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灌注不良诊断详述
人体微循环与疾病

人体微循环与疾病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什么是人体微循环---瘀血证什么是人体微循环---瘀血证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基础的单位,是动脉末端和静脉始端,两者之间构成的网状毛细血管结构,其中血流称之为微循环,是人体内各脏器的组成部分,是人体内脏器功能结构单位。
人体血管加在一起的总长度可达 10 万公里,可以环绕地球两周,除了心脏、主静、动脉的大循环以外,人体的其他机能代谢主要依靠微循环来进行完成,所以微循环也被称作人体的“第二心脏”。
在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维持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正常进行。
所以人体某部分一旦微循环发生障碍,微循环障碍部分也会很容易发生局部病变和坏死。
所以也可以说微循环障碍是人体衰老的信号和百病之源。
导致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环境、气候,寒冷是微循环障碍发生的外界因素之一。
衰老和肌体局部病变。
药物和食物污染。
血液粘稠度增加。
微循环与亚健康亚健康是介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多发于 35 岁以上人群。
现代医学证明亚健康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和饮食、环境的污染失衡有很大的关系。
亚健康多与血液酸性化和微循环障碍有关,具测试算使用馨波尔量能床垫 2 小时等于有氧运动三万步,可以有效解决亚健康人群运动量不足,免疫力低下的状况,释放出的负离子可以净化血液。
远红外线可以解决人体微循环障碍的难题。
微循环障碍所引发的常见疾病系统 / 器官常见病血液循环系统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供血不足、脑梗塞、静脉曲张。
呼吸系统慢性咽喉炎、慢性气管炎、肺炎。
运动系统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腰背痛、四肢寒冷。
消化系统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胆囊炎、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痔疮。
生殖、泌尿系统肾炎、膀胱炎、痛经、卵巢囊肿、月经不调、前列腺炎、性功能低下。
心肌微循环灌注的研究进展

粥 样 硬 化 不 稳 定 斑 块 自 行 破 裂 或 在 注损 伤及大 面积梗死相关 。 临床研究 则
一
定 程度 上影 响其准 确性 。 外 , 此 受探
PI C 或溶 栓 治疗 过程 中碎斑 块 或 小 血 根 据 s T段 回落 ≤ 3 %判 断 为心 肌 微 头 发射 时物 理特 性 的影 响 ,超声 图像 0
状 的原 因。此外 , 脉斑 块能释 放生 物 算 机 断层 成 像 术 ( P C ) 正 电子 发 越来 越多 地应 用 在对 冠脉 疾病 的诊 断 冠 SE T和 MR 能 活 性 因子 . 引起 异常 微血 管 收缩 , 能 从 射 断 层成 像 术 (E ) 核 医 学 的 两 种 及 心 肌 灌 注 的 评 价 上 。 I 通 过 延 迟 PT是
实用 医学 杂志 2 1 00年第 2 6卷第 9 期
1 5 69
-
综 述 ・
心肌 微 循 环 灌 注 的研 究 进 展
苏波 李浪
心 肌 微 循 环 是 指 心 脏 微 动 脉 和 小 性 闭 塞 的因素 都会 造 成心 肌微 循 环灌 心 肌 梗 死 的透 壁 程 度 . 不 能 直 观 显 示 且
静脉之 间的血液循环 , 心肌细 胞与血 注 不 足 。 是
室壁运动情况 。
液 进 行 物 质 交 换 的重 要 场 所 。 肌 微 循 心 由 此 可 见 即 使 无 明 显 冠 脉 大 血 管 23 心 肌 造 影 超 声 心 动 图 f ycril . m oada 环障碍会影 响微循环灌 注 , 引起相 应心 狭窄但 有微 循 环 功能 障碍 造成 微循 环 c n atc oad g p , C ) MC o t seh cri r h M E r oa E是 肌缺血 临床 症状 。 目前 , 于心 肌微循 灌注 不足仍 然 会 导致 临床 不 良事件 的 利 用 造 影 剂 的微 泡 体 积 小 ( 均 内 径 对 平 环 水 平 的 血 流 灌 注 已 经 越 来 越 受 到 重 发 生 。 究 2 示 A 后 影 响 患 者 预 后 <5 研 l 提 MI m) ,能顺利 进 出毛细 血管床 而不 视 . 入 地 了解 心 肌 微 循 环 灌 注 可 以 为 的重要 因素 为 梗死 区微 血 管 的再灌 注 易破裂 的特 点 。将微 泡造 影 剂经 冠脉 深
心脏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定量评估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892心脏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定量评估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胡瑞1,刘峰1,安小霞1,梁程1,陈梓娴2,郭顺林2*1.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甘肃省智能影像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精准影像协同创新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放射影像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通信作者 郭顺林 ******************【基金项目】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0-2D-80);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ldyyyn2019-78,ldyyyn2015-06) 【摘要】微循环障碍是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有力因素,近年来心脏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评估微循环障碍发展迅速,已经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于定量心肌灌注,该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将在微循环障碍的诊断与指导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对心脏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定量评估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微循环;心肌灌注显像;磁共振成像;人工智能;综述【中图分类号】R331.3+5;R540.4;R445.2 【DOI 】10.3969/j.issn.1005-5185.2023.08.020Research Progress in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by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Perfusion ImagingHU Rui 1, LIU Feng 1, AN Xiaoxia 1, LIANG Cheng 1, CHEN Zixian 2, GUO Shunlin 2*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First Hospit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Intelligent Imaging Med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Gansu Province, Accurate Imag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Base of Gansu Province, Radiological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Center of Gansu Province, Lanzhou 730000, China;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GUO Shunlin;E-mail:******************【Abstract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 is a powerful factor in predicting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recent years,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evaluation of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 which has achieved a leap from qualitative to quantitativ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quantitative myocardial perfusion, the prospect of this technology is very promising, and it will play a greater role in the diagnosis and guidance of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in the futur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 by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perfusion imaging. 【Key words 】Microcirculation;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23, 31 (8): 892-896影响心肌灌注的冠状动脉疾病是全球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灌注成像可以无创评估微循环障碍,对诊断和预后有重要作用。
心脏微循环障碍金标准

