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应聚合课程的育人效力
岗课赛证融通育人实施方案
岗课赛证融通育人实施方案一、背景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已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岗课赛证融通育人实施方案的提出,正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方案内容1. 岗实结合,促进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与企业合作,将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融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 课改创新,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引入前沿科技、新兴行业的知识,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赛事引领,激发学生潜能组织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 证书激励,推动学生发展建立完善的证书激励机制,对学生在实践和竞赛中取得的成绩给予认可和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竞赛活动,推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长。
5. 融通育人,培养综合素质通过岗课赛证的有机结合,促进学校教学、实践、竞赛和激励机制的有机衔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实施效果通过岗课赛证融通育人实施方案的落实,学校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将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岗课赛证融通育人实施方案的提出,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学校能够积极落实该方案,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明确任务 立足现状 着眼操作 务实发展——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的七点变化
nll Hd  ̄务 立足现拭 | 著眼操作 务实 展
谈 《 务教 育体 育与健 康 义 课程 标 准 ( 1 )》 的七 点 变化 2 版 0 1
能和运动技能水平 ,促进学 生健 康成
长 。这 改 变 了 一 段 时 间 以来 体 育 课 堂
关于领域 ,有几种不 同的说法 , 比如 “ 领域 是动 物 占有 和保卫 的一 定
区域 ,其 中含 有 占有 者 所 需要 的 各 无 化 ” 的倾 向 ,力 求 通 过 “ 身实 健 种 资 源 ,是动 物 竞 争资 源 的方 式 之 践 ” ,提 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实践 能 核 心 问题是 “ 二十多年来我 国青少 近 … 从事一种专 门活动 或事业 的范 力。 年 学 生体质 健 康水 平持 续下 降” ,不 围、部 类 或部 门” 。从上 面 的解 释
三 、紧紧 围绕 “ 务教 育” 义 相 对 独 立 的 、有 一 定 界 限 的 ,但 在 现 的基础 性 ,立足 “ 当下 ”开展 工
作
( 出于 百 度 百 科 )可 以看 出 ,领 域 是
实 中它使教师误解为每个 “ 领域”都
是独立 的、割裂开的。在 “0 l 2 1版课 义 务教 育 阶 段 是整 个学 校 教 育 程 标准” 中,取消了 “ 领域”概念 , 体育课 程改革 的针对 性更 强,使 “ 如 的基础阶段 ,在这个 阶段 的所有 内容 重新将 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 、身体健 康 、心理健康与社 会适应 定名 为 “ 何增强学 生体质 ”重 回体育教学 的重 都 是 基 础 性 的 ,体 育 学 科 也 不 例 外 。 四 点, 使一线教师的工作重点重新清晰。 修 订 稿 中 写 明 体 育 与 健 康 学 科 具 有 基 个 方 面 ” ,这 使 我们 感 到 体育 教学 重 础性 ,而且为学生健康生活奠定 了 良 新成为一个整体 ,这 个整 体中的不同 好 的 基 础 。 修 订 稿 课 程 理 念 中 也 取 “ ”都是 与整体 紧密 聚合的 ,使 体 二 、理清 学科 的主要 内容 面 消 了 “ 养 学生 终身 体育 的意识 ” 培 育教学 的育人功能呈现为 “ 紧 扣学 科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 、 的语句 ,认识 到 “ 终身体育” 的培养 综合性”。 “ 0 版课程 标准”在定义体育 21 1 是一个漫 长的过程 。小学 、初 中阶段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和社 会适应 与健康课程 的性 质时突 出了 “ 体育与 能让学生真正 喜欢一个或几个项 目、 目标 ,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 。 健康 课程是一 门以学 习体育与健康 知 能 在 ~ 段 时 间 ( 周 、 一 月 、一 年 、 一 社 会 适 应 是 心 理 健 康 的 一 个 重 要 标 准 识 、 技 能 和 方 法 为 主 要 内容 ” 的语 句 几年 )内喜欢且 经常参 加这几个项 目 和 外 部 体 现 ,心 理 健 康 是 社 会 适 应 良 ( 是在课标实验 稿 中所没有 的) , 这 就 已经非常成功 ,这极 大地 减轻 了小 好的重要保障 ,二者不能割裂开来 。 极力 消除原课标 中 “ 淡化运动 技能教 学、初 中教师 的压力 ,使他们不再背 因此 ,将 心理 健康和社会适应合并为 学 ”带 来的深重 的负面影响 ,尽力 改 负沉重的 “ 终身”包袱 ,使 他们 能够 课程 学习的一个方面 ,是符合科学规 变一 线教师实施体育 新课程过程 中对 回归现实 ,回到 “ 当下” ,面对 兴趣 律的 ,使 一线教师在实践 中的贯彻落 运动 技能教学的误解 ,重新树立 了运 变换非常迅速 的 “ 儿童 与少 年”开展 实更容易操作 。 动技能教学的重要地位 。 适宜 的教学 活动 。 “ 0ll 课 程 标 准 ” 中 明 确 2 版 客观 的说 ,义 务 教 育 阶段 “ 基 五 更强调 “ 身体 活 动” , 提 出 了体 育 与 健康 课 程 具 有 “ 践 实 本 形成 体育锻炼习惯 ( 自 “ 0 弓1 2 1版 指 明教学 内容的选 择方 向 ,凸显 1 性 ” “ 身性 ” ,强 调 了通 过 知 识 学 健 课程标 准” )”就是一个不算低 的要 实践与能力培 养 习、体育锻炼 以及行为养成 等形式 , 求。 提高 学生 的实 践能力 。强调在学 习知 “ 身体活动”是体育学科区别于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新的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必然带来对学校育人模式价值功能的重新审视。
选择性教育思想、个性化育人方式,促使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内源性、结构性、系统性的变革。
笔者学校的育人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转变育人方式,培育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从强调知识技能学习向立德树人的新时代教育转变;从关注书本、分科式教学向整体综合式教学转变;从强调个体学习向协作知识建构和社会化学习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探究学习转变;从重复记忆型学习向深度理解学习转变。
强调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要求学校对管理方式、课程体系和教材教法等进行变革,注重师生关系的重建。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与高考综合改革对学校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以新理念、新视角和新思维,研究普通高中改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破解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变革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探索普通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育人模式变革,落实选择性教育思想,优化个性化育人模式,形成了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策略和方法。
构建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育人模式变革的策略和方法,系统地、全面地设计高中育人方式新体系,形成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价值功能,正确处理考试文化制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矛盾。
