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山西大学附中2014——2015学年高三年级(上)10月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本卷共5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可以直接反映中国古代的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内外朝制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

"该思潮属于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3.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

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

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A.德主刑辅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D.三纲五常4.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

这说明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B.汉初丞相位望隆重,皇帝也礼让三分C.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5.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

这反映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专业市镇已经兴起C.商帮势力日益崛起D.太原成为著名都会6.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

”材料主要反映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7.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

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

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

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A.家父长的权力日趋巩固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8.两百多年前,有位瑞典贵族派人万里迢迢到中国定做瓷器。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月考试题人民版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月考试题人民版

山西大学附中高三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田,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表明春秋时A、地缘政治关系得到空前加强B、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C、郡县制度在法律上得到确立D、王权进一步得到强化2.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从长远看不利于国家统治3.《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先秦百家学派的起源:“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这段史料A. 是关于先秦诸子起源最真实的记载B. 证明先秦各学派的创始人都曾经在政府为官C. 说明先秦时期的学术文化曾被贵族垄断D. 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完全服务于政治4.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5.《管子·心术》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与德无间,德出乎人。

这段材料A.表明了法与德的基本矛盾 B.奠定了法家学派的理论基础C.反映了儒家“德治”的思想 D.强调了“人治”的治国理念6.“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绂(显贵的意思)望之继世。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题(历史)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题(历史)

2014~2015学年山西大学附中高二年级历史模考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总60分)1、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无偿向农民征收公粮、调拨农产品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A.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B.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C.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D.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2、1943年6月7日《申报》刊登的《商业利润与大众生活》一文中称:“限制利润,为统制经济土■(注:原文无法辨识)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安定比生,为战时经济政策所要求的一个条件。

因此上述两种条件的配合,乃是其绝对的必要性。

”文章宣传了当时汪精卫政权推行的经济统制政策,这种政策()A.利于日本掠夺中国战略资源 B.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C.有利于市场繁荣年和民生改善 D.限制利润符合节制资本思想3、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

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4、1933年6月,美国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生产规模,规定了工人的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标准等等,政府对接受法规的企业颁发“蓝鹰”徽章,以资鼓励。

一时间,“做守法公民,为国效力,只到有蓝鹰标志的地方购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政府全力打造名牌企业从而渡过危机 B.国家干预经济调节供需矛盾C.罗斯福总统关注民生倡导消费 D.充分说明凯恩斯主义理论指导的有效性5、中共党史专家杨奎松教授认为发动“大跃进”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过强的民族悲情意识;一个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5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5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

山西大学附中2014——2015学年高三年级(上)历史参考答案51.(16分)(1)早期的儒者深受传统礼仪影响、且对仪式的象征意义非常重视。

(3分)(2)积极:维护了传统家庭的稳定与延续;(2分)消极:抹杀了家庭成员的个性,(2分)家庭成员的“幸福指数”较低。

(2分)(3)不同:传统中国的“家”侧重强制性的经济交易功能,西方社会的“家”侧重基于自愿的感情交往功能。

(4分)原因:传统农业社会下生存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西方近代以来金融保险市场的逐步发展、完善。

(3分)52.(22分)答案示例:材料一表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议会拥有立法权、总统选举权、行政制约权。

(3分)这与法国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大革命对旧制度的扫荡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启蒙思想的广泛、深入传播密切相关。

(3分)这意味着共和制在法国的最终确立,促进了法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2分)材料二表明德意志帝国议会拥有立法权,但受到帝国皇帝的制约,也没有行政制约权力。

(3分)长期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制约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推进、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统一、主导统一的普鲁士所保持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以及守旧力量过于强大、领导者的个人性格等导致了上述结果。

(3分)从德国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依然是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对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一种适应。

(2分)不过,议会权力的有限也助长了帝国的专横统治,并最终被德国拖进了战争的深渊。

(2分)上述材料表明,代议制民主制度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确立怎样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则是由每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言之有理即可,任意两点4分)53.(12分)(1)特点:取材于宗教故事,(1分)突出了人文主义的特征。

