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背诵《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并能正确朗读。
3.能够灵活运用古诗中的词语,进行写作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1.掌握《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内容和意境。
2.背诵和朗读古诗。
3.能够熟练使用古诗中的词语进行表达。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背诵整首古诗并具有感情表达。
四、教学准备1.课文《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复印件。
2.黑板、彩色粉笔。
3.MP3或CD播放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在黑板上板书《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2.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内容,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
4.教师逐句讲解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第二课时1.继续复习《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2.进行古诗背诵,分段逐句进行。
3.听音乐,配合朗诵古诗,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
4.学生分组,展开古诗朗诵比赛。
六、教学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意境。
2.鼓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诗作者和背景。
3.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魅力。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背诵古诗,还理解了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背诵和朗读,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情感表达和诗意浸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的情感传达。
未来可以加强诗歌创作与表演的环节,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语言的美丽和诗歌的韵律。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详细教案,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庐山时的所见所感。
诗中通过壁上题诗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庐山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本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古诗词。
但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深刻的哲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人题诗的行为和心态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使其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掌握生僻字词的意思,理解诗中的哲理。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3.诗中哲理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
2.准备诗歌的解释和注释。
3.准备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美丽景色。
然后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然后教师逐句解释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歌,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气。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中的哲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要背诵诗歌,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望天门山》、《望洞庭》、《题西林壁》。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古诗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把握古诗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白银盘里一青螺”等。
2. 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望天门山》中对大自然的赞美,《望洞庭》中对友人的思念,《题西林壁》中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4. 领悟情感: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 《望天门山》2. 《望洞庭》3. 《题西林壁》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结合诗意,发挥想象,为古诗配一幅画。
3. 搜集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与同学分享,感受古诗的魅力。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题西林壁》人教(部编版)
4.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提升语言表达和情感传递的技巧;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背诵:通过正确朗读与熟练背诵《题西林壁》,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描绘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用诗歌表达自然景色和哲理”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题西林壁》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庐山景色,表达诗人对事物认识哲理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壮美,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等句子,理解诗人如何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色。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一同走进了《题西林壁》,感受了古诗的魅力。课后,我思考了一些问题,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古诗时,虽然能够完成基本任务,但在情感表达上还有所欠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句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没有真正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引导他们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4.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5.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图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图片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图片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图片(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学生举手朗读。
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
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
(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
(板书:变化:岭、峰、不同)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庐山的壮丽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事物全面认知的哲理思考。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到古诗的韵律美,还能从中领悟到观察问题要全面客观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资料查询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背诵《题西林壁》。
2. 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哲理。
3. 学习古诗鉴赏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庐山风景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题西林壁》的背景资料。
4. 学生学习笔记。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庐山的风景图片或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庐山自然风光的兴趣,导入新课《题西林壁》。
2. 初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题西林壁》,注意语音、语调,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意:教师逐句解析诗意,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4. 讨论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题西林壁》中的哲理,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理解。
5. 古诗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鉴赏的方法,通过比较阅读、资料查询等方式,深入理解《题西林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题西林壁》的哲理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全面看问题。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可包括以下内容:- 课题:《题西林壁》- 诗人:苏轼-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 重点词语:横、侧、岭、峰- 诗意解析:全面认知的哲理作业设计1. 背诵《题西林壁》。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题西林壁》的作者李白,并了解其生平和主要创作特点。
2.通过分析古诗《题西林壁》的语言、意境和情感,感受诗人笔下的西林山水之美。
3.培养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人生哲理的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古诗《题西林壁》的内容和意境。
3.领悟古诗《题西林壁》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题西林壁》中的隐喻和比喻。
2.掌握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西林壁的图片或描述,引导学生熟悉《西林壁》的景致,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好奇心。
2. 学习1.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引出《题西林壁》的创作动机。
2.分段分析《题西林壁》的内容及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山水意象和情感抒发。
3.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所表达的含义。
3. 操练1.小组讨论:请学生结合课上学习内容,就《题西林壁》中的“田园晨趁女”的形象进行讨论,并畅谈自己对这个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2.朗读实践:让学生分组朗读《题西林壁》,并就诗歌的节奏、语气和情感进行表现。
4. 总结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再次强调古诗《题西林壁》的主题和意义。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题西林壁》中的“壁画酒初和”象征着什么?5. 作业以《题西林壁》的意境为题,要求学生写一篇100字以上的作文,描述自己眼中的理想山水风景。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时,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能够领会诗人的情感抒发及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通过与学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品味诗歌、欣赏诗歌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以上是关于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的内容。
