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在阿尔卑斯山的建筑大师

合集下载

彼得卒姆托资料

彼得卒姆托资料
他注重建筑的形式的纯粹与建筑空间最后所散发出来的氛围,希望人们 能从中找到乐趣。而且,因为人和生活的真实性,建筑也应有真实性,应 顺应、承载人的真实生活。
Part1设计理念
位于瑞士山区的瓦尔斯温泉浴场是卒姆托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他成功 处理建筑与场地之间复杂关系的代表作。在对场地地理条件详细分析后,如何 呼应有力的地质条件, 如何让建筑融入阿尔卑斯山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地形地貌 之中,成为卒姆托设计的起始点。
“他为他的每一件作品仔 细地思量,寻找到了独特 的建造方式。”
卒姆托的设计理念及表现方法
卒姆托的作品不多,但都经过长时间的精心设计。他的作品都 运用基本的形体,关注对空间的感知、材料特性及材料之间和谐配置。
他认为建筑无论大小,都要让人感到亲切、尊严和自由,让人乐 于使用。
真实 整体 感知
一、真实(Realm)
“就像那些追求完美的手 艺人,无论是用雪松制成 的墙面 板还是磨砂玻璃, 在祖索尔灵巧的双手中, 这些材料都体现出各自的 特质,并一同为建筑的永 恒性服务。”
“剥下了建筑的各种虚幻 外皮,而裸露出 其最本 质的、同时也是最高贵的 要素,卒姆托重申了一个 建筑师在这个脆弱的世界 上不可替代的位置。”
彼得·卒姆托
2009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彼得·卒姆托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 1943年4月生于瑞士巴塞尔,建筑 设计师,早在80年代就为人熟知了。 到了90年代,他的作品更是层出不 穷,这些作品有着重建永恒价值的 独特视角,令人刮目相看。 凯悦基金会主席托马斯·普茨克解释 卒姆托获奖原因时说,卒姆托“专 注、不妥协且非凡坚定……所有卒姆 托作品都呈现一种强烈永恒感。他 以旷世才华将清晰、精确的观念与 诗意空间融合,作品灵韵涌动。

彼得_卒姆托

彼得_卒姆托

• 1995 意大利维罗纳国际 石建筑奖 • 1998 卡尔斯伯格建筑奖 • 1999 艾维米斯•冯•鲁尔 欧洲建筑奖 • 2006 自然木造建筑精神 奖 • 2006 弗吉尼亚大学托马 斯杰弗逊基金会建筑奖 • 2008 日本艺术协会皇家 世界文化奖 • 2009 普利兹克建筑奖
他人评价
2009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彼得· 卒姆托
彼得· 卒姆托
---作家建筑师
2009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2009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彼得·卒姆托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 1943年4月生于瑞士巴塞尔,建筑设 计师,早在80年代就为人熟知了。 到了90年代,他的作品更是层出不 穷,这些作品有着重建永恒价值的 独特视角,令人刮目相看。 凯悦基金会主席托马斯·普茨克解 释卒姆托获奖原因时说,卒姆托 “专注、不妥协且非凡坚定„„所 有卒姆托的作品都呈现一种强烈永 恒感。他以旷世才华将清晰、精确 的观念与诗意空间融合,作品灵韵 涌动。
201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瑞士展览馆
穿行于这样的独特“木制”通道、内院和中庭之中,必须调动起全 身各种感官,来体验这个北欧国度所特有的民族风情。

201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瑞士展览馆
• 展馆也是一个为观众提供各种 感官体验的场所,身处其中的 人们,可以嗅到树木的芳香, 感触木村的肌理,感知自然的 通风、阳光、雨滴以及丰富的 自然光线变化,欣赏瑞士传统 乐器演奏的音乐,感受轻松与 休闲。展馆的建设体现了真正 的生态环保理念,建筑师放弃 所有会损坏木材本身的连接方 式,没有钉子,没有螺栓和黏 合剂,板条之间的搭接、固定 仅借助于钢杆和弹簧。世博会 闭幕后,这一展馆将被拆除, 材料会在瑞士某地完好如初地 被重新使用,设计师利用世博 会这5个月的时间作为这些木材 的“干燥期”。

建筑大师彼得·卒姆托作品分析

建筑大师彼得·卒姆托作品分析
Saint Benedict Chapel 教堂建造于1989年,这 是 Peter Zumthor 第一 个得到国际间回响的设 计案,一栋位于瑞士的 Sogn Benedetg 乡村间 的小教堂。
作品欣赏
…Saint Benedict Chapel 圣本尼迪克特教堂
教堂平面是一个椭圆水滴形。 由室内配置看他的水滴形平面 ,在凸出圆的地方就是神坛的 位置,凸显出神坛的重要性。 室内光线由屋顶下缘的环状高 窗投入,在高窗背面有背板延 伸进入室内,因为背板的分隔 出窗户,在室内四周银色的墙 面反射了高窗所投入的光线, 提高了室内明亮度,并且也让 空间溶解变得更宽敞更没有定 形。室内细长的木柱让空间有 次序性。
被精准切割的洞窟结构构成建 筑正面,大窗和阳台的使用让 好风景一览无余。
屋顶上种上草,使建筑完全融 于环境当中,毫无违和感
景色欣赏
…Thermal Baths Vals
建筑思想 Peter Zumthor
回归材料和空间 寻找建筑的永恒性 形式取决于个性
作品欣赏
…Saint Benedict Chapel 圣本尼迪克特教堂
◎建筑的肌肤----片麻岩顺着它的片纹 方向被切成10种不同尺寸的板材,这些板 材被精致地嵌在钢筋混凝土表面。每三种 不同的板材叠合起来,高度皆为15cm。
建筑材料与细部构造
色彩与光影 …Thermal Baths Vals
顶部的特殊处理和立面上的大面 积开洞,使自然光倾泻进来,营 造出温暖的效果。
功能布局
N
总平面图
…Thermal Baths Vals
◆为保证私密性,建 筑没有设计直接对外 的出入口。旅馆与建 筑由山体地下通道相 连,因此旅馆是温泉 浴场的唯一入口。

