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临床回顾性分析

合集下载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分析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分析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4例出血性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4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活血化瘀法治疗。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肿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显著,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出血性中风;血肿量【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349-02为了研究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我院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54例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研究,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联合血化瘀法治疗,现作出如下总结性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4例出血性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4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与观察组27例。

观察组男15例,女12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50岁,平均(68.14±2.98)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0例,脑叶6例,小脑1例。

对照组男14例,女13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52岁,平均(68.39±3.02)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1例,脑叶5例,小脑1例。

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满足《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相关诊断标准(中医),且满足《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相关诊断诊断标准(西医)[1],均经脑CT及MRI诊断确诊;均属于首次发病患者,且在发病48h内入院接受治疗。

上述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离经之血便是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采用活血化瘀的治法治疗急性脑出血,成为中医药研究脑血管病的热点之一。

但中医药学临床研究对方法学的应用仍不够重视,临床试验的規范性也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重复性,导致研究结果难以得到推广及应用。

活血化瘀类中药对脑出血临床疗效较好,临床研究时有报道,现对此类中药的临床运用作一分析。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活血化瘀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均为住院病人,选2006年1月~2008年5月收治的脑出血26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未死亡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33~72岁,平均为49.8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9例,脑叶出血5例,丘脑2例;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15~80ml,其中<30ml36例,选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0例脑出血病人为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在51.2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1例,脑叶出血4例,丘脑出血5例;出血量均在15~30ml;加用活血化瘀治疗时间为出血后24小时应用。

1.2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如静滴胞二磷胆碱0.5g/d,以促进脑功能恢复,口服保护剂尼莫地平20mg/次,每日3次,有颅内压增高表现者选用20%的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血压高者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依那林控制血压,血糖高者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活血化瘀药,基本方为川芎10g,田七5g,桃仁10g,大黄10g,丹参10g,天麻10g,红花6g,水蛭3g,临床随症加减,肝阳上亢加钩藤,石决明、牛夕,阴虚加龟板鳖甲,痰涎壅胜加菖蒲、浙贝、胆南星、竹茹。

肢麻加黄七、地龙、土别虫,一天一剂,15天一疗程。

1.3疗效评估是依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上制定的标准两组患者15天后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并复查头部CT MRI。

刘君教授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经验总结

刘君教授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经验总结

刘君教授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经验总结目的:吾师刘君教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经验,她倡导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出血性中风,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对其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经验进行整理和总结,从而为中医治疗出血性中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总结出古现代医家对出血性中风的中医病因病机、西医作用机制、活血化瘀治疗药物出血性中风的疗效评价、存在问题及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

研究生两年期间,通过跟随刘君教授的授课、查房、出诊,总结了导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经验总结。

结果: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古现代医家已充分认识到出血性中风“以瘀为本”的病机,并从现代医学作用机制及实验研究方面得到验证,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亦是确切的。

导师刘君教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将中医经典理论、古代医家著作、现代医学思想及20余年的临床经验相结合,在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实施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疗效值得肯定。

刘君教授对活血化瘀药物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认为“血瘀”是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脉络破损,血溢脉外,离经之血成瘀,瘀阻水停,瘀久生痰,痰、瘀、水互结,脑髓受压,毒损脑络,神明失主,并创新的运用通腑化瘀法、豁痰化瘀法、平肝化瘀法、利水化瘀法、凉血化瘀法等治疗大法,同时在临床运用过程中倡导个体化治疗,运用虫类活血化瘀药物及大黄治疗出血性中风,根据不同情况加减运用,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结论:刘君教授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在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出血性中风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并且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其经验有较强的临床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拓宽了出血性中风的临床治疗思路。

对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认识

对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认识

对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认识【关键词】中风急性出血性中风特指高血压性出血,不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淀粉样变等引起的脑出血。

现代医学在深入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发展及预防治疗的同时,非常重视衡量和评价各种因素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影响。

80年代以来,中医学者提出了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观点,在初步的临床应用中显示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许多重大问题悬而未决,难免产生许多争议。

笔者结合临床及综合有关资料,就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总结如下。

1 活血化瘀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由来中医学诊断中风,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

凡符合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即可诊为“中风”,具体又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

现代医学手段的引入无疑弥补了诊断方面的一些不足。

随着现代医学手段的引入,中医学引进出血性中风的概念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问题在于,因为这种新概念的引入,势必引起人们对中医学中风概念的再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属于中医中风的范畴,应按中医的中风病进行辨证论治,这种论点见于80年代以前的大多数文献中;另一种观点则根据微观辨证认为应属中医血证,这种认识80年代以来日渐盛行,并据此提出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性急性出血的新观点。

活血化瘀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理论基础是: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离经之血便是瘀”。

清・唐容川《血证论》指出:“凡系离经之血与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又说“此穴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生化之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

