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本:4724-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生新读写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提出:“核心素养”的“核心”指向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全局起支撑性、引领性和持续促进发展的作用,基础性是核心素养的最根本特性。
“素养”具有综合性且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出来。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也是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
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理论依据和课题界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只有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才会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有两个显著标志:其一,思维产物是新颖的,有价值的;其二,思维过程也是新颖的。
对学生来说,尽管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或许是人们久已熟知的,所创造的产物并无社会价值,但对其自身来说,是有价值的,其思维过是创造性的。
初中生正处于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培养期,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质疑探索,让学生成为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者”;进一步发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完整过程,形成较完整的创造性思维结构;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核心素养评价实践研究课题申报书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核心素养评价实践研究课题申报书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1.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现实需要核心素养体系是党的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及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建构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推进教育问责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以上政策的提出,对于我们的人才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我们如何将方针政策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国情,结合时代特点,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和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要求。
2.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而如何进一步深化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内涵是新一轮教育改革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以中考、高考成绩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观念引导,以素质教育为本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和形成,导致素质教育的真正推行遭遇重重困境。
为此,开展核心素养研究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趋势,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与具体化。
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质量观念,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真正确立起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基本框架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课程体系,以此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与落实。
3.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面向21实际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与探讨已成为国际社会教育组织共同关注的焦点。
世界各国和先进发达地区都先后开展了面向未来的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与探索,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例如,美国、英国、芬兰、澳大利亚等,也纷纷启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体系研究,希望能够遴选出符合自己国家需求的核心素养指标,并进一步开发完善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改革方案,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拓展课程预期研究成果:课题设计论证1、选题背景: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这些都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小学数学拓展课程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数学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建构兴趣性、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丰富数学学习方式、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活动课程。
之所以选题研究“小学数学‘拓展课程’”,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它是对教学实践研究的延续和补充。
我们曾经很长时间坚持把“教”和“学”的焦点聚集在“课型”、“教学模式”上,这为我们进行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实践方面的储备,必然会为后续研究带来方便。
同时,它也是我对当下的教学实际的思考和研究新方向,切合我作为“教研员”的教学实情。
2、课题关键词的界定:拓展,即开拓、扩展的意思。
“拓展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长课程而言的短课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引申、拓展而成的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在实施国家基础课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现有课程教材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实际、学生需要和教师的能力特长自行开发的一类课程。
课程内容按照教学需要随机创生;教学实施比较灵活,学习方式多样,贴近学生发展需要。
3、当前国内同类研究的现状:上海、浙江等地率先提出了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2016年起建立了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多维推进的课程实施研究。
我国其它地区也有小范围同类研究,但影响力不大。
目前省内同类研究不详。
4、课题研究的价值:第一、“拓展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
如果说“国家课程”“紧跟”了课程标准,“拓展课程”则是“国家课程”的“跟进”。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预期研究成果:课题设计论证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1)问题的提出自2015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地位。
