鼓 啊 , 什么 蠢 咒 啊 , “ 念 浪费 了一 整夜 的 时 间 ! 们 你 这 帮 子蠢 货 。 天 晓得 ! 击鼓 是 非 洲 文化 的象 征 。 论 琼 斯皇 真 ” 不 如何 外 在 地漂 白 自己 . 都无 法 摆 脱 自己民族 传 统 文化 的烙 印 。

中外戏剧史 (1)

中外戏剧史 (1)

《中外戏剧史》复习题(1)一、填空1、古希腊戏剧的起源于酒神祭祀2、古希腊戏剧分类:悲剧、戏剧、萨提罗斯剧3、三大悲剧诗人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4、埃斯库罗斯有“悲剧之父”、“有强烈倾向的诗人”的美誉。

5、埃斯库罗斯已知剧名的作品共80部,其中只有7部传世,包括《俄瑞斯忒斯》三联剧(《阿伽门农》、《奠酒人》和《复仇女神》)、《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和《普罗米修斯》。

6、埃斯库罗斯代表作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复仇女神》等。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7、索福克勒斯是雅典三大悲剧作家之一,《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最能反映索福克勒斯的创作才能。

8、索福克勒斯被文学史上称之为“戏剧艺术中的荷马”。

9、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是《美狄亚》、《俄瑞斯忒斯》。

10、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腊早期戏剧代表作家,有“喜剧之父”之称,代表作品《阿卡奈人》、《鸟》。

11、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出现了“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12、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

13、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

他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

彼特拉克主要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诗诗集《歌集》。

14、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

15、法国文艺复兴运动明显地形成两派:一是以“七星诗社”为代表的贵族派;二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

16、“七星诗社”以龙沙和杜贝莱为代表,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7、拉伯雷是继薄伽丘之后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是法国文艺复兴民主派的代表。

他用20年时间创作的《巨人传》是一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欧洲文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莎士比亚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

外国文学史,讲义第4章 17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义第4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人文主义向启蒙主义的过渡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清教徒文学)、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第一节概述背景:欧洲封建社会整体处于封建专制强盛时期,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发展带来的矛盾,引起了中欧资产阶级革命。

代表国家:英国:资本主义领军国家;法国: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影响: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环境,使得社会与国家得到安定,追求理性思想发展。

一、巴洛克文学(贵族文学)起源:来源于葡萄牙的词语,之后用来形容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种崇尚装饰与雕琢的建筑。

内容:偏重宗教狂热、对世事绝望,情绪夸张颓废,用词华丽,结构宏阔,风格扑朔迷离二、英国资产阶级文学1642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战争,建立共和国。

新政府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产生了资产阶级文学,代表人物约翰·弥尔顿(英国古典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理论著作《论戏剧体诗》他主张悲剧中的“三一律。

”)代表作:《失乐园》《复乐园》《士力参孙》1)《失乐园》,取材《旧约·创世记》,被认为“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人”。

(写亚当、夏娃在撒旦引诱下偷食禁果,因而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2)《复乐园》,取材《新约·路加福音》(《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部分)(人子耶稣)(也是写宗教故事的长诗,诗中的撒旦不是反叛者而是诱惑者,他以金钱、荣誉、权势等引诱耶稣,企图使耶稣放弃拯救人类的理想。

这里耶稣的形象表现了复辟时期清教徒革命家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也可以说是诗人的自况)。

3)一部诗剧《力士参孙》:取材《旧约·士师记》(诗剧,民族英雄参孙是大力士)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一)古典主义文学1.背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是绝对王权用来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立主义思想工具。

2.名词解释: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

所谓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熙德》

《熙德》

作品比较
《桃花扇》与《熙德》的比较
1.戏剧冲突构思的比较
《桃花扇》:国家存亡与爱情理想的冲突
(1)作者在基本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 有一个明确的创作意旨,即“借儿女之情, 写兴亡之感。”
(2)侯、李二人的爱情从一开始就被染上 了浓重的政治色彩。他们的爱情悲剧是封建 王朝更替时期特殊政治环境造成的。
《熙德》
高乃依
法 国 古 典 主 义 悲 剧 的 创 始 人
高乃依(1606—1684)法国 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出身律师家 庭,长期从事律师事务。1629年开 始创作。 代表悲剧《熙德》(1636), 其他重要悲剧《贺拉斯》、《西 拿》、《波利厄克特》。 作品充满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热情,悲剧调子是理性战胜情感, 人物多采用罗马史上的英雄,气势 悲壮激越。
《熙德》:法国古典主义的奠基之作
贵族老臣狄埃格 罗德里格 高迈斯伯爵 施梅娜
主要的戏剧冲突是罗德里格与施梅娜的冲突, 而冲突的核心是情与理、即爱情与责任的矛盾。 冲突的结果表达了高乃依、或整个古典主义戏剧 所要表达的主题:爱情服从于责任 。
人物形象分析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作品比较
人物形象分析
2.时间一致律:
高乃依对这一规定亦持灵活态度, 既反对僵化,又反对散漫;既要求超越 与突破,又要求限度和范围。《熙德》 的故事延续的时间是超过了二十四小时 的。
3.地点一致律:
高乃依表示“我支持尽可能地努力做到绝 对的地点一致的意见;但由于这个意见不可能适 用于一切题材,所以我也欣然同意用发生在同一 城市的行动来满足地点一致的要求。” 《熙德》这部戏剧以王宫作为事件发生的主 要场所。此外还出现几次在施梅娜家的场景。这 些安排使故事情节深刻而曲折。