(2分)(2)二者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产物;(2分)前者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后者则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

(3分)(3)作者认为宗教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宪政)的发展,而文艺复兴则相反。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4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4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4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查时间:110分钟考查内容:全部(除中国现代))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东周时期,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上,周王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周王朝)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

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

”依据作者的观点,周天子的名号能够存在到战国时期是因为A.中国统一民族的逐渐形成B.封建礼教力量的作用C.诸侯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D.周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2.中国古代某朝皇帝诏书中写道:“不期任非其人,丞相汪广洋、御史大夫陈宁昼夜淫昏……因是发露,人各伏诛。

特诏天下罢中书,广都府,升六部……”该皇帝为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3.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

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

这说明A.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 B.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C.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 D.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4.范蠡曾是吴越争霸时期越国的谋臣,后来弃官经商,后世商人尊他为商祖、经营之神。

他仗义疏财,从事各种公益事业,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人的楷模。

下列情景范蠡可能经历的是A.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凭借棉布生意一次赚了上万两白银C.商品交换时使用纸币D.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5.《易经》曰:“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6.《明太祖宝训》指出,“我国家赋税制度已有定制,樽节拥堵,自有余饶。

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

山西省高二上学期历史10月月试卷

山西省高二上学期历史10月月试卷

山西省高二上学期历史10月月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4题;共48分)1. (2分) (2017高一上·南郑期中) 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统治。

这反映了当时()A . 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 . 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C . 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D . 分封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2. (2分) (2015高一上·周口期中)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 . 分封制和郡县制B .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C . 分封制和宗法制D . 宗法制和郡县制3. (2分) (2019高一上·大名月考) 元代曾在西南和中南民族地区实行“以土官治土民”的自治制度。

明清改为直接委派流官管理,即“改土归流”。

该变化表明()A . 君主专制体制定型B . 中央对全局管控加强C . 国家重视边疆开发D . 民族自治模式的形成4. (2分) (2017高一下·宾阳月考)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

这[FENXI 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A . 贵族政治体劁+铁犁牛拼+庄园经济B . 官僚政治体制+铁质农具+小农经济C . 垂直管理体制+男耕女织+城市商业D . 分封制度体系+精耕细作+重农抑商5. (2分) (2020高一下·吉林期末) 在16—18世纪二百年间,黑奴贸易非常盛行于各大洲之间,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

材料说明()A .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 . 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C . 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日益连成一个整体D . 黑奴贸易造成非洲人口大量锐减6. (2分) (2019高一下·合肥期中)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B . 佛教的广泛传播C . 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 .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7. (2分) (2017高一上·仙桃月考) 《后汉书·袁闳传》中记载:“(闳)服阙(即母死服丧),累征聘举召,皆不应。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习题2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习题2

2015级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40个小题,每题分,共60分)1.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大体上不同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B.文化统一与政治统一之趋势不相上下C.争霸战争增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交流D.文化发展呈现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的局面2.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腕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入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

材料中的“三系”别离是( )A.法家、儒家、道家 B.法家、墨家、道家C.法家、墨家、儒家 D.道家、儒家、墨家3.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

”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D.“一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4.先秦某思想家主张“隆礼”、“重法”,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该思想家是( ) 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5.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主张与所属学派,其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墨家B.“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道家C.“不期修古,非法常可”——法家D.“兼相爱,交相利”——墨家6.由《史记》及孔子的第51代孙所撰《孔氏祖庭广记》都可推断: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这已成定论。

但据新近发掘出的汉代海昏侯墓葬中的一块屏风记载推算,孔子生于前566年。

对此,熟悉正确的是(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靠得住B.史学研究要开放包容、重视新材料C.历史记载都须通过考古发现证明D.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的真相7.《淮南子》载:“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山西大学附中2013——2014学年高二年级(下)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查时间:90分钟考查内容:20世纪下半期的历史)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57分)1.有学者如此评价二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的一项举措:“美国统治当局似乎找到了一种途径,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

