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及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水滴里的生物》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水滴里的生物)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寓不开观察工具——显微镜。
本课教材将引领学生利用显微镜深刻到微观的生命世界——水滴里的微生物家族中。
微生物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一大类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命,高至12022米的高空,深至10000米的海底,以及江、河、湖、溪中都有微生物,它们和动物、植物共同组成生物大军,使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
本教材分为四个局部。
第—局部:观察采集来的水样。
第二局部:用显微镜观察并描述水滴中的微生物。
第三局部: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第四局部:是一个用显微镜观察牙缝里微生物的拓展活动,这个活动可以由教师讲解具体方法,由学生分组完成。
学情分析学生的好奇心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教学目标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了解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了解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教学重点和难点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水滴里的生物)主要是让我们观察一滴水里面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观察是我们在科学探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从一开始接触科学这门课,我们就教给孩子各种观察的方法,除了利用我们身体上的各种感官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外界的工具来观察,譬如说放大镜。
但是在这儿我们也要让学生明白,但以前的观察各种方法都是对显性的宏观世界的观察,而要想去观察隐性的微观世界,我们就必须借助显微镜这种工具。
用显微镜观察并描述水滴中的微生物是本课的另一重点。
首先,本课编排了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活动。
针对六年级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教材没有解释显微镜每局部的具体作用,而是从怎样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角度进行说明。
其实,显微镜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都不陌生,我们在教学中不必特别强调要求学生说出显微镜各局部的名称,但要让学生了解对观察起关键作用的几个局部的用途,其它,会对显微镜进行简单的调试。
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科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针对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包括以下几个单元:1. 物质的分离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离方法,如过滤、蒸发、磁性等。
2. 物体的运动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
3. 风与空气学习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了解风的分布和性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4. 宇宙与地球学习地球的结构、地球运动和天文现象,了解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
5. 植物和动物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特征、生长和繁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提问、展示实物和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知识讲解和示范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科学知识,并展示一些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实验活动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5. 检测与评价通过小测验、练习和课堂表现等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6. 总结与展示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归纳和提炼,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可以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实验记录等方面,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对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进行评估和调整,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探索宇宙》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探索宇宙》教学反思《探索宇宙》这一课程的内容丰富,涵盖了宇宙的起源、星系的形成、太阳系的构造等多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实物展示、图片解析、视频播放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宇宙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直观理解。
例如,我在讲解宇宙的起源时,虽然使用了各种图片和视频,但学生仍然对“大爆炸”这一概念感到困惑。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依赖形象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例如,我在讲解星系的形成时,主要是我在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他们通过实践和探索,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这一课程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他们对宇宙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对宇宙的知识仍然存在一些误解和困惑。
例如,一些学生认为太阳系只有地球一个行星,一些学生认为宇宙是无限的。
这些问题让我意识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知识的准确传递,避免学生产生误解。
针对上述问题,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我在讲解宇宙的起源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大爆炸”是如何发生的,宇宙为什么会膨胀等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大爆炸”这一概念,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例如,我在讲解星系的形成时,我会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自己探索星系的形成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星系的形成过程,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最后,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的准确传递。
例如,我在讲解太阳系的结构时,我会明确指出太阳系有八个行星,而不是只有一个地球。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总结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总结简介本文旨在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进行反思总结。
通过回顾教学过程和成果,以及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提供对科学教学的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思考。
教学过程回顾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通过实验、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了他们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科学探究,帮助他们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成果通过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学生在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他们能够主动思考科学问题,进行实验观察,并能够作出基本的科学解释。
同时,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小组实验和课堂讨论中,他们能够积极合作,相互协助,有效地交流和分享思想。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有待提高。
有些学生对科学实践和探究缺乏兴趣,对课堂内容表现出较为 passivity 的态度。
因此,我应该继续寻找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方法和策略,使他们更加积极参与科学研究。
其次,教学过程中有时对学生的差异性教育不够充分考虑。
不同学生在研究速度、兴趣点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我需要更多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研究需求。
为了改进科学教学,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和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根据学生的研究特点和需求,实施差异化教学,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研究需求。
4.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科学研究的全面发展。
结论通过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的反思总结,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新课标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1.蜡烛的变化《蜡烛的变化》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首先,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体的,没有丝毫做戏的成分,是基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结课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一一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个别地方稍嫌不足。
比如课堂语言不够精练:细节贯穿略有瑕疵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结课有些匆忙,另外,评价语言也稍嫌单调,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遵循科学的要求一一探究,这个要求来设计教学过程。