试谈《西厢记》与《熙德》的相同之处

试谈《西厢记》与《熙德》的相同之处

试谈《西厢记》与《熙德》的相同之处【摘要】《西厢记》通过对张崔两人的爱情描写,体现封建门阀制度,以看似爱情战胜父权、王权和名誉的结局来宣扬爱情。

高乃依的《熙德》中唐罗德里格与施曼娜在因“父权”而产生的复仇和“王权”的协调下表达个人情感的纠结历程。

本文主要从父权、王权、名誉等来分析《西厢记》与《熙德》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西厢记》;《熙德》;父权;名誉;王权《西厢记》与《熙德》两部作品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关于爱情和名誉、父权、王权的较量,最终男女主人公在看似胜利了“名誉、父权、王权”的结局中获得爱情,体现了父权的绝对性、名誉的重要性和王权的至高无上。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西厢记》曲词华艳优美,意境诗意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代替的史诗般的作用。

《熙德》作为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代表作,体现了17世纪法国封建社会向绝对君权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精神风貌。

一、都是由父权引发的悲剧从“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体现了父权作为封建家族的家长对其家族中的一切人和物拥有最高支配权。

特别是在儿女婚姻上,不管是《西厢记》中已亡的崔父的指婚还是《熙德》中的施曼娜之父对女儿婚姻的据顶作用,都是强调了父亲在拥有绝对的儿女婚姻支配权。

“孝”之道,毋庸置疑,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之物,是值得的推崇的。

《西厢记》中,为了守“孝”,崔莺莺才暂住于普救寺,这才有张生初见莺莺,便被其美丽容颜撞破了心扉,于是改变了游赏寺院、浪迹天涯的初衷,专心一意地追求莺莺。

然而,小女莺莺曾于“老相公在日,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就算是张崔两人两情相悦,就算是张生救了这一番人的性命,崔夫人必须尊照亡夫之言,所以有了“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关于对封建制度的维护,在中国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西方也同样有类似与此的真理,施曼娜也是需要父亲对自己爱人的肯定和对自己婚姻的同意的。

因为一掌之仇,唐罗德里格不得不为了父亲的名誉挑战自己未来的老丈人。

法国文学概述

法国文学概述

法国文学中世纪到16世纪文学罗兰之歌最早的法文文献是公元842年2月14日的(怪不得法国人很浪漫)《斯特拉斯堡盟书》,那时候法国还封建割据时代,封建领主是文学创作的资助者,所以也成了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

中世纪的法国文学主要是以这类武功歌为主,也叫做英雄史诗。

《罗兰之歌》描写了查理大帝的部下罗兰伯爵英勇战斗的故事。

这部作品在法国几乎是家喻户晓。

至今许多教堂里还有罗兰和他的挚友奥列维的雕像。

列那狐的故事13世纪末,法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新文化基地的大学相当普遍的建立起来了。

市民们很喜欢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寓言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中,所有动物都有一个适合其身份的并表现特征的名字,如雄狮叫诺伯尔(高贵的noble),兔子叫古阿尔(胆小的couard,e);有些动物则用德语的名字如狼叫伊桑格朗等。

故事开始时,列那狐是一个表面和蔼可亲的骗子,故事结束的时候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

这种带有讽刺意味的故事抨击权贵,而且可以避免报复。

所以同期还有不少此类作品。

巨人传《巨人传》是法国人文主义者拉伯雷(1483-1553)的主要作品,原书名称很长,叫做《巨人卡刚杜亚之子、狄波莎德王、鼎鼎大名的庞大固埃的可怖而又骇人听闻的事迹和功业记》该书第一部在1532年出版后大受读者欢迎,风行全国,但是第二年受到教会的攻击。

