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一、目的为保证钩端螺旋体病疫情传入、暴发和流行时,能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保障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规范;统一领导、属地负责;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强化监测、综合防治;广泛宣传、群防群控。
三、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四川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雅安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雅安市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细则》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蓬溪县境内发生钩端螺旋体病疫情的控制应急处置工作。
五、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一)成立钩体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职责:负责钩体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做出处理本行政区域内钩体控制的建议和决策措施。
(二)成立钩体疫情应急处置队1、流行病学调查组:组长:成员:职责:按照《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指导和参与开展现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调查,开展疫区周围动物疫情调查,进行疫源搜索。
负责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资料整理。
对医疗机构报告的钩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按国家标准【GB 15995—1995】《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散发时要求全部调查,暴发时可视情况进行全部或部分的个案调查。
2、消杀灭组:组长:成员:职责:在划定疫区、疫点范围内调查主要宿主动物种类、分布、密度、感染率,指导和参与疫区内消毒、检诊.3、检验检测组:组长:成员:职责:进行标本采集、保存、运输和实验室检测。
4、健康教育组:组长:成员:职责:做好公众防治知识的宣传及热线电话的咨询。
向新闻媒体提供疫情防控、灭鼠、个人防护等科普知识资料以及防控进展情况信息。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06.28•【文号】•【施行日期】2006.06.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血吸虫与地方病防控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的通知为了解我国土源性线虫病疫情动态,掌握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考核防治效果和评价卫生城市(城镇)创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部组织制定了《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现予印发。
请各地严格按照本方案的要求,明确工作职责,做好各项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二○○六年六月二十八日附件: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一、背景土源性线虫(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等)在我国分布广泛,感染人数众多,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005年卫生部公布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推算感染人数达1.29亿,表明我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这与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为及时掌握我国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动态和流行规律,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与措施、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连续、系统地开展土源性线虫病监测。
根据《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特制订《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
二、监测目的(一)了解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动态及影响因素,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
(二)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三)为国家和地方卫生城市(城镇)创建工作提供相关评价依据。
三、监测病例定义本方案的监测病例是指在人群中开展土源性线虫病原学检查时,发现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等虫卵或虫体者即为土源性线虫病病例。
四、监测内容(一)监测点监测1.确定原则(1)根据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类布点;(2)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应相当于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群的平均感染水平;(3)监测点所在县(市、区)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能够主动配合并承担一定的监测任务。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摘要】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猪钩端螺旋体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皮疹等。
实验室检查常见的方法是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和抗寄生虫药物的联合使用。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卫生防护措施、避免接触感染源和及时治疗分娩母猪。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性在于其传染性强,对猪群健康和人畜共患病有着严重威胁。
加强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和控制,对于保障猪群健康和人畜共患病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猪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预防措施、重要性。