始终将自己放在引导者的角色上,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指导学生来展开研究。
2.铁钉生锈《铁钉生锈》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铁钉生锈》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内容。
因为本课涉及变量控制实验,所以我们课题组就把这课作为变量控制教学的一个研究载体。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及思维发展特点和技能特点和教材对变量控制技能的要求,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认识铁生锈变成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2、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物质3、懂得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实验中能确定自变量,并控制无关变量。
这节课由两个主要活动组成,第一,观察铁和铁锈。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种不同于铁的物质,从而认识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第二,小组互评并完善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方为了让学生正确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实验中能确定自变量,并控制无关变量,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策略!1、课前让小组自行设计实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课 铁钉生锈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课铁钉生锈》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2课时,主题为“铁钉生锈”。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探究铁生锈的原因,了解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并学习各种防锈方法及其原理。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
教学难点在于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方案,并坚持长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质的变化和实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观察和实验感兴趣,愿意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然而,他们在实验设计和观察现象的持续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供具体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鼓励他们与同伴合作,帮助彼此提高。
三、教学目标:1.能够用多种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
3.能够理解生产生活中各种防锈方法及其原理,愿意将防锈方法运用到生活中。
4.在方案设计和修改的过程中,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积极反思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长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坚持长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五、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你们还记得吗?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究一个有趣的现象——铁钉生锈。
你们有没有见过铁钉生锈的情况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
学生:老师,我在家里的花园里见过铁钉生锈。
教师:很好!那么铁钉生锈的原因是什么呢?有谁能告诉大家?学生:是因为铁钉和水接触后氧化了。
教师:非常好!铁钉与水接触后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了铁锈。
铁锈和铁是不同的物质。
请你们比较一下铁和铁锈的不同之处。
实验观察教师:现在,请大家拿出书桌上的铁钉和一碗水。
将铁钉放入碗中,然后观察、描述铁钉的变化。
注意观察铁钉在水中的变化过程,不仅是表面的变化。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共三套附板书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病菌的传播。
在设计结构上,本课以学生十分喜欢的一项实践活动——做酸奶,来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欲望,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二、教学目标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四、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每组豆子若干、纸杯6个等(一)、布置任务: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回去查找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的资料,以备交流。
(二)、开展酸奶品尝活动1.谈话:前几天,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
今天,同学们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2.学生提出问题:酸奶是怎么做成的?(三)、认识细菌及酸奶的成因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利用从网络、书本中收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
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①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教师出示收集到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形态②细菌的繁殖(介绍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1)教师先播放一段细菌繁殖分裂的视频,学生观看,之后再出示一则新闻资料,从资料中寻找有用的信息(2)模拟细菌繁殖的速度。
①介绍模拟实验,并让学生说出实验中各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②进行实验——细菌繁殖第5代以后的数量。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标题: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课:太阳能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能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太阳能的利用方式;3. 培养对太阳能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材;2. 小组活动所需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知道什么是太阳能吗?它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能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展示太阳能各种应用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感受太阳能的实际存在。
2. 讲解太阳能的定义和特点,如:太阳能是指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它永远不会耗尽;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而可再生的能源等。
三、太阳能的利用方式(15分钟)1. 按照课本的顺序,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的主要利用方式,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风扇等。
2. 对每种利用方式进行简要的介绍和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原理和作用。
四、小组讨论(20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知识扩展(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个太阳能的利用方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2. 学生可以借助课外资料或网络进行查找,并准备一个简短的口头报告。
六、夯实知识(15分钟)1. 分发练习册或作业,让学生在书写中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批改并及时反馈。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太阳能的重要性和利用方式;2. 学生自主反思:你们觉得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第二课: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教学目标:1. 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2. 掌握水的循环过程和利用方式;3. 培养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及相关保护行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材;2. 播放视频所需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太阳能知识,复习前一节课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设计总结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设计总结本文总结了(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策略。
通过本学期的科学课程设计,学生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主要内容单元一:物质与能量在这个单元中,学生研究了物质的性质和能量的转化。
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学生了解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学生还研究了能源的分类和利用。
单元二:力、机械与工具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力、机械和工具的基本概念。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了解了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如杠杆、轮轴和斜面等。
学生还研究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单元三:生物与环境在这个单元中,学生研究了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学生了解了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环境中的相互作用。
学生还研究了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单元四:地球与太阳系这个单元介绍了地球和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学生了解了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以及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特征。
