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备课资料(长亭送别) 精品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了解王实甫及其作品《西厢记》的文学地位与背景。
o分析《长亭送别》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表达。
o鉴赏剧本中的戏曲语言、修辞手法与情感氛围。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o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与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古代戏曲的兴趣与热爱。
o培养学生珍视情感、理解离别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长亭送别》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表达,理解剧本所反映的情感主题。
•难点:鉴赏剧本中的戏曲语言与修辞手法,理解王实甫的创作意图与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长亭送别》剧本、王实甫生平及作品介绍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长亭送别》剧本,了解王实甫及其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走进王实甫的戏曲世界1.导入新课o提问:你们对中国古代戏曲了解多少?有没有看过或听说过哪些经典的戏曲作品?o播放一段古代戏曲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戏曲的魅力。
o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王实甫的经典作品《西厢记》中的选段《长亭送别》。
2.作者及作品介绍o简要介绍王实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西厢记》的创作背景。
o引导学生思考:王实甫为何能创作出如此感人至深的戏曲作品?3.初读剧本o学生分组朗读《长亭送别》剧本,注意语音语调、情感表达。
o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情节发展与情感氛围。
4.人物关系与情节梳理o教师出示人物关系图,学生根据剧本内容填充和完善。
o小组讨论:这些人物关系如何推动剧情发展?o学生分组梳理剧本的情节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深入解读《长亭送别》1.人物性格与情感分析o学生分析崔莺莺、张生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表达。
o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崔莺莺与张生的情感是如何发展的?他们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2.戏曲语言与修辞手法鉴赏o学生分析剧本中的戏曲语言,如唱词、念白等,感受其独特魅力。
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语文《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篇一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黑字的注音或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钏(chuàn镯子) 泠泠(1íng 清淡) 斜晖(huī日光)b.靥儿(yè古代妇女贴在额两边的花饰) 揾泪(wèn揩拭) 厮守(ī相守)c.谂知(shěn知悉,深知) 一递一声(dì交替,更迭) 蹙眉(cù皱)d.蜗角(wō极小) 玉醅(péi没过滤的酒) 趁程途(chèn赶)2.加黑字的读音和词义都不同的一项是a.①只索昏昏沉沉的睡②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b.①阁泪汪汪②阁不住泪眼愁眉c.①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②顺时自保揣身体 d.①供食太急②将来的酒共食3.给下面三组内容正确配伍①举案齐眉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③红泪④司马青衫⑤伯劳东去⑥鱼雁青鸾a.薛灵芸b.比喻离散c。
比喻书信消息d.西王母e.白居易f.孟光g.苏轼a.梁鸿b.《满庭芳》c.乐府d.王嘉e.《拾遗记》f.苏轼q.汉武帝h.《琵琶行》①②③④⑤⑥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③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④伯劳东去燕西飞a.夸张用典互文比喻b.比喻拟人比喻互文c.夸张拟人比喻互文d.比喻用典互文比喻二、阅读理解对下面曲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5.[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a.描绘五幅图画,揭示深秋时节特征,渲染萧瑟悲凉的气氛,衬托莺莺的离人伤感之情。
b.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一片树林染红了呢?都是离别之人的伤心泪水!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意境。
c.运用对偶、排比、拟人、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心理。
d.作者把苏轼词中的“黄叶”改成“黄花”,这就与后面的红叶不重复,满地黄花配上满树的红叶,更能表现秋色的凄凉。
高中语文必修五长亭送别教案2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长亭送别教案2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长亭送别》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长亭送别》的情感表达和主题;3.学习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1.理解和分析诗歌《长亭送别》的情感表达;2.分析探讨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和分析《长亭送别》的情感表达;2.分析探讨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多媒体设备;3.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老师询问学生对于《长亭送别》这首诗的初步了解和看法;2.通过展示《长亭送别》的诗歌内容和图片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话题;二、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20分钟)1.学生齐读诗歌内容,了解其基本情节和情感表达;2.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诗人通过对别离的描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自由的思考和情感交流。
三、分析修辞手法(30分钟)1.老师通过课件展示和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2.针对每一种修辞手法,老师都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3.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在课堂上从诗歌中找出相关的例子,并讲解给全班听。
四、总结归纳(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汇报,共同总结和归纳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2.老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本课的学习目标;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阅读《长亭送别》并思考同学离别的情感表达,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其他的离别诗歌,进一步扩展对离别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长亭送别》教案(精选5篇)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的编写依据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长亭送别》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亭送别》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
(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
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长亭送别》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
2.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亭送别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长亭送别是什么意思吗?”2.作者介绍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王之涣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3.诗歌解析让学生自由朗读《长亭送别》,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起承转合。