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校本化实施,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重构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重构学校课程方案顶层设计。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课程的品质影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品质,课程结构影响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构。
重构课程体系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不断推进,重构选修课程应该以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适应新课改和高考综合改革,激活每一位学生发展内驱力,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搭建阶梯,让学生进入自主发展快车道,实现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化发展。
重庆小学课改实施方案
重庆小学课改实施方案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重庆小学课改实施方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决定全面推进小学课程改革,制定实施方案如下: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发展。
1. 推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注重学科整合和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
2.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开设实践性课程和创客课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注重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1. 加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训,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2. 建立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包括学科教研、课题研究、教学观摩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3. 支持教师开展课程改革实践,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和课程设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加强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1. 建立家校沟通的平台,加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促进家校合作共育。
2.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课程改革的讨论和决策,增强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3. 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学校教育内容,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四、建立课程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1.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学业成绩评价、学科能力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校发展。
1.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2. 加强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3. 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促进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育人模式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育人模式富洲学校位于麻阳县城北,毗邻美丽的锦江河。
学校前身是1928年建立的县立第二高等小学.2002年与县教师进修学校合并,同时设立初中部,定名为麻阳教师进修学校;2006年3月,学校更名为麻阳富洲学校。
学校与麻阳八大景观之一的“浮石烟村"隔河相望,环境优美宜人,校园景观雅致,布局精巧合理,现为全县最大规模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以“为幸福的人生做准备”为理念,推行“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育人模式,“博学、勤学、自强、不息”的校风与“敬业、树人、勤教、善教"的教风相结合,营造乐学、善学、勤学、博学的富洲学子,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湘西人才.特色教育成为办学亮点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育人模式,秉承“为幸福的人生做准备"办学理念,围绕创建“课改样板学校”,巩固“省安全文明校园”成果,以提高教学质量与开展特色教育为前提,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研究和特色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校注重学生全面、终身发展,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田径运动会、球类运动会、生活技能大赛等,活动已成为学生在校期间最美好的回忆。
学校参加全县“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并取得优异成绩(小学男子队、女子队均获冠军;初中男子队获第四名;初中女子队荣获亚军),培养了学生坚持健身与阳光教育的意识.学校科技创新成绩显著:多个作品获国家级一等奖、省级金奖、市级一等奖;学校也多次被评为省、市、县“科技创新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养成教育月”活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每学年举行“生活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学会生活、懂得生活、珍惜生活的美好品德。
学校定期开展社团活动、文艺演出,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优良学习品质。
学校开设舞蹈、书法、篮球、美术、器乐等兴趣班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如黄蒂诚、张策等同学书法作品获全省少年儿童书法大赛一等奖;陈静文、高周亮、莫杭程等同学书画及摄影作品分别获省、市一等奖;学校舞蹈队多次在县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校篮球队获全县中小篮球比赛第一名;大量学生的美术作品、手工小制作荣获各级各类奖励。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作用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作用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和突出。
本文将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作用。
一、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思考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模仿、类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重要素质之一。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通过提供开放性的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通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规律、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探讨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设计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真实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动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明课改新变,开应对新局
