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现实性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开端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开端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现实的个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开端,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人学的质的飞跃,摆脱了传统“抽象的个人”对马克思的困扰,实现了具体的、实践的、现实的个人的转变。
目前,理论界对待这一重要范畴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是现实的个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继续加强研究。
关键词:现实的个人;实践;生产力;社会关系一、“现实的个人”的问题提出自哲学诞生以来,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曾对人的自身奥秘进行过探究。
正如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人论》一书开篇中提到的:“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在各种不同的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己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不可动摇的中心。
”[1](P.3)正基于此,有人也把哲学史也叫人类史。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在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发表以后,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关系关注的越来越多。
存在不存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这曾经一度在西方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曾长期得不到重视,一直把人道主义当作修正主义来批判,认为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绝不相容,片面强调马克思的科学性,致使我国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研究起步比较晚。
近几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的探讨方兴未艾,其中关涉的一个主题就是对个体生存和命运的关注,个人观问题成为人学问题的核心。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现实的个人”概念,实现了人学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也奠定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
通过这个唯物历史观的前提——“现实的个人”来透视个体的生存发展、社会关系的建立、社会历史的演变、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问题,对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當代性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现实的个人”国内研究状况(一)国内研究现状尽管就整个《形态》文本来说,它在保存过程中存在着部分遗失和残缺的问题,仅《手稿》中的第一章,我们现在就有多个版本的出版,梁赞诺夫版、阿多拉茨基版、巴加图利亚版、广松涉版、历史考证版等多个版本,由于编者对手稿的理解不同、编辑指导思想不同、对材料的取舍和编排方法不同,所以版本之间有很大差别,但我们对《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的研究始终未停步。
论马克思视野中“现实的个人”
论马克思视野中“现实的个人”摘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之前种种抽象的人,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和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并对“现实的个人”做了科学的界定,以此为基础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人应是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
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出发点的“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起点所在。
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阐释,马克思指出未来的人应该是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一、“现实的个人”的提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要确立科学的历史观,首先要彻底批判和摧毁以往一切错误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先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无论是实体、自我意识还是类、唯一者都是想象的、幻想的产物。
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1]p67“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的。
”[2]p71-72这样,马克思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为考察和描述历史找到了正确的前提和出发点。
二、“现实的个人”的科学内涵及其规定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具体详尽地阐述了“现实的个人”这个概念。
1、“现实的个人”首先是一种有生命的、自然的存在物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3]p67这是一个根本前提。
强调人不是神、不是天使,而是有生命的个人,这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也是一切个人存在的自然根据。
分析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视野中人的和谐发展
分析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视野中人的和谐发展【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现实的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路径。
阐述了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和方式。
这对于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和谐发展、社会发展、影响因素、路径、结论1. 引言1.1 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认为个人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和自由。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中,个人不仅仅是社会的一部分,更应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个人的觉悟和行动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当每个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并通过对社会制度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只有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人的和谐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才能够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的个人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理论基础,让我们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为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于个人的视角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产品和生产者。
个人的存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个人的发展也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个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和作用。