十八大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当我们的知识本位、填充式课堂教学占满了学校教育的缝隙,为了考出优异的成绩,师生争分夺秒,造成教学知识的过度,渐渐地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不能过度,因为知识的过度会阻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国际上长达20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不同于一般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应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应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创新研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创新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四、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要求逐项填写,限4000字以内)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随着对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研究,本研究团队对国际组织有关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报告有所关注,在文献阅读和科研实践中,也了解到一些学校,尤其是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学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践,己经开始涉及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对这一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但主要以介绍国际组织的研究成果、强调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介绍本校课程建设框架的形式展开,针对实践中的问题和个案分析比较少,特别是乡村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比较薄弱,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在学校层面具体能够如何设计、如何实施?实施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参考又存在哪些问题?学校为何要基于核心素养建设自己的校本课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是如何开发和实践的?等等这些疑惑都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
(2)课题界定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国家课程框架规定的限度内,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校为参与主体,有课程专家、校外团体或个人共同参与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如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申请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申请书
一份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申请书可能需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
**标题:**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一、课题背景与意义**
(在此部分,详细阐述当前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和地位。
分析现有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课题目标与内容**
1. 课题目标:探索并构建一套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 课题内容:
- 核心素养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 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详细介绍将采用的研究方法,如文献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并绘制出从理论探讨到实践操作再到成果评估的具体研究路径)
**四、预期成果**
- 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 发表若干篇相关学术论文
-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同类学校或学科提供教学改革参考
**五、课题研究团队及分工**
(列出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其专业背景,明确各成员在本课题研究中的具体工作职责)
**六、经费预算与使用计划**
(详述研究所需各项费用的预算,包括资料购买、调研差旅、会议研讨、实验设备购置等)
**七、时间进度安排**
(给出课题启动、执行、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各个阶段的时间节点计划)
**八、申请单位意见**
(由申请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表明对课题的支持态度及承诺提供的条件保障)
以上仅为示例框架,具体内容请根据实际研究规划进行填充和调整。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中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中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问题的提出核心素养理论体系明确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与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
现有核心素养框架下的研究多是基于教学经验的课程改革策略研究,鲜有结合理论针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因此,如何将核心素养体系从一套育人的理论框架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去是目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1.2课题界定核心素养是学生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领域、六项核心素养指标。
实践、创新能力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具体表现为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以实践能力为重要内容和载体,实践能力培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方向(何万国,2012)。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与教育实验法相结合,既能融合教育的社会现实,又使研究具有科学严谨性。
因此,本课题拟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基于认知行为科学理论,以教育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依托武汉市小学和中学实体单位开展行动研究,构建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目前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多以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实施、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等为主(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2016)。
如姜宇、辛涛、刘霞(2016)提出要基于核心素养改善教材编写结构和教师教学方式;喻平(2017)、肖广德、魏雄鹰和黄荣怀(2017)等提出要发展学生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细化教学目标、策略和课程评价体系。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实践创新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的提出和界定研究背景《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指的是生命个体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培植起来的能促进个体身心持续和谐发展的知、情、意、行等融会贯通而成的精神元素与成长基因。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为适应社会各行业的需要,创新与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目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
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来培养,教育的创新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自身发展的需求。
另外,学校教育形式和目标也发生很大变化。
基础教育不再像以往那样仅向学生提供一个完善无缺、受用终身的知识体系,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取知识,并养成一种创新精神和能力。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同路人、创新思维的开拓者。
培养一批会学习、会创新的高素质学生是二十一世纪教师的使命。