心脏微循环障碍金标准
心脏微循环障碍是指心脏微血管的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的血流障碍。
金标准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公认的最佳诊断或治疗方法,是评价其他方法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标准。
在诊断心脏微循环障碍方面,金标准通常包括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灌注显像、心脏超声等多种检查手段的综合应用。
首先,临床症状是诊断心脏微循环障碍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可能出现胸痛、气短、乏力等症状,但这些症状也可能与其他心血管疾病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其次,心电图是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
心脏微循环障碍可能导致心电图异常,如ST段改变、T波倒置等,但心电图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限,不能单独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心肌灌注显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以评估心肌的灌注情况,对于诊断心脏微循环障碍具有一定的帮助。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放射性示踪剂观察心肌的血液灌注情况,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和辐射剂量的限制等。
另外,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于排除其他心脏疾病以及评估微循环障碍的影响也有一定帮助。
总的来说,目前尚无单一的金标准可以完全准确诊断心脏微循环障碍,通常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灌注显像、心脏超声等多种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尽可能准确的诊断。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更准确的金标准用于诊断心脏微循环障碍。
心血管疾病中微循环紊乱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中微循环紊乱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其中微循环紊乱作为一种重要的病理改变,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与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血管疾病中微循环紊乱的研究进展,并介绍相关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
一、微循环紊乱概述微循环是指冠脉和大动脉之后,从小动脉、小静脉到毛细血管等微小血管组成的网络系统。
随着心血管疾病发展,散在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中的微循环受到不同程度紊乱。
这种紊乱表现为内皮功能异常、毛细血管扩张或收缩失调、血流分布失调等。
二、影响微循环紊乱的因素1. 冠心病冠心病是指由冠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损害,导致了一系列的改变,如内皮功能障碍和局部化学物质的释放异常,进而引起微循环紊乱。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引起的动脉硬化和内皮功能障碍可导致心肌微循环不良。
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内皮功能异常和血液黏稠度增高,这些因素与微循环紊乱密切相关。
4. 血管活性物质异常内皮细胞通过释放一系列的血管活性物质来调节微循环的稳态,当这些物质异常时会影响到微循环的正常功能。
三、微循环紊乱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在冠脉阻塞解除后发生的急性损伤,其机制与微循环紊乱密切相关。
在缺血期间,微循环受损导致组织中产生多种致炎因子,进一步加重了损伤程度。
2.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发展与微循环紊乱有密切联系。
微循环的改变不仅影响全身组织器官的灌注和代谢,也对心肌本身产生负面效应。
3.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进展过程中微循环紊乱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动脉中的斑块阻塞或溃疡等原因,血液流动受阻,导致微循环出现损伤。
四、微循环紊乱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通过使用血管扩张剂、抗凝药物以及改善内皮功能药物等,可以直接调节微循环功能并改善其紊乱状态。
2. 介入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可以解除冠脉阻塞和缺血状态,并最大程度恢复微循环功能。
微循环障碍诊断标准

微循环障碍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微循环障碍是指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微循环障碍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缺氧、营养不良和排泄不畅,进而影响全身的健康。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了解微循环功能的情况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准确诊断微循环障碍,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和评估方法。
本文将介绍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及相关方法,以便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微循环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一、病史询问在进行微循环障碍的诊断过程中,首先需要向患者详细了解其病史。
重点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以下情况:长期高压、高脂血症、高血糖及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等,以及其他慢性疾病。
应询问患者是否有手脚局部或全身发凉、麻木、肿胀等症状,以及有无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等。
二、体格检查微循环在体外是不能直接观察的,但可通过一些简单的体格检查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微循环障碍。
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便是:1. 观察皮肤颜色和温度:正常情况下皮肤颜色应该是粉红色,皮肤温度也应该是适中的,如果患者出现手脚发凉或者发紫的现象,很可能是由于微循环障碍造成的。
2. 指压实验:在患者的手指或脚趾上用力按压一段时间,松开后观察血液回流情况。
正常情况下,皮肤应该呈现出粉红色或逐渐恢复正常颜色,如果患者短时间内不能回复正常颜色,可能存在微循环障碍。
3. 观察指甲颜色和形状:健康的指甲应该是粉红色的,弧形的,有光泽的;如果指甲呈现发紫、变形等异常情况,可能是由微循环障碍引起的。
三、实验室检查1. 血液参数检查: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的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积(HGB)、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指标来初步了解微循环的功能情况。
通常情况下,微循环障碍患者的HCT、PLT、HGB水平会偏低,ESR会升高。
2.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通过检查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以及凝血功能和红细胞形态、功能等指标来评估微循环的功能状态。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
1. 临床表现:患者典型的症状包括胸闷、心慌、气促、疲劳等,但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未发现明显狭窄或阻塞。
2.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未出现明显的狭窄或阻塞,但可能存在非流出路或微型血管的病变。
3. 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通常显示心肌灌注不足区域,但不具有明显的冠脉狭窄。
4. 心脏介入手术:冠脉造影导管注入亚硝酸酯类药物后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心肌灌注情况,但不会导致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上的明显变化。
5. 神经反射调节功能:冠脉微循环障碍时,神经反射调节功能受损,可通过心脏负荷试验来评估。
例如,通过体力活动或药物负荷使心肌负荷增加,观察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变化,以评估冠脉微循环功能。
血流灌溉不足的护理护理诊断

血流灌溉不足的护理诊断
临床上组织灌注不足常于血容量减少有关系,护理措施也主要是从促进侧支循环建立、避免血管痉挛、保护肢体、四肢保暖等方面入手。
所以护理要关注组织灌注护理、改善组织护理,积极补液、输血治疗,正确使用血管活性剂,因为在早期使用血管活性剂,如血管收缩剂可加重组织缺氧,导致组织器官坏死。
对组织灌注不良护理目标,主要是增加组织灌注量,减小临床症状,为了达到增加组织灌注量,而提供足够的组织代谢需氧和组织营养物质运送的目的。
微循环功能与脏器灌注_预后的重要评价指标

安全性更好 。大量的证据表明 ,万汶能通过减少白细胞黏 附和炎性介质释放 ,减轻毛细血管渗漏 ,有效改善微循环功 能和组织灌注 。临床实践发现 ,手术后病人采用晶体液 + 人工胶体液可有效保证组织氧合 ,改善病人预后 。
·596·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年 8月 第 27卷 第 8期
2 液体治疗对微循环和脏器灌注的影响 目前 ,我们希望降低创伤 、感染等应激时机体发生的一
系列防御性反应几乎不可能 ,而可以有所作为的是通过恰 当的液体治疗 ,提高心功能和降低血管阻力 ,保持血管内液 体容积 ,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 ,重建及维持组织氧需和氧供 之间的平衡 。液体治疗是外科的基本问题 ,其目的是维持 血流动力学稳定 ,维持胶体渗透压 ,维持水 、电解质和酸碱 平衡 ,纠正氧代谢紊乱 ,保证微循环和脏器充足的灌注 ,维 持器官的正常功能 。近年来 ,我们对液体治疗的理解已进 入微循环水平 ,液体治疗的关键不仅仅在于维持血压 , 更 应注重如何纠正组织和器官的微循环障碍 ,解除小动脉痉 挛 、毛细血管的淤滞和机体重要器官血液灌注不足而造成 组织缺氧 、代谢紊乱 。因此 ,对于外科危重病人应在注意病 因处理的同时着重于有效循环血量的恢复 、微循环的改善 以及保护组织细胞等措施 。但是 ,尽管液体治疗的重要性 已经被广大外科医生所接受 ,在如何选择最佳的外科液体 治疗方案上目前仍然存在分歧 。
综上所述 ,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严重创伤 、感染和 休克等危重病人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是持续的 微循环障碍和伴随的组织低氧供及细胞功能恶化 。围手术 期及重症监护过程中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是通过充分 、理 想的液体治疗改善血液流变学状况 ,快速恢复脏器微循环 血液灌注和组织氧供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
组织血液灌注与微循环的病理生理(7)——缺血-再灌注损伤