”出血性中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符合既往对于血瘀症的研究结果,隔日口服一片阿司匹林的患者,其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增高。

我国学者[4]病理学研究的结果证实,脑出血后的小动脉内有血栓形成,支持凝血机制参与脑出血止血过程的观点。

高血压性脑出血后存在活动性出血是一种普通的现象,国内外资料都有报道,因此认为,不少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出血后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活动性出血,抗凝药物的应用又助长这种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凝血机制在脑出血的中止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评价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评价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评价【摘要】目的对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出血性中风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在基本痊愈率(36.67%)以及总有效率(86.67%)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补阳还五汤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而致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包括出血性中风以及缺血性中风两大类。

近年来,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生存质量。

对于出血性中风的救治,一直是神经内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的学者认为“离经之血便是瘀”[1],颅内的血肿是离经之血,亦即瘀血的范畴,因此,在临床上探索应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治疗出血性中风,即成为了众多医学工作者的研究方向。

笔者通过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对出血性中风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出血性中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17例,占56.67%,女13例,占43.33%,年龄65~81岁,平均年龄为(68.32±8.04)岁;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占60.00%,女12例,占40.00%,年龄67~82岁,平均年龄为(68.74±8.2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上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颅脑CT或MRI 确诊为脑出血,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中线移位。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分析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分析
照组 , 两组 比较差异显著 < 0 . 0 5 ) 。
2 . 2 两 组 治 疗 前 后 症 状 积 分 比较
对 照 组 治疗 前 积 分
1 . 1 一 般资料
选取 2 0 1 5 年1 月- 2 0 1 5 年9 月我 院收治的 7 4
6 . 4 5 ±1 . 3 0 分, 治疗 后积 分3 . 3 6±1 . 2 5 分, 观察组治疗前积分
1 . 2 . 1 对 照组
采 用西 医 常规 疗法 , 控制 血压 , 如血 压 偏
低, 取参麦注射液, 用量6 0 ~ 1 2 0 ml , 将其 加 入 葡 萄 糖 中,
静滴 ; 如血压偏 高 , 应用血管 紧张 素转换酶 抑制剂 ; 积极 止
血, 取氨 甲环酸 1 . 0 g 、 止血 敏0 . 2 8 , 溶 于生理 盐水 , 静滴 ; 监
疗: 川芎 1 0 g 、 黄芪 3 0 g 、 桃仁 6 g 、 羚羊角 5 g 、 当归尾 1 0 g 、 水 蛭
5 g 、 赤芍 l O g 、 红花 l o g 、 苏木5 g 、 怀牛 膝 l o g , 1 剂/ d , 共 取 汁
Hale Waihona Puke 环 明显障碍 , 病情严重时破入脑室 , 对脑脊液循环造成影 响,
3 0 0 m l , 早晚服用, 1 5 0 m  ̄ . 次。 如热盛, 加半夏和胆南星; 如肝
阳上亢 , 加 天麻 、 石决 明和钩藤 ; 如抽搐 , 加全蝎 、 白僵蚕 和 蜈蚣 。 治疗时间 1 5 d 。 1 - 3 临床观 察指标
1 . 2 方 法 ’
较差异显著 f P < O . 0 5 ) 。
2 . 3 两组疗 效 比较 观察 组治疗 有效率 为 9 4 . 5 9 %, 显 著高

中风病活血化瘀法

中风病活血化瘀法

中风病活血化瘀法根据西医病理解剖学知识认为,出血性中风是血冲破脑络而外溢,从而导致瘀血浸淫,压迫脑髓;缺血性中风则是痰瘀内生,瘀阻脑络,使受阻局部的脑髓失去气血的滋荣。

两类中风的整个病理都是邪实占主导地位,只有瘀血吸收消散或痰瘀清除,使脑髓所受的浸淫压迫解除和脑络疏通,局部脑功能异常才能恢复为正常。

因此,近些年来,现代医学从多方面对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病进行了深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已经基本上得到肯定,活血化瘀法已被1997年北京世界中医大会确认为中风病早期治疗的最主要方法之一。

张氏等总结活血化瘀治疗中风的机理:1)改善脑血流循环,从而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

2) 抑制再灌注时自由基反应。

3) 对于出血性中风,促进离经之血的吸收,改善出血部位的压迫症状。

4) 促进梗塞区外半暗带细胞尽快恢复功能,减少脑细胞损伤,缩小梗塞范围。

5) 血循环改善后应激反应趋于缓解,减轻病理性损伤。

黄氏观察早期使用活血化瘀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结果显示早期使用活血化瘀药对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安全有效。

认为尽快清除颅内血肿,防止占位效应和继发性脑缺血的产生,有利于减轻神经功能损害,从而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但目前尚未发现理想的清除颅内血肿的西药。