个人不是只关注自身利益的孤立主体,而是应该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重。
个人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视域里的“现实的个人
在马克思思想中,人始终是其关注的中心问题。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对人的自我意识特别推崇,虽然有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但也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自我创造的能动力量的赞赏和重视。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并在其导言中明确指出:人就是人的国家,就是人的社会。这时候的马克思已经从社会和世界的角度来思考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对人的认识的飞跃期。马克思把人与社会、人与世界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对人进行阐述,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是类存在物”、“人是个体也是总体”等重要的内容。不久,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把人看作创造历史的力量,提出“历史进步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的进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并将其作为历史活动的前提,当作历史观的出发点,而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所以“现实的个人”也即历史辩证法的逻辑起点。不难看出,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思想论域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在其思想深处所一直或隐或显地存在着的,是人的线索。马克思哲学不是从物质出发的,也不是从精神出发的,恰恰是从物质与意识的高度统一体——现实的个人出发的。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马克思哲学必然以历史观为其核心内容,因为现实的个人发生、发展的存在和活动方式就是历史。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说明了人的发展规定。人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P73)在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多层次的理论规定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从这样理解的人出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历史。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人。德国哲学是从想象的人出发的,而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的。由现实的个人出发,就可以正确理解意识,正确观察和理解历史。“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P73)
论马克思个人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王俊骏思“个人观”及其现实意义【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原著为基础,以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对马克思“个人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分析,重新审视和理解马克思的“个人观”,对于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反对个人主义倾向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个人观”;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38【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俊骏,中共揭阳市委党校马列室讲师。
【文章编号】1()09—2293(2()10)04一0046一03邮编:522f)31一、研究马克思“个人观"的重要性个人观是历史观的鼋要组成部分,各种不同的个人观,在个人的价值与个人的伞面发展等问题上不仅形成鲜明差异,而且在如何看待个人、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个人”为理论前提,以“人的现实活动”即历史实践为理论基石,不仅科学地阐明了历史活动的本质以及历史活动所包含的人与自然、人与自身诸矛盾的辩证运动,而且对个人的历史生成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作为历史主体的地位与作用、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自由解放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合理的解答。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自马克思个人观形成以来,不仅在理论上发生了对它的大量误解甚至是有意的曲解和所谓的“批判”、“补充”等等,而且由于前苏联和我圜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及实践中的失误,客观}二给马克思主义个人观蒙上了阴影,并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导致其发生“变形”和“失真”。
当代中国社会中个人自主发展的范围正日益扩大,过去那种以人为本观念和民主意识的缺失与淡薄、竞争和创新意识的缺乏以及一言堂作风和平均主义思想观念泛滥的现象已经基本得到改观,人们正以更加开放、进取的精神,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日益凸现。
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思想汇】《资本论》发表在150年以前,那时正是资本主义开始原始积累的时期,150年来,社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的新的科技革命、信息技术进步,把人类带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教育得以普及,人们受教育的机会普遍增加。
在这个时代,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在近日北京明远教育书院举行的“马克思论教育——纪念《资本论》发表150周年”学术沙龙上,本文作者在主题演讲《马克思论个人的全面发展》中指出,《资本论》是一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著作,但谈到资本主义生产时,总要谈到人,《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个人的全面发展做出的深刻考察和分析,在今天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本文撷取演讲中的相关论述,以飨读者。
我第一次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在1949年,那时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
学校为全校师生开设了两门公共课,一门是社会发展史,由侯外庐教授讲授;另一门是政治经济学,由胡明教授讲授。
由于听众是师生一起,人数众多,所以课堂设在风雨操场。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要求写一篇读书笔记,于是我就在图书馆啃起《资本论》来。
《资本论》第一章讲商品,内容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写了“商品价值的双重性”(大意如此,确切的题目已记不清了)的读书笔记论文。
居然得到了好评,胡明教授在我的论文上圈了好几个圈。
以后在苏联学习,政治经济学是重点课程,要学习两年四个学期,每周四节课,自然又要读《资本论》。
回国以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在讲到马克思教育思想时也总要提到《资本论》。
但是,似乎并没有学透学懂。
再一次阅读《资本论》,感到又有新的体悟。
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现实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来考察人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自觉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即劳动。
劳动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自身。