但是到了1545年拉伯雷得到了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的刊印许可。

拉伯雷信奉的原则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做你所愿意做的事”。

人类有求生、向善的热烈愿望,如能进行适当引导,就能普遍获得幸福。

七星诗社16世纪以龙萨为首的七位法国作家组成了这个团体。

他们的目的是把作为文学表达工具的法语提高到古典语言的水平,被认为是法国文艺复兴诗歌的最早代表。

1549年他们发表了著名的宣言《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

蒙田蒙田毕业于图卢兹大学法律专业,担任过波尔多法院法官13年。

在其父亲逝世后继承爵位,卖掉法官职位回家开始写《随笔集》。

古典主义文学有什么特征

古典主义文学有什么特征

古典主义文学有什么特征古典主义力量得到壮大的资产阶级支持王权,使中央政府得以加强,抑制了贵族割据和分立的行动。

路易十四继续推行这一政策,他为了让贵族俯首听命,任命平民出身的柯尔柏和勒泰利耶管理财政,但是,他又让大贵族担任最高军职和神职,以取得政策上的平衡。

君主专制是作为文明中心、社会统一的基础出现的。

社会安定和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为人民已经厌倦了战乱。

与此相应,17世纪30年代,流行一时的巴洛克文学迅速向古典主义文学过渡。

波旁王朝为了加强对文学艺术的控制,建立了发放奖金、津贴和检查的制度。

1634至1635年建立的法兰西学士院,目的是要在语言文学方面设立适应君主专制政治需要的统一规范。

当高乃依的剧作《熙德》违反了三一律时,官方理论家夏普兰就撰文加以干预。

古典主义文学便是在这样的政治气候和文艺政策的条件下产生的。

古典主义的繁荣同路易十四的爱好和政策也存在密切关系。

他爱好宫廷喜庆和热闹场面,鼓励戏剧创作。

虽然他喜欢崇高壮丽的风格,但他同样欣赏莫里哀的滑稽讽刺,莫里哀由于得到他的保护而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取得《伪君子》上演的胜利。

他使拉辛、布瓦洛等在文坛获得声誉。

他尽管一言九鼎,却不愿强加一行字给文学。

他深知天才与顺从不相调和,甚至容许作家有某种抨击社会的独立性。

他并不喜欢拉封丹,但他的报复只局限于推迟这位寓言家入选学士院。

这个热衷于荣耀的君主明白,后世会赞赏他,因为他是文学艺术的明智保护人。

勒内·笛卡尔(1596-1650)的唯理主义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

他的《科学中正确运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论》,哲学史上简称为《方法论》(1637)是法国第一部重要的哲学和科学著作,也是欧洲哲学史上的重要著述。

笛卡尔提出要运用"纯粹的自然而然的理性"。

他将人的思维分为四个阶段:通过直觉和推理揭示真理;运用分析,透过复杂的事物找到普遍的真理;从孤立的因素出发,重新构造出复杂的事物;运用验证以弥补可能遗忘的东西。

十七世纪文学

十七世纪文学

十七世纪文学古典主义在这里主要指文艺思潮的一种。

它以十七世纪的法国文学为代表。

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

古典主义的文学语言,是一种正规法语,而不是平民的语言。

1634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严格的“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

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写作。

古典主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等。

从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莫里哀、拉封丹、布瓦洛等。

古典主义建筑特点:自然、宁静、典雅。

代表作为法国的凡尔赛宫。

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代表:布瓦洛的《诗艺》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

古典主义文学特点1、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贤明君主。

这一特点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他们希望结束封建割据的局面,主张国家统一。

高乃依的悲剧《熙德》突出表现了这一特征。

即使莫里哀的喜剧,也表现了这一特点。

《伪君子》猛烈抨击教会,讽刺教会的伪善,但是在剧本的结尾,他还是塑造了一个英明的国王,将伪君子达尔丢夫逮捕,保护奥尔恭一家免遭陷害。

2、崇尚理性原则,遵守公民义务。

理性是古典主义作家创作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指出:“首先必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

”拉辛的悲剧《安德洛玛刻》是这个原则的代表作。

3、摹仿古代文学,重视艺术法则。

创作题材:古典主义悲剧大都取材古希腊罗马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

文学体裁:古典主义理论家把戏剧体裁分为高雅的和卑俗的两种。

悲剧是高雅艺术,语言高尚典雅,喜剧是卑俗艺术,语言俚俗。

创作规则:强调服从古代的法则,戏剧必须遵从“三一律”。

三一律17世纪古典主义的剧本创作规则。

三一律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外国文学1》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外国文学1》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外国文学1》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填空1、古希腊神话中主宰天空,能抛闪电的神是 。

2、悲剧一词的最初意义就是“ ”。

3、“历史之父”是 ;“悲剧之父”是 ;“喜剧之父”是 。

4、中世纪文学按性质不同可分为教会文学和世俗文学,而世俗文学又包括 、 和 三种类型。

三种类型。

5、“欧洲小说之父”是 ,代表作是 。

6、新喜剧主要作家米南德只流传下 、 和一些残篇。

和一些残篇。

7、 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它的作者是 。

8、亚里斯多德的 是欧洲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文艺理论著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艺观点。