作为教育工作者,已经不能再固守传统的知识传递的教育,而要加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并且应该努力将它贯彻落实到学科教学当中。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实践能力预期研究成果:论文集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意见》中就深入的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并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一时间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席卷全国。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全国各地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样也纷纷开展行动。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实践能力”已成为基础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关于实践能力的含义研究成果非常丰富。
但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
实践是指:在认识指导下的问题解决的过程。
其中,对小学生而言,解决问题主要是指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基础资源,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基本实际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的实践主体地位。
依此,实践能力就是顺利解决以上问题的能力,即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
二、课题界定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型课题,其研究对象是小学生的能力培养;研究内容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途径是通过实验与实践,探索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培养实践能力的途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核心素养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的英国。
英国的继续教育联盟引入了由梅滕斯在1972年提出的“关键能力”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和解读,巧妙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发展中。
可以说,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一种必然。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迫使人们要改变以前的教育理念,寻求一种适应终身化学习的能力和素养,即核心素养。
德育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德育创新与实践的研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德育创新与实践的研究学科分类:德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德育创新实践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德育创新与实践的研究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一)课题的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对教育事业也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更加明确了。
用怎样的德行标准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用怎样的方式落实德行标准,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日常课题。
唯有不断实践、创新、提升,立德树人的目标才能落地。
时代呼唤德育的创新。
要改变长期形成的“分数德育、服从德育“状况,改变传统的德育路径与方法相对单一的现实,拓宽德育路径,创新德育实践迫在眉睫。
核心素养,是能成全生命、成就生命、促进生命成长发展,并且可持续能深化的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内容,真正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机制,结合学生养成教育实践,有计划分阶段引导学生完成“十二个学会”的成长目标,既是学校基于校情的常规德育工作,也是核心素养下的德育创新与实践重要途径。
纵观小学德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德育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仍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德育工作中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内轻课外、致使“德育首位”不能真正落实;学校、家庭、社会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难度加大;虽然我们提出“德育为先”,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的德育乏力而低效,且缺乏创新,尤其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理念下,仍是说教有余,实践不足。
鉴于此,我们申请“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德育创新与实践的研究”的课题立项。
(二)课题的界定“核心素养”是能成全生命、成就生命、促进生命成长发展,并且可持续能深化的素养。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学生终身发展,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培养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的界定和研究现状及价值1、问题的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
目前的小学教育教学中,学校在课堂教学和统一教材的教学形式下,虽然历经新课程改革的洗礼,但对于突破课堂教学模式,合理使用教材,特别是将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小调查、小研究、小创作、小发明等综合实践活动,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比较有效的策略还不多。
民族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在以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的研究方面,不论对于学生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还是对于学校教学质量、学校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有效的开展,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育人目标。
如何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本地的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非常值得研究,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2、课题的界定:“综合实践活动”指是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生创新作文的实践与探索
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生创新作文的实践与探索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创新作文文字表达能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的提出(一) 教师的困惑在教学中曾经遇到几个不会写作文的孩子,每当考试时只是画点画上交,还有一位叫涵涵的孩子每篇作文交上来都是画着雪碧,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喜欢喝雪碧,写不出来只能画出来。
和其他老师交流这种现象时他们也有同感,成绩再怎么差的孩子,在写作文时写不出几句话,在画画时却都能画些东西。
(二)现实过程中写作的困惑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老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最怕上写作课,怕写作文。
写作文时常冥思苦想,或语句表达不清,或感到无话可写,或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
语文老师被绑在作文堆里,花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学生的作文水平与阅读水平、认识事物的能力、生活材料的积累、语言表达的基本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学生无话可写,主要是因为不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缺乏生活材料的积累。
