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目标]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拓疆土(1)概况(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深化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内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4.特点(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意义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比较归纳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皇位世袭,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度(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君主决策失误。

概念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四、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曾分封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高考真题》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高考真题》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母题来源一】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母题题文】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试题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课标中的“早期国家的特征”,题型是“反映类”选择题,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提供了商朝与西周王位继承的代际变化,要求深层次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考生通过王位代际的变化,找出商周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从而得出历史结论。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

考查了学生对商周时期的史实的掌握,同时考查学生通过史料理解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得分技巧】解答本题,应对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掌握。

(1)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开创的一种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分封制是周朝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被封诸侯具有一定的权利, 同时又对周天子负有一定的义务。

被分封的并不都是具有王族血缘的诸侯。

(3)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它以血缘关系为维系政治统治的纽带,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传承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传承运作,均依附于嫡长子继承制。

【推荐】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推荐】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2014·黑龙江阶段性统一考试)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这一继承制度()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使政权趋向严密C.有利于社会稳定D.易导致权力纷争【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下的兄终弟及、父子相传,这一继承制度的弊端在于“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即王位世袭制下以兄终弟及为主,易导致“弟”与“子”之争夺,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A项说法错误;B项“严密”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应是不利于社会稳定。

2.(2014·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

”周初的这一做法()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C.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据题干“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说的是分封制,从提问方式“周初的这一做法”来,说明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影响,时间是周初;分封制实行后,形成了等级秩序,所以等级秩序是分封制的产物,不能说是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从“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说的是周初分封制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统治,B项错误,故C项正确;周初,尚没有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故D项错误。

3.(2014·北京朝阳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这表明()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C.西周等级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答案】C【解析】解题依据材料中的“贵族色彩”、“共主”、“地方分权体制”等信息反映了西周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分封制,故选C。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含解析)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试要求:(1)秦的统一(b);(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

一、秦的统一——(b)1.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

2.拓展疆域(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设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统一的影响(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

(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3)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微点拨秦统一前称“秦国”,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一,统一之后,称为“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1.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官僚政治)(1)建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①“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地方官分工明确。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皇帝制度的建立(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皇权至上,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皇位世袭,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3.三公九卿制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大体沿袭秦代。

汉武帝时通过频繁换相、设立“中朝”等方式限制相权、加强皇权。

最全图文解析版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部分)

最全图文解析版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部分)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2年山东基本能力历史)8. 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社会经济的繁荣B.科举制度的推行C.学校体系的完备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答案】B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答案】C3、(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2.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 科举制D.行省制【答案】C【解析】AB两项是贵族制,等级制,D项是元代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只有C项以考试选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4、(2012年上海文综历史)10.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

该王朝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唐朝【答案】C5、(全国文综卷1)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答案】A6、(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3.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三年高考(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三年高考(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 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

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01.(年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名师点睛】“宗法制及其影响”是浙江高考常考查的一个基本知识点,本题是以选择支还带有有一定的文言文,这样使题目显得古香古色,很有可读性,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宗法制及其影响)非常精准,并且四个选择支中均采取了文言文形式,可谓是短小精悍,题目不难,但所要考查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提高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掌握的“准确度”。

02.(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 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0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广东省2024高考历史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含解析

广东省2024高考历史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含解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纲展示考情回顾备考指南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024年:礼乐制、分封制;2024年:分封制;2024年: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024年:西周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和自秦以来的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构成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题。

这一部分的学问是近几年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点。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经过从汉至元的发展和完善,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秦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2024年:皇帝制度;2024年:秦朝都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2024年:科举制;2024年:汉代加强中心集权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024年:军机处的设立;2024年:军机处的设立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权利义务:授予诸侯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等级关系: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3)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冲突。

(2)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学考真题对练]1.(2024·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史记·周本纪》记载:“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这反映了西周实行( ) A.礼乐制度B.分封制C.郡县制度D.宗法制B[题干中“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大禹之后于杞”,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其分封的对象之一就是古代帝王的后代,故B项正确;礼乐制度是维护统治阶级日常行为规范和仪式的制度,故A项错误;秦朝时期起先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故D项错误。

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解析一古代政治制度

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解析一古代政治制度

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解析一古代政治制度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历史二轮复习纲要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二、广东真题:1.(2011?文综)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2.(2010·文综)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3.(2010·文综)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4.(2009·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下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5.(2009·单科)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6.(2008·单科)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7.(2007·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思维导图】【考点梳理】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1.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草、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4)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1.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行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

2.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1.选官制度的演变2.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制Hale Waihona Puke 主 义秦中

建立
央主
中 央
西汉
集 权
专 制
巩固
集 权
制不
隋唐

断 完善
不强

断化





加强

明清

顶峰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发展演变及变化特征
• 《资治通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
察,中书诏敇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
正。”

