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1.1技法点拨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26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26张PPT)

聚焦问题
第 19 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勉强地想要按照习
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 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 场旁边盛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的沙漠被月光照得
像茫茫雪原,受降城外的月色让人感觉冷如秋霜。不 知什么地方的人儿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难眠的征人 们个个眺望遥远的故乡。
深度构建
1.尝试当堂背诵。 2.总结两首诗的主题:
《峨眉山月歌》通过写诗人在夜间行舟途中所见山、 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以及空间的迅速转换,展现了 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 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通过写“安史之乱”前后时代的变 迁,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对繁华时代落幕 、人生凄凉飘零的伤感之情。
研究分享
1.从练字或修辞角度赏析,“强欲登高去,无人 送酒来”。
炼字:①“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 了诗人在战乱中凄凉的心境。②“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 日”,也点明了作诗的时间。 用典:反用陶渊明“王弘送酒”的典故,写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 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 酒助兴,共度佳节。实际上写旅途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 菊可赏,暗寓着题目“行军”的特定环境。
研究分享
1.《峨眉山月歌》中连用 5 个地名极为独特,请 你品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峨眉山月歌》中连用 5 个地名给人造成空间迅速转 换的感觉,让人感受到行船之快,这样既传达出诗人 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浓浓思念。
研究分享
2.《峨眉山月歌》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 便是“思”,诗人所思为何?请结合全诗内容试着补 充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件

材料一(解读刘禹锡): 《始闻秋风》这首诗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
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 就诗意看,《浪淘沙》(其八)和《杨柳枝词》
(其一)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深入 品读,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 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 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 的人格内蕴。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 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 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 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我不为自己的处 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 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 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 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政治家、文学 家、诗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 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有《刘 梦得文集》传世。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 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 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 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 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时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 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求异心 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潼关》: 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 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 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 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虽都在写山水,却是诗人感觉中 的山水,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 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李白
七言绝句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诗歌; 2、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 的意思 ; 3、能感悟诗的意境, 从中受到 美的熏陶; 4、能理解诗歌主旨。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24 岁)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 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 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 以前。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合作探究
1.本诗写了哪两个意象 ?运用了怎样的写作 手法?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清 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3、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分析诗句
前两句(写景):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 。
后两句(抒情):
故乡故人,恋恋不舍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课堂作业 扩写: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 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50 字以上。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共21张PPT)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共21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栏目索引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栏目索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下列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 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暗寓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 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显 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 非”的感慨。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 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 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中的“故园菊”负载着两层意义,一是惜花,二是思乡。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 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2.“寻常”“几度”分别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栏目索引
3.诗中的“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
4.这首诗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栏目索引
二、 1.答案 C 后两句不是直抒胸臆。 2.答案 寻常:经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 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 念。 解析 先解释词语,然后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离乱之人对往昔美 好岁月的怀念之情。 3.答案 ①点明故人重逢的时令是暮春;②暗寓诗人衰病漂泊、人生落 魄之悲;③隐喻国运衰微、盛时不再、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现实。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精美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精美课件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 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 战场开放了。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 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 之而又不得不为之(无奈)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 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 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 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 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 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 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 垫 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杜甫在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演唱,如今在 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 全诗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 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本诗的一、二句追忆李龟年 出入达官贵人之家,间接说当时的太平 繁 盛。第三句特意提起江南的好风景,大有 风景不殊,河山有异之叹。第四句以“落 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用一“又”字把 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不再,“同是天 涯沦落人”的感叹。早年在长安时看到的 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萧条动摇,使人不 堪回首。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 者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峨眉山月歌》是( 唐 )代诗人 李白 ( )的作品。诗人在(秋)(季节) 夜晚)(时间)乘船远行,从( 峨眉山 ( ) 出发,驶向( )。 三峡),最后到达( 渝州 表达了诗人思念( 故乡和友人 )的思 想感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件

听朗读录音,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 朗读。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 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 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 暖”,其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 “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 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 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 桑之感。
材料二:《江南逢李龟年》大概作于 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 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此地的著名乐师李 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 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便写下 了这首诗。
材料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 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 (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 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 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 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江南逢李龟年 “en”韵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ɑi”韵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ɑnɡ”韵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通过诵读,读准了字音,读出了韵味。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读出诗 歌的意思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讨诗 歌的内容。
示例二 (横向联想) 围绕“不知何处吹 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联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
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 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 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有《岑嘉州诗集》。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
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前二句 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 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第五节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 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 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源自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
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无人送酒: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
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
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怜:可怜。
傍:靠近。
诗歌赏析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 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 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 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 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 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 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 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 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花;
开二
。分