而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的,个人不是孤立的劳动。
马克思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及现实启示
马克思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及现实启示文章标题: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人生理想与现实启示导言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思想家对人生理想进行探讨。
其中,马克思作为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启示,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深入探讨马克思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我们当下生活的启示。
一、马克思对人生理想的追求1.1 马克思的理想社会马克思认为,理想社会应该是一个没有私有制的社会,人们在这个社会里不再受剥削和压迫,而是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氛围下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这一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构想。
1.2 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张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生理想的重要内容。
在他看来,只有在消除了物质的欠缺和精神的束缚之后,人们才能真正地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并且这种自由的发展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够享有的。
1.3 实现个人价值马克思认为,人生理想的追求应当是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而这种价值的实现,不仅要求个人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更需要在精神上得到解放和提升。
二、现实启示2.1 尊重个体差异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对我们提出了尊重个体差异的现实启示。
在当下社会,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不同选择,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2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马克思主义强调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对于当下社会存在着重要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呵护公共利益,共同参与社会建设,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理想中的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
2.3 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解脱马克思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物质充裕、精神自由的社会,对于我们也提出了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解脱的启示。
在当下社会,我们需要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品质的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理想中的人生理想。
结语马克思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及现实启示,对于我们认识和塑造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议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理论——兼论人性与人的本质
具有的历 史性 、 实性、 现 社会性 , 着重要 物质的 、 有 不受他们任意支配 的界限 、 提和 关 系 的 总和 , 人 类 活 动方 式 的一 切 社 会 前 而
哲学系编 , 京大学 出版社 18 北 9 3年版 , 5 4 个 人 ” 基 础 之 上 。从 而 为 认 识 人 、 性 、 过 程 中 的 人 即 现 实 的个 人 。 的 人 其次 , 我们要理 解现 实的个 人必 须 明 页 ) 人 的本 质 等 诸 多 “ 的 问题 ” 定 了 科 学 的 人 奠 基础 那 么应 该如 何 理解 马 克思 提 出 的 白 现 实 的个 人 是 在 实 践 的 基 础 上 产 生 的 , 二 、 何看待 建立在 “ 实的个 人” 如 现 的 实践是人 的存在方式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 “ 实的个人” 现 ?如何 看待建 立在 “ 现实 的 基 础 之 上 的 人性 与人 的本 质 ? 得 个人” 的基 础 之 上 的 人 性 与 人 的 本 质 ?研 生物学 的角度 解答 了人类起 源 的问题 , 人性 与人 的本质都是建立在现实的个 出人类是 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结论 。但 是人 究现实的个 人有 何伦 理意蕴?本文试 图从 并不是 抽象 的。通 过上 文 类 的产生 并 不是 一个 简 单 的生 物进 化 过 人 的基础 之上 , 以上三个问题 开始着手探讨 。 对现实 的个人 的理解 , 我们 知道 人性与人 程, 而是一个从 自然 界 向人 类社会 飞跃 的 如 何 理 解 “ 实 的个 人 ” 现 ? 根 本 质 变 。在 这 一 根本 质 变 的过 程 中其 关 的本 质 也 应 该 是 在 实 践 中不 断 生成 与发 展
论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三重意蕴
论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三重意蕴“现实的个人”概念既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是自己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己的历史的创造者。
实践活动不仅对于“现实的个人”的自我生成具有本体意蕴,而且,一方面生成“现实的个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生成“现实的个人”的自己的历史。
厘清“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标签: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实践;社会;历史“现实的个人”概念既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厘清“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科学内涵,既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人学理论和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也是深入推进马克思哲学整体性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动不仅对于“现实的个人”的自我生成具有本体意蕴,而且,一方面生成“现实的个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生成“现实的个人”的自己的历史。
实践活动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方式,离开了实践活动,“现实的个人”将不复存在,社会将走向解体,历史将走向终结;社会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形式,“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之中历史地进行和发展着的;历史是“现实的个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归根结底,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导致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一、“现实的个人”是自己实践活动的产物人对于自身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推动哲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哲学的发展水平又标志着人认识自身的深刻程度。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不是上帝的造物,而是通过自己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生成自身。
“现实的个人”为了能够生存,首先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即从事劳动,才能拥有现实生活。