探索中医中药治疗颅内血肿非常必要。

中医认为,中风有瘀血作为病理基础,加上脑出血后离经之血积于颅内形成血肿,血肿占位,继发脑水肿、脑缺血,以及由此产生的病理产物堆积,都可视为瘀血。

为使用活血化瘀药治疗脑出血提供理论依据。

吴氏认为,现代中医治疗脑血栓形成,已经跳出了内风引动痰火的藩篱,而着眼于血瘀。

对活血化瘀法的赞赏溢于言表。

主张用加减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进行治疗。

全氏也指出,出血性脑血管病后遗症及轻度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可用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或四藤汤加减使用。

张学文认为,脑出血急性期使用适当的活血化瘀药是十分必要而且有益的.脑出血后,离经之血既为瘀血,且出血越多,瘀血也越重。

近年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研究概况

近年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研究概况
维 蛋 白 原 古 量 下 降 。汪 忠 报 道 丹 参 、赤 芍 ,川 芎 、红
脑 出 血 急 性 期 ,属 于 中 医 学 的 中 风 ” 中 脏 腑 ” 、” 范 畴 ,由 于 受 中 医经 典 理 论 影 响 , 一直 认 为 其 发 病 机 理 多 是 风 火 蔽 窍 、痰 火 闭 窍 、痰 湿 蒙 窍 、元 气 衰 败 等 .因 此 , 急 性 期 的 治 疗 主 要 采 用 熄 风 、降 火 、化 痰 . 窍 及 救 逆 开
敬 灵 丹 、大 黄 牡 丹 扬 等 具 有 强 抗 凝 作 用 及 纤 溶 活 性 .因
是 脑 实 质 的 出 血 。施 永 德 等 运 用 血 液 流 变 学 方 法 .对 4 2例 该 患 者 进 行 研 究 ,发 现 低 或 是 常 血 细 胞 压 积 型 . 其 血 浆 粘 度 、红 细 胞 电 泳 时 间 、纤 维 蛋 白 原 、血 沉 程 K 值 等 指 标 均 明 显 增 加 .与 脑 血 栓 患 者 类 似 ,而 成 为 脑 出 血 具 有 血 瘀 的 有 力 佐 证 樊 蓥 等 认 为 ,脑 出 血 即 使 无
脑 出 血 是 中 老 年 人 的 常 见 、多 发 病 .大 多 与 高 血 压 有 关 。 病 的救 治 关 键 在 于 急 性 期 , 者 就 近 】 本 笔 0年 来 脑 出 血 急 性 期 用 活 血 化 癣 法 治 疗 的 文 献 ,作 一 归 纳 概 述 。
1 理 论 研 究
等 法 。随 着 医 学 的 发 展 .中 医 界 认 为 脑 出 血 的 病 理 机 理
花 、当 归 、毛 冬 青 等 活 血 化 密 药 均 有 较 强 烈 的 抑 制 血 小 板 聚 集 和 释 放 作 用 , 们 的 攫 取 物 及 分 离 得 到 的 有 效 成 它 分 也 有 相 『 用 ;乇 乃 利 等 ~ 选 1 司作 筛 中药 活 血 化 瘀 2类 方 剂 ,发 现 均 有 抗 凝 作 用 .其 中 抵 挡 汤 、四 物 汤 、活 络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分析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分析

对 照组 5 8 例, 对 照组给予神 经 内科 常规治疗 ; 观察组 在对照组 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 自 拟活血化瘀 方加减治疗 , 每日
1 剂, 水煎 4 0 0 mL, 分早 晚两次温服 , 均治疗 1个月 。 结果 治疗后 两组总体有效 率 比较 , 观察组 明显优 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o 结论 活血化瘀 法治疗出血性 中风 临床 疗效 确切 。
[ 关键词 】出血性 中风 ;活血化瘀 ;疗效 【 中图分类号 】 R 2 5 5 . 2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6 1 6( 2 0 1 3) 1 1 . 8 6 - 0 2
Ana l y s i s o f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o f bl o o d c i r c ul a t i o n a c t i v a t i o n me t ho d
t r e a t me n t o f h e mo r r h a g i c s t r o k e .M e t hod s 1 1 6 p a t i e n t s wi t h h e mo r r h a g i c s t r o k e we r e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o g r o u p s . T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c o n s i s t i n g o f 5 8 p a t i e n t s , wa s g i v e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n e u r o l o g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评价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评价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评价【摘要】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对于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探讨其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出血性中风患者88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基础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药方为:黄芪30 g、川芎10 g、红花9 g,酒军6 g,当归10 g,桃仁9 g,赤芍20 g,可岁正增减,水煎分两次温服,1剂/d。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44例患者中,痊愈18例,有效22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约为955%。

对照组44例患者中,痊愈8例,显效25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4%。

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活血化瘀法安全高效,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出血性中风;疗效;评价中风主要包括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两类,发病率较高、病残率较高、致死率较高、复发率高,是一种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常见疾病。

