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的课件第8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础

合集下载

现代教育技术 第八章 PPT

现代教育技术 第八章  PPT

归类分析法举例
教学媒体的种类
投影 媒体
听觉 媒体
视觉 媒体
多媒体 系统
视听觉 媒体
图解分析法举例
层级分析法举例
目标 已 掌握
未 掌握
A
B
C
1
2
信息加工分析法举例
• 信息加工分析又称为流程图分析,它主要是描述 完成某一任务的具体步骤,即把学习者必须完成 的完整任务分解为小步子。这些互相联结的小步 子,能很好地描绘学生完成某项任务的“蓝图”,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心理依据与帮助。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逻辑运算阶段(15~18岁)
传统教育易出现的问题
• 仅仅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 养,其中还忽视了认知策略的学习,学生非智力 因素的发展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间的非智 力因素的发展呈现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二、确定学习需要的方法
• 1.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定义:是由学习者所在的组织结构内部以已经确定的 教学目标(或工作要求)对学习者的期望与学习者学 习(工作)现状作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 从而鉴别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数据收集的方法
• 设计测试题、问卷或观察表,直接获取
• 分析近期测试成绩,产品合格记录等相关材料 • 召开教师等的座谈会或问卷调查,询问学习者状况
二、学习内容的安排
• 组织学习内容时要重视几点:
–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 –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排列; –注意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三、分析学习内容的基本方法
• 归类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 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需学习的知识点。 • 图解分析法:是一种用直观形式揭示学习内容要素 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分析方法,用于对认知学习内 容的分析。 • 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从属 技能的内容分析方法。 • 信息加工分析法:是加涅提出的,是指将学生在完 成教学目标时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所有的心理操作过 程揭示出来的分析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的课件第8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的课件第8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础
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2.辅助型课程模式:
作为工具,为各科教学服务
3.研究型课程模式:
作为学习工具,支持学生学习
整理ppt
18
1. 本位型课程模式
“本位型课程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 信息素养为目标,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 对象,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传授 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根据具体的操作流程不同分为: ➢ 带疑探究—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 ➢ 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型
教育信息化——结—果—信息化教育
整理ppt
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概 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
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 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 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李克东,2001)
整理ppt
9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 宏观目标:带动数字化教育环境的建设,推进 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 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电子阅览室 • 数字图书馆
• 地区性学习支持系统(地区教育信息系统) • 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整理ppt
13
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的特点
• 环境的开放性,为学校和教室提供与外部世界相 联系的通道;
• 资源的共享性,为学习者提供的多样化,可全球 共享的数字化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
• 学习界面的人本性,为学习者展现可以个性化选 择的学习界面;
整理ppt
21
基于课堂讲授型的“情境探究”模式

网上自我评价
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 总结性考查/自查量表
整理ppt
20
2. 辅助型课程模式
“辅助型课程模式”是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 教学效果为目标,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工 具,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教学课件:《现代教育技术》(第3版)张剑平

教学课件:《现代教育技术》(第3版)张剑平

数字化故事 例.
digital storytelling
• 故事是一种流传久远的教学方式 • 数字化故事是国外K-12教学的流行工具 • 故事呈现:口述 电影呈现 多媒体呈现
• 制作:写作/脚本/素材/整合/分享
• 魅力:作品本身 + 学习体验
2. ICT作为交流/合作工具
• 支持“在交流中学习” • 例:
4. 社会责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考试大纲(教师-初级)
•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收集和利用教学资 源,使用教学媒体。
• 过程与方法
1. 能在给定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条件下,有效选择教学策略、教学 媒体,补充完整教学设计方案,并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将其电子化;
《现代教育技术》
课程简介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对象与目标
• 定位 – 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公共基础课
• 对象 – 面向职前、职后教育 – 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大学生 – 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学科教师
• 目标 – 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内容设计
教材与《标准》
• 附录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学人员) • 附录2:教材与《标准》的对应
行为主义理论
•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
– 学习定律: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 “刺激-反应”以应用和满足而增强, 以失用和烦恼而减弱。
• 对于教学的指导
– 适当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与运用知识 – 练习的次数不是越多越好
行为主义理论
• 斯金纳的操作性反应学习观
– 重要的刺激在于反应之后,而不是反应之前 – 即:反应之后要及时强化