这就意味着,“现实的个人”能够把自身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依据不是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维持自身生存的生活资料,即能否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试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及其现实意义作者:柳保吉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7期摘要:當前,学术界从当代实践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问题正在热切的讨论,对个体生命和命运的关切已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但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恰恰就把“现实的个人”视为唯物史观的前提。
可见,重识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探析其丰富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极为必要。
关键词:唯物史观;现实的个人;现实意义唯物史观是人们公认的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其内核和基石。
然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谈论其历史观同以往哲学之区别时,并不是强调对客观规律的承认或不承认,而是强调了关于历史的前提问题,这值得深思。
一、重识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是在对以往思想家,如黑格尔、费尔巴哈、施蒂纳等关于“人”的理解的基础上批判形成的,他针对性的提出了原子式或精神性、市民与公民相统一、还有作为类的或人的个人概念形式,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梯度。
有人以唯物史观的入口处作为切入点,对现实的个人作了论述,认为“个人概念”的演变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维度,是马克思长时间探索的重要结果。
也有人认为现实的个人具有人本维度属性,其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始终,人本维度与历史维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展开了论述。
这都深刻体现出“现实的个人”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
二、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的科学内涵“现实的个人”观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系统阐发的。
书中写到:“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1](P516-519)这就表明,马克思阐述的“人”是生活在现实世界,参与社会实践的,而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
”[1](P525)它们是要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步发展的个人或群体。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重要著作,其中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哲学等多个角度,对“现实的个人”进行浅析。
政治角度: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个人”是受到国家和社会压迫的一种存在形态。
在资产阶级国家中,个人往往是被科层制、等级制和资本家剥削制度束缚的,从而失去了自由和自主的权利。
同时,国家也利用各种手段来压制和控制人民,比如舆论控制、警察暴力等。
因此,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个人需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放自己,推翻资产阶级国家的统治。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现实的个人”应该摆脱被资产阶级统治的命运,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合作劳动的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和财富都被少数富豪所垄断,而普通劳动者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和极少的社会福利,因此需要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消除阶级差异和剥削性。
哲学角度:个人的自由和解放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自由是重要的人类普遍权利,而现实的个人被阶级、国家和社会制度束缚,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
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消灭阶级、取消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公有制,实现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认为,自由不是孤立的个体自由,而是社会性自由,需要通过社会主义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平等和合作。
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是一种被剥削和压制的存在形态,需要通过消灭阶级、取消私有制、实现公有制和共产主义,来实现个人的真正自由和解放。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对个人的束缚,实现人类共同的幸福和美好前景。
关于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理论的解析
SOOCHOW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关于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理论的解析研究生姓名张苗指导教师姓名杨思基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提交时间2014年4月中文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经历了从“抽象的理性人”到“现实的个人”逐步演进发展的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理论内涵进行了多层次的研究说明: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生存基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社会关系、生产生活实践主体、认识主体、社会历史主体以及思想观念的主体等多重维度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界定;在这个基础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理论与思辨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抽象的人学理论之理论界限,明确指出了“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原点和逻辑原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和中心地位。
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实的个人”不仅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有着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而且在同一生产方式基础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关系和社会地位,由此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作为不同社会历史主体在历史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且他们在阶级社会还划分为阶级、阶层作为阶级阶层的主体而存在,作为具有某种总体性的人格主体而存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与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相联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生产过程和经济政治生活中处于相互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资产阶级把持着一切资源和权力,处于绝对统治和支配地位,但他们也仍然没有所谓独立的人格和主体绝对自由,一切遵循着资本逐利的原则并由资本的命运决定他们自己的命运,由资本的本性决定他们人的本性;而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不得不受雇于资本家为资本家创造财富和价值,他们的存在与生活来源也完全取决于他们能不能成为资本家将本求利实现其价值增值的生产工具和手段。