一箭双雕,成了真正的受益者。

”这项“一箭双雕”的举措是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提出“杜鲁门主义”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建立“北约”组织2.牛仔裤是发明于美国西海岸的一种工装裤。

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整个“冷战”时期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

“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的原因可能是①美苏冷战重点转向经济领域②苏联忽视消费品的生产③“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④苏联体制束缚,技术落后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有学者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4.2011年12月,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朝鲜半岛局势扑朔迷离,而源自2000年的朝韩离散家属互访活动,有利于半岛局势的缓和,令世人瞩目。

下列说的最准确的是A.朝鲜分裂根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B.亲人的离散是两极世界下的悲剧C.家属的重逢是由于美苏冲突的结束D.两极格局解体推动朝鲜半岛局势缓和5.某条约有如下内容:“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

……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北大西洋公约》 B.《华沙条约》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6.曾任“联合国军”司令官的美国将领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模块诊断试题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模块诊断试题

山西省山西高校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模块诊断试题考查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考查内容:必修三第一、二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商代具有恐怖威慑、狞厉神奇力气的兽面纹处于青铜礼器纹饰的中心,但到西周中晚期后,困难的兽面纹变得浑朴简小,由器物的主体退居到器物的足部,仅为附饰。

春秋战国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兽面纹的变更主要反映出先秦A.礼器纹饰功能的质变 B.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C.民众审美标准的嬗变 D.青铜礼器偏重好用功能2.经筵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帝王教化制度,在经筵上,儒家学者对帝王宣讲儒家经义,以此“正帝德”,规范皇帝思想。

康熙皇帝将经筵程序改革,变成先由皇帝“御讲”,在皇帝阐述自己的理论后,群臣磕头称颂,然后才由大臣主讲经义。

经筵的转变,体现了A.皇帝与士大夫争夺经义说明权 B.皇帝借助宗教权威强化权力C.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质疑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石窟风气盛行。

其中闻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

这些石窟中的佛像无论何种形象,很多都身着汉族形式的衣饰。

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北方经济地位上升 B.儒学正统地位丢失C.三教思想趋于融合 D.中外文化交融增加4.《尚书》等文献中谈天时几乎总是与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而孔子谈天时几乎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孔子给天命给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

这说明孔子思想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B.强调以民为本C.否定了天子的权威 D.主见克已复礼5.东汉时,私人办学成为重要的人才培育模式。

东汉私学教授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教学模式上讲求“家法”,“传父业”“传家学”渐渐成为普遍现象。

以上现象A.说明选官标准发生重大变更 B.促进豪强地主世族化C.促使寒族士人崛起主导教化 D.推动儒家学说思辨化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儒家思想取得成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折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山西省山大附中14—15学年上学期高二10月月考历史(无答案)

山西省山大附中14—15学年上学期高二10月月考历史(无答案)

山西大学附中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10月月考试题历史试题(考查时间:60分钟;内容: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和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周文王曾告诫武王:“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这说明①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②周人开始关注天人关系③两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④荀子思想受到统治者重视A.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③④2. 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为仁”,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够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象神一样生活。

”这说明两位先哲都A.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B.要求制定完善法律C.追求社会民主平等D.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3.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

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

这表明当时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局面4. 《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的权利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5. 顾炎武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

……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

”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A.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B.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D.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6.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C.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7.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山西省山大附中1415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历史

山西省山大附中1415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历史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考查时间:90分钟;内容:必修三;)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

”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2.《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为本欤。

”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A.人性本善B.血缘远近C.宗法等级D.君臣尊卑3.“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上述材料揭示的主旨是A.三纲五常B.家国同构C.社会起源D.君主专制4.《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的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这说明《诗经》A.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5.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A.清静无为B.兼爱非攻C.仁政治国D.以德治民6.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7.王夫之认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与此相似的社会历史观是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克己复礼,渐有文教”C.“制天命而用之”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8.康熙年间,我国开始系统地大规模地开展全国性的地图三角测量,绘制《皇舆全图》时,吸取了欧洲制图理论中考虑大地是球面的优点,实测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而且还采用了地图投影方法。