1. 引言1.1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概述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了猪钩虫卵的土壤或食物而传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和养猪户来说尤为常见。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致病原虫主要是猪钩虫(Trichinella spiralis),这种寄生虫会在人体内生长和繁殖,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
猪钩端螺旋体病通常具有潜伏期,病原虫体内发育至雌性成虫产生幼虫,幼虫经静脉输送至全身,随后侵入内膜下淋巴组织、血液系统及肌肉组织,引起一系列典型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肌肉疼痛、关节疼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严重感染还会引起心脏、呼吸系统等器官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了解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同时加强生产卫生管理和合理用药也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全面了解,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2. 正文2.1 临床症状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患者常在感染后1-2周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体温可持续升高,甚至出现高热,伴随着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感。
头痛是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常见症状,患者可能感到头部有压迫感或搏动性头痛,严重者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颅内压增高等。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钩端螺旋体的研究
e q u i v a 1 e n t s / L,a n d t h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 LAMP wa s 1 0 0 t i me s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PCR.Th e me t h o d e n a b l e s d e t e c t i o n o f 2 0 0 l e p — t o s p i r a l c e l l s /  ̄ L f o l l o wi n g b o i l i n g o f s p e c i me n s a n d 2 0 l e p t o s p i r a l c e l l s / > L o f DNA e x t r a c t i o n k i t me a n s .Th e l a mp a s s a y i s
中图分类号 : R 3 7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2 6 9 4 ( 2 0 1 5 ) 0 4 —0 2 9 3 —0 5
Le pt o s pi r a i n t e r r o g a n s DNA d e t e c t i o n b y l o o p - me d i a t e d i s o t h e r ma l a mp l i ic f a t i o n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
一、背景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普通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
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蜱、螨等。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者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浮现。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
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
我国过去曾经比较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份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8-湖南省2010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
l 湖南省2010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一、前言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全球分布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大部分省区的气候条件适合钩体生长、繁殖,动物宿主的种类繁多,加之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存在着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或大流行的潜在危险,是受钩体病危害极其严重的国家。
从1958年以来,全国已经累计报告钩体病人250多万人,病死率较高。
全国发病率高达10/10万以上的特大流行有10次,其中9次发生在洪涝灾害之年。
钩体病按流行形式一般分为稻田型、洪水型和雨水型,南方以稻田型和雨水型为主,北方以洪水型和雨水型为主。
钩体病主要以农村青壮年发病为主,集中在农忙季节,对疫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我省是钩体病高发区,疫区分布广泛。
近几年来我省积极开展防制工作,其发病率现已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2009年湖南省报告钩体病病例33例,死亡1例,发病率0.0517/10万,死亡率0.0016/10万,病死率3.03%,而2008年全年报告钩体病例73例,死亡2例,发病率0.1149/10万,死亡率0.0031/10万。
但通过2005-2009年的监测证实,部分地区鼠钩体带菌率较高,钩体病疫源地依然存在;洪涝灾害发生频繁;且自然人群血清特异性抗体普遍较低,现又缺乏钩体疫苗供使用,潜在的暴发流行危险因素依然存在。
为及时了解我省钩体病疫情与鼠种、鼠密度、钩体带菌动态情况,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2010年的监测实施方案。
二、监测目的1、了解我省钩体病的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早发现疫情;2、掌握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带菌情况;3、掌握钩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分布及变迁情况;4、了解健康人群对钩体病的免疫水平;5、为钩体病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钩体病的定义(一)诊断原则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发病前1d~30d接触疫水,或带菌动物尿液,或带菌动物血液。
钩体病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
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5—1995前言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属的不同血清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