巴尔蒂斯

巴尔蒂斯

巴尔蒂斯认为:"绘画只能产生于一个特定的氛围,这种氛围今天已经不再存在了。这就像把某人打发到沙漠里,让他在那里种植果园。我们的时代不能结下艺术之果,它走向了末路,梦想已经结束了。"他对当代所有的东西都抱着怀疑的态度,甚至对它们感到厌倦。在他眼里,"我们生活的时代令人恶心,缺乏艺术,没有美感"。他十分反感现代艺术强调自我实现的倾向,主张艺术家必须是服务于大自然的工匠,艺术家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胜任于这个合乎伦理道德的任务。
巴尔蒂斯(Balthus,1908-2001)终于走到了21世纪,他身体虚弱,显得十分衰老,但富有魔力的眼睛仍然放射出神奇的光彩。巴尔蒂斯隐居在瑞士西部的阿尔卑斯山里,客人必须穿过陡峭幽暗的山谷,沿着崎岖盘旋的小道,才能到达他的山庄别墅。巴尔蒂斯和他的第二个妻子--一位日本太太生活在这个世外桃源,他穿着日本服装,很少接见客人,客厅长桌上放着贾柯梅蒂制作的一件胸像雕塑。
雕塑家贾柯梅蒂(Alber to芳自赏Giacometti,1901-1966)是巴尔蒂斯的亲密朋友,他画室的墙上没有任何装饰,只有一张发黄的贾柯梅蒂旧照片。巴尔蒂斯年轻时和贾柯梅蒂一道,从巴黎坐车去瑞士伯尔尼,拜访克利(Paul Klee,1879-1940)。其实他俩心里一点也不喜欢克利的抽象作品。巴尔蒂斯和贾柯梅蒂在伯尔尼的郊外停了下来,歇脚休息。他俩一边喝着泉水,一边谈论艺术,不知不觉地耽搁了与克利约会的时间。俩人对此毫不后悔,若无其事地又坐车返回了巴黎。有一次,俩人去参观蒙德里安的画室,可是他们走进没有一丝阳光的画室后,感到不可理解。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连忙解释道:"我画画时总是关上窗帘,大自然使我烦躁不安。"他们大失所望,马上离开了画室。巴尔蒂斯十分感慨地说,"他(蒙德里安)的观点使我们尤为震惊,这是艺术末日的开始,在这个技术世界里,艺术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

马里奥-博塔

马里奥-博塔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秉承实训,特立独行
康向博塔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智慧之门,但给
我们更多的启示在于后者在其发展道路上是如何秉承 师训,又能够在芸芸众生中特立独行,显示独特的非 人魅力。
1.形式的模仿 2.理念的延伸 3.风格的成熟 4.总结
1.形式的模仿
国会寨——孟加拉国会大厦
康作品的形式感非常的强烈,对他
博塔主张建筑适应场地特点,
以创造新的环境关联,用他的 话来说盖房子是建造场地,而 不是在场地上建造房子。 “龛”是博塔住宅的御用词汇。 是博塔住宅的御用词汇。
独立住宅中的“ 独立住宅中的“龛” “龛”的最大特点在于营造一个 与世界对话的场所;一方面,开敞 和开窗的问题得到巧妙的解决;另 一方面,“龛”作为中介领域,使 内部空间遵循入口——公共——办 公共——半私密——私密的顺序依 次跌落。
经典语汇
*几何线条 *中心对称 *自然光线
经典作品
1.1973 提契诺桑河住宅区(Casa Riva san Vitale,Ticino) 2.1975 提契诺(Casa a Ligornetto Ticino) 3.1981 波尼住宅(Casa Robbiani Massagno) 4.1981 提契诺 卢加诺近郊(Casa a Pregassona Ticino) 5.1981 提契诺(Casa a Viganello,Ticino) 6.1982 罗通达(Casa Rotonda Stabio) 吕措夫广场住宅园 7.1982 提契诺 波罗尼住宅(Casa a Origlio,Ticino) 8.1988 卢加诺海滨住宅(Gottardo Bank Lugano) 9.1989 提契诺(Casa Losone Ticino) 10.1989 提契诺(Casa Breganzona Ticino) 11.1991 提契诺 Bellinzona 办公大楼(Bellinzona Offices Ticino) 12.1992 圣约翰教堂(Mogno Church Mogno) 13.1992 法国埃弗里大教堂(Evry Cathedral Evry France) 14.1992 卢加诺住宅区(Residential Building Lugano)

解读彼得·卒姆托的建筑理念

解读彼得·卒姆托的建筑理念

音乐,感知自然光线变化。任何一个概念都需要有 一个恰当的形式来成为载体。他对整体性的理解不 会被无关紧要的细部所转移、 干扰。 每一次的接触、 连接、结合点都是为了强化建筑作品的概念。 二、对中国建筑的启示 1.中国建筑的一系列问题 城市化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建筑创作呆 滞、复制问题,忽略现实问题等。在建筑设计界内 外,对明星建筑师的推崇和模板,正越来越成为一 任何深入的思考既缺乏兴趣也缺少耐心。丰富、内 涵以及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层次追求,都成了可望而 不可即的“奢侈品” 。 2.对中国建筑师的要求及引导进一步的思考 今天,在中国设计一个方案,应该要去思考这 个建筑意味着什么,建筑师要开始询问: “我们在 样的建造建筑?” 在“机械化时代”寻找建筑的意义,并且建筑 师应该知道并相信建筑应该怎样,给出一个立场。 另外,建筑师们也都要很愿意去质疑自己的设计方 法和手法。 不是只把建筑塞到环境中,而是如何让那种生 成意义的结构,变得可以被看出来,独立于建筑真 实所要代表的意义。今日要找到中国建筑的真实特 色,而不只是要建造体面的建筑。 结语 卒姆托的建筑理念以及他对建筑的这份肯定与 执著正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复制与拼凑建筑的创作年 代所缺失的和要寻求的。值得高兴的是,中国建筑 曲折上升的发展还是有目共睹的。对建筑创作过程 中理性与严谨的精神的思考,也在不断地加深。相 信中国的建筑将会基于建筑的实在,基于建筑真实 建造的。 本文为2010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 (新 苗人才计划)项目:塑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人性化的设计策略(编号 2010R406005) ;杭州 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2010 年度重点项目:当代城市 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编号 A10WH02) ;浙江 理工大学 2010 年教改重点项目:室内设计教学改革 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的设计艺 术学研究生培养途径研究(编号YJG-M09003)

建筑师:彼得·卒姆托人物简介

建筑师:彼得·卒姆托人物简介
• 认为建筑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 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法,将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
• 这种建筑思想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中,成为其鲜明的个人特色
卒姆托的建筑思想注重光与影的运用
• 认为光和影是建筑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 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光和影融入建筑中,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作品风格独特,既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韵味
卒姆托的建筑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点
• 每部作品都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设计理念使卒姆托成为当代建筑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 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大型公共建筑,也有小型住宅项目
彼得·卒姆托的建筑设计与设计理念
卒姆托的建筑设计理念强调结构与空间的统一
• 这些作品展示了卒姆托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
1990年代以后作品逐渐成熟,赢得了更多的国际声誉
• 1992年设计了奥地利林茨的国家剧院
• 1996年完成了日本东京的新国家美术馆
• 这些作品进一步巩固了卒姆托在国际建筑界的地位
彼得·卒姆托的重要建筑作品与荣誉