学生还研究了日、月、星等天文现象的形成原理。
教学策略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我们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1. 探究式研究: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了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生动有趣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
3. 视觉辅助:使用图片、图表和模型等视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4.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科学知识的应用场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5.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我们成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我们将继续巩固和拓展这些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版本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版本1)
教学背景
本次教学的班级为六年级2班,教材采用苏教版科学教材。
在
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采用了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实验来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在课堂上,我首先简单介绍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并用具体的
例子来解释相关概念。
接着,我带领学生做了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如观察磁铁的吸引力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我开
放式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及时给予肯
定和鼓励。
教学效果
经过本次教学的实施,学生们能够对相关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知识点。
同时,学生们的参与度也有了
很大的提高,能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反思总结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思考,更加生
动有趣地呈现知识点。
同时,我也将加强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0课时 用化石作证据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0课时用化石作证据》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化石的奥秘中的第10课时,题目为《用化石作证据》。
本节课主要通过阅读科学假说的资料,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并运用化石证据来证明“人猿同祖论”。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涉及生命演化史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用化石作证据的各种科学假说的资料,更加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
2. 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
3. 运用化石证据,证明“人猿同祖论”。
4. 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5.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
四、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
五、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化石的基础知识,对化石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对生命演化史的认知较为片面,缺乏整体的把握。
在科学探究方面,学生对于如何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进行科学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在环境保护方面,学生可能还没有形成深刻的意识。
六、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化石的科学发现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化石样本,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化石有什么科学价值吗?请思考并与同伴分享你的想法。
”Step 2: 学习化石的科学价值1. 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有关化石的科学假说的资料,让他们阅读并讨论。
2. 提供一些问题引导讨论,例如:“化石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化石研究对了解生命演化有什么帮助?”3.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种科学假说的作用和意义,明确化石的科学价值。
教师总结:化石的科学价值(1)揭示生命的演化:化石提供了生物演化历史的关键证据,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起源、进化和变化。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时 制作汽水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时制作汽水》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3课时,主题为"制作汽水"。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将学习到汽水中气泡的成分是二氧化碳,以及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了解到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制作的快乐。
通过阅读资料,学生还将了解到工厂制造汽水的方法,进而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改善。
二、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实验证明汽水中的气泡是二氧化碳,了解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二氧化碳。
2. 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学会自制汽水,感受制作的快乐。
3.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工厂制造汽水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是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
学生需要了解所需的原料以及制作的步骤。
教学难点是制作汽水的原理。
学生需要理解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
他们已经学过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
他们对实际操作和实验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实际操作,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老师: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物质的变化》这个单元的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制作汽水。
首先,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喝过汽水吗?你们知道汽水是怎么制作的吗?2. 学生回答问题。
Step 2: 实验操作1. 老师:现在,我们要进行一个实验,来看看制作汽水的过程。
请大家拿出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瓶子和气球。
2. 老师示范:首先,我将一定量的小苏打倒入瓶子中。
接下来,我再倒入适量的白醋,并立即将气球套在瓶口上。
3. 老师:请你们跟着我的步骤进行操作,然后观察气球的变化。
(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4. 学生:老师,气球膨胀了,上面还有很多小气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课 蜡烛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课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是关于物质的变化的内容第1课是以蜡烛的变化为主题。
通过学习蜡烛的制作和燃烧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即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发现物质在燃烧时会产生明亮的火焰和热量,而蜡烛燃烧后的物质与原始蜡烛有所不同,形成了新的物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 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
3. 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过程与方法:1. 实践探究: 学生通过制作和燃烧蜡烛的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过程。
2. 观察与记录: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和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讨论与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形成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实践探究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2. 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3. 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 通过蜡烛的制作和燃烧,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2. 运用所学知识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探究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记录。
但对于物质变化的分类和判断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导入1. 老师可以展示一支已点燃的蜡烛,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吗?燃烧后的蜡烛有什么变化?2.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引导他们观察已经点燃的蜡烛,并询问他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和变化。