观点。

9、 是十四行诗的始祖,后来 大胆在结构方面做了革新,由意大利的格式建立和发展了英国式14行诗。

行诗。

1010、、的《诗的艺术》是法国古典主义文艺的法典,第一部古典主义的标准悲剧是拉辛的 。

1111、、莫里哀把普劳图斯的《一坛黄金》改编成一剧,塑造了阿巴贡这个著名的吝啬鬼形象。

12、希腊社会和文明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以 文明和 文明为中心的爱琴文明。

文明为中心的爱琴文明。

13、希腊神话包括 和 两个部分。

两个部分。

1414、、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缪斯”,被昆提利安称为“抒情诗人之魁”的是 。

1515、、《美狄亚》的作者是 。

1616、、“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代表作是 。

17、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代表作是 。

18、但丁的《神曲》分为 、 和 三部。

三部。

1919、、“英国诗歌之父”是 ,他的代表作是 。

2020、、《十日谈》的作者是 。

2121、、《罗蜜欧与朱丽叶》的作者是英国的 。

2222、高乃依一生谨守古典主义法则,除了代表作品《熙德》外,他还创作了悲剧、高乃依一生谨守古典主义法则,除了代表作品《熙德》外,他还创作了悲剧 , 和 。

23、桃丽娜是戏剧 中的人物形象。

中的人物形象。

2424、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是。

2525、、是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鼻祖,他的文艺观和美学观对欧洲文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开了西方文艺理论的先河。

论高乃依《熙德》中的古典主义

论高乃依《熙德》中的古典主义

摘要:《熙德》是古典主义戏剧作家高乃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法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

突破性的创作手法、鲜明的政治思想与理性的指导精神极具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特色,是一部蕴含古典主义文学元素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熙德》高乃依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戏剧在欧洲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而形成。

皮埃尔·高乃依(PierreCorneille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奠基人,一生共创作三十多部剧作,其中有少量的喜剧[2]。

《熙德》(1636)是高乃依代表作之一,因此《熙德》无疑遵守着古典主义的创作手法,体现着古典主义的文学特征,是一部奠定了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杰作。

高乃依的《熙德》创作于古典主义时期,取材于西班牙的《熙德的青年时代》,此剧1637年上演场面宏大、诗句华美,深受观众欢迎[2]。

作者采用十二音节诗体,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罗德里克和施曼娜在荣誉、责任与爱情的冲突下的曲折爱情故事。

但是《熙德》一剧的成功却也引起了激烈的质疑与争论,有人认为此剧并非古典主义之作,违反了三一律等古典主义戏剧规则,因此受到多方干预。

虽然高乃依并不拘泥于古典主义法则,对三一律有所突破,但本文作者从创作手法、政治思想、哲学理念等主要方面仔细分析,认为《熙德》的确是一部毫无争议的完全体现古典主义元素的辉煌之作。

1突破却具备“三一律”创作手法的元素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提出了“三一律”。

这一基本原则成为17世纪戏剧创作的准则,也是古典主义的基石。

从布瓦洛说明的“三一律”看来,三一律的要求就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情节。

戏剧的发展应该限制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并且是在一天24小时内进行的单一线索的情节。

17世纪的法国法兰西学院极力推行这一原则,古典主义作家大都严格遵守三一律的创作原则。

高乃依的《熙德》究竟是否具备古典主义创作元素?在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上的突破使其饱受争议,甚至被认为非古典主义作品。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文学发展历程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文学发展历程

外国文学作业1.法国十七世纪古典文学发展历程从文艺思潮上说,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君主政体民族国家开始建立,资本主义渐趋发展的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期。

以十七世纪的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也出现于英国,德国、俄罗斯,在欧洲曾居支配地位。

它是由于学习古代、祟尚古代,模仿古代、以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的。

从政治和社会根源上考察,古典主义是商业资本发展时期的产物,以重商政策为基础.它服从于当时绝对君权的统治,是绝对君权政治在文学上的反映,也是当时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对封建王权暂时的迁就,妥协、让步的一种表现。

十七世纪的法国,正是处于君主专制的全盛时期,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

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掌权的时代,法国的商业资本高度发达,货币成了国民的主要财富。

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国王,为了推行重商政策,发展国外贸易,必须从教皇和旧贵族手中夺取政权,集中控制,压制地方贵族的分裂活动,开辟税源,鼓励海外殖民扩张,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由来。

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时期,二方面由于力量不够壮大,没有发展到足以推翻封建统治,夺取政权的地步,需要依附王权来发展资本主义。

另一方面,又不甘心于政治上的附庸地位,在思想上要求革命,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