1992年设计的德国柏林的德国国家博物馆新馆
• 采用地方材料和传统建筑技术,强调建筑的文化背景
• 作品风格独特,既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韵味
彼得·卒姆托的建筑事务所在国际建筑界的地位与影响
彼得·卒姆托建筑事务所在国际建筑界享有盛誉
• 事务所的设计作品赢得了众多的国际建筑奖项和荣誉
• 事务所的设计理念和实践为国际建筑界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 事务所成为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代表之一
彼得·卒姆托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实践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
• 每部作品都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原型批评:“众劫回归”在文本中的体现

原型批评:“众劫回归”在文本中的体现

原型批评:“众劫回归”在文本中的体现作者:叶珂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2期摘要:本文运用西方的神话-原型批评的研究方法,选择“众劫回归”作为原始神话原型,结合古今中外一些典型作品,说明它为什么能够成为原始神话的原型,以及它是如何在之后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

关键词:众劫回归;《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神话原型批评;西西弗斯作者简介:叶珂(1992-),女,安徽阜阳人,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0-01一、“众劫回归”的神话原型“众劫回归”是尼采和哲学家纠缠的一个神秘的观念,对此,米兰昆德拉的阐述是: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关于这一点,在神话故事里是可以找到原型的。

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最具反抗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神叫普罗米修斯,他为了人类的生存从宙斯那里盗取火种,因而受到残酷的惩罚。

宙斯把普罗米修斯带到高加索山,派了一只秃鹫每天啄食他的肝脏,白天吃完,但在晚上又会重新长出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便永远没有尽头。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出现在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身上。

西西弗斯与更加悲剧的俄狄浦斯王类似,他是柯林斯的建立者和国王。

他甚至一度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

最后,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他,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到山顶,但是石头每次到了山顶又会自动滚下山去,于是西西弗斯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着这件事——诸神认为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他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中国的上古神话里也有接近“众劫回归”的故事,比如说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等等。

愚公每天重复着搬运石头耗尽自己的一生,精卫每天叼着石头去填补大海。

但是,他们的故事都不是真正体现“众劫回归”概念的,因为愚公和精卫是有目标有希望的,毕竟山再大也是有限的,海再宽也是有尽头的,只要不停地做下去终有一天会实现。

勒·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勒·柯布西耶,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

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是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

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原名Maria Ludwig Michae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

1965年8月27日,勒·柯布西耶在Cap Martin海湾游泳时因心脏病发作而与世长辞。

中文名: 勒·柯布西耶外文名: Le Corbusier国籍: 法国出生地: 瑞士拉绍德封出生日期: 1887年10月6日逝世日期: 1965年8月27日职业: 建筑师主要成就: AIA金奖代表作品: 朗香教堂\《走向新建筑》目录1 人物生平▪成长之路▪建筑思想2 主要成就人物生平1887 出生于瑞士拉绍德封,钟表工人家庭1902年柯布西耶在都灵国际装饰展上以一只雕刻手表获奖。

1905~1908 在家乡的一所艺术学校学习,柯布进行第一次学习旅行,目的是去看欧洲的一些杰出的建筑与艺术。

旅途中柯布绘制了许多精美的速写与水彩画。

同时拜访了嘎涅、贝瑞以及霍夫曼。

1908~1909 在法国建筑师贝瑞的事务所工作1910年柯布结束旅行回到母校,并受学校之托再次出行到柏林研究德国装饰艺术。

在德国接触到德意志制造联盟,并接触到彼得·贝伦斯、格罗皮乌斯以及密斯·范·德·罗。

勒·柯布西耶 1911年柯布再次到中欧和东方旅行,并于年底回到母校-拉香·德·芳艺术学校。

1913年柯布在拉香·德·芳开办自己的事务所。

柯布西耶之建筑设计

柯布西耶之建筑设计

纪念伟大的建筑家勒·柯布西耶(1887-1965)文王昀21世纪帷幕拉开后的第七载,我们迎来了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家勒·柯布西耶诞辰120周年的日子。

100年前的1907年,勒·柯布西耶是一位风华正茂的20岁青年,这一年他开始了人生初次的关于建筑的经验性的探访旅行,他依照当时英国著名作家与艺术家拉斯金的足迹,访问了佛洛伦萨并邂逅了意大利加都西会爱玛隐修院,这次邂逅对于形成他的居住理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年之后的1911年,柯布西耶历时5个月访问了东欧、巴尔干、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这次的东方之旅奠定了他对于建筑的本质性理解,同时,也为他日后的建筑创作生涯积攒了宝贵的经验泉源。

20世纪初期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与变革最为激烈的时期,从19世纪踏入新世纪的人们此时正沉浸在对于未来的憧憬和不安之中。

同时,科学、技术、哲学和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变革,使得19世纪的手工装饰艺术面临着现代技术和现代美学的巨大挑战。

而当世界的变化已经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们的审美观念却还仍然停留在19世纪的繁腐的装饰观念之中。

1920年勒·柯布西耶与当时的纯粹主义画家奥赞芳共同创办了《新精神》杂志,并通过杂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

勒·柯布西耶在1923年发行的《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宣言,指出住宅的建造要像机器制造一样精准,并富有品质,抨击了那些持有“看不见的眼睛”的人对于新时代的一切视而不见、抱残守缺的态度。

针对那些尽管生活在新的时代,而每天却还是将自己的身体放置在18、19世纪的古董店一般居住环境之中的现象,他辛辣地批评道:装饰是花花绿绿的,对于野蛮人而言是舒适的娱乐,然而,在20世纪,我们已经极大地发展了我们的判断力,提高了我们的精神水平。

我们的精神水平是不同于而且高于装饰所提供给我们的循规蹈矩的感受,我们或许应该承认,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越高,装饰消失的越快。

阿尔卑斯山上的名师杰作-因斯布鲁克

阿尔卑斯山上的名师杰作-因斯布鲁克

阿尔卑斯山上的名师杰作-因斯布鲁克因斯布鲁克市区分布在因河两岸,这座美丽的小城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谷之中,旁边流淌着因河。

奥地利的高山,就跟它的音乐一样,是世界知名的。

无论是在因斯布鲁克的哪一个角落,都能见到白雪覆盖的山峦。

因为北面被山脉遮挡,成就了因斯布鲁克宜人的气候,也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因斯布鲁克仍然保持着中世纪城市的容貌,在狭窄的小街上,哥特式风格的楼房鳞次栉比。

巴洛克式的大门和文艺复兴式的连拱廊展现出古城的风貌。

这里还是著名的滑雪胜地,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曾于1964 年和1976 年两次在此举办。