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上,活血化瘀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按照传统观点,出血性中风在急性期内,应避免应用活血化瘀疗法[1]。

为了研究活血化瘀疗法对出血性中风进行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出血性中风患者44例,在采用常规的基础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加用补阳还五汤进行活血化瘀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出血性中风患者88例,患者的标准为:①患者年龄在65至81岁之间,平均年龄768岁;②均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诊断标准。

③所有患者均经过脑CT与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并无明显的中线移位。

④无药物依赖、过敏、滥用情况等。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分析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分析
3 治疗结果
3 . 1 疗 效 标 准
效, 是 因为活血化瘀 药 能对 抗脑 内血 肿 、 脑 水肿 、 脑组 织变性 坏 死, 并可解 除脑损伤部位血 管痉挛状 态 , 提 高脑 血管 的 自动 调节
参 照《 中医病 证诊 断疗 效标 准》 【 l 和全 国第 四次 脑血管病学 术会议 拟定的疗效标 准口 】 。基本治 愈 : 临 床症状 体征消失 , 病 残 程度为 0 级; 显效 :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 生活基本 自理 ; 有效 : 症状
体 征好 转 , 但生活 尚不能 自理 ; 无效 : 未达到有效标准。
3 . 2 结果( 见表 1 )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 比较 ( 例)
功能 , 增强损伤脑组 织对 缺 氧 的耐 受性 , 促 进神经 功能恢 复 , 缩
小病灶范 围; 抑制 血小 板聚 集 , 调节 止血 与纤溶 过程 , 使高凝 状 态者降低 , 低凝状 态者 上升 ; 改 善 出血 灶局 部 的微 循环 , 增强吞
1 临床 资料
观念认 为 ,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缺血 性 中风 的治疗 , 而 出血 性 中风
急性期应严禁使 用活血 化瘀 法 , 因为它 有引起 再 出血 之嫌。分
析认为 , 出血性 中风 系血 液不循常道 溢于脑脉 之外 , 引起气 血郁
滞( 脑组织充血、 水肿 等 ) , 系 因出血而致瘀 , 所溢于脉 外之 血 , 已 不能复返故道 , 须通过 祛瘀 活血 加 以疏 导 , 使其 消散与 吸收 , 从 而使脑脉流畅 , 清阳之 气舒 展 , 恢复各 项 功能 , 达到 祛瘀 生新 的 目的。有利于神经功能 的恢复 。
两组病例常规 使用 脱水 降颅 压 、 脑保 护 剂、 自由基清 除剂 、 营养神经等对症 支持 治疗 。治 疗组 在 此基础 上 , 结合 辨证 施治 应 用中药 汤剂 治疗 , 方 中加 桃 仁 1 5 g , 红花 1 0 g , 牛膝. 1 5 g , 丹参 1 5 g , 三七 8 g 。I 周为 1 疗程 , 共两个疗程 。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40例临床分析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40例临床分析

治疗g4例患者 中, 愈1例 ( . %),显效1例 (0 0 l0  ̄ 痊 3 35 20 6 4. %), 0 有效8 (0 0 例 2 . %),无效 3 (. %) ,总有效率为9 . %;对照 0 例 70 5 20 5 组6例患者 中,痊愈 1例 (7 0 0 1 2. %),显效 1例 (2 0 5 3 3. %),有效6 5 例
高 ,而且致 残率也很高 ,严重威胁 中老 年人的生命与健康 。中风主要
由于脑血管 及脑血液循环 障碍引起 ,可分 为出血性 中风和 缺血性 中风
量表 ;日常生活活动 能力 ( cvts f ayl ig A t i i v )用 巴氏指数评定 i i o d l in e 量表 ( d e ahlne, I Moi d r eIdxMB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 1 i f B t 个疗
1资料 与方 法
1 . 1一般资料
2结

2 . 1临床疗效结果
我 院20 年5 0 9 月至2 1年 1月治疗 的脑 中风患者8例 ,其 中男性 01 1 0
3例 ,女性 2例 ;年龄 5 ~7岁 ,平 均 (3 ±6 )岁 ;出血部位 : 1 5 0 9 6. . 4 8 基底 节出血 患者5例 ,脑 叶出血患者 1例 ,小脑 出血 患者7 。将患 8 5 例
两组 患者 均给 予神 经 内科 常规 药物 基础冶 疗 ,治疗 组 患者除 基础 治疗 外 ,全部 给 予活血 化瘀 法 治疗 ,比较 两组 患者的 临床疗 效 、治疗 前后 的血 肿 量 、神 经 功 能缺损 评 分、B r l 数和 F g— yr 动功 能积 分 。结 果 治疗前 ,治疗 组和对 照 组患者 的平 均血 肿 量 分别 为 (4 8 ah指 t ul Mee 运 3. 4

