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复习孟子二章定稿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孟子二章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孟子二章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平乐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王明教学内容:《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重难易错: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法手段:1、学生个人识记;2、小组合作解疑;3、教师精炼点拨。

生发问题:1、寻找例词,进行比较赏析,加深理解巩固。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分析检测:1、选择性提问;2、运用展台默写并纠错;3、作学案上精选习题。

教学反思: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做到读,写,练结合,向45分钟要效率;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饱满的兴致参与到课堂的每个环节;3、充分发挥小组作用,实现简单问题组内解决,难度问题充分讨论思考;4、教师要善于调动课堂气氛,把握学生情绪,精炼点评疑难问题,与学生做好互动。

课后反思:1、古文教学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2、课堂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学生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要驾驭课堂。

3、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4、课堂上可以倡导探究性学习,有一些发散性思维的习题,但不能无度开放,要控制学生,把握进程。

孟子二章 复习学案

孟子二章  复习学案

《孟子二章》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背诵默写课文2、掌握作者及作品3、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的翻译。

复习过程:按照复习提纲,依据课本及其他资料进行复习一、背诵课文(能熟练背诵)二、文学常识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_____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所作,_________ 经典之一。

③孟子,名_________ ,字,_________国人,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再传弟子。

是战国时期的_________ 家、_________ 家。

他是继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称为“_________”,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

三、解释词语1、地利不如人和和:2、七里之郭郭: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5、城非不高也城:6、池非不深也池:7、兵革:兵:革:8、委而去之委:去: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以: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12、得道者多助得道:13、寡助之至之:至:14、天下顺之顺:15、舜发于畎亩之中发:1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17、百里溪举于市市:18、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任:是:19、必先苦其心志苦:20、劳其筋骨劳:21、饿其体肤饿:22、空乏其身空乏:23、行拂乱其所为拂:乱:24、所以动心忍性动:忍:25、人恒过恒:过:2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虑:作:27、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则: 2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色:喻:29、国恒亡亡:3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亲戚畔之2、曾益其所不能3、困于心,衡于虑4、入则无法家拂士五、一词多义1、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而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寡助之至委而去之以天下之所畔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六、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二章中考复习学案

《孟子》二章中考复习学案

《孟子》二章一、解释词语1.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2.天时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3. 地利不如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七里之郭外城5. 环而攻之而不胜围6.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7.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比不上8.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9.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10.兵革非不坚利也甲胄11.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12. 委而去之放弃13. 委而去之离开14.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1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划定16.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1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18. 寡助之至极点19.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20.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21. 天下顺之归顺,服从22.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23. 舜发于畎亩之中田间、田地24.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25.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捣土用的杵26.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27. 百里奚举于市集市28.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使命29.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30.行拂乱其所为扰乱31.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2.曾益其所不能兴办,增加33.人恒过经常34. 人恒过犯错误35. 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36.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7. 征于色征验,表现38. 而后喻了解39.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40. 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41. 入则无法家拂士守法度的大臣42.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43.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44.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45. 国恒亡灭亡4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因二、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充足;(守城的一方)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二章》复习教案

《孟子二章》复习教案

2010年秋学期初三语文复习教学案(十四)编写:张艳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日期:2011年元月12日一、复习内容:《孟子二章》二、复习目标及要求。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过程,体会其论证严密的特点。

4、认真看以前做的巩固练习。

三、《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一)找出通假字,并翻译。

1、乡为身死而不受(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二)一词多义为(1)今为.官室之美( )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三)重点词语解释1、一豆羹.(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一箪.食( )5、蹴.尔而与之( )6、万钟于我何加..焉( )7、所恶.有甚于死者( ) 8、舍生而取义.者也( )9、贤者..能勿丧.耳( ) 10、所欲莫.甚于生(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12、二者不可得兼..( )13、故不为苟得..也( ) 14、妻妾之奉.( )15、呼尔..而与.之( ) ( )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17、是亦不可以已.乎( ) 18、此之谓.失其本心( ) (四)重点语句翻译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是亦不可以已乎?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8、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五、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后面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4 九下 孟子二章复习资料

24 九下 孟子二章复习资料

中考复习二四<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利:有利城:内城郭:外城环:围而:修饰之:它而:转折[方圆三里的内城][围着攻击它却不能取胜]夫:发语词,不译然而:可是者:…的原因[这是因为……比不上……]非不高也:并不是不高池:护城河兵:兵器革:甲胄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坚利:精良米粟:粮食供给多:充足委:放弃而:顺承去:离开[弃城而逃];域:限制以:靠,凭借[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溪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很多] [少到.极点]畔:通叛 [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顺:归顺,服从;以:凭借之:助词,不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所以能施仁政的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如何写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二章(3篇)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如何写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二章(3篇)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如何写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二章(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的3篇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如何写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二章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

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较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

(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孟子〉二章》中的一篇文章。

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较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