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的阶级性、社会历史属性和其主体性以及他们各自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就是由他们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上述地位和关系所规定和界定的。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1. 引言1.1 介绍《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一种哲学理论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
这一理论体系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分析,以及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构想。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方式,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走向共产主义的演进。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试图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他们强调了个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提出了“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强调了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驱动力量,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
通过研究“现实的个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概述“现实的个人”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的概述是非常重要的。
现实的个人是指具体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存在和表现,是人的具体存在形式。
通过观察和分析现实的个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发展过程和意识形态的形成。
现实的个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征和行为。
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展现出各种不同的特质。
现实的个人的社会意义在于他们作为社会的成员,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历史进程中,现实的个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和表现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变迁。
2. 正文2.1 现实的个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现实的个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现实的个人马哲名词解释
现实的个人马哲名词解释马哲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和发展的学科。
个人则是指个体,是指独立的、独特的存在。
现实则是指存在的实际状况,与理想相对。
在马哲中,个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马哲学派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是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的创造者。
在现实中,个人既受制于社会的存在和规则,也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行动来影响社会的发展。
因此,理解现实的个人马哲名词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首先,要理解现实的个人马哲名词,我们需要探讨人的本质。
在马哲中,人的本质是指人作为人类共同的属性和特质。
人的本质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即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在现实中,个体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和意识。
个体的行为和意识又反过来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是我们理解现实的个人马哲名词的基础。
其次,要理解现实的个人马哲名词,我们需要探讨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关系。
在马哲中,自由意志是指人的意愿和选择能够独立于外部因果关系的决定性。
决定论则是指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结果必然相联,任何事物都受到时空因果关系的制约。
在现实中,个体既有自由意志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又受到外在因果关系的影响。
个体的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相互关系是我们理解现实的个人马哲名词的关键。
进一步,要理解现实的个人马哲名词,我们需要探讨劳动和价值的关系。
在马哲中,劳动是指人通过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价值则是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性和意义。
在现实中,个体通过劳动来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
个体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从社会获得物质和精神财富。
个体与劳动和价值的关系是我们理解现实的个人马哲名词的要点。
最后,要理解现实的个人马哲名词,我们需要探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在马哲中,实践是指人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自身和社会的活动。
认识则是指人对事物进行认知和思考的过程。
在现实中,个体通过实践来获取认识,通过认识来指导实践。
浅析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
浅析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要积极倡导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以唯物史观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认识到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要善于把握历史方向,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正、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
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实质,战胜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和制度体制。
要坚定不移地实践社会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二、当前社会现实的背景当代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交织叠加。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多极化的复杂背景下,国际关系日益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局部战争和冲突此起彼伏,地区热点问题层出不穷。
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推动下,各国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深刻的变革。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需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积极回应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坚定不移地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
