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沈保钢文章画亦有道

合集下载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工匠精神--《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前段日子,《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火爆上映。

恰好有书,便买一本细读。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事情的本质灵魂。

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工匠精神。

做一件事,,、追求更完美。

不断完善自己的事情,不断改善自己的方式,体验做一件事的过程,享受做好一件事所带来的感受。

书中以口述的形式重点撰写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漆器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

同时也包含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包含了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

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的在薪火相传。

因为纪录片的播出,钟表匠王津成了男神。

可他,没有因为成名而改变,依旧延续旧时故宫钟表修复的传统,恪尽职守。

他说,修钟表是与前任工匠的对话。

摹画室的巨建伟说,利益是暂时的,传承是恒久的。

木器室的屈峰说,文物的价值不在于修复,而是传承。

他们让自己的手艺在传承中更进一步。

王友亮是故宫铜器组的非遗传承人。

他说,修铜器应该修旧如旧。

摹画室的郭文林说,摹画要完全按照古画走。

正是他们的细心工作,才使文物保持原有的味道。

裱画室的单嘉玖说,磨刀刮纸是磨人性子。

摹画室的沈伟说,规矩的第一条就是守住寂寞。

古书画的修复,最核心的是洗、揭、补、全。

每一步都要十二分精神,否则,画就完了。

摹一张《清明上河图》,花了18年。

在时间的冲洗下,他们不仅练就一身手艺,还懂得了静心。

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

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

《梦回繁华》课例鉴赏

《梦回繁华》课例鉴赏

《梦回繁华》课例鉴赏【学习目标】1.通过浏览,理清本文脉络,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2.通过细读,品析本文介绍画卷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难点)3.通过质疑,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激发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难点)【教学过程】导入:利用阅读提示,提炼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是如何做到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的?师:孩子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梦回繁华》。

它是由国内著名的画家,美术鉴赏家毛宁所写的,介绍的是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

这是一篇说明文,自读课文。

我们首先来默读文后的阅读提示。

开始。

【板书】梦回繁华好,阅读提示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请大家齐读。

这幅长卷,读生:(齐读)师:孩子们,那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本文是如何做到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的。

要解决此问题,我们需要接受三级挑战。

好,初级挑战,读生:(齐读)初级挑战,浏览全篇内容,中级挑战,细度重点段落,高级挑战,大胆提出质疑。

一初级挑战浏览全篇内容师:下面,我们就接受初级挑战。

结合注释,浏览全文,概括各段段意,梳理本文脉络。

方法指导:找出各段对结构和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比如第一段,介绍的是画卷的创作背景。

那么关键句子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读生:(齐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副。

师:因为这句话引出了本文的师生: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师:好,下面开始。

好,有没有同学说一下第二段的关键句、段意是什么?这位同学生1:第二段是张择端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师:你在哪一句里面发现的?生1:在倒数第二句。

师:你把这一句读一下。

生1:建元之后,南部的北宋移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画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

这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师:你为什么要把这一句作为关键句?生1:因为这一句点明了主题——梦回繁华。

民国时期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新国画展品成果显豁之缘由考

民国时期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新国画展品成果显豁之缘由考
鲍 少游及其“ 丽精 画院 ” 的弟 子们也有 新 国画 出品 , 如鲍少 游
《 月明松籁起涛声》 洞庭 湖 月》 幅, 守宏 《 圃双鸡 》 和《 二 方 菊 、 鲍 月娴 《 花卉》、 曾丽卿《 孔雀泉石》 。 等
第 二次全 国美展新 国画成果 如此显豁 , 笔者 认为 , 以下 几
方 面是 不 可 或 缺 的 因 素 :
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 。马孟容在《 现代 国画之派别 及趋势》 一
文中提 出了中国画“ 能采之 长 , 苟 补我 之短 , 以发挥 固有 之 用 精神” 的“ 中西艺术调 和论 ” 。刘 自衡 强 调 : 应 该使 中西 得 “ 有技 术上精神上之 吻合 , 以求精 神与 时代 并进 !㈤综上 所述 , ” 中国画维新的要著 , 是在 承认 东西 方文化 各有 千秋 的前 提 都
对造 成这种 与 第一次 全 国美术展 览会截 然 不 同结 果 的现 象 , 折 衷 思 潮 、 审 角 色、 从 评 艺术 活
动 等 方 面 进 行 了分 析 和 研 究 , 示 了其 缘 由 所 在 , 而 为 再 现 两 次 美 展 期 间 中 国 画 坛 风 气 的 揭 从
变 化 , 供 一 个 可供 参 证 的 角 度 。 提 关 键 词 : 民 政 府 时 期 ; 二 次 全 国 关展 会 ; 国 画 ; 中主 义 思 潮 ; 国 第 新 折 美术 史 ; 由 缘
书在《 中国建筑进化谈》 一文 中, 中国建 筑进 化过 程 中的 中 以
西建筑模式 的调 和折 中 的实例为 依据 , 强调 整个艺 术 中西 来
在这 里 , 值得一提 的是 , 高剑父 除了担任本 次全 国美展 广
东预展会 国画审查 委员 的角色 之外 , 担任 了南京 第二 次全 还 国美展 国画审查委员之一 。姑且不论 高 氏在这方 面所 起作用

试论常玉绘画作品中色彩的“少即是多”

试论常玉绘画作品中色彩的“少即是多”

试论常玉绘画作品中色彩的“少即是多”作者:吴璋南来源:《美与时代·中》2024年第03期摘要:以“少即是多”这一艺术创作理念对常玉绘画作品中的色彩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常玉的艺术生平及所造就出的独特绘画方式,分析常玉绘画作品中色彩的专有语言表达,同时,围绕主题、色彩、表现技巧方面试论“少即是多”理念在绘画创作中的指导意义。

常玉一生的绘画作品中都贯穿着“少即是多”理念,他用最少的色彩表达最丰盈的内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自由不拘泥地以中国美学手法演绎西方绘画。

关键词:常玉;绘画;“少即是多”;中国美学;情感表达一、常玉艺术生平及所造就的独特绘画风格常玉年幼跟随父亲学习中国传统书画,为艺术启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幼便有着过人的艺术造诣。

家境殷实的常玉是第一代留法画家,由于艺术观念不同,他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比较规范的学校开展学习,而是选择一所开放自由的私立美术学校“大茅屋”画馆(Giande Chaumiceie)。

参与其中,对艺术画作深入探究,成为常玉绘画创作呈现独特性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

在海外另辟蹊径的学习方式与儿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常玉一生的绘画风格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作品就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是喜怒哀乐的自然宣泄。

常玉虽一生坎坷不定,却又锋芒毕露,对于艺术永远抱有“自由、纯粹、抒发、反思、再造”的理念。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创作者主观情感和画面意境的呈现,西方传统绘画则将客观物象作为主要内容,强调写实与再现。

常玉一生经历过中国社会的不同阶段,也旅居过很多国家,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他的艺术观念产生碰撞,在矛盾与统一的基础上为他的绘画创作带来了影响。

文章在分析常玉绘画作品的色彩运用时,一方面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内部价值,另一方面也思考西方文化引起的外部价值。

二、常玉绘画作品中色彩的专有语言表达每一位画家都有自己专有的色彩语言表达,并在作品创作中伴随一生:凡·高的黄,炙热又闪光;高更的绿,清澈又纯粹;莫奈的紫,通透而温柔;常玉的粉,浪漫又轻盈。

“本手、妙手、俗手”高考满分作文15篇

“本手、妙手、俗手”高考满分作文15篇

“本手、妙手、俗手”高考总分值作文15篇篇一《夯实根底,力争创新》围棋的本手、妙手和俗手其实是三个不同棋艺程度的划分,但正是这样,却告诉了我们很深化地道理:要着力夯实本手的根本功,在此根底上,再拓展妙手的才能,同时要防止俗手。

就此,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打好根本功?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打好根本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好根底知识,练好知识根本功。

诚然,根本功未必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但是确是我们一生的财富与宝藏。

我们必须成认,学习根底知识是非常辛苦的,有时候甚至是枯燥无味、令人生厌的。

问题在于,我们为何还要学根底知识?学习根底知识到底对于创新有何意义和价值?我们要深化认识到这样一个到了:根底知识是我们创新的根底!我们学习根本知识,不只是为了学习这些知识,而且还要从学习这些知识中理解这些知识为什么是这样的,如何去理解这些知识,如何把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

比方,我们在小学要学写日记、作文。

作文是怎么来得?它是把我们的想法用句子、段落明晰地表达出来,而且我们可以表达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思想。

我们高中阶段的作文,我们要写得有新意,更重要的是要在立意上有所打破,与常人思维不同,这就是创新。

我们学数学,懂得了推理的重要性,我们就可以把逻辑推理运用到很多领域。

因此,归纳的方法、概括的方法、逻辑推理的方法,都是我们学习根底知识的方法,同时也是我们将来进展创新的方法根底。

要把我们的考虑和观点表述出来,这就需要归纳和概括。

我们要从某一个观点出发推出新的论断,这就需要逻辑推理。

假如没有这些方法,我们就无法创新,所以根底知识是创新的根基。

根底知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根本概念,判断与常识。

假如我们没有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学习,我们就不可能不具备这些课程的根本知识,我们对于这个社会和国家,对于人类的历史和文明,对于科技的开展与人工智能,等等,都将是一头雾水,一无所知。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A.惘mǎnɡB.箴zhēn C.濡rǔD.附fū2.以下是上面语段中填入横线上的字,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鹜B.决C.其D.即二、选择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拔河比赛激烈无比,同学们的加油呐喊声如雷贯耳....。

B.读书时,我们要全面地分析和理解文章的观点,切不可断章取义....。

C.老王为人热情,对人嘘寒问暖,强聒不舍....,大家都很喜欢他。

D.有的人经常说一套,做一套,言行相顾....,久而久之,大家就不再相信他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成品率低是因为该公司私自改动机器数据且操作不当造成的。

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C.“双减”政策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本真。

