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与《后汉书》不同视角下的杜佑政治、边防思想-2019年文档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通典》是北宋时期的一部重要的法典学著作,由中国古代文化人杜佑所著。
该书以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历代的法律、政治制度、文化风俗等内容为主要特点,可谓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
本文将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两个方面论述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来看,杜佑借鉴了中国古代典籍的形式,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通典》共41卷,涵盖了从夏朝到唐朝的历史时期,有序地将政治、军事、法律、经济、宗教、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类编排。
各个分类又按年代、地域、职能等进行了具体的细分,以方便读者查阅。
《通典》还以目录和索引的形式呈现,使内容更加明确,易于参考。
这种体例的设计使得《通典》成为了一本全面、系统的国家治理参考书,并对后世的国家治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通典》的内容来看,杜佑对国家治理思想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国家治理应以礼法为基础,通过文化教育来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他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国家的统一和安定需要君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明智的治理能力。
他也强调政务的公正与廉洁,以及官员的选拔与考核制度。
他提倡君主要善于治理国家,尊重群臣的意见,倾听民众的呼声,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持续的努力。
《通典》还论述了国家的边疆防御、国家经济管理、军事组织、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在边疆防御方面,杜佑主张加强边防建设,招募精兵强将,保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安全。
在国家经济管理方面,他提出了合理的税收制度,促进农业、工商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军事组织方面,他强调军纪的严明和军队的统一指挥,以确保国家的军事实力和作战能力。
在教育制度方面,他主张普及教育,培养人才,注重知识和品德的培养,以推动国家的文化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通典》体例的设计和内容的论述,体现了杜佑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和理解。
他强调政府的廉洁和公正,倡导礼法文化的传承,注重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通典》的体例与内容体现了杜佑的治国思想。
《通典》的编排方式非常有条理和系统,按照时间顺序从远古到唐朝,依次罗列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这种编排方式体现了杜佑对历史的重视和对经验教训的总结。
他认为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和参考。
他强调了历史和现实的联系,认为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问题,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通典》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杜佑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得到重视和合理安排。
他在《通典》中对各个领域的知识进行了搜集和整理,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具体和实用的参考。
在政治方面,他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得失,并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策略。
他强调了君主的威严和仁德,主张依法治国,重视官员的选拔和培养,提倡慎密的情报系统和善于运筹帷幄的决策。
《通典》还涉及了农业、工商业、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杜佑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基于农业的发展,而不仅仅依赖于商业和贸易。
他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地位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对农民的保护政策和农业技术的改进建议。
他还强调了工商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商人创业和发展,促进经济繁荣。
对于教育,杜佑提倡重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认为培养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通典》的体例与内容充分展现了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他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多学科知识的整合,总结了历史经验和规律,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略。
他强调了政治的稳定和善治的重要性,主张依法治国,关注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福祉,提倡重视教育和培养人才。
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唐朝治理和未来的国家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体现了杜佑治国的责任感和决心。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1. 引言1.1 《通典》的体例与内容《通典》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百科全书,编纂于北宋时期的官员杜佑。
在体例上,《通典》采用了分类编目的方式,将各种知识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整理,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文化、宗教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归类和说明。
这种体例不仅使读者能够快速地找到所需的信息,也为后世百科全书的编纂提供了范本。
在内容上,《通典》囊括了当时的各种学术知识和经验,涉及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经济管理、文化风俗等方方面面。
杜佑在《通典》中提倡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治国,尊重礼法,重视教育,注重民生。
他还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制度和法规,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通典》不仅在体例上具有创新性和系统性,也在内容上展示了杜佑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和实践经验。
这部百科全书成为了后世学者研究国家治理的重要文献,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杜佑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他在《通典》中展现了他深厚的国家治理思想。
在他的著作中,杜佑提出了许多关于国家治理的重要观点和方法。
杜佑强调了君臣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仁德和智慧,以保持民心稳定,同时君主也应当尊重臣下的建议和意见,形成一个和谐的统治体系。