f 海交通 大学 医学 院基 础 医学院 病理 生理教 研组 , 上 上海
二 、 响 因 素 影
20 2 ) 0 0 5
良好 的血 液 循 环 是 组 织 细胞 获 得 充 足 的 0 和 营 养 物 质 供 应 并 排 出 代 谢 产 物 的 必 需 保 证 。局 部 组 织 器 官 的缺 血 将
3 侧 支 循 环 : 血后 侧 支循 环 容 易 形 成 的 器 官 组 织 , . 缺 因
可 缩 短 缺 血 时 间 和 减轻 缺 血 程 度 , 易 发 生 再 灌 注损 伤 。 不
4 再灌注条件 : . 动物 实 验显 示 , 温 、 钠 、 钙 、 钾 、 低 低 低 高
高 镁 液 灌 流 , 减 轻 器 官 的再 灌 注 损 伤 , 之 则 可诱 发或 加 可 反
一
进 而 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代 谢性 酸 中毒 ,此 为 导 致 细 胞 功 能 紊 乱 和 代 谢 异 常 的 重 要 原 因 ,但 在 再 灌 注 时 迅 速 纠 正缺 血 组 织 的 酸 中毒
反 而加 重细 胞 的损 伤 , 现 象 被 称 为 p 反 常 。这 些 现象 提 此 H
示 氧 、 、H 可 能 参 与 缺 血一 钙 p 再灌 注损 伤 的 发 生 、 展 。再 灌 发
注 可 以使 可 逆 性 缺 血 性 损 伤 加 重 ,也 可 使 可逆 性 缺 血 性 损
伤转 化 成 不 可 逆 损 伤 , 现 象 涉及 多种 发 病 机 制 。 究 缺 血 一 此 研
再 灌 注 损 伤 的发 病 机 制 就 有 可 能 做 到 既 保 证 尽 快 恢 复 缺 血 组 织 的血 流 灌 注 , 有 可 能 减 轻 或 预 防再 灌 注 损 伤 的发 生 , 又 这 是 缺 血性 疾 病 防治 中十 分 重 要 的课 题 。
反映微循环灌注的指标

反映微循环灌注的指标微循环是指人体微小血管系统的循环,主要包括毛细血管和细小动脉和静脉。
微循环灌注是指血液在这些微小血管内的流动情况,是评价微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
微循环灌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了解和监测微循环灌注的指标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一、皮肤温度皮肤温度是反映微循环灌注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血液通过皮肤微血管循环,如果微循环灌注良好,会使皮肤温度升高。
而如果微循环灌注不良,则皮肤温度会降低。
因此,通过测量皮肤温度可以间接评估人体的微循环功能。
二、皮肤色泽皮肤色泽也是一个能够反映微循环灌注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皮肤呈粉红色,有光泽。
如果微循环灌注不良,则皮肤会出现苍白、发绀或青紫色。
这是因为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皮肤微循环受阻的结果。
因此,观察皮肤色泽可以初步评估微循环的情况。
三、毛细血管填充时间毛细血管填充时间是指血液从刺激点注射进入毛细血管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注入后血液会很快填满毛细血管,填充时间较短。
而当微循环灌注不良时,毛细血管的充血速度会下降,填充时间变长。
因此,通过测量毛细血管填充时间可以评估微循环灌注的情况。
四、激光多普勒测量激光多普勒是一种通过使用激光束来测量微循环灌注情况的方法。
该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毛细血管内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动情况。
通过监测激光多普勒信号的强度和频率变化,可以评估微循环的灌注情况。
这种非侵入性的方法可以提供较为准确和可靠的微循环指标。
五、皮肤血流量皮肤血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皮肤组织的血液量。
可以通过热滞后方法、激光多普勒或可见光谱成像等技术来测量皮肤血流量。
皮肤血流量的测量可以直接反映微循环灌注情况,可以客观评估微循环功能的好坏。
综上所述,微循环灌注是评价人体微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皮肤温度、皮肤色泽、毛细血管填充时间、激光多普勒测量和皮肤血流量等指标来反映微循环的情况。
了解和监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及早发现微循环功能异常,为保护和改善人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的影响因素及与乳酸关系

