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国家精品课标准
国家精品课标准
国家精品课程的标准包括以下方面:
1.一流教师队伍:国家精品课程需要具备一流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技能,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2.一流教学内容: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具备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规范性,能够反映学科前沿和职业教育的特点。
3.一流教学方法:国家精品课程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4.一流教材:国家精品课程需要使用一流的教材,这些教材能够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5.一流教学管理:国家精品课程需要具备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价、学生管理等方面,以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此外,国家精品课程还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示范性:国家精品课程应该是同类课程中的典范,具有示范性和引领作用。
2.共享性:国家精品课程应该具备共享性,能够通过网络平台等途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3.持续性:国家精品课程应该具备持续性的特点,能够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4.创新性:国家精品课程应该具备创新性,能够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
法,以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之,国家精品课程的标准是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高示范性、高共享性、高持续性和高创新性。
对《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变化的分析与思考
20 0 1年 , 育 部 出 台 了《 于 加 强 高 等 学 校 本 教 关 科 教学 工作 提高 教学 质量 的若 干 意见 》 4号 文 件 ) ( ,
随着 先进 教 育 思想 的传 播 和教 育 实 践 的深 入 , 作为 评选 精 品 课 程 衡 量 标 准 的 “ 审 指 标 ” 在 逐 评 也
级 精 品课 程 , 中包 括 本 科 类 、 职 高专 类 院 校 课 程 。2 0 也 0 7年 1号 文 件 的 出台 , 志 着 中 央 财 政 将 投 资 2 标 5亿 , 始 启 动 开
指标 由往年 的单 一指 标体 系变 化 为分 别针 对 本科 和 高职 院校 的精 品课程 评 审体 系 。并 且 本科 类 精 品课
《 国家精 品课程 评 审指标体 系》 的变 化 及 趋 势 分 析
、
( ) 评审指标说明》 一 《 稳中有变
历年来 , 品课 程 的评 审 指标 说 明在 内容 上 基 精
一
立 起各 门类 、 专 业 的 校 、 、 家三 级 精 品课 程 体 本 保 持稳定 , 在个 别项 目上 略有 变化 。 各 省 国 但 系 。2 0 03~20 07年 , 有 177门课 程 被 评 为 国家 共 2 是 理论 依据有 所 变化 。 自 20 07年 开始 , 审 评
收 稿 日期 :00一 l一1 21 O 5
作者简介 : 李
彦 (9 4一) 女 , 18 , 河南新 乡人 , 助教 , 士 , 硕 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研究 。
李
彦 : 精 品课 程评审指标体 系》 对《 变化 的分析 与思考
第 6期
7 %和 3 % ; 20 0 0 从 07年 开始 至今 , 两 部 分 的分 值 见 对课 程 建设 的重 要 作用 。 这 比例变 为 了 8 % 和 2 % , 也体 现 了国家 在关 注课 0 0 这 第五 , 为 单 列 出来 的 特 色 指 标 “ 程 特 色 ” 作 课 , 其 内涵基 本 是 在 逐 年 变化 的 。2 0 0 3年 “ 程 特 色 ” 课 程 特色 和政 策支持 的同 时 , 越来 越 重 视教 学 队伍 、 教 申报单 位所 报特 色 ” 而 20 ; 06年就增 学 内容 、 教学 条件 、 学方 法与 手段 以及 教 学效 果 等 的打 分依 据 为“ 教 加 为 “ 报 特 色 ” “ 在 学 校 鼓 励 政 策得 力 ” 个 所 和 所 两 内容 支撑 起来 的、 程 内在 的综 合质 量 。 课 方 面 ;0 7年在 上 一年 的 基 础上 , 20 又增 加 了 “ 程 创 课 第三个 变 化 是 “ 心 指 标 ” 一 内 容 的 取 消 。 核 这 这一 要求 ;08年 , 辐射 共 享 措施 有力 , 来 20 “ 未 仅 2 0 一年 在评 审指 标 中提 出 了“ 0 3年 核心 指标 ”要 新 点 ” , 也成 为 了 该 内涵 的 内容 之 一 。这 些 求“ 国家 精 品课 程 各 核 心 指 标 得 分 均 应 在 C 以上 建 设计 划可 行 ” 变 化都 充分 体 现 了评 审指标 是 将 “ 量评 价 ” “ 定 与 定 ( 含 C) , 不 ” 而从 20 04年 开 始 就 取 消 了该 项 要 求 。 相结 合 的评 价体 系 , 不仅 要建 设有 特 色 的课 这对 高校在 建设 精 品课 程 时必 须从 各方 面下 功 夫 而 性 评价 ” 程, 而且 要用 发展 的眼光 看 问题 , 课程 的价 值发 挥 将 不是 以偏 概全 、 仅重 视某 几 项指 标做 出导 向。 到最 大 、 最好 。 ( ) 审 指标 项略 有变 化 二 评 《 国家精 品 课 程 评 审 指 标 》的 一 级 指 标 分 为 教 学 队伍 、 学 内容 、 学条 件 、 学方 法 与 手段 、 学 教 教 教 教 效 果 和课程 特 色 六 大项 , 中前 五 项 是 综 合 评 审 内 其 容 , 分 为 1 0分 , 总 0 最后 一 项 “ 程 特 色 ” 1 0分 。 课 占 0
精品课程评估指标
附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评审标准分值(Mi)评价等级(Ki)A B C D E1.00.80.60.40.2教学队伍20分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教师风范、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师德好,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
与行业企业联系密切,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项目,成效明显,并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
8分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配置与中青年教师培养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敬业爱生、团结协作精神好。