它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我国本病危害严重。
由于钩端螺旋体侵犯人的多种脏器,所以临床表现复杂。
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稻田收割季节和洪涝灾害引起发病和流行。
人普遍对本病易感,以青壮年发病较多。
自从50年代末期开始使用钩端死菌苗,加强了传染源的管理和控制,以及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改善,本病呈下降趋势,由于本病的宿主动物多,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存在潜在流行的危险。
我国2000年预防保健目标要求本病发病率下降40%,为此制定适合于全国范围内的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对保证人民健康和农业生产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参加起草单位: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华西医科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时曼华、于恩庶、戴保民、梁中兴。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型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和处理。
2 诊断原则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不同血清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
人普遍易感。
患者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农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且非典型病例亦较多。
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需要分离钩端螺旋体和检测钩端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3 诊断标准3.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30d接触疫水或动物尿或血。
3.2 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3.2.1 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
短期内体温可高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
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
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了解2008-2009年峨眉市钩体疫源地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及菌群分布,为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显微凝集试验(MA T)对采集的健康人血清进行抗体检测。
结果2008年、2009年采集健康人血清202份,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51.5% (104/202),2年监测的阳性率分别为81.4%(83/102)、21%(21/100)。
抗体阳性率与性别、年龄无关,健康人群含12群钩体血清抗体,澳洲群为41.58%,黄疸出血群为23.76%,七日热群为8.91%,流感伤寒群为3.47%,犬群、秋季群、波摩纳群均为0.99%,赛罗群、明尼群、蛮耗群为0.49%。
结论峨眉市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水平较低。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1955年该病被列入我国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以来,全国范围内共发生数十次规模较大的流行,其中9次发生在洪涝灾害之年[1] 。
四川省一直是全国发病率最高、疫情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1958-2005 年乐山市共出现过4 次较大规模流行[2]。
峨眉市地处长江下游城市,常年受到洪灾影响,钩体病发病率近年来居于四川省前列,也是乐山市重点防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
为了解近年来峨眉市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提高钩体病防治水平,于2008-07、2009-07对峨眉市疫源地进行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采集2008年、2009-07于峨眉市钩端螺旋体病高发的桂花桥镇、新平乡采取10~60岁健康人血液样本共202份。
分离血清,56℃水浴灭活30 min,置低温冰箱备检。
1.2 钩体标准菌株国内15群15型钩端螺旋体标准代表株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钩体菌种室传代保存。
1.3方法按照《WS 290-2008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检测血清抗体,被检血清从1:25开始倍比稀释,用生理盐水作对照,抗体滴度≥1:50为阳性。
钩端螺旋体诊断标准(WS290-2008)
钩端螺旋体诊断标准(WS290-2008)钩端螺旋体诊断标准(WS290-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予本标准。
2.1赫氏反应 Herxheimer reaction指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在接受青霉素治疗时,由于大量菌体在体内裂解,释放大量的内毒素样物质,这些物质不仅可引起寒战、发抖、发热,而且具有特异的致病作用,使原有的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体征加重。
2.2菌群更迭 serogroup change同一地区不同年度,引起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菌株血清群发生改变。
2.3疫水 portuted water指受到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污染的江河,湖泊、池塘、水田、沟渠、地表水等水体。
3 诊断依据3.1 流行病学发病前1d-30d接触疫水,或带菌动物尿液,或带菌动物血液。
3.2 临床表现钩端螺旋体病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及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型及脑膜脑炎型。
其早期典型临床表现为:三症状(即寒热、酸痛、全身乏力)和三体征(即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
3.2.1 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
短期内体温可高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有时也可稽留热,少数间歇热。
3.2.2 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明显。
3.2.3 乏力: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症状明显。