㊃论著㊃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资助项目他汀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干预作用(20174Y 0246)通信作者:冯六六,E m a i l :l l f 20170101@126.c o m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的影响因素及与乳酸关系史 骏,刘新兵,白艳艳,岳丹丹,王晓青,刘天华,冯六六(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心内科,上海200438) 摘 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的影响因素及与乳酸关系㊂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132例,根据术后T I M I 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 P G )分为两组,即观察组56例,TM P G0~2级,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对照组76例,TM P G3级,心肌微循环灌注良好㊂对比两组各项资料,经二元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影响因素㊂运用R O C 曲线分析乳酸预测效能,P e a r s o n 法分析乳酸与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以及冠状动脉血流(T h r o m b o l y s i s i n 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T I M I )分级㊁症状-至首次医疗接触(F M Ct oh e p a r i n ,F M C )时间㊁F M C 至肝素给予(f i r s tm e d i c a l c o n t a c t t i m e ,F M C -H )时间㊁不良心血管事件(MA C E s )㊁糖尿病病史㊁冠状动脉慢血流㊁高血压病史㊁吸烟史相关性㊂结果 F M C -H>4h ㊁症状-F M C>4h㊁T I M I 血流0级~2级㊁有MA C E s㊁有糖尿病病史㊁冠状动脉慢血流㊁有高血压病史㊁有吸烟史是影响患者发生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的独立因子(P <0.05)㊂乳酸预测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的准确率为93.94%,灵敏度91.10%,特异度96.10%㊂观察组乳酸水平高于对照组,F M C -H 时间㊁症状-F M C 时间长于对照组,T I M I 血流低于对照组(P <0.05)㊂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与乳酸呈负相关性;乳酸与F M C -H 时间㊁症状-F M C 时间呈正相关性,与T I M I 血流㊁MA C E s ㊁糖尿病病史㊁冠状动脉慢血流㊁高血压病史㊁吸烟史呈负相关性㊂结论 MA C E s ㊁F M C -H 时间㊁F M C 时间㊁T I M I 分级以及慢性疾病㊁吸烟史均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发生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的因素,故需加以预防㊁干预,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㊂而乳酸可作为预测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有效指标㊂关键词: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微循环灌注;乳酸中图分类号:R 54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1)05-0402-06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1.05.003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m yo c a r d i a lm 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 p e r f u s i o nd i s o r d e r a f t e r p e r c u t a n e o u s c o r o n a r y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i na c u t e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a n d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i t h l a c t i c a c i d S h i J u n ,L i uX i n b i n g ,B a iY a n y a n ,Y u eD a n d a n ,W a n g X i a o q i n g ,L i uT i a n h u a ,F e n g Li u l i u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a r d i o l o g y ,S h i d o n g H o s p i t a l ,Y a n g p uD i s t r i c t ,S h a n gh a i 200438,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F e n g L i u l i u ,E m a i l :l l f 20170101@126.c o m A B S T R A C T :O b je c t i v e T oe x p l o r et h ei nf l u e n c i ng f a c t o r so f m y o c a r d i a l m 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 p e r f u s i o n (MM P )d i s o r d e r a f t e r p e r c u t a n e o u s c o r o n a r y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P C I )i na c u t e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AM I )a n d i t s r e l a t i o n shi p wi t h l a c t i c a c i d .M e t h o d s T o t a l l y 132p a t i e n t su n d e r g o i n g P C I f o rAM I a d m i t t e dt oo u rh o s p i t a l b e t w e e nF e b r u a r y 2019a n d J u l y 2020w e r e s e l e c t e d ,t h e y w 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e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TM P G0-2,p o o rMM P ;n =56)a n d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TM P G3,g o o d MM P ;n =76)a c c o r d i n g t oT I M Im y o c a r d i a l p e r f u s i o n g r a d i n g (TM P G ),t h ed a t ao f t w o g r o u p sw e r ec o l l e c t e d ,a n db i n a r y l o g i s t i cr e g r e s s i o n w e r eu s e dt oa n a l y z e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 fa c t o r s .R O Cc u r v e ,l a c t i c a c i d p r e d i c t i o n ,a n dP e a r s o nm e t h o dw e r e u s e d t o a n a l yz e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l a c t i c a c i d a n d t h e d a t a ,s u c h a s MM P ,t h r o m b o l y s i s i n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T I M I ),s y m p t o m s -t o t h e f i r s tm e d i c a l c o n t a c t (F M C ),F M Ct oh e p a r i n (F M C -H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m o j o ra d v e r s e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e v e n t s (MA C E s ),h i s t o r y ofd i a b e t e s ,c h r o n i cs l o w f l o w (C S F ),h i s t o r y o f h y p e r t e n s i o n ,h i s t o r y o f s m o k i n g.R e s u l t s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o fMM Pd i s o r d e r s i n p a t i e n t sF M C -H>4h ,s y m p t o m -F M C >4h ,T I M Ib l o o d f l o w g r a d e0-2,MA C E s ,h i s t o r y o f d i a b e t e s ,C S F ,h i s t o r y o fh y p e r t e n s i o n ,h i s t o r y o f s m o k i n g w e r e a l l i n d e p e n d e n t f a c t o r s t h a t a f f e c t e d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o fMM Pd i s o r d e r s i n p a t i e n t s (P <0.05).T h e a c c u r a c y ,s e n s i t i v i t y a n dt h es p e c i f i c i t y i n p r e d i c t i n g MM P b y la c t i ca c i d w a s93.94%,91.10%,96.10%,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l a c t i c a c i d i no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w a sh i g h e r t h a n i nt h ec o n t r o l g r o u p ,F M C -Ht i m ea n ds y m p t o m -F M Ct i m ew e r e l o n g e r t h a n i nt h ec o n t r o l g r o u p ,a n dT I M Ib l o o df l o w w a s l o w e r t h a n i nt h e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 <0.05).T h el e v e lo f l a c t i ca c i d w a s p o s i 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 w i t h F M C -H t i m e ,s y m p t o m -F M Ct i m e ,a n dn e g a 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 MM P ,T I M Ib l o o df l o w ,MA C E s ,h i s t o r y o fd i a b e t e s ,C S F ,h i s t o r y o fh y p e r t e n s i o n ,a n ds m o k i n gh i s t o r y .C o n c l u s i o n MA C E s ,F M C -Ht i m e ,F M Ct i m e ,T I M I g r a d e ,c h r o n i cd i s e a s e ,a n ds m o k i n g h i s t o r y ar ea l l f a c t o r s t h a t a f f e c t MM Pi n p a t i e n t su n d e r g o i n g P C I f o rAM I .T h e r e f o r e ,pr e v e n t i o na n di n t e r v e n t i o na r en e e d e dt o ㊃204㊃‘临床荟萃“ 2021年5月20日第36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y 20,2021,V o l 36,N o .