D.劳动课有利于提升广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三、现代文阅读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专注造就成功。

沃伦•哈特格伦很小就做了一名挖沙工人。

挖沙工作是漫长又辛苦的工作,这让沃伦•哈特格伦下决心要成就一番事业。

从1969年开始,他每天收集150个标本,共做了大约300万字的笔记,终于找到了南非树蛙的生活规律。

同时,他从这些蛙类身上提取了世界上极为罕见的一种能预防皮肤病的药物。

他因此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研究南非树蛙的专家,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1)本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采用了论证的方法。

(2)请给文段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四、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清幽逸事入素绢

清幽逸事入素绢

清幽逸事入素绢作者:***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06期202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推出校庆系列大展,“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展便是其一。

此展名家荟萃,精品迭出,《顾绣山水人物四条屏》作为唯一一件刺绣绘画作品,无疑十分吸引人们的关注。

这组刺绣虽然绘的是山水人物,但皆传递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文人雅集。

自古文人雅士皆有“以文会友”的传统,常广邀志同道合者,择佳期结伴而游,寻青山绿水,松风竹月之地,一同游山玩水,吟诗作画,烹泉煮茗,在杯觥交错之间,解衣磅礴之际,挥毫泼墨,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

观此类文会、雅集题材的作品,令观者心向神往,皆愿亲历此等盛会,一窥古代文人墨客的风神气韵。

文人雅集与露香园顾绣虽说从古至今,历史上的文人雅集多不胜数,如:“西汉梁苑之游”“建安七子邺下之游”“西晋金谷园雅集”“北宋西园雅集”“元代玉山雅集”等等,但是最令后人沉醉缅怀的当属大名鼎鼎的兰亭雅集,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在惠风和畅的兰亭,文人们列坐清泉之侧,曲水流觞,饮酒作诗。

在微醺之际的王羲之有感而发,肆意书就千古名作《兰亭集序》,此作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气脉贯通,顾盼生辉,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文人雅集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吟诗作画外,还有共赏奇珍,弹琴长啸,翩然起舞,垂钓倚石,坐而论道等,因令后人追思效仿不已,而生出许多创作灵感。

后人皆都以诗词、书画等形式去呈现当时集会的场景,像李公麟、马远、仇英、赵孟頫、文徴明、唐寅、石涛、丁观鹏、华嵒等皆有此题材之画作。

除书画之外,在刺绣艺术上此雅集题材亦有展现,如清华艺术博物馆所藏《顾绣山水人物四条屏》,可见其影响。

顾绣起源于明嘉靖年间松江顾氏家族,其家主顾名世原是明内府管理宝物的官吏,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上海建“露香园”,并居于此,所以顾绣也被称为“露香园顾绣”。

