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3.2北方经济的逐惭恢复名师精编同步练习(人民版选修1)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后训练:专题三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含解析
课后训练一、选择题1.鲜卑族经过改革,最终完成封建化的进程。
其根本表现是()A.服饰汉化B.语言汉化C.同汉族通婚D.由游牧经济变为农耕经济2.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①铸造业发达②商品交易活跃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3.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A.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促进了游牧民族农业化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5.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
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是()①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妥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1)商鞅变法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的姓氏。
这些措施各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2)根据以上理解,谈谈你对社会风俗变革重要性的认识。
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
2021高中历史 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1
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必做题】一、选择题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心存戒心,矛盾复杂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整顿吏治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推行均田制5.“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6.下图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措施,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改为汉姓A.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7.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8.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吴起变法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习题: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Word版含解析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
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
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
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
……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
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编自1913年《中国历史教科书》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两则材料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相同之处。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或汉化、封建化亦可)。
(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
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公元494年)……革衣服之制。
十有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历史ⅰ人民版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
历史ⅰ人民版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巩固方案一级目标1、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三长制④科举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2、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的措施有①均田制②迁都③统治者尊儒崇经④仿效汉族礼乐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的措施主要有①均田制②迁都③改籍贯④尊崇儒家思想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政治制度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C、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D、得到统治者的支持7、经过孝文帝的改革,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
农民也特别注意耕作的功效,当时有“顷不比亩善”的谚语,其意是指A、多多益善B、不求甚解C、宁少勿滥D、不思进取8、对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过程一帆风顺D、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9、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A、北方民族的融合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10、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最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游牧民族的农业化C、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11、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并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本身内容,然而,人们大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二级目标12、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勋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13、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2013-2014高中历史 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同步练习 人民版选修1
课时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阜,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焉”。
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B.北魏时期手工业生产的发展C.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盛D.我国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出现了自两汉以来多年不见的繁荣局面。
“不闻犬豕之食”“不见牛马之衣”“莫不商贩焉”等历史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材料体现不出我国南北经济格局变迁的相关信息。
答案 D2.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结果表现生产、财政、手工业、商业发展,因此选A。
答案 A3.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其改革的措施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 )。
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D.颁布均田令解析均田制使农民有了一定土地,有利于生产恢复和发展,同时确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保证了国家赋税和徭役。
答案 D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 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 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D项应为货币交易。
答案 D5.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 )。
A.北魏农业发展 B.北魏手工业发展C.北魏商业发展 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解析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C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同步练习: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一、选择题1.《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
”下列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 )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2.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3.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定姓族”的工作。
既肯定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确认了氏族的身份。
这一措施( )A.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素质C.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D.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4.《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改。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D.罢免朝廷中不说汉话的官员5.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
这说明(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6.如下图,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长城沿线的各族生产方式的变化,不能反映( )A.均田制的影响B.民族融合C.少数民族封建化D.吏治清明7.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其改革的措施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D.颁布均田令8.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习题: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解析:均田制是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得买卖。
在土地私有制度下,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仍不可避免。
答案:C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可用排除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答案:B3.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解析:《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
答案:C4.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 B.摒弃鲜卑族的陋习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借汉化巩固统治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加速民族融合,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故D项正确。
答案:D5.下列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唐蕃联盟D.清军入关解析: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其内容不包含民族交融,故A项错误;孝文帝改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统治者进行的一场汉化运动,故B项正确;唐蕃会盟是汉藏两族人民的一场政治联盟运动,体现的是汉藏两族关系的友好,故C 项错误;清军入关是满洲军事集团进入中原地区的开端,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故D项错误。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_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人民版选修1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南北朝时期,中原流行士族制度,士族不仅在经济上实力雄厚,在政治上也有特殊的影响,在中原的汉族士族中,实力最大的家族可能是( )A.范阳卢氏B.南京王氏C.平城拓跋氏D.平城元氏解析:南京位于江南,不属于中原地区,应排除B项;C、D两项都是鲜卑族;故只有A 项正确,这从孝文帝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即可看出。