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艺术特色。
第一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描述长亭所在地的自然风光,为学生描绘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二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表达诗人送别友人,感慨离别的情感。
第三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运用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以萧萧班马鸣作结,营造离别时的悲凉氛围。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等。
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离别之情、友谊之情等。
5.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长亭送别》的魅力在哪里?”6.作业布置让学生熟读并背诵《长亭送别》。
写一篇关于《长亭送别》的鉴赏文章,要求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反思1.加强对诗歌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任务,如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重难点补充:1.重点补充:在分析诗歌的结构时,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尝试划分诗歌的层次,例如:“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表达了什么情感?”在逐句解析诗歌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这句诗中的‘孤蓬万里征’是什么意思?它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难点补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可以设计一个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探讨:“诗人在送别时,除了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还隐含了哪些更深层次的情感或思考?”在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时,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同学们,你们能找到诗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它如何让诗歌更加生动?”“同学们,你们认为《长亭送别》的魅力在哪里?”“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很好,这位同学提到了离别之情,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样的场景会让你们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这就是长亭送别的场景,今天我们将学习王之涣的《长亭送别》,感受古人的离别之情。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主备人:张含光一、课型:赏析课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
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六、教学思路设计:《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
本折戏原题为《哭宴》。
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
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一)古琴音乐背景(幻灯片一)(二)教师导入新课(幻灯片二)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幻灯片三)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1《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目标本节课所涉及的课文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是白居易为送别从事河南安陆刺史职务的好友元稹而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别离的伤感、朋友之间的不舍以及长亭背影的意境。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以及白居易诗歌的内涵,进一步锤炼学生的文学素养、读写能力和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材内容(1)课文翻译《长亭送别》的英文翻译为"The Farewell Pavilion",可见其诗歌形象和写作手法已经被翻译成了世界语言。
本次教学先从对唐代文化背景和白居易诗歌风格的介绍入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唐诗文的特点。
随后进入课文的阅读,对每一句话进行逐字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
同时,结合背景信息和词语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效果。
通过对诗文句式、词汇、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唐诗的魅力和作家的写作风格。
(2)语言运用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思考与领悟,通过多次朗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进行翻译和模仿创作练习来提升写作能力。
2. 教学方法(1)直接教学法对于句式复杂的文学作品,直接教学法是一种十分实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文本的拆解和解析,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快地了解高质量作品所使用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意识。
(2)导读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导读教学法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选用适当的材料和案例,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思考动力。
(3)演示教学法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进入唐朝的氛围,并通过搜集和学习唐代的文化知识、审美理论等,培养对唐朝风貌和文艺作品的深刻理解,并帮助学生形成对唐诗的深刻认识。
三、教学步骤1. 教学准备(1)准备课程PPT,演示唐代文化背景、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特征,激发学生对唐朝文学的热情。
《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是任何一位优秀教师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份文学教育教学设计,可以追溯到文学课程最初的规划过程,同时也涉及到教材、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长亭送别》教案13教案教学设计,并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学教育探讨一些有益的观点。
一、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读的流畅、适当地理解《长亭送别》这篇诗歌,在闲话中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并加强孩子的情感体验。
学生情况:本课程的学生年龄范围在十到十四岁之间,是属于中学生刚刚进入文学教育阶段的学生。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课堂上需要有一些简单的互动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教学环境:本课程将在一个传统的课堂环境下进行,并在教室中安排了一些相关的教学用品,如幻灯片和电视。
教学内容:本课程重点介绍李白的《长亭送别》这首诗歌,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教学,让孩子们可以加强对李白这位大诗人的认知,并在闲话中学习诗歌。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形式、意义和历史价值。
2. 给学生提供一个更直观的文学教育习题,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歌。
3. 在教育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孩子们的创造力创造条件,并且将这种创造力扩展到其他学科和艺术领域。
三、教学活动第一步:导入教师将几张李白的相关图片张贴在教室里,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些简单的问题的形式回答。