因斯布鲁克神奇之旅从新开通的北山公园缆车线开始,仅仅20 分钟的旅行带着游客飞越城市与河流,穿过森林和岩峰直达阿尔卑斯的山颠。

没有一座其他的欧洲城市能像因斯布鲁克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以如此别致的方式让游人感受城市与自然的多元反差,被誉为阿尔卑斯首府城市的因斯布鲁克的确名副其实。

缆车线的其中一段是由两辆封闭式的箱式缆车往来穿梭于海拔八百米的洪格堡(因斯布鲁克的一个城区)和海拔两千多米的塞古拜和哈弗雷卡之间,使登山漫游者,滑雪和滑雪板爱好者及游客们可以以最便捷和舒适的方式感受各种山地运动带来的乐趣。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该线路第二段的建筑风格,这条于2007 年圣诞节完工的登山车段,连接因斯布鲁克的老城和洪格堡,已为因斯布鲁克设计了滑雪跳台的著名女建筑设计师萨赫· 哈迪特再次以它独特的风格在这座城市留下鲜明的印记。

#蜜月游#@发现生活@骑迹@三木一郎@我是Winnie。

爱乐活蜜月。

美丽的小城很可爱的建筑美丽黄金屋顶独特而又迷人爱乐活——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 的角落。

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乐活】文章来源:/post/bdde4cecaa46ee08f4eac3dc?from=wenku/?from=wenku。

扎哈哈德简介

扎哈哈德简介

玛茜艺术中心内部。 哈迪德设计的带状墙、 复杂编排的楼梯和不固定的走廊, 共同构成了她所谓的“流动的空间” 这种建筑的效果堪称奇异, 就如同18世纪艺术大师 皮拉内西想象的雕刻建筑成为了现实
2005年德国莱比锡,宝马汽车公司中央大楼。 这是哈迪德最具颠覆性的建筑工程之一, 位于宝马综合工厂中的这块建筑充当通道的作用, 将办公中心与生产大楼连接了起来, 其外部呈现了奇异的对角线支撑结构, 但真正令人惊讶的部分还是在这座大楼里边。
• 建筑造型力图体 现歌剧院建筑的 开放、浪漫和雍 容华贵。其形态 上,是由一个舒 展的弯月形的体 形、围绕着由5 个花瓣形的墙体 组成的歌剧院主 体。
广州歌剧院
广州歌剧院
• 建筑造型力图体现歌 剧院建筑的开放、浪 漫和雍容华贵。其形 态上,是由一个舒展 的弯月形的体形、围 绕着由5个花瓣形的墙 体组成的歌剧计手法:

在维塔一案中扎哈证明她 其实是经营空间景观的高 手。语汇仍沿袭她早期的 作品,但组合方式己大不 同。早期扎哈的语汇是挑 战基地涵构,现在她学会 从基地找出她要运用的空 间语汇。结合机能与空间 逻辑,创造出今人激赏的 建筑,她的建筑提醒人注 意原野如何越过山丘,洞穴如何开展,河流如何蜿蜒,山峰 如何指引方向。或许扎哈已了解,"瞬间的爆发"并未能揭露人 类心灵的构造,但能展现人造环境的本质。她并未在乌托邦 的残迹中发现自由空闲,而是在对既有环境的探索中发现。 盘旋手法,维塔案后,盘绕元素一再出现于扎哈的作品中: 像是蓝图馆,一案中的金属折板;
罗马的国家艺术博物馆Maxxi 馆
室内室外之间的 关联性将博物馆 与罗马的城市脉 络连接在了一起。 弯曲的混凝土墙 面为展览物提供 了空白的背景。 入口处上方是黑 白色的十字交叉 楼梯,用照明设 计师Equation Lighting的作品 来点亮,增添了 细节和设计的卓 越感。

如露亦如电

如露亦如电

如露亦如电作者:冯富裕来源:《数码摄影》2017年第02期想象一下,“冬天,当Tilda Swinton拜访落脚于法国小山村四十余年的好友约翰·伯格时,两人漫步于霭霭白雪覆盖的村庄,或深或浅地在小屋中聊起童年记忆与历史往事。

春天,透过对动物的凝视与观察,经历了一场人类与动物关系的思辨。

夏天,于山村中和三两艺术家漫谈当代政治,佐以旧时影片、乐曲,探索艺术如何述说政治。

秋天,Tilda Swinton再度带着孩子拜访约翰以及约翰之子,在视野辽阔的山村生活中,发现传承的意念存在于所观看的每一片风景。

”这是2016年年初,于第66届柏林电影节上公映的四部纪录短片——《昆西四季:约翰·伯格的四幅肖像》中所描绘的景象。

这套以约翰·伯格为主角的纪录短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伯格的人生,四部短片更是象征着四季的更迭,与约翰所提出的“无穷延伸的此时此刻”遥相呼应。

约翰·伯格,英国著名艺术批评家,集诗人、小说家、画家、公共知识分子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更是有着“最好的艺术写作者”之美称。

早在1972年BBC播出的约翰·伯格的四集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使他一举成名。

《观看之道》的影响力是具有革命性的,同名书籍迄今都是艺术欣赏的必读畅销书目,启迪了一代人的观看方式。

2017年1月2日,约翰·伯格在巴黎郊区的家中去世,享年90岁。

在此之前,约翰·伯格长期隐居于阿尔卑斯山脚下一个叫昆西的村庄。

当我们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同时也就把它带在了身边,了解了它;也就是说,我们走过的道路会在我们身后卷起来,就像胶卷一样卷成一卷。

因此,当一个人到达了终点,他就会发现他的背上携带着、粘贴着他曾经历过的整个生命的卷轴。

青春无刻不在— Lana Prins年仅22岁的Lana Prins是一位年轻又害羞的姑娘,她出生于荷兰北部小镇Egmond aan Zee,她着迷于女性的身体之美,这种纯粹的美感时常让她进入心中所隐藏的角落,一个斑斓的梦境。

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

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

现代建筑思潮·课程论文·2014年10月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摘要:彼得·卒姆托是当今世界建筑界深受关注的建筑师之一。

他的作品以对材料的精选和高质量的手工艺处理,以及规则的几何形体而闻名。

本文试图对卒母的几件作品,从形体、功能、材料、空间和场所等方面,对其超乎寻常的空间设计和独特的表现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唤起人们对建筑本质的思考。

关键词:卒母托;空间;形体;材料;光1引言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者至上主义的文化时代里,仍能偏居于阿尔卑斯山脉,以一种近乎中世纪的步调,一种仍然与土地、大自然发生关系的步调盖着自己的“小”房子,证明着另外一种价值的存在。