➢ Pure of h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joy!
绩 ,













我们,还在路上……
词语注释
课件PPT
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 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
灵武西南。 回乐峰: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 “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尽:全。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时节从写法上,属于虚实结合。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3.过去相见和现在相见的感触是一样的吗?有什么 不同? 欣喜、荣耀;辛酸、伤感
4.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 国家的盛衰、个人命运的变迁
5.这种辛酸与伤感浓缩于诗中的哪个词语之中? 落花时节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诗歌赏析
课件PPT
前两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 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 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 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 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 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 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 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 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 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主题概括
课件PPT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表达了诗人 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诗歌赏析
课件PPT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 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 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 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 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 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 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 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 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 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
词语解释
课件PPT
僵(jiāng)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戍(shù)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 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 屯守。这里代指边关。 夜阑(lán):夜深,夜将尽。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诗歌大意
课件PPT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 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 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 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2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2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词大意
当年,我在岐王府里经常见到您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多次听到您的歌声。 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绝好的时候,没有想到在这落花时节又与您相逢。
解诗家语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开头这两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 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 重。“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是两个开元鼎 盛时期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忆。这里蕴 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需要结合后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诗作。当时诗人李益正在军中效力。
诗词大意
回乐烽火台前的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像雪一样洁白,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白霜。 不知何处吹响悲凉的芦管,这个夜晚一个个征人都在眺望故乡。
解诗家语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 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 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 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 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 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 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 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 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 眼前的无奈。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 桑巨变。“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 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 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因而,这种写法显得浑成无迹。“正是”和“又”这两 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2024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课件

2024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课件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夜雨寄北》《锦瑟》《无题》等。
诗词解读
夜雨寄北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 长安,所以说“寄北”。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 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 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 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诗词解读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
潼关 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 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 军事重地。
诗词解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村不自哀,
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守卫。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阑(lán),夜深,夜色将尽。
铁马冰河入梦来。
披着铁甲的战马。
诗词翻译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 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 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 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来。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泛指东川一带的山。东川 一带古属巴国。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诗词翻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 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 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 雨,我痛苦的情思。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 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课件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课件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PPT课件资料
8
主题归 纳
最新中小学PPT课件资料
9
江 南 逢 李 杜 龟 甫 年
最新中小学PPT课件资料 10
作家作 品 杜甫(712-770),字子 美, 世称杜少陵。杜甫是唐代 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 为“诗圣”, 与李白并称“李 杜”。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 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 史”,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 有“三吏”(《新安吏》《石 壕吏》《潼关吏》)和“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最新中小学PPT课件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
最新中小学PPT课件资料 18
诵读提 示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最新中小学PPT课件资料 19
字词梳 理
故园:故乡。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强:勉强。
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 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 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 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主题归 纳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 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 望远,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
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
切。这是一首言简意深、耐
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最新中小学PPT课件资料 23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最新中小学PPT课件资料
24
作家作 品
李益(748829),字君虞, 唐 代诗人。大历四年进 士,初任郑县尉,久 不得升迁。因仕途失 意, 后弃官在燕赵一 带漫游。以边塞诗名 世,擅长绝句,尤其 最新中小学PPT课件资料 工于七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炼字
主讲:许老师
品析“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 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 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
词语含义、词性
描绘画面
意境、情感
船之事。
炼字的常见类型 炼动词 炼形容词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炼数量词
炼虚词 炼表示颜 色的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方 法 总 结
抓住关键词语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注意:结合全诗意境和作者情感。
答题模式:×(字/词)在句中是……含义,是运用了……的手法, 在这里起到……作用(包含:在结构上起……作用,突出了……主旨, 烘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 “生”“入”用得很妙,说说妙在何处?
明确:“生”与“入”运用了拟人的
手法,将“日”“春”人格化,赋予人的 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描绘出了海上的太 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 时已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思考: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诗中的“改”字与“寒”字,
都用得很好,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改”字传出苦情蜜意,“但愁云鬓改”即言担心别离 日长会使自己容颜衰老,难以取悦心上人,表现了她思念男主人翁
的心情。“寒”字并不只是指月光清冷,也指男主人公的心境——
此刻,情人不在身边,深感孤单,才觉月光寒冷。此二字,把一对 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十分真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