明课改新变,开应对新局文|贲新文2022年4月,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由教育部正式发布,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深刻领会课程改革新变化,优化实施新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了解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变化,把握其变化的精神实质,不断探索基于方案、课标修订的教育教学革新,自然就成了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和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使命。
一、新方案、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本轮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修订,顺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宏观背景,体现了“双百”伟业接续新时代国家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育的新要求。
新方案、新课标的颁布,优化了学校育人蓝图,对新时代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新版课程方案,其主要变化体现在: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从方向、对象、目标、实施机制、育人方式五个方面明确了为落实培养目标应遵循的“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加强课程整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等基本原则。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课程类别、科目设置、课时安排)。
明确了国家课程(主体,共同基础)、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拓展补充,兼顾差异)三类课程。
优化了科目设置(如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
新版课程方案,改革的三大重点:一是强调素养导向。
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二是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集体备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形式,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
它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师资共享、经验分享以及教学资源整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要认识到集体备课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从理念、优势和发挥优势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一、理念:新课程背景下集体备课的价值与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注重灵活多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渐崭露头角。
而集体备课作为一种协同教学的方式,与这一理念高度契合。
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元智能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其次,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加教师的教学自信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此外,融入新课程时代教育理念的集体备课,也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优势:集体备课的特点与优势1. 教师间资源共享集体备课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可以分享教材、教案、教学媒体等教学资源,避免了教育资源单一化的问题。
这样,教师们可以扩大自己的资源范围,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案例,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2. 教学经验互通集体备课将教师聚集在一起,促进了交流和合作。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方法和技巧,互相借鉴、互相启发。
这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教学水平。
3. 教学精力集中集体备课能够帮助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集中精力思考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集思广益,各尽所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三、发挥优势: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1.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新课程理念下,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在线备课平台,以提高备课的效率和便利性。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化,我国教育体系也正处于不断变革的过程中。
近年来,教育部对于教育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出台,不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重新调整,更重要的是对于育人模式进行了重大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在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以及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教育观念的更新新课程改革的出台,标志着教育观念的更新。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学科的分割,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这也意味着育人模式需要从注重知识传授向个性化、综合素质的培养转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2. 课程结构的调整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个性发展”的目标,这也要求课程结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传统的教育体系以学科为主导,而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跨学科、综合性课程的理念。
这意味着学校需要更多地开设跨学科的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
3. 教学方法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学生主体的学习和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
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二、育人模式的变革带来的影响1.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育人模式变革,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学习的主体,能够通过自主选择课程、参与跨学科的项目等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这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注重个性发展传统的教育体系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全面发展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这也要求学校和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发现。
新课改下以正确的育人观指导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新课改下以正确的育人观指导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新课改下以正确的育人观指导高中政治教学贵州省关岭县一中刘盛林内容摘要: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全局。
