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超精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透镜
一、透镜的概念:透镜是透明物质制成的、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光学元件,光从空气进入透镜一侧以及从透镜的另一侧射出时各发生一次折射,并由此产生会聚或发散的效果。

二、透镜的分类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3)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每个透镜都有一条主光轴,主光轴用点划线表示。

(4)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又称为会聚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指的是折射光的方向比入射光的方向更靠近主光轴,即通过凸透镜的光将向主光轴的方向偏折。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又称为发散透镜。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指的是折射光的方向比入射光的方向更偏离主光轴,即通过凹透镜的光将向远离主光轴方向偏折。

四、焦点和焦距
(1)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如下图: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凸透镜: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会聚于一点,叫实焦点 ,用“F”表示。

这一点到凸透镜的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一个凸透镜有 2 个焦点,它们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凹透镜:凹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发散 ,且发散光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不是实际光的会聚点,所以叫做虚焦点,用F表示,凹透镜两侧各有一个虚焦点。

五、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Ⅰ凸透镜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
(2)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3)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Ⅱ凹透镜
(1)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
(2)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3)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六、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例:把一个凸透镜放在太阳与白纸之间,调整透镜与纸间的距离,使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这时测得透镜与纸间的距离为6cm。

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6 cm。

七、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Ⅰ、照相机
1、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后会聚在照相机暗箱内的胶片上,形成了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如图
2、照相机成像的持点
(1)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大于镜头到胶片的距离。

(2)物体离镜头越远,物体在胶片上所成的像越小,像(或胶片)的位置到
镜头的距离越近,即暗箱越短。

(3)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和物体在镜头的两侧。

注:像的”正立”与“倒立”:正立与倒立都是指像与物体的关系.像的“倒立”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
3、照相机的使用
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胶片上都能形成清晰的像,需要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

(1)拍摄近处的景物时,镜头应往前伸,即增大胶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

(2)拍摄远处的景物时,镜头应往后缩,即减小胶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
(3)用光圈和快门控制曝光量。

调大光圈,增加曝光时间,曝光量就大;反之,曝光量就小。

(4)若想使拍摄的景物的像大一些,可以减小景物与镜头之间的距离;若想使拍摄的景物的像小一些,可以增大景物与镜头之间的距离。

Ⅱ、投影仪
利用投影仪能得到物体放大的像,如图所示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2、投影仪的成像过程
对投影仪进行光路分析可知,来自投影片上图案的光经镜头(凸透镜)折射后,在屏幕上形成清晰的像。

特别提醒:
幻灯机、放映机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使用时都要注意将幻灯片或投影片倒立放置,这样才能在屏幕上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3、投影仪成像的特点
(1)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小于镜头到屏幕的距离。

(2)图案(文字)通过投影仪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比投影片上的图案(文字)大。

(4)图案(文字)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像
(5)投影片离镜头越近,像到镜头的距离越大,屏幕上所成的像越大。

4、投影仪的调节
(1)使屏幕上的像变大的办法
减小投影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同时增大屏幕与镜头之间的距离。

(2)使屏幕上的像变小的办法
增大投影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同时减小屏幕与镜头之间的距离。

Ⅲ、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
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1、放大镜成像
放大镜是凸透镜,是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放大镜能将小物体放大.将放大镜
镜片放到物体上方与眼睛之间适当的位置,透过放大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
的像。

2、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1)物体通过放大镜所成的像是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2)像和物体在放大镜的同侧。

(3)在一定范围内,放大镜离物体越近,所成的像越小;放大镜离物体越远,所成的像越大。

(4)若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增大到一定程度,所成的像便消失了。

3、放大镜的使用
(1)使像变大一些的办法:让放大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适当増大一些。

(2)使像变小一些的办法:让放大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适当减小一些。

第三节、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重点)
1、器材:
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2、注意事项
“三心共线”: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

物距(u)像距(v)
1.实验: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同一直线上。

(即等高、共线)
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等高、共线;
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3、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图
凸透镜成像规律五幅图(1)当2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f v f
>时,2
u f
(2)当2
v f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时,2
u f
(3)当2
<<时,2
f u f
v 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当u f
=时不能成像
(5)当u 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物距(u) 像距(v) 倒立/正

放大/缩

虚像/实像
同侧/
异侧
应用
u>2f f<v<2f 倒立缩小实像异侧照相机、摄像机
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异侧①特点:大小分界点②测
焦距
f<u<2f v>2f 倒立放大实像异侧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

u=f 不成像虚实分界点u<f u>v 正立放大虚像同侧放大镜
5、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焦点以内反变化;
实像总是异侧倒, 虚像总是同侧正;像儿跟着物体跑,像的大小像距定。

理解: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⑶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①当u>2f,物体比像移动得快
②当f<u<2f,像比物体移动得快
⑷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
(5)实像:一定是异侧,且倒立的;虚像:一定是同侧,且正立的;
(6)像儿跟着物体跑,即“物”“像”同向而行,运动方向一致。