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需要用我们的眼睛和思维去认识世界,需要用情感去感受这个世界。
有目的地让学生感受自然和社会,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同时,写作兴趣的培养也必须从小抓起。
(三)课题的精髓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微课题改革给我带来的新理念。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翻开我们的低段语文课本,常常有的课文在后面要求,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有机的把绘画和课文结合起来。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还发现一年级学生对图画很感兴趣。
一、二年级的小孩对画画情有独衷,如何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用手将“所想”描绘出来,再将所感表述出来呢,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到画画说说写写上来,如何让孩子们感兴趣乐学改变学习方式,绘画日记正是这两者之间的桥梁。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小学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小学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预期研究成果:论文集课题设计论证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国内现状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维度定义“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将其归纳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
2.国外现状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推进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在推进过程中,各国采取的方式主要是把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素养,推动课程改革。
欧盟1/3的国家都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
爱尔兰把核心素养融入一系列不同阶段的学科课程标准中。
法国在2005年开始制定融入“核心素养”的教育新法案,新法案在2013年得以实施。
西班牙、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魁北克地区、英国苏格兰地区等也都制定以核心素养为教学标准的课程大纲。
(二)选题意义教育和教学不可分割,学科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养结构,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只有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才能成功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和世界接轨。
小学生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对以往课改的延续、总结与提升,学生的发展需要高级素养,国家参与与国际竞争需要这些高级素养。
(三)选题研究价值核心素养培养必须从小学生开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立德树人都应以核心素养来引领。
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认真的把学生终生管用的核心素养提炼出来融入到学科课堂教学中。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城区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城区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学习习惯能力培养行动研究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理念、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教材处理、资源整合等多种教育因素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各种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应符合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即:关注每一学生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的激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
我们认为,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形成的成因,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人有限的一生中,儿童时代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所有的这些都提醒我们,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重视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更应该关注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因为这是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为奠定学生发展基础,解决我校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改变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不良现状,经我校教师共同研究决定,以《核心素养引领下城区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人民教育》2015.7曾有论述,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评选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更是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价值诉求。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2014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都把“实践能力”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重视的四大关键能力之一。
但时至今日,我国并没有明确研制促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中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位和实践教育体系的缺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
(2)课题界定基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理论分析,借鉴国内外实践教育的经验,从“核心素养目标的定位”、“实践教育内容的明晰”、“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的建设”、“关键能力的培养”着手开展中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行动研究。
(3)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①关于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傅维利教授是国内较早论述实践能力的本质及其结构的教育学者,他认为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有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是“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并认为实践能力的内在结构包括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和专项实践能力。
在后续的研究中,傅维利教授在阐述了实践的内涵的基础上,丰富了关于实践能力要素构成的研究,又增加了“情境实践能力”,认为实践能力包括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并罗列在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表现指标维,开展了有意义的质性研究。
显然,这种观点聚焦“个体解决问题”来理解实践能力有其合理性,但把“个体生理特征”也归入实践能力的范畴是值得商榷的。
