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总结-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专题六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专题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知识网络1.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历史时期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不严重环境遭到破坏,地理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从局部扩展到全球特点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类对环境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认识人类恐惧环境、依赖环境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有了科学萌芽人类试图成为环境的主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直面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获取物质和能量排放废弃物环境问题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采集渔猎时代:崇拜自然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的表现城市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地区:生态破坏较多发达国家:能源消耗多,废弃物排放多发展中国家:人口与发展的双重压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内涵遵循原则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面临的挑战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庞大的人口压力严重的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21世纪议程工业生产:清洁生产农业生产:生态农业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成因主要分布危害对策荒漠化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量少;人为原因:滥伐、滥垦、滥牧,植被遭到破坏温带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季风区的边缘地带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面积减少保护好现有植被;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加强管理,退耕还林、还草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减少,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全球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酸雨危害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世界:西欧、北美我国:主要在南方使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对矿物燃料进行无硫处理,加强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臭氧层破坏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的免疫系统,导致皮肤癌禁止和减少氟氯烃的排放森林锐减焚耕开垦、开辟农牧场、商业性木材采伐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东南亚等地生物多样性锐减,影响全球气候加强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设立国际基金,鼓励保护性开发淡水资源危机地球上淡水所占比重少,可供使用的水资源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严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非洲、西亚等地区比较奥突出,我国的华北最突出妨碍工农业生产;影响人类生产开源和节流,节约用水,修水库储水;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涵养水源资源能源短缺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资源、能源数量有限;浪费现象严重资源能源分布比较少或经济发达、资源能源需求大的地区突出阻碍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加强综合利用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建筑垃圾等城镇郊区,工矿区的附近影响市容,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垃圾回收再利用;实行清洁生产;无害化处理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人口压力带来的环境问题(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2)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引起的环境问题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中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能量和生命相互作用的学科,也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在地理学的研究中,经常会涉及到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协调发展是指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调适、相互促进,共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因此,探讨高中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尤为必要的。
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意义协调发展旨在实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让人类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够尽可能地发挥自身优势,满足生产、生活和文化需求,并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另外,协调发展还意味着解决环境问题,减少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健康。
因此,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因素1.人口问题人口的数量和分布对地球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当人口数量过多时,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而人口的分布更是影响到地域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在协调人类和地理环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人口问题。
2. 城市化问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土地利用和环境问题经常成为瓶颈,城市人口的密集度和污染程度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解决好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问题。
3. 资源问题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不仅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会对地球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推动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1.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坚持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避免或最小化对环境的破坏,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发展。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需要推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系统,确保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推广环保科技环保科技是推动环保发展、培育产业增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
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份责任。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
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
*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
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
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
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
考点7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全新
考点7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全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指人类在地球上居住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地理环境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也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首先,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建立在科学的认识基础上。
地理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人类只有通过科学的观察和研究,才能了解地理环境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措施。
例如,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和地质构造,可以预测自然灾害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通过研究土壤肥力和水资源分布,可以制定合理的农业生产计划。
而且,科学的认识基础还包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的了解,以便在发展中避免对地理环境造成损害。
其次,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求合理的资源利用和保护。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这些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但是,若人类过度利用这些资源,就会对地理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人类必须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资源规划和利用。
同时,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地理环境中的珍贵资源,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推行可持续资源管理等,以实现资源的可再生和长期稳定发展。
另外,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人类只有保护好地理环境,才能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的不合理,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地退化、空气污染等。
为了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发展,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行可持续生产模式。