而在他的作品里,能明显感受到那种缺失已久的永恒价值。

面对国内如此浮躁的一个建筑时代,彼得·卒姆托的思想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他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找回我们失去的永恒价值。

2卒母托生平介绍1943 年4月26日,Peter Zumthor (图1)出生于瑞士巴塞尔,他的父亲是一位专门制作家具的木匠,1958年,卒母托曾在一位木匠身边以学徒的身份学习木工相关技术,因为有这层关系,一般认为卒母托从他的父亲身上学习到许多事物以及对于材料的了解等,卒母托自己也领悟到那种不畏艰难的心理,认为工匠应该要克服技术上的问题,然后将作品以最完美的形态呈现出来;1963年,卒母托二十岁時进入了巴塞尔艺术工艺学校学习设计,其后到了美国纽约的普瑞特学院学习,在那里,严格的工艺训练使得他清楚的了解到现代主义的想法和感觉。

彼得。

卒母托的作品尺度都不大,但是他的每一栋建筑物对于基地和整体的计划有着很周详的考虑,反应出不同的感受。

每一個作品都反应出人对于建筑物基本元素、位置、材料、空间和光线的感觉。

24 岁的卒姆托回到瑞士在当地历史保护委员会任建筑师,卒姆托于1979年在瑞士的格劳宾登一个偏僻小镇开办了自己的事务所。

在开办事务所的20年中,卒姆托的作品数量并不多。

阿尔卑斯的秘密堡垒

阿尔卑斯的秘密堡垒

27科 学 大 观 园由于第三帝国高官们的钟爱,阿尔卑斯山脚下的萨尔茨堡一度被改造为纳粹德国的“末日避难所”。

无论是如今修葺一新的希特勒别墅,还是长眠70载神秘目的地,终于从阿尔卑斯山的迷雾中现出了身形。

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的恩斯特•哈尼施教授说过:“希特勒一手握着萨尔茨堡,一手控制着奥斯维辛。

前28科 学 大 观 园特勒故地重游,豪气地掷出120万马克版税,在出租屋不远处大兴土木,到1935年,“贝格霍夫别墅”宣告完工。

每年,希特勒都要在贝希特斯加登消磨掉1/3的时光。

像巴伐利亚王室和维也纳上流社会成员一样,乡间生活带来的新鲜空气和青山绿水令他心醉。

据称,希特勒常在窗前凝望远方的悬崖峭壁。

在日耳曼民间传说中,“欧洲之父”查理曼大帝和英雄军团就蛰伏在山崖下,一旦吹响号角,便会苏醒并拯救德意志人民。

纳宅邸作为寿礼。

房子选址在1800米的山巅,经过6000名工人13个月日夜赶工,终于在1939年落成。

这座高耸云端的建筑有个形象的名字:“鹰巢”。

上山的道路不能直接通到别墅,而是先到达海拔1700米的平台,最后的124米需乘建在山体内部的电梯,因此,访客在平台下车后要穿过一座洞门和一条130米长的通道才能抵达电梯入口。

……据说希特勒对这件作品非常满意,还专门为它设计了一些家具。

但据说,因为幽闭恐惧症作祟,希29科 学 大 观 园都,与他们共同迎接“诸神的黄昏”。

稀世珍宝战后完璧归赵后来的事实证明,纳粹高官们并非杞人忧天。

1945年4月25日清晨,英国皇家空军派出的数百架重型轰炸机从意大利北部出发,对萨尔茨堡的居住区和军事设施投下了超过1000吨炸药。

城市在不到1小时就变得满目疮痍,但德方事先构筑的地下工事显出了意义:2000名居民中只有埃尔确认了这一点。

在巴伐利亚州政府支持下,早年的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大批工事进行勘测,并采访到了一批参与建造的工程师。

根据贝埃尔的说法,战争的最后一周,党卫军在当地销毁了大批机密文件,其中包括希特勒的日记、信件和笔记,但没有销毁美酒和文物。

修道院的启示——对柯布西耶居住理想的追溯

修道院的启示——对柯布西耶居住理想的追溯
帕维亚修道院的平面构成以两个围合的院落为核心,其一是位于教堂前方的入口前庭,这是110米长,46米宽的庭院;另一院落则是修道院的核心,由24个修士房间围合成的近100米*125米的宽阔室外庭院;连接这两个部分的是位于中间的公爵宫和附属的服务性空间,这里囊括了修士生活所须的食堂、厨房和商店,以及位于西侧的理发店以及医务室。如今,公爵宫内部被打造为展示着修道院历史和雕塑艺术的博物馆;博物馆对面设置商店,出售修道院的纪念品和农作手工产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帕维亚修道院自身便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完善系统。
(1)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关系
修道院整体上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修士终身要在这里隐修,这里配备他们所需要的设施,包括最重要的教堂,因为修士们每天大部分的时间要做祷告;还有食堂和厨房,医务室等。而每一个修士自己的房间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系统,在这里他们进行起居,休息,祈祷,摘抄宗教书籍等活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复杂的,个人需要私密性的空间,但也需要与集体空间有密切的联系。无论是佛罗伦萨修道院还是帕维亚修道院,都实现了个体空间与集体空间的和谐共生,这其中有对比,也有对话。这种和谐明显地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每一个修士单元有着自己的花园,与周边的单元空间进行分隔,形成了私密性与独立性;而小花园又与中央大庭院以共有的元素如绿植来呼应对话。每一个小单元所设置的较高的塔楼与空旷的院子产生了形象上的对比,却似乎从感知上强调了个体与集体的联系。
庄严的修道院矗立在山顶,远望去最明显的是排列整齐秩序感很强的一系列小房子。由于山顶场地的限制,修道院整体是纵向延伸展开的长方形布局,依次为入口的小庭院,通过带有拱形连廊的楼梯向上,迎来教堂主导的庭院;教堂后方是一个四周带有回廊的小庭院,包括服务性的空间和办公空间;通过小回廊庭院才抵达修道院的核心,即修士的居住及修行单元,18个相似的小单元由回廊串联(这个数字由迦太基僧侣的秩序所定义)。最初的修道院是为了能够容纳12位修士和5位会友而建,虽然山顶的土地并不广阔,但这些土地足以满足维持修士们自给自足的生活。这里包括教堂、牧师会礼堂、圣器室和食堂,同时修士的回廊部分缩小空间也是为了释放了一长条状的空间,在那里他们建要:作为现代建筑先驱的柯布西耶,其居住理念对现当代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影响尤其深远。从花园城市到蜂房居住区,从别墅公寓到马赛公寓,这一系列探讨个体与集体存在关系的居住模型源于柯布对居住小房间概念的创造与演化。对居住小房间的概念追踪溯源,柯布在1907年至1911年的欧洲之旅中参观过的两座意大利修道院正是触媒所在。本文在现场考察与文献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梳理两座修道院的共性与特性,对照分析柯布的居住作品探索过程,理清其居住理想与修道院的关联线索与发展延续,并对其居住理想的当代启示做出总结。