因此,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暂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斗争的局面。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君主专制发生在一个过渡时期,那时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

”而当时的王权就成了这两个阶级之间“表面上的调停人”。

从哲学上考察,古典主义是与唯理主义相适应的,它是在当时流行于整个西欧的唯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唯理主义以笛卡尔为代表,他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主张抛弃传统偏见,反对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反对盲目信仰宗教权威和经院哲学,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认为感性材料会欺骗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世界。

高乃依《熙德》

高乃依《熙德》

⾼乃依《熙德》
⾼乃依(1606—1684)所作的《熙德》,是法国第⼀部古典主义名剧,取材于西班⽛史。

熙德是历史上的英雄,此剧作于1636年公演时轰动了巴黎。

故事是这样的:唐罗狄克与施曼娜相爱,这对情⼈的⽗亲,却因国王选太⼦师傅⼀事⽽争吵起来,话不投机时,施曼娜⽗亲⼲脆打了对⽅⼀记⽿光。

唐罗狄克的⽗亲跑回家中,向⼉⼦说明了经过。

⼉⼦⼼中顿时⽭盾起来,⽗仇不可不报,但对⽅⼜是爱⼈的⽗亲,要⽗亲还是要爱⼈?终于他找到了施曼娜的⽗亲,并在决⽃中杀死了爱⼈的⽗亲。

⾃⼰的⽗亲竟被爱⼈所杀,施曼娜⼼中也万分⽭盾。

最后她下决⼼要向国王请求处死唐罗狄克。

正当她打定主意时,唐罗狄克⼿⾥拿着剑请求施曼娜杀死他。

剧情的发展是,唐罗狄克在阻击摩尔⼈的战⽃中⽴了功,施曼娜也因深爱唐罗狄克⽽原谅了他。

此剧上演时虽轰动了巴黎,但也遭到了当时的红⾐主教兼⾸相黎塞留的报复,在他的授意下,法兰西学院在1638年发表了《法兰西学院对〈熙德〉的批评》。

⼩⼩的剧本,竟由法兰西学院出⾯⼲涉,这在法国戏剧史上算得上⼀件⼤事。

从1629年开始,⾼乃依的⼀⽣共写了30多部剧本。

晚年,他曾与年轻的拉⾟进⾏过抗衡,终于在悲剧《苏连娜》(1674)失败后,永远地退出了舞台。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是法国历时最久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作家是悲剧诗人高乃依和拉辛,喜剧诗人莫里哀,寓言诗人拉封丹。

古典主义的本质是依附王权、为巩固王权服务,但是每个作家对王权的依赖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作品并不完全符合古典主义的法规。

第一节高乃依皮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他生于鲁昂,父亲是鲁昂的水泽森林管理员。

他就读于耶稣会创办的中学,后来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

1628年,父亲为他买到了鲁昂水泽森林管理处律师和法国海军部驻鲁昂律师的职务,他在鲁昂法院任职至1650年为止。

当时的鲁昂是一个戏剧中心,高乃依喜爱古罗马作家的作品,他发表的喜剧《梅丽特》(1629)和悲剧《梅黛》(1635)等几部剧作,受到黎世留的注意。

高乃依的成名作是五幕诗剧《熙德》(1636),取材于西班牙历史上女民族英雄熙德的故事。

主人公罗德里克与施曼娜相爱,但是施曼娜的父亲高迈斯因故打了他的父亲狄哀格一记耳光。

古典主义时代荣誉高于一切,他不能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毅然杀死了高迈斯。

施曼娜既爱罗德里克,又与他有杀父之仇,心情十分矛盾。

这时摩尔人入侵,罗德里克奉命杀敌,凯旋而归,最后由国王出面主持了他们的婚礼,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熙德》歌颂了理性和荣誉,符合王权统治的需要,在艺术上也非常成功,因此上演后引起轰动,成为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法语中从此有了“像《熙德》那样美”的说法。

但是它取材于西班牙,时间也远远超过24小时,而且结局圆满,这些都违反了古典主义悲剧的三一律,为此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指责,引起了一场论战。

高乃依沉默几年之后,按照古典主义悲剧的标准创作了《贺拉斯》(1640)、《西拿》(1642)和《波利厄克特》(1643),它们与《熙德》并称为他的四大悲剧,从而为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奠定了基础。

《贺拉斯》描写罗马与阿尔巴两国交战,双方各推选三员大将以决胜负。

阿尔巴选出的是库里阿斯三兄弟,罗马选出的是贺拉斯三兄弟,结果库里阿斯三兄弟全部阵亡,贺拉斯三兄弟只剩下小弟取得了最后胜利。

《熙德》:古典主义的奠基之作--高乃依的《熙德》

《熙德》:古典主义的奠基之作--高乃依的《熙德》

古典主义的奠基之作----高乃依的《熙德》古典主义是17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它首先在法国君主专制的政权下形成,并得以充分发展,而后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由于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提出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有古典主义的名称。