杜佑提出了制度重要性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建立清晰完善的制度和法律体系,以确保政府的稳定和公平性,从而提高国家的治理效率。
杜佑还强调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只有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体现了他对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他的思想为后世治国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2 《通典》对国家治理的影响《通典》系统地总结了历代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通典》是北宋史学家杜佑创作的一部历史著作,共有五十卷,包括了自古至北宋历史事件和制度法令的记载。
本文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出发,来探讨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上来看,杜佑采用了编年体的方式来编写。
他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历史体系。
这种体例的采用能够使读者清晰地了解到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便于对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参考。
从《通典》的内容上来看,杜佑对于国家治理思想有着明确的主张。
他强调了君主治国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当具备统一国家和安定社会的能力。
在君主治国方面,他提倡以德治国,主张君主应当宽容仁爱,尽量减少刑法,注重教育和规范,使人民能够自觉遵守法纪。
他还强调了君主应当注重经济建设和军事力量的发展,以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在治国思想方面,杜佑提出了“以法为教”的观点。
他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君主应当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来管理国家。
他还强调了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认为法律应当适用于所有人,不论身份高低,以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杜佑还在《通典》中提及了农民的地位和重要性。
他认为农民是国家的根本,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君主应当重视农业生产,提供农民的生产条件和保障农民的权益,以达到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杜佑在《通典》中呈现了他的国家治理思想。
他强调了君主治国的重要性,主张以德治国,注重法制建设和公正公平,重视农民地位和农业生产。
这些思想与他所处的北宋时期的实际情况相契合,也为后世治国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他的治国思想也对于当今社会的国家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部同类)以“礼”书为首,续以“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等书。
《汉书》“志”部以“律历志”为首,后续“礼乐”“刑法”“食货”“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沟洫”和“艺文”等志。
《后汉书》“志”部与《汉书》一般,起于“律历志”,后续序列与《汉书》有所不同,列有“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和“舆服”等志。
《晋书》“志”部以“天文志”为首,“地理志”次之,其后依次为“律历”“礼”“乐”“职官”“舆服”“食货”“五行”和“刑法”等志。
《宋书》“志”部的节目排列依次为“律历”“礼”“乐”“天文”“符瑞”“五行”“州郡”和“百官”等志。
《南齐书》的“志”部序列几乎与《宋书》相同,分别有“礼”“乐”“天文”“州郡”“百官”“舆服”“祥瑞”和“五行”等志。
《魏书》的“志”部较为特别,首创了记录佛道的宗教志,其排列顺序为“天象”“地形”“律历”“礼”“乐”“食货”“刑罚”“灵征”“官氏”和“释老”等志。
《隋书》“志”部首发“礼仪”,后续于“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和“經籍”等志。
综上所述,《通典》之前的史籍在“志”部多以“礼”“律历”为首,迥异于《通典》以“食货”居首的作法,甚至其余诸条次序和内容亦与《通典》的安排存在着显著差异。
另外,前文提到郑鹤声先生认为《通典》实以刘秩《政典》为蓝本,那么这种说法是否在体例安排上得于验证呢?在《旧唐书·杜佑传》中记载“刘秩采经史百家之言,取《周礼》六官所职,撰分门书三十五卷,号曰《政典》”;{8}《新唐书·杜佑传》载“刘秩摭百家,侔周六官法,为《政典》三十五篇”。
{9}由此观之,《政典》的体例安排效法《周礼》,依“六官”分门别类,同样有别于《通典》的体例编排。
总之,杜佑在《通典》的门类编排上表现出与前代史书明显的不同。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摘要】《通典》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由杜佑撰写,内容广泛,包括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礼制政治等。
杜佑作为《通典》的作者,将其国家治理思想融入体现在书中的体例和内容上。
他在《通典》中详细阐述了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建议和观点。
这些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仍在继续,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也值得深思。
通过研究《通典》和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思想传统,为当代社会的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通典、杜佑、国家治理思想、体例、贡献、影响、启示、重要性、现代社会、意义。
1. 引言1.1 介绍《通典》《通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百科全书之一,由唐代文学家李白所撰写。
它包含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内容。
《通典》以系统化、分类清晰的方式呈现了丰富的资料,对于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通典》中,李白采用了具有系统性的编纂方法,将各个领域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和归纳,并对各个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通典》,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方面面,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典》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百科全书,对于后世的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介绍杜佑杜佑(773年-816年),字君实,唐代文官、地理学家、思想家。
他出生在陕西长安,后以状元身份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知制诰等职务。
杜佑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才,不仅在政治和文学方面有出色的表现,还在地理学和国家治理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杜佑著有《通典》,是一部系统全面地总结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知识的巨著。
在这部书中,杜佑对国家的治理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探讨,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前瞻性的观点和建议。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从《通典》的体例来看,这部著作共分201卷,内容涉及了从帝王、官制、礼仪到地理、盐铁、货币等各个方面。