高二上册历史十月月考文科试卷附加答案.doc

高二上册历史十月月考文科试卷附加答案.doc

高二上册历史十月月考文科试卷附加答案A.所持道德观与价值观完全相反B.都符合统治阶级治国的现实需要C.都强调加强个人修养的重要性D.两者的思想后来都成为正统思想14.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指出:在理想的社会中,就像在一个好的灵魂中一样,每一部分都要遵循正确的等级,他把社会中的人划分为三个等级,最上面的是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第2等级是御国御侮的战士,第3等级是劳动者。

由此可见,柏拉图A.重视人的理性和道德B.坚持思想自由至上的原则C.崇尚怀疑主义的精神D.吸收孔子等级有序的观点15.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之为“发现的时代”,是一个“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导致“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和运用B.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C.天主教的传播和发展D. 人们追求世俗生活的享乐16.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古希腊人文主义相比,其主要不同是①强调人性②以资本主义萌芽为基础③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④倡导人的发现和解放A.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17.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 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C.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18.“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

”为此,西欧掀起了A.文艺复兴运动B.宗教改革运动C.启蒙运动D.工人运动19.康德说:“Sapere aude!……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其中“Sapere aude!”的含义可能是A.“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 B.“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C.“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D.“信仰上帝即可得救”20.下列历史现象,能够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是A.宗教画中的圣母表情呆板、冷漠B.欧洲流行窄农,服装突出人体美C.甲国古代妇女以“三寸金莲”为美D.程颐提倡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21.孔多塞所著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在评价中国的四大发明时说:“铁盔铁甲、几乎是无懈可击的骑术、使用长矛、长枪或刀剑,——这种贵族对平民所具有的优势终于全部都消逝了;而摧毁对人类的自由的和对他们的真正平等的最后这道障碍的,却是由于最初一眼看去似乎是在威胁着要消灭整个人类的这样一种发明。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10月月考(历史).doc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10月月考(历史).doc

山西大学附中~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内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观察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图中子路等人所侍奉的“圣”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2、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是A.黄帝B.孔子C.老子D.周公3、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其主要表现在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具体化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关系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④“明天人之分”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④4、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其反映的现象是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D.私人办学现象出现5、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上的主张截然对立的思想家是A.孔子与老子B.孟子与荀子C.荀子与韩非子D.荀子与庄子6、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统治最有用的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兵家7、被尊崇为兵学圣典的是A.《吴子》B.《孙子兵法》C.《孙膑兵法》D.《韩非子》8、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基础的是A.儒家思想B.百家争鸣C.诸子百家D.“六经”9、成语“萧规曹随”反映了汉初的施政特点。

“萧规”制定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的思想B.法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黄老之学10、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A.佛教取得统治地位B.儒学出现危机C.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道教的发展11、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12、我国古代的医药学著作中,对人类近代科学影响最大的是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伤寒杂病论》D.《千金方》13、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严以治吏,宽以养民”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工商皆本”14、“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2010-2023历年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月考历史卷

2010-2023历年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月考历史卷

2010-2023历年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月考历史卷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20题)1.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称之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材料中的“三民主义”①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②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③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④是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是A.黄帝B.孔子C.老子D.周公3.“……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

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这是明末都察院官员的一封弹劾疏,其怒而弹劾,显然是因为被弹劾者A.遵循崇实致用忽视气节义理B.倡导婚姻自主违背纲常道义C.挑战正统思想,混淆视听D.鼓吹专制集权不利社会进步4.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其反映的现象是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D.私人办学现象出现5.战国诸子著作中屡见“不夺农时”、“不违农时”的提法,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齐民要术》把“耕田”列为第一卷,却无专篇讨论天时。