《现代教育技术》PPT课件_OK

《现代教育技术》PPT课件_OK
学会做人,与他人共处,将做事与做人结 合起来,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是教师全 人观的核心
合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10
一、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师必须突出以下能力 学会学习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 创新能力 信息运用能力
11
一、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45
4.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
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 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 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发展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 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
46
4.信息化教育 主要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
媒体技术指对教学媒体进行设、开发、利用的技术。 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视听教育 视觉教育→视听教育
视听传播 视听教育→视听传播教育 程序教学
21
程序教学
小步子教学 积极反应 即时反馈 自定步调
减少错误率
促进了系统系统设计教学的发展 推动了个别化教学
教学机器
程序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和个别化教学模式
4
实验课注意事项:
实验课前:请不要随便触摸实验仪器。 实验课上:一切听从指导老师的安排,出现问
题请举手向老师提问。 实验课后:由学习委员指定实验小组整理实验
仪器,打扫实验室。
5
第一讲 教育技术概述
6
主要内容:
一、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二、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三、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四、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 五、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范畴

《现代教育技术》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课件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01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引领学习新风向
02 革新教师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效率
03 优化教育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效率
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教学
个性化教育服务
大数据分析
优化教学决策
物联网应用
打造智慧校园
人工智能融合
提升教学智能性
展望:现代教育技术的美好未来
发展空间
现代教育技术将为教育事业带 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创新应用
通过不断创新和深化应用,现 代教育技术将为构建学习型社 会做出更大贡献。
动力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事业 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将持续为教 育事业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创造一 个更加智慧、高效的教育环境。
谢谢观看!感谢支持
教育技术将融合教育学、心理 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 促进跨学科教育研究。
虚拟实验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实验室 模拟,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教育领域将迎来更多 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持续关注教育技术的动态,不断 提升教育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 06
现代教育技术更新速度快,教育机构难以跟上。不同教师的 技术应用能力不均,影响教学效果。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 要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帮助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最新技术。
解决方案:提供专业培训
定期技术培训
持续更新技能
设立技术支持 团队
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挑战:网络安全问题
学生个人信息 保护困难
容易受到网络攻击
教育软件漏洞 多
存在信息泄露风险

《现代教育技术》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课件

教育资源均衡的挑战
地区间资源差异
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存在差异,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一些贫困地区或偏远地区的教育机构可 能无法获得最新的教育技术资源,导致教育质量的不均衡。
城乡资源差异
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异也是阻碍现代教育技术普及的重要 因素。城市学校往往拥有更多的教育技术资源,而农村学校 则相对缺乏,导致教育质量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要与教育理论相结合,以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 度融合和创新发展。
03
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技术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
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 、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进 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 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实时
信息交互的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中,多媒体技术广泛 应用于教学演示、数字图书馆、 在线学习平台等方面,能够提供 丰富的视听体验,增强学习者的
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信 息呈现方式,满足不同学习者的 需求,同时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
效果,促进个性化学习。
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
通过网络协议和传输介质将地理位置分散的多个计算机系 统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的技术 。
网络技术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中,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在线教育、远程培训 、数字化校园等方面,能够实现远程教学和资源共享,促 进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
远程教育
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学 生接受优质教育资源,促 进教育公平。
数字化校园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
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电子期刊、 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方便师生
获取信息和学习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PPT-第八章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案例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PPT-第八章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案例
• 如何高效的将信息技术优势与数学学科特点结合; • 如何将数学课程内容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
评价过程信息化等
8.2.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概述 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 基本要求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发挥优势,化难为易 (3)拓展时空,亲历过程 (4)化静为动,展示过程
• 8.2案例
信息技术有机的与语文课程结构、内容、资源及课 程实施过程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
8.1.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概述 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 基本要求 (1)激发学习兴趣,促使自主探究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导入创设情境 (2)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结合生活实际,拓展教学空间 信息资源的融合
• 8.5案例
8.6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
8.6.1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概述 1.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 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 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来源。有条件的地方和学 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个的计算机教学 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 程,互联网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源数据库 和图书馆、档案馆网站等,以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 资源。
8.3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
8.3.1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概述 1.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 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展学生 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要 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 8.7案例
8.8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
8.8.1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概述 1.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的 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PPT课 件
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和定义
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20世纪中叶,并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运用各种先 进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习体验。
现代教育技术定义清晰,内涵广泛,特征明显。它包括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来增强教学 内容的传达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
设计和实现
通过PPT课堂教学,可以设计丰 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学生 可以通过观看PPT课件、参与讨 论和解决问题,提高主动参与和 学习效果。
分析与评价
通过分析PPT课堂教学案例,可 以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 果。这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讨 论和答题等方式进行评价。
发展与展望
PPT课堂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中 的应用前景广阔。随着科技的不 断发展,PPT课件将会更加智能 化和个性化,提供更好的教学体 验和学习效果。
PPT课件制作需要符合教 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要求。 它应该简洁明了,重点突 出,通过合适的图片、图 表和文字来传达信息。
在制作PPT课件时,需要 注意版面的整洁和内容的 简洁。避免过多的文字和 复杂的动画效果,以免分 散学生的注意力。
PPT展示技巧
1
理论基础
PPT展示技巧的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和沟通学等多个学科。通过 了解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信息传递方式,可以提高展示的效果。
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应用
PPT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师生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PT课件制作
1 框架和设计
2 基本要求
3 注意事项
PPT课件的制作需要有清 晰的框架和设计理念。它 应该按照逻辑结构进行组 织,包括导入、主体和总 结等部分,同时要注意排 版、颜色搭配和字体选择。