整部书以“中国正史统述之最”而不断扩充的《通典》,为后人在了解、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古代社会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杜佑在《通典》中所记的历史故事,大多来源于史书,古文,古碑铭文,虽然《通典》是以列举题注为主体的百科全书,但它的知识量之庞大,内容之丰富却无愧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撰史工具书之一。
从《通典》的内容来看,杜佑主要是记述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官制等内容,包括历史事件的记录、古代人物的事迹、古代行政制度的规定、地理风土的描述、民风民情的描写等。
《通典》一书内容宏大,涵盖范围极广,记载了从古至宋的历史及地理、地产、官制、神仙、子弟、书籍、刑法语言笔法、人物事迹等,成为了中国地方志和学术研究等许多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
从《通典》中可以看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在《通典》这部著作中,杜佑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记述,还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治理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杜佑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是稳定、有序的,要着力培养贤能之士,注重道德教育,规范官员的行为,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他强调了官制的重要性,认为官员应该遵守规章制度,廉洁奉公,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杜佑还提出了关于地理、民风民情等方面的治理观点,他认为要了解国家的地理风土,关注民风民情,才能更好地进行国家治理。
这些思想和观点体现了杜佑对于国家治理的一些深刻思考和见解。
《通典》以其独特的体例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古代编综史料和地方志资料,也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古代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通典》的内容和体例进行分析,也可以看到杜佑在著作中所表达的一些国家治理思想和观点。
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通典》是北宋时期宰相杜佑所著的一部纲目全书,全书收录了历代文献中的各种知识,以及杜佑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在体例上,《通典》分为100个卷,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普及性。
在内容上,《通典》着重讲述了国家治理方面的思想,表达了杜佑对国家治理的理念和要求。
接下来,我们将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角度,来探讨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上来看,杜佑采用了纲目编撰的方法,将各种知识按照一定的纲目和条目进行了分类整理。
这种体例完整而全面,便于读者查找和学习。
杜佑在编撰《通典》时,遵循了一种从宽松到严密的组织方式,先总后分,先将各类知识概括归纳,再进行具体的细分和阐述。
这样一来,整部书的体系和层次比较清晰,条目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性。
杜佑还在书的一开始即《至要格物象用》中表达了编纂《通典》的初衷,他希望通过这本书向读者传递国家治理的知识和思想,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进而推动国家的进步和治理改革。
从内容上来看,《通典》主要关注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
政治方面是《通典》的重要内容之一。
杜佑对于政治治理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要求,他认为稳定国家的前提是政权的稳定,政府的组织和运作要规范和高效。
他还提到了政府应该推行法治的原则,加强官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提高其行政执法的水平和效能。
杜佑还注意到了军事领域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需要有强大的军队作为后盾,同时军事机构也需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优秀的军事人才。
杜佑还关注了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和方法,如发展商业、整顿税收、改善土地利用等。
《通典》涉及了众多的方面,展示了杜佑对于国家治理的全面思考和全局把握。
从《通典》的内容和体例上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杜佑在国家治理思想上的一些主要观点和思路。
他强调政权的稳定和高效运行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他认为政权的稳定可以为国家带来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政府的高效运行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通典》是唐代杜佑编撰的一部全面系统的百科全书,它记录了唐代以前的历史、经史、子集、地理、政治、礼制、军事、音韵、医药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代表作之一。
在《通典》中,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贯穿于体例和内容之中,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阐述。
一、体例《通典》的体例极为严谨,分为294卷,分别收录各种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
它以儒家的政治观念为基础,注重道德、法制、秩序、利益等方面的规范。
《通典》的编排循序非常严密,每卷都按照十二类编排,类别包括儒家经典、地理、神仙、人物、事迹、器物、军事、经济、音韵、医药、律令、杂录。
这种类别的编排,使读者看到的不仅是某一知识点的内容,还能将其融入到诸如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体系之中,从而达到了积极的相互参照和补充的作用。
此外,《通典》的编写还注重精细的分级处理,用各种方法区分不同的知识点,如通过段落标记、表格、图案等方式来进行分类,使读者清晰明了地掌握知识的结构特征和重点。
《通典》的这种严谨的体例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表现,即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知识结构化分析和勾连,为实现国家治理制定了良好的准则和方法。
二、内容1. 注重道德和法制杜佑在《通典》中强调了国家的道德和法制建设,他批评唐代吏治混乱,腐败严重,认为这是导致社会道德滑坡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主张国家首要建设的是良好的道德和法制,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拥有一个稳定、有序、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他不断强调“千古传世之基”、道德修养、公正、忠诚等方面的重要性,对于治理匪而富贵、逼良为娼、买官卖官等社会陋习,进行了很多深刻的论述和批判。
2. 强调政治功能的重要性杜佑始终注重政治功能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家权力应该得到合理的调动和利用,不断寻求权力关系和各种政治资源的优化和配置。
同时,他认为,军事和财政也是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核心要素。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摘要】本文围绕杜佑及其著作《通典》,从体例与内容入手,探讨了他的国家治理思想。
首先分析了《通典》的体例,揭示了其系统性和全面性;然后深入探讨了《通典》所蕴含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治理理念。
