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测试题-word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19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二战前苏联强调“没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任何一个工艺过程,都不应该付诸实现”。
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把科技革命的成果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认为“现在,没有比实现科技革命更重要的事情了”。
苏联的这一转变
A.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C.引领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潮流
D.突破了意识形态对科技领域的束缚
2.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3.
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决定在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各自成立自己的一套领导机构,以保证对工农业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
这一措施
A.从根本上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使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C.混淆了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能
D.有助于实现扩大企业自主权
4.
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5.
有学者在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时认为,“出发点本是国富民强的改革计划最终导致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毁灭。
”其中“社会毁灭”主要指
A. 东欧剧变
B. 苏联解体
C. 两极格局瓦解
D. 环境污染
6.
对《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生产能力的变化情况表》解读正确的是()
A.苏联的重工业经济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B.赫鲁晓夫选择工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C.苏联由此形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体制
D.勃利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7.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其著作《历史的教训》中认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
……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
”与材料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相关的是()
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B.可以租借、租让工业企业
C.扩大了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8.
十月革命以后的40多年间,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经济地理领域学者主张“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
这一变化反映苏联
A.国际关系影响工业布局
B.国际安全的危机基本解除
C.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
D.试图彻底改革斯大林模式
9.
尼克松说,“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
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中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加速发展战略”
B.“更新联盟”的政治构想
C.重视科技的作用
D.“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
10.
如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造成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两国粮食产量状况的相同因素主要是()
A.政治因素
B.自然因素
C.人口因素
D.外交因素
11.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12.
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的主要原因是()
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B.只注重和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C.在改革中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13.
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斯大林的束缚
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
C.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4.
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
15.
20世纪五十年代末,苏联地区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许多地区不得不放弃了耕种多年的小麦和黑麦。
这直接反映出()
A.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B.苏联工农比例得到了极大的调整
C.赫鲁晓夫改革脱离了实际国情
D.苏联即将成为世界粮食产量大国
16.
有学者在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时认为,“出发点本是国富民强的改革计划最终导致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毁灭。
”其中“社会毁灭”主要指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两极格局瓦解
D.环境污染
17.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干部更新制度,规定:每次选举,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四分之一,主席团委员只能连任三届。
这一制度有助于
A.清除个人崇拜的影响
B.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C.改变权力集中的局面
D.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18.
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称:“美国人用军事基地包围我国,用核武器威胁我们,而现在他们就会知道当敌人的导弹对准你的时候是什么滋味,我们干的也不过是小小地回敬他们一下。
”这体现了( )
A.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B.战争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方式
C.美苏间的军备竞赛逐步升级
D.古巴的国家安全受到巨大损害
19.
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
C.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D.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
20.
赫鲁晓夫改革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同时,对工业也施行”手术”。
此“手术”与中国20世纪80 年代的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
A.建立经济特区
B.努力发展重工业
C.增强企业活力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非选择题
21.
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
——《列宁文稿》
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
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
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
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三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
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整编自《苏联兴亡史论》
(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
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用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用品。
……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请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外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所述政府与经济的关系进行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试卷答案
1.D
试题分析:二战前苏联强调“没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任何一个工艺过程,都不应该付诸实现”。
20世纪70年代初认为“现在,没有比实现科技革命更重要的事情了”。
苏联的这一转变突破了意识形态对科技领域的束缚。
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A项不对;70年代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依然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错误;C项夸大了其作用。
故选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2.A
依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这种做法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生活问题,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结合材料时间“1953年”及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当时并未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城乡的比较,故排除C项。
D项是1928年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做法,是实现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在时间与内容上都与材料不符。
【考点定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及苏联三次社会主义改革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问题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明确: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触及了经济体制的实质。
通过这个要点可以排除干扰项。
3.C
“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说明赫鲁晓夫运用党政机关直接领导和管理农业生产,严重背离经济组织的功能,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A项错误;这种措施只会导致农业生产积极性挫伤,不会促使农业形势的好转,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遏制了企业生产的自主权,故D项错误。
4.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此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提取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
故B项正确;其他措施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5.答案:B
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与“社会毁灭”符合,故B项正确;A项不是苏联;
C项是苏联解体的影响;D项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无关。
6.考点:CB:赫鲁晓夫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解答:A.从材料中1956年与1965年的军事工业数据可知,苏联的军事工业持续发展,故A项正确;
B.赫鲁晓夫改革是从农业开始,而不是选择工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故B项错误;
C.苏联形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时期,“由此”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D.勃利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但从材料中1956年与1965年苏联军事工业的数据可知,1965年即勃列日涅夫改革初期企业数量增加不明显,“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7.考点:CB:赫鲁晓夫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需要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苏联改革主要是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不是加强工业部门的管理体制,故A项错误.