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 e d u c e m y o c a r d i a li s c h e m i aa n d r e p e r f u s i o ni n j u r y.L a c t i ca c i d c a n b e u s e d a sa n e f f e c t i v ei n d i c a t o rt o p r e d i c t m y o c a r d i a lm 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 p e r f u s i o n s t a t u s.K E Y W O R D S: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p e r c u t a n e o u s c o r o n a r y i n t e r v e n t i o n;m y o c a r d i a lm 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 p e r f u s i o n; l a c t i c a c i d急性心肌梗死(a c u t e 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AM I)属于心血管常见病[1],早期可因粥样硬化斑块损伤㊁管腔完全闭塞,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㊁坏死,出现持久性胸痛,是目前危害国民健康重要杀手之一[2]㊂为了挽救患者生命安全,常进行介入治疗,其可开通血管,恢复心肌早期再灌注,成功溶解血栓,但随着相关研究深入,学者发现梗死血管开通并不代表心肌细胞组织完全灌注,30%患者可发生心肌血流量减少,引起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影响术后恢复,增加病死率,故近年来开始广泛受到医者重视[3]㊂而如何提高微循环灌注㊁降低循环灌注障碍成为当下重点关注问题㊂乳酸属于无氧代谢产物,可反映细胞缺氧程度和组织灌注不良情况[4],有学者认为其在AM I患者危急重判定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报道较少㊂本研究探讨影响介入手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危险因素,并分析乳酸预测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的价值以及与疾病预后之间相关性,报道如下㊂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132例,男71例,女61例,年龄34~76岁,平均(51.46ʃ13.15)岁;K i l l i p分级:I级41例,Ⅱ级60例,Ⅲ级31例㊂根据术后T I M 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 M P G)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T M P G0~2级,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对照组76例,T M P G3级,心肌微循环灌注良好㊂T M P G:3级:心肌内造影剂排空和灌注正常,未发生延迟;2级:心肌内造影剂淤滞于心肌内,且<30s;1级:造影剂淤滞于心肌内超过30s,心肌有造影剂灌注,排空很慢;0级:心肌内无造影剂灌注㊂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伦理审查㊂1.2纳入及排除标准①患者符合2016‘急性S T 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救治及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5]中介入治疗适应证;②胸痛发作持续时间ȡ30m i n;③各项资料齐全㊂排除标准:①存在低氧血症及呼吸衰竭者;②合并癫痫㊁下肢动脉闭塞症㊁肺血栓栓塞症㊁主动脉夹层动脉者;③合并急慢性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存在活动性内脏出血㊁心源性休克者;⑤既往对肝素㊁含碘造影剂过敏者㊂1.3方法1.3.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血管造影系统引导下完成动脉介入治疗㊂入院后便开始进行镇静㊁止痛㊁卧床㊁吸氧等综合治疗,一旦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可根据体重给予静脉注射60~80U/k g普通肝素,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300m g/替格瑞洛180m g,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 g㊂入院后即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手术入径选择桡或股动脉,置入6F 或7F动脉鞘,经桡动脉入径经动脉鞘注入鸡尾酒(100μg硝酸甘油+1m g利多卡因)㊁3000I U肝素钠㊂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后进行P C I治疗,根据体重给予70~100U/k g肝素㊂若术中显示冠状动脉血栓负荷重,需给予手动血栓抽吸;对于灌注未达到T I M I3级,需冠状动脉内给予10μg/m l替罗非班,3m i n内注射完,并维持0.15μg/(k g㊃m i n)至术后24h;对于多支病变,急诊仅干预梗死相关动脉(I R A);对于机械并发症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㊂1.3.2资料收集收集患者各项资料,比如性别㊁年龄㊁慢性疾病合并情况㊁吸烟史㊁血压㊁K i l l i p分级㊁F M C至肝素给予时间(f i r s t m e d i c a l c o n t a c t t i m e, F M C-H)㊁症状-至首次医疗接触(F M Ct oh e p a r i n, F M C)时间㊁冠状动脉血流(t h r o m b o l y s i s i n 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T I M I)分级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㊂1.3.3乳酸测定采取动脉血标本,5m i n内完成测定,使用美国I n s t r u m e n t a t i o n L a b r a t o r y公司提供G e m P r e m i e r3000型号血气分析仪测定乳酸浓度,按电极法测定,正常值0.5~1.7mm o l/L㊂1.4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影响患者预后因素采用二元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相关性采用P e a r s o n法;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行t检验㊂乳酸预测价值评估采用R O C曲线分析,当A U C>0.9时预测准确性高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性别㊁年龄㊁K i l l i p分级㊁病变分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 M C-H时间㊁症状-F M C时间㊁T I M I血流㊁MA C E s 率㊁糖尿病病史㊁冠状动脉慢血流㊁高血压病史㊁吸烟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㊃304㊃‘临床荟萃“2021年5月20日第36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20,2021,V o l36,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例(%)]项目观察组(n =56)对照组(n =76)χ2值P 值性别 男性 女性31(55.36)25(44.64)40(52.63)36(47.37)0.0960.756年龄 ȡ60岁 <60岁35(62.50)21(37.50)46(60.53)30(39.47)0.0530.818K i l l i p 分级 Ⅰ级17(30.36)24(31.58) Ⅱ级26(46.43)34(44.74)0.0390.844Ⅲ级13(23.21)18(23.68)F M C -H 时间 ɤ4h >4h 8(14.29)48(85.71)58(76.32)18(23.68)49.624<0.01症状-F M C 时间ɤ4h >4h 10(17.86)46(82.14)56(73.68)20(26.32)40.195<0.01术后T I M I 血流0级3(5.36)0(0.00) 1级10(17.86)0(0.00)50.750<0.012级30(53.57)13(17.11) 3级13(23.21)63(82.89)病变分支 单支病变 多支病变37(66.07)19(33.93)48(63.16)28(36.84)0.1190.730MA C E s 有 无42(75.00)14(25.00)35(46.05)41(53.95)11.1160.001糖尿病病史有 无41(73.21)15(26.79)37(48.68)39(51.32)8.0260.005冠状动脉慢血流 是 否40(71.43)16(28.57)35(46.05)41(53.95)8.4620.004高血压病史 有 无42(75.00)14(25.00)38(50.00)38(50.00)8.4400.004吸烟史 有 无42(75.00)14(25.00)40(52.63)36(47.37)6.8560.009注:MA C E s:不良心血管事件2.2 二元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 以 心肌微循环灌注是否障碍 为因变量(赋值:0=灌注正常,1=灌注障碍),以 F M C -H (0=ɤ4h ;1=>4h )㊁症状-F M C (0=ɤ4h ;1=>4h )㊁T I M I 血流(0=3级;1=2级㊁1级㊁0级)㊁MA C E s (0=无;1=有)㊁糖尿病病史(0=无;1=有)㊁冠状动脉慢血流(0=否;1=是)㊁高血压病史(0=无;1=有)㊁吸烟史(0=无;1=有) 为自变量,纳入二元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糖尿病病史㊁冠状动脉慢血流㊁有高血压病史㊁吸烟史㊁F M C -H>4h ㊁症状-F M C >4h ㊁T I M I 血流0级~2级㊁MA C E s 是影响患者发生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的独立因子(P <0.05)㊂见表2㊂2.3 乳酸水平预测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效能 乳酸最佳分界点为1.7mm o l /L ,乳酸ȡ1.7mm o l /L 判定为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者,乳酸<1.7mm o l /L 判定为心肌微循环灌注正常者㊂乳酸预测准确率为93.94%(124/132)㊂R O C 曲线分析显示,乳酸预测的A U C 为0.936,根据最佳临界值,当乳酸正确指数为0.872时,其预测灵敏度91.10%,特异度96.10%㊂以R O C 曲线靠左上方约登指数的最大切点作为最佳临界值,该点预测敏感度㊁特异度㊂见表3~4,图1㊂2.4 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乳酸水平高于对照组,F M C -H 时间㊁症状-F M C 时间长于对照组,T I M I 血流低于对照组(P <0.05)㊂见表5㊂图1 乳酸预测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的R O C 曲线表2 影响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因素相关因素回归系数标准误W a l d χ2值P 值O R 值95%C I下限上限F M C -H2.9870.55529.0030.00019.8346.68758.827症状-F M C2.5840.54622.3660.00013.2504.54138.664T I M I 血流2.5350.44432.6100.00012.6195.28630.126MA C E s1.3520.4997.3390.0073.8641.45310.276糖尿病病史1.0580.3797.7910.0052.8811.3706.057冠状动脉慢血流1.0750.3758.2200.0042.9291.4056.105高血压病史1.0990.3858.1620.0043.0001.4126.374吸烟史0.9930.3856.6650.0102.7001.2705.739㊃404㊃‘临床荟萃“ 2021年5月20日第36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y 20,2021,V o l 36,N o .