邵念方教授运用活血利水法治疗急性中风经验

邵念方教授运用活血利水法治疗急性中风经验

老中医经验邵念方教授运用活血利水法治疗急性中风经验骆 丰3主题词 中风(中医)/中药疗法 活血 利湿 @邵念方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邵念方,数十年来潜心于中风病的防治研究,笔者有幸从师学习,深受启迪。

现将邵教授运用活血利水法治疗急性中风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Ξ1 活血利水法对中风病的治疗意义中风之发生,病机虽较复杂,但概括归纳可分虚、火、风、痰、气、血六端。

此六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错杂多变的病理过程。

但无论何种因素占主导,其基本的病理转归都将导致瘀血形成,闭阻脑脉,而出现中风病诸症。

缺血性中风为血阻脉络而瘀塞;出血性中风则为血溢脉外,滞留成瘀。

中风病主症,即昏仆不遂、口歪语謇等,皆与脑脉瘀血、经络阻滞相关。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楼英在《医学纲目・风证辨异》中云:“中风皆因脉道不利,气血闭塞也”。

近年通过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深入研究,瘀血机制在发病中的作用更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肯定,随之理气活血、通腑活血、化痰活血、益气活血、滋阴活血等治法在治疗中得以广泛应用。

邵教授对急性中风病机的认识,集众家之长,独有见地,指出中风发病后脑脉瘀血进而导致脑窍淤水的病理变化必须重视。

津血同源,津渗于脉,与血同行,相济周流。

若血脉瘀阻,可致津液循行障碍,化为水饮之邪。

如张仲景所云:“血不利则为水”。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亦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

中风发病后,脑脉血瘀,营津不行,外渗而淤积。

瘀血与水饮互结脑内,窍隧淤闭,神机失运则诸症丛生。

其规律是脑脉瘀血愈重,脑窍淤水就愈甚,病情亦愈危。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风后,病灶区氧和能量物质迅速耗尽,出现无氧代谢酸中毒,局部血管扩张,血流瘀滞,血脑屏障损害,血液成分漏出,造成脑组织的缺血性水肿。

出血性中风时可直接形成颅内血肿及周围脑组织水肿肿胀。

脑水肿是中风后产生神经症状的重要原因。

传统中医学通过临床实践的观察,虽早已认识到血脉循环与津液代谢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提出“血水相关”之说,但为科技条件所限,对中风病瘀水互结机制认识不深,故在其治疗中对利水法的应用重视不足。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观察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观察

【 关键词 】中风 出血性
活血化瘀 法
临床 效果
出血性 中风是脑血管常见病 , 以原发性 高血压并发脑出血
较多见 , 多发 于中老年患者 , 致残率 和病死率较高 , 严重威胁患 者 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 其发病机制为脑血管及 脑血液循环 障碍引起[ 1 ] 。西药治疗 中由于高血糖 、 消化道 应激 性溃疡、 肺部 感染 等并发症 的发 生等 ,临床效果不 够理想 。2 0 年 9月一 07 2 1 年 9月在 我院治疗 的 7 01 2例 出血 性 中风患者采 取常规 治
作者 简介 : 付颖 , , 女 本科 , 治医师。 主
阴 阳气血失调 、 脏腑 亏虚等 , 引起 气血逆 乱 、 风气 内动 、 血溢 于
脑外 , 引起脑脉 闭塞 , 即形成血瘀 。同时研究发现 , 出血性 中风
3 讨论
1 统计 学方法 . 3
2 结 果
计量资料采用 u检验 ,计 数资料采 用
出血性 中风属于急性病症 , 在治疗过程 中要保 持患者心情 平静 , 呼吸通畅及血压 、 心率其他生命体征的稳定。 常规治疗过 程中采取 的西药治疗 , 由于常常会导致脑部及心血管等其他并 发症的发生 , 临床效果不够理想 。
表 3 2组患者 B u nto rn srm运 动功能分级 比较( ±s ; )
7 2例 , 2组患者在年龄 、 性别 、 病情 等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0 5 , . )具有 可比性 。 0 1 方法 . 2 对 照组患者采取常 规治疗的方法 ,确 保患者
呼吸通畅、 心情平静 , 并随时监测患者 的血压 、 心率等 。观察组
治疗 的出血性 中风患者 14例 , 7 4 男 9例 , 6 , 女 5例 年龄 4 岁 8

活血化瘀法在中风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

活血化瘀法在中风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

“ 《活血化瘀法在中风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 活血祛瘀 脑缺血 中医药疗法 脑血管意外 综 述文献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学的治疗大法之一,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 ,兹就其在中风病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综述如下。

1 活血化瘀法的理论来源及血瘀证与中风病的关系最早关于血瘀的解释见于《说文解字》: 瘀,积血也。

” 素问·调经论》中亦提到“寒独留而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血气不和,乃百病变化而生”、“血之与气,并走与上,则为大厥”,初步提出了血瘀证的病因和病机及中风病的临床表现。