《陈旉农书》将“天时之宜”列为第四篇,将“地势之宜”“耕耨之宜”置于其前。

到明清农学著作之中,“人”之主观能动被强调到过去从来没有的高度。

这种变化主要源自于A.天人关系认识深化人本主义觉醒B.生产发展、技术水平进步C.人口剧增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减弱D.农书官方化,科学精神锐减6.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新中国雏形”的产生是因为抗日战争A.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D.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7.《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人民版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人民版

某某大学附中2013-2014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测试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页。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第Ⅰ卷(共140分)一、单项选择题24.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一体系A.形成于周代B.保证了国家税收的稳定C.促进了农民自由流动D.易产生割据势力25. 下表可以说明当时中国A.南方经济稳步发展 B.北方经济发展稳定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南北经济趋于平衡26.“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向’、‘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

”材料表明古代山水画A.属于古典浪漫主义 B.具有唯心主义色彩C.可能受道家思想影响 D.兴盛于宋元时期27.“(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

”这反映了在古希腊A.因为商业平等,所以政治平等B. 经济活动深刻影响了政治理念C.商品交换源于自由平等D. 没有商业贸易,就没有自由平等28、“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

”该思潮应当属于A.人文主义 B.重商主义 C.理性主义 D.自由主义29、1747年,法国作家拉美特利在其发表的《人是机器》中指出,宇宙中没有神,只有运动的物体。

最复杂的物体是人,人是一部自我调节的机器,这部机器的运转全靠燃料。

材料说明A. 科学发展影响深远B.某某神学已被颠覆C.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D.经济发展改变观念30.宪法通过后,某某派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

1877年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某某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

某某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遭到彻底失败后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大学附中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10月月考试题历史试题(考查时间:60分钟;内容: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和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周文王曾告诫武王:“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这说明①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②周人开始关注天人关系③两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④荀子思想受到统治者重视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2. 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为仁”,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够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象神一样生活。

”这说明两位先哲都A.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B.要求制定完善法律C.追求社会民主平等 D.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3.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

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

这表明当时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局面4. 《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的权利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5. 顾炎武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

……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

”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A.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 B.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6.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 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C.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7.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

”这实质上是主张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限制君权 C.民主共和 D.民为邦本8. 中国文化历来注重门楣家风,过去有一幅著名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对联倡导的最基本家风是A.重视与人为善 B.讲究诗礼传家 C.注重勤俭节约 D.传承荣辱观念9.在修养论方面,明代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下列观点,实质上与其相同的是A.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二程:灭私欲则天理明矣C.王夫之:天地之化日新 D.张载: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1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有感于此,顾炎武A.发奋研读孔孟之书 B.号召人们多学程朱理学C.抨击封建专制种种弊端 D.深入实践求真知11.“正是在实学思潮的荡涤下,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理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材料反映出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由明入清儒学发展受挫C.实学-理学-经学是宋至清儒学的发展路径 D.清代学者力图恢复先秦儒学12.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13.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14.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15.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

”李约瑟强调的是A.中国科技文化得益于外来文化 B.中国科技文化具有独立的特质C.中国的文化与科学发展不平衡 D.中国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排斥16.学术界公认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

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17.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朱熹此话的意图是A.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B.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18.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 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19.《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20.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二.材料题(共3小题,共计46分)21.(16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4分)(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4分)(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4分)22.(14分)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生变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

……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

……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

……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着减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却最终还是流行开来”这句话的含义?(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奋起反击”并推动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2分)分析所带来的影响。

(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2分)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公元元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世界总量的26.2%,仅次于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公元1500年,中国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公元1700年,中国的GDP占到世界总量的22.3%,而欧洲占24.9%,中国的GDP大致与整个欧洲相当。

公元1820年,中国的GDP占到世界总量的32.9%,远高于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总和。

1870年,中国的GDP滑落到世界总量的17.2%。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材料二在17、18世纪,中国人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天才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是有高度文明的民族。

但殖民主义者侵入中国以后,中国的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了。

首先是中国因为不强,在信奉优胜劣败的欧洲人眼中,中国不行了……久而久之,欧洲人忘记了他们曾经有一段崇拜中国文化的历史. 而我们中国人也忘记了自己过去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