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唯物论)(2010-2011)讲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唯物论)(2010-2011)讲解

什么是哲学
• 就词义本身而言,哲学即“爱智慧”; • 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 哲学是方法论; •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学习哲学的必要性
•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提高哲学素养,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恩格斯: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 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 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正确地做事情比做正确的事情更重要
哲学同时也是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 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 界观。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 共同性; • 差别性; • 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有各 种各样 的世界 观
世界观的演化轨迹 神话世界观
宗教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神话世界观】
【宗教世界观】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思维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世界的感受和直 观不同。它既不是对于各种现象的简单描述, 也不是人们各种零碎的思想、观点的机械拼凑, 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连贯起来的理论体系。哲 学不仅要提出一定的观点、原理和原则,而且 要对这些观点和原则做出理论的解释,即不仅 要问“是什么”,更要问“为什么”?
哲学即“爱智慧”(philosophy)
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
知识: 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
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知识 能力 素质 智慧
杨叔子:“博于问学,明于睿思, 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大学马原-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2013)

大学马原-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2013)

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每秒600公 里的速度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中疾驰。
太阳正带领着9大行星、66颗卫星、众 多的小行星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银 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
我们的地球正在以每 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 阳旋转。
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 都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 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泰山也在运动变 化之中。100万年 以来,它已经长 高了几百米。 泰山日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
就词意而言, 哲学一词最初是来自古希腊。 古希腊文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是爱智慧的意思。 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 但是了解词意并不是等于揭示了哲学的科学含义。
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 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 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 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 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 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 活动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 ② ③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物质生产实践
人 类 实 践 活 动 的 形 式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性的社会性; 第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22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23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共性: #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把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特点:朴素性、直观性
24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 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 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一观点属于 (单选)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非常有限的范 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便是 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 密切
17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三大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8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
水是万物的始基 “水生万物,万 物复归于水”,
19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 前554和548年之间。泰勒斯出生于希腊繁荣 的港口城市米利都,据说曾游历埃及,跟当 地祭师学习,曾利用日影来测量金字塔的高 度,准确地预测了一次日蚀。
他对天文学亦有研究,确认了小熊座, 被指出其有助于航海事业。同时,他是第一 个将一年的长度修定为365天日的希腊人。 他曾比较准确地估量了太阳和月亮的大小。 20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
火是世界的本原,世 界是一团永恒不息的火, 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 转化为火。
2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出生于公元前 535年,卒于公元前475年。与泰勒斯一样, 赫拉克利特也没有著作传下来,他的著作只 有片断流传下来。通过这些片断我们可以发 现赫拉克利特的文笔比较晦涩,因此,后人 就称赫拉克利特为晦涩哲人。残篇集成: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精心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精心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章精⼼总结第⼀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社会⽣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是统⼀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的内容①、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性的问题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性的,意识是派⽣的、第⼆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唯⼼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性的,物质是派⽣的、第⼆性的哲学属于唯⼼主义②、思维和存在的同⼀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哲学上属于认识论的问题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3)、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主义(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不是哲学的全部问题。

世界存在的状态: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盾。

形⽽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的,静⽌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盾的存在。

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中,⼜交织着辩证法和形⽽上学的对⽴。

辩证法和形⽽上学的对⽴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

2、世界的本质问题上⼀元论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1)、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性问题①⼀元论:承认世界的统⼀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个共同的本质和本原,这种哲学就是⼀元论唯⼼主义⼀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于精神。

主观唯⼼主义:把⼈的主观精神(⼈的感觉、经验、⼼等)夸⼤为唯⼀的实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联系—相互作用—运动—变化
上升或前进 — 发展
下降或后退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 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旧事物则不符合事 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成长起来的, 它否定了旧事物消极的东西,保留了其积极的 因素,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因此新事物优越于 旧事物。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 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 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物质是标志客 观实在的哲学 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 们的感觉而存 在,为我们的 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第一,揭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 立存在的。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肯定了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同不 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指出了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科学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 概念的关系,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 性。
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 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设想不运动的物 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运 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设想无物 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2020/3/16
否认矛盾的观点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辩证法
联系 发展
三条基本规律 对 立 统
五对基本范畴 一
2020/3/16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2、对立统一是事物