顾氏女眷艺术修养极高,均爱女红,常以宋元名画为蓝本,以针为笔刺绣出山水楼阁、花鸟人物,针法与色彩运用独具一格。

画展观后感5篇600字

画展观后感5篇600字

画展观后感5篇600字通过这次画展,我树立了学画的信心,更增添了学画的兴趣,你呢?你看了画展有什么感受呢?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画展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画展观后感1我自幼爱画,对各画种均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中国山水画情有独钟.前段时间,有缘偶遇一幅作品:悠悠流云,飘逸间含着深沉:巍巍峰峦,苍茫里藏着秀润;流泉飞瀑,如闻其声;村落丛林,掩映成趣.细品之,笔触老辣,水墨酣畅,气象恢宏,真是令我心生向往,并牢牢记住了这位叫〝来支钢〞的画家.得知来先生将在深圳举办画展,我立刻从西安前往深圳美术馆观看《来支钢水墨艺术大展》.一幅幅水墨山水画把展厅变成了一个黑白两色的纯净世界,瞬间让人体会了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仔细欣赏这些作品,或悬崖古松苍莽,或山村野径闲适,或古镇纯朴风韵.那群峰竞秀之磅礴令人激动,那云叠雾障之悠远引你遐想,即便是一棵枝丫横陈的古树也显非凡韵致.虽是中国水墨画,自然景物的立体感.质量感和空间感都处理得很完美,画家的非凡功力——造型使我叹服.走出前厅,转入中厅,迎面墙上一幅《峡道》.侧面一幅《艺道》将我震撼.徜徉在巨型山水长卷前,感受云海翻涌,山水扑面,和鸣声声.又有村落梨花,人间生灵.画家笔下的山水奇观多么像一首雄浑激越的交响曲,起伏跌宕,让人沉醉其间.仿佛在旅途中,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正应了古人评画的那句〝画中境界可居可游〞!我想这应是画家来支钢的第二个非凡本领——造境.有型有境的画我亦见过不少,但打动人的却不多,我觉得来支钢的画真正动人的地方是〝有情〞.情是什么?情是大山大水的表情,是画家笔下的山水之境,仿佛山水也是有喜怒哀乐的.如他的作品《崛起》,那是一种呐喊,一种激情;而《涓涓涌泉》中,则是一种欣慰与欢畅.这种蕴含在水墨间的情感,才是作品真正的灵魂.我觉得这是一个画家最难达到的高度——造情.来支钢作品的最重要的技法是积墨,这是中国传统技法,上可追溯到北宋郭熙,后有清初的`龚贤,继而黄宾虹发掘了这一技法,李可染又将其推动发展.来支钢是李可染大师的第二代传人,既从师长处传承技法吸取养分,又有个人心得加以创新,其积墨通透灵气,毫无板结之象,可以说对积墨技法的掌握和运用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支钢先生_岁开始学习画画,日复一日,从师练习.他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辛苦,我们所看到的《艺道》耗时八月余才完成,一丝一缕,一点一画,墨干了又积,几十遍后才终于成就这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细赏作品,可觉其力透纸背,千笔万笔,笔笔无敷衍懈怠,无丝毫轻浮油滑.想起来支钢先生在不同场合讲过的一句话:〝作积墨来不得半点偷懒,人家出游,我在画画;人家吃饭,我在画画;人家睡觉,我还在画画;我就是在梦里,还在想着明天的画该怎么画.〞天道酬勤,来支钢终于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成为继承与发扬中国水墨艺术文化的新一代画家.人如其画,画如其人.我忽然感悟到,他的积墨初看是一种功夫,其实是一种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才成就了他.画展观后感2早就听过3D电影,自己也亲身体验——带着3D电影专用眼镜看过.画面逼真,十分刺激,但是,3D画展?可没有听说过,是不是也要带着3D眼镜看呢?带着许多疑问,我进入了这个展览.工作人员直接领我和表姐进入了展厅内,随后便关上了前门.首先映入眼帘是〝〞总统,〝〞站立在那儿,友好伸出右手,逼真样子仿佛真人般.我也伸出右手,〝咔嚓——〞,和〝〞来了个〝友好合作〞.接着我看到了一张画,上面有两个翅膀,看起来十分华丽,用现在常用词来形容就是〝高大上〞.表姐这时便迫不及待地奔上去,让我赶紧拍.不得不说,这个3D画展虽然用肉眼看立体感不是很强,但是照片效果却是杠杠——十分立体.继续深入展厅内,许多充满了创意3D画接踵而至,如同一个3D画盛宴一般,奇思妙想与3D画结合起来,给人无限遐想:流着口水,张牙舞爪却被从画框里拉出来,眼神中似乎还隐藏着不甘;马戏团小丑魔术师变出了一帽子沉甸甸美元;巨龙在破碎浮空岩石中穿梭,翱翔;坐在公园长椅上聆听着白裙天使美妙小提琴演奏;与北极冰屋外怪叫着扑进来北极熊〞生死一战〝;提起山水画卷却一不小心让其中奔腾河水倾泻而出;福安名小吃店厨师用力地把一笼包子抬起;拿着消防队泡沫灭火器对着画框中火龙喷吐出火焰一阵乱喷??每一张3D画都是设计师独特想法,不同画有可以不同姿势,相同画也可以有不同姿势,为了不与别人创意重合,倒是想了不少姿势.3D画展还引起了不少小朋友兴趣,有小朋友还兴奋地说:〞我长大也要做一个3D画创作者!〝中国未来发展希望在我们这些祖国花儿身上,我们要努力学习,为国家,为民族争光!画展观后感3柳绿花红,燕语呢喃,蝴蝶翩跹,春意盎然,一年一度的画展在市中心的美术馆如期举行.我和朋友相约去观看画展.踏进金碧辉煌的美术馆大门,我的心情如释负重般喜悦,各色各样的画作顷刻间映入我的眼帘: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别具一格的油画.历史悠久的剪纸……一幅幅犹如神来之笔的画不是马精选虎随意刻画,而是创作家们日以继夜.坚持不懈的努力成果.我被这些不落窠臼.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所渲染的气氛熏陶了.等我苏醒过来,四周已经荒无人烟.只有一位瘦骨嶙峋.白皙如玉的小女孩,她正是我的朋友.只见她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幅普普通通的《老牛饮水图》,仿佛魂魄出鞘.难道其中有什么玄机吗?有,肯定有.于是,我怀揣着这个疑问定睛观看.这是一幅油画.汩汩的溪流旁边玉立着几棵杨柳,被淡淡的薄雾笼罩着,显得格外明亮动人.大方端庄.柳树姑娘迎着徐徐春风,伴着潇潇春雨,跳着婀娜多姿的舞蹈.翠绿的草坪上几只毛色暗淡的老牛悠闲自在地啃食着青草,溪流边的两只小牛已经皮干唇裂,大口大口地饮水.我越看越深陷其中,似乎听到了小牛饮水时的咕噜声,感受到它们撕心裂肺的〝渴〞.忽然,清澈见底的溪水突然干涸,变成了血水.我好像看见了转瞬即逝的最后的地球.这时,夕阳西下,我猛然想起刚才的疑问,竟发现我已是泪眼模糊,身旁的她更是泣不成声.画展观后感4新年伊始,大地春回.历史文化名城威远楼隆重举办〝原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泉州团队战友书画展〞,它是一朵鲜艳的报春花,又是一组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在驱走长夜.迎来光明的革命斗争年代,他们一手握着武装斗争的枪杆子,一手握着文化斗争的笔杆子,与反动派作血与火的抗争.笔者怀着深深的敬意,详细参观了这个不平常的展览.参加这次展出的作者有33人,其中_人有的为革命牺牲,有的已经辞世,作品60幅.书法真.草.隶.篆四体皆备,还有金石篆刻;国画花鸟.山水.人物俱全,以及版画.素描.实用美术等,可谓琳琅满目,洋洋大观.时间跨越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品不乏名家,也有业余爱好者,但他们都是出生入死的革命者,故此次展览有别于一般的书画展,在欣赏佳作的同时,也得到一次革命教育的机会.许集美老先生为此展书写〝刺桐花红〞,署款幸存者;还有〝晋水滔滔〞及陈毅元帅的诗作〝大雪压青松……〞等三件作品,寓意甚深,以革命者的笔墨写革命者大无畏的胸襟,书作浑厚,凛然有一股刚烈正气.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老人吴文楚先生〝应泉州诗协之邀有感而作〞的七律行楷书作,章法严谨,笔力沉雄,诗文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社会,〝卅年奋斗山河壮,万里长征日月光.旷代奇功谁比拟,兆民齐唱红东方〞.诗文精妙,书作不凡,是件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佳作.革命烈士郑家玄能书善画.素描自画像显其具有相当的写实功夫,一个温饱无着的穷苦孩子能够如此,足见其聪慧而好学.时年十六岁的他〝自序文稿〞,分明的爱与憎:爱的是穷苦的亲人,憎的是旧社会的贪官污吏及所造成的民生凋敝.年少的他,思想深度与笔力功底,已是不凡.还有一封洋溢着浓烈亲情的家信,观后使人肃然起敬,思绪万端.书法佳作,不求工而自工,家玄烈士是也,此尤弥足珍贵也.许霏先生的金石.篆刻.书法,早已名驰遐迩.展示的作品中为数众多的名人治印,其中有赵朴初.梁披云.黄胄.吴作人.邓琳等.笔者探访朱义斌先生得知,许先生在解放战争中为游击队镌刻关防及许集美.郑种植.朱义斌的名字印;还仿刻白区的〝身份证〞.〝通行证〞,几乎以假乱真,从未被敌人所发觉,保护了革命战友的安全.足见其篆刻技艺的高超与文化人一颗赤诚而炽烈的心,实在难能可贵.许先生的书法.金石源于深厚的传统功力,而又有自家风采,先生尤精篆书.磅礴大气,秦汉之风存焉.史其敏先生多才多艺,吾辈只知其善摄影,少知其善木刻.善国画.木刻一艺除要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外,再需以纯熟.细腻.精准.凌厉的刀法取胜.展出的数件作品都源于对生活有认真的体察,故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名画家洪世清先生的指代笔入画蜚声艺坛.此次参展四尺金宣朱色指画劲松尤为醒目,枝叶繁茂,干粗如柱,刚强.不屈.生机,乃至顶天立地,是革命者形象的化身.还有常见他入画的苍鹰.熊猫,都是上乘佳作.画家李硕卿先生以国画山水见长而名扬画坛,以小品山水参展.还有少年贫苦而自学成才的书.画.篆刻家张人希老先生,参展作品国画花鸟,笔墨清新.施能鹤先生行书,笔墨淋漓.曾杰先生自作〝迎澳门回归诗〞老辣苍茫,陈登标先生的人物画以传神见长,线条简约,落笔大胆,笔者尤其欣喜他的戏曲人物画,善于捕捉神情的瞬间,妙趣横生,自成一家风格.黄福海老先生年轻时与弘一大师有缘,精习弘公书体,几可乱真.笔者综观今人研弘公书体者,黄老先生居其上.弘公书体以篆法入书,中锋行笔,藏头护尾,玉润珠圆,欹正相生,简约中而见丰富,此书体难习,形神兼备,诚属不易.张毓昆先生有才气,以诗文见长,也善笔墨.朱义斌老先生的柳体楷书作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出规入矩,形准神融,古稀之年,治学求艺犹能如此专精,是吾辈之风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革命者的书画作品,跨越的时空很长,在那硝烟与烽火的年代能以笔代戈,讨伐敌人,今者应更加珍视这些作品的历史价值,或许是挂一而漏百了.参观此战友书画展既是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也应该是再一次接受革命教育.愿艺术之花与革命火花永远盛开.画展观后感5今天又去了市里看了萨尔瓦多·达利的画展——《达利的派对》上个星期只大概了一遍,从中留有许多的疑问,回来之后又查了资料与问了相关的朋友,对其中一些问题有了一些答案.从中得到的知识与感悟还是增加了许多.真有种看不够的感觉啊.整场的作品主要由版画与雕塑组成.首先,解决上次第一个问题,〝这些都是他的画吗,是什么画,是版画吗?〝上次还在怀疑是不是原画复制呢.这里给大家解说一下,原画复制的现象.如果,艺术家自己制作的版画,通过制版与创作做出的版画,这种方式的都是有非常高的价值的作品.还有一种就是版画工人通过艺术家的授权把艺术家的作品复制做成版画,这个在收藏上来讲就比较廉价,但是也是授权收藏.而美术馆这次的这些墙上的作品,都是达利的原创版画作品在每个作品下面都有铅笔签名与一串数字在那个水彩版画系列里,我们看到每幅画下面都有一个签名和一个数字.签名是他的个人签名(大概是名字吧,我没看出来,)41/100这个数字的意思,在上版画课的时候我给孩子们讲过,意思就是这幅画一共制作了100幅,这个是其中第41幅.所以,我们在以后去看展的时候,要是看见了这样的数字,那就是这个版画的印制数量与顺序那么,我们会想去看展,要做那些准备呢.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画家,或者你可以简单的了解,简单到知道他是哪个时期的人,哪国的人,他都有哪些著名的作品?这些已经可以了!或者,我们只是很随意的去看展,根本没顾忌看他到底是怎么样的人,那么也可以,不必给自己很大压力,我们到底有没有看懂,因为美术馆对于孩子来说当然没有科技馆或者自然博物馆等等有吸引力了,因为美术馆里的东西对于孩子来互动太少.在介绍画家的作品时我想与孩子的作品一起比较,一起讲,因为画家我们不了解,但是孩子我们了解.是的,或许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也成为了画家,那么这些人小时候有怎么样的童年经历,让他们那么相似.本以为去看展,会看见我平时在网络上,或者某些杂志或者书上看到的那么著名的作品,然而常见的一个也没有.开始有点失落,可最后发现收获太大了.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来说我觉得我收获很大,因为我看到了达利的日常状态,他的这些画就像孩子平时画的自由绘画,这是主题都是他在意的事情,他日常的内心是如何,因为我看到了这些才理解了他的那么些典型的著作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这是画家的心路历程,而这些正是我研究的课题很多时候正是因为看到了孩子的自由绘画作品,知道孩子们关注的是什么,所以才对他们有所了解,在引导孩子们进行艺术活动时,才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让他们画的更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关注点,所以就像达利,他的画里总有自己的绘画主角符号,他画大龙虾,细长腿的大象,嘴唇,撑杆,软软的时钟.那么看看咱们的小朋友,他们是不是画画的时候总是爱画如〝爱心〞〝小公主〞〝钻石〞〝猫咪〞〝电车线〞〝地铁线〞〝公交车〞等等那么这就是属于孩子们的绘画符号,他们那么喜欢画,所以我们是不是不必焦虑了,不必担心他总是画这个不画那些呢,画吧,让他们把一个主题研究的更透彻一些吧,不要打扰了他们的专注研究某个主题的潜力.达利太疯狂了,在哪个没电脑没PS的年代,把艺术当玩,就哪个胡子都玩出那么多的花样,摆拍了那么多造型让别人给他拍照.这样的神人的作品当然疯狂了,当然他不是无法无天的胡乱想象.要求自己的画技法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水平,创作思路却超越现实,甚至是批判讽刺这个世界,也是他想达到的境界吧.20世界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如何在回到_世界,我们没有办法看到他的作品,而如果你想去看他的画展得去趟西班牙,现在他就来到了家门口,去看看吧,从开车去到看完回来,很快只需要三个小时,我们需要带着孩子去开开眼界.画展观后感范文5篇600字。

痴醉瓷艺,何惧风雨

痴醉瓷艺,何惧风雨

63非遗大师“我爱好青瓷创作,并将一直努力地从事青瓷创作。

从艺二十几年来,不敢说有所成就,但现在是越做越喜欢,越做越有意思了。

”他或许不是为青瓷而生,甚至差点与之擦肩而过,他也不是世家传承,亦不是科班出身,他在学校学的是矿山机械专业,毕业后从事的也是与之相关的工作,做青瓷,只源于他的痴迷。

然而,一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仅凭自己的爱好来坚持,真的能行吗?蒋同磊用他的青瓷人生告诉我们,只要有心,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难,拉坯、修坯、调釉、上釉再到窑里烧造,什么都要靠自己摸索,因此,一开始确实走了很多弯路。

有人问我失败了多少次,我跟他说你不如问我成功了多少次,这个我反而能算得过来。

现在回头想想,能有今天,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从最初的不懂到一知半解再到小有成就,确实是他对青瓷的痴迷和执着支撑他走到这一步。

自1987年接触到青瓷以后,蒋同磊就迷上了。

20世纪90年代初期 ,他不顾家人的反对,辞去了工作做青瓷,并于1992年创办了龙泉市孙坑窑瓷庄。

因为没有师傅的指导,全凭自己摸索,失败是很平常的事情。

最困难的时候,他拖欠着工人的工资,每个月只能给他们发点生活费。

如今的他已非昔日。

二十多年来,他对青瓷艺术孜孜以求,不断学习、摸索、磨练、实践,系统地掌握了胎料、釉料配制,手工拉坯成型,绞胎、修坯、施釉工艺,刻、划、堆、塑装饰,艺术设计,青瓷烧成等各项技艺,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工艺水平。