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和有行业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的要求;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有适当比例的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
4分1-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教研、教改活动与教学成果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发表了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有省厅(市)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及成果。
8分24分2-1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1]课程定位和设计课程定位准确,设计理念先进,课程目标明确。
课程内容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规律。
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前导、后续课程衔接得设计理念与思路,以12分2-2教学内容组织12分务,教、学、做结合,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20分3-1教学设计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能够根据课程内容8分3-2教学方法12分3-3教学手段4-1教材及相6分教学条件20分关资料料建设选用先进、适用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有齐全的实训实习项目和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符合课程设计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养培养的课程标准。
国家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一、课程简介国家级精品课程是指由教育部认定的一种具有较高教学质量和较高社会效益的课程。
这类课程通过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其建设项目的评审和验收,成为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特点1. 教学内容精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多轮的筛选和评审,确保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教学实用性。
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反映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前沿。
2. 教学方法创新国家级精品课程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
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评价体系科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这种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评价方法多样化,包括考试、作业、实验报告、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
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1. 课程申报高校教师和教务处根据自身教学资源、学科特长和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申报。
申报时需要提供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资源等材料。
2. 课程评审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
评审主要从课程内容的学术价值、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学生评价和教师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予建设意见和建议。
3. 课程建设根据评审结果,高校进行课程建设。
教师根据评审意见修改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准备教学用的课件、教材和实验设备。
同时,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4. 教学效果评估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进行周期性的教学效果评估。
评估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等。
评估结果将作为课程建设和改进的参考依据。
四、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意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供了不断提升的机会。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及申报策略研究
、
国 家 精 品 课 程 评 审 指 标 率都 有着 重要 的意义 。 3“ . 主要观 测点 ” 加 具 体 。 “ 学 内容 ” 更 教 的
分 析
通过对 20 —09年《 0 3 20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 标体 系》 的分析 , 现 各 年 的评 审 说 明 、 发 主要 观 测
第 9卷 第 2期
21 0 0年 6月
浙 江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社会 科 学版 ) J U N LO H J N NV R IYO E H 0 O Y S CA C N E 0 R A F EI GU IE ST FT C N L G (O ILS I C ) Z A E
年又 增加 了 “ 射 与 共 享 ” 辐 。二 级 指 标 中 除原 有 的教 学 方 法 和 教 学 手 段 外 , 0 6年 以后 增 加 了 20 “ 教学 设计 ” 相 应地 也有 其 主 要 观测 点 和 评价 标 ,
征求意见稿》 采用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 , , 严格评 比申报课程 , 以推动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 促进教 育 教学 质量 提高 。
V 1 9 No 2 o. .