一、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1、古典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即拥护王权,主张国家统一,歌颂“贤明的君主”。

认为文学的任务在于说教,在于劝善;2、古典主义要求“理性”至上,克制个人情欲,服从公民义务。

要求作家正常地理解世界,并且用明确的方式加以表现。

不着重抒发个人的情感,而着重于写一般性的类型;3、古典主义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张,在创作实践上和理论上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采用了大量的古典题材,提倡模仿“自然”,即模仿经过主观选择的现象;4、古典主义要求规范化的艺术形式,遵守“三一律”,即时间、地点和情节(主要指性格)要一致;5、要求简洁、洗练、明朗、精确、典雅的文风,反对繁琐、枝蔓、含糊、晦涩。

二.高乃依及《熙德》古典主义的中心在法国。

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三、四十年代为第一时期。

这是古典主义的开始期,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古典主义作家在各种文学体裁上都有出色的成就,其中以戏剧为突出。

代表作家是悲剧诗人高乃依。

六、七十年代是古典主义的第二时期,这是古典主义的全盛时期。

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各种体裁的作品。

拉辛是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悲剧作家,除悲剧作家之外,还有杰出的喜剧作家莫里哀。

莫里哀的《伪君子》是一部猛烈抨击封建宗教的讽刺喜剧,他的《吝啬鬼》讽刺高利贷资产者贪婪吝啬的本质。

此外还有拉•封丹(1621—1695)的《寓言诗》成就也很突出。

(一)、古典主义悲剧作家高乃依及《熙德》比埃尔•高乃依(1606—1684)出生于一个司法官的家庭,曾做过律师。

据说他就是红衣主教、首相黎希留所聘来的写台词的五个作家之一。

诗人1628年开始戏剧创作。

高乃依与《熙德》

高乃依与《熙德》

高乃依与《熙德》高乃依与《熙德》高乃依(1606—1684),彼为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

生于一法官家庭,一六二八年担任律师职务时开始写作诗歌,并走上戏剧创作的道路。

处女作为喜剧《梅丽特》(1629)。

一六三三年到了巴黎,被枢机主教吸收到五人写作班子;后因与枢机主教发生矛盾离去。

悲剧《熙德》(1636)大获声誉。

受到攻击沉默了几年之后,改变创作方向,完成了剧作《贺拉斯》(1640)、《西拿》(1640)、《波利厄克特》(1643)。

上面三部加上《熙德》为高乃依的“四大悲剧”。

从一六二九年到一六四七年他一共创作了各种体裁的剧本三十多部,多为悲剧。

他的戏剧多写于法国君主专制政体确立时期,大多歌颂克制个人情欲以服从国家利益的英雄人物,宣扬爱国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有利于巩固专制王权和国家统一的作用。

艺术上遵从了古典主义的创作法则。

《熙德》为高乃依的代表作,也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作。

取材于西班牙戏剧家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代》。

悲剧主要描写了爱情与天职的冲突。

堂罗德里克与施曼娜相爱,但他们的父亲却互相敌对。

施曼娜的父亲打了堂罗德里克的父亲,在决斗中堂罗德里克又将施曼娜的父亲杀死。

施曼娜要求国王处死堂罗德里克。

这时摩尔人入侵,堂罗德里克奉命出征,成为英雄,摩尔人称之为“熙德”,即君王之意。

国王命罗德里克与愿为施曼娜复仇的堂桑士决斗,胜者与施曼娜结婚。

结果堂罗德里克胜利,施曼娜不从,国王命堂罗德里克再次出征,待凯旋归来时成亲。

剧本通过矛盾冲突的圆满解决,赞美了重视荣誉、忠于君王的英雄人物,表现了既推崇贵族荣誉、又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个人幸福的爱情观念,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调和矛盾的特色。

《熙德》是一部古典主义悲剧,却又有一个喜剧式的结尾。

艺术上最成功之处在于对人物复杂矛盾心理的细腻描绘和情节的跌宕起伏。

它是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影响较大。

法国古今之争产生、过程及理论依据

法国古今之争产生、过程及理论依据

·82·第20卷第1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2月一、法国古今之争的产生及过程十七世纪法国文学的主流是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指按照绝对王权的政治和艺术要求所创作的在政治上歌功颂德、拥护王权;以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艺术实践上借用古代题材、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典范;严格按照各门艺术的规定法则进行创作,追求结构的严谨、语言的清晰典雅、纤细的宫廷审美趣味的文学艺术。