现代教育技术-第8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第8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在信息时代,知识量巨增,知识成为社会生 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的更新率加 快,陈旧率加大,有效期缩短。另外,知识的高 度综合性和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更多的新兴 学科、交叉学科,由此带给人们难以想象的社会 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人类一切领域内深 刻而广泛的冲击波和影响力。教育信息化为人们 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 条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必须培养学生终生 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分 类
教学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分层次的。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模式也不例外。
美国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整合思想,信息技术的 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外——即课前和课后,整合的教学 模式分为“课前整合”和“课后整合”两类。
我国学者则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信 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而学科教学过程涉及三个阶段: 一是与课堂教学环节直接相关的“课内阶段”(对于小学 来说,这一阶段通常是40分钟;对于中学来说,这一阶段 通常是45分钟),另外两个是“课前阶段”与“课后阶段” (“课前”与“课后”这两个阶段也可合称为一个“课外 阶段”),所以整合的模式也可划分为“课内整合教学模 式”与“课外教学整合模式”两种。
第二层面: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 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一阶段基本上都是封闭的、 以个别化学习和讲授为主。在第二阶段,教学观念、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等都 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教育者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 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 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 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 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 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 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按照对学生能力由低到高 的培养顺序,此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分别是:信 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分析和加工能力、协作能力、 探索和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PPT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PPT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三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四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基本概念的含义
1、教育技术
教育行为一出现,就伴随着教育技术的产生。 原始的教育技术——口述、手示、口耳相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技术 也不断发展。
目前,教育技术被学术界广泛承认,并定义为: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 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是一种系 统技术。
1.要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 维特点。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以及许多几何问题 等,则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教,直观、形象,能 展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2.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
3.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三、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2.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3.注意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一、基于多媒体CAI的数学课堂教学
1.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利用“几何画板” 三个内角的和
2.动态图象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 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
追击问题
3.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二、课程整合的定位
接受者 躁声 反馈
(一)拉斯韦尔(Lesswell)传播理论 (“五W”)

传播者 控制研究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媒体
信息
内容研究 向谁 接受者 受众研究
媒体研究
有何效果 效果 效果研究
传播理论
教学过程的双向性,各要素之间的动态的相互联系
*系统科学理论
(1)反馈原理
(2)有序原理 (3)整体原理