其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中风病的病名,并提出了瘀血、干血的证名,创立当归芍药散、桃核承气汤等活血化瘀法的经典方剂。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则提出“脉不通则血不流”,丰富和发展了血瘀证的理论。

但唐宋以前医家主张中风多由外风所致,没有把中风发病和血瘀联系起来。

宋金元时代,从瘀治疗中风病的观点才得到了认识,如宋代《和剂局方》所载的专治中风手足不用的小活络丹,是从瘀治疗中风的典型方剂。

至清代唐宗海《血证论》提出“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2 血亦是瘀血。

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生,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血瘀证理论和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得以广泛认可。

王清任则在治疗中风病临床实践中立“元气亏损,瘀血阻滞”之论,创补阳还五汤,开创了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之先河。

从王清任起,逐渐发展形成了活血化瘀学术流派,近世医家张锡纯、张伯龙、张山雷等人均结合当时的医学知识,不同程度地论证了血瘀和中风发病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中风的形成不外乎虚、风、火、痰、气、血六端,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在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血瘀证候存在中风病各证型和阶段之中。

著名中风专家张学文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因虚致瘀、瘀阻脉络为中风发病之根本,瘀血贯穿病变之始终,肝肾阴虚和气虚只是中风发病的一个环节,创造性地提出了颅脑水瘀论[1]。

活血化瘀法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之应用

活血化瘀法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之应用
中 图分 类 号 : 2 52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 7 5 2 1 )9 1 4 — 2 R 5. A 1 0 — 4 X( 0 2 0 — 4 9 0
【 要 】 笔 者 在 介 绍 活 血 化瘀 法 在 出血 性 中风 急 性 期 之 应 用 的理 论 的 基 础 上 ,就 活血 化 瘀 疗 法 的 方 药 选 择 摘
证 ” 为 脑 中 “ 经 之血 ” 《 证 论 》 提 出 “ 血 在 身 不 能 加 于 好 , 离 ;血 还 此 血, 而反 阻新 血生 化 之 机 , 凡 血 证 总 以 去瘀 为要 ” “ 血 不 去 , 故 。瘀 则 出血 不 止 , 血不 生 。 所 以 说 出 血 中 风 属 于 “ 证 ” 畴 , 其 新 ” 血 范 因 发 生 在 脑 , 机更 为 复 杂 , 疗 更 为 困 难 , 血 化 瘀 法 对 出 血 性 病 治 活
1 活 血 化 瘀 法 应 用 于 出血 性 中 风 急 性期 的理 论依 据 11 活 血 化 瘀 法 的 理 论 渊 源 出 血 性 中 风 的基 本 病 机 是 脏 腑 .
门事 亲 》 “ 云 陈苑 去 而 肠 胃沽 , 瘕 尽 而 荣 卫 昌 , 补 之 中 , 补 瘕 不 真 存 焉 ” 临床 可 选 用 大 黄 、 。 当归 、 仁 、 硝 等通 腑 泻 热 逐 瘀 。 桃 芒
调 经 论 》 “ 之 与气 并 走 于 上 , 为 大 厥 ” 《 证 指 南 医 案 ・ 说 血 则 ,临 中
风 》 有 “ 血 肾液 内枯 , 亦 肝 阳扰 风 旋 乘 窍 ” 说 。 宜 平肝 息风 , 之 治 化 瘀通 络 , 选 羚 羊 角 、 蝎 、 蛭 、 可 全 水 三七 、 芍 、 金 等 。 出 血性 中 赤 郁

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64例本院于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所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本案患者64例,经治疗,治愈33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19%。

结论: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活血化瘀法治疗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

标签:活血化瘀;急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急性脑血管病,又叫“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

于中医学而言,该病属“中风”范畴,临床多采取活血化瘀类药物进行治疗,为探究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本案选取了本院所收治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了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案患者64例,均为本院于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所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与《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經颅脑MRI或CT检查确诊。

中医诊断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血瘀证型诊断标准相符。

排除大面积脑梗塞意识障碍及相关药物禁忌证者。

其中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39~82岁,平均(59.5±5.3)岁;病程2~38h,平均(13.2±6.3)h;均为缺血性中风。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依患者临床症状选择不同活血化瘀类药物,主要有疏血通、血栓通、丹红注射液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等。

注射液类以250mL~500mL 5%~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进行稀释,采取静脉滴注方式给药10~14天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观察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临床效果,依《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判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为0~1级者判定为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为2~3级者判定为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病残程度为4~5级者判定为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小于18%,病残程度为6~7级者判定为无效。