在新课改下,树立人民教师形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正确的育人观指导高中政治教学工作。
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荣,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树立良好的人民教师形象,在教育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学生的服务意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同时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更好地服务学生,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新的力量。
关键词:育人价值观人民教师为人师表传播终身学习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大局,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每位教师的努力。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场所,教师是育人的引路人,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高低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所以,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品质教育和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个真善美的人。
一、教师应崇尚“教书育人为荣”。
第一,“人民教师”应以教书育人为荣,要热爱教育事业。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赋予了“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教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要为学校、家长、学生负责,要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民族的振兴负责。
所以,人民教师肩负着历史使命,不能辜负“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我们要对得起“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这份职业。
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教师崇尚“为人民币服务”、“得过且过”、“完成差事就算了”等错误价值观,这些错误价值观严重地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为了适应教育改革,需要更多的政治教师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作出更多的贡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作为教师更应为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作出更多的贡献,而不是只谈索取,我们要大力提倡教书育人为荣。
关于新课程标准改革新课改的九要素解读
《关于新时代课改指导意见》解读转变“育”的方式,基于“九个新要素”的教学改革同志们:为落实《xx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精神,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xx市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我作为42所课改领航学校的教学副校长,于xx年8月4日至7日,参加了xx市教学研究室组织的为期4天的《xx市教育局关于新时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培训会。
聆听了省教科院及省内课改名校6位知名专家专业解读《xx市教育局关于新时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根据县教研室的安排,我把《意见》中的转变“育”的方式,基于“九个新要素”的教学改革给各位同仁汇报如下: 《意见》指出: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是落实学科育人价值,强化核心素养培养,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这三个核心内容合起来讲就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
怎样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呢?重点是关注“学”的发生,学习目标、资源、脚手架、具体讲就是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师生的共同学习目标,把有利于教学内容学习的资源交给学生,搭建起脚手架,促进学生自学自育。
在实践中育人方式重点应关注“九个新要素”,课程标准、学生学习、特定主体、内容整合、情境、技术、实践、选择、评价等方面的育人方式。
一、基于“标准”的教学改革。
《意见》指出:探索研制基于“标准”的教学要求。
侧重突出课标的统领作用和“课标——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的内在一致性。
教学中要贯彻课标新理念、体现课标新意图,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
进一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以学科大概念/大单元为统领,突出学科思想与方法,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
基于“标准”的教学改革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解读:一是顶层设计。
课改工作总结:突出课程育人功能
课改工作总结:突出课程育人功能课改工作总结:突出课程育人功能一、课改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思想的变革,人才的培养需求也不断增加。
我国现在正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
面对新时代,课改无疑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举措,旨在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育人功能的本质课改的核心在于强化课程育人功能,实现全面育人。
课程育人,就是通过课程来促进学生身体、智力、道德、美感、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它是教育实践中的实践性理论,是教育活动的中心。
课程育人的本质是通过设计时序合理、逻辑清晰的课程结构,为学生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多元化社会需求。
三、课程结构设计原则课程结构设计是课程育人的核心,需要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环节。
优秀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的显式和隐式目标,使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等特点,注重个性化与差异化。
同时,还应贯穿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和智力、品德、体魄、美育等多个方面的培养。
课程结构设计需要参考以下原则:1.适合学生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2.突出现代课程理念,追求价值引领和创新思维。
3.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4.强调教学手段、方法多样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课程育人的路径课程育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理论,需要贯穿整个课程过程。
因此,课程育人的路径可以从掌握融合态度、选拔专业技能、完善综合素质三个层面进行展开。
1.掌握融合态度。
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活动,充分表达中华民族文化内涵,让学生知道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2.选拔专业技能。
加强对现代化科技的探索,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等相关技能,使学生具备相应的技术素养和创新意识。
3.完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各方面学术能力、情感力和个人品质等,其具体体现包括:认识与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交能力等多方面。