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夫”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孟子二章》复习教案1.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孟子二章》复习教案1.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孟子二章》复习教案1《孟子二章》复习教案1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学习方法:1、学生个人识记;2、小组合作解疑;3、教师精炼点拨。

自主预习;1、学生背记本课基础知识。

(5分钟左右)合作解疑:1、班级内进行展示,课代表提问本课重点。

(课下重点注释及重点句子翻译)2、合作完成部分习题。

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放弃)而后喻(了解)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固国(国家)空乏其身(资财缺乏)得道多助(道德)C举于市(推举)饿其体肤(饥饿)寡助之至(少)D域民(限制)威天下(威慑)人恒过(过失)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doc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doc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塘沽十五中张艳祥一、总设想(一)教材分析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学习已经进入了初中文言文学习的最后阶段,因而肩负着更重要的阶段性任务,即要对文言文阅读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同时把初中文言文学习与高中衔接起来,所以本册文言文在选择上与前几册相比,将重点放在了先秦散文上,这样不仅使初中文言文学习提升了一个新高度,也为高中一年级的先秦史传文学的学习做了必要的铺垫。

《〈孟子〉两章》被编排在“百家争鸣”单元,本单元包括《公输》、《〈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共计四课6篇,都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典范之作,产生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时期,所阐述的思想和主张十分系统、完备而又深刻,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

学习《〈孟子〉两章》,除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和论述方式,体会孟子散文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几册课本中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也熟悉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同时,前边已经接触了议论文,对议论文的文体常识也有比较系统的了解。

因而,从语言上和体裁上,学生对本课都不会太陌生。

但是,对于议论文论述思路的分析仍然是一个难点,单靠学生个人的能力恐怕难以完全领会,还需要通过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来完成。

(三)设计思路鉴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文章本身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课的教学设计将包括预习、组内交流、课堂研讨、知识汇总、巩固反馈等主要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活动贯穿始终,辅助以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点拨,意在让学生经过自学——交流——研讨——练习的学习流程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学习目标1.熟读并且背诵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思想观点2.对本课文言知识进行分类归纳,自编检测卷进行练习巩固3.了解文章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体会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主张三、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落实本课知识要点,并且分类进行归纳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五、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自主预习活动说明:自主预习就是拿出二十到三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要求自学,不交流,也不翻阅教辅材料,只参看书下注释和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九年级语文教案范文(10篇):《孟子二章》复习教案2、《孟子二章》复习教案2…等

九年级语文教案范文(10篇):《孟子二章》复习教案2、《孟子二章》复习教案2…等

九年级语文教案(10篇)内容提要: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二章》复习教案2《孟子二章》复习教案2我的叔叔于勒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分析孔乙己教案孔乙己教案孔乙己教案五柳先生传教案2五柳先生传教案2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曹刿论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曹刿论战第20课《观莲拙政园》教案第20课《观莲拙政园》教案第20课《观莲拙政园》教案10那树牵一词而动全文——《范进中举》九下牵一词而动全文——《范进中举》九下全文字数:28687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一、学练目标提示[情感目标]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二、学练方法选择1、文体切入法。

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

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

(1)对话的每一句或每一段都具有多种功能:既要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情况,又要表明说话的目的,有时还要暗示与对话者的关系。

所以,对话不仅要表现出说话人自己具体细致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而且还要能够引发出即将发生谈话内容。

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

对话还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所以,较多地运用一些语气词,并且爱用形象生动的群众口语,另外,句式简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时不够完整。

中考《孟子两章》复习课件(整合)

中考《孟子两章》复习课件(整合)

10、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绪阻塞,然 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引用叹息之气 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11一、个入国则家无)法在家国拂内士没,有出守则法无度敌的国大外臣患和者辅。佐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分论点 天地时利不不如 如地 人利 和— —— —论进 防证攻 御
战争中需要 “人和”
(举例论证)
域民 类推 固国
治国需多助——顺之 失道者寡助——畔之
(对比论证)
施行“仁政”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 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 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 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 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 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 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C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D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复习课
解释划线字词,并翻译句子
1、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 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 法,翻译时,要译成 “使……”
8、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説举于版筑之间。 舜在田间被任用,傅説在为人筑墙时被选拔。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复习资料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复习资料

《<孟子>两章》复习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与《论语》、《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的)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环(围)而(顺接)攻之而(转折)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这)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武器装备)非不坚利也,米粟(泛指粮食)非不多也,委(放弃)而去(离开)之,是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限制)民不以(凭、靠)封疆之界,固(巩固)国(国防)不以山溪之险,威(威慑)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到)至(极点),亲戚畔(通“叛”,背叛)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凭借)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所以)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孟子二章复习

孟子二章复习

《孟子二章》复习学案九年级主备人:胡玉青备课组长:年级组长:一、学材分析:《<孟子>二章》是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包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本篇文章是中考必考的一篇文言文。

二、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文言知识。

掌握重点古实词和古今异义词。

2、正确翻译课文语句并理解内容。

3、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

4、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写作方法和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三、复习重点:进一步巩固文言知识。