3.2.4 眼结膜充血:轻者主要在眼球结膜、外眦及上下穹隆部,重者除角膜周围外的全球结腊血管扩张呈网状,无分泌物,无疼痛感,不畏光。
3.2.5腓肠肌压痛:双侧腓肠肌压痛,重者拒按。
3.2.6 淋巴结肿大:主要为表浅淋巴结及股淋巴结,一般为lcm-2cm,质偏软,有压痛,无化脓。
3.3 实验室检测3.3.1 从血液、脑脊液或尿液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见附录Al。
3.3.2 从血液、尿液或脑脊液中检测出钩端螺旋体核酸,见附录A.2。
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工作总结汇报
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工作总结汇报为做好我县X年度钩体病监测点监测工作,按照国家钩体病监测方案要求及省疾控中心对我县X年度钩体病监测点的工作安排和部署,在省疾控中心有关专家指导下于X年X 月X—X日和X月X—X日分别对X镇X村、X村野外常设钩体病监测点进行钩端螺旋体病宿主动物监测调查工作,现将X年监测点工作总结如下:一、钩体病监测点资料收集情况:按照钩体病监测方案要求和省疾控中心工作布属,我县钩体病监测点年初把上年份的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海拔、气温、常降雨量、土壤等)和社会经济资料(人口、人口构成和居民人均收入)及其它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汇总后上报省疾控中心急传科。
二、人间疫情监测工作。
我中心对选择的乡镇部分行政村人群进行人间疫情监测工作,并要求监测点乡、村两级防疫医生一旦发现有疑似钩端螺旋体病人要及时报告,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详细填写个人调查表,并对早期病人静脉抽取血液或采集尿液,必要时采集脑脊液进行钩体病病原体分离,以明确诊断,对病人恢复期进行抽血检测钩体端螺旋抗体效价是否升高。
X年X--X月份全县监测点及其它乡镇均没有发现和报告钩端螺旋体病人。
三、宿主动物监测情况:按照国家钩体监测方案要求,我们采用夹夜法,春、秋两季对X镇X村、X村监测点的鼠的种类、分布、密度、带菌数、带菌率进行监测调查,X月份布有效夹X夹次,捕鼠X只,其中黑线姬鼠X只、小家鼠X只、鼩鼱X只,鼠密度为X.X%,采集鼠肾标本X份,送省疾控中心检验科待检;X月份布有效夹X夹次,捕鼠X 只(黑线姬鼠X只、臭鼩鼱X只),密度为X.X%,采集鼠肾标本X份,送省疾控中心检验科待检。
X年野外共布有效夹X夹次,捕鼠X只(黑线姬鼠X只、小家鼠X只、鼩鼱X只),鼠种主要为黑线姬鼠,其次为鼩鼱,主要分布在田间、堤埂处,黑线姬鼠构成比为X.X%,本年度共采集鼠肾标本X 份,均送省疾控中心检验科待检。
四、宣传培训。
X月X日县卫健委、县疾控中心组织对全县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钩体病诊断治疗相关知识专题培训。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
一、背景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一般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
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蜱、螨等。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
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
我国过去曾比较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分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健康人群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调查研究
健康人群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调查研究发表时间:2016-06-23T17:59:35.39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9期作者:马丽蓉[导读] 健康人群通过血清钩端螺旋体检测可发现感染钩端螺旋体感染现象。
浏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浏阳 410300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健康人群血清钩端螺旋体的感染现象,为临床中预防疾病提供有力参考。
方法:选择我中心采集的浏阳钩体病高发区的某个乡镇的100例乡下农户血液作为本次观察研究的对象,血清学监测监测点在钩体病的流行前期(5-6月),随机采集10岁~、20岁~、30岁~、40岁~和50岁~共5个年龄组的血清标本100份(每年龄组采集20份),进行抗体检测.观察100例浏阳钩体病高发区的某个乡镇乡下农户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的滴度,观察年少人群与青中壮劳力人群之间阳性例数的差异。
结果:100例浏阳钩体病高发区的某个乡镇乡下农户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人数为13人,观察年少人群与青中壮劳力人群之间阳性例数的差异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健康人群通过血清钩端螺旋体检测可发现感染钩端螺旋体感染现象。
【关键词】健康人群;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钩端螺旋体疾病属于动物源性传染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钩端螺旋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临床中为了了解健康人群血清钩端螺旋体水平,更好的安排钩体菌苗接种,应进行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进行检测,现内容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中心采集的浏阳钩体病高发区的某个乡镇的100例乡下农户血液作为本次观察研究的对象,血清学监测监测点在钩体病的流行前期(5-6月),随机采集10岁~、20岁~、30岁~、40岁~和50岁~共5个年龄组的血清标本100份(每年龄组采集20份),100例浏阳钩体病高发区的某个乡镇乡下农户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均分布在10至60岁之间,年龄均值为34.91岁,其中,年少人群40例,青中壮劳力人群60例。
7.一起钩端螺旋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一起钩端螺旋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应凯满中图分类号:R37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0931(2008)1220031202作者单位:磐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磐安 322300 2007年8月23日,磐安县九和乡发生一起钩端螺旋体病爆发疫情。
接到疫情报告后,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9月1日派出调查组会同磐安县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到现场后,进行核实病例、查看现场、乡镇外围搜索、个案调查等现场工作后,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1 调查对象 该乡从8月23日出现首发病例至9月4日调查结束为止的钩端螺旋体病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合计共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