答案:A2.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法准确的是 ( )A.中原农耕文明被塞外游牧文明所征服B.批判游牧民族的野蛮性、扩张性C.文明冲突是历史的主流D.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
其他各选项与材料不符,应排除。
答案:D3.北魏政府在洛阳设置四通市是为了 ( )A.方便外国商人经商B.便于洛阳商业的发展C.便于出售金饼、银瓮、玛瑙碗等高级工艺品D.表明洛阳是个国际性大都市解析:四通市是北魏政府为大秦和中亚来的商人们经商而设立的,故选A项。
答案:A4.北魏完成统一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统治者的残暴B.鲜卑族的落后C.战争的不断产生D.汉族的不断反抗解析:A、B、C、D四项都是矛盾产生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鲜卑族的落后与相对先进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故选B项。
答案:B5.下列叙述不符合北魏均田令的是( )A.官僚地主的土地并未受到触动B.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C.农民并未从中得到实际好处D.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均田制下,国家将政府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C项。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成长训练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成长训练人民版选修1夯基达标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①均田制的推行②吏治的改善③迁都洛阳④政府重视水利兴修⑤民族融合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解析:①②④均可在教材上找到依据,迁都洛阳使鲜卑族更好地享受中原文明,作为政治中心,必然带动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本身就是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
答案:A2.梁武帝使者出使洛阳回梁后对人说“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说明了…()A.中原地区仍为汉人统治B.士族地主主要在北方C.北魏社会安定,经济繁荣D.北方少数民族完全放弃自身传统文化解析:A、B项都不符合史实,民族融合并不是各族放弃自身文化,而是各族相互接受先进文化,故D项错。
答案:C3.对北魏都城洛阳叙述正确的是()①城市规模大布局整齐②是全国政治商业中心③与南朝没有经济往来④有专门的对外贸易市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据教材所述,洛阳城有大量南朝商品,故③错。
答案:D4.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①手工铸造业发达②商品交易活跃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
答案:A5.读下图,从中可获知的信息有()①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②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相近③胡汉差异逐渐消失④民族矛盾尖锐汉人胡食画像砖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的信息一定要从图片中获取,而④无法从图中得到。
答案:D6.民族融合的含义是()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D.各民族人民通婚解析:民族融合是一种自然融合的历史进步现象。
【南方新课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练习: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二北方经济的渐渐恢复一、选择题1.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
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
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齐答案:D2.据统计,6世纪初,北魏全国人口数量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人口合计还要多出一倍。
从北魏人口的快速增加上可以确信()A.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进展B.内迁少数民族的人数快速增多C.南方人口已开头向北方流淌D.隐瞒人口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答案:A3.读下图并结合所学学问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①铸造业发达②商品交易活跃③城市经济富强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解析:铜钱的消灭,一方面反映了北魏铸造业的发达,另一方面反映了北魏时期商品经济的富强和统治者对商业的重视。
答案:A4.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所进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盛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洛阳城内市场浩大,商家众多,建筑繁多,表明洛阳城市经济进展,商业兴盛,故选C项。
答案:C5.读下图,从中能获知的信息有() 汉人胡食①民族融合加强②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风格接近③胡汉差异变小④民族冲突尖锐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D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进展来看,北魏孝文帝改革最主要的表现是()A.转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加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解析:社会进程主要指社会制度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展过程,包含量变和质变两个层次。
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北魏孝文帝改革最主要的表现是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测控设计】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后作业: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二北方经济的渐渐恢复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行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表明()A.北方农夫好逸恶劳,不情愿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安排土地扼杀了农夫耕种土地的乐观性C.北方农夫留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解析: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行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思是即使种得再多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
故选C项。
答案:C2.《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阜,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脚印所履,莫不商贩焉”。
这段材料不能说明()A.北魏时期农业的进展B.北魏时期手工业生产的进展C.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盛D.我国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消灭了自两汉以来多年不见的富强局面。
“不闻犬豕之食”“不见牛马之衣”“莫不商贩焉”等信息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进展,但材料体现不出我国南北经济格局变迁的相关信息。
答案:D3.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行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进展③商业也有较大进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4.依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所进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盛起来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解析:题干材料叙述的是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盛起来,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故选C项。
答案:C5.观看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B.北方社会经济的富强C.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D.门阀士族的腐朽生活解析:“汉人胡食”说明白鲜卑族风俗对汉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而“魏晋农家庖厨图”反映了北方各族在生活方式上的汉化,因而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
历史人民版ⅰ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
历史人民版ⅰ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时间:20分钟总分值:4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说明()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解析: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即种得再多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
答案:C2、“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④是孝文帝改革在移风易俗方面的一项措施,与题干内容无关。
答案:A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旧多奉法”,这是因为()A、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C、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解析:整顿吏治使政令畅通,为后来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答案:C4、《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
这段材料不能说明()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B、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D、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荣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及理解能力。
“不闻犬豕之食”“不见牛马之衣”“莫不商贩焉”等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繁荣。
材料反映的是北方的发展,因此不能表达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B5、北魏时洛阳市场繁荣,商人实力雄厚,与外国商人贸易往来频繁。
这主要说明了()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政府重视和支持商业③商业活跃④鲜卑族接受汉族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趋势加强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题干描述的现象与此时的商业发展、贸易有关,而商业发展活跃说明了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发展。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优化训练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人民版选修1)
知识点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背景北方战乱、土地荒芜、社会动荡不安。
2.恢复与发展(1)原因: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水利工程的修建、新耕作技术的推广。
(2)作用:促进了中原地区农业的发展,使北魏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知识点二繁盛的洛阳1.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洛阳城和宫殿。
2.表现(1)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2)规模很大,“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3)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的商业区。