首先是多种青釉的调配技术。

通过翻阅大量的釉料配制书籍,到各地寻找矿点,经过多次的研磨和多元的配方配比,配制出铁胎釉、月白釉、粉青釉、梅子青釉、哥窑釉等六七种青瓷釉配方,研发出能呈现不同审美效果的多种釉色。

其中月白釉、哥窑铁胎釉产品更为独特,为目前少数几位能成功烧制者之一。

“梅子青是龙泉青瓷的传统釉色,但梅子青要调配得厚道与到位,是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的。

而且,一样的原材料,一样的调配,也不能保证每次烧出来的梅子青都是一样的颜色,这就是龙泉青瓷的神奇之处。

氤氲长虹—黄宾虹书画作品展等

氤氲长虹—黄宾虹书画作品展等

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C ALLIGRAPHY
氤氲长虹—
7月2日,由天津博物馆、
7月12日,“无尽意·痕—冯远绘画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

展览以“尚意人文”“尚技形神”“时史之中”“有无之间”四个单元,展出冯远作品188件,创作时间跨度长达40年,是对冯远创作生涯最系统、最完整的一次阶段性总结。

开幕式上,冯远向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捐赠《香格里拉远眺》等47件(套)绘画作品,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为冯远颁发捐赠证书。

人间有情——丰子恺漫画艺术传承展
7月12日,由丰子恺研究会、北京市紫竹院公园管理处主办的“人间有情—丰子恺漫画艺术传承展”在紫竹院公园行宫开幕。

展示丰子恺、丰一吟、宋菲君丰氏三代人的漫画、书法作品100余幅,同时展出丰子恺的恩师弘一法师的3幅书法作品,以及
144。

日用之道

日用之道

日用之道作者:来源:《中华手工》2016年第07期走得太快,便会忽略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点滴。

手工艺也同样如此,只顾技艺精湛,便会忘记陶瓷再美,也是盛东西的器物。

日用即道,每一件手作器物,都该具有生活实用功能。

在手工艺日渐式微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把它融入当下生活?沈宝宏 U+家具总设计师让传统手工艺融入生活需要美学的创新。

当下手工艺为何不好?主要因为缺少当代的美,缺少对美的把握和创造。

这需要静下心来寻找当下的生活美学。

最近几年我发现宋代的生活美学极其雅致,山间的草堂、文人的茶盏,甚至树下的草席都特别迷人。

我就把这些美通过现代家具来展示,但是怎么用现代的审美来对传统的中国基因做一个提炼,这是我目前最大的困惑。

范炜焱焱鼎-Yanding创意生活品牌创始人这也是苏州手作的整体困惑。

大家都知道苏工百作,苏州有太多好的手艺,为什么很少有融入到当下生活的产品呢?我在爱马仕上班时,在品牌博物馆里看到许多传统工艺的图文、视频、实物资料,非常齐全。

震撼之余,能感受到爱马仕对手艺的用心,的确是不惜成本去保护。

我想,我们也应该这样,然后才能用当代的东西,去唤醒、去激发传统手工艺,让它活在当下。

就像我现在做的缂丝,我一定是先从基本功开始做起,深入了解它的工艺、文化,然后再对它“动手”。

陈曹倩中国女红坊创始人我觉得女红是最融入生活的技艺。

每个家里的妈妈都会做女红,给孩子做婴儿被,为家人缝衣服扣子。

用最简单的手艺来表达你的关心,让技艺融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从前的妈妈把破了的裤子用线缝成一个圆圈,现在的妈妈用卡通贴布来缝。

只要用心,就是最好的创新。

李涛方太电商总经理我们是一个制造品牌,其实厨电离生活非常近,所以需要不断在材质、工艺和科技上创新,才能更与时俱进适应当下的生活。

手工艺精神和工匠精神都是做高端品牌所必备的。

我们在工匠精神、文化传承、对美学追求和技术追求这方面,也会有执着的、精益求精的追求。

王焕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所副研究员我到手工艺研究所工作4年,做了6次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的首发式、展览以及研讨会。