Jn 0 0 u e2 1
文章编 号 :0 6 4 0 ( 0 0 0 — 1 3 0 10 — 3 3 2 1 ) 2 0 4 — 5
国家精 品课 程 评 审指 标 体 系及 申报 策 略研 究
朱 婷 戴 光麟 ,
( . 江工业大学 办公室 , 1浙 浙江 杭 州 30 3 ; . 10 2 2 浙江工业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 浙江 杭州 3 0 2 ) 10 3
作者简介 : 婷 ( 97 ) 女 , 江安吉人 , 朱 17 - , 浙 助理研究员 , , 硕士 从事 高等教育研究 ; 戴光麟 (9 9 ) 男 , 江宁波人 , 师 , 17 - , 浙 讲 硕士 , 从 事高等教育研究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
附件4: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2013年本科)一、评审指标说明1.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 6号)、《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 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 2号)精神制定。
2.本次评审对象为原国家精品课程,且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完成转型升级。
课程的基本要求为适合网络共享及网上公开使用,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3.此次评审的审阅材料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本科)》以及评审系统中的所有课程资源。
4. 评审指标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审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包括否决性指标、评分指标和专家评审意见三部分。
5. 10项否决性指标逐项评审后,评审对象若出现其中任一情况,即判定为不合格,不再继续评审;评分指标总分计算:M = ∑K i M j,其中K i为评分等级系数,优、良、中、差的系数分别为1.0、0.8、0.4、0,M j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专家评审意见为对评审对象的总体评价及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建议。
二、评审指标1.否决性指标序号否决性指标1 不属于原国家精品课程基础上升级改造的课程2 主要授课对象不是本科学生3 本课程未在本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4 课程负责人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 无课程负责人讲授本课程的授课录像6 承诺免费共享的教学大纲、教案或演示文稿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基本资源未全部上传至评审平台。
7 课程内容存在思想性、导向性或严重的科学性等问题。
8 课程中有涉及国家安全、保密及其他不适合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
9 课程资源存在较为严重的知识产权问题。
10 申报材料造假注:如评审专家判定评审对象存在以上情况,须分别针对出现的情况写明具体出处。
2.评分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测点及描述分值评分等级优良中差课程建设团队14 分1-1课程负责人具有良好师德,学术造诣深厚;负责本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鲜明,教学成果显著。
从2006~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演变展望精品课程建设走向
从2006---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演变展望精品课程建设走向◆李群英【撼要l国家精茹课程译审糖标体系是弹期精品课程的重要谈捂,对精品课稔的建设起导向和规范诈弼。
本文在蟹2006--2008牟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部2007书1号文件,提出基于评审指标体系导向下的精茹课程建设展颦和启示。
【关键溺】耪品瀑程译审糖褥精茹潺程建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教育部采取切实有效的描施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课程建设是其中一个鬟要组成部分,宅旨在以现代他的教弯信意技术手段将精晶课程的榴关两骞主霹荠免费辩藏,缓实瑗後质教学资滁共享,遂两搓麓高等教弯教学质擞。
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评判申报课稷是否具有精品课程“五个一滚“标准的重要像攮,对穗晶渫程的认识帮建设起导自秘援范{蕈用,嚣魏。
详绷分析}乏较和戮究2006—2008年这三年来的稽品课程评窜指标体系,利于我们全面解读指标内涵,正确把握国家精晶课程政策的变化,及时调蹩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探索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建设路径的范技。
一、2006—2∞8年藿家壤菇瀑程译窜豢拣钵系戆毙较分辑1.基本构成部分有3个地方发生变纯精品课程指标体系由评审指标说明和评审指标及内涵构成,纵观这三年评审指标体系的构成。
在总体保持稳定的黼时,在评审掇标说明、指标数曩、诗套方式等量隽嚣发生交纯。
评审指标说明是对评审攒标高度理论概括,在指标说明第三点上.2007年以后的指标均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谍程的整合,科学地指出了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一切教学孚段豹疲羯都是麓了燮好逢§羲务手教学。
在据拣数量的设诗上,5个一缀籀拣和1个特色及政策支持数量不变,15个二级指标和15个观测点在2008年相应减为14个。
精品课程计分采用百分制,评审总分由综合评审和特色及放策支持嚣部分缀藏,其中缘含圣孚事由教学酞伍、教学两骞、教学条传、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栗等5个一级指标缀成。
从课程评价模式理论看我国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建构
者依据某 种教育理念 、 课程思 想或特定 的评价 目 类; 第五 , 将分类评价结果写成正式报告 , 在此基础 的 , 过选 取 一种 或几 种评 价 途径 建立 起 相对 完 整 上对方案作出全面判断。 通 的评价体系 , 从而形成 了特定 的评价模式 。 目前 , 随着时代的变迁 , 我国关于国外课程评价模式 比较有代表性的课程评价模 式主要有三种 : 目标达 的认识也 由最初 的只了解泰勒 的 目标评价模式 发 成模式 、 差别模式 、 回应模式口 。 展 到现在 的了解和使用多种 评价模式 ; 由只重视 “ 学” 科 的定量 分析 , 展 到现 在定 量 与定性 并 重 的 发 目标达成模式是以泰勒的课程理论为依据 , 围 绕 目标 达 成 而建 构 的一 种评 价 模 式 , 包括 : 立 目 建 状况。其原 因“ 主要缘于解决我国课程评价改革中 如在具体 的实施 过程 中, 存在着 的和 目标 ; 目标 分 为 较 细 的类 目; 把 以行 为 名 词 表 出现的实际问题 , 述 目标 ; 确定能表现 目标达成程度的具体场景 ; 选 简单化或只追求数量等的弊端 。 ”
2 1 年第 1 期 01 6 第 3 卷 2 总 60 5 期
职业技术教育
VOC I AT ONAL AND TECHNI CAL EDUCAT1 0N