•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 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清: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时设军机处, 强化专制皇权;大兴文字狱加强专制集权。使封建君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
实战演练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 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 举措: A.焚书坑儒 B.强化中央机构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文字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 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 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 “节镇太重,主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 者,无它技,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定。”

•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 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 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实战演练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专制, 主要是通过 p75 A.省、部之间相互牵制 B.各省之间相互牵制 C.各部门职权分工合作 D.各部门官员都由皇帝任命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达标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王位继承先由兄终弟及,后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

周人最初是立子以贤,如文王以武王发为储君;在克商以后向立嫡以长转变,如成王的继位与即政。

这些转变有助于( )A.政治统治稳定有序B.王位世袭制的形成C.维护君主专制制度D.儒学的齐家平天下2.《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据此可知,西周分封( )A.优先考虑血缘宗亲关系B.褒奖创建西周的功臣C.尊崇远古文明的开拓者D.安抚夏商王室的后裔3.西周有严格的姓氏制度,姓在于“明血缘”、“别婚姻”,实行“同姓不婚”制度;氏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秦统一后,姓氏不再作为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有自己的姓氏,且姓与氏之间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这一变化表明( )A.姓氏制度影响力消失B.贵族与平民社会地位趋向平等C.姓氏制度逐渐地瓦解D.国家统一影响传统的婚姻观念4.《礼记》中有“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的规定。

然而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正卿季平子“祷于炀宫”,向鲁炀公祈祷,并立炀公庙。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封建等级秩序色彩浓厚B.宗法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君主专制遭到极大削弱D.传统祭祀礼仪无人遵守5.秦朝建立初期,秦始皇开展了“议帝号”、颂“秦德”、推行秦之“法式”、提倡“忠”之政治伦理等“合法性叙事”的活动。

这些活动( )A.使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B.践行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C.消除了六国对社会影响D.意在强化对秦政权的认同6.秦时丞相与御史大夫本来是丞相府的正副长官,“事同一体”,不可相监。

但为了使御史大夫能有效监督丞相,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可升迁其位。

这一规定( )A.为监察的权威性提供保障B.说明御史府尚未独立C.利于御史官行使监察权力D.完成监察官员专职化7.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版含解析)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20年】1.(2020·新课标I)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

故选D2.(2020·新课标I)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 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 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 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

故选B。

3.(2020·新课标Ⅱ)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

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7.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这种做法( )
A.使相权受到了制约B.导致武将专权局面
C.致使行政机构膨胀D.使皇权受到制约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可知,通过内朝牵制外朝,使相权受到了制约,故A项正确;B项是唐末五代的政治特点,故B项错误;C项是宋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故C项错误;题干中举措加强了皇权,故D项错误。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易错易混点:
8.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
A.沿用九品中正制B.录取限制较为苛刻
C.存留察举制痕迹D.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答案】C
【解析】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中“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相符,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9.(2018·贵州联考)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尤其是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这些制度的形成主要说明了( )
A.君主专制的加强B.中央集权的加强
C.监察制度的削弱D.防范官员的腐败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西汉设置内外朝制度,明朝时期设置内阁,主要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君主对相权的控制,不是防范官员的腐败,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小题狂做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小题狂做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小题狂做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

”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 )A. 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B.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C. 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D. 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2.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

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的产物,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

材料中“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世袭制D. 中央集权制3.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

1 978年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

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 )A. 周统治中心在随州B. 分封制遭破坏C. 青铜冶炼技术成熟D. 宗法等级森严4.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

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

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

”如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A. 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B. 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C. 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D. 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5.《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

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

”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6.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01 未能把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充分理解。

1.周桓王在位时(前720年—前697年),将王朝大权交给歌公,免去了郑庄公左卿士的职务。

郑庄公随即派人将王室的庄稼割走,后来也不再朝见天子。

这一现象说明()A.宗法制度开始瓦解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井田制度走向崩溃D.等级制度基本消失【答案】B【解析】依据周桓王在位时间可判定此时为春秋时期,郑庄公公然对抗周天子,说明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选B项;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以及权力的继承等,题干涉及的是天子和诸侯的政治隶属关系动摇,排除A项;井田制被破坏涉及土地可以买卖流转,公田荒废,题干未提及这一层,排除C项;等级制度在春秋时期还存在着,排除D项。