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课题:《核心素养引领下中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中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学科分类: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实践创新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现状述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把素质教育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教育在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决议还要求每个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要培养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迫在眉睫。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主要凭着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它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有力地促进着教育教学的改革。
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信息量大,反馈快,交互性强等优势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更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课题《小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与目标(一)课题研究的思路课题组成员经过调查研究,详细了解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家长关于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大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认为现在学校教学中缺少对孩子创新精神的教育,缺乏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版本,不,我,卖,普遍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底下。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海量阅读促进写字教学实践的研究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海量阅读促进写字教学实践的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阅读速度阅读习惯的养成写字规律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1、问题的提出“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
语文学科素养,“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
(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操千琴而晓声,观百剑而识器”——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国内外优秀作品,需要时间保障、阅读方法指导、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优秀书籍的提供。
然而,我校部分教师及大多数家长,还留在知识应试思维层面中,只关心“语文考多少分”,忽视了书写习惯、课外阅读积累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特别是部编本语文教材即将全面推广之际,如何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用好新教材,更好的落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是摆在教育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计算机输入法的广泛使用,使人们逐步忘记了汉字书写,写字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为了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变得更加容易实现,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列小课题组把《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海量阅读促进写字教学实践研究》定为本次研究的课题。
一·2、课题界定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北大教授温儒敏说,“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可见,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它绝不是单纯的接受语文知识,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
既要注重养成教育,也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
故此,我们在一至四年级选择七个班级,探索在生本理念、赏识教育理念下写字教学与海量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及适合乡村小学的流程,使得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生新读写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1.1问题的提出(一)小学生读写方式与时代发展存在差距——基于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第七大点“学会学习”中指出:“素质学习要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
”传统读写素养以纸质方式保存信息,单向接受信息,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提供的社会资源,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与培养学生应对快速发展变化的能力的要求存在差距,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阅读与习作教学方式亟待变革——基于大数据时代教师胜任力的思考。
本课题确定之初开展问卷调查,发现网络环境下阅读、写作教学现状存在的不足:①教师运用网络资源的意识强但实践少。
②教师检索网络阅读、写作教学资源的能力薄弱。
③教师构建网络阅读、写作教学资源库的意识薄弱。
④教师运用新型网络阅读、写作教学手段的能力有限。
⑤教师使用网络阅读、写作教学资源单一。
⑥教师培养学生形成网络阅读、写作习惯的意识缺乏。
⑦教师无视学生对课外网络阅读、写作指导的期待。
⑧教师训练学生掌握网络阅读、写作的相关素养的实践稀少。
(三)学校历史积淀与未来发展期待聚合——基于信息化时代学校教育需求的思考。
国务院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第二部分“重点行动”论及教育。
教育界如何跟上时代潮流,充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高效?“翻转课堂”、“慕课”和“O2O”学习模式,让按需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基于大数据的教学与评价”,让学习者的个性与差异性得到充分凸显与尊重。
“互联网+”带给教育技术革新,更重要的是让教育有了“人的维度”,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1.2课题界定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下位的概念,“LCC”新读写素养是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和深化。
“LCC”新读写素养是指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信息化时代需求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能力,旨在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学习经历,提升学生语言素养。
“LCC”新读写素养构成要素如下:“L”——Language sensibility,Language expressive.语言感受力和语言表达力。
“C”——Critical thinking andproblem solving ability. 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C”——Chinese culturalconfidence.中国文化自信。
“LCC”新读写素养具有一个“基点”两个“支点”。
一个“基点”是指中国文化自信。
没有对母语文化的热爱,就没有真正的语文教育。
这是必备品格。
两个“支点”一是语言感受力和语言表达力,二是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是关键能力。
“LCC”新读写素养具有社会性、多元性、多模态的特点。
“LCC”新读写课程是从学科专业角度对语文课程的深度思考,研究学科视野下的核心素养内涵,理性分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聚焦“语言”“思维”“文化”三个关键词,以”LCC“新读写素养作为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突破口实施课程改革。