当代西方建筑场所感的回归——以马里奥·博塔为例

当代西方建筑场所感的回归——以马里奥·博塔为例

当代西方建筑场所感的回归——以马里奥·博塔为例摘要:经过二战后的洗礼,当代西方建筑迎来了场所感的回归。

马里奥·博塔作为这场战役的急行军,根据人们固有乡土情结进行了环境的再现与重生。

他的手法包括:利用中心对称的塔形天窗完成古老光线的回归;利用厚重的红砖墙完成材质与色彩的回归;利用简单几何形体完成宗教空间的回归。

马里奥·博塔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场所感进行了新的诠释和丰富。

关键词:场所感乡土情结马里奥·博塔二战以后,西方建筑进入工业化生产时代,以勒柯布西耶为首的一批建筑大师开始对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批量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建筑业的生产能力,解决了房慌和建造工人不足的问题。

然而,随着战后生活的日益安定,人们对物质追求逐渐渐淡化,精神追求跃居其上。

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抵触冷漠无情的建筑空间,想寻求属于自己的地方或者民族文化形式,进而期待一种场所感的回归。

建筑的场所感可以使人在建筑营造的空间中唤起对曾经特定环境中的某种经历的感觉结构,多数指代人们的乡土情结。

为了拯救消亡已久的场所精神,一批主张场所回归的建筑师应运而生:路易斯·康,阿尔瓦罗·西扎,阿尔多·罗西等。

在这批建筑师中,深受先人传承的瑞士本土建筑师马里奥·博塔无疑将这种回归推向极致,他拯救了迷失在建筑森林中的流浪汉,唤起了人们对地域性的关注,并始终践行着自己对场所独特的营造方式,相信历史城市的失落可以通过建筑带来的积极空间进行弥补。

博塔对场所的认知来源于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两大方面,正如凯文林奇所认为的:“失落感的恐惧是来自动态的有机体想要在环境中确定方向的需求,而环境品质就是让人免于失落感。

”博塔对于场所的营造也正是根据人们固有乡土情结来进行环境的再现与回归,本文就将从光线,材质和空间三大部分进行阐述。

一、中心对称的塔形天窗——古老光线的回归光线与自然界的韵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表现时间变化的最直接最易被人感知的元素。

他是世界“最贵”设计师之一!(附作品集)

他是世界“最贵”设计师之一!(附作品集)

他是世界“最贵”设计师之⼀!(附作品集)设计空间 | 书画艺术 | ⽣活美学设计⼤师Kerry Hill于2018.08.26逝世来源:空间设计(ID:kongjiansheji88)整理Kerry Hill,1943年⽣于澳⼤利亚的珀斯,专注于亚洲热带地区的酒店设计,国际建筑⼤师。

Kerry Hill于1943年出⽣于澳⼤利亚的珀斯1968年毕业于珀斯技术学院和西澳⼤利亚⼤学1969年⾄1971年在珀斯的Howlett&Bailey⼯作1972年⾄1974年曾在⾹港为巴厘岛和⾹港的建筑师和⼯程师Palmer&Turner⼯作。

从1974年到1978年,他去了Palmer&Turner雅加达办事处。

Kerry Hill于1979年在新加坡成⽴了Kerry Hill Architects。

并于1995年在澳⼤利亚的弗⾥曼特尔成⽴了第⼆个事务所。

1995年,他获得了Kenneth F Brown亚太⽂化与建筑学奖2003年获得了Oglivie House的RAIA Robyn Boyd奖并于2006年获得了澳⼤利亚皇家建筑师学会⾦奖。

他设计的作品开创了度假村的新风格,设计风格极简,采⽤当地材料因地制宜,擅长从光影变化中表现建筑之美。

例如耗时6年打造的青岛涵碧楼、不丹的Amankora、⽇本的Amaniwa、巴厘岛的serai度假胜地、巴厘岛的Amanusa度假村、马来西亚datai酒店、斯⾥兰卡Amangalla、澳洲ogilvie别墅设计、还有中国台湾⽇⽉潭涵碧楼、普吉岛安缦等等。

杭州法云安缦-Amanfayun法云安缦以唐朝法云村为据,依着灵隐寺,永福寺等五⼤古寺,落在上⾹古道旁,禅味甚浓,颇有继承弘⼀法师⾐钵之态。

⽤法师礼佛⼗年后,与朋友及学⽣创造的⼀组《清凉歌》可表。

村居遵循传统⼯艺⽽建,⽊⽯结构为基础,两层坡顶的建筑,但间间格局不同。

黄泥,秸秆夯筑的⼟墙,上覆棕⽚。

院落外墙以⽯做垒,扦插花⽊做篱。

有人给阿尔卑斯山的登山客修了一个遗世独立的小屋

有人给阿尔卑斯山的登山客修了一个遗世独立的小屋

有人给阿尔卑斯山的登山客修了一个遗世独立的小屋
在斯洛文尼亚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上,出现了一个尖顶的木质小屋。

它的名字
叫 Alpine Shelter Skuta,从外部看,它和许多迷你小屋一样小巧,但看看它的位置,就知道它的特殊之处了,它位于海拔很高的一个山峰上,专为登山爱好者建造,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考虑到了周围的环境,房屋结构要能抵御凛冽的寒风、降雪和可能发生的山体滑坡。

远观小屋的样貌
三个尖顶空间相连
设计图是这样的
小屋有一个侧面呈 90 度垂直
组合图
全貌
这个小屋是建筑事务所 OFIS 和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的学生共同设计完成的,它由三个尖顶的空间组成,这三个空间有着不同的功能——食物储备仓库、客厅和睡眠空间。

这些结构是由斯洛文尼亚空军运到这里的。

三层厚的玻璃阻隔了冷气,也能够在室内看到阿尔卑斯的壮观景色。

室内景观
内室
阿尔卑斯山景
题图来源:fastcodesign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好奇心日报 , 每个时代都有最好的媒体。

20-21世纪世界十大著名建筑师之现代主义设计奠基人——阿尔瓦·阿尔托

20-21世纪世界十大著名建筑师之现代主义设计奠基人——阿尔瓦·阿尔托

20-21世纪世界十大著名建筑师之现代主义设计奠基人——阿尔瓦·阿尔托建筑大师简介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阿尔瓦·阿尔托(1898——1976)是芬兰现代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设计大师及艺术家。