(7)成像特点:透镜成像时,物体上每一点发出的照到透镜上的所有光线都成像在同一个位置,若挡住一部分,并不影响射向透镜的其它光线的成像,所以仍然可以看到完整的像,但是由于射到像上的光线减少,所以屏上像的亮度会变暗。

(8)实验规律:向上移动物体,像下运动;向左移动物体,像向右运动(显微镜)。

向上移动凸透镜,像向上运动;向左移动凸透镜,像向左运动。

(9)透过凸透镜看二倍焦距之外的钟表,秒针的像仍然是顺时针方向转动,因为此时成倒立的实像,倒着看仍是正常的方向,所以仍然是顺时针方向转动。

(10)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实像可以呈在光屏上,也可以用眼睛观察到,而虚像不能呈在光屏上,只能用眼睛观察到。

注意:凸透镜成像时像与物左右相反,上下颠倒。

例如:F经凸透镜成像后成:
6.关于凸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的透镜。

Ⅰ、中间越凸,镜面直径较厚,透镜的圆弧度数就越大,折射光线的能力就越强,对应的焦距就越短。

Ⅱ、镜面直径较薄的凸透镜,透镜的圆弧度数就越小,折射光线的能力就越弱,对应的焦距就越长。

①焦距越短,折射能力越强;焦距越长,折射能力越弱。

②薄凸透镜的焦距要大于厚凸透镜的焦距。

③如果换成焦距短的,则像距变小,成像变小;如果换成焦距长的,则像距变大,成像变大。

④如果换成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与原来的像相比,大小位置不变,经过透镜的光线变少了,所以成的像比原来暗了。

⑤物近像远像变大,物体靠近凸透镜,像要远离凸透镜。

想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需要将光屏向右移动,此时像也变大了。

(运动方向一致性)
⑥物远像近像变小,物体远离凸透镜,像要靠近凸透镜。

要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此时像也变小了。

(运动方向一致性)
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的透镜。

凹透镜的焦距越大,相当于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被分散的角度越小,折射光线的能力也就越弱。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1、眼睛
结构: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类似于照相机。

成像特点: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视物原理:晶状体自动调节: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看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的物体
3、近点、远点和明视距离
远点:眼睛的调节有一定的限度,晶状体变得最扁平(薄)时,能看到的最远叫做眼睛的远点。

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处,从无限远处物体射来的平行光经晶状体折射后,它们的像恰好能成在视网膜上。

近点:当用力看近物时,晶状体变得最凸(厚),能看清的最近点叫做眼睛的近点。

正常眼睛的近点约在离眼睛10cm的地方。

明视距离: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容易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叫做明视距离。

近视眼的明视距离比正常眼睛近一些,患近视眼的人在看书时,常把书放到离眼睛很近的位置。

远视眼的明视距离比正常眼睛远一些,患远视眼的人在看书时,常常将书离眼睛远一些。

4、近视和远视
(一)、近视眼
(1)特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看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的物体
看远处物体看近处物体
睫状体放松收缩
晶状体变薄变厚
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弱变强
(2)成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长,导致成像在视网膜前。

(3)矫正:①用凹透镜做成近视眼镜
(让光线先发散一点再经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上);
②有一种治疗近视的手术,采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使晶状体
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弱。

(二)、远视眼
(1)特点: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看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的物体
(2)成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短,导致成像在视网膜后。

(3)矫正:用凸透镜做成的远视眼镜(老花眼)
(先让光线会聚一点再经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上)
总结为: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显微镜
1、结构:由两个凸透镜组成;
2、成像原理图
物镜:靠近物体的凸透镜。

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物物物f u f 2<<,物物f v 2>)
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

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目物目)
(f v u <=)
反光镜:光线充足使成像更明亮。

(光线较暗用凹面镜会聚更多的光,光线强烈用平面镜反射减弱光线)
注意:
①目镜把物镜所成的像进行放大。

目镜所成的像正倒和大小是相对于物镜所成的像而言的。

最后的成像与物体本身比,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

②物镜和目镜的距离大于两个透镜的焦距之和。

(第一次成像在物镜的两倍焦距外,要使目镜的放大倍数尽可能最大,则这个像要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且尽可能靠近焦点。


③要让像变大,可减小物体到物镜的距离(上调载物片或下调物镜),同时保持目镜位置不变或者增大目镜到物镜的距离(上调目镜)。

④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x 目镜放大倍数。

(二)、望远镜
1、结构:由两个凸透镜组成;
2、成像原理图
物镜:靠近物体的凸透镜。

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

(物物f u 2>,物物物f v f 2<<)
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

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目物目)
(f v u <=)
注意:
①目镜把物镜所成的像进行放大。