接着对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进行解读,强调其注重民生、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对比其他历史文献的观点,突显了杜佑的独特思想;最后探讨了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强调了其对于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总结了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结束了这篇文章。
这些内容充分展现了杜佑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同时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杜佑、通典、国家治理、体例、内容、思想、历史文献、现实意义、总结、未来研究、结束语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治理一直是重要的议题。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的统治者和学者都对国家治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
杜佑作为宋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编纂家,他的著作《通典》对国家治理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杜佑生活在宋代的政治中心,目睹了宋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对国家治理有着独特的见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杜佑通过他的著作《通典》对国家治理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
他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系统地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情况、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为后人研究宋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通过对杜佑及其著作《通典》的简介,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国家治理思想和对于国家发展的贡献。
杜佑的理论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启示。
1.2 杜佑及其著作《通典》简介杜佑(约803-约864),字希文,后晋咸宁人,唐代文学家、历史学家。
他撰有《通典》,全书卷帙浩繁,内容包括地理、民族、官制、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首。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通典》是北宋宰相杜佑所著的一部史学著作,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编撰纲目的形式,对历代史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整理,是一部集成丰富的历史典籍,并对治国理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
在《通典》中,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体现出较为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一、《通典》的体例特点《通典》的体例按照编纂的内容,分为“十类”和“百家”。
其中“十类”包括经学、史学、子部、集部、史众、考功、儒林、兵家、经济、百官等;“百家”包括经学、文学、辩学、史学、集部、儒林、帝王、兵家等。
这种体例分类清晰,便于读者查找和参考,是《通典》的重要特点。
此外,《通典》还具有繁重的编修工作。
杜佑对每一类内容进行了分类,并对每一类的书目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评述。
这种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保证了《通典》的学术严谨性和历史价值。
《通典》的内容包括经学、文学、辩学、史学、集部、儒林、帝王、兵家等多个方面,其中既有历史文献的整理,也有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的论述,涵盖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各个领域。
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贯穿于《通典》各个篇章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结合。
杜佑在《通典》中兼收并蓄,吸取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华。
他认为国家治理应当依靠仁德和智慧,既要注重以德治国,又要注重运用柔和的手段来调和社会矛盾,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 重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杜佑认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基础。
他强调要加强对社会各个层面的管理和调控,要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民众的福祉。
3. 重视制度建设。
杜佑在《通典》中多次提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他认为好的制度能够规范社会行为,保障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他倡导建立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4. 强调人才培养和选拔。
杜佑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认为人才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他提倡注重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通典》是中国古代一部极具权威性的百科全书,由北宋杜佑编撰完成。
这部书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杜佑在《通典》中对国家治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后世也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从《通典》的体例来看,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体现在他的选题、内容安排和方法论上。
《通典》共一百卷,其内容涉及经史、百家、农商、水利、医卜、律历、器用、兵书、礼乐等多个方面。
这些选择的内容涵盖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充分展现了当时的国家治理格局。
杜佑通过《通典》这种丰富的内容安排,将国家治理中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呈现和总结,体现出了其对国家治理的全面性思考。
从《通典》的内容来看,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关注和论述上。
杜佑在《通典》中对于政治的论述主要包括对君臣、官制、法令、赏罚等方面的规范和制度的详细描述。
他认为君臣应当相得益彰,官制应当合理且严格,法令应当公平公正,赏罚应当恰到好处。
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杜佑对国家治理的重要观点和原则。
他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也有所涉及,比如关于农商、水利等方面的内容,都充分展现了他对国家治理全面性思考的一贯立场。
从《通典》的方法论来看,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体现在他的观点表达和知识管理上。
杜佑在《通典》中的观点表达主要通过引用古代典籍、列举案例、论证道理等方式进行,以此来展现其对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
他对于知识的管理也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编撰,以便于后世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借鉴。