【首发】论中国艺术的和谐美

【首发】论中国艺术的和谐美

鞍山钢铁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SHAN INSTITUTE OF IRON AND STEELTECHNOLOGY1999年 第22卷 第5期 Vol .22 No.5 1999论中国艺术的和谐美刘保刚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气的宇宙观,具体化为整体功能,决定了中国艺术和谐美的特征就是整体的和谐,这种整体的和谐是容纳万有的和谐观;是把时间空间化的和谐观,是对立而不相抗的和谐观.关键词:中国艺术;传统文化;和谐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654(1999)05-0314-07On Harmonious Beauty of Chinese ArtLIU Bao-gang(Luliang Prefecture Party School,Lishi 033000,China)Abstract:The world view of Qi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hich forms concrete whole fuction,decides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art harmonious beauty,the whole harmony.The whole harmony is the harmonious view that can accomodate everything,that can change time into space and that is antagonistic to each other in stead of confrontation.Key Words:the Chinese art;traditioal culture;harmonious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管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理论,都认为美在整体的和谐. 《礼.乐记》曰:“地气上阝 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物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儒家大师荀卿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这两句话是互文见义的,即天地阴阳交接而发生变化,产生万物.《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曰:“中者,天下之所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举天地之道美于和.” 中国“和”文化由天地之和反映出天人之和与人人之和,天人可以互相感应,人间的事情要做好,必须得到天的保佑,所以中国人竭力追求一种天与人的和谐状态.《庄子.天道》曰:“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国语.周语下》曰:“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 说到人人之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间要相安无事,也得“以和为贵”,《庄子.天道》曰:“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儒家的“礼”即是要把人与人约束在一定的伦理秩序之内,追求的是人与人的和谐秩序.在《礼记》和《孟子》中所描绘的“大同”世界即是人人相亲相爱、和谐相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老子》所描绘的理想世界是没有人世纷争,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也以“和”为特色. 除了“天人之和”、“人人之和”之外,由此进一步深入的即是人的心理行为之和.因此和又成为中国古代的心理行为准则.《中庸》曰:“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论语》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由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中国美学中就形成了以“和”为美的法则.《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庄子.天道》曰:“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种“朴素之美”,即人按其木然无知无欲的天性与天与人无为而处,最后达到“与天和”、“与人和”、“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并受制约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艺术也就形成以“和”为特色的中国艺术美. 中国的音乐的美是以“声和”为特征的.在音乐形式方面的“和”,即是一系列的音乐元素的对立协调.《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其中“音声相和”即是音乐以和谐为美.《左传》在总结这些和谐时说:“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这里的相成、相济都是指的和谐,相成是不同因素的和谐,相济是对立因素的和谐.在音乐的内容上,“和”即音乐表现的情感必须中正和平.中国文化认为,中和的情感是美的情感. 中国音乐中“和”的美学思想已认识到音乐中乐音的不同音高同发音物体的长度、体积、重量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吕氏春秋.仲夏纪》曰:“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音乐是从一定的度量关系中产生出来.比如现代乐器中短笛的长度最短,只有长笛的二分之一,体积也最小,可是在管弦乐队中的音区最高;低音提琴是个庞然大物,有一人多高,在乐队中体积最大,可是在管弦乐队中的音区最低.中国春秋时代的管仲提出了“三分损益法”(损是减少,益是增加),就是用减少或增加弦长(一说管长)的三分之一来求“律”的方法.由此而求出了五律:徵、羽、宫、商、角.具体求法是,假如“宫”音的长度为81,求下方纯四度的“徵”音则增加三分之一的长度,81×4/3=108;求徵音上方纯五度的“商”音则减少次一律长度的三分之一,108×2/3=72;再求“商”音下方的纯四度“羽”音,为三分益一,72×4/3=96;再求“羽”音上方的纯五度“角”音,为三分损一,96×2/3=64,如此循环相生,便求得五个律的弦长比例关系: 在此基础上继续推算下去则形成了十二律,实际上是十二不平均律. 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已经通过音乐中不同质的因素的配合来寻求音乐的和谐美,而最能体现中国音乐艺术和谐美的可以说要数中国的古琴,古琴又称七弦琴.中国的古琴中积淀了深厚的古代文化内涵,曲目中保留了极为古老的音调,演奏中体现了丰富多变的技法和音色,传递出了源远流长的华夏音乐文化的神韵.在世界所有的乐器中,中国的古琴犹如人类的“长寿之王”,能够讲述最遥远的往事,吟唱最古老的歌曲.我们倘能置身于古琴音乐之中,聆听那古老的音乐语言,必定会深刻感受到我们祖先创造的是多么神奇的音乐!它那浩如天地、灿若日月的博大精深,真正体现了音乐中人和宇宙的交融. 中国绘画艺术的和谐观,主要体现在构图和色彩,从构图来看其和谐体现了宇宙秩序,是宇宙秩序的微缩.在书法理论方面,西晋的成公绥便提出了“分白赋黑”的说法.就书法而言,如何在一张白纸上将黑色的线条处理得风韵有致,使得黑白交相辉映,整幅字气韵贯通,这便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整体和谐美. 中国古人将世界看成一件艺术品,一幅画,取法于客观世界.山水映带,草木相依,造化的安排自成格局.画家要从这天然的布局中去理会绘画的章法.对于世界的美的观照是艺术地表现世界的前提.对于中国画来讲,“一幅画里分三截,中下上来求生意,生意虽无一定格,其中却有至成理”(见《美术》,1961年第6期)“民间画师作画,常把一幅纸虚折为三叠,谓之‘天地人三才’,从而分出主次人物的位置,及花月庭园、灯几宫室等布局,并以折叠线作为人体器物高低比例和景色远近层次之尺度.其法至妙,且变化无穷”.(见《美术》1961第6期)“三才”是源于《易.系》,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三才”用于中国绘画,便是构图上依上、中、下分割空间.中国绘画的这种整体构图观即是中国绘画深层美学观念. 由于中国文化的气的宇宙观,从这种宇宙观出发,中国绘画和谐美也就表现为整体的和谐,其构图也就是抽象的空间分布,这种空间分布也就形成了中国绘画的“隐喻”色彩. 第一,以伦理精神布局构图.即以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秩序规范构图如君臣、父子、夫妻、主仆等.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说:“一幅画中主山与群山如祖孙父子然,主山即祖山也,要庄重顾盼而有情,群山要恭谨顺承而不背.石陂陀如众孙,要欢跃罗列而有致.祖孙父子形异而脉不殊,其脉络贯穿形体相连处.”北宋郭熙、郭思父子合著的《林泉高致》在谈到山水画的构图时说:“山水先理会大山,名为主峰.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之主于此,故曰主峰,如君臣上下也.林石先理会一大松,名为宗老,宗老已定,方作次杂窠、小卉、女萝、碎石.以其一山表之于此,故曰宗老,如君子小人也”.这种以空间定位构成的和谐美,完全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东、南、西、北、中、木、火、金、水、土.中国农业社会重土,所以土为中.由此理而形成中国绘画和谐美的意识,主体为君、为父、为主,其他如臣、如子、如仆;空间的定位也就伦理化了.这样,中国绘画整体美的和谐关系也就由此框定. 第二,从宇宙的整体性、从万物的生克关系来确定绘画构图的和谐原理. 中国的《周易》哲学“兼三才而两之”的原理,将天、地、人统统纳入“阴阳”的机运之中,万物由阴阳交感产生,八卦分别代表天、地、山、泽、水、火、风、雷,大化流行,遂成宇宙,又把时(干支连属)、空(东南西北中)纳入五行,于是终成宇宙整体.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多种象样,无非相生相克而已,所以,宇宙的运行、稳定、和谐也就有了秩序和规律. 中国绘画通过对这大宇宙秩序的把握来构筑中国画的和谐美——整体和谐.清朝人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说:“自天地一阖一癖而万物之成形成象,无不由气之摩荡自然而成,画之作也亦然.古人之作画也以笔之动而为阳,以墨之静而为阴,以笔取气为阳,以墨生彩为阴.体阴阳以用笔墨,故每一画成,大而邱壑位置,小而树石沙水,无一点笔不精当,无一点不生动,是其功力纯熟,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其画所以称绝也.” 第三,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和谐构图理论. 沈宗骞说:“天地之故,一开一合尽之矣.自元会运世,以至分刻呼吸之倾,无往非开合也,能体此则可以论作画结局之道矣.……至于布局,将欲作结密郁塞,必先之以疏落点缀;将欲作平衍纡徐,必先以峭拔陡绝;将欲虚灭,必先之以充实;将欲幽邃,必先之以显爽.凡此,皆开合之为用也.” 所谓“元会运世”,即宇宙运行的意思. 在中国的古典绘画理论中,有一系列的一组一组的概念,并且这每一组概念都是对立并存的.如主与宾、疏与密、开与合、虚与实、藏与露、隐与显、繁与简、纵与横、动与静、奇与正等等.这些概念在我们看来是很自然的,但要进一步追溯则是深深的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表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 在谈到疏与密时,清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对字画的疏密处理,有一段既简要又精彩的话:“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上》) 在谈到虚与实时,笪重光在《画筌》中说:“山实,虚之以烟霭;山虚,实之以亭台”对这种对立统一的处理效果,蒋和在《学画杂谈》中说:“一虚一实、一疏一密、一参一差,即阴阳昼夜消息之理也”(邹一桂:《小山画谱》),正是这种对立统一的和谐的宇宙观转移到绘画所形成的中国绘画的和谐美学法则竟是如此的顺畅自然.遵循这种美学法则,我们看看宋代马远、夏王 圭的山水画就可以具体体会到中国绘画艺术的和谐美.马远画山水善于采用以部分表现整体的艺术手法,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使画面有较多的空白,然而这种手法不但没有表现出失衡,而且其表现的和谐美在中国绘画史上都占有独特的地位.《踏歌图》是他的代表作,描绘四个老农于田垅溪桥之间尽情地“踏歌”,互相歌唱,意极融洽.所谓背景峭峰直上,云树参差,巧妙地把山水与风俗结合于一体.其和谐之美自然而生.夏王 圭在构图上又有创新.他善于利用画面上的空白来表现江山的辽阔深远,生动感人,人称“夏半边”.夏王 圭的山水画善于用秃笔,画粗线条,似简率而实隽爽刚劲,笔法苍老,墨汁淋漓.文徵明评论马画“意深”,夏画“趣胜”.然而不管意深也好,趣胜也好,都在和谐之中,和谐才能生意、生趣. 中国绘画艺术的和谐美还在于其色彩的和谐.关于色彩的和谐问题,西方在于科学,中国在于哲学.科学,使西方绘画艺术的色彩和谐明晰与精确.哲学、伦理学使中国绘画艺术的色彩和谐、模糊. 中国的绘画艺术不搞色彩的具体分析,而热衷的是“玄学”.所以中国画没有色彩学,但其设色却是很艺术很和谐的. 中国绘画的设色是观念没色,不是物理学的,而是哲学的,即以阴阳为“观念源”,凸、不平、坚、明、阳也,其他,阴也.在中国的汉代,汉人用阴阳五行解释色彩的构成、变化、性质,在无意中,奠定了我国绘画色彩和谐的美学原理.在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黄老之学反而更加流行.在精神上,处于两极的黑白自然与玄学相通.黑白与阴阳相通,所以太极图其阴阳鱼即以黑、白为色,而“黑”为玄道的象征,“白”又与空无、虚静相通.在各种色彩中,黑、白最具玄理.当然“玄”的精神笼罩着中国绘画的各个层面,但是色彩最为明显.儒家纳色于“礼”的规范,将色作为现实秩序的象征,从而使社会机制运行和谐.道家将色化入“道”中.《老子》中“大象无形”、“无状之状”的精神都暗示了黑与白的无边无际无限的表现力;简言之,一无所有的黑与白,是拥有一切,无所不包的.由此,中国绘画走入了水墨的玄界,其美学精神,也就由中国哲学所规定.这种民族文化思想的强大作用,使中国绘画选择了水墨表现市俗人生的离合悲欢,从而也使中国绘画走向了和谐的“玄”的、“空”的、“神”的境界. 在水墨的玄界里,墨借水的稀释作用而使墨色分出浓淡,以此去表现万千的色,只要精神完美,便是上品.这便是所谓的“以墨取色”.沈宗骞说:“天下之物不外形色而已,既以笔取形,自当以墨取色,故画之色非丹铅青绿谓,乃在浓淡明晦之间,能得其道,则情态于此见,远近以此分,精神以此发越.景物以此鲜妍,所谓气韵生动者,实赖用墨得法,令光彩晔然也”(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一,《用墨》). 以黑白构染成象,是中国画用色的鲜明的特色,但这“白”不是颜料所加,而是纸的白色.在三棱镜下的色光光谱,白为100,黑为0,即黑、白两个极端.尽管我们的祖先无法用科学的手段测得黑白的光度,但在实用上却和谐得体.潘天寿先生说:“黑与白为至明朗、确实之对比,又为至高雅、质朴之配合,吾国绘画以黑与白为主色,即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又说:“于黑白之外,又常配以醒目之红色,黑白红相间,远从彩陶始,极具古厚之意趣.民族性格使然”. 中国绘画还把时间空间化,以求时空的和谐.春夏秋冬、东南西北、木火金水土、青、赤、白、黑、黄都构建了一个认识论的逻辑网络.在绘画,中国古人用色顺乎天意的观念,春以青,夏以赤,秋以白,冬以黑,无不以四时的变化而选色.这种色彩的观念,是十足的写意.如唐朝李思训的青山绿水,李思训作画多“勾勒成山”,用大青绿着色,并用螺青苦绿骏皴染,赋色金碧辉映.其实山水之色岂止青绿-然而这种用色尽管不顾自然之色,但又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以玄理天意来用色.青山绿水,倾向于依礼设色,礼以循四时,天象之色,有万物生发之趣,乃生命力的勃盛;而水墨山水,倾向于“道”的理法,以黑白体应阴阳之理,有玄妙清虚之象,蕴古朴澹逸之意. 在中国雕塑艺术领域,由于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是空间艺术,而中国的雕塑艺术由于是生长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因而中国雕塑艺术的和谐美也必然是具有整体和谐美的特征. 中国雕塑艺术整体和谐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重神而轻形和雕塑艺术的空间布局.石窟艺术还同时表现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首先,从雕塑艺术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看.中国艺术的整体和谐就意味着部分必须服从整体的安排,个体必须服从整体的安排,从而得到和谐,产生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那种神韵.所以中国古人在具体创作雕塑作品时先做整体构思和安排,为了适合整体的和谐美,常常使用部分(个体)变形甚至不成比例.如西汉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群雕,整个墓前有立马、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野人、怪兽、卧牛、人、熊、野猪、石蟾等十六七件石刻.石刻的主题在“立马”马蹄下正踩着一个正在挣扎的匈奴奴隶主贵族.从这组群雕的每一个具体的作品都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和墓前的小土堆一起,形成一种整体和谐的意境美,象征了西汉王朝的强大,颂扬了霍去病的赫赫战功.从群雕中的具体的每一雕刻作品来看,并没有精雕细刻,而是循石造型,大刀阔斧,特别是立马的马肚下也没有做镂空处理,而且马的形体不成比例,但从整组群雕的整体来看却高度和谐完美,是世界雕塑史上不可多得的雕塑精品. 中国传统的雕塑作品中,佛教雕塑占有很大比例.佛教雕塑的作品不仅在整体和部分(个体)的关系上表现出了部分(个体)服从整体的和谐美,而且在色彩的使用上,也常常不切实际或部分的用色上很怪,但是用色也服从于整体和谐美,因而这又形成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和谐美的又一特色.例如,位于山西长(zháng)子县城东南二十三公里处的紫云山麓有一四合院式的崇庆寺,寺内西侧大士殿共有菩萨、罗汉二十一尊,殿内的三大菩萨为观音、文殊、普贤,观音居中,配以文殊、普贤两菩萨.这种组合形式前所未有,并且三大菩萨中,文殊骑狮,普贤骑象,有据可查,但让观音骑麒麟却是宋人的创造.麒麟本来与佛毫无关系,它只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瑞兽、仁兽,而在这里却与观音菩萨联系在了一起.另外,狮、象在其它地方都是作立姿,在这里却取卧式.除此之外,十八罗汉也神态各异.象这样的组合布局似乎很怪,但从整体来看并不觉很怪,而且很和谐,意境也很美,也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尊卑、主次的等级秩序. 在佛教雕塑的用色上也同样体现了中国艺术整体和谐美.如在山东泰山西北麓长清县境内的灵岩寺,寺内有四十罗汉,在雕塑这四十罗汉的用色上都用朱砂红、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匣皮紫等矿物颜料进行妆銮.作者根据罗汉的不同身份、年龄、性格、神态来调配色彩,如果我们单独把用色的某一部分拿出来,并没有任何审美价值,但从整体来看却显得清透雅致、精美和谐,特别是法衣的领和花纹饰以白边、调子明亮,使人物更加神彩焕发.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特别是石窟艺术在选地选景方面也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整体和谐美.在造像时尽可能使造像与自然环境和谐.有的巨大的造像不仅“高与山齐,与天地同长久”,而且在山峦起伏、云烟燎绕之中.造像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更增添了彼岸世界的宗教气氛.例如,大足石刻最重要的两处造像,其中一处,开凿在众山拱伏,群峰盘亘,危崖削立,雾锁烟横的北山;另一处在峰顶古木参天的宝顶山.宝顶山造像,更是精心设计、安排了造像内容、形式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在《牧牛图》的构图设计中,以一牧人和一牛为一组,随山崖自然形势雕刻十组牧牛情节:牧童强拉牛回头,挥鞭伏牛,牵牛下山,牧人吹笛,拍手唱歌,攀肩谈笑或仰卧望崖石上,并穿插与鸟栖竹林或果树,以及虎猴鹤等动物.造像题材内容、艺术风格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犹如一幅牧牛美景图画,或一首朴实动听的牧歌.在《雷音图》中把风、雷、雨、电诸神雕刻在临空的悬崖上,增强了诸神在空中驾云作法的神情.匠师们更引山上泉水喷洒在《九龙浴太子》的太子身上.在《牧牛图》中也引入流水的构图,刻牛仰首或跪饮,不仅情景更为生动,水的流动也给人在视觉上增添了美的感受.宝顶山大佛湾造像,利用马蹄形山谷的自然环境,在高15米,长约3000米的东、南、北三面崖壁上,变经文为图像刻满整个崖壁,有如巨大的、图文并茂的石刻经卷,使观者进入造像群就被天上、人间、地狱中种种佛、菩萨、鬼神以及人物形象所包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佛教所宣扬的善、恶、苦、乐、美、丑.身临其境,目眩心惊,心潮为之起伏.在大佛湾周围五六里的路旁,还雕刻有佛、菩萨半身像,观者在进入造像群中心的沿途,就感受到佛、菩萨造像呈现在云里雾中,似乎进入了佛的世界. 中国艺术整体和谐美的特征在建筑艺术中展现的是空间和谐的艺术. 中国建筑不象西方建筑是以个体的高大完美为目的,中国的建筑艺术重视的是群体的和谐而展示的美学特征,而这空间整体和谐美是在时间中展现出来的. 第一,中国的建筑艺术具有封闭性和群体性的特征.如宫殿、寺庙、四合院都是四周围墙封闭.空间确定以后,空间内的整体和谐也就由此而定.空间内仅是一组组群体建筑构成和和谐整体,这个整体用一个院落围起来,大的可容纳万人,小的如一方天井.中国的这种古建筑之美不在单体的造型比例,而在群体的序列组合,不在局部的雕琢装饰,而在整体的神韵风采. 第二,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等级性的特征.在中国文化中,把人与人规范在了宗法人伦的封建等级秩序之中,因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和谐也就反映了这种等级的和谐.中国古代城市的规模和布局,各类建筑的体量和形式,大都是方整划一,主从分明,轴线贯通,层次井然;而且从南到北,千百年保持着统一的风格,基本形式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这种现象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国家统一,皇权至上,等级森严,典章完备,思想意识的传统性很强.以全国的大约2000座城市和其中的各类建筑所构成的巨大形象,突出地刻画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和人们的生活节奏.如古代的北京,作为封建帝王的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地,其设计思想和城市布局,绝对体现帝王权威的封建等级观念.在建筑格局上,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封建皇帝居中为尊,从。