早期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

早期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

早期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作者:杨晖,何银辉,李向荣,董扬洲,唐晓雯【关键词】中风;脑出血;活血化瘀中医认为“离经之血即为瘀”,活血化瘀法在脑出血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家的重视。

2002年5月-2004年5月,笔者早期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患者,并与西医常规治疗进行了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0例均为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有关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

采用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出血量在30 mL以内。

随机分为3组。

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43~68岁,平均(57.34±12.12)岁;发病至来院时间2~10 h;出血部位于基底节区32例,丘脑4例,脑干2例,额叶3例,顶叶1例;中医辨证属肝阳暴者22例,风痰阻络者11例,痰热腑实者3例,阴虚风动者4例,其中中经络者33例,中脏腑者7例。

中西医结合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43~70岁,平均(57.66±13.31)岁;发病至住院时间3~10 h;出血部位于基底节区30例,丘脑4例,脑干2例,额叶2例,顶叶1例;中医辨证属肝阳暴者19例,风痰阻络者14例,痰热腑实者4例,阴虚风动者3例,其中中经络者34例,中脏腑者6例。

西医对照组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45~69岁,平均(58.46±13.44)岁;发病至来院时间4~8 h;出血部位于基底节区31例,丘脑5例,脑干2例,额叶1例,顶叶1例;中医辨证属肝阳暴者23例,风痰阻络者10例,痰热腑实者2例,阴虚风动者5例,其中中经络者33例,中脏腑者7例。

3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西医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主要包括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防治感染,并保持气道通畅,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

活血化瘀中药汤剂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作用效果观察及效果评价

活血化瘀中药汤剂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作用效果观察及效果评价

活血化瘀中药汤剂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作用效果观察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研究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在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时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50例患者,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实验组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汤剂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76.0%),并且实验组的神经缺损评分(11.23±2.47)低于对照组(19.28±7.56),P<0.05。

结论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对于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应当推广该治疗方法。

关键词:临床效果;脑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危害脑出血是一类常见病症,兼具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治愈难度较大,容易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与心理负担,所以一旦发现,需要及时治疗。

当前在临床上除了采用传统的常规治疗方法以外,还会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汤剂。

本文选择了在我院接受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探讨了常规治疗和活血化瘀中药汤剂治疗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5 例。

对照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67.2±5.1)岁;实验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9.4±4.8)岁。

两组患者均符合该病诊断标准,并且在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

具体方法是:在患者入院后先行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等基本资料,然后根据病情对症治疗。

另外,针对同时患有高血糖的患者,还需给予降糖药物治疗;针对同时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还需给予血压控制治疗;针对存在感染的患者,还需给予抗生素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临床回顾性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陈志刚,王双玲,孟繁兴,韩刚,林参,郭蓉娟,张允岭,唐启盛【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出血性中风临床证候学特点及回顾性分析活血化瘀方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

方法按是否在急性期运用活血化瘀方法将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证候学分析,并进行血瘀证积分比较;以1个月为观察终点,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6种基本证候中血瘀证在治疗前后出现频率最多。

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

卡方检验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确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出血性中风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syndrome characters of acute hemorrhagic stroke (AHS) and systematically assess the efficacy of remedy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removing blood stasis (PBCRBS) for AHS. Methods All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ases treated with normal medicine were regarded as the control group (30 cases) and which treated with drugs of PBCRBS based on normal medicine were regarded as the treatment group (47cases). By analyzing and contrasting syndrome scores of two groups, 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evaluated at the end of one month treatment. Results The mostly encounted clinical syndrome of six principal syndromes included in the TCM Apoplexy Diagnostic Criteria was blood stasis syndrome. The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mortalit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but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P0.05). Conclusion Blood stasis syndrome is more common in AHS. PBCRBS had some effects on AHS.Key words: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acute hemorrhagic stroke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虽有愈来愈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但其疗效和安全性一直存有争议,尤其担心安全性者更多。

本回顾性研究将我院近3年急性出血性中风的病例血瘀证等证型分布规律及活血化瘀法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初步的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本研究观察病例来源于2002年1月-2004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

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第4次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

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

1.3 纳入病例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经头颅CT证实;发病2周内入院;性别、年龄不限;原发性脑出血,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限。

1.4 排除病例标准发病2周后入院;由于外伤、肿瘤、血管畸形、抗凝药物引起继发性脑出血患者。

1.5 中途出组病例标准由于经济困难放弃治疗或转回当地医院治疗者;因患者自身原因转入别的医院治疗者;住院日期少于4周者。

1.6 治疗方法1.6.1 基础治疗①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减少探视,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氧,使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不平稳,血气分析达到使用呼吸机使用指征时,则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改善呼吸状况。

②有吞咽困难或处于昏迷状态不能进食者,则留置胃管给予营养,消化道出血者禁食24~48 h。

③控制脑水肿:据颅内压高低状况决定脱水药物的使用剂量及时间长短。

④控制高血压:急性期患者收缩压达180~200 mmHg或舒张压达105~140 mmHg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降压治疗,低于以上血压值不考虑降压。