这种方法论体现了杜佑对于国家治理的严谨态度和深入研究的精神。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通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百科全书之一,由唐代学者杜佑所编纂。
全书分为1000卷,收录了中国历史、地理、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
《通典》不仅是一部文化宝库,更是杜佑国家治理思想的集中体现。
一、《通典》的体例《通典》由杜佑在唐朝末年编纂而成,分为五部分。
“经籍”部分收录历史方面的知识,包括历代的史书、编年体史等;“志书”部分收录地理、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包括地方志、职官志、军事志等;“世说”部分收录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包括诗赋、佛经、道经等;“经史异义”部分收录古代的文献疑问与异说;“诸朝政要”部分收录中国历代的政治经验与制度。
杜佑在编写《通典》时运用了多种方法,如注释、引证、举例等,增强了书中的证据性和可信度。
他还采用了汇编制度,将不同部分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其更加完整、系统、可读性强。
总体来说,《通典》的体例非常严谨,内容涵盖广泛,对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1.强调文化教育在《通典》中,杜佑多次强调文化教育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他认为,学习文化可以促进人的思维能力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从而为治理国家提供了人才和思想基础。
杜佑将史书、诗歌、经文、佛经等丰富的文化资源纳入到《通典》中,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2.重视仁政杜佑主张推行仁政,强调为民造福的理念。
他认为,国家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百姓的安居乐业,为此,政府必须采取有利于人民的政策。
杜佑在《通典》中收录了一些关于施政的案例,如宽纵民生、减轻赋税等,以此宣传仁政的重要性,为治理国家提供了思路。
3.崇尚法治尽管杜佑主张推行仁政,但他并不排斥法律手段。
他认为,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权利。
《通典》中涉及到的法律制度很多,如罚法、诉讼等,杜佑对于它们的讲解既体现了法治的本质,也为治理国家提供了法律方法。
4.重视军事力量杜佑认为,在一个国家治理中,军事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通典》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杜佑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部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有关国家治理的重要文献。
作为杜佑的代表作之一,《通典》不仅在内容上对国家治理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而且在体例上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通典》的体例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述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来看,这部著作采用了编年体的形式,按年代编排,内容涵盖了政治、法律、军事、经济、地理、人物、风俗等各个方面,体例十分全面,体现了杜佑的治国理政思想的全面性。
杜佑采用了编年史的形式,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记载和分析,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全面把握了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
从《通典》的内容来看,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得到了深刻的展示。
在政治方面,杜佑提出了“礼义廉耻”、“忠信爱民”的治国理政思想,强调政治必须以德治,伦理道德在政治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经济方面,杜佑强调要重视农业,提倡均田制,提高农业生产力,调动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军事方面,杜佑强调要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加强军事训练,保卫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在文化方面,杜佑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要加强教育,培养人才,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杜佑的《通典》在体例上采用了编年体的形式,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全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了杜佑的治国理政思想的全面性。
《通典》的内容也充分展现了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强调政治以德治,重视农业经济,加强国防力量,注重教育培养人才,这些思想理念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后世的国家治理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典》不仅在体例上体现了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的全面性,而且在内容上也充分展现了其治国理政思想的深刻性,是中国古代一部有关国家治理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国家治理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通典》是北宋政治家、文化名流杜佑所编撰的一部治国手册,也是杜佑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通典》以十类十二卷的形式,将各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形成了独特的体例。
《通典》内容丰富全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礼制等多个领域,体现了杜佑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
《通典》的体例具有科学合理的特点,体现了杜佑严谨的治学态度。
《通典》分为十类,分别是政治、经济、军事、律令、官职、教育、礼制、医药、技艺、杂说。
杜佑将各个领域的知识进行了划分和整理,使得读者能够有条理地学习和了解国家治理所需的各种知识。
在每一类的前言部分,杜佑对该类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展示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细节的关注。
《通典》的内容丰富全面,展现了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政治上看,《通典》涵盖了君臣关系、政府组织、官员选拔、赋税制度等多个方面。
杜佑主张君臣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依存,政府应当合理组织,官员应当选拔有德、能力过硬的人才,并且主张稳定的赋税制度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从经济上看,《通典》包含了农业、商业、货币等方面的内容。
杜佑提倡农业生产,认为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提出了对商业、货币的管理和规范。
《通典》还涉及了法律、教育、礼制、医药、技艺等多个领域。
杜佑强调法律的公正和适用,主张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注重礼制的规范和礼仪的实践,关心医药的发展和技艺的传承。
《通典》不仅是一本治国手册,更是展示了杜佑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
《通典》的体例科学合理,可以帮助读者系统地学习和了解国家治理所需的各种知识。