问题一:你觉得李白这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问题二:教师给大家来读一首古诗,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内容?问题三:你能否故事给大家讲讲古代时期的故事?第二步:阅读原诗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认真地阅读这首诗歌。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强调每个词的意义,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长亭送别》的文学特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为这首诗歌提出一些问题。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语文: 《长亭送别》备课资料(人教大纲第四册)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1.诸宫调:流行于宋金元时代的文学说唱艺术,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数万言的长篇,杂以说白,以之说唱长篇故事。
因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亦称“弹词”。
源于北宋神宗时,现存作品有金人(佚名)作《刘知远》的残篇、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伯成的《天宝遗事》残篇。
诸宫调体制宏大,曲调丰富,对元杂剧的形成颇有影响。
2。
董西厢: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简称,也称《西厢弹词》《弦索西厢》,诸宫调作品,金董解元作。
取材于唐元稹小说《莺莺传》,但人物故事有很大的发展和创造,突出了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并以张生和莺莺团圆结束。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张生、红娘等的典型形象,描写生动,文词优美.为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的成功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品有白有曲,所用曲调介乎宋词和元曲之间,为北曲的早期形式。
现存者皆为明刊本,是现存诸宫调的唯一完整作品。
二、课文析读一曲女性的颂歌《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折戏曲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中占重要地位.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它在读者、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这卷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一、赴长亭中;二、长亭别宴;三、长亭分别。
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是这卷别离图的背景。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系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
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的。
如果说【端正好】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那么【滚绣球】便是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莺莺相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以结合,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
接下来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
在道白“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后起唱的【叨叨令】,是以尽情倾诉、直抒胸臆为特征的。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汇总8篇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汇总8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长亭送别科目语文课题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鉴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富于文采的曲词;学习__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对__感情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探究主题的能力;3、思想教育目标:结合时代背景,透视《西厢记》的爱情观,体会__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
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打动人,但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
《西厢记》就是这样一部迷人的诗剧。
《长亭送别》中的曲词或情景交融,或化用诗句,或借用典故,或特写情态,画尽世间有情人缠绵辗转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二、质疑与解疑《西厢记》语言美,故事美,人物也美,无论是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
在我们节选的剧中,还有一个人,她的语言动作不多,看似次要,实际上却是极重要的一个人物,如果少了她,《西厢记》就没有了矛盾冲突,没有了波澜起伏,故事也就变得索然无味。
这个人就是——老夫人。
1、有关她的言语行动主要在节选的第二部分——临行饯别,请同学们找到并阅读有关部分,结合具体文字分析老夫人的心理和思想观念。
安排座位——不承认崔张二人的夫妻关系“辱没”——蔑视张生,封建等级观念“重功名,轻爱情”催促敬酒——想尽快结束饯别宴明确:从老夫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一大部分人心中的婚姻爱情观,那是一种功名利益之余的闲情,可有可无。
2、在那重功名轻爱情的社会中,贵为相国千金的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除了离愁之外还有怎样的感情和心理?表现出她怎样的心理观念?结合课文语句谈一谈。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剧情,把握莺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着重鉴赏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和鉴赏文中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1、莺莺的叛逆性格。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分析[朝天子][二煞],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把握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
有条件可分角色表演;收集资料、下载资料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参照注释并借助于工具书掌握下列疑难字词。
1、注音:玉骢金钏揣玉醅泠谨赓谂知2、释义:举案齐眉淡烟暮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余荫厮守口占青鸾第一课教学要点: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剧情梗概,表演或诵读,理清情节线索。
教学流程导入课文这节我们来学习《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作家简介王实甫,名得信,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常出入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是一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晚年弃官归隐。
王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等3种。
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戏剧性强,曲词以婉约俊丽著称。
剧情简介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
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
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
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
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
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
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
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