实践探究1. 老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套制作蜡烛的材料,包括蜡片、容器和蜡烛芯。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4探索宇宙苏教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4探索宇宙苏教版探索宇宙——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宇宙,了解宇宙的组成部分,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
2.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宇宙的概念和组成,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宇宙的广阔和神秘,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体验)向学生展示一张有关宇宙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内容,引导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
2. 概念讲解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宇宙的概念和组成。
让学生了解宇宙包括太阳、行星、恒星、星系等,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广阔和神秘。
3. 地球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微小的存在,地球提供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的保护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4. 观察和实践组织学生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水准仪,借助水准仪,学生可以观察地球是平的,并了解地球的形状。
5. 学习交流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交流自己对宇宙的认识和理解,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6. 拓展练习通过拓展练习提高学生对宇宙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宇宙中的最大行星是什么?b) 除了地球,宇宙中还有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吗?c) 宇宙中最亮的恒星是什么?d) 为什么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e) 你认为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命?7.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 你对宇宙的认识有了哪些改变?b) 你觉得宇宙是什么样子的?c) 你对地球的位置和作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d) 你对地球的保护有什么新的认识?8. 家庭作业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并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想。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xx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xx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xx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xx。
教学准备:放大镜、xx、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调节螺旋(调节焦距、10月24日生,板书设计:水滴里的生物水藻、xx、团藻、金燥钟形虫、草履虫细菌等教学反思:《水滴里的生物》主要是让我们观察一滴水里面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观察是我们在科学探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从一开始接触科学这门课,我们就教给孩子各种观察的方法,除了利用我们身体上的各种感官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外界的工具来观察,譬如说放大镜。
但是在这儿我们也要让学生xx,但以前的观察各种方法都是对显性的宏观世界的观察,而要想去观察隐性的微观世界,我们就必须借助xx这种工具。
用xx观察并描述水滴中的微生物是本课的另一重点。
首先,本课编排了指导学生认识xx的活动。
针对六年级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教材没有解释xx每部分的具体作用,而是从怎样使用xx观察物体的角度进行说明。
其实,xx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都不陌生,我们在教学中不必特别强调要求学生说出xx各部分的名称,但要让学生了解对观察起关键作用的几个部分的用途,另外,会对xx进行简单的调试。
第二个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xx观察一滴水。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在使用xx时要注意的三点。
这三点在书上第三页有描述。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而且要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注意。
其次,我们还要求学生用图画来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
六年级苏教版科学上册全册课后反思
六年级苏教版科学上册全册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同学们对本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对显微镜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做酸奶1.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在教学《做酸奶》第一课时,因为考虑到时间的关系,决定让学生把做酸奶这一实践活动延续到家里进行。
在上第二课时的课上作了一次调查,发现回家做酸奶的同学寥寥无几,难得有个别同学做了却没有成功。
因此决定和学生一起再经历一次做酸奶的过程。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教师应该做一个科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
2.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与方向。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应该了解实验变量的控制问题,但是真要做起实验来,他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导致实验数据的误差或直接的失败。
作为我们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在学生实验前将这一技能有目的地进行渗透,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知道如何对实验变量加以控制。
3.实验后及时地作出总结每一个实验都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但对于小学生来讲要自己悟出其中的涵义还是比较困难的,作为一个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得到提升,科学素养就会得到锻炼与提高。
《馒头发霉了》教学反思发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食物或其他物品发霉的例子经常可见。
霉是什么?为什么会发霉?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霉一定是有害的吗?这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且乐于探究的问题。
本课的探究活动从日常生活中发霉的现象开始,观察霉、探究霉的生长条件,研讨怎样防霉,了解霉的功与过,加深学生对霉的认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环节的处理:第一,观察霉,认识霉有不同的形态。
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在什么地方见过霉,让学生尽可能在回忆中发现容易发霉的季节、气温、环境等因素,以便学生在后面设计发霉的实验中调用这些已有经验。
接着,我指导学生观察发霉的物品,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最后用显微镜观察,让学生在逐次观察中不断加深对霉的认识。
第二,设计并进行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班级教师日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在科学学习上态度端正,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学厚的兴趣,积极性较高,并且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而且,生经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素养得到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情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加强,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况究能力,初步养成了严谨、踏实、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等一系列科学精神,乐于动分手,善于操作,能够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浅显的科学实际问题。
不过,很多析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探究过程中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待培养。
本册教材为苏教版教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从问题入手。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教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二、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本册教材强调从提出问题到作出预测或假设,然后材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三、重视过程中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本册教材增加了定量观分察、测量、采集数据、统计、计算、分析整理数据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看问题和想问题。
四、教学内容的重组。
本册教材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更析强调科学概念化、结构化,把相关的科学概念重新组合在新的单元主题之下。
五、过程与方法的显性化。
本册教材在各单元教学中不断渗透过程与方法的训练,并特意在教材的结尾单独进行过程与方法的集中训练。
六、大教材观和大教学观。
本册教材和教学打破了传统观念,树立起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本册教材一共五个单元,由《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在变化》《探索宇宙》《假设与实验》这五个主题构成。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含义,并能够区分二者。
2. 学生能掌握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规律。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和测试,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较好地达到这三个目标,但对于某些复杂的遗传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通过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遗传和变异的实例;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遗传和变异的规律。