希望本节课的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领悟人生哲理,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同时,诗中的哲理也值得我们去品味和领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韵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所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哲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哲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景象。
2.难点:领悟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和哲理的理解。
3.写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的全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景色,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呈现(5分钟)1.展示课件,呈现诗的全文。
2.引导学生跟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的理解。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巩固(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哲理是什么意思?2.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3.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领悟诗中的哲理。
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描绘了诗人游览庐山西林寺时,面对壁画发出的感慨。
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3)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运用图像联想法,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3)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领略作者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1. 诗句含义的理解,尤其是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句的感悟。
2. 把握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氛围。
(2)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王维的资料,了解作者。
2. 朗读感悟(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指名朗读,互相评价。
3. 理解诗意(1)学生自主探究,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交流,分享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点评,总结诗意。
4. 描绘画面(1)学生运用图像联想法,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2)小组展示,互相评价。
(3)教师点评,指导描绘技巧。
5. 感悟哲理(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句的理解。
(2)小组交流,分享感悟。
(3)教师点评,总结人生哲理。
6. 背诵古诗(1)学生自由背诵,互相检查。
(2)全班齐背,检查背诵效果。
六、板书设计《题西林壁》作者:王维1. 诗句含义2. 意境描绘3. 人生哲理七、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的内容,选自宋代诗人苏轼的《东坡题跋》。
本课以苏轼游览庐山西林寺时所作的题壁诗为主线,通过描绘庐山的壮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古诗的韵律和意境的理解。
2. 诗人情感和人生哲理的把握。
3. 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感悟。
教具学具准备1. 课件:古诗《题西林壁》的插图、朗诵音频、诗人简介等。
2. 教学挂图:庐山风景、西林寺等。
3. 学生用品: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庐山的壮美景色,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诵:播放古诗《题西林壁》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诗人简介:介绍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 诗意解读: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5. 情境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庐山和大自然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观。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和诗人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人生哲理。
8. 课后作业:布置与古诗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课题:《题西林壁》2. 诗人:苏轼3. 诗意:描绘庐山壮美景色,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4. 教学重点: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人生哲理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题西林壁》。
2. 结合诗意,为古诗配一幅插图。
3. 写一篇关于庐山或大自然的感悟作文。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本诗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教学内容围绕诗歌的朗读、理解、赏析和背诵展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想象和体验,学生能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对自然美的感受,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 词语理解:学生可能对一些古文词汇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中的“岭”、“峰”理解有困难。
2. 意境把握:四年级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及自身情感的复杂性。
教具学具准备- 诗歌文本- 庐山风景图片或视频- 朗读录音- 课件或黑板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庐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对庐山自然风光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与情感的表达。
3. 词语解释:对诗中的生僻词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意境探讨: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讨论诗人可能的心境。
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某一句或某一景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提升:教师总结讨论内容,提升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7. 背诵练习:学生集体或个别背诵诗歌,教师指导纠正。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诗歌的关键词和核心意境,可以采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展示庐山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将《题西林壁》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思。
2. 拓展作业:鼓励学生查阅苏轼其他的相关诗作,比较其风格和主题。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等方面进行。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作品,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对着西林壁题字的情景。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这首诗意境高远,语言优美,富有深刻的哲理,是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较早的文人山水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节奏、韵律有一定的感受力,但对于山水诗的意境和哲理的理解还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大意,把握诗文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美,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大意,把握诗文的结构。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哲理,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引入《题西林壁》这首诗。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等,理解诗文大意。
然后,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合作探讨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哲理。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中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的著名诗作,描写了作者在西林寺壁上题诗的情景。
这首诗以写景咏史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良好素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历史背景、作者情感等方面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题西林壁》;理解诗文内容,了解苏轼及《题西林壁》的背景;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题西林壁》;理解诗文内容,了解苏轼及《题西林壁》的背景;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解决问题;4.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2.教材:准备《题西林壁》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3.背景资料:收集关于苏轼及《题西林壁》的背景资料,以便为学生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苏轼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的诗作,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出示《题西林壁》的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感受诗文的意境。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游庐山时的所见所感。
诗中不仅写了庐山烟云缭绕,景象变幻无穷的自然景色,而且写了对这种景色认识,即只缘身在此山中,反映了诗人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感悟古诗大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悟,感悟诗意,领略诗歌的画面美、语言美、哲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借景说理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的人生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庐山景色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并认识到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领略诗歌的画面美、语言美、哲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难点:感悟诗意,领略诗歌的画面美、语言美、哲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挂图、搜集资料、彩色粉笔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庐山去欣赏那里的美景。