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
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阅读提示《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高二语文第四册《长亭送别》教案
高二语文第四册《长亭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把握《长亭送别》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中的离别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社会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送别诗,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感受送别诗的特点。
2.阅读诗歌(1)学生自读《长亭送别》,注意把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意。
3.分析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长亭”、“落日”、“孤灯”等,体会诗人在离别时的孤独和无助。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设问等,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如离别、孤独、坚守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4.感悟诗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离别的感受。
(2)教师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5.拓展延伸(1)让学生阅读其他送别诗,如《别李十二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比较不同诗人的送别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送别诗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它对现代人的启示。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读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背诵《长亭送别》。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送别诗,进行赏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和感悟,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长亭送别》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送别诗,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附:《长亭送别》原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高二语文教案-教材习题解析(长亭送别) 精品
教材习题解析JIAO CAI XI TI JIE XI一、课文中有四处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 二、见“优化全析”部分。
三、1.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可看作三句对或排比,但不是严格的对偶或排比。
2.“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做重重叠叠的泪”是排比。
这四个分句也可以和“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惶惶的寄”,可看作排比。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是反复。
3.“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是比喻、夸张、对偶;“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是进一层的比喻、夸张。
4.“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是比喻、夸张、对偶;“拆鸳鸯在两下里”也是比喻。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借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
四、略三、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我们只要了解其中的比喻、夸张、对偶、反复的修辞方法即可,其他的修辞方法可不涉及。
一、熟悉课文,了解本折的剧情,以及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二、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篇1)指导思想:积极贯彻我校新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语: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长亭送别高二年级语文教案
长亭送别高二年级语文教案长亭送别高二年级语文教案(一)知识目标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
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此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开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表达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欣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学生可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
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局部。
第一局部{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第二局部{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第三局部{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第四局部{“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3.赏读曲词《端正好》。
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
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过失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
语文《长亭送别》课教案
语文《长亭送别》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长亭送别》,使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特点,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讨论,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人物情感,理解友谊与离别的真谛,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恩他人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2. 诗词中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 诗词所表现的人物情感和友谊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习俗。
2. 诗词韵律的判断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诗词中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实甫及其《长亭送别》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的情感。
3. 讲解分析:对诗词中的字词、句子进行解释翻译,分析诗词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分析其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珍惜友谊、感恩他人。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诗词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诗词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词,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师讲解PPT。
《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鲁发福教学目标1、了解王实甫与《西厢记》,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特点;2、了解情节结构,理解矛盾冲突;3、艺术借鉴:○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4、人文素养:○1、鉴赏崔莺莺形象之美,如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等;○2、理解形象的意义,如反封建的精神等。