聚合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中的践行和应用
拓展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丰富教学方法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项目式教学等,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拓宽教学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多样化的语文教学资源,如微课程、在线课程等,以满 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推动教学理念与技术的融合发展
技术与理念融合
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聚合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和教 学质量。
注重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发 展,强调跨学科、跨文化、跨领域 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球 视野和创新能力。
02
聚合教学理念
聚合教学理念的定义
聚合教学理念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旨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聚合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参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 段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推动教育改革
聚合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
加强师生互动
聚合教学理念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可以 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为教育事业注入新 的活力。
聚合教学理念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 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03
语文课堂中的践行
引入聚合教学理念
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聚合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真实的语境和语用实
践,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流、阅读、写作等,提高语文素养和综
合能力。
创新教学方式
情境化教学
通过创设真实的语境和情境,让 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增 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情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很多教师都自觉地将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理念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把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这对于培养和造就一代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然而,无论是资深专家的课程标准解读,还是一线教师的课改经验推广,或者是此起彼伏的观摩课、展示课、研究课等等,或多或少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忽视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
镜头之一:数学成了“缺德”课一堂内容为低年级“统计”的观摩课,教师预设的教学重点是以一代二。
上课伊始,教师安排了一个四人小组的夹弹子比赛。
不知是学生过于紧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到了规定时间,每个小组夹的弹子个数还是很少,在已画好格子的学习纸上不能体现出以一代二的优势。
可能是这种情况在试教中从未出现,执教教师“灵机一动”:“大家表现很好,老师给每组加上×个……”。
全体听课者哗然……众所周知,统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必须尊重事实,强调用数据说话。
如果按自己的意愿任意篡改原始素材,那么统计结果就含有“水分”。
在当今社会舆论大喊“打假”声中,教师如此应变,笔者认为已失去了统计教学的价值,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统计观念也非常不利。
镜头之二:德育成了数学教学的花瓶一堂“解决问题”的公开课,教师用课件投放出生机勃勃的春天,一群小朋友在植树,显示“种柳树24棵”,画外音“是杨树的4倍”,要求学生编题并列式计算。
由于情境创设得好,学生学得非常主动,连还未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也分析得头头是道,真正实现了不同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
小结时教师问:“从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要选择有用的信息,编的题条件和问题要有联系,解答时要仔细审题,正确计算等,该说的都说完了,教师还在追问,学生面面相觑,听课者也不知教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对接新课标,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对接新课标,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作者:李文凤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3年第13期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其教育成效将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产生直接影响。
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育人优势,对接新课标,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可推进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深入挖掘新课标的内涵,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切实推进对小学生的全方位培育,发挥出课程育人功能。
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就如何对接新课标,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展开了实践探究。
一、立德树人,提升思想道德品质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其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语文学科所选入的课程是符合小学生基本学情,且能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内容。
所以,教师要善用这些课程,引领学生更多地投入到对课程知识的深度学习与探索中,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以《灰雀》一课的教学为例,该课讲述了列宁与灰雀、小男孩之间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
在讲到灰雀消失后列宁的反应以及与小男孩的对话时,我将学生分组,安排学生展开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如:灰雀消失后,列宁的心情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小男孩为什么那么肯定灰雀一定会回去?列宁为什么“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首先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其次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列宁、小男孩品质的思考与感受之中。
从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各小组学生参与积极性较强,且在讨论中逐渐认识到了小男孩实事求是和知错就改的品质,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小男孩品质的影响。