2003—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变化与趋势分析
(0 8年 减 少 为 1 20 4个 ) 要观 测点 , 占不 同权 重 , 与提升 主 各 更加注 重教 学理念 的 先进与 否及 精品课 程建
合计 10分 。 0
( )0 3 2 0 二 2 0 - 0 8年评估 指标体 系的 变化
设过 程 的完整性 , 而 才能为精 品课 程建 设效 果 的发 从
一
38一
维普资讯
2 8 OO
… 一
一
。、
。
一
~
一
~
持” 指标 ,0 5年 开 始 增 加 , 精 品 课 程 建 设 有 了制 到 l 。这 本身 也体现 . 法 和 手段 是不能 明显分 20 使 0分 了方 开的. 使得 我 们在 精品 课程 的建 设 中更注 重 手段 和方 度 上的保 证 以让 各 项政 策 落 到实 处 ,0 8年在 特 可 20 色及 政 策 支持 指 标 中增 加 “ 射 共 享 措施 有 力 , 辐 未来 法 的融 合和 配 合 。“ 教学 条 件 ” 指标 所 占权 重从 2 0 03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变化研究
为 了 提 高 高 校 教 学 质 量 ,教 育 部 把 “ 品 课 程 建 设 ” 精
作 为 重 要 应对 举 措 ,于 2 0 0 3年 4月 下 发 《 育 部 关 于 启 动 教
(0 8年 、2 0 年 减 少 为 1 ) 主 要 观 测 点 ,各 占 不 同 权 20 09 4个
重 ,合 计 1 0分 。 0
・ 基金 项 目:本 文 为 2 0 08年 吉林 省 教 育厅 高等 教 育教 学 研 究 重 点 资 助课 题 《 评 、管 、建 、 导” 四结 合 教 学 管理 系统 “
20 0 8年 ,已评 审 出 国 家 精 品 课 程 2 1 3门 ,并 形 成 了 国 家 9
— —
1 .指 标 构 成
一
是 从 有 到 无 :2 0 0 3年 把 部 分 指 标 规 定 为 核 心 指 标 ,
并 要 求 各 核 心 指 标 得 分 均 应 在 C 以上 ( 含 C , 自 2 0 不 ) 04
教 学 内容组 织 与 安 排 、 践 教 学 ;教 学 条 件 包 括 教 材 及 相
关 资 料 、 实践 教 学 条 件 、网 络 教 学 环 境 ;教 学 方 法 与 手 段 包 括 教学 设 计 、教 学 方 法 、教 学 手 段 ;教 学 效 果 包 括 同 行
及 校 内督 导 组 评 价 、学生 评 教 、录 像 资 料评 价 ) 以及 1 6个
教 学 条 件 、教 学 方 法 与 手 段 、教 学 效 果 ) 5个 二 级 指 标 、1
计”与 “ 实验 课 程 内 容 设 计 ” 而 统 一 使 用 “ 程 内 容 设 , 课 计 ” 观测 点 ,使 得 课 程 内 容 设 计 评 审 的 角 度 更 为 宏 观 ,体 现 了 整体 性 和融 合 性 的 特 点 。
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及评审常识
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及评审常识时间:2005-2-6 20:13:01 作者:教务处点击:70“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是教材建设。
五是实验建设。
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六是机制建设。
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期间由于爆发非典疫情而延缓了一段时间,但随着全国取得抗非斗争的胜利,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很快又步入了正规。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行建设,省、自治区、直辖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
教育部在网站上设立“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页,发布与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相关的政策、规定、标准、通知等信息,整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申报阶段,二是评审阶段,三是公布结果阶段。
课程建设与评估指标
特色
及政
策支
持
专家依据《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5-1中所报特色及创新点打分
80分
课程特色是在教学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长期积淀形成的,体现本课程的优质风貌,可体现在课程建设思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等不同层面,对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
4分
1、教学团队结构指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情况及实验教师比例)。
2、高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具有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比例≥70%。还要考察双师结构(即专业教师和职业界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
3、A级高级职称教师授课率应达100%,高级职称比例30-50%。
5-2
学生
评教
学生评价
意见
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结果优良(新增课程根据申报表4-5中所列材料,评估课程根据自评报告第7项材料)。
6分
评价材料包括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5-3
录像
资料
评价
课堂实录
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
6分
整体素质
教师敬业爱岗、责任感强、团队协作精神好;坚持教授为本科生授课。
教师培养
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1-3
教学
改革
与教
学研
究
教研和教改活动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了;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8分
全体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并能提供教学团队开展教研和教改活动的佐证材料。
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标准
学院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指标1.评审指标说明(1)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二轮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通知》(冀教高〔2007〕2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课程建设实际情况制定。
(2)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要以我院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3)精品课程的评审要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确保学生受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重视以下几个问题:①在教学内容体系方面,要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②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
