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第三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经验

与教训

核心内容:通过了解苏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得所进行得探索,思考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经验与教训。

【考点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得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

策转变得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得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得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得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得复杂性、艰

巨性与曲折性。

【知识得链接】

学习本单元知识时要注意与必修1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得胜利”、“冷战阴影下得国际关系"及“苏联解体”得有关史实进行联系,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得背景。

同时还要与本书中得资本主义国家得近代

化建设及改革,如罗斯福新政进行联系,并结合中国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得探索进行学习思考、

思考一:苏俄为什么要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为什么又要转为实施新经济政策?这两个政策得本质区别就是什么?该如何评价?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得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1)含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就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得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得一些临时性政策、

2)背景:

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签订《布列斯特与约》,退出一战;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俄;

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叛乱——三年内战3)目得:

直接目得: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4)实质:在小农经济占优势得、生产力落后得国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5)评价:

积极方面:①它就是苏俄在战争逼迫得特定环境下采取得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得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消极方面:①它得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得限度,引起工农群众得不满;

②随着国内战争得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得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得不稳定与生产得下降;

③并非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得正确途径。

延伸:您认为苏俄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不?

1)它希望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与行政得手段控制社会得动机,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2)从发展经济得角度而言,这一政策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不利于经济得恢复与发展。2、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背景:严重得政治经济危机

四年大战、三年内战、严重自然灾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不满(工、农、兵)

2)目得:为了解决经济与政治危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得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3)新经济政策(1921~1928)

4)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逐渐向社会主义得过渡。

5)意义:经济:调动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工业化打下基础

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理论:对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探索,找到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得正确道路,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亦有十分重要得借鉴意义; 6)苏联得成立

1922年成立;1924年苏联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通过

7)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

判断政策就是否正确得依据在于

1.就是否立足于本国国情;

2.就是否有利于政权得巩固;

3.就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得发展;

4.就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得根本得利益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得初期探索,给我们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有益得启示。

生产关系得变革必须要适应本国生产力得状况、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要跳出本本主义与教条主义,要实事求就是。

建设社会主义就是一项宏大得工程,需要一个漫长得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3、高度集中得政治经济体制得形成(即斯大林模式得形成)

思考二:苏联怎样进行工业化建设,有何特点?苏联在经济建设中形成得高度集中得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从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新思维】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什么优先

发展重工业

(国际,苏联面临着帝国主义得包围与威胁;国内,自身得工业基础相对薄弱。)

1)背景:

2)过渡形式:直接过渡

3)实质:排斥一切商品、货币、贸易关系4)苏联得社会主义工业化

目得:改变落后得面貌,增强国防力量,建立社会主义得物质基础

特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五年计划得方式;牺牲农业与农民得利益为代价。

过程:两个五年计划得以成功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因为过战争而停止

影响:改变了苏联工业落后得面貌,使苏联成为强国,工业生产总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得胜利奠定了坚实得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得政治经济体制。

5)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

目得:加强对农业得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特点:农业全盘集体化

影响: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实现了生产资料私

有制向公有制得转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以牺牲农民得利益为代价,挫伤了农民生产得积极性。

6)结果:形成了高度集中得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7)评价:

积极:它开辟了一种完全不同与西方市场经济得计划经济体制与新型得工业化模式,使国家在较短得时间内得以集中全国得物力、财力、人力,迅速实现苏联得社会主义工业化;为苏联卫国战争得胜利奠定了坚实得物质基础。

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以牺牲农民得利益为代价,挫伤了农民生产得积极性;重积累,忽视消费,导致人民得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削弱了企业得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得自主性,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得最高领导机构,民主法治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党与国家得政治生活不正常

【视野纵横】斯大林模式与罗斯福新政得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