工艺美术:面向人工智能时代

工艺美术:面向人工智能时代

卷首语工艺美术:面向人工智能时代文 陈 炜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后工业时代,当科技与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主旋律,我们似乎习惯了以新颖快捷的标准来评判一切,许多传统工艺显得格外遥远。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传统工艺美术所蕴含的技艺创造与美学观念,历经岁月沉淀,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工艺美术是一部生动写实的史书,从云锦到苏绣,从景泰蓝到玉雕,每一种工艺都是时间的见证者,每一件作品都是文化的传递者。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许多沉睡的传统手工艺被赋予新的生命。

想象一下,当我们穿着苏绣装饰的旗袍,不仅是在展示一件衣物的美,更是展示了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工艺美术诞生于生产中,生产是它生命的本质,唯有结合了新的生产,它才能真正活下去。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为传统工艺美术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AI技术,我们可以对传统纹样进行数字化,创建可供设计师更为广泛使用的图案库;人工智能的算法还能辅助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模拟和预测设计效果,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节约制作成本;此外,通过计算机解析绣样和针法,描述某些特定织绣工艺,尤其是一些极具个性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从而实现传统手工刺绣技艺的数字化生产等。

这些先进技术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更新工艺美术的现代表达方式,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我们必须明白,传统工艺美术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是一种文化。

传统工艺美术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其手工制作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如果人工智能过度介入,可能会削弱或改变这些工艺的核心价值。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需要在尊重和保护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在传统工艺美术之中,在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同时更应谨记传统工艺美术绝不能丢失灵魂。

陈炜(1971—),女,汉族,江苏靖江人,博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技术。

2023年12月2014年创刊2023年第36期(总第120期)本刊申明:凡向本刊投稿的作者,如无特殊声明,稿件一经采用,一律视为作者把文章的纸质期刊、电子期刊、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网络出版等使用权授予本刊以及本刊授权的全文收录数据平台。

其实并不普通

其实并不普通

其实并不普通作者:张盈盈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24年第10期手握毛笔,墨色轻柔地在宣纸上晕开,看似普通实则不然的唯美意境便跃然纸上。

铺开宣纸,倾倒墨汁,墨香弥漫了整个教室。

教授我水墨丹青的先生为我示范,寥寥几笔,绘出了大致轮廓。

写意画,再熟悉不过了,我心想。

又见他换支毛笔,蘸水调色。

上色而已,我更擅长了。

先生的画接近尾声,我看着成品,心中迟疑:这么普通的画,考级能行吗?先生看破我的心思,说:“你试试便知。

”我学着先生的样子,持笔游走,墨汁化开,在雪白的宣纸上撕开一道乍眼的伤口。

先生在一旁看出我的窘迫:“所谓写意,是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运笔不可死板。

”他接过我手中的笔,在纸上看似随意地一挥,夏末池塘中枯萎的残荷便呼之欲出,尽显凄凉之感。

我如梦初醒,意识到这幅画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普通。

在先生的帮助下,我好不容易才完成墨稿,接着就是上色了。

我往调色盘中挤好胭脂、花青、朱砂、三绿等颜料,换支笔,开始调色。

一个浅浅的嫩红色,先生看了一眼,说:“太艳。

”我只好重调。

没想到调出来的要么颜色太重,显得画面暗沉;要么太轻,压不住整个画面的色调;要么又太厚,显得没有生气……一个普通的调色而已,哪來这么多讲究?等我调到合适的颜色,盘里的颜料都快要溢出来。

再看先生的盘子,始终只是那么一小摊,既够用,也不浪费。

我总算是勉勉强强地完成了作品,却总觉得画面太单调,少了什么。

我再去看先生的范例,恍然大悟:近处塘中的残荷、溪水、人家,远处的高山、树林、飞鸟,笔墨间虚实相生,映照出江山如诗。

有近实远虚的层峦叠嶂,烟波浩渺;有浓淡交织的残花枯叶,烟火人家。

每一笔每一画,都是一个故事的开篇。

这还是我原先认为再普通不过的画么?其实根本不普通!先生给我看了他的其他作品,初看都很平淡普通,细看之下才惊觉:这一幅幅画中的意境,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幅画中,往往有多种运笔技法:时而中锋,挺劲爽利;时而藏锋,沉着含蓄;时而逆锋,苍劲生辣;时而顺锋,灵秀活泼……这是我们上千年传承下来的艺术,穿越时光的笔触,将酣畅淋漓的墨痕烙印在纸上。

参观国画展心得体会6篇

参观国画展心得体会6篇

参观国画展心得体会6篇经常写心得体会是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语言组织能力的,通过及时写心得,我们可以很好的将自己的感情抒发出来,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参观国画展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参观国画展心得体会篇1年的一天,张永初老人带着他所研究的甲骨文和一些书画来我们江南实小展览。

虽然这是几幅甲骨文,但是它们却是古人用无穷的智慧创造出来的,更是张永初老先生用半辈子的心血研究出来的。

张永初老先生从40多岁就开始研究甲骨文了。

直到现在,他虽然已84岁高龄,但是却仍然坚持不懈地去研究吴文化和甲骨文,他像一个贪玩、永不疲倦的孩子不停地感受着研究的欢乐。

张永初老先生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珍贵的甲骨文,还让我们了解了吴文化。

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也可以说这是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成果。