重视网络教学资源(BB教学平台、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和完善,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学功能。
③在教学队伍的建设上,注重课程负责人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教学团队结构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
(4)本方案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审。
指标体系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教学队伍(20分)、教学内容(23分)、教学方法与手段(24分)、教学条件(15分)、教学效果(18分),创新与政策支持(100分)(5)总分计算。
①评估指标按五级评定,即A级、B级、C级、D级、E级,本指标体系只给出A、C两级标准,介于A、C之间为B级,达不到C级为D级或E级。
对二级指标评判,有2个评估要素的必须2个达到A方可评为A;3个评估要素的必须2A、1B方可评为A。
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
附件1: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2010)1、评审说明(1)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神制定。
(2)精品课程评审的依据是《2010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课程教学录像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3)本评审指标采用百分制记分。
其中,一级指标一至六项占总分的9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总分的10%。
评价等级分为五档,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
23附件2:湖南省高职院校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汇总表4附件3:湖南省高职院校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联系人信息表学院(盖章)5附件4:全国2006~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分专业配额表(高职)6附件5: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试行)为进一步做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规范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确定联系人第一条教指委确定1名国家精品课程推荐申报联系人,具体负责精品课程推荐申报的行政联系、组织及材料报送等工作。
请将联系人个人信息报送教育部高教司(本科相关学科教指委报送高教司理工处,高职相关专业教指委报送高教司高职高专处,联系人信息如与上年相同无须再报),其相关信息将在“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上予以公布。
二、组织申报与评选第二条教指委推荐申报的课程必须是省级或校级精品课程,一经推荐,该课程不得另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第三条教指委应根据学科、专业类的特点,制定具有针7对性的评选标准和要求并向社会公布,优先鼓励不同种课程申报,优先推荐体现专业特色与教学改革方向的课程。
第四条教指委须以会议评审或通讯评审的形式遴选产生最终推荐课程,其中会议评审专家人数原则上不少于5人,通讯评审专家人数原则上应为所在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全体成员。
2013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高职)
附件6:2013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高职)一、评审说明1.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制定。
2.评审对象为已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且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完成转型升级的高职课程;本评审指标主要针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评审,公共基础课、人文素质课参照执行。
3.评审依据为《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高职)、网络课程及其教学资源、国家精品课程运行监控统计数据。
4.评审指标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审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包括否决性指标、评分指标和专家评审意见三部分。
5.否决性指标包括6项否决情况,评审对象出现任一情况,即判定为不合格,记为“0”分,不再进行评分;评分指标总分计算:M =∑K i M j,其中K 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E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M j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专家评审意见为对评审对象的总体评价。
二、评审指标1.否决性指标(1)不是国家精品课程,或虽是国家精品课程但未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2)近三年课程负责人未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3)有涉及国家安全、保密及其他不适合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4)课程内容存在思想性、导向性或严重的科学性等问题;(5)存在严重知识产权争议;(6)申报材料造假。
注:如评审专家判定评审对象存在以上情形,须写明具体情况及出处。
2.评分指标及内涵注:(1)课程基本资源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支撑性网络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系统、完整的教学资源保障,能与实际教学条件相结合支撑教学活动,达到本课程教学目标,应包含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习题等;拓展资源是在基本资源基础上,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扩展的自学、培训、进修、检索、科普、交流等内容,体现课程技术特点并向产业领域扩展,如素材库、培训包、工种包、企业案例等。
对《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思考
一
、
引言
自高 校 扩 招 , 国 由精 英 教 育 向 大众 化 教 育 转 我 变 以来 , 学 质 量 问 题 便 引起 了社 会 的普 遍 关 注 。 教
为了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 教育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 其 中“ 品课 程 建设 ” 是 重 要 举 措 之 一 。 自 2 0 精 就 03 年 4月 , 教育部下发 《 教育部 关于启动高等学 校教 学 质量 与教 学 改革 工 程 精 品课 程 建 设 工作 的通 知 》