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3 乳酸水平预测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准确性[例(%)]灌注障碍情况例数乳酸预测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心肌微循环灌注正常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5651(91.1)5(8.9)心肌微循环灌注正常763(3.9)73(96.1)合计1325478表4 乳酸对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的预测价值预测项目A U C 标准误P 值95%C I下限上限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界值乳酸预测0.9360.0260.0000.8850.98691.1096.100.8721.50表5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x -ʃs)组别例数乳酸(mm o l /L )F M C -H时间(h )症状-F M C 时间(h )T I M I 血流(级)观察组563.46ʃ1.205.84ʃ1.135.29ʃ0.111.43ʃ0.19对照组761.15ʃ0.132.59ʃ0.431.43ʃ0.252.89ʃ0.21t 值16.67222.945108.01341.085P 值<0.01<0.01<0.01<0.012.5 各指标间相关性 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与乳酸㊁F M C -H 时间㊁症状-F M C 时间呈负相关性,与T I M I 血流㊁MA C E s㊁糖尿病病史㊁冠状动脉慢血流㊁高血压病史㊁吸烟史呈正相关性(P <0.05)㊂而乳酸与F M C -H 时间㊁症状-F M C 时间呈正相关性,与T I M I 血流㊁MA C E s㊁糖尿病病史㊁冠状动脉慢血流㊁高血压病史㊁吸烟史呈负相关性(P <0.05)㊂如表6所示㊂同时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中乳酸与F M C -H 时间㊁症状-F M C 时间㊁T I M I 血流的散点图见图2~4㊂表6 各指标之间相关性指标乳酸F M C -H时间症状-F M C 时间T I M I 血流MA C E s 糖尿病病史冠状动脉慢血流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 r 值-0.825-0.896-0.9940.9630.2780.2470.2530.2530.228 P 值0.0000.0000.0000.0000.0010.0040.0030.0030.009乳酸 r 值-0.8900.833-0.739-0.229-0.227-0.196-0.253-0.128 P 值-0.0000.0000.0000.0080.0090.0240.0030.144图2 乳酸与F M C -H 时间相关性 图3 乳酸与症状-F M C 时间相关性 图4 乳酸与T I M I 血流相关性3 讨 论AM I 早期可因冠状动脉阻塞㊁斑块易损,血流急剧减少或完全阻断,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是冠心病中严重㊁常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6]㊂为了降低病死率㊁病残率,需尽早恢复有效前向血流㊁开通血管,随着微创技术发展,介入治疗在AM I 早期救治方面应用越来越广,虽可获取满意疗效,但部分患者即便恢复前向血流,心肌组织仍处于低灌注状态,从而削弱了血管开通带来的益处,影响预后[7]㊂为了在根本上防止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发生,还需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㊂经二元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有糖尿病病史㊁冠状动脉慢血流㊁有高血压病史㊁有吸烟史㊁症状-F M C>4h ㊁F M C -H >4h ㊁T I M I 血流0级~2级㊁有㊃504㊃‘临床荟萃“ 2021年5月20日第36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y 20,2021,V o l 36,N o .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MA C E s是影响患者发生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㊂作用机制如下:①F M C-H:观察组F M C-Hɤ4h率低于对照组,可见越早给予普通肝素治疗,心肌微循环灌注效果越好㊂主要是因早期运用普通肝素能够阻断血栓扩大和凝血瀑布链,促使已形成血栓溶解,以便机体尽快恢复前向血流和闭塞血管,提高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改善预后㊂对此需尽早给予肝素治疗,从而降低病死率,促使病情康复[8-9];②症状-F M C:两组对比症状-F M C时间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就诊时间延误可严重影响后续心脏功能㊂而影响再灌注时间因素分为两个部分,即院内延迟㊁院前延迟㊂一方面院前延迟又分为转运延迟㊁患者延迟,前者是指医疗急救系统转运患者时间过长;后者是指患者就诊意识不足,未认识到疾病严重性和危害性,导致就诊时间较晚;另一方面院内延迟是指院内就诊人数较多,导致整个救治时间延误㊂总之,为了缩短延迟时间,需提高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对疾病认知,为群众宣教 早发现㊁早诊断㊁早治疗 意义,保证患者得到 第一效果㊁第一速度㊁第一时间 的救治[10-11];③T I M I血流:冠状动脉无复流主要发生在介入术后㊂一旦出现血流灌注阻塞或无复流,可严重影响血流灌注,加剧微血管损伤,从而导致微循环灌注障碍[12];④MA C E s:一旦机体合并心血管事件,可在血运重建过程中,出现心肌间出血㊁内皮细胞肿胀等,从而阻断心肌微循环灌注㊂为此需积极处理心血管事件,为手术成功打下良好基础[13];⑤高血压病史:血压长时间处于高水平状态,可使微动脉发生重塑,损伤微血管内皮,导致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而存在高血压史者,可因血管收缩因子和扩张因子失衡,损伤微动脉内皮,减弱扩血管作用,从而增加微循环阻力,加重心肌缺血,产生微循环障碍;⑥糖尿病史:长时间慢性高血糖可影响血小板功能和结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微血管病变,同时还可减弱血管内皮细胞修复能力,导致冠状动脉循环障碍,故学者认为糖尿病是引发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原因,而本文结果证实此项说法;⑦吸烟史:吸烟是引发心血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燃烧可产生一氧化碳和尼古丁,而一氧化碳会阻碍血红蛋白和氧气结合,引起血管内皮缺氧㊁水肿;尼古丁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导致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⑧冠状动脉慢血流:冠状动脉血流缓慢主要是因氧自由基增多㊁缺氧导致,由于大量红细胞长时间聚集于微血管内皮,可导致局部血流停滞,介导黏附,引起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㊂乳酸来自于小肠㊁脑㊁皮肤㊁骨骼肌,属于葡萄糖无氧代谢的产物,2/3来自游离脂肪供能,1/3来自于葡萄糖供能㊂经R O C曲线分析,乳酸预测准确率为93.94%,灵敏度91.10%,特异度96.10%,说明乳酸在预测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中具有较高效能㊂同时观察组乳酸水平高于对照组,经P e a r s o n法分析,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与乳酸呈负相关性,说明乳酸水平能够反映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㊂当机体心脏发生缺血缺氧时,无氧酵解成为主要供能途径,可产生乳酸,而大量乳酸容易引起代谢酸中毒,降低细胞内钾离子,诱发心律失常和微循环障碍,故说明乳酸与心肌微循环存在一定相关性[14-15]㊂此外,乳酸与F M C-H时间㊁症状-F M C时间呈正相关性,与T I M I 血流㊁MA C E s㊁糖尿病病史㊁冠状动脉慢血流㊁高血压病史㊁吸烟史呈负相关性,说明乳酸与AM I预后的多项指标也存在相关性㊂AM I发病期间,可因心肌缺血缺氧,增加无氧酵解,产生乳酸,但进行介入术后,可改善组织灌注和缺氧状态,恢复梗死区域血流灌注,降低乳酸水平,一旦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可影响心肌环境, 重复 缺氧缺血状态,而发生此项原因为T I M I血流不佳,也是导致乳酸升高主要因素[16]㊂综上所述,AM I介入术后发生心肌微循环障碍几率较高,且影响因素较多,故需针对高危因素进行预防㊁治疗,为预后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还需将乳酸作为判定微循环障碍的重要观察指标,以便为后期治疗㊁预后评估提供科学意见㊂但本研究例数较少,部分结果无法反映整体情况,故需后期扩大样本进一步探索㊂参考文献:[1]潘庆丽,霍本良,王立旗.盐酸替罗非班对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7,23(6):662-664.[2]姜荣泸.微循环阻力指数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P C I治疗的预测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6,22(6):645-648,665.[3]段天兵.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发生机制和诊治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7):722-725.[4]陈宇,黎荣山,王勇,等.乳酸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微循环障碍关系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10(4):432-435.[5]陈凤英.急性S 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救治及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要点解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7):857-861.[6]邢晓莲,刘庆利,刘连杰,等.急性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治疗后微循环灌注状态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24):4024-4026.[7] F e n g L,W uB,Z h a nL,e ta l.GW29-e1560As t u d y o nt h e㊃604㊃‘临床荟萃“2021年5月20日第36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20,2021,V o l36,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e l a s t i c i t y a n d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i n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c u t e m y o c a r d i a li n f a r c t i o n[J].J A m C o l lC a r d i o l,2018,72(16):C224.[8]王丽荣,李萌玫,王旭.急性心肌梗死P C I术后围术期心肌梗死影响因素分析及近期预后[J].中国临床医学,2017,24(4):615-619.[9]李晓彤,张勤,胡林婕,等.前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术后患者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10): 39-42.[10]刘兴邦,牛杰,王贵松,等.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微循环阻力指数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8,33(7):637-641.[11] C u iK Y,Y u a nF,L i uH,e t a l.L o n g-t e r mo u t c o m e s o f s t a g e dr e c a n a l i z a t i o n f o r c o n c u r r e n t c h r o n i c t o t a l o c c l u s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S T-s e g m e n t e l e v a t i o n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a f t e r p r i m a r yp e r c u t a n e o u sc o r o n a r y i n t e r v e n t i o n[J].J G e r i a t r C a r d i o l, 2020,17(1):16-25.[12]李轶男,王萍,陈晖.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研究现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8,26(8):53-56.[13]高天林,祝鹏,袁博,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微循环相关指标的影响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21(13):198-199.[14]郭刚,吴先正,苏立杰.急诊B N P和乳酸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76-76.[15] Y a n g D a-h a o,L i H u a-l o n g,L i u Q i a n g,e t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d i a s t o l i cb l o o d p r e s s u r e a n da d v e r s eo u tc o m e s i nS T-e l e v a t i o n m y o c a r d i a l i nf a r c t i o n u n d e rg o i n g p e r c u t a n e o u sc o r o n a r y i n t e r v e n t i o n[J].L i n g n a nJ o u r n a lo fC a rd i o v a s c u l a rD i s e a s e s(E n g l i s hE d i t i o n),2020,21(1):1-5,11.[16]韦淑婧,陈宇,黎荣山,等.乳酸与急性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预后关系[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7,36(11):883-887.收稿日期:2021-03-01编辑:张卫国㊃704㊃‘临床荟萃“2021年5月20日第36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20,2021,V o l36,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微循环障碍诊断标准