说到吴文化,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位伟大人物——泰伯。

传说,泰伯、仲雍二人是亲兄弟,生父是周朝太王古公亶父。

本来,泰伯三兄弟在古公亶父去世后应该依次继承王位。

但是他们看到父亲特别喜欢第三子季历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但是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因此他们二兄弟一致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

然后就由季历传给姬昌。

后来,古公亶父等人接二连三地要其他二人继承王位,他们都坚辞不受。

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为王的的念头,泰伯、仲雍便逃到吴地在这儿繁衍生息并将自己国家的文化礼仪全都教给这里的人们,这里的人见泰伯宁愿将吴国的文化礼仪教给幼弟的义举所感动,纷纷前来投靠追随。

周部族的人们见他俩已意志坚决,就只好拥立季历和姬昌。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也许就在这丰收之季,他更加努力奋斗着;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这是一年中的盛典。

也许当你还沉醉在家人团圆,新年快乐的氛围中时,张老师孤零零地在房中,辛勤的研究着甲骨文。

张老师在四季的陪伴下,一步步逼近成功。

参观国画展心得体会篇2四月五日,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也带着一份兴奋的心情,在菏泽市博物馆参观了中国人民大学画院马硕山师生画展,说实话对于我这种平时没什么艺术细胞的人来说,这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更是一次难得的增加艺术修养的机会。

主题06 博物书写,让自然“说话”;本土设计,留住乡愁-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之素材月月控

主题06 博物书写,让自然“说话”;本土设计,留住乡愁-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之素材月月控

主题06博物书写,让自然“说话”;本土设计,留住乡愁素材标签人文理性哲思文化自信留住乡愁控素材材料一: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

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

这些博物书写,有的长于咏物抒怀,饱含人文情愫,有的则长于科普,充满理性哲思。

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材料二:作为本土建筑师,王师傅在设计并建造当地一座历史博物馆时,大量回收因城市化建设而拆除的传统建筑的旧砖瓦,并将其作为博物馆的主体建筑材料,他甚至在博物馆里保留了一片农田和一方鱼塘。

在博物馆建成后,有人质疑说:“王师傅您到底是怎样想的?我们规划建设的这个地方是新的CBD,我们当地人都把这里称作小曼哈顿,可是您用了这么脏的材料,做了这样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放在这里,跟小曼哈顿完全不搭调。

”但也有观众短时间内多次去这个博物馆参观。

这位观众说:“因为这个地方被拆光了,变成一个新城了,只有在这座建筑上,我才能够找到我过去生活的痕迹,我是为此而来。

”。

控角度角度1、博物书写是书写生命,饱含人文情愫。

印象中的自然世界,有村庄、雪夜、温暖不了的荒寒以及失去的家园、生命的寒冬、永无止尽的遗憾,她将我们丢进黑夜、丢进寒冬,从没想过要给我们温暖。

长久以来我们高呼着“人定胜天”战斗,然而草木、动物、风、夜晚、月光和梦却是生命诗意的源泉。

“闲人”不忙于春种秋收,只把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当作大事情,在最天然恣意的生存中,感受着世间万物的尊严。

躺在广阔的田野上细听虫鸣,在荒野中对一朵花微笑,感受到拉车干活的驴是悟透人世沧桑的智者,匆忙抢收的老鼠也在为丰收感到喜悦和欢庆……所有这些对万物的注视、抚摸,以及对话,充满了元气和灵气,成为引领人摆脱市井喧嚣、回归自然生存方式的必有路径。

读清华简保训释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读清华简保训释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第2页 共4页
“中”,测日度地,求地中,是靠土圭和旗表。我在《说清华楚简<保训)篇中的“中”字》中 已经说过,“中”字的古文字写法正像旗表。这里的“中”不可能指“地中”,“地中”无法借, 所借只能是测量和标志“地中”的器物,土圭和旗表。
“怀”,楚简多见,一般都是作“负”或“背”字用,这里疑读“负”,不读“服”(我在会上 指出)。“负罪”,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是背负罪名的意思。
(4)清华简的《尚书》,概念和范围是什么?只限《书》百篇?还是包括《逸书》?或者讲西周故 事的都算?如果都算,就可能与子书交叉。比如,大家都知道,《太公书》也是讲西周故事。三者, 还是应有所区别。
2009 年 7 月 19 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顺便说一句,在拙文《说清华楚简(保训)篇中的“中”字》中,“李先生提出的问题是”下的 两段话都是引文,因为排版时没有换成引文格式,容易引起误会。我要说明,这两段话都是李先 生的原文。
●简 9 “成康”,相当“成唐”(殷墟甲骨文这样写)或“成汤”(传世文献这样写),“唐”、“汤”作“康” 是通假关系,不是形近致误(李守奎先生在会上指出)。案:徐、楚、吴、越一带出土的煮水器叫“汤 鼎”。下寺楚墓 M3 出土过这种鼎,自名“鎏鼎”。得此可以证明,“康”字可读为“汤”。过去, 我就讨论过这一问题,参看拙作《入山与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 年)252、315 页。 ●简 10 “次”,是“羡”字所从,疑读“羡”,不读“延”。“羡”是多出、有余。案:《孙子·九地》: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就是讲没有余命。 ●简 11 “羕”,东周器铭多借为“永”字,这里读为“永”(我在会上指出)。案:西周金文常说“虔 夙夕”、“恪夙夕”、“夙夜用事”、“夙夜用享”、“夙夜不懈”、“夙夜无怠”,都是勉人勤奋的话。“日 不足,惟宿不永”,“不足”是太短,“不永”是不长,都是珍惜时光,恨日子过得太快,也是勉 人勤奋的话。整理者指出,《逸周书·大开》的“维宿不悉,日不足”、《小开》的“宿不悉,日 不足”是类似的话。“悉”字的上半与“永”相似,也有可能,就是“永”字之误。 二、白话语译 文王五十年时,[文王的病]总是不好。文王担心,日子一天比一天少,如果再不留下遗嘱, 恐怕就来不及了。 戊子之日,从演水出发。己丑之日,天蒙蒙亮,[到达某地。武王最终未能赶到文王的身边]。 文王留下遗嘱说: 发!我的病已经很重,恐怕来不及跟你讲话了。 从前,古人垂教训于后世,都是当面口授,如今我的病日益加重,恐怕等不到最后时刻了, 你还是听我书面讲吧,一定要恭敬从命,不可贪图安逸享受。 从前,舜一直是小人,他在历丘下的草莽中亲自开荒种地。他放心不下的是,如何找到“中” (大地的中心),有标准可依,使自己的想法完全合乎黎民百姓的要求,用“中”来确定大地的高 下远近,所以变方设位,随时观测万物的阴阳变化,使一切顺而不逆。舜有了“中”,说话才很 得体,用不着变实易名,干事也很稳当,一切都恰如其分,小心翼翼,毫不懈怠,因此才立下“三 降之德”。帝尧夸奖他,[舜]因而受命继位。啊,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呀。 从前,上甲微曾向河伯借“中”,以报有易氏之仇。有易氏背上罪名,而上甲微却毫无损失。 上甲微把“中”还给河伯,永记不忘,子孙相传,一直传到成汤。成汤小心从事,决不敢懈怠, 所以得到“大命”。 啊,发!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呀。我已经知道,我是活不长了,多余的生命已经一点儿没有。现 在,你可要兢兢业业,千万不可懈怠,一切照规矩办事。你不能当面受此“大命”,一定要恭敬 从命,不可贪图安逸享受。白天太短,夜晚也不长,[你要努力呀]! 三、讨论 (1)我从《光明日报》读李学勤先生和赵平安先生的介绍,因为没有释文,有些情况无法判断。 如李先生说此篇有两个典故:舜和上甲微,赵先生说有三个典故:黄帝、舜、上甲微。现在看来, 还是只有两个典故,黄帝并不存在。 (2)关于文王称王,过去有争论,一说死后追称,一说当时就这么叫,至少在岐周之地这么叫。 后说,当然有可能,但至今没有过硬的证据。目前,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看出土的西周材料。

练春海丨考古学与中国美术史的世纪交汇

练春海丨考古学与中国美术史的世纪交汇

练春海丨考古学与中国美术史的世纪交汇首先非常感谢主办方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来学习,其实我要是知道在座的有这么些老师的话,估计就不敢来了。

我感到很紧张,沈睿文老师不愿意多说,我是不敢多说了。

但既然被点名了,我就发表一下我不成熟的看法。

今天下午这个话题其实也是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的话题,关于考古学跟美术史的交汇,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虽然非常不成熟,但希望可以把它拿出来跟大家作一个交流,以促进我进一步的思考。

我最近正在出的一本书,探讨的正是跟艺术、考古有交叉关系的话题,我用了一个叫《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的题目,看这个题目就知道我试图在艺术跟考古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其实艺术史这个概念与方法,就是在艺术跟考古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艺术史这个概念进入中国以后,其实引发了不少的问题,因为艺术史这个学科在西方的话,基本上是设置在综合性的大学里面,所以它本质上可以说跟艺术创作没有太大的关系。

西安考古发现盛唐宫女'公共墓地'所以这就有一个问题,我国的艺术史学科是设置在美术院校或者专业院校内的,它所做的研究,它的发展方向其实是受到影响的。

这几年,国内综合性的大学里也陆续地成立了艺术史院系,或者换一个名字叫做艺术学,一个出现在综合院校的研究体系或者是理论体系,这是一些新的变化。

因为我一般都将我要讨论的对象称为艺术史,有一些朋友就问我,你说的艺术史跟美术史有什么区别。

其实,要说区别,就麻烦了,因为这里就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去澄清,但这不是我这里要讲的一个重点,所以我就不说了。

我接着刚才沈老师前面讲的,考古学跟艺术史之间,其实我觉得可以在里面找出一些这样的区别。

考古学者在工作时,通常都有高大上的装备,跟科学研究一样,理工科的特点很明显,这也告诉我们,在现代考古学里面存在一个量化研究的特点,从地层学、类型学这些考古学最基本的学术工具、研究方法出发,里面都可以看到量化研究的特点。