摘
要 : 品课 程是 高校 质 量 工程 的重要 内容 之 一 。全 面 了解和 把 握 国 家精 品课 程 评 审 指标 精
体 系对 高校 有 效 开展 精 品课 程建 设 工作 具 有极 其 重要 的作 用 。通过 对 20 20 0 3— 0 7年历 年《 家精 国
品课 程评 审指 标体 系》 征 求 意见 稿 ) 分析 比较 , 示其 内在 的发展 变化 , 高校 更 好 地进 行 精 品 ( 的 揭 为
国家教 育部 门 已经意 识 到高 校 自身在 精 品课 程 建设
中的主体 地位 , 想使 国家精 品课 程 建设形 成规 模 、 要 富有 成效 、 高高 校教 学 质量 , 须 发挥学校 的资源 提 必
学 质量 和人 才 培养 质量 。
精 品课 程 是 教 育部 实施 精 品 战 略 的组 成 部 分 。
向发展并逐步完善。对历年《 国家精 品课程评审指 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 进行 比较研究对我 国各高校 精 品课 程建 设 有重 要 的理 论 和 实 践 意 义 , 不 仅 有 它
思 想 和理论 , 同时也 说 明评 价 体 系不 是一 成不 变 的 ,
僵 死 的 , 审指标 体 系 正 随 着 先 进 的教 育 思 想 的传 评 播 和教 育实 践 的深 人 向着 更 加 科 学 、 理 的 目标 方 合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一、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说明
1.本评审指标体系依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文件精神制定而成。
2.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
3.本指标以鼓励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创新,促进教学现代化为指导思想,着重考虑了:①教学内容与体系方面的经典与现代、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关系;②教学方法上,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本方案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评审方案分为综合评审与特色评审两部分,分别用百分制记分。
总分为综合评审得分折算70%与特色评审得分折算30%后之和。
5.综合评审得分计算:M=∑K i M i,,其中K 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E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M i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6.带*号的指标为核心指标,国家精品课程各核心指标得分均应在C以上(不含C)。
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docx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2007 )总分:100一、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说明1.本评估指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 [2003]1 号)文件精神制定而成。
2.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
3.精品课程的评估要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教师创新,并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①在内容体系方面,要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②在教学方法上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关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③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方案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
总分计算: M=∑KiMi, ,其中 Ki 为评分等级系数, A、 B、 C、 D、 E 的系数分别为 1.0 、0.8 、 0.6 、 0.4 、 0.2 , Mi 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评估标准分值( M )i1-1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与教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师德好,课程负责人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8 分师风范与主讲教师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
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1-2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教学队伍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员配置与中青年教师培 4 分教学队伍构及整体素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20 分质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1-3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教师教学改教师教研活动、教改成果了明显的成效,有省部级以上成8 分革与教学研和教学成果果;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究文。
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2007)
总分:100
一、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说明
1.本评估指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文件精神制定而成。
2.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
3.精品课程的评估要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教师创新,并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①在内容体系方面,要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②在教学方法上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关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
③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方案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