人生经历:阿尔托于1898年2月3日生于芬兰的库奥尔塔内小镇(Kuortane),1921年毕业于赫尔辛基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学专业。

1923年起,先后在芬兰的于韦斯屈莱市和土尔库市开设建筑事务所。

大约在1924年,他为学校设计了几家咖啡馆和学生中心,并为学生设计成套的寝室家具,其中主要运用“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

同年,他与设计师阿诺.玛赛奥(Aino Marsio)结婚,共同进行了长达5年的木材弯曲实验,而这项研究导致了阿尔瓦.阿尔托20世纪30年代革命性设计的产生。

阿尔托于1928年参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929年,按照新兴的功能主义建筑思想,阿尔托同他人合作设计了为纪念土尔库建城700周年而举办的展览会的建筑,他抛弃传统风格的一切装饰,使现代主义建筑首次出现在芬兰,推动了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头10年,阿尔托主要从事祖国的恢复和建设工作,为拉普兰省省会制订区域规划(1950一1957)。

1931——1932年,阿尔托设计了芬兰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他的最初设计的现代化家具也在那里亮相,这是阿尔托的家具设计走向世界的很大突破。

1935年阿尔托夫妇与朋友一起创建了Artek公司,专为阿尔托设计的家具、灯饰及纺织品做海外推广。

阿尔托于1940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美术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芬兰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1963年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1976年5月11日逝于赫尔辛基。

阿尔托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居在阿尔卑斯山的建筑大师隐居在阿尔卑斯山的建筑大师2009年5月底,66岁的瑞士建筑师彼得·祖索尔成为2009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在西方当代建筑大师中,祖索尔与主流保持距离,作品很少,地处偏远,设计时间漫长。

和明星建筑师库哈斯、哈迪德个性完全不同,他本人低调,坦率。

近日接受专访时,他称这将是他接受的最后一个访问,“我不想当明星建筑师。

”他感觉贝聿铭的建筑“有点冷”。

他认为,建筑首先是生活的容器和背景,“容纳睡眠的寂静”。

5月29日,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素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颁奖仪式现场。

瑞士国宝级建筑师彼得·祖索尔(Aeter Zumthor)从凯悦基金会主席托马斯·普利兹克手中接过普利兹克铜质奖章。

台下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学者、评论家、作家,包括中国著名建筑师张永和。

“我的梦想开始了。

”面对迟来的肯定,祖索尔难掩喜悦之情“,我感觉自己恋爱了!”发表获奖感言后,祖索尔径直走下来,在张永和面前停下,开口第一句话居然是“抱歉”。

“对不起,我不能来麻省理工讲座,尽管我很想去。

”此前,张永和以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的身份,数次邀请祖索尔去麻省理工办讲座。

当天,两人第一次见面,祖索尔低着头,腼腆而坚决地谢绝了邀约。

他说:“频繁出入在五光十色的大都会,我担心自己的作品会变味。

”1979年至今,祖索尔一直在瑞士东部小山村Haldenstein经营自己的小型工作室。

正说着,祖索尔看见一位同样两鬓染霜,甚至连小胡子都花白了的老人经过,连忙叫住他。

这是200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马库特,73岁,颤颤巍巍地对66岁的祖索尔说:“尽管得奖了,我尽量让生活保持平静,全身心投入工作,只担心时间不够用。

”祖索尔边点头边说:“获奖耽误了我很多时间。

我必须调整自己,重新专注工作。

”张永和告诉记者,作为旁观者,他注意到,两名年过花甲的建筑大师聚在一起,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专注”(focus)。

普利兹克奖一向是当代建筑风潮的指针性奖项,1979年设立以来,每年授予一位成就卓著的在世建筑师,比如贝聿铭(第5届),雷姆·库哈斯(第22届,央视大楼设计者)、扎哈·哈迪德(第26届,广州歌剧院设计者)、诺曼·福斯特(第29届)等等。

获奖者无一不是当代的大师级人物。

“祖索尔与这些大名鼎鼎的明星建筑师形成鲜明对比。

前者属于匠人型建筑师,注重手工艺,后者又可细分成城市理论派和形式创新派两类,代表人物分别是库哈斯和哈迪德。

”张永和向记者分析道。

前几年,建筑风潮随着经济一样起飞。

建筑师的作品越光怪陆离,就越受欢迎。

今年,全球经济不景气,全世界回到最原始的需求,然后,大家才注意到踏实的彼得·祖索尔。

对此,普利兹克奖执行董事玛莎·索恩在邮件中回复本报记者说:“祖索尔的获奖与金融危机没有必然联系。

无论是在好光景还是经济动荡的情况下,他都能保证作品的工艺,为每件作品仔细思量,寻找到了最独特的建造方式。

”深山“高人”当普利兹克评委会宣布祖索尔得奖时,他正在阿尔卑斯山脉的一处山坡上。

那是4月12日的中午,他的手机响了。

“恭喜你!咦?你不在办公室吗?我听到大风呼啸的声音!”《芝加哥论坛报》建筑评论员Qlair Kamin第一时间拨通电话。

“我正在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山腰处。

我正跟两个客户在一起,商量为修建的木屋设计菜园。

我的眼前是延绵起伏的山脉,湛蓝的天空。

你真应该在这里。

”祖索尔口气轻松地说。

Kamin在文章中写道,祖索尔的回答让他嫉妒得想马上飞去阿尔卑斯山。

当天,还有一位摄影师从瑞士苏黎世坐火车,亲自造访祖索尔工作室。

他感叹说,这间位于海拔550米的山间工作室是他见过的“最漂亮的事务所”。

这座建筑由12栋造型别致的木头房子组成,由祖索尔在30年前亲手设计并建造,简朴犹如“手工作坊”。

祖索尔和他的员工也正是以“手工作坊”的方式工作。

30年来,他的员工数量从没超过20人。

对于一个成功建筑师来说,祖索尔很耐得住寂寞,尤其是与媒体的接触非常少。

祖索尔说,之所以隐居山间,是为了“摒除世间的杂念”。

他曾拿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安德烈·鲁布廖夫》中的男主角圣像画师安德烈·鲁布廖夫自比。

电影末尾,鲁布廖夫在一个混乱不堪的环境当中,依旧选择承担责任。

“建筑师是一份相当艰辛的工作,它受到政治、法律、金钱以及客户的约束,难以将创意100%发挥出来。

所以,我必须选择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专心致志地创作。

”在颁奖现场,祖索尔说道。

祖索尔的作品类型包括住宅、浴场、教堂、博物馆等,多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附近。