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适应社会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社会建设,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实践情境和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既要深刻理论功底,又要勇于实践探索。
他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类解放的理想信念,努力在社会实践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和巨大魅力。
他们既要关注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又要融入社会的复杂环境和深刻内涵,努力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功用,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做出积极贡献。
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要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现实社会的状况和问题,催生和倡导社会进步的新动能和新力量。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及其发展的历史类型(1).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及其发展的历史类型(1)]马克思对个人的理解经历了由精神性的个人、类本质的个人到“现实的个人”的演变过程。
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分析了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三种历史类型即“有生命的个人”、“偶然的个人”和“有个性的个人”,并且将“有个性的个人”理解为个人发展的价值理想。
马克思的哲学首先表现为对发展主体即“现实的个人”的深切人文关怀上。
马克思站在社会的大多数穷苦人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中异化和外化的现实图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在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关注的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人的世界,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异化。
“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马克思从异化理论出发,找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的根源在于人的自我异化即类本质的丧失。
在此基础上,高扬起“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的共产主义旗帜。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改变世界”的使命。
“改变世界”从何人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回答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
一、“现实的个人”概念的历史生成“现实的个人”是诠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本维度。
马克思认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从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的“现实的个人”出发。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
1.精神性的个人在马克思的哲学理念中,“现实的个人”具有人类社会发展的本体意义。
这一点从马克思个人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得到充分的说明。
早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已经开始思考个人的自由、人的个体性等问题。
马克思认为,如果原子只能像德谟克里特所设想的那样做直线运动,那么,原子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子,因为直线下落中的原子实际上是消逝在直线中的点,而这样的点“是一个没有独立性的点”,是一个“丧失了个体性的点”。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内涵及启示意义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内涵及启示意义作者:马群晋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7年第5期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将“现实的个人”作为整个历史发展的起点,科学全面解释了“现实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实际关系,充分展示了社会个人从“片面”到“全面”发展的过程以及规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人士开始高度关注和重视国家民生建设问题,在马克思学说当中,“现实的个人”思想所具备的明显特征包括了社会性、实践性、自然性以及历史性,其不仅可以代表整个社会人类群体,也可以代表个人。
时代的进步发展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正确去分析理解“现实的个人”思想内涵,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稳定发展。
一、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内涵(一)“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属性众所周知,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实践活动的开展,如果不存在人,也就不可能存在社会。
因此,人的社会性是整个自然的前提条件的形成和物质上的支持。
马克思曾经说过:“黑人就是黑人,只是在社会关系中他被人们当作一个奴隶的存在。
”“现实的个人”在社会中的性质完全取决于其在社会实践体系中的社会功能。
人一旦离开了社会关系,其只能作为一个人,却不能成为“社会的一个人”。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道理,刚出生的狼崽因为不具备社会意识,只会学习狼叫,却不会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现实中的个人谁也不能从社会这个集体中脱离出去。
社会生产和人的实践是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人要想更好地生存,就必须不断进行实践生产活动,这样在生产中才形成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现实的个人”的历史属性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当中,他认为历史自身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一个抽象而独立的存在物,历史是现实的历史本身。
因此,在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当中,他认为历史的主体必须是现实个人,历史的发展研究前提条件必须从历史本身出发。
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个人观
哲学研究中共南京市萎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诒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个人"观侯惠勤(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摘要]人学问题的核心是个人观。
马克思历史现变革的实质是个人观的创新,即“现实的个人”的确立。
马克思的科学的个人观的确立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一是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前提;二是走出了个人观探讨的两大困境,即异质多元性和同质单一性的两难选择问题、感性实在性和普遍超越性的对立统一问题;三是为市场化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
[关键词]人个观;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个性化与社会化;人的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AS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03)02-0003一05人学问题纷繁庞杂,但核心问题是个人观。