十七世纪的法国是君主专制的国家,特别是在路易十四亲政之后,宣布“朕即国家”,由此开启了王权空前集中的“太阳王”统治时期。

从政治层面上看,古典主义正是绝对王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所借用的文化和思想工具。

为了加强对文艺的控制,统治者们采取了如发放补助、津贴,建立作品审查制度,使用御用文人,创立法兰西学院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文艺规则的统一化和标准化。

法国君主专制的绝对权力企图把文艺、科学等思想领域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不符合政治要求和官方文艺要求的创作进行人为干涉,高乃依(PierreCorneille )的《熙德》(Le Cid )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高乃依虽然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被尊称为“悲剧之父”,但他用自己的具体创作突破了三一律的限制,《熙德》打破了情节、时间和地点的统一,这遭致法兰西学院的猛烈抨击,高乃依本人也受到古典主义者的指责。

为了反击,高乃依发表《戏剧三论》(由《论戏剧的功用及其组成部分》《论悲剧以及根据必然性与或然性处理悲剧的方法》和《论三一律,即行动、时间、地点的意志》三篇论文组成)阐明自己的戏剧观点,证明自己的剧作并没有偏离古典收稿日期:2017-11-20作者简介:王淑娇,女,重庆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西方美学与城市文化研究。

法国古今之争产生、过程及理论依据王淑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100101)摘要:法国古今之争中,崇古派与厚今派阵线分明,相互论争,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

古典主义戏剧理性下的悲剧之美

古典主义戏剧理性下的悲剧之美

古典主义戏剧理性下的悲剧之美高乃依是法国杰出古典主义悲剧创作大师,也是法国杰出古典主义悲剧理论家,他的悲剧作品和悲剧理论的产生,标志着悲剧艺术的历史开展进入新的里程。

高乃依的悲剧实践和理论在为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增添光芒的同时也为他自己赢得了在世界戏剧和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其中《熙德》被人们誉为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顶峰,它紧紧围绕着“情”与“理”展开,深刻凸显了高乃依遵守古典主义创作要求的规约。

《熙德》中的“爱情”建立在“荣誉”感之上,并诉求于家族“尊严”。

从此方面来看,分析《熙德》这部丰富隐喻的诗剧,探究其理性背后的悲剧之美,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在中世纪的西班牙,女主角施梅娜与男主角罗德里格真心相爱,但各自的父亲却互为眼中钉,罗德里格的父亲要求儿子杀了施梅娜的父亲来替自己报仇。

左右为难的罗德里格杀死施梅娜的父亲之后,将施梅娜推向理智与爱情的同一选择题。

施梅娜最终请求国王帮助她严惩罗德里格,她与罗德里格做出相同理性的选择。

最终,国王想出让罗德里格远赴战场戴罪立功,待其凯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熙德》情节集中起伏,语言具有雄辩遒劲的阳刚之美,宣扬的是理性对感情的胜利,代表了古典主义的崇高风格,集中表达了高乃依的悲剧思想。

一、“情”妥协于“理”的不幸之美《熙德》的悲剧冲突点建立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上,以国家民族的英雄事业为主题,“情”与“理”的冲突实那么上升为国家荣誉与个人情感的冲突。