5、熟读并背诵重点曲词:如开头三曲、结尾两曲等。
教学重点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3、形象的意义。
教学难点元代口语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王实甫与《西厢记》,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特点;2、了解情节结构,理解矛盾冲突。
教学程序一、导入播放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配以歌曲《送别》(幻灯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二、明确教学目标1、了解王实甫与《西厢记》,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特点;2、了解情节结构,理解矛盾冲突;3、艺术借鉴:○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4、人文素养:○1、鉴赏崔莺莺形象之美,如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等;○2、理解形象的意义,如反封建的精神等。
4、熟读并背诵重点曲词:如开头三曲、结尾两曲等。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的目标是1、2。
三、王实甫与《西厢记》(一)、王实甫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西厢记》1、梗概唐代诗人元稹写了传奇小说《莺莺传》,说的便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
语文教案长亭送别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长亭送别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亭送别》。
(2)理解《长亭送别》的诗意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亭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情、别离等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长亭送别》的诗意和主题。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 对唐代诗人王之涣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之前学过哪些王之涣的诗作?它们的主题和风格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长亭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含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长亭送别》的诗意和主题,以及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长亭送别》。
2. 写一篇关于《长亭送别》的诗歌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1. 过程性评价:(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活动。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如对诗歌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等。
2. 终结性评价:(1)检查学生对《长亭送别》的背诵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1.诸宫调:流行于宋金元时代的文学说唱艺术,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数万言的长篇,杂以说白,以之说唱长篇故事。
因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亦称“弹词”。
源于北宋神宗时,现存作品有金人(佚名)作《刘知远》的残篇、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伯成的《天宝遗事》残篇。
诸宫调体制宏大,曲调丰富,对元杂剧的形成颇有影响。
2.董西厢: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简称,也称《西厢弹词》《弦索西厢》,诸宫调作品,金董解元作。
取材于唐元稹小说《莺莺传》,但人物故事有很大的发展和创造,突出了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并以张生和莺莺团圆结束。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张生、红娘等的典型形象,描写生动,文词优美。
为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的成功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品有白有曲,所用曲调介乎宋词和元曲之间,为北曲的早期形式。
现存者皆为明刊本,是现存诸宫调的唯一完整作品。
二、课文析读一曲女性的颂歌《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折戏曲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中占重要地位。
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
它在读者、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
这卷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一、赴长亭中;二、长亭别宴;三、长亭分别。
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是这卷别离图的背景。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系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
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的。
如果说【端正好】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那么【滚绣球】便是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莺莺相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以结合,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
接下来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
在道白“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后起唱的【叨叨令】,是以尽情倾诉、直抒胸臆为特征的。
莺莺先从眼前车与行色牵动愁肠说起,说明了沉重的别情压在心里,是无心打扮的原因。
车马到达十里长亭后,别宴开始了。
可是早已“恨塞满愁肠胃”(【朝天子】)的莺莺,“甚么汤水咽得下”,“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这部分共安排了九支曲子,集中刻画了郁积在莺莺心头的依恋、悲伤、怨恨的情思,同时也通过莺莺的眼和口,展示了同样经受着离愁煎熬的张生的情态。
分手的时刻迫近,人物感情与剧情也一起推向了高潮。
通过配以宾白的七支曲子,一方面,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地再次展现了莺莺不尽悲戚、痛不欲生的感情潮汐和张生的反复叮咛、无限体贴;另一方面,先是曲折吐露继而和盘托出了与离愁别恨纠结在一起的深深忧虑,从而进一步袒露了莺莺的内心世界。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是她强烈的心声。
别离终于来临,张生带着莺莺的嘱咐上马走了。
莺莺目送张生渐行渐远的身影,愁绪万端,不忍遽归。
“长亭送别”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
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
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
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
(节选《元曲鉴赏辞典》高建中)三、类文荐读莺莺传(节选)元稹……张生游于蒲。
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
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
崔氏妇,郑女也。
张出于郑,绪其亲。
乃异派之从母。
是岁,浑瑊①薨子蒲。
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
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
旅寓惶骇,不知所托。
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
十余日,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总戎节,令于军,军由是戢②。
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
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
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