2 调查内容 包括流行危险因素:平时(发病前)在山沟、溪涧、流水中采挖石菖蒲;是否在外就餐;是否食用过一起采挖石菖蒲同伴所带的的食物;是否喝过生水;是否接触过其他发热患者或钩端螺旋体病患者;是否去过外地等。
3 调查方法 采用现场勘查、外围搜索、个别访谈、入户询问登记和进医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调查前对所有参加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法,对该乡镇外围环境调查。
采集现症发热患者的血样送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血钩端螺旋体抗体测定。
4 病例诊断 按国家传染病诊断标准进行。
结 果1 一般情况 九和乡宿坑村为钩体病老疫区,1997年以前全村曾每年接种钩体疫苗,1996年后该县未再出现钩体病疫情。
首例病例:俞某某,男,53岁,宿坑村村民,8月中旬在毛竹溪村山涧水塘挖掘石菖蒲,8月22日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最高3815℃,并伴头痛、腰酸、疲乏无力、腓肠肌压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2 流行强度 通过对九和乡各行政村的病例搜索,九和乡自8月23日~9月8日发现报告钩体病病例36例,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25例,临床诊断病例11例,均为当地农民,挖掘石菖蒲人群的罹患率约为915%(36/381);未挖掘石菖蒲者无病例发生。
钩虫加检测方法国标
钩虫加检测方法国标【最新版3篇】目录(篇1)I.钩虫加检测方法国家标准II.检测方法的原理及流程III.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IV.检测方法的实际应用正文(篇1)钩虫加检测方法国家标准钩虫加检测方法是一种用于检测人体内钩虫抗原的方法。
该方法是根据钩虫的特殊结构,采用钩虫加检测试剂盒,通过免疫反应来检测人体内是否存在钩虫抗原。
该方法已经被纳入国家相关标准,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方法的原理及流程钩虫加检测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免疫反应来检测人体内是否存在钩虫抗原。
具体而言,采用钩虫加检测试剂盒,将其加入到被检测者的样本中,经过一定的反应时间后,通过专用的仪器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检测结果。
整个流程包括样本采集、处理、检测和分析等环节。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钩虫加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得到的。
该方法采用了钩虫加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已经被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认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特异性。
同时,该方法还经过了大量的临床实验验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检测方法的实际应用钩虫加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该方法可以用于钩虫病的诊断和筛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依据。
其次,该方法还可以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公共卫生监测,为相关部门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持。
目录(篇2)一、钩虫感染情况及其危害1.钩虫的传播途径和感染风险2.钩虫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二、钩虫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1.传统检测方法2.钩虫抗原检测方法3.钩虫核酸杂交检测方法三、国标钩虫抗原检测方法的原理与应用1.国标钩虫抗原检测方法的原理2.国标钩虫抗原检测方法的应用场景与优势正文(篇2)一、钩虫感染情况及其危害钩虫是一种常见的线虫,可通过皮肤接触、水源等途径传播,导致钩虫感染。
钩虫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可引起贫血、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疾病,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准确检测钩虫感染情况对于预防和治疗钩虫病至关重要。
钩端螺旋体的几种检测方法
钩端螺旋体的几种检测方法
万成松;张文炳
【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
【年(卷),期】1998(015)003
【摘要】钩端螺旋体的几种检测方法万成松张文炳曹虹(第一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广州510515)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Leptospira)是一类细长、弯曲、两端呈钩状的螺旋体,钩体种类很多,分类学上归细菌范畴,可分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大类。
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万成松;张文炳
【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第一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4.04
【相关文献】
1.钩端螺旋体病MAT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及结果准确性国际评测 [J], 张宇翔;聂一新;李秀文;张艳;代凤兰;蒋秀高
2.畜禽钩端螺旋体病的特异性检测方法 [J], 王吉庆
3.犬钩端螺旋体病LAMP临床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J], 张君;戴志亮;刘贤旭;张莹;黄绮雯
4.浙江省钩端螺旋体PCR检测方法建立与应用 [J], 姜理平;孟真;程苏云;占利;罗芸;叶菊莲
5.二种PCR检测方法应用于钩端螺旋体检测结果分析 [J], 雷金宝;王黎洪;张英;姜理平;孟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了解暴发点所在地的既往疫情和流行强度。 ③了解暴发点所在地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的种类、分布、密度等情况。 (3)宿主动物调查 在暴发点和周围进行可疑宿主动物种类、密度调查,并进行病原学分离或血 清学检测。 (4)人群血清学调查 根据具体情况,采集暴发点和周围部分人群血清标本,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 4.控制措施 参照《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在疫情调查的同时,根据具体 情况可采取预防服药、野外灭鼠、管理传染源、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制措施。 5.总结 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暴发流行的原因、传播方式、流行 特点、流行趋势等,并进行控制措施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写出详细的暴发调查 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 (三)哨点监测 在承担哨点监测的四川、湖北、江西、云南、湖南、安徽省,以县为单位确 定 3-5 个国家级监测点,每个监测点包括 1-2 个乡镇,开展人间疫情、宿主动 物以及流行因素的监测。 1.监测点选择原则 (1)近年来钩体病发病率较高的地区; (2)监测点能够代表疫区和疫源地主要类型; (3)监测点具有一定的钩体病工作基础,能够承担并完成监测任务; (4)根据疫情变化和工作完成情况,适时调整监测点。 2.全国各省钩体病监测哨点 根据以上原则,选择以下县市为全国监测点: (1)四川省:雅安市、江油市、成都市温江区、乐山市、眉山市、名山县 (2)湖北省:仙桃市、兴山县、蕲春县、秭归县、竹溪县 (3)江西省:上高县、上饶县、龙南县、浮梁县 (4)云南省:思茅市孟连县、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丽江市华坪县 (5)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湘潭市湘潭县、娄底市双峰县、益阳市沅江市 (6)安徽省:怀远县、凤台县、黄山区、休宁县。