总分计算:M=∑KiMi,,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E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Mi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及自评报告(工程力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4年6月工程力学课程自评报告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工程力学课程建设课题组2004年5月30日工程力学课是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目前,工程力学课是由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合并而成。
工程力学课程包括面向机械学院化工机械、储运工程、金属材料、检测、给排水工程、建筑结构、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和工业设计等专业的《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课程。
面向全校各专业的选修《理论力学2》及《材料力学2》课程。
工程力学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
它是各门力学课程的基础,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理论力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通过材料力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能力。
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
它是科技工作者借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是工程技术部门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
作为培养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员的高等工业院校,在教学计划中把本课程列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通过对工程力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作为将来的工程师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为将来从事各专业的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发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在逐步地渗透入传统的授课模式中。
因此,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引入使传统的工程力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程力学不再仅仅限于原有的书本知识及理论。
而是多学科交叉并有着工程领域广泛应用的不断充实新内容的新的学科,它不仅是传统的专业课的基础,而且也是现代设计制造,有限元分析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实践证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门课程在高等工业院校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十几年来,经过工程力学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工程力学课程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教学与管理经验。
全体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严谨治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在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书育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并正在申报精品课程。
下面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我们对近五年来工程力学课程建设作如下自评:一、教学队伍(满分20分自评20分)*1-1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与教师风范。
(自评A级8分)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
(8分A级)课题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良好: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与教师风范。
具体体现在近五年的学术研究课题与学术研究论文方面。
详见下表:表一:近五年学术研究课题表二:近5年工程力学的教师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课程负责人:主要合作者:1-2 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自评A级4分)工程力学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了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详细情况见下表:表三:教学队伍整体情况表四:教学队伍基本情况表五: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1-3 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自评A级8分)全体教师能经常参加教研活动、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教改成果和教学成果成效显著,受过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a、近几年获得的各类教学奖项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b、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工程力学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各教学环节的把握是密切相关的。
多年来校、院、系三级对教师及相关领导的听课都有规定。
我们对考试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对工程力学课的考试批卷做到主讲教师不出题,集体批卷,实验、平时作业、测验等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成绩。
这些措施的实施,尽可能地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由于该门课属技术基础课,听起来容易做题难,因此针对这一特点,在学时少的的情况下,尽量不减少习题课的学时。
在重点、难点内容部分安排习题课或讨论课,在内容上,各位教师采用灵活的方式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熟练、灵活地掌握所学内容。
在习题课方式上也做了调整,既有讨论课,也有典型例题分析,真正达到习题课的效果。
课程规划、多媒体教学、实验课改革、教学大纲修订与新编。
2、机械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2003-2005教学方法上,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工程力学课程多年来一直为中石化高校系统优秀课,有一支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
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非常认真。
出色的教学工作受到了我校广大师生的好评。