艺术史其实我觉得更像是一个定性的研究。

文人青花——我的知与行

文人青花——我的知与行

文人青花——我的知与行
邱春林
【期刊名称】《陶瓷研究》
【年(卷),期】2018(0)4
【摘要】每天清晨一进陶瓷工作室便像修士如入了关房,精神上体验到自由解放的美妙,有时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竟不知疲累。

我出生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一
个小山村,该地三面环水,青山围合,环境看似幽雅,却也过于蔽塞。

对任何人而言,读
书是再造生命的机会和过程,这是公平的,我也始终相信这一点。

我先后考入于厦门
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从中、西文艺理论转入中、西美术史,复转入设计
艺术史研究领域,最后定格在工艺美术史论研究上。

二十余年来,在文学、美术史学、设计艺术学三大学科之间转换.
【总页数】5页(P50-54)
【作者】邱春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永乐青花梅瓶1.6亿天价现身永宣青花:笔锋晕染出文人情怀 [J], 周冉;
2.青花玉雕与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的结合探索——以扬州孙有庚青花山子雕作品为例 [J], 朱成军;孙有庚;
3.文人青花的诗意书写——谈邱春林的青花瓷艺术 [J], 李砚祖
4.浅谈王步先生青花作品中文人画的审美情趣 [J], 王志文
5.试论沈周文人画对明末清初景德镇青花山水装饰的影响 [J], 陈宁;张彤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北融合 无论东西

南北融合 无论东西

南北融合无论东西陈宇一个艺术家,总是在一定的时空存在,所以他一定会受到这个特定时空带给他的影响。

这种影响对于作者寻求个性语言与形成风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保安,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山水画家,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长安画派的艺术传统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艺术观念,还是在技法手段上都有来自这个地域的影响,但他似乎又与长安画派或是陕西画界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处于一种半游离状态,他的山水与陕西画家群体在面貌上拉开了距离。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美术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对文入画沉溺个人情状与表现手段程式化的批判;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现实性题材与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成为了创作主流。

中国画在接受西方和苏联美术改造下展开,素描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被放大,写实成为振兴中国画的一种实际。

这是一种客观的时代影响,影响到在这个时间段中生活与创造的所有中国画家,或是顺从,或是背离,这也是形成风格流派的一种基础。

长安画派正是在这种强调深入生活,强调现实主义题材,强调中西结合的影响下形成的。

从赵望云的西北写生,到石鲁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传统和生活成为了长安画派的创作传统与宗旨,形成了长安画派的风气,对长安画派乃至整个陕西美术创作影响深远。

王保安成长于斯,求学于此,长安画派这种重视传统、强调生活的理念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他的创作中能清晰地看到,他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这集中表现在他对于写生的重视与执着。

写生,在近现代被看成是泊来物,似乎只有西方美术才强调写生。

其实不然,写生与临摹是中国绘画两个最为重要的传统,中国山水强调“外师造化”,只是在传统中国画发展的后期,临摹变成了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四王”强化了模拟先贤,只讲求传承而缺少創作,山水也与自然越走越远。

但就写生而言,中西方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观念上,西方写生注重客观再现,将写生作为造型训练与收集素材的手段;中国写生则强调意态,注重表现,强调在自然景观中融入自我,表达的是境,是能见到人的,而不仅仅是客观的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亦有道
——王旭先生新作序
唐坦画家作画,总免不了调配颜色。

看他们手持画笔,漫不经心地在调色盘中搅动,再若有所思地于画面上涂抹——顷刻间一幅色彩斑斓的作品就呈现在你的眼前。

整个过程自然连贯,浑然天成。

它形成的心灵效应,正象冷热空气的交流,给干旱的沙漠泼洒一场透雨,又象久倦的太阳冲破乌云的束缚,将光明直射大地。

此刻,看画家在其作品前踱步,我们真的不免感叹:到底是蝶幻庄周,还是庄周幻蝶!
如此充满诗意的过程中,蕴藏着自然界里一条极其普遍的法则。

这法则的启示正源于颜色的调和。

我们由于看惯了天边的彩霞随时间和微风的作用而不断变幻颜色,所以觉不出这有什么特别。

试设想这世界的颜色从此不可改变,我们的人生将因此变得多么无聊!
事实上,不仅是颜色,世间万物无一不在朝着他相反的(非他)方向运动。

从单一事物来看,其量化指标低的位置,正是自然使之增长的地方。

举个简单的例子:把一滴墨汁洒在清水中,墨色要把水染黑,而水也要把墨冲淡。

它们都在向着对方的腹地运动。

同时,墨色淡的区域,正是浓墨要流向的地方;透明度差的区域,也正是清水要冲刷的地方。

此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是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真理(《老
子》·四十),可谓久经考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实验事实与之相违背。

中国后来的学者,由于大多“学而优则仕”了,所以对此无暇顾及。

少数几位玩字精英的理解也是乱七八糟,基本不着边际。

倒是一位德国人在1850年,通过对热机效率的研究,发现了与此同理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个人叫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在他看来,热量可以自发地从高温的物体传递到低温的物体,但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的物体传递到高温的物体。

(弱者道之用)
为了量化自己的理论,克劳修斯引进了熵的概念。

熵(entropy)指的是系统的混乱程度。

一般来讲,随时间的延续,孤立体系中的熵总是不会减少。

如今,熵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多有使用,是自然科学甚或社会科学领域十分重要的衡量参数。

热力学第二定律(或说老子的观点)揭示了世界的演化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深化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它不能从其他定律推导出来,是最基本的自然法则之一。

我们之所以费这么多笔墨阐述一条自然法则,是想说明——人类文化的发展,纵有种种的可能,终究摆脱不了这条法则的约束。

亦即:不同文明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是无法阻止的,其融合指数(熵)必将不断增加。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分辨他们将变得越来越困难,那些少之又少的独立文化特征将成为我们共同拥有(不管你喜不喜欢)的无价之宝!——至此我们完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判断。

那么,融合不同文明于自己的作品中就是唯一的发展方向了?方向当然是唯一的,但融合的手法却无论如何不能唯一;且那个用来融
合的底料也是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对于中国人,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面对百年来强势的外来文化,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我们如何保持一个艺术家相对独立的(个性)思维?既不被外来文化的汹汹来势所压倒,也不被传统文化的黏黏糊糊所羁绊?
这就是我们要谈王旭先生新作的原因。

不久前,笔者有幸听王旭先生讲解近期创作的一些思路和手法。

从立意构思到制作过程,无一不详。

期间展示的几幅作品,意境沉着而自信,画面效果又颇为新奇,有些局部竟似西画之肌理。

这不免让我想起上文所引的老子名言。

本来西方绘画对底衬非常重视,其目的是为了将作品保存长久。

渐渐地发现对底衬的适当处理还可以给画面增色,甚至产生通常手法无法达到的效果。

所以,看到西方画家为自己的作品涂底子,我们不会觉得有什么新鲜。

可是看到一位中国工笔画家在生宣上做底衬时,我多少有些惊讶。

在迅速衡量其作法的利弊之后,我得出了一个肯定的结论:看看中国历代名画保存的状况就知道我们“弱”在什么地方了,这也正是“道之用”的地方。

这种合于“道”的创新,其后必昌。

中国绘画正式受西方艺术影响总有百年的历史了,期间大体经历了怀疑,接受,崇拜,学习,反叛,思索,融合等阶段。

可能一开始还是痛苦的。

但在西方思潮作为强势文化奔涌而来的时候,我们也有盲目追求,丧失自我的现象。

有些人甚至把中国画改造成了用水墨画的西方速写。

这不是文明的融合,而是强行的替代。

那个时候,谁若不全盘西化,简直就是时代的绊脚石。

后来呢?后来发现西方艺术走
进了概念化的死胡同,连印象派的作品都成了照相机还原色彩的工业标准参考时,有人转过身来,重新审视自己文化传统的生存奥秘了。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足以造就几个精神分裂症患者。

有人受不了没有出路的煎熬,开始发泄了。

说得坦率些,他们开始胡画了。

其实胡画跟胡说没什么两样,别人不会因为搞不懂你的意思而尊敬你。

最后还是那些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们静下心来,以豁达平和的姿态接受中西文化的自然交汇。

这当然需要时间,但重要的是需要自信。

即:“不以物喜,不以己卑”的宽广胸怀。

王旭先生的作品正是这种中西文化自然交汇的产物,即在本质上融入了西方价值观念的中国工笔重彩杰作。

他在文化态度上对传统的尊敬与对西方的理解并重,同时,他从来没有忘记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独立观察这个世界。

单从这一点上,你就能清晰地感觉到王旭先生平静自信的心态。

有道是:画如其人。

我们同样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这一切。

行文至此,笔者要说的话基本讲完了。

忽又瞥见副标题上一个“序”字,需要说明一下。

这不是美术作品结集出版的序言,也不是拍卖会上作品的序目。

既然本文通篇都在讲中西文化的交融,那么这个“序”字就请理解成序曲的意思吧——王旭先生的佳作才刚刚开始,更加精彩的好戏还在后边呢。

沈保钢于清华园
2014,2,17
作者:唐坦,笔名凌冰。

本名沈保钢教授。

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教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以下是跟保钢约稿时发来的电子邮件
王旭,你好!
这么久才给你稿子,很抱歉。

不是哥哥不卖力气,实在是不愿以随便的态度对待你的委托。

这文章改了三稿,开始写的太散,字数又多。

后来觉得不必把要说的话都写在一篇文章里,例如意境方面的论述完全可以独立成篇,遂砍了下来。

还有些零散想法也待发酵,一并拿下。

刚通顺了一下,觉得还凑合,你再给拿拿笼。

那些删除的文字我会留着,以后分别写给你,搞不好会凑成个集子。

如遇刊登,署名“唐坦”,意思就是咱喝酒时说的---唐山老坦。

我喜欢把自己打扮土点,即使在别人看来土得掉渣,我自己依然觉得那是充实过分的表现。

祝愉快!
保钢2014.2.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