开篇施梅娜预言道:“我担忧这巨大的幸福中会出現严重的不幸。

”所谓的不幸以幸福为起点,开篇两人相遇,隐藏着卡斯蒂利亚公主对罗德里格爱的牺牲,男女主角看似触手可及的幸福,却被一股无法言说的力量无情改写,推动着剧情的开展。

文艺对于理性的崇尚恰恰是对结束混乱与无序状态的社会心态的回应,《熙德》中男女主角不断面临着情与理的考验,面对感性与理性的选择,施曼娜和罗德里克人物的完整性建立在其内心和行动上为国家利益还是个人爱情牺牲的矛盾挣扎中,最终悲剧英雄的理智克制了个人情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满剧中的民主倾向,授意法兰西学院对其进行公开批判。他们指责高乃依
抄袭别人,剧中故事持续36小别.地点不统一,情节复杂,违反了“三一律”的
戏剧规则。高乃依因此而搁笔4年之久,不过最终还是屈从了。
悲剧以热烈而优美的诗句表现了人物激烈的思想斗争。突如其来的灾
难,使男女主人公从爱情的云端骤然被抛进了现实的游涡,面临着两难选择。
封建家族荣誉让他们为父报仇,个人爱情则要求牺牲荣誉,两者不可兼得。罗
狄克为了维护家庭荣誉,在责任的驱使下不得不去杀死施曼娜的父亲。他进
退维谷,痛苦不堪:
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我的荣誉,
另一方面是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幸福的个人主义思想,他们之间
的矛盾冲突实际上就是两个阶级不同观念之间的对立和斗争c作者对这一冲
突的处理采取了调和态度,歌颂理性对感情的胜利,肯定了封建荣誉,但也承
认资产阶级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合理性。作者最后安排了一个两全其
美的圆满结局,体现了作者的阶级妥协思想。
呀,对一个人情人的心灵,这是多么残酷呀!
我越知道他的功劳大,我对他爱情便越增4p;
但是我的责任感永远高于一切,
施曼娜对于封建道德观念的认识没有罗狄克深刻和自觉,越来越深地陷
入对罗狄克炽烈的爱情中。为了完成这“可悲的义务”,她还得时不时地重振
荣咨心。在她心中,个人幸福和封建义务是同等重要的。主人公的这些矛盾
要替父亲报仇,就得放弃我的爱人。
这一方鼓动我的报仇,那一面牵住我的手臂
我已陷在悲惨的境地,或是背叛爱情
或是忍辱偷生
这两者都使我痛苦无穷。
父亲、情人、荣誉、爱情。
一方面是高尚而严厉的责任
一方面是可爱而专横的爱情!
罗狄克陷入了激烈的内心冲突,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他终于以理智战胜
克率众出击,出奇制胜,被人们誉为“熙德”荣归故里。施曼娜托—‘武士为他复
仇,但武士被罗狄克击败,王劝导施曼娜以国事为重,放弃复仇。施星加出
于大义,同意和罗狄克结婚o
《熙德》描写的是责任和爱情、理性和感情之间的冲突。男女主人公面对
的一方面是封建阶级的道德观念,它要求个人维护宗族荣誉,服从国家利益;
公避免了成为封建观念牺牲品的悲惨命运。作者通过这个形象表现了王权在
两个阶级及所属观念上的调和作用,反映出资产阶级依附王权的政治态度。
《熙德》情节集个而有起伏,冲突尖锐激烈。它的语言美丽典雅,充满T诗
意和激情.所以“美得像熙德”这句话后来成厂一个流行的成语。
悲剧的上演轰动了巴黎,但保守的封建贵族却对它展开了攻击。黎塞留
人。他出生在当时的戏剧中心——卢昂市的一个穿袍贵族家庭。少年时在耶
坏会办的中学读书,受到天主教的影响。1628年以后,高乃依当了律师并开
始写作。翌年发表处女作——喜剧《梅丽特》。他的喜剧成就不大,但风格简
朴别致,被黎塞留看中,吸收他到官方的5人创作班子写牧歌式喜剧。不久,
因为违勒黎塞留的意见而被解职,从此开始了戏剧创作的新阶段,写出了不少
轰动一时的悲剧名作。lM7年,高乃依被选人法兰西学院。晚年,他退出戏
剧界,默默无闻地死去。
高乃依一共写了30多部剧本,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熙德》、《贺拉斯》、
《西拿》和《波利厄克特》,其中以《熙德>最负盛名,被看做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奠
基之作。剧本取材于西班牙传说故事,借鉴了卡斯特罗的剧本《熙镕的青年时
了感情,宁愿忍受情感痛苦,也不屑做不保家族荣誉的懦夫,因此毅然杀死仇
人,维护了封建宗族荣誉。同时,他因为责任而牺牲了个人幸福,表现出瑶琅
的理性光辉。
施曼娜内心的矛盾比情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父仇必报,她极力控诉,却不
忍心亲手处死她深爱的人。她请求判他死刑,却在听到他“阵亡”的消息后当
场晕原。当罗狄克成f民族英雄凯旋归来时,她继续要求复仇: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是资产阶级与中央专制王权妥协这一历史时
代的产物,其基本内容是国家义务、封建道德规范与个人感情之间的冲突。悲
剧往往以王公贵族为主人公,宣扬理性至上的主题。古典主义悲剧创作以高
乃依和拉辛为代表。
被埃尔·高乃依(Pie加Come5ue,l队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
最后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下得到圆满解决,他们既顾全了封建阶级的
要求,也获得了美满的爱情。
悲剧中塑造的国土店·非南是一个贤明君主的形象,明辨是非,体贴下臣。
他不是用专制建立权威,而是用理性解决臣子之间的矛盾。他不仅维护封建
制度,也照顾到臣民的个人幸福。正是他的妙计和最高权成,最后使男女主人
代入剧中主人公罗狄克是老将唐·杰葛之子,他与朝廷重臣唐·高迈斯的女儿
施曼挪倾心相爱,打算结成秦晋之好。唐·高迈斯嫉妒唐·杰葛被选中太子傅.
情急之下打了他一耳光,唐·杰葛荣誉蒙耻,要儿子为他复仇。罗狄克经过一
番思想斗争,与高迈斯决斗,并杀死了他。施曼娜内心十分矛盾,但为报杀父
之仇,也恳请国王惩处凶手。正值此时,西班牙的宿敌摩尔人夜间入侵,罗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