二、监测目的 (一)了解我国钩体病的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早发现疫情; (二)掌握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带菌情况; (三)掌握钩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分布及变迁情况; (四)了解健康人群对钩体病的免疫水平; (五)为钩体病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钩体病的定义 (一)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史 在钩体病流行季节,发病前一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并接触过可疑疫水或动 物及其排泄物。 2.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 2.1 发热:起病急,短期内体温可达 39℃左右,常为弛张热,可伴有畏寒等 症状。 2.2 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
146
如病例死亡前采有血标本,则对血清用 MAT 或 ELISA 方法进行血清学核实诊 断(见附件 1 和 2)。
(3)病原学诊断 如病例死亡前采有血标本,可进行钩体分离培养(见附件 3),分离的阳性菌 株及时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鉴定。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分离到的钩 体菌株全部或部分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 PFGE 检测。 3.结果的报告与反馈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 12 月底前将当年的个案调查表录入数据库,复 核后逐级汇总上报至省级疾控中心。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 2 月底将上年的钩体病个案调查表数据库和疫情 监测结果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情况将疫情分析结果及实验室检测结果(3 个月 内)反馈给各省疾控中心。 (二)暴发疫情调查与监测 1.暴发疫情的定义 在某个局部地区,钩体病一个最长潜伏期(一个月)内发病数明显增多称为暴 发。 2.暴发疫情的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的规 定,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 暴发疫情,应在 24 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或其它规定的系统进行 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暴发疫情报告,经初步确认后立即上报。 3.暴发疫情的调查 (1)疫情的核实与判定 ①病例核实:县级疾控中心对报告的早期病例进行详细的个案调查,对其他 病例根据具体情况全部或抽样进行个案调查,并进行病原学和/或血清学检测。 ②疫情判定:根据情况确定是否属于暴发,并进行暴发疫情三间分布的调查 分析。 (2)基本情况调查 ①详细调查暴发点的人口资料、居民生活环境、自然地理景观、气象资料、 生产方式等流行因素。
附件 7:
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
(试行)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背景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全球分布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大部分省区的气候条 件适合钩体生长、繁殖,动物宿主的种类繁多,加之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存 在着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或大流行的潜在危险,是受钩体病危害极其严重的国家。 从 1958 年以来,全国已经累计报告钩体病人 250 多万人,病死率较高。全国发 病率高达 10/10 万以上的特大流行有 10 次,其中 9 次发生在洪涝灾害之年。 钩体病按流行形式一般分为稻田型、洪水型和雨水型,南方以稻田型和雨水 型为主,北方以洪水型和雨水型为主。钩体病主要以农村青壮年发病为主,集中 在农忙季节,对疫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四、监测内容 (一)全国疫情监测 1. 疫情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 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 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 24 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 24 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 网络直报。 2. 个案调查 (1)流行病学调查 各地在对因钩体病死亡的病例全部做个案调查(钩体病个案调查表见附表 1)。有暴发流行时,参照暴发流行时的方法进行调查。 (2)个案的血清学核实诊断
145
2.3 乏力: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明显。 2.4 眼结膜充血:轻者主要在眼球结膜、外眦及上下穹窿部,重者除角膜周 围外的全球结膜血管扩张呈网状,无分泌物,不痛,不畏光。 2.5 腓肠肌压痛:双侧腓肠肌压痛,重者拒按。 2.6 淋巴结肿大:主要为表浅淋巴结及股淋巴结,一般为 1~2cm,质偏软, 有压痛,无化脓。 3.实验室诊断 3.1 从血液或脑脊液或尿液分离到钩端螺旋体。 3.2 从血液或尿液或脑脊液检测到钩端螺旋体核酸。 3.3 病人恢复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抗钩端螺旋体抗体效价 4 倍或 4 倍以上升高。 4.病例分类 4.1 疑似病例 具备 1 加 2.1 和 2.2、2.3 中任何一条。 4.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 2.4 或 2.5 或 2.6 中任何一条。 4.3 实验室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 3.1 或 3.2 或 3.3 中的任何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