掌握重点古实词和古今异义词。

复习难点: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四、复习过程:(一)自主复习任务:整理《孟子二章》中文言知识.1、重点实词、虚词(含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2、重点句子翻译:3、课文内容理解:(二)合作探究,小组解决自主复习中的问题。

1、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三)班内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四)反馈练习(链接中考):1.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接着用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孟子二章》复习资料(鱼我所欲也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复习资料(鱼我所欲也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总结1.本文先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告子上》)。

2.解词苟得:不合理的取得,此处指“苟且偷生”。

患:灾难、祸患。

辟:通“避”,躲避。

如使:如果,假使。

凡:凡事。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由是:由于这样。

是故:因此。

独:唯独。

是;此,这。

贤者;贤德的人。

勿丧;不丢失。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豆:古代食器,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

呼;呼喝(轻蔑,对人不尊重)。

蹴;踢。

乞人;乞丐。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屑:认为……值得万钟:指优厚的俸禄。

辨:分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美:华丽,华美。

奉:侍奉。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

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

乡:通“向”,原先,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已:停止。

本心:天性,天良。

(舍生取义的向上之心)三.通假字:辟:通“避”,躲避。

得:通“德”,恩惠。

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原先,从前。

四.成语:舍生取义:为道义及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五.理解:1.通过举例论证写义重于生的句子: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六.思路:1.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通过比喻论证方式得出舍生取义中心论点,并以正反对比论证进一步阐述中心论点。

第一层(鱼……舍生而取义者):比喻论证得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生……有不为也):正反对比论证具体分析,阐述中心。

第三层(是故……勿丧耳):进一步说明每个人都有舍生取义的向善心理。

.2.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举例论证以及对比论证进一步阐述中心论点。

第一层:(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死时,能考验人的品格。

(正面论证舍生取义)第二层:(万钟则不辩礼义……结尾):以有的人不辨礼仪而接受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反面论证舍生取义)七.写作手法1.比喻论证:以具体的鱼熊掌比喻抽象的生与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比喻舍生取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从容说课《(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猛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成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确实是说明战争的胜败要紧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不是“得道”。

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身世低微,通过各类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通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绩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由造就人材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瓜熟蒂落。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明白得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式,体味排比、对照等修辞的表达到效,全面熟悉《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给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表现文化传承的特点。

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熟悉“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期意义。

课堂教学应以朗诵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朗诵、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最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存文言知识,把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明白得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存名言警语。

能力目标1.反复朗诵,明白得文意,培育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前人说理论证的方式,体味对照、排比等修辞的表达到效。

德育目标1.明白得“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宁团结的政治局面的熟悉,2.明白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并从中取得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孟子》二章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字子舆。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3、《鱼我所欲也》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亡国的道理。

二.《鱼我所欲也》(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箪()蹴()羹()死亦我所恶()(二)、重点词语归纳总结通假字1、乡为身死而不受2、故患有所不辟也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一词多义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行拂乱其所为.:2、行.道之人弗受:行.拂乱其所为:3、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三)、重点语句翻译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是亦不可以已乎?8、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10)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1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

(五)、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段: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3、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4、人的本心是什么?5、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批评的是怎样的人:6、作者以引出论点?“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这种设喻论证有什么好处?7、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9、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六)、开放性试题1、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补充道理论据)观点(四字概括):诗句:①②2、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4、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6、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二)、重点词语归纳总结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人恒.过()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则无敌国外患者()通假字1、衡于虑2、入则无法家拂士3、曾益其所不能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2、劳其筋骨,3、饿其体肤,4、空乏其身,5、行拂乱其所为(三)、重点语句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其中“”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其结果才能,(受磨练的益处)。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8、孟子认为人才是造就的,有了的磨练,才能使人,才能。

9、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五)、开放性试题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2、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

示例: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名言:事例:3、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不超过20个字)参考答案:一.1、轲,战国,儒家 2、孟子及其弟子,《大学》、《论语》、《中庸》二.《鱼我所欲也》(一)、略(二)、乡:通“向”,原先,从前。

辟:通“避”,躲避。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吗。

辩:通“辨”,辨别。

为.:为了;做。

行.:走;做(事)。

得.:取得;同“德”,感激。

于.:比;对,对于;从;在。

(三)、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2、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3、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4、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5、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6、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肯接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7、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8、(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舍生取义、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9)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11)“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五)、1、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例子略4、舍生取义5、表扬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6、比喻;“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形象生动地引出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7、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8、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9、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六)、1、观点:舍生取义诗句: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例如: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岳飞选择精忠报国,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

3、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4、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5、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答:我的观点: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略(二)、重点词语归纳总结舜发.于畎亩之中(指被任用)管夷吾举于士.(狱官)百里奚举于市..(在)(市场)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办法)(使……坚韧)人恒.过(副词,常常,往往)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通假字衡:同“横”,梗塞,指不顺拂:通“弼”读bi,辅佐曾:通“增“,增加词类活用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三)、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