《通典》的内容丰富全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礼制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杜佑对国家治理全局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对《通典》的研究和阅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北宋时期的国家治理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通典》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风俗等各方面知识的总合性著作。
它由唐代学者杜佑编纂,共分为1000卷,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代表之一。
《通典》在内容和体例上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反映了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和对国家统治的理解。
我们来看《通典》的体例。
整部书按照五行为纲的结构,编成一千篇,每篇平均分为十身,再按照经籍次序,自天文至医药,每项数据广布,详具登载,内容丰富,有序分明。
杜佑用五行之说来构建《通典》的体例,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宇宙万物的认知,体现了当时社会统治者对于宇宙法则的尊重和把握。
而《通典》的编排方式也充分体现了杜佑对于全面统治知识的追求和系统化的整理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通典》的内容。
《通典》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民俗、法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覆盖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政书》是《通典》中的重要篇目之一,涵盖了政治制度、官职及其职责、选举考试、地方行政等方面的内容,是关于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
杜佑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详细阐述,反映了他对于国家治理的全面认识和深入思考。
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在《通典》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强调了对君臣之道的重视。
在《政书》中,杜佑对于君臣之道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君臣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观点,强调了君臣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君臣之道明白,国家才能得到良好的治理,国家才能得到长治久安。
他注重了对政治制度的完善。
杜佑在《政书》中对各级官职及其职责、选举考试制度、地方行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并对现行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和建设性的探讨。
他认为,政治制度的完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只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才能得到稳定和长期的发展。
他关注了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在《通典》的经济篇目中,杜佑对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对于经济发展的观点和建议。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通典》是唐代杜佑所编纂的一部地方志,它以“纂要闻于前而示问于后”的方式呈现了中国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是中国古代地方志的重要范本之一。
在《通典》中,杜佑对国家治理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体会,表现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简练的特点。
一、体例方面《通典》以全书目录方式呈现,分为数十个类别,包括天文、地理、历法、制度、人物传记、文学作品等多个方面,每个类别下面再分为若干个小节。
这种体例便于读者查找和查阅,也便于作者系统地整理材料。
此外,《通典》还釆用了叙述和注释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一些内容加以注释说明,使读者更易理解。
二、内容方面1.政治思想杜佑在《通典》中表达了他对于政治的思考和观点。
在杜佑看来,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制度来保障,制度是“草木之本,四民之则”,是国家基础的基础。
同时,制度的调整和变革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例如,杜佑认为封建时代编订的《律历》已经过时,需要根据新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杜佑还强调“礼乐要刊,史书要纪”,认为礼乐文化和历史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宣传和保护。
2.经济思想在经济方面,《通典》记载了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官营工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杜佑充分认识到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主张实行平等节制政策,允许农民自行管理土地,使之“惟耕惟种,不罢于事”。
在商业方面,杜佑支持加强对外贸易,并主张为商人提供更好的保护和待遇,同时也对私盐贸易和走私等行为进行了禁止和打击。
杜佑还主张开办官营工业,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增加就业机会。
3.文化思想文化方面,《通典》记录了当时各地的文化活动和传统文化的表现。
杜佑认为,文化是国家的精神支柱,要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新兴文化,推动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心。
在教育方面,杜佑主张加强对于教育的投资,并对于教师进行严格的选拔和培训。
此外,杜佑还注意到诗词、乐曲等艺术方面的发展,认为这些艺术形式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予以保护和发展。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通典》是北宋时期官修的一部百科全书,由宋代文学家、编纂学家杜佑主编,完成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
《通典》以汇集、整理历代文献资料为主要内容,内容包括历史、地理、人物、政制、制度、礼仪等方方面面,是中国古代最具规模和权威的百科全书之一。
由于其体例、内容与内容的全面、权威性强,对后世的国家治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通典》的体例与内容《通典》的内容广泛涉及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具有全面性和权威性。
它的编纂体例主要包括经编、文编两大部分,在这两部分中又分为经、史、子、集、叶五个部门。
《通典》全书共2450卷,1875类,9万3千多个小条目,涵盖了当时已经出版的文献。
经编这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地理、物产、山川、水路、宫室、市肆等内容的记载。
在中国古代,地理资源和自然条件一直被认为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内容对国家治理思想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编这一部分则主要包括了古代的经典文献、史书、公案、诗赋、笔记等内容,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