被是马克思恩格斯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从而超越西方学术界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的以往哲学的核心问题。
诚然,发现不以个人意志为恩思特·卡西尔在其《人论》一书开篇就说:“认识转移的客观历史,确是黑格尔的重大贡献。
然而,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究起来,黑格尔虽然是从思维逻辑的普遍性上看到认的,在各种不同的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了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从而尝试用逻辑规律去表达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历史规律的第一人,然而他并没有真正解决历史和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不可动摇的中心。
”【11以逻辑相统一问题。
无论如何,历史和逻辑的差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为例,有指责马克思主义因忽明显的:前者是感性的、多向度的、充满偶然性的甚视个人而患了“贫血症”的(如沙特),有指认马克思至是断裂的,而后者则是理性的、一维的、具有普遍主义是个人主义而倍加称颂的(如胡克),也有从个性且环环相扣的。
为了克服这一差异,黑格尔哲学人观上透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性的(如卡尔·波普便因此而具有了两大特色:其一,回溯历史的反思形尔)。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一部作品,是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
分析,其中提到了“现实的个人”。
这个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们的自由被限制,无法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个性。
首先,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劳动力的商品化,使得工人们只是一个劳动力的
“承包人”,他们失去了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控制和决策权,只能为了生计而工作。
这
种情况下,个人的自由变得虚无缥缈,无法真正地实现和体现。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中竞争是无情的,只有成功者才能得到社会地位和收入的提高。
但是,为了变得更具竞争力,个人必须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以适应市场的
需要。
这导致了人们的需求、想法都趋同于某种通用的标准,从而忽略了个人独有的价值
和需求,导致了“排他性”。
最后,现代社会中的媒体、广告等工具,塑造了消费主义的文化形态,使得个人消费
成为了衡量他人价值和地位的标志。
这使得人们几乎无法脱离消费品所带来的束缚,强烈
的“消费主义”意识让人们的价值观失衡,并忽视了真正的自我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l 4年 第 4 期
论马克 思 “ 现 实 的个 ' 的现 实性
武振 华
( 河 南 大 学 哲 学 与公 共 管 理 学 院 , 河 南 开封 4 7 5 0 0 1 )
摘 要 :马克思是从生产方 式发展 的角度研 究个人的 ,改 变了以往 西方哲学家对人抽 象认识 的范式,使 之具有现
展 需要 三 个层 次 。马斯洛 把人 的 需要细化 为 生存 需要 、安全 需要 、社 交 需要、尊 重 需要和 自我 实现 需要 五 个层次 。
( 二 )人是 社会关 系的总和 ,社会 关系决 定着人 的发展程度
自从有 了人 ,便有 了人 类社会 。个 人是 社会 存在 物 。为 了进 行生 存 的生产 和 生命 的生产 ,人 们便 发生 着一 定 的联系和 关 系 。在 生产过 程 中 , “ 人不仅 生 产 出他 同他 异 己 的、敌对 的 力量 的生产 对象 和生 产行 为 的关 系 ,而 且生产 出其他 人 同他 的生产 和他 的产 品的关系 , 以及他 同这 些人 的关 系 。 ”③ 因此 , “ 以一定 的
这些 个人 以一 定 的方式 进行 生产 活动 ,发 生着 一定 的社 会关 系和 政治 关系 , “ 他们 受 着 自己的生产 力展一一 直 到交往 的最遥远 的形 态一一所 制约 ”①。可 见 ,马克思 “ 现实 的个人 ”是
历 史的 、具体的 、活生生 的、现 实的个人 。
一
的个 人 ”到 “ 现实 的个 人 ”几个 阶段 。马 克思 所谓 “ 现 实 的个 人 ”, “ 不是 处在 某种 虚幻 的离群 索居 和
固定不变 状态 的人 , 而 是处在 现实 的、可 以通过 经验观 察到 的、在一 定条件 下进行 的发展过 程 中的人 ”,“ 是
从 事活动 的 ,进行物 质生产 的 ,因而 是在一定 的物质 的 、不受他 们任 意支配 的界限 、前提 和条件 下活 动着 ”,
中 图 分 类 号 :A8 1 1
收 稿 日 期 :2 0 1 4 - 0 5 — 2 0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1 2 1 7 ( 2 0 1 4 ) 0 4 . 0 0 6 2 - 0 7
基 金 项 目 :山 东省 人 文社 科 强化 建 设 基 地项 目 ( MJ DXK0 1 0 3 ) : 马 克思 主 义现 实生 命 力研 究。 作 者 简 介 :武振 华 ( 1 9 6 8 一 ) ,男 , 山 东莘县 人 ,河 南 大学哲 学与公 共 管 理 学 院博 士研 究生 ,聊城 职 业 技
然人 ” 的超越 , 是 一个从 抽象 的个 人到具 体 的个 人 、 从 自然 的个人 到实践 的个人 的认识 过程 。 大致 经历 了 “ 原
子 式 的个 人 ”、 “ 类 的个 人 ”、 “ 利 己主 义 的个 人 ”、 “ 一 定社 会关 系总 和 的个 人 ”、 “ 市 民与公 民相 统
术 学 院思 政教 学部教 授 。
“ 现 实 的个人 ”是 马克 思入 学 的基 点 ,具 有丰 富 的思想 。深入 研 究之 ,对于 全面 理解 马 克思 的人 学 , 对于深 入 理解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境 遇 下 的个 人 ,对于 改进 大 学生 思想政 治 教育工 作 、对于 构 建和谐 社 会都
马克思所谓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这些个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发生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和与62万方数据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
实性 和 具 体 性 。马 克 思 的 “ 现 实 的个 人 ” 不 忽视 人 的 自然性 ,但 更 注 重人 的社 会 性 、 历 史性 和 主 动性 , 兼 有 “ 经
济人” 、 “ 道德人” 、 “ 环境人 和 “ 全面人” 的特点。
关 键 词 :马 克 思 ; 现 实 的 个 人 ; 现 实 性
生产方 式进行 生产活 动 的一定 的个 人 ,发生一定 的社会 关系和 政治 关系 ”④, “ 不 管个人在 主观 上怎样 超脱 各种关 系 ,他 在社会 意义上 总是这 些关 系的产物 ”⑤ 。正 是在这 个意义 上 , “ 人 的本 质并不 是单个 人所 固有 的抽 象物 。在 其现 实性上 ,它是 一切社会 关系 的总和 ”⑥。这些 社会 关系反 过来 ,决定着 一个人 能够发 展到 什么程 度 , “ 一个人 的发展取 决于和 他直接 和 间接交往 的其他 一切人 的发展 ”⑦ 。但 是 ,社 会关 系不是 固定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准确理解这些思想,本文 以我 国的社会现实为背景,紧紧围绕马克思的原著进
行分析 。
一
、
马克思 “ 现 实 的个人 ”内涵
马克 思 “ 现 实 的个人 ”思 想 的形 成 不是 一蹴 而就 的 ,是 在批 判 黑格尔 的 “ 绝对 精神 的个 人 ”、 费尔 巴 哈的 “ 以 自然 为基础 的类存在 物 的个 人 ” 和 施蒂纳 的 “ 唯 一者的个 人 ” 基础 上形成 的 , 是对 “ 思辨 人 ” 和 “自
二 、马 克思 “ 现 实的个 人”蕴含 的特质 马 克思 “ 现 实 的个人 ”超越 以往哲 学家 的抽 象人 、生物 人之 处 ,在于 其具 有广泛 现 实性 的特 质 ,可 以
从 以下几个 方面理 解 : ( 一 )人是 自然 的存在 物 ,物 质 需要 是第一 需要 马 克思认 为 ,作 为 自然界 长期 进化 的结 果 ,人 直接 地是 自然 存在 物 ,具有 自然 本能 。人 的 自然本 能首
先表现 为 自然 需要 。饥 饿是人 的 自然 需要 ,因此 , “ 人 类生存 的第一个 前提 也就是 一切历 史的第 一个前提 ,
这 个前提 就是 : 人们为 了能够 ‘ 创造历 史 ’,必须 能够生活 。但是 为 了生活 , 首 先就 需要 衣 、食 、住 以及其
他东 西 。因此 第一 个历史 活动就 是生产 满足这 些需要 的资料 ,即生 产物质 生活本 身 ”② 。也就 是说 ,物 质需 要是 人 的第一 自然 需要 ,是人 从事 实践 活动 的原 动力 。 当人 还 处于动 物 阶段 ,人与 动物 一样 直接 表现 为 肉 体 的需要 。当人 脱 离动物 阶段 时 ,人 的需要就 表现 出更 多 的社会 需要 。特 别是 随着 生产 力 的发 展 ,社会 财 富 的丰 富,人 的其他 较高 层次 的社 会 需要就 凸显 了出来 。马克 思把人 的 需要分 成生 存 需要 、享受 需要和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