此外,还需要重视生态建设,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最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了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乡村的边界逐渐模糊,城乡一体化成为发展的趋势。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环境问题(自然灾害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环境问题不全是人为造成的):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农村、发展中国家多见)。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常见于城市和发达国家)。
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环境问题的历史演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寻求人地协调。
2、环境问题的表现: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造成的环境影响上。
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一些高污染产业,这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3、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满足他们的需求。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原则:公平、连续性和共同性(强调国际合作)。
4、中国走可持续之路原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利用率低;环境问题严重。
中国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沙漠化,酸雨主要分布在南方,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
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清洁生产与传统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从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传统经济只关注终端治理。
清洁生产带来环境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工业污染源。
经济效益:在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高三地理 复习必备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A.①
B.②
C.③
D.④
(2)最容易导致鱼类死亡的河段是( )
A.M
B.N
C.O
D.P
解析:第(1)题,根据②处 BOD 急剧上升和 DO 开始 下降这一图示信息,就能得出正确答案。第(2)题,仔细分 析各河段 BOD 和 DO 的变化特征,认真分析鱼类的生存环 境,可知水中溶解氧最少的河段最容易导致鱼类死亡。
3.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环境 问题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环境 污染
任 意 排 放 工 业 我国“三河(长江、黄河、辽
大气污染、水
“三废”和使用 河)”、“三湖(太湖、巢湖、 体污染、土壤
污染
有害人体健康的 滇池)”的水污染,淮河流域
农药
的水污染
固 体 垃 圾 污 生产和生活中的
大城市郊外的垃圾场
答案:(1)A 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 (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 境污染程度降低 B 以后
(2)C (3)B (4)C
2.清洁生产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下图 是我国河南省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流程图。
材料一
材料二 车用乙醇汽油是酒精(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 例混合而成,这种新型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废气明显减 少。经过几年的试用,我国一些省市开始推广这种车用燃 料。
解析:本题以上图表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有关的可持 续发展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所给的图表资料,然 后结合问题回答。第(1)题,读上图可知中国可持续发展能 力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支持系统曲线位于可持 续发展能力曲线之上,可推知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上升 主要是由发展、智力和社会三大支持系统来驱动的。第(2) 题,分析生存支持系统曲线较易解答该系统的变化特点。
高中人文地理必修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人文地理必修-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1、崇敬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惧怕与依靠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大大减弱,抗衡性加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体现不协调,人地矛盾快速激化;4、谋求人地协调——现在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二、人类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重生资源:重点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使更新②非可重生资源:重点在于“合理利用”——节俭和综合利用,找寻新的取代品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由——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加。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耗费费源的速度超出其重生速度;(2)人类向环境排放荒弃物的数目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由是:①环境蒙受着发展和人口的两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 )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损坏1、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全世界天气变暖、酸雨、臭氧层损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①全世界天气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 CO2、 CH4 、 N2O、 O3 等。
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天气变暖的趋向。
★危害:沿海——冰川消融,海面上涨,吞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域——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荒漠化扩大,农业栽种面积减小。
②酸雨 (雾、雪 )——“空中死神”:pH 值小于 5.6 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损坏(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 (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样清洗水,包含氮、磷等)(3)土壤污染:(4)固体荒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流传疾病★办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 ;填埋 ;堆肥 ( 发酵、高温杀菌 );燃烧 (发电 )等2、生态损坏:损坏生态均衡——生物物种减少、丛林和草原损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201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人文地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庞大的人口压力 (1)严峻挑战 人均资源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 (2)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 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手段 核心 环境无害化技术 提高生态效益
(5)区域协调发展:①发展交通通信、商业贸易等(促进商 品流通、经济交流,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②资源 的跨区域调配(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 程等)。③产业转移(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
典例探究 例 (2014·福建)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背景下,打造具有 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 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 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年 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 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 源——旅游产业发展)。②发展科技,加速科技进步,促进产 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
方法技巧 1.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
项目 资源利用方式 传统经济 粗放利用 循环经济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
废弃物处置 物质流动 结果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物质单向流动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 环境问题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地理环境是指大自然对地球上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它包括了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因素。
而人类活动则指的是人类在地理环境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如农业、工业、建筑等。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首先,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地形地貌直接影响人类的居住和交通条件。
比如,平原地区适宜农业发展,而山地地区则不易进行农业生产。
气候对于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寒冷的气候会限制农作物的生长,而温暖的气候则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水文条件则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
水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决定了人们的水源供应以及工业用水的情况。
其次,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的发展使得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的发展也导致了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人类的大规模开发和建设也破坏了很多自然生态环境,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这些对地理环境的破坏,进而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味的对立。
相反,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需要协调发展。
只有在保护地理环境的前提下,人类活动才能持续发展。
比如,农业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工业可以通过研发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减少对大气和水环境的污染。
适应地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协调发展的关键。