⑤积极防治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痫性发作等并发症。

1.6.2 活血化瘀治疗因为本研究属回顾性分析,故凡是在以上治疗基础上使用汤剂或中成药或针剂进行活血化瘀治疗的患者,不论其应用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时间、用药途径、使用的具体药物及疗程长短均按使用了活血化瘀药物病例观察。

1.7 观察项目1.7.1 一般情况及基础病情性别、年龄;入院时血压、血糖、血脂、血凝情况;既往病史及并发症;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大小;入院时意识状态及重要临床表现。

1.7.2 活血化瘀药物使用时间因活血化瘀治疗具体药物使用不固定,用药途径及用药疗程不统一,故统计药物使用频率及疗程困难,在此只统计患者发病后开始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时间。

1.7.3 证候学观察以199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脑病急症组制定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3]为辨证标准,观察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及1个月后证候学变化。

1.7.4 血瘀证候积分对血瘀证按出血量大小、头痛程度、麻木程度、舌质、脉象积分(积分标准见表1),观察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及1个月左右血瘀证积分情况。

其中出血量的大小因出血部位而异,具体标准见表2;按多田氏血肿计算公式,出血量=π/6×L(长轴)×S(短轴)×层面(cm)。

表1 血瘀证候积分标准(略)注:侧脑室或两部位以上出血均按大量出血计算。

1.7.5 影像学观察观察血肿吸收情况,分完全吸收、大部分吸收(吸收面积在50%以上)、部分吸收(吸收面积在50%以下)。

1.7.6 观察疗效以发病1个月为观察终点。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症科研组1995年制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4]。

1.8 统计学方法用SPSS12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等级计数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被认为所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收集病例情况2002年1月-2004年12月东方医院脑病科共收住脑出血患者99例:入选病例共排除病例13例,其中10例非急性期入院,3例为外伤后硬膜下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脱落病例9例:其中4例因病情较重几天后转至其他医院治疗,1例因入院3 d后发现脑动脉瘤转至天坛医院脑外科,2例病情较重因费用问题自动放弃治疗,2例分别于住院第7天及第13天病情缓解后因费用问题出院,合格入选病例共77例。

其中运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者设为对照组共30例,在此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者(包括汤剂、中成药、针剂)设为治疗组共47例。

活血化瘀中药主要为:大黄、水蛭、虫、桃仁、赤芍、红花、三七、地龙、茜草、鬼箭羽等。

中药注射剂依次为三七皂苷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银杏注射液等。

2.2 一般情况及基础病情统计结果对2组患者患者年龄进行t检验,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2组患者性别、入院时是否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血凝情况及既往病史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学法分析,经卡方检验,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

以上结果说明2组患者一般状况均衡,具有可比性。

对2组患者出血部位、入院时重要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经卡方检验,结果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对意识状态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2组患者病情轻重大体均衡,意识状态具有差异,病情轻重略有不同。

2.3 活血化瘀药使用时间活血化瘀药发病后使用时间:0~12 h者11例,占23.4%;13 h~3 d者14例,占29.8%;4~7 d者12例,占22.5%;8~14 d 者10例,占21.3%。

2.4 证候学观察(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型分布[例(略)]注:2组证型分布比较,P0.05。

2.5 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对比(见表4)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变化(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6 影像学观察(见表5)表 5 2组患者血肿吸收情况[例(略)] 注:2组比较,P0.05。

2.7 临床疗效(见表6)表6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2组比较,P0.05。

3 讨论与分析3.1 对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一般情况的认识本研究观察病例中最小发病年龄为22岁脑叶出血患者,经头颅MRI+MRA检查并没有发现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故考虑为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经病例回顾分析,脑出血患者既往多伴有高血压病史,所占比例高达57%左右,与临床文献报道[5]相似,进一步验证脑出血多为脑动脉硬化引起。

另外,脑出血患者发病时多伴有血压及血糖升高,一方面考虑与既往病史有关,另考虑与机体应激性有关;据对脑出血患者血凝指标观察,77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纤维蛋白原升高,4例纤维蛋白原轻度降低,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凝血机制异常。

对患者并发症的认识:除外本研究所统计的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电解质紊乱等外,尚有1例再出血患者及2例出血后梗死患者。

再出血患者发病第5天开始病情加重,经复查头颅CT提示出血量增大,血凝检查FIB 轻度升高,APTT轻度下降,考虑与凝血机制障碍无关。

2例继发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为发病后2 d及4 d病情加重,经复查头颅CT提示继发性脑梗死,后患者家属放弃治疗。

3.2 证候学分析依据《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3]所列的风、火、痰、瘀、气虚及阴虚阳亢6个证候,可以认为是中风病的基本证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