你们去过庐山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庐山的美景?(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同学们,庐山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名山。
多少诗人吟诗,画家作画,赞美庐山的美景。
宋代诗人苏轼游庐山时,曾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这就是著名的《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 指名读,正音。
3. 再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中难懂的字词,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意深刻,富有哲理,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古诗《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背诵全诗。
学会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手段,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懂得看待事物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生僻字词。
2. 诗歌意境的理解。
3.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道理的领悟。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爬到山顶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题西林壁》,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眼中的庐山之美。
b. 出示课题:题西林壁。
2. 解读课题,了解作者及背景a. 介绍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号东坡居士。
b. 介绍背景:苏轼在庐山西林寺游玩时,题写了这首诗。
3. 初读全诗,感知诗意a. 自读全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b. 指名读,正音。
c. 齐读全诗。
4. 研读全诗,理解诗意a. 逐句解读诗意。
b. 突破生僻字词。
c. 体会诗歌意境。
5. 背诵全诗,体会情感a. 配乐背诵。
b. 指导背诵技巧。
6. 总结全诗,领悟道理a. 讨论:为什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b.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7. 拓展延伸a. 介绍苏轼的其他诗作。
b. 欣赏庐山美景图片。
六、板书设计《题西林壁》苏轼庐山美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七、作业设计1. 背诵全诗《题西林壁》。
2. 摘录你认为最美的诗句,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
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美景色,并通过庐山的真面目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韵律、意象等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以及对于苏轼的人生观念方面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并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人生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深层含义。
3.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评价。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深层含义,以及苏轼的人生观念。
2.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难点:对于苏轼的人生观念的理解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深层含义,以及苏轼的人生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参考资料关于苏轼的生平介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庐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谁能背诵这首诗?”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句,学生跟读。
然后解释诗中的生字词,如“横看”、“侧成峰”等。
接着解释诗的意象,如“庐山的真面目”是指庐山的真实景色,而不是表面的高低起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一句诗,用自己的话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教师巡回指导,并给予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朗读诗句,另一组听,然后互相交换。
教师在旁边指导,并纠正发音和节奏。
5.拓展(10分钟)学生阅读关于苏轼的生平介绍,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念。
然后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生活中如果不细心留意生活,那么对道理的理解也是有难度的
难点教学方法
1.图文结合,通过图片,更加形象地理解古诗的含义。
2.情境感悟:联系生活去感悟古诗的道理
3.抓住重点字理解整句诗的含义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同学们,生活中你们一定听说过这样一个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谁能说说你对这句成语的理解呢?
五、感悟古诗中的道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是如此,后两句即景说理,有着丰富的内涵,她告诉我们一个为人处世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正如成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联系生活,感悟道理,获得启示
1.例举生活中的2个例子
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在咱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情发生。
就拿下棋来说吧!围观的人能非常清楚的知道两方棋局的意图,而正在下棋的人却未必知道。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我们自己不能解决,但旁观者却能看清事态的本质,能帮我们找到解决的办法。
2.拓展延伸
像《题西林壁》这样的哲理诗还有许多,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望岳等等,希望大家多去感受中华古诗文的魅力
过渡语:大家可能要问这首古诗与刚才的那句成语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现在就到古诗的诗意中去找寻答案吧!让我们先从诗题讲起。
题是书写的意思;西林指的是西林寺;壁是墙壁的意思。
同学们来说一说《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师总结:题西林壁的意思是书写在西林寺上墙壁上的一首诗。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的含义,领悟其中的哲理。
3.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表达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背景介绍和作者分析。
2.对古诗中抒发的感情和哲理进行理解和探讨。
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抽象概念。
2.将古诗中的情感和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引入古诗内容。
2.讲授法:讲解古诗的背景和含义,帮助学生理解。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古诗赏析和讨论,促进思维碰撞。
4.写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改编或写作相关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入话题。
2.讲解:介绍《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
3.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赏析前两首古诗,探讨其中的情感与思想。
4.总结: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和总结讨论结论。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两首古诗的内容,引出第三首古诗。
2.分析讲解:详细讲解第三首古诗的含义和诗人的写作技巧。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该古诗与前两首的联系及差异。
4.作业布置:布置相关写作作业,促进学生巩固和深入学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理解更加深入,通过分组讨论和写作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中的情感与哲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文学作品来引导学生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学情分析《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诗人紧紧扣住游山所见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诗作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教学工具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
本诗又是一首哲理诗,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题西林壁》。
2、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3、能结合注释、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揭示诗题,读题解字1、游戏看图猜诗2、引入课题3、读课题,理解课题的意思。
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注释理解课题的意思。
二、读通诗句,读出节奏1、一读:读准字音(1)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读准诗的字音。
(2)重点指导:“岭”的读音2、二读:读出节奏(1)指名读学生读。
(2)学生自由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三、读懂诗意,领悟哲理1、默读古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苏轼的笔下庐山是什么样子?读了诗你眼前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在学习单上画出来。
2、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老师采访一下你,小画家,你这画的是什么呀?(2)你能告诉大家哪句诗中提到了“岭”“峰”?(3)你这画的是什么样的山岭?又是什么样的山峰呢(4)总结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也是一个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3、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后面两句诗有没有孩子读懂了?(2)重点理解“真面目”:庐山真面目指的是什么呢?难道苏轼之前看到的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多诵读,悟诗情。
1、多诵读。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声音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4、师:你们能画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多种变化吗?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自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醒学生用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学习古诗,使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诗中,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二)抓字眼,明诗意。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2、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案序号:课题: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 年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