(4)专设四通市方便外商,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知识点三北方民族大融合1.原因(1)鲜卑等少数民族迁居中原,通婚杂居。
(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2.表现(1)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2)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
3.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1.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其原因不包括(D)A.均田制的施行B.吏治的改革C.负担的调整D.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纳贡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只有D项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故选D项。
2.孝文帝的哪些措施使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B)①推行均田制化②吏治的改善③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④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①②③④均与农业有关,故正确答案选B项。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下面两幅砖画作品,共同反映了(D)①生活、文化的多民族融合②少数民族的封建化③汉族文化的深远影响④佛教文化的内传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D.①②③解析:结合两幅图的内容可知④不符合题意。
4.观察《北魏洛阳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北魏洛阳(A)①布局严整,气势宏伟②是一座繁华的都市③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④已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图中的景象只能通过洛阳城的布局和规模反映出它的繁华,这幅图只涉及洛阳,无法体现它是最大的商业中心。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3.2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步测试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3.2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步测试3.2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北魏均田制的根本受益者是A.农民B.国家C.鲜卑贵族D.汉族地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均田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均田制的根本受益者国家,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促进了北方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故B正确。
农民虽然收益,但不是根本受益者,故A错误。
鲜卑贵族在改革中也不是根本受益者,故C错误。
汉族地主,不是均田制的授田对象,故D错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影响【名师点睛】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2.史学家钱穆曾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政策:“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符合此评价的是A.井田制B.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方田均税法【答案】C【解析】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土地私有制导致土地兼并,也不符合材料,故B错误;均田制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使“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故C正确;方田均税法以土地数量为税收依据,与调整土地占有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3.孝文帝曾说:“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
”为此他A.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B.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1 / 6C.继承鲜卑族的祭祀礼仪D.推广汉族的音乐和礼仪【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孝文帝认识到礼乐制度对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巨大作用,故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B项正确。
2013三维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同步练习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基础随堂巩固
[基础随堂巩固]1.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B.北魏海外贸易发达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C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比较,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一,故A项正确。
答案:A2.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解析:出发点是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统治。
答案:B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右图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答案:C4.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李唐一族崛兴”“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意即重新统一,创立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答案: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北方经济的逐惭恢复同步练习(人民版选修1)
1.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宗法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D.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2.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
变。
……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
对材料“天下变局”理解准确的是
A.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B.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C.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 D.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3.《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①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③加剧了土地兼并④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问的融合
5.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6.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B.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7.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到的认识有( )。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②改革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8阅读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 )
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 B.北方社会经济
的繁荣C.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 D.门阀士族
的腐朽生活
9. 439年鲜卑族拓拔部建立的北魏统一
了黄河流域。
在统一之初的一段时间内,北魏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 )
①鲜卑贵族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③藩镇割据不断发展,黄河流域战火连绵④南方政权不断北上,威胁着北魏的统治
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表明。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
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
11.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使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12.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3\政治社会改革总是困难的,尤其是当改革牵涉到统治者本民族切身利益时,其难度及危险更是足以吓退大多数改革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恩格斯说:“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概述北魏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阐释改革后鲜卑族在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方面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12分)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其改革的重点转向民族政策。
孝文帝是没有民族成见的皇帝,他曾说:“皇帝经常犯的毛病在于不能处心公平、诚意待人。
如能做到这两点,则胡、越之人都可以做兄弟。
”
请回答:(2)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的民族观,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推进民族政策改革的重大意义。
(6分)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在孝文帝之前,十六国的君主中也不乏汉化程度很深者,如汉的刘聪、刘耀,前燕的慕容瑰、慕容毁,前秦的苻坚,后燕的慕容垂等,他们本人都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但都没有能够解开本民族的情结,打破民族间界线,不得不实行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双重标准。
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乖乖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
——材料摘自《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迁都及其汉化》(3)根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改革得以成功的主观条件。
(4分)
材料四孝文帝当然受到了嫡祖母冯太后的影响,但决定性的汉化政策还是由他制定并推行成功的。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4)用史实说明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6分)
材料五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摘自《诗经·秦风·无衣》
(5)材料五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这一风尚在商鞅变法后于秦国更盛,请结合所学指出其更盛的原因。
(4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节答案1-5 D C.A B A 6-10 C A C A C11-12 A D
13\38分
(1)政治:整顿吏治、迁都。
经济:均田制(和租调制)。
文化: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
(6分)
根本性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耕化;风俗习惯汉族化。
(6分)
(2)民族观:平等、真诚。
(2分)
意义: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4分)
(3)条件:①积极主动;②讲求策略。
(4分)
(4)工具:①增强了国力;②促进了融合;③加速了封建化。
(6分)
(5)风气:尚武。
(2分)
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