同时,人类活动也可以对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
在充分了解地理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人类可以进行土地开发、水资源的调配等活动,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比如,利用水电资源可以提供清洁的能源,满足人们对能源的需求。
通过建立合理的水利工程,人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水资源,解决旱涝等问题。
这些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总之,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高考地理总复习_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解析: 依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甲是缺水带,主要指西北的干旱地区;
利用其强大的利经济用力量资进行源环境,污染使的防环治,境使其得环境到状况大保为好护转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性 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 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
原则 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 性 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 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 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 加入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要点三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在目前以经 济发展为重要任务的阶段,面临更多的压力,更 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必然性和途径分析 如下。
(2)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__净__能___力_。
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
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水土流失
表现
水资源、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能和_源_______
等短缺
________、土地荒漠
化少生、等物__多___样___性____减
大气污染、水污染、 土壤污染、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海洋污 染等
答案:(1)C (2)C
知识点四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人口基数庞大 1.严峻挑战 人均资源不足
环境污染 严重
2.行动。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 21世纪_人__口__、__环__境__与__发__展___白皮书》。
高中地理知识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知识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与天文环境的协调开展1、环境效果(自然灾祸是环境效果的一方面∴环境效果不都是人类形成的)发生:生态破坏、资源充足:人类向环境讨取资源的速度超越其更新速度(乡村、开展中国度多见)。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越环境自净才干(城市、兴旺国度多见)。
环境的发作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开展形式相关,兴旺国度走过的"先污染后管理"路途的经验是惨痛的。
环境效果与人地关系思想开展的历史演化:崇敬自然、改造自然、降服自然、追求人地协调。
2、环境效果的表现:兴旺国度的环境效果主要表达在过火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开展中国度环境接受者开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兴旺国度还将一局部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开展中国度,使得开展中国度的环境效果愈加严峻。
3、可继续开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开展。
外延:生态继续开展(基础)、经济继续开展(条件)、社会继续开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络、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原那么:公允性原那么、继续性原那么、共异性原那么(强调国际协作)。
4、中国走可继续之路缘由: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应用率低;环境效果严重。
中国典型的生态环境效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域:荒漠化,酸雨的主要散布在南方,华北的水资源充足。
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继续开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完成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区分为清洁消费、生态农业。
清洁消费与传统经济最大不同是从全进程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而传统经济只注重末端管理。
清洁消费带来了环境效益:完成了资源的可继续应用,增加了工业污染的来源。
经济效益: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典题试做
读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 成(1)~(2)题。 (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 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 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
典题试做
读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 成(1)~(2)题。
表现: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臭氧空洞,全球变暖
环境污染
原因:排放>净化
表现:水污染,光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城市
乡村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 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基础
1 生态可持续
条件
2 经济可持续
目的
3 社会可持续
典题试做
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采猎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 A.A表示环境,B表示人类社会 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 C.在阶段④,人地矛盾最尖锐 D.箭头b表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发展阶段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②—节能减排,植树造林 C.③—伐木为薪,围湖造田 D.④—竭泽而渔,焚林而猎
(2)山西、内蒙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高,但人 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贫乏 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大 D.第三产业发达
典题试做
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 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1~2题。
新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 (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 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②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原因
自然:气候的变化。人为:燃烧矿物燃料、 全球气候变暖
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
典例或分布 全球
自然:太阳活动。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
臭氧层破坏
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氧层空洞。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人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中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内涵要点 作用
内容和要求
关系
生态持续 发展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生态、经济、社会的持 基础 它包括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要实现可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
持续发展,先要实现生态的持续发展。 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 复杂系统。经济的发展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 考虑经济利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 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 空间尺度 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
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 同代人之间、代与代之间、人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随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 活。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 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往往引起生态 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
本专题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第二部分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从考查内容上看,侧重考查环境问题的分布、表现及危害,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从考查形式上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等图表为主,题型为选择题、综合题并重,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后仍将是考查的重点。
从考查能力上,注重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注重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迁移能力与人们关注的实际问题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考复习应注意:(1)今后可能仍以关注环境问题为主,考查环境问题的表现、危害及治理措施;(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相关问题也可能是出题的焦点(3)今后应关注热点时政材料,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4)针对有关资料,分析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5)运用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聚焦考点突破核心】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分布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表示: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