“LCC”新读写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构建“核心”“学养”“特需”三类课程,打造“适度突破”“学科融合”“社会研学”三类课堂,采取整合教学、跨学科教学和牧式教学,实践“前置”“联通”“消弭”三种课程模态,寻求语文教学的创新与突破,在跨界整合中实现课程的超越。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著名学者 Lankshear 和 Knobel (2006,2011)在Buckingham 和 Gee 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提出“新读写素养”(New literacies)的概念,并指出:在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不论是计算机素养还是数字化素养,其共同点都落脚在‘新’的概念中”。
随后,这一概念在学术界被频繁引用并广泛使用。
回顾近50 年来的国外文献,在早期研究中,巴西著名教育家 Freire 对传统读写素养研究的突破影响最大:其主要贡献在于走出传统读写素养教育中局限于对语言功能的关注,认为读写教育更重要的是“从文字的阅读上升到对世界的了解”。
这种变化在于重视语言在社会文化功能上的延伸,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读写素养,因此,在西方教育界影响深远。
以 Gee 为代表的学者称之为New Literacy Study。
这种“新”是基于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以及Freire 的解放教育学,打破了视读写为工具性技能的传统,把读写看作是社会实践中的在场活动,因此,它是一种研究视角的“新”,与技术发展无关。
在此基础上,Street(1986)提出两种模式的读写素养:“自主的读写素养”和“意识形态的读写素养”。
自主的读写素养指的是靠近传统意义上理解的读写素养,是认知心理的提升,是个人得到发展的技能或系列技能,与社会语境是相脱离的。
而意识形态的读写素养是读写素养的发展趋势,是对读写素养的批判性认识,是根植于社会能动性的—将个人置身于社会文化语境中。
另外,Luke 和 Freebody(1997)提出了“心理学模式的读写素养”和“社会学模式的读写素养”,虽表述不同,但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数字化时代的技术革命给读写活动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
Lankshear 和Knobel (2002,2011)在阐述“新读写素养”的时候,主要从“范式意义上的新”和“本体论意义上的新”来解读。
其中“范式意义上的新”是继承 Freire、Gee 和 Street 等人的研究,从语言技能和社会文化角度来理解读写能力;而“本体论意义上的新”则是针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新技术、新环境、新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全新社会实践模式,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技术上的新”和“社会思潮上的新”。
类似的研究有:Kress(2003)在介绍屏幕如何取代传统纸质展示文本图像时,提出由社会、经济、交流和技术四个层面构成的理论框架来研究新媒体素养。
文献中关于读写素养研究总的趋势是:由传统的单维度(认知心理视角),到双维度(认知心理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进而发展到多维度(认知心理视角、社会文化视角以及由于科技革新而带来的新的社会实践对读写素养内涵的全新理解)。
“互联网+”时代为文字的阅读与书写带来了新的空间,也必然带来读写素养新的变革。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互联网+”的来袭,让现今的教学,乃至未来的教学,至少应该有三个参与要素——学生、教师、互联网,它们分别承担着“学”“导”“服务”的职能。
未来教育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将前所未有的教育选择空间和教育选择权赋予儿童,让教与学由“套餐”变成了“自助餐”,令因材施教变成了现实,为教育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
开放的教育会冲击传统学科间过分僵化的画地为牢。
社会化媒体、智能终端设备运用的普及,语文读写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互联网互动平台的超链接的跳跃式阅读、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相融合的阅读资料,多方式的语言表达,信息时代儿童的读写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变革思维方式,重新思考教育内部各要素的内涵,赋予教育新的活力,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
本研究试图寻找不同时代不同读写素养的内在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开展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生新读写素养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助推教育、技术和语言教学之间建立深度对话的桥梁,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1课题理论依据(一)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理念从“阅读、写作”课到“新读写素养”课程的变化,昭示了传统的基于印刷文本的读写能力范式向现代基于多元文本的读写素养范式转型,阅读与写作不再是孤立的语言文字技能,而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成功应对复杂挑战的综合素养。
(二)“互联网+”时代与传统时代读写方式的区别“互联网+”时代的文字信息传播、阅读人群数量、信息传播速度、文字体例和石器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有了质的飞跃。
传统读写素养主要趋向注重文本的内涵理解,以线性的方式用特定的语言阅读和写作。
“互联网+”时代是网络获取信息,通过超链接不断跳跃跟进学习主题,信息的非线性收集与阅读,是动态和交互的。
在全球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线性的阅读与表达”逐渐转化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立体化互动的全息性阅读与表达”。
(三)新读写素养与传统读写素养的联系与区别传统读写素养和“互联网+”时代的读写素养,都意味着能够识别、理解、解释、创造、交流、计算和使用与不同情形相关的印刷或手写材料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读写素养的内涵和形式发生改变,要重新审视和研究新媒体环境下读写能力的各种变化,平衡多媒体的娱乐与学习功能,利用新媒体创建新的教学环境,扩展知识积累,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发展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读写能力。
2.2研究目标基于区域特点,构建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语文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探索多样化、跨时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打造行动共同体,形成多学科、跨界的合伙人团队,培养具有“LCC”新读写素养的学子。
2.3研究内容(一)绘制课程图谱,建立课程集群。
(二)改革学习方式,整合基础型课程。
(三)研发研究型课程,实现知行合一。
(四)探索实施模态,创新实践方式。
(五)推行混合式学习,实现无限学习。
五个研究内容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2.4研究假设(一)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生新读写素养课程,遵循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现代儿童的特点,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关注学习经历,提升语言素养。
(二)构建新时代以“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为核心的语文学习体系,体现“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精神,做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2.5创新之处(一)构建一个更符合现实、更具可操作性的新读写素养概念。
(二)构建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语文课程体系。
(三)创新学科融合和社会研学相结合的三种课程模态。
(四)打造行政与教研部门联合行动的区域研究模式。
3.1研究思路前期调研——课题论证——课题纲要——课题计划——实践探索——反思调适——收集资料——总结分析——构建体系——形成报告——推广应用3.2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相结合。
全面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在借鉴参考中深入创新。
设置有效的、目标指向明确的调查问卷,获得对比性数据及相关性数据,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与策略支持。
(二)行动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相结合。
本课题研究属于应用性实践研究,强调边行动边反思,个案研究的对象为素质特征明显的学生、育人风格独具的教师和在教育有特色的学校、班级等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