近三年来在我校教务部门举行的学生对教师的各种测评中均获得优良的成绩。
这一点从相关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力学教师、省优秀教师、校优秀教师、优秀教学奖等多项荣誉上可以说明。
3、全国力学竞赛教学改革2000-2005在全国力学竞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全国力学竞赛每四年举行一次,组织学生参加了三届,每次都取得了辽宁赛区前3名的好成绩,并获得赛区优胜奖。
成绩的取得与校、院的重视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课程的改革和建设相关。
定期组织校级力学竞赛,并举办力学研讨班,学生自愿参加,就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专题研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主持,教师辅导。
通过此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考研同学奠定了良好的力学基础。
从历届考研成绩看,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均取得较好成绩。
二、教学内容(满分22分自评20.4分)*2-1课程内容(自评A-B级9分)工程力学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
它是各门力学课程的基础,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理论力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通过材料力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能力。
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各专业特点及时地把教改教研成果,学术研究成果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不同程度地引入教学,教学内容充实、饱满、丰富、新颖。
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或传统的教学方法时,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或动手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即能保证基础性,又能保证先进性。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在逐步地渗透入传统的授课模式中。
因此,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引入使传统的工程力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程力学不再仅仅限于原有的书本知识及理论。
而是多学科交叉并有着工程领域广泛应用的不断充实新内容的新的学科.经过工程力学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工程力学课程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教学与管理经验。
全体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严谨治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在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书育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使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趋于更加合理、更加优化。
确保了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满足社会需求。
2-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自评A级6分)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普遍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首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然后阐述一般理论和普遍原则,再介绍由理论指导的具体实例应用。
穿插进行课堂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即动脑又动手,增强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理论指导实际。
教学内容的组织能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主要差距:由于生源扩大,教师紧缺,教师严重超负荷劳动,根本没有多余的课外时间,因此没有精力进行课内外结合,尤其没有多少课外时间;教书育人效果较好。
2-3实践教学(自评A-B级5.4分)课程紧密结合石化企业工程实际。
石化设备工作在高温、高压及较强腐蚀介质等恶劣环境中,石化设备在工作中的安全、寿命及平稳运行关系到石化企业的生命。
作为石化院校,我校的工程力学课程紧密围绕石化企业设备展开,在工程力学授课过程中许多问题都能与之相结合。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工程力学课程是许多院校的考研究生必考专业课之一,另外,全国力学学会每四年都组织面向全国各高校学生的力学竞赛,我校在近几届竞赛中均取得好成绩。
该课程能否学好,不但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我校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的生存、发展与壮大的重大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已引进2套工程力学多媒体教学光盘。
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
采用直观教具模型配合日常教学。
校级学科竞赛及教学评优等各项工作。
积极开展选做实验等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大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图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主要差距:由于教学相关设备受组数条件限制,学生还不能够在组数上分的过细,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现有设备条件和师生比例还不能充分满足培养优秀生的要求。
三、教学条件(满分20分自评15.2分)*3-1教材及相关资料(自评A级8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均选用全国优秀教材,《理论力学》(上、下)哈工大编,《材料力学》(上、下)刘鸿文主编,根据大纲基本要求和各专业特点适当删减内容。
指导学生多看与教材相关的参考书(如指导书、习题集、辅导材料等)。
3-2 实践教学条件(自评B级4。
8分)现有一个常规力学实验室可容纳两个教学班教学;但教学设备使用多年,利用率极高,设备严重老化,效果越来越差。
主要差距:教学基础设备严重短缺,远远不能满足进行开放式教学的要求。
3-3网络教学环境(自评D级2。
4分)目前工程力学教学网络尚未装备。
没有过多经费投入网络教学环境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建设。
但是,由于我校对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重视。
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