与此同时,学生们还切身体会到列宁对灰雀、对小男孩的爱护,这对培养小学生热爱大自然、守护大自然的情感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课程育人,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未来健康、长远发展的保证。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落实针对性育人策略,切实提高教学精准性和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新课改是指中国教育系统为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对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也发生了变革。
一、思想观念变革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育人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在新课改中,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个性特长,教师要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二、课程内容变革新课改背景下,课程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传统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记忆,新课改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动手实践、社会实践等实践性课程,增加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使教育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三、教学方式变革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变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讲解、传授知识为主,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新课改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地采用讨论、合作和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评价方式变革新课改背景下,评价方式也发生了变革。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注重对学生记忆和应试能力的评价。
而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多维度、全面性的评价。
除了考试外,还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通过项目、演讲、实践等方式展现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构建以“育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构建以“育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发布时间:2023-07-06T07:41:16.910Z 来源:《素质教育》2023年6月总第455期作者:邱静芳[导读] 目前,尽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国家宏观层面已取得重要成就,但在学校层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364000摘要:目前,尽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国家宏观层面已取得重要成就,但在学校层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本文基于问题,从课程体系架构思路、课程体系架构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实现融入多种文件精神架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的途径,对于推进高中课程体系,落实立德树人工作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课程体系育人价值一、课程设计现状1.课程设计核心理念把握不到位。
2001年9月,高中新课程改革进行试点实验;2004年9月,部分省启动新课改。
福建省于2006年9月进入新课改。
新课程改革前期,部分学校能够围绕新课改理念进行学校课程体系的创造性架构,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大部分学校未吃透课改精神,对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视而不见,依然围绕“高考指挥棒”,偏重国家课程,淡化地方课程,忽略校本课程。
2.现有课程体系跟不上时代步伐。
为深化课程改革,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7年又先后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原先课程体系建设得比较好的学校,均是2014年之前建设的。
因此,2014年之后,这一系列文件精神急需融入原有的课程体系之中,进行重组或者重建。
3.现有课程体系设计得不尽合理。
课程应注重从儿童成长的角度做决策,而不是从设计者本位出发,缺乏从学科体系及学生能力培养的高度进行整合的意识,缺乏从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跨学科整合的意识,流于形式,各自为政,应付了事。
课程缺乏创新性、综合性、连续性,还有一些甚至出现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使原本就很紧张的学时数更加捉襟见肘,进而影响到学生深度学习、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时间。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 (1)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2002年秋季开始,包头市昆都仑区作为自治区选定的新课程实验区,实验工作全面启动。
一个学期以来,全区中小学广大干部和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做了大量工作,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发生较大的变化,实验工作向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总体状况令人满意。
但是,新课程必竟是新生事物,课程改革必然是一场革命,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这也是预料之中的,然而如何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推进课改的关键所在。
现将我校在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理论思考总结如下:一、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课程观念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
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了培训,特别是对实验教师进行了重点培训。
所以,就实验教师而言,他们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学科观发生了一定变化,然而,由于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实践的反复验证才能逐渐完成。
所以,就目前而言,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观念上的不适应,主要问题和原因是:(1)由于理论学习的不到位,一些教师对课改纲要、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理解存在偏差,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
(2)由于实验工作刚刚展开,人们重视了实验年级的教改工作,而对非实验年级教师的学习培训重视不够,至今非实验年级教师的课改意识不强,仍按原来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因此出现了实验年级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其它年级悄无声息。
(3)实验年级的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评价方式、内容、标准不明确,课改的信念不够坚定,甚至怀疑课改是否能够成功,所以理论学习和实际教学脱节,他们在课改中内容上使用新教材,方法上照搬旧教材,有的教师或家长甚至动员学生购买旧教材,“穿新鞋,走老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改应聚合课程的育人效力
于会祥(北京市十一学校副校长)