教学内容上,我注重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原理,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和规律。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实例的引用和解释。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遗传和变异的规律,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区分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重点的讲解,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规律;对于难点,我通过实例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区分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但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能够认真听讲、思考和讨论。
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和鼓励。
改进措施和建议:1. 针对学生在讨论环节不够积极的问题,我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设置更多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热情。
2. 对于学生在实验环节操作不够规范的问题,我建议加强实验前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
3.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针对一些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困难的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例引用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及教学反思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
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载物台(放置标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调节螺旋(调节焦镜臂 通光孔 镜座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
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
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
资料: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
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
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
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
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
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代人。
他制造的放大透镜以及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很多;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
他一生磨制了 400多个透镜。
他的遗物中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
(3)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4)学生自由发言。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1)组织学生用多媒体认识在空气中、土壤里、动植物的体表、体内都存在微生物。
(2)谈话:看来微生物虽然极小但种类很多,在大自然分布极广,并且还有许多微生物没有被我们所发现。
希望我们大家也能像列文虎克一样将自己投入到微生物的研究中。
四、拓展活动板书设计:水滴里的生物水藻、蓝藻、团藻、金燥钟形虫、草履虫细菌等教学反思:《水滴里的生物》主要是让我们观察一滴水里面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观察是我们在科学探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从一开始接触科学这门课,我们就教给孩子各种观察的方法,除了利用我们身体上的各种感官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外界的工具来观察,譬如说放大镜。
但是在这儿我们也要让学生明白,但以前的观察各种方法都是对显性的宏观世界的观察,而要想去观察隐性的微观世界,我们就必须借助显微镜这种工具。
用显微镜观察并描述水滴中的微生物是本课的另一重点。
首先,本课编排了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活动。
针对六年级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教材没有解释显微镜每部分的具体作用,而是从怎样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角度进行说明。
其实,显微镜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都不陌生,我们在教学中不必特别强调要求学生说出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但要让学生了解对观察起关键作用的几个部分的用途,另外,会对显微镜进行简单的调试。
第二个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一滴水。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在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的三点。
这三点在书上第三页有描述。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而且要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注意。
其次,我们还要求学生用图画来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
这也是一种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接触显微镜,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手“做一做”,如何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的学习热情。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
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由于显微镜是学生新接触的工具,调节过程需要一定的耐心,另外我们学校的显微镜过于老化,对于调试效果不是很理想,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的热情。
2.做酸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识与技能●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鲜奶发酵成酸奶。
难点:病菌的传播途径。
教学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粉笔灰等课时安排2阶段教学过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板书设计:2、做酸奶细菌病毒病菌教学反思:《做酸奶》是非常有趣的一课。
课堂上同学们热情高,非常投入,课后布置了做酸奶的探究活动,并要求学生在记录表上记录下制作的过程和经验。
在第二课时中,我先调查学生的制作研究情况。
许多学生非常兴奋,我知道他们做了。
也有的同学满腹牢骚,因为他们做成的不是酸奶,而是甜奶、苦奶……请学生谈谈自己做酸奶的经验,有同学很不愿意,说“没有做成功,还有什么经验。
”那到底什么是经验在学生看来,就是成功秘诀。
平常我们也是这么认为,成功了才谈得上经验,失败了只有教训。
但我觉得不是的。
我认为经验应该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经验。
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了失败的经验,就会离成功接近了。
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失败是经常有的事,如果把失败仅看作是一种教训,未免太过苛刻。
我们总在一些失败中前进,在失败中有新的发现,这就是一个成功的过程,所以失败了也是一种经验。
因此,我明确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得和失,把它们都看做一种经验。
我想这对促进他们大胆实践、用于创新是有帮助的。
3.馒头发霉了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
知识与技能●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害;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会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在科学实验中能克服困难,善始善终。
教学重难点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发霉的馒头、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课时安排2阶段教学过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板书设计:3、馒头发霉了霉的生长条件:温度阳光湿度……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观察了馒头发霉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学的兴趣,分为课前布置任务---观察霉菌----拓展生活-----实际应用几个板块,环节紧凑。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究了馒头等食物发霉的起因,猜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追溯结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寻找到了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课堂效果显着,扎实实效。
但是在最后的小结中略显仓促,没有给学生正确的结论。
以后会加大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同;●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
知识与技能●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难点: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
教学准备:显微镜、抹布、洋葱切片、人体表皮切片、图片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细胞:大小形状功能教学反思:《科学》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许多知识的传授必须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
将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教师可利用因特网等渠道收集大量的课程资源,以便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地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进而强化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