他的作品低调且打动人心,被业界称作是“唤起感觉的建筑”。

瑞士Vals温泉浴场是祖索尔十年磨一剑的产物。

这是一栋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一半陷入山中。

它的外部全部使用Vals当地的石材,内部由6万块精确切割的石英岩打造,游客们在此可以尽情体验着大自然的水中的温度、矿物或者花的味道。

透过玻璃望向窗外,还能够看到阿尔卑斯山的余脉。

1986年建造之初,祖索尔就为这座外形简朴、内部类似洞穴的山间浴场立下规矩:凡是进来洗浴的人,不能讲话。

这是一条看似不合情理的苛刻的规矩。

但自从1996年对外开放至今,Vals 浴场似乎有一种天生的魔力,让每一个进入此地的人情不自禁闭上嘴。

“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宗教气息,让人沉静,彻底慢下来。

在这里,讲话是一种多余。

”一位游客说。

近几年,祖索尔接受的设计委托逐渐向“家门外”扩散。

平均一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出差的他说,“隐士”下山的感觉并不好。

“在我看来,一年最理想的的出差时间应控制在20%至25%。

如果我一年里有一半的时间在旅行,我一定会生病的。

”张永和曾向祖索尔提出,可以帮他介绍中国的设计委托。

祖索尔竟出人意料表示“很有兴趣”。

这让张永和百思不得其解。

“之前,祖索尔所有项目均在欧洲大陆,无一在英国或美国。

但他竟然愿意来中国,我至今仍没找到原因。

”张永和说。

作家建筑师2004年底,一位居住在德国慕尼黑的农民找到祖索尔。

他曾被确诊患有心脏疾病,现已康复,毕生唯一的愿望是在家附近建造一个还愿堂,以纪念瑞士守护神Qruduer Klaus。

Qruder Klaus是瑞士人眼中的圣人,曾在600年前瑞士联邦击败哈普斯堡皇室的战争中担任军官;在一位牧师劝说下,婚后育有十个孩子的Klaus征得妻子同意后,在一座峡谷中隐修,并度过余生。

Qruder Klaus 的经历让那个农民一下子联想到隐居山间的祖索尔。

他诚恳地对祖索尔说:“除了你,我想不出更适合的设计者了。

”但是,农民没有钱。

2007年,祖索尔为那位农民业主造出一座由树干和树枝构成的小教堂,教堂命名为Qruder Klaus。

建这间教堂,他坚持分文未取。

为帮助农民节约建筑成本,整栋建筑的主要材料统统取自农民家中的自有树林。

他首先将112根树干布置成“水滴状”图案,顶部留有开口,接着每天向木结构上浇注一层混凝土,24天后,将原本的木结构完全焚毁。

“整栋房子通过浇注而成。

如果木结构焚得太快,会爆炸,太慢则没有效果。

祖索尔的作品看似只是一件小项目,花费的精力可能远比一个明星建筑师在某个大型商业项目来得多。

”中国建筑师武昕告诉记者。

祖索尔喜欢称自己为“作家”,而不是“出租服务者”。

在他的著作《思考建筑》的开篇里,他曾写道:在他很小的时候进入阿姨家的后花园玩,感觉花园的门把手是进入一个世界的非常特殊的方式,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这个门把手也启发了日后他对建筑的热爱。

“我一旦接受了一个设计委托,我是那种连房子地下室左边门把手的形状都一清二楚的人。

”“如果一个富人跟我说:我想要在一个滑雪胜地建一座漂亮的房子,钱不是问题,只要那个好地方让我和我的朋友可以去尽情玩乐。

我会坚决地说:不。

对于我来说,那将是我生命中的4年,但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周末可有可无的一个去处。

我们谈不到一块儿。

”他说,对于大型商业建筑和花费高昂却没实际意义的工程设计委托,他难以接受。

1943年,祖索尔出生于瑞士巴塞尔。

祖索尔还在瑞士东部城市做过12年的古迹保护,这使他非常了解传统城市和古典建筑的精华,也使得他的许多建筑既保留了古典元素,也具有现代气息。

比如,他设计的Vals温泉浴场,是从超越历史的层面重新焕发出古罗马和土耳其澡堂的沐浴欢乐;2007年,祖索尔采用了一半残垣一半新建筑结合的方式,对二战时遭到破坏的德国科隆St.KolumQa 教堂进行了修复。

有人指出,祖索尔是极简主义者,或者是地域主义者,甚至是“神秘主义”者。

他笑着说:“那只是媒体喜欢的夸张渲染而已。

”谈及设计目的,祖索尔说,他意在使建筑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建筑具有自己的领域,它与实际生活存在着物质的联系。

我不认为建筑是一种信息或象征。

它首先是生活的容器和背景,敏感地容纳地板上脚步的节奏,容纳工作的专注,容纳睡眠的寂静。

”木头的诗篇“普利兹克奖还有10万美元奖金。

你打算如何花那些钱?”这是记者向祖索尔问的最后一个问题。

“目前我跟我的妻子住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间小木屋里,这是我在多年前建造的房子,我打算拿那些钱把房子重修一下。

”祖索尔对木制建筑十分偏爱。

他早年时生活的周遭都是木头。

作为一个家具木匠的儿子,从小他就跟着父亲做橱柜,在前往美国纽约Aratt学院学习建筑前,他曾在当地一家工商艺术设计院校接受过5年木工训练,这使得他对木头的气味和手所触摸的质感反应敏感。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中的瑞士馆,是祖索尔对木材的经典诠释。

整座展览馆是一座木头的迷宫。

它的木制墙壁完全没有使用钉子、螺丝钉或胶,而且所有的木头都没经过多余的加工。

所以在展览结束后,还可以被拆卸移到他处,甚至可以将其原料变卖。

祖索尔说,这一灵感来源于芬兰著名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的“木头理论”。

阿尔托在麻省理工学院当客座教授时,有一次,给学生讲到“木头产品”时,有人问他:“为什么你造的房间都是木头的?”阿尔托回答:“‘材料’这个单词的原意是‘母亲’,木头建筑最接近人体皮肤,甚至能让人产生依靠着母亲的感觉。

”除了木头外,祖索尔使用的建筑材料十分广泛,包括混凝土、玻璃、石头等。

评委之一的凯悦基金会主席托马斯·普利兹克赞扬说:“祖索尔的双手,如同登峰造极的工艺人的手一样,将各种材料自身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如今建筑界刮起一股环保风。

“建筑”与“可持续”,“材料”与“绿色”,似乎成为相依相随的词汇。

然而,祖索尔依旧我行我素。

位于奥利地的Qregenz艺术博物馆,是一座四层的长方形混凝土建筑中,祖索尔运用了大量钢筋和玻璃。

到了晚上,这些玻璃幕墙,神奇地转换成巨大的广告牌或屏幕。

“当我开始创作时,我对于一个建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和材料一同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