2008年秋季,李希贵校长明确提出,我校的课程改革“初中先行一步”的要求,并进一步指出:“课程建设应与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课程建设应立足学生成长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尤其要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科教学要走向学科教育,实现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目标”。
为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校于2009年4月正式启动了以“综合设计、整体架构、聚合课程育人效力的理论与实践”为项目名称的新一轮初中课程改革。
课改立意从教书到育人
学校是通过课程为载体来实现育人功能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综合素质提高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日后发展的高度,因此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是必须的。
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更加重视的是“教书”,或者说是为中考做准备,课程所蕴含的育人价值被边缘化,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深入设计和挖掘课程的育人要素,“课程改革”变成了“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又变成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得课程改革在学校中严重窄化,这也是课程改革难以有持续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从教师劳动的特点来看,教师的劳动似乎是相对独立的。
各个学科都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教师按照课程表的安排到点上课到点下课,学科之间很少往来,教研活动相对独立。
但是如果我们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就会发现,学生的成长进步中,很难分得清楚这些进步数学教师的教育占了百分之几,语文教师占了百分之几,就是说学生素质的提升是各科育人效力聚合的结果。
明确改革目标与思路
我们的课程改革有三个具体目标:一是构建符合十一学校特点的初中课程结构体系;二
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减轻负担,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三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造就一批市内外优秀名师。
课改之初,我们的具体思路确定为:立足学校实际,以三级课程的整合为突破,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持续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主线,探索初中学生学分评价管理办法,并以此为保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凸显学校课程的育人价值。
课程设置体现校本化要求
课程要符合学校的育人目标:学校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
具体要求:每学年教学时间约为40周,每周35课时,每课时40分钟,语文、数学、英语在初中三年中,均为每周5课时。
思想品德课程每周2课时,其中1课时要和班会整合进行,以保证思想品德课程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程效益,落实育人目标。
语文教师着力探索如何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管理者。
具体表现在大单元设计、学习手册和自主阅读的指导和落实中,教师成为学生规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的帮助者,自主学习方法、规范学习习惯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英语学科以课标为依据,以话题为主线,整合精选人教版新目标英语,适当加入外研社版教材内容,形成“模块——单元”的结构化组织,在两年内完成初中3年的基本学习要求。
数学学科以教学生学会学习数学为宗旨,以学研导航为学生学习的助手,把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内容,促进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坚强意志、提升智慧。
物理、化学、生物课程要进一步凸显实验性的特点。
在初二年级开设化学引桥课程,在初一年级开设物理引桥课程,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历史和地理学科坚持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原则,注意整合学习内容,逐步走向综合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艺术、体育等课程在按照国家标准实施的前提下,要结合学分管理办法,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身体素质为宗旨,引导学生在初中三年中真正掌握一项终身受用的娴熟的体育和艺术技能。
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一、初二年级探索落实到某一学科中整合实施,课程实施主要采用学科学习任务驱动等方式,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校本选修课程、社团活动等每周3课时。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要确立“针对校本,面向课程,凸显个性,重在开发”的策略。
发挥教师特长,培养学生个性;注重名家大师进校园,、学生职业考察课程、每周影院、学生社团等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努力办出学校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学校集中安排。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意以研究性学习为龙头,融合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大领域。
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主线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敬重学科的教学和学习认知规律,强化学生两种意识:一种意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另一种意识学会自主的学习。
关键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二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支持性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思维碰撞中寻求解决方案,教师参与讨论交流之中,点播引导。
争取让每一个问题在学生那里得到解决。
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前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了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目标。
真正实现了学校行动纲要中提倡的——“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学生学列也不会的不讲。
”
组编《十一作业》,科学构建学生作业训练体系。
制定《关于改进各学科学习训练的指导意见》,对课程标准所规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进行研究、分析与整合,精选或组编“十一学研导航”和“十一作业”,借以构建科学训练体系,促进各学科改进学习训练方式,逐步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学习及训练体系。
探索初中学生的“学分制”评价管理办法。
评价是标准、是导向、是激励,是促进评价对象进步的杠杆。
在课改之初,学校认真研究制定了我校初中学生学分实施管理办法,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真正提升的抓手和课程实施效益最大化、聚合课程育人效力的保障。
两年多的课改实践,不仅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提高,而且学生的综合素养发生了质的变化。
课改使得我校的初中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优秀教师在学科业务素养和学术素养方面开始崭露头角。
在以后的课改实践中,虽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和解决,但我们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