现代教育技术课件 课程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课件   课程整合


网络资源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的部分。 信息化教学资源:网络资源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的部分。 – 网络环境资源:构成网络教育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和形成网络正
常运行空间的各类软件
– 网络信息资源:在网络上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 在网络上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
资料、情报、消息等。 资料、情报、消息等。
小结
•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 当代教师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 • 在学科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 在学科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以工具 工具的形式 与课程融合, 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 学科领域的学习 的学习。 学科领域的学习。 核心关系处理——学科内容 vs. 计算机运用 学科内容 核心关系处理
教师的信息素养
• 敏锐的信息意识
能意识到信息在信息化社会的重大作用, 能意识到信息在信息化社会的重大作用,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教 学,有把这些有效的信息整合到教学当中去的意识。 有把这些有效的信息整合到教学当中去的意识。
• 高尚的信息道德
作为信息的生成者,坚决抵制负面信息,选用正面信息进行加工; 作为信息的生成者,坚决抵制负面信息,选用正面信息进行加工;作 为信息的传递者,先过滤掉良莠不齐的信息再传递给学生; 为信息的传递者,先过滤掉良莠不齐的信息再传递给学生;指导学 生学会选择、判断信息的好坏。 生学会选择、判断信息的好坏。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1、形式多样 、 2、内容丰富 、 3、获取便捷 、 4、信息共享 、 5、高时效性 、 6、强交互性 、
信息化学习方式
• • • • • 例1:小小营养家(初中生物) :小小营养家(初中生物) 例2:动物 :动物email(小学英语) (小学英语) 例3:统计初步(小学数学) :统计初步(小学数学) 例4:作文课(高中语文) :作文课(高中语文) 例5:世界饥荒问题(国外小学社会课) :世界饥荒问题(国外小学社会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信息化的学习资源
信息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 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 可以实现共享多媒体学习材料。 特点:
• 多样性——多媒体集成/超文本结构/ 友好交互界面/虚拟仿真; • 共享性——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全球共享并随 意获取; • 扩展性——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扩展。
数字化学习资源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1.本位型课程模式:
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2.辅助型课程模式:
作为工具,为各科教学服务
3.研究型课程模式:
作为学习工具,支持学生学习
1. 本位型课程模式
“本位型课程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 信息素养为目标,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 对象,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传授 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思考 探索
意义 建构
自我 评价
课程教学过程
3. 研究型课程模式
“研究型课程模式”核心在于改变学生的学 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性,信息 技术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以获取、加工、 处理信息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体验科研 的过程和方法,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起指导作用,对学生选择学习主题、 确定研究方案、搜集分析资料等方面进行监控。
基于课堂讲授型的“情境探究”模式
展示资源库中的一 项资源创设情境
针对课程内容和展示的 资源提出有关问题
利用资源库提供的 资料探究问题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 情 境 探 究 教 学
情境 资源 展示 问题 呈现 工具 资源 操作 展示 信息 加工 工具 自我 评测 工具
目 标
个案 情境
提出 问提
第8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础
教学目标
学习完本章后:
1.能够说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2.能够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学习资源: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 /course/kczh/IT/IIS/in dex.htm
主要内容
一、概 述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前教育部长 陈至立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任务
一、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二、实施校校通工程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四、大力开发教学资源 五、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试验研究 六、建立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七、发展与应用现代远程教育
一、概 述
1.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 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 技术进行教育活动。 2.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 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 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 的过程。
• 教学结构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精神。
(1)学习方式要以主题为中心, 以任务来驱动
• 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生活和社会,综合其 它学科的知识,提出各种问提并形成主题 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
• 把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 题、探究问提,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 习。
(2)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认知工具
①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类学 习内容——信息技术课程。 ②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教学工具。 ③ 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认知工具。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素
• 信息化的学习支持环境 • 信息化的学习资源 • 信息化的学习方法
1. 信息化的学习支持环境
• 学校学习支持系统(校园网)
答疑和指导/远程讨论区 域/协商、集成、创作工 具/ 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 总结性考查/自查量表
网上学习工具
网上自我评价
2. 辅助型课程模式
“辅助型课程模式”是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 教学效果为目标,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工 具,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有多种表现形式: 群体—讲授型: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 自主—监控型:利用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讨论型:利用网络交流工具讨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 有意义问题的设计者 – 信息海洋的导航者 – 情境观察的指导者 –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 –协作活动的参与者 –学习问题的解决者 –知识的意义建构者
感谢同学们
一学期的辛苦陪伴!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 宏观目标:带动数字化教育环境的建设,推进 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 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具体目标:
⑴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领域
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调查
主题/目标
分组活动(角色扮演、竞争、设计……等) 网络环境/资源共享/创作工具 网站 资源 课件 资源 形成/展示作品 素材 资源
创作作品
评价作品
意义建构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 学习方式要以主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 动; •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根据具体的操作流程不同分为: 带疑探究—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 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型
基于网站共建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
结构化知识展示
把专题学习内容相关以文本 /ppt文件/网页、 /WebQuest等方式结构化处 理并展示
专 题 学 习 网 站
专题性资源
专题学习素材/相关资源网 站的链接/学习工具(字典、 辞典、仿真实验等)
一、概 述
3. 信息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 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 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 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 式。 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
结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概 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 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 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 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 (李克东,2001)
• 多媒体演示型教学系统 • 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 • Web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因特网)
②课外学习环境
①课堂学习环境
• 电子阅览室 • 数字图书馆
• 地区性学习支持系统(地区教育信息系统) • 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的特点
• 环境的开放性,为学校和教室提供与外部世界相 联系的通道; • 资源的共享性,为学习者提供的多样化,可全球 共享的数字化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 • 学习界面的人本性,为学习者展现可以个性化选 择的学习界面; • 学习过程的协作性,为学习者提供进行远程协商 讨论通讯手段; • 知识学习的重构性,为学习者提供进行知识构建、 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技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 在 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 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 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 “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 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 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 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 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 利用网络技术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 • 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的情境创设功能作为情境探究和 发现学习工具 • 利用网络的通讯功能作为协商学习和讨论学习的工 具 • 利用网络中的信息平台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 具 • 利用网络中的测评系统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 具
(3)教学结构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 数字音像教材(CD/VCD/DVD) • 多媒体教学软件(CD-ROM) • 网上资源
网络课件 网络课程 专题学习网站 资源网站 门户网站
3. 信息化的学习方式
• 资源利用学习:即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 境探究学习;
• 自主发现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 探索性的学习;
• 协商合作学习: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合作式、 讨论式的学习; • 实践创造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 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