弱子幼女,犹君之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
”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
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
”久之,辞疾。
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
能复远嫌乎?”久之,乃至。
常服睟③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
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张惊,为之礼。
因坐郑旁。
以郑之抑而见也,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
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
”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
终席而罢。
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
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
婢果惊泪,腆然而奔。
张生悔之。
翼日,婢复至。
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
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
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张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
或时纨绮闲居,曾莫流盼。
不为当年,终有所蔽。
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
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④,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尔其谓我何?”婢曰:“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
下人之谋,固难入矣。
然而善属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
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
”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
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
”题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亦微喻其旨。
是夕,岁二月旬有四日矣。
崔之东有杏花一株,攀援可踰。
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踰焉。
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
红娘寝于床,因惊之。
红娘骇曰:“郎何以至?”张因绐⑤之曰:“崔氏之笺召我也。
尔为我告之。
”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张生且喜且骇,必谓获济。
及崔至,则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
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
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
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
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毋及于乱!”言毕,翻⑥然而逝。
张自失者久之,复踰而出,于是绝望。
数夕,张生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
惊骇而起,则红娘敛衾携枕而至,抚张曰:“至矣!至矣!睡何为哉!”并枕重衾⑦而去。
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然而修谨以俟。
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
至,则娇羞融治,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
是夕,旬有八日也。
斜月晶莹,幽辉半床。
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
有顷,寺钟鸣,天将晓。
红娘促去。
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
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邪?”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
是后又十余日,杳不复知。
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未毕,而红娘适至,因授之,以贻崔氏。
自是复容之。
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
注:①浑瑊:瑊(jiān)唐代名将,铁勒族人,肃宗时屡立战功,做到兵马副元帅,死在绛州节度使任上。
绛州节度治所在蒲州。
②戢:(jí)收束,止息。
③睟:(suì)脸色光润。
④纳采问名:古代定亲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叫纳采,问生辰八字叫问名,皆为定亲的礼节。
⑤绐:(dài)欺骗。
⑥翻:同“翩”,轻快的样子。
⑦重衾:铺好被褥。
阅读提示:《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为唐代诗人元稹所著,是唐传奇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篇文章,它叙述的是一对才子佳人的故事。
莺莺感谢张生的救命之恩,而又慕其才,于是在感情不能自制的情况下与之私合。
但是这种不为礼教所容的行为,终于不能长久,最后张生负心抛弃了她。
所选文段删除了开头和结尾部分宣扬封建礼教的部分,连别离时崔莺莺的软弱表现也一并去之,仅留精彩部分供各赏析。
选文中莺莺神态的描写非常形象,娇矜自持,欲拒又纳的行动,体现了她感情上的冲突变化,她约张生前来,却又板起面孔,斥责他的“非礼之动”,这完全违反自己初衷的行动,正反映了她的封建意识和爱情要求的矛盾。
自动秉夜至张生处所约会,这种大胆突破封建礼教的行动,对于一位端庄明礼的大家闺秀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反抗性。
总之,崔莺莺含蓄而多情,敢爱又矜持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和本文结合来读,对于莺莺形象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帮助。
四、鉴赏方略戏剧的阅读与鉴赏之六:戏剧的时代性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产生,都离不开其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国古代戏曲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成熟于民间。
由于封建统治者对文化的垄断,这种口耳相传的艺术形式自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人民的要求,人民的愿望,自然要在戏曲中得到反映,这就使戏曲艺术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欣赏戏剧,不可忽视它的时代性。
戏曲作品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戏曲作品同样也继承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它的故事同样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真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整理、提炼、概括,运用特有的方式把这些矛盾集中起来,通过戏曲的表演展现给广大的人民群众。
《窦娥冤》中的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霸道、官府的腐败、人民无路可走等现象,就是元代社会的真实反映。
戏曲在反映生活时,虽常常假托于前期,但剧中却往往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反映。
《牡丹亭》的故事发生在南宋,但剧中所展示的情与理的矛盾、礼与欲的冲突,却正是明代社会的具体体现,有人为戏曲表演拟了一副对联:“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
”就是戏曲反映社会现实的最好证明。
戏曲艺术同样也服务于时代,作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能够更直观地反映社会生活,也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所以戏曲艺术在民间的影响是深广的,封建时代的文人就非常重视戏曲的教化作用,重视戏曲的表演性和社会效果。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强调:“戏文做与读书人和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
”说实话,广大人民群众明礼义,知忠孝,褒英烈,斥奸党,这些是非善恶的认识大多来自于戏曲,这就使戏曲具有了独特的社会教化功能,这也正说明戏曲在民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