这些文献资料对于当时的官吏、学者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二、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杜佑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编纂学家,他编纂的《通典》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可以看出,杜佑对于地理资源的重视,对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都反映了他在国家治理思想上的一些特点。
杜佑对地理资源的重视,反映了他在国家治理思想上的“因地制宜”思想。
在《通典》中,经编部分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各地的地理、物产、山川、水路等情况,为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种“因地制宜”的思想在国家治理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要求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资源条件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实现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地方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通典》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百科全书,由唐代学者杜佑编纂而成。
杜佑对国家治理思想有着独特的见解,在《通典》中体例与内容都体现了他的国家治理思想。
本文将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入手,探讨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从《通典》的体例来看,杜佑在编纂这部百科全书时,力求对各种知识进行全面归纳与系统整理。
他在书中分类清晰,条理逻辑,内容包罗万象,尽可能地搜集了当时的各种文献典籍,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这种体例上的处理,反映了杜佑对国家治理的思考与理解。
他深知国家治理需要全面的知识支撑,需要系统的思考和规划,因此才有了对百科全书的编纂。
从《通典》的内容来看,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各种治理要素的分析和论述上。
在政治方面,杜佑强调君臣之间的关系,主张君主应该以仁德治国,尊重臣下,善于用人,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以求国家长治久安。
在经济方面,杜佑关注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承担,主张发展农业,调节税收,鼓励商业,整理货币,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在军事方面,杜佑重视军队的组织和装备,主张发展军事科技,重视军队纪律,以保卫国家的安全。
在文化方面,杜佑主张重视教育,提倡儒家思想,倡导礼乐之风,以培养国民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从这些内容来看,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非常系统和全面,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治理需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撑和保障。
《通典》的体例与内容都充分展现了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他在书中对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深刻地反映了他对国家治理的理解和思考。
他主张君臣和睦、善用人才,重视经济发展,注重军事力量,重视文化教育,这些思想在当时影响深远,为后世的国家治理思想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对今天的国家治理也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善治国者亦宜以平和之心治国。
他对农业、商业、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关注,也为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典》与《后汉书》不同视角下的杜佑政治、边防思想
杜佑(735―812),字君卿,唐代政治家、史学家,在顺宗、宪宗两朝位居宰辅,久任理财大员,在中国古代史学家中极为罕见。
关于杜佑的政治、经济、军事及史学思想,前人与学界业已评述颇多,毋需多论。
本文仅从其著作《通典》出发,选取《边防十二》中的乌桓、鲜卑部分内容,与南朝刘宋史学家范晔所著《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内容比对,探析杜佑的政治、边防思想。
一、以史为鉴,经世致用
杜佑生活的唐王朝,历“开元盛世”,经“安史之乱”,盛世不再,各种矛盾爆发。
政治上,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与朋党相争造成朝政腐败日甚,中央政权孱弱无力。
经济上,长期战乱使中原地区的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朝廷控制的户口锐减,赋税不足,财政拮据。
同时为应付军费和官僚机构开支压力,苛捐杂税与横征暴敛层出不穷,造成社会下层骚乱不断。
而对外方面,吐蕃、南诏、回纥等政权也在西北、西南等边地不断侵扰,给唐王朝带来很大威胁。
面对困局,杜佑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殚精竭虑,力图在历史总结中寻求解唐王朝于危难之际的良方,其忧国忧民之思想,尽显于耗时36年于贞元十七年(801)撰成的《通典》巨制的字里行间。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杜佑的丰富阅历与宽广厚重的学识积淀令他具备超越同时代大众群体的忧患意识与反思应策,也更多地从吸取过往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处理朝政与社会问题。
针对当时内部藩镇割据、边境外族祸乱的实际状况,杜佑在军事上坚持“强干弱枝”的兵制准则,力图削弱地方藩镇势力,增强中央军政实力,扭转中唐中央政府的颓势;在政治上则强调“计熟事定,举必有功”的对外态度,对于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边境纠纷主张怀柔为主[1],而非一味顺应边镇统帅要求付诸武力。
对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一次党项、吐蕃联合进犯唐朝西北边境的处理意见即是杜佑相应军事、政治理念的集中体现:
且党项小蕃,杂处中国,本怀我德,当示抚绥。
……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诫之完葺,使保诚信,绝其求取,用示怀柔。
来则惩御,去则谨备,自然彼怀,革其奸谋,何必遽图兴师,坐致劳费[2]。
显然,杜佑始终强调唐朝此时的统治重心应倾向于内政治理与休养生息,边疆对外宜以安抚羁縻为主。
他对于边镇节度使军将们的讨伐求功态度并不赞同,也恰恰反映杜佑本人与众不同的历史与政治修养。
二、“将施有政”,积极归纳治国良策,应对时代危机
作为中国史学史上典志体政书的奠基之作[3],《通典》的编撰著述具有相当明显的政治服务意识,杜佑本人也曾直言不讳
地表露了以此书来总结前朝历代兴亡教训,供唐朝政府施政之借鉴参考的现实政治目的,如其所言:
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4]。
每念懵学,莫探政经,略观历代众贤著论,多陈紊失之弊,或阙匡拯之方。
……至于往昔是非,可为来今龟镜,布在方册,亦粗研寻[5]。
诚然,修史以参政的“以史为鉴”思潮在唐代颇为盛行,并非始发于杜佑所处中唐时期,而早在初唐即已形成风尚,蔚为大观,彼时大规模设馆修史的盛况即是明证。
但在国势由盛转衰的特定时期,杜佑为代表的有时代责任意识的史学家们重新审视历史得失教训,来挽救朝廷衰颓态势的思想行动依然彰显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为国利民的情怀与抱负。
三、安内为重的政治态度与稳健的边防政策
中唐时期内有藩镇割据地方不宁,外有异族侵扰边疆纷乱,在此内忧外患的严峻局?菹拢?治史严谨又为政多年的杜佑自然与拥兵自重以战立功的边镇军事将领们施政思路截然不同,对于唐朝国内朝政民生治理的重视程度亦远高于边境杀伐武力行事,力求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为首,而非轻率开启刀兵战祸。
这种安定内部、稳定民心的政治纲要在《通典?边防》中也同样有所体现:
夫边垂之患,手足之蚧搔;中国之困,胸背之瘭疽。
方今郡县盗贼尚不能禁,况丑虏而可服乎[6]!