租借、租让工业企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得出是企图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避免“对资本主义的恐惧”,故C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涉及用市场管理经济的方式,故D项错误.
故选C.
8.
C
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体现出苏联重视发展重工业和加强国防力量,“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体现出工业布局要符合工业发展规律,故
C正确;A不符合“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排除A;20世纪60年代,世界还是美苏两极格局,美苏争霸激烈,B错误;D选项“彻底”表述不恰当,不符合材料,排除。
【名师点睛】
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前受国际形势影响,工业布局倾向于加强国防力量的需要,不符合工业发展规律,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改革,逐步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探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工业布局。
9.考点:CC:戈尔巴乔夫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材料“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美国“冷战”的表现之一,即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即和平演变.“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已经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D正确.
ABC均与思想关系不大,故排除.
故选D.
10.考点:CD: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FB:文化大革命.
分析:本题以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为内容考查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状况的相同因素.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图示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业的发展;苏联个饿巴乔夫进行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面,导致改革失败.使得苏联经济受阻,由此可知,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状况的相同因素主要是政策因素,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A.
11.考点:CB:赫鲁晓夫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需要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意义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他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故D项正确.
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不大,并没有改变了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局面,故A项错误.
赫鲁晓夫的改革理论上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故B项错误.
C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作用,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
12.考点:CB:赫鲁晓夫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的主要原因是对“斯大林模式”小修小补,都有所涉及,但都没有明显效果.故A正确.
只注重和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的是勃列日涅夫.故排除B.C是三人的共同点,故排除C.
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符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故D错误,
故选A.
13.考点:CB:赫鲁晓夫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需要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结合所学可知,成功是指赫鲁晓夫的改革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C项正确.
A项错在“彻底”,应排除.
BD两项不符合赫鲁晓夫的改革史实,应排除.
故选C.
14.考点: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
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考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比较、迁移、运用能力.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的改革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
A项不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应排除.
B项三者都不符合,应排除.
C项不符合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应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的识记和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1、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2、异: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15.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答:根据材料中“20世纪五十年代末,苏联地区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联系赫鲁晓夫改革的时间和内容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的措施,大规模种植玉米,不顾实际情况,带来了严重问题,结果导致改革的失败,故C项正确;ABD项表述错误,排除.
故选C.
16.答案:B
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与“社会毁灭”符合,故B项正确;A项不是苏联;C项是苏联解体的影响;D项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无关。
17.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赫鲁晓夫时期推行的改革。
赫鲁晓夫推行的干部更新制度,主要是改变领导干部的终身制,一定程度取消干部的特权,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故选B项。
A项中的“清除”错误;改革没有涉及到党中央的决策机制和党政关系,故C错误;D项“打破”不符合史实。
18.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故A项错误;“冷战”是美苏争霸的主要方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包围”、“武器威胁”、“导弹对准”说明美苏军备竞赛逐步升级,故C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之间的对抗,后来苏联撤走导弹,故D项错误。
C
19.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需要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以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内容.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
B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CD两项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内容,应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考点:赫鲁晓夫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解答:联系所学,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的工业上特点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也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也是增加企业的活力,故C正确.ABD与赫鲁晓夫改革不符,故ABD排除.
故选C.
21.(1)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
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
(3)原因: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目标;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
(4)善于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关注民生;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1)本题据材料一中的公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的角度说明这蕴含什么深意。
再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回答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
(2)本题据材料二“优先发展轻工业……主张本国节约……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即可指出布哈林和斯大林在
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3)本题据材料三“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目标、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方面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4)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关注民生、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方面回答苏联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22.答案:
示例一
角度: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实施一五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新中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助于稳定政权,发展国民经济;斯大林模式中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所以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示例二
角度:弱化政府的干顶有利于经济发展。
说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转变职能,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苏联(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也是弱化政府干预,市场活力得到提升,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过程中均出现政府权力下放,市场活力相对提升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后,各国纷纷对市场放权,弱化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促成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所以政府干预一定程度的弱化激发市场的活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试题分析:
答题时第一步是要亮明观点,按照题目说明,不能脱离政府与市场这两个核心;第二步是要围绕自己列出的观点引用史实说明,同时还要注意史实引用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以题目蕴含的观点为例,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在说明过程中,可以列举中国当代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政府放权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滞胀”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干预等主要史实,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不要忘记列举这些史实的时候,要紧密结合主题观点,进行简单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