2.据记载,周平王(公元前770—前720年)时,王室与郑国互不信任,相互交换质子;后来周桓王上台,起用虢公,剥夺郑伯的权力,郑伯派人割了王室洛邑的庄稼。

这说明当时()A.等级制度的丧失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土地制度的崩溃D.宗法制度开始瓦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王室与郑国交换质子,互不信任,后来王室与郑国交恶,由此可以看出王室与诸侯关系恶化,分封制破坏,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等级制度衰落,而不是丧失,排除A项;材料强调王权与诸侯之间权力的对抗,没有提到井田制,排除C 项;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标志是嫡长子继承制,主要用于权力与财产的继承,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02对宗法制理解不到位1.《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

”但到了殷商后期,“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反映出A。

王位继承方式的改变B。

禅让制度的深远影响C.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D.废长立幼陋习的开始【答案】A【解析】根据《史记》记载商代中丁“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到了商朝后期,微子启和纣王之间,最后定为继承人的不是年长的庶子,而是年幼的嫡子,嫡长子继承制出现,可知材料反映了商代王位继承方式的探索和调整过程,A项正确;材料与选贤举能的禅让制无关,B项错误;《殷本纪》的这段记载反映了王位一直在王族内部进行,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本质未变,C项错误;从变化的结果来看,这种“以贵不以长”的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不是陋习,D项错误。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A.宗教信仰B.财产制度C.血缘关系D.地域联系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

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

”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B.颁布“推恩令”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分封同姓诸侯国4.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

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明宣宗这一做法在当时最可能是为了()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完善办事程序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C.家族血缘关系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6.(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中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高中历史精题训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16)

高中历史精题训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16)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题训练161.(2011·某某第一次六校联考·8题)宋朝大臣文彦博劝说当朝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这一观点可以反映出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是()A.独裁政治 B.贵族政治 C.分权政治 D.官僚政治【解析】“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意思是:统治着应该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全体百姓的利益,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应偏向统治集团,;联系所学古代中国政治是士大夫的天下,即官僚政治。

【答案】D2.(2011·某某第一次六校联考·9题)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解析】主要是考查历朝的一些选官用官制度。

秦朝军功授爵制以军功为根据;汉代察举制以德行、学问等为依据;九品中正制九是对察举制的发展,但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门第声望成为考查的主要依据;科举制主要以科考成绩为依据。

【答案】D3.(2011·某某省城名校第一次联考·4题)“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反映的选官任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成语体现了读书、考试、做官的紧密结合,选择D项科举制。

【答案】D4.(2011·某某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3题)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解析】进士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出身于平民或贫寒家庭,因此D是错误的;AB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官吏在任官前的出身,因此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一般的平民百姓有了参政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思维导图】【考点梳理】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1.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草、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4)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1.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行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

2.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1.选官制度的演变2.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2)西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3)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4)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司法。

【答题术语】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早期文明形态里面,血缘亲属纽带极为稳定和强大。

2.宗法制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以明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观念。

3.诸侯在封国内拥有地方实权,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4.宗法观念虽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和制度约束力。

至今仍存在于绝大部分国人的心中。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1.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核心,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2.封建王朝屡次出现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严重威胁皇权。

3.三省六部制实现了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是一大进步。

4.宋朝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中书门下与枢密院掌文武大权。

5.明朝内阁职权的膨胀,是专制皇权加强的表现。

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交织,贯穿始终。

2.皇权至上原则是指君主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3.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始终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伴随。

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1.汉代主要由地方推荐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由中央采用考试的方式选官。

2.隋唐创立科举制,适应了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的趋势。

3.明清时期,随着科举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日益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五年真题】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商汤将捕捉鸟兽的网去掉三面,体现了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拥护,推翻了夏桀,故A正确。

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C选项不是材料主旨。

D项对材料解读错误。

【答案】A2.(2018.4·浙江高考·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解析】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B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8·海南高考·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D项错误。

【答案】C4.(2018·江苏高考·2)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解析】《礼记·射义》说:“射侯者,射为诸侯也。

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射不是抑制之意,西汉通过推恩令等抑制王侯势力,与材料中“东汉”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表明这类图像中的“雀”就是“爵”,“猴”便是“王侯”之“侯”,表示物主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这在文献中有足够的证据,《陈留耆旧传》曰:“雀者,爵命之祥。

”此图像与“立官”有关,是保佑子孙得官爵、得显贵之意,“射雀射猴”是汉代人“射爵射侯”理想的艺术表现,故B项正确;关注自然和谐,与材料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射爵射侯”不等于尚武健身,更谈不上社会风气,故D项错误。

【答案】B5.(2018·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解析】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材料中“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只是负责执行,故A项错误;中书省起草诏令,而“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故B项错误;材料中“申尚书省取裁闻奏”“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表明尚书省负责执行,是上传下达而非阻隔,故C项错误;行政运行的枢纽,与材料中“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6.(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削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改变,故B项错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宰相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C7.(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解析】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

【答案】D8.(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

【答案】B9.(2018·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说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解析】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一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行省制处理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