2020/3/16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为什么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系统、理论、自觉 一般世界观 零散、经验、自发
2020/3/16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是怎样被明确的
③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一,什么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盾 的 普
从空间上看 无处不在 从时间上看 无时不有
事物的共性 绝对


2020/3/16
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事物
盾 从空间上看 矛盾

方面 事物的个性 相对

事物
殊 从时间上看 过程

阶段
2020/3/16
2020/3/16
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思维——文化

社会——政治
自然——经济
2020/3/16
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课第一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课第一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3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 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 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 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4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
(1)哲学对象上的革命: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培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6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为某种原初物质,如水、 气、火、风等,它们坚持了物质统一性 的正确立场,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具有朴 素辩证法的成份,但普遍存在直观性的 缺点并缺乏科学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7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
义,坚持用原子来解释整个物质世界,把 科学发展与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继承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是世界本原的 思想,吸取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是从 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许多细节方面更加清晰准确了。不过它 同样受到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状况的限制, 存在着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 严重缺陷。
2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 :人只不过是一 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 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人类全部的 尊严就在于思想。(人是靠思想站起来 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哲学源起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形式已有三千年左右 的历史。
“philosophy”一词源于古希腊文 “Philosophia”,表示:“追 求”(philem)“智慧”(sophia),即爱智慧。 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 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 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 作哲学。

马哲原理第一章

马哲原理第一章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形态
个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
部分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原子 共性
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质=客观
物主义物质观
实在性
共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坚持
了坚持了 唯物主义 一元论原 则。
坚持 了可知论, 有力地批 判了不可 知论。
对物
质世界的 多样性作 了最高的 哲学概 括.。
科学是如何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元论





二元论


唯物论 唯心论
物质 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表现:
1.宇宙万物具有共同起源。
宇宙大爆炸假说认为:宇宙起源于150亿 年前原始原子的大爆炸,即宇宙体系不断膨 胀过程,后经历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随 着温度下降,宇宙的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 进一步收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古古代代 德德谟谟克克利利特特
近代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最早提出原子学说:世界 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万物都是由看不见又不可分割 的微小粒子构成,原子有大小和形状不同,但无性质 不同。原子不变化但可运动。他说,我们见到的一切 (岩石和植物,动物和人类,海洋和云彩,月亮和群星) 都是由这些细微和不可分割的粒子构成。原子结合形 成万物,原子分离则万物灭亡。简而言之:原子构成 了整个茫茫宇宙及万物。
唯心主义的视角——“逻辑先在性”
所陈述的并不是物质和意识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而是二者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唯心 主义认为:思维活动是意识对物质的判断,这种判 断取决于意识,因而意识比物质更优先存在。例如: 一个人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X光片对他来说只不过 是一张黑白相间的图片,而不具有任何诊断价值。同 样,如你要欣赏音乐,你就要有能够欣赏音乐的素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一章

(2)、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观中的贯彻
•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有了社会存在,才有了社会意识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 回答,社会历史观可划分为: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
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 决定社会存在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文献参阅
• 1.俞吾金: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7年第2期 。 • 2.邓晓芒: 重审哲学基本问题, 《开放时代》2002年第 2期。 • 3.李文阁:我们还可以在什么层面上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动态,2006年第12期。
(二)、 物质的客观实 在性
点评:世界观能影响人生
• • • • • • • • 人对世界外物有不同的感悟, 会对人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有什么样的人生,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结论: 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统一。
(1)哲学基本问题的 含义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 —— 恩格斯