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症状:微循环障碍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发
凉、颜色发绀、肿胀等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则可以
初步判断为微循环障碍。
2.实验室检查:微循环障碍的患者可以进行血常规检查,如果检
查结果显示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等数量出现异常,且伴
有酸碱度的失衡,则可以判断为微循环障碍。
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判断患者的血管是否出现狭窄、堵塞、畸
形等,如果患者存在上述情况,则可以确诊为微循环障碍。
4.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通常是指切除病变组织或者穿刺活检,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判断患者的血管是否出现硬化、血管是否
出现血栓等,如果患者存在上述情况,则可以确诊为微循环障
碍。
5.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流变学检查通常是指血液流动的速度以
及血液黏稠度,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以判断患者的血液是否
处于正常状态,如果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出现异常,则可以判断为微循环障碍。
请注意,微循环障碍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如果您怀疑自己可能患有微循环障碍,请尽快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微循环障碍诊断详述

微循环障碍诊断详述*导读:微循环障碍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目前医学研究,人的衰老、生病都与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这是比较公认的学说。
微循环障碍会起这些疾病:神经系统:脑部发生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养料,代谢产物不能充分顺利排除,而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重者会发生脑梗塞、中风等症。
心血管系统:心脏发生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产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等冠心病的症状,甚至发生心肌梗死。
消化系统:胃是后天之根本,如果胃部微循环发生障碍,就会引起胃的功能紊乱,营养吸收不良,发生胃炎、溃疡病以及其他胃部病变。
肌肉关节系统:肌肉、关节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堆积,会产生全身肌肉酸痛、麻木、冰冷、四肢微血管堵塞不通,会造成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严重出现跛行,刀割样痛。
颈、肩、腰、腿痛退行性病变。
妇科系统:有许多妇科病均与微循环有关,如痛经、月经不调、小腹下坠感、附件炎、子宫肌瘤都与气血不通、气滞血淤有关,气滞则痛,血淤则肿。
皮肤科: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微血管减少,供血、供氧不足,表现皮肤营养降低,出现皮肤弹性下降,出现松弛和皱纹、黄褐斑、老年斑、眼周过早出现鱼尾纹、眼袋等,如果注意面部皮肤保健,使用中脉帽子、眼罩均可改善上述情况。
由于微循环障碍引发多种老年病:如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萎缩、老年痴呆、中风、高血压、冠心病、肩周炎、骨刺形成骨质疏松等症,都是困扰老年人的一些常见病。
微循环障碍的鉴别诊断:微循环障碍需要鉴别是身体哪个系统发生了微循环障碍。
1、神经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同时细胞代谢产物因供血不足不能完全排出体外,会导致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记忆力衰退,重者发生中风、偏瘫、老年性痴呆等;2、心血管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心脏细胞营养不足,心肌缺氧,导致胸闷、心慌、心绞痛、心率不齐,重者发生心肌梗塞;3、呼吸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则会发生胸闷、气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4、消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则胃肠吸收功能不好,发生营养障碍,面黄肌瘦、腹泻或便秘,重者发生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5、内分泌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各种激素分泌紊乱,引发甲关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乳腺炎、小叶增生等;6、泌尿生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导致肾炎、肾衰、女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男性前列腺炎、膀胱炎等。
如何判断微循环好不好