此处援引汉灵帝熹平年间议郎蔡邕针对乌桓校尉夏育求伐
鲜卑的策论,虽出自蔡邕之口,但甚表杜佑之意。
此中安内重于攘外的治国思路正是杜佑数十年政治经验与历史素养交互而得
的稳定策略,同时也符合中唐时期恢复国力与民休息的实际需求。
同样取自于汉灵帝熹平年间蔡邕驳夏育伐鲜卑的言论,杜佑通过引用蔡邕关于“备边”“保塞”的相关论断,在此继续强调治边应稳妥从事,不宜擅开战端:
备边之术,李牧善其宜,保塞之论,严尤申其要,遗业犹在,文章尚存,循二子之策,守先帝之规,臣曰可矣[7]。
而后,杜佑也引用东汉君臣强行开战导致军事大败的实际结果来验明边防政策的重要性:
帝不从。
……育等大败奔还,死者十七八[8]。
四、史料与现实结合,总结成败兴衰
杜佑在《通典》的行文布局中,总结历史经验、归纳施政策略的用意较为明显,而非单纯搜集罗列历史材料。
从史源学角度出发,《通典》所引史料并不足以超越相应断代史正史的权威性,但由于杜佑相应详略有别的处理安排,从中可较为清晰地获取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判别思考,反映杜佑本人对此的褒贬评判。
在《通典?边防十二》的乌桓、鲜卑部分,这种行文现象也有多处呈现,如:
后渐强盛。
至后汉建武中,抄击匈奴 (9)
此处对应《后汉书》“昭帝时,乌桓渐强……二十二年,匈奴国乱,乌桓乘弱击破之……”[10]部分,对西汉后期至东汉初年乌桓与两汉新莽以及匈奴之间的长期纷争加以概括省略处理,主要用意在于凸显此后涉及的乌桓大人郝旦朝贡内附事件,进而引出司徒掾班彪的奏章应策,体现杜佑本人对前人治边策略的重视态度。
至桓帝末,或降或叛。
[11]
此处对应《后汉书》“及明、章、和三世,皆保塞无事。
……延熹九年夏,……皆出塞去”[12]部分,主要记载东汉安帝、顺帝、桓帝三帝时期与乌桓发生的较大规模冲突,但与下文汉灵帝时期乌桓丘力居与东汉中山太守张纯联合叛乱相比影响力俨然不足。
同时,相对于丘力居、张纯合谋背后涵盖的边疆官员治边操守、态度的深刻问题,杜佑此处的简略处理亦是其边防用人需慎重思想的体现。
是后或降或叛,边人岁苦其害。
汉虽时有克获,而不补所费[13]。
此处对应《后汉书》“是后或降或叛,与匈奴、乌桓更相攻击。
……后其至?K死,鲜卑抄盗差稀”[14]部分。
对于东汉安帝、顺帝时期汉地东北边境与鲜卑、乌桓、匈奴之间互相攻伐混战的糜乱局面,杜佑节选原文“或降或叛”加以概述,此外还添加“边人岁苦其害。
汉虽时有克获,而不补所费”的独立言论以为评价,在批判此段时期东汉朝廷边疆治理不力的同时,也暗含对上文安帝永初年间鲜卑大人燕荔阳朝贺、入质,与汉地和睦相
处史事之赞誉。
杜佑在《通典?边防》中总结了历代中央政府对待周边民族的经验教训,以供统治阶层参考。
他反对粗暴镇压,主张温和对待边疆民族的态度,对于古今中外而言,都具有广泛的启发性。
杜佑提出的“古之中华,多类今之夷狄”的见解,从文明发展进程上看待华夷关系,是历史发展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对唐朝开放民族观念的一种继承。
而在民族政策上所提出的“防遏戎狄”,倡“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来则御之,去则备之”的主张,则是在“将使有政”的指导思想下得出来的,是对唐代早期的民族政策的一种修正。
《通典?边防》中折射的杜佑政治、边防思想,在今天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体现,值得今人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