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内容
•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 • 其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不 同派别: • 第一问题划分了: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 第二问题划分了: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之《系辞》 • 一以贯之谓之道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 识对物质具有能动 的反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目的性、计划性——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根据实践的需要, 带有一定的主观目的和要求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预定 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 的目的性、计划性。 创造性——用思维的方法产生超前的观念,然后在实践中 变理想为现实(对象性)。 自控性——意识、心理活动对人的生理和病理的调节和控 制 例如:心情愉快,延年益寿。身处逆境,容易生病。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
原始的部落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 界 观
世界观
哲学
世界观
理论化
哲学
系统化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 世界的总体看法和 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 改造世界的所遵循 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 方法论。
世界观
方法论
哲学既是世界 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朴素的、自发的、零散的、 不系统 (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人人都有
荀 子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 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 的可能性。
"人们只能认识由于思维形式的作 用而形成的现象,却无法超越现象 认识事物的本质。"
“有两件事情我愈是思 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 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 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 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 证:上帝在我头顶,亦 在我心中。”
区别
自觉的、系统化的、理论化 (哲学)并非人人都有
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 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事物和现象: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动物的本能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马克思: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最后,实践是物质对象性的活动。 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3)发展的过程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发展 和转化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过程: 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 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b.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 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基本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动力、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 (状况) 否定之否定规律。(道路) 五对范畴: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 可能和现实。等等。 四对辨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
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 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 状态。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②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静止则是有条 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时空观。
①时间和空间。 A.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B.空间是指运动的物质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 ②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关系.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存在方式。形而上学观点。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 物质是时间空间的载体。唯心主义观点。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 哲学的旨趣:探求人类思想的“原点”——支配 万物存在的最终根据和最高法则;为人生提供精 神支撑——以生命的意义为“终极关怀”。
back
1.哲学的一般特点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2)哲学是概括各门具体知识的学问
(3)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 思考:哲学和宗教都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方式,都有 世界观的意义,那么两者的根本区别何在?
康德(I.Kant) 1724—1804
康德从知识的形式入手,把科学命题归结为:先天的综合判断。 这种判断既有经验内容,能够给人以新知,又具有普遍必然性。 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就转化为先天的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他认为这种判断之可能的条件有二:外部客体的作用 和主体先天的能力。前者提供判断的质料,后者提供判断 的形式。主体先天的能力依次表现为三种形式:
方法论
表现一定的世界观
back
(2)哲学是概括各门具体知识的学问
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思维科学
物理、化学、生物… 经济学、法学、历史学… 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
★ 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知识门类: ①哲学着眼于世界总体,具体科学着眼于世界某一特
定领域; ②哲学提供普遍性认识,具体科学提供特殊性认识。
▲原子论把物质形态说提升为物质结构说
back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克洛
back
#.不可知论示例——休谟
坚持彻底经验论的原则:人心中的一切思想观念
都来思自想于活感动觉背经后验有,无又精超神不实出体经—验—的心范灵围(;自我)?不 感觉经验背后的原因——物质实体是否存在? 可
世界万物之外有无全能的实体——上帝?
❖ 参考书:1.孙正聿:《哲学概论》(辽宁) 2.罗素(英):《西方哲学史》(商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对未知的条件,也应假定其存在,为认识 的发展保留空间。它一旦被认识,原来的 抽象联系就可以向具体联系转化。
蝴蝶效应
联系的多样性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联系和运动
事物在联系中运动,在运动中联系。
联系本身就是运动,因为事物的相互联系 必然对事物的存在造成某种改变。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征
客观性 相互性 (微观) 条件性 多样性
网络性 (中介)
总体性,普遍性 (宏观)
联系的条件性
两个事物能否联系,取决于特定的条件。
有的条件已知,有的未知,已知的是对人 有现实意义的,由此产生的联系是具体的, 可把握的。
其实,这个前提乃是人对必然和自由 的关系的追问。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 题实际上是必然和自由的关系问题在哲学 上最抽象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 定意识,并不仅是对一个事实的说明,而且 是要使人类在把握必然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自 由。
物质是什么?
古希腊人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 质,以为世界由某种具体的物质构成。
人类实践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人类制造工具、改造世界、建立新的主 客体关系是为了满足自己需求。
那么为什么非要制造工具、改造世界、 建立新的主客体关系才能满足需求?因为 人的需求是开放的,永不满足的。
人有某种需求要以意识到自身的匮乏为 前提。