如何判断微循环好不好作者:来源:《家庭医学》2008年第04期河南新安读者老强来信说:我是一名退休老师。
上个星期在街上散步时,被一群穿着白大褂的人拉到一部仪器前面检查,给了我一张小纸条,说是微循环不好。
要我买他们的药吃。
我当然不会上当了。
只是我想明白,这个微循环到底是什么,不好的时候有什么征象吗?答老强读者:微循环是直接参与机体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人体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和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
由于血红蛋白呈红色,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
因此,在临床上常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血液微循环。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比较,具有以下特点: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
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
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
微循环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络支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
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
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总之,微循环不同于一般循环的特点是具有“二重性”,即在属性、形态、功能、代谢、调节方面,既具有一般循环系统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殊性。
目前微循环观测部位有十一个,而最常用和实用性广泛,能代表全身微循环状态的主要是甲襞和眼球结膜两个部位。
甲襞是观测微循环的最好窗口。
甲襞是覆盖在手指甲根部的皮肤皱褶,其表皮薄、透光性好,微血管表浅。
上皮下为真皮乳头,每个乳头内一般有一支毛细血管走向表皮,逐渐与表皮平行,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
感染性休克微循环障碍

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及时清理呼 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
控制感染源
针对感染源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 控制感染扩散。
患者教育
疾病认知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感染性休克微 循环障碍的病因、症状、治疗方 法及预防措施,提高疾病认知水
平。
自我护理指导
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护理 技巧,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总结词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可以改善感染性休克微循环障碍患者的血液循环,提高组织灌注,缓解休克症状。
详细描述
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 指标,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剂量和用药方式。同时,需要注意血管活性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避免不良反 应的发生。
细胞凋亡和坏死
缺氧和营养物质缺乏可诱 导细胞凋亡和坏死,导致 组织器官功能丧失。
微循环障碍与感染性休克的关系
微循环障碍是感染性休克的重要 病理生理特征,与休克的发展和
预后密切相关。
及时纠正微循环障碍,恢复组织 灌注,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关键
措施之一。
对微循环障碍的深入研究有助于 深入了解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微循环障碍诊断
通过观察皮肤色泽、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指标,评估微循环 状态。
多器官功能衰竭诊断
根据各器官功能指标,如血氧饱和度、肾功能、肝功能等,判断是 否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
02
感染性休克微循环障碍 的病理生理机制
微循环障碍的形成
感染性休克时,炎症反应和免 疫应答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 渗,血液浓缩。
分类
根据微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和临 床表现,可分为早期休克、休克 期和休克晚期。
糖尿病微循环障碍诊断标准

糖尿病微循环障碍诊断标准
糖尿病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1. 糖尿病患者:患者已被确诊为糖尿病。
2. 相关临床表现:患者存在与微循环障碍相关的症状,如(但不限于)下肢血管供应不足、下肢水肿、足部溃疡、坏疽等。
3. 特定体征:患者存在与微循环障碍相关的特定体征,如(但不限于)下肢热感减低、皮肤颜色异常、毛发减少等。
4. 辅助检查: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显示微循环障碍的存在,如经皮氧分压(TcPO2)减低、眼底血管损伤等。
5. 排除其他原因:需要排除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如血液病、中毒、感染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诊断标准仅为参考,具体的诊断仍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最终由医生进行诊断。
反映微循环灌注的指标

反映微循环灌注的指标微循环灌注是指微血管网络内血液的流动情况,是机体供氧和排除代谢废物的重要环节。
了解和监测微循环灌注的指标对于评估机体健康状况、诊断疾病、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反映微循环灌注的指标。
1. 毛细血管血流速度(Microvascular blood flow velocity):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血液通过毛细血管的速度。
它反映了微循环灌注的快慢。
血流速度过快可能导致血液停滞,血管扩张不足;而血流速度过慢则可能导致组织缺氧、代谢产物堆积。
通过测量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可以评估微循环灌注状态。
2. 毛细血管血流量(Microvascular blood flow):毛细血管血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毛细血管的血液量。
血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器官和组织的供氧和代谢功能。
血流量过大可能导致组织充血、水肿,血流量过小则可能导致组织缺血。
通过测量毛细血管血流量,可以评估微循环灌注的质量和数量。
3. 毛细血管血流阻力(Microvascular blood flow resistance):毛细血管血流阻力是指血液通过毛细血管时所遇到的阻力。
阻力的大小与血管的直径、长度、血液黏稠度等因素有关。
血流阻力的增加可能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血管扩张不畅。
通过测量毛细血管血流阻力,可以评估微循环灌注的阻力状态。
4. 毛细血管血流分布(Microvascular blood flow distribution):毛细血管血流分布是指血液在微循环网络中的分布情况。
正常情况下,血液应该均匀分布在各个毛细血管中,保证各个器官和组织的供氧和代谢需求。
而血流分布不均可能导致某些部位缺血、充血等病理情况。
通过测量毛细血管血流分布,可以评估微循环灌注的均衡性。
5. 毛细血管血流变异性(Microvascular blood flow variability):毛细血管血流变异性是指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幅度。
微循环灌注的解释

微循环灌注的解释微循环灌注是指血液在微小血管内的流动情况,是评价微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
微循环灌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了解和监测微循环灌注的指标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微循环灌注是指血液在微小血管内的流动情况,是评价微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
微循环灌注不足会导致人体组织缺氧、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代谢废物排出受阻,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了解和监测微循环灌注的指标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微循环灌注进行评估和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并预防各种疾病,促进人体健康。
微循环灌注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涉及到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还涉及到代谢废物的排出。
当微循环灌注不足时,人体组织会缺氧,细胞代谢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了解微循环灌注的指标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对微循环灌注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血液循环的问题,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通过监测微循环灌注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改善微循环灌注。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毛细血管数量和弹性,提高微循环灌注量。
同时,饮食中要注意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特别是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改善微循环灌注。
总之,微循环灌注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和监测微循环灌注的指标,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健康状况,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饮食结构也是提高微循环灌注的重要途径。
组织灌注量不足的定义

组织灌注量不足的定义
在组织灌注量不足的情况下,组织或器官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供应,从而导致其功能受损甚至丧失。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血液循环系统出现问题,如动脉狭窄、血栓形成或心脏疾病等。
当组织灌注量不足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疼痛、肿胀、疲劳和功能障碍等。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可能会经历组织灌注量不足的情况。
比如,长时间坐着不动或长时间站立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使脚部出现麻木、疼痛等不适感。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改变姿势,如站起来活动一下或抬高腿部,以促进血液循环。
一些慢性疾病也会导致组织灌注量不足。
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容易导致微血管病变,从而影响全身各个器官的血液供应。
这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视力下降、肾功能受损和足部溃疡等。
组织灌注量不足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它不仅会导致疼痛和不适,还会严重影响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长期以来,科学家和医生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改善组织灌注量,以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一些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组织灌注量不足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它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了解其定义和影响,以及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对于维护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变,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以确保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得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供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循环灌注不良诊断详述
*导读:微循环灌注不良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檄循环障碍是发生在微循环水平的血管和血流的形态异常和功
能紊乱。
微循环障碍可导致组织血液灌流明显减少,从而引起一系列缺血和缺氧性病变,严重时可造成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微循环障碍常发生于创伤、炎症、水肿、休克、肿瘤、超钦反应、组织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等过程,以及与这些有关的疾病中.
微循环障碍时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微血管、微血流和微血管用围等三方面的变化。
需与以下症状相互鉴别:
骨内损害:微循环障碍(缺血、淤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致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足,骨因缺氧而发生功能和代谢障碍。
主要表现为微血管内皮损伤和微血栓形成.人体的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它如同一条大河,逐渐分支和灌溉着四周的土地一样。
也在营养着血管周围的组织细胞。
当血液经过大血管到达细小的微动脉时,它流经分布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细小的微静脉。
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障碍: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它包括微动脉、微
静脉、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管道内的体液循环。
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除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
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
需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微循环灌注不良的诊断,微循环灌注不良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微循环灌注不良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