目镜所成的像正倒和大小是相对于物镜所成的像而言的。

最后成像与物
体本身比,是倒立的缩小的虚像。

②物镜和目镜的距离等于两个透镜的焦距之和。

(由于物体据望远镜的距离很大,第一次成像在物镜的焦点
附近且无限靠近焦点,可以近似地认为等于焦点处,要使目镜的放大倍数尽可能最大,则这个像要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且尽可能靠近焦点。


③要让像变大,可减小物体到物镜的距离无意义(因为物距相对于物镜的焦距而言很大,调节物镜的位置
基本上使物距的变化不大),可增大目镜到物镜的距离(上调目镜)。

④望远镜最后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何我们感觉像是放大的?
视角:从眼睛的中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

视角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距离相等时,看大物体的视角大,看小物体的视角小。

视角的大小和物体的远近有关,大小一定时,看近处的物体视角大,看远处的物体视角小。

明确: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
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所以我们感觉像是放大的。

⑤望远镜的物镜直径(口径)为什么做得很大?
明确: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便观测到更暗的星。

显微镜和望远镜总结
1、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 目 镜和 物 镜组成,都是 两块凸 透镜。

2、物镜:作用相当于 幻灯机 的镜头,成放大的实像.....。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 放大镜,成放大的虚....
像.。

显微镜把物体所成的像两次放大
3、望远镜有反射式望远镜和折射式望远镜两种。

其中折射式望远镜物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镜头,物镜
......目镜相
..使远处的物体成缩小的实像;
当于放大镜,目镜
.....。

它有拉近镜头,增大视角的作用。

..成放大的虚像
透镜章节知识点总结
一、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二、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三、眼睛和眼镜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六、成实像的光学元件有:照相机、投影仪、小孔成像;
成虚像的光学元件有:平面镜、放大镜、凸凹面镜
利用反射的有:平面镜、水下的倒影、所有面镜;
利用折射的有:所有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近视镜、老花镜。

【经典考题与解析】
题型一、给过透镜的光线按规律作图或者根据光线确定透镜的种类
1、完成下列各光路。

解 析:见下图。

题型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1、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从高空飞机上拍摄到的画面,若用一镜头焦距为60mm 的相机在高空拍照,
此时胶片到镜头的距离是( )
A 、大于120mm
B 、恰为60mm
C 、小于60mm
D 、略大于60mm
解 析:镜头的焦距为60mm ,飞机在高空拍摄时物距远远大于二倍焦距,像离焦点很近但仍大于焦距,
即略大于60mm ;选D
2、在银幕上看到的电影画面都是正立的,在放电影时应将电影拷贝( )
A.正立着放在小于2f 的位置上
B.倒立着放在小于2f 的位置上
C.正立着放在2f 和f 之间的位置上
D.倒立着放在2f 和f 之间的位置上
解 析:电影屏幕上看到的像都是放大的,要成放大的像则拷贝必须放在f 和2f 之间,像是正立的,
物就必须是倒立的;选D
3、如图在观察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如果把烛焰先 后放在a 、b 、c 、d 和e 点,同时调整光屏
的位置,则:
①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②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③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④如果把烛焰从a 到移到d 点,则像到透镜的距离 ,像的大小 。

(“变大”、“变小”、“不
变”)
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知道在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像,距离二倍焦距越远,成的像越小;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中间成倒立放大的像,距离焦点越近,成的像越大;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屏上没有像;所以:在d点,屏上像最大;在a点,屏上像最小;在e点,屏上不出现像;从a点到d点,像到透镜的距离变大,像的大小变大。

题型三、焦距范围的判断
1、某同学们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作了如下的记录:当物体距U1=30厘米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U2=20厘米,在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U=10厘米,在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

由此可判断凸透镜的焦距是()
A、大于20厘米
B、大于15厘米小于20厘米
C、小于10厘米
D、大于10厘米,小于15厘米
解析——正确答案(D)
由题可知:u1>2f,即30厘米>2f①;f<u2<2f,即f<20厘米<2f②;u3<f,10厘米<f③,解方程得10厘米<f<15厘米,故选D。

2、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 cm处,在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像,则透镜的焦距f()
A、10 cm<f<20 cm
B、f>10 cm
C、f<10 cm
D、f>20 cm
解析——正确答案(C)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条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必然大于2倍焦距,即u>2f。

本题中有20 cm>2f,解不等式得:f<10 cm。

3、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8 cm处,在透镜另一侧20 cm处成一清晰像,则此透镜的焦距()
A、一定大于20 cm
B、一定小于9 cm
C、一定在10 cm到8 cm之间
D、一定在9 cm到10 cm之间
解析——正确答案(D)
由于本题中物像异侧,说明此像是一实像;又由于像距比物距大,可推知此像是一放大、倒立的实像,此时物体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在另一侧的二倍焦距之外。

即f<18 cm<2f ① 20 cm>2f ②综合①②解得9 cm<f<10 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