黑猩猩的意识水平究竟如何?
观察和实验表明,动物并非没有意识,所 谓“动物无意识”只是人类唯我独尊的偏见。
钟慢效应,表明物质、运动、时间、空间 之间的关系复杂性超出我们的想象。 社会的物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物质” 理解为自然界 中一种或几种 具体的物质形 态,如水、火、 气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 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 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 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 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 质的共同属性。
问题,即存在是否可以被思维所认 识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 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 基础。
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 把哲学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据对基 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物质
谁是本原?
精神
思维
是否可知?
存在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 的本原,坚持物质第 一性;精神是物质的 产物或表现。
如何理解“客观实在性” 第一,物质与意识相比只有一个特性,
即客观实在性;
第二,客观实在性是指物质不依赖人 的意识而存在,一是物质独立于意识; (自然界)二是物质既离不开意识,又 制约着意识。(人类社会)
作为客观实在,物质既包括一 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也包括可 以从感觉上感知的感性活动即。
自然事物
背景材料
至善原则 超我
现实原则 自我
快乐原则
本我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图
背景材料
男女阴影: 阿妮玛与阿 尼姆斯
自身
面具
自我
个体潜意识(情结)
集体潜意识(原型)
荣格的人格结构图
荣格理论的人格结构 由三部分组成
1:意识自我(conscious ego) 自我就是我们所能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如思 维、记忆、情绪和知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 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 和根本观点,方法论 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 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 一的。
(3)意识的结构
◆ 从意识的具体内容看,意识是知、情、意 的统一。 ◆ 从意识的自觉程度看,意识可以分为潜意 识和显意识。 ◆ 从意识的发展角度看,意识可以分为传统 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 ◆ 从意识活动的指向看,意识可以分为对象 意识和自我意识。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猪孩、狼孩 安娜 伊莎贝尔◆ 猪孩结婚生子了◆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
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
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就是
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 “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 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 的属性概括起来”。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
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 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第一信号系统的科学实验 示条甫俄 意件洛国 图反夫科 射的学 实经家 验典巴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第一信号系统的科学实验 射纳美 实的国 验操科 示作学 意条家 图件斯 ◆ 反金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两种信号系统的比较
反映内容 反映形式 反映主体 第一信号系统 具体刺激 感性反映 动物、人类 第二信号系统 语言文字 理性反映 人类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 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 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 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 发展。
(2)意识的本质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
动物只对第一信号系统做出反映,人 类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意识 活动。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 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 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唯物主 义哲学三个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 神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哲学分为客观唯心 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 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物质
实践活动2.意识及其本质( 1 )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意识起源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由自然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 应性;
由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产生。◆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 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2:个人无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 包括一切在个人经历中曾经被意识到但 又被压抑和遗忘,或者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意识印象的那些属于阈下知觉的东西,
类似“前意识”情结(complex):富于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和思想.无意识情结 占用了大量心理能量,干扰正常活动和记忆, 影响心理发展 证明:“语词联想测验” , 情结指示词, 情结越强, 异常反应越大.
3: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 是Jung理论的核心.它是自远古以来祖先 经验的储存,每个民族成员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原始意念是由遗传而来 的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倾向性.每个时代中的每个成员都经历过的经验,如出生、 死亡、太阳、母亲等都有相应的原始意象,并且代代相传,决定人的反应倾向 性。
荀 子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 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 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休谟
康德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 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 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科学家发现大脑存在自私开关 可抑制自私冲动◆
案例教学:
小王(女)结婚了,生活得既甜蜜又 幸福。但有一件事让她非常困惑:她做 梦时反复梦见一个男性朋友。
问题:猜测一下为什么?
第二,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第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 式上是主观的;
第二,意识存在着主观差别,但有其 客观根源;
第三,意识存在着主观特征,但有其 客观基础。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 的世界观。
理论化
世界观
哲学
系统化
2.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提出哲学 基本问题,他认为: “全部哲学,特别是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 本问题,是思维与存 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 本问题
主要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
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