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公共危机管理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及其提升路径-精品
公共危机事件对地方政府权威的影响及其应对
公共危机事件对地方政府权威的影响及其应对
公共危机事件对地方 政府权威的 影响及其应对
厉 云 飞 刘 海 潮
[ 摘要]社会 转 型 时期 , 由于各种 利 益关 系和权 力格 局 的调 整 ,现 实社 会 中潜 伏 着诸 多不
安定因素。这些 因素一旦被激化 ,很容易产生具有破坏性的公共危机事件。这就要求各级政 府从 宏观 和微 观 角度 ,在 正确 协调地 方 政府 和群 众利 益 关 系的基 础 上 ,加 强制度 创新 ,努 力 增 强公 众对政 府 的信 心 ,进 而提 升地 方政 府 的权 威 。
一
( 贵 州 瓮 安 事 件 )、社 会 治 安 事 件 如
、
问题 的提 出 :公 共危 机事 件与 政府 权威 的 关 系
公 共危 机 事 件 ,也 称 突 发 事 件 ,是 指 超 常 规
次 数 频 繁 ,且 规 模 较 大 ,尤 其 是 矿 难 等 重 大 安 全 事
故 接连 发 生 ; ( 3) 某 些 地 方 公 共 危 机 事 件 的 发 生
发 生 后 ,会 通 过 电视 、报 纸 以 及 互 联 网 等 大 众 传 媒 的传 播 ,短 时 问 内波 及 整 个 社 会 ,成 为 公 众 关 注 的 焦 点 , 引 发 各 种 猜 测 ,甚 至 是 谣 言 大 肆 流 传 ,影 响 社 会 稳 定 。 因 此 ,能 否 有 效 地 处 理 危 机 事 件 是 对 执 政 党 和 政 府 能 力 的 考 验 。 因 为 ,在 危 机 事 件 发 生
后 ,政 府 如 果 能 够 迅 速 地 把 握 时 机 ,科 学 决 策 ,把
坏 事 变 成 好 事 ,就 会 使 其 权 威 得 以建 立 和 强 化 ;反
公共危机中政府公信力
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信力公共危机是指由一件或者连续性突发的、潜在的、不确定性的公共事件引发的打破原有社会正常运行、公共管理秩序、社会稳定、国内外和平和谐进程平衡的过程和结果。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也处于危机四伏之中,如2008年的美国次货危机,到后来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风暴,09年的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泰国政治危机,还有自然灾害频发引起的社会情绪的不安定等等。
一系列的公共危机可能都会引发社会的动荡,经济的萧条,国际关系紧张。
做好公共危机的防范、预测与监控,提升政府、社会、公民应对化解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政府能付承担起公共管理职责。
而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民众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大多数的危机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会变得缺乏理性,即所谓的“动物精神”。
人们会对社会的部分制度、政策丧失信心,结果就会扩大危机的影响力,所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是有效地应对公共危机的前提和根本要求。
针对我们提出的政府公信力,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加强民众满意度。
就政府的内部而言:一、要做到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满足了民众希望信息对称的心理。
如果为了政府的形象,维护不正当的利益,或其他情况,而刻意封锁信息,不公开信息,使信息渠道堵塞,让民众无法正常的参加政府政策的制定,了解政府的最新动态。
长期下去,民众对于社会生活不能发挥主动性,不明清理被动的接受政府安排,会产生失望心理,造成政府公信力的弱化。
二、提高政府人员的素质。
政府人员有着委托责任,也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
他们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危机能否有效解决。
高素质的人员,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来的魄力和效率,无疑可以给群众树立良好的形象,加强政府公信力。
三、完善民主机制。
做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政府要自觉地接受人民的监督,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一切决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服务。
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信力
从“5·12”汶川大地震看公共危机中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孔子日:“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诚实守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备受推崇。
作为社会的重要联系纽带,作为非正式制度规范的信用对于补充正式制度安排、对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一个特殊范畴,政府及其官员们遵守信用而体现出来的政府公信力,为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奠定基础。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危机频发期,公共危机情境下树立良好的政府公信力对于促进公共危机的解决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自2003年“非典”危机引发社会各界对于公共危机情境下政府公信力问题的大探讨,已经有七年的时间。
随着政府处置各类公共危机事件经验的不断积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而政府公信力也随之取得了长足发展,这证明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与公信力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2003年“非典”危机前期与今年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中的政府公信力之间存在的极大差别,究其原因,公共危机情境下的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颇多,通过实例,比照两次公共危机中政府的种种不同作为,寻求政府公信力的提升路径。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伴随着危机的解决而发生的。
同样,作为公共事务和公共危机管理者的政府,也在一次又一次地危机管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公共危机情境下的政府公信力也得以不断提升。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和SARS危机中政府公信力情况的对比,悉数政府在面临两次灾难采取的不同措施,我们能找到二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别的原因。
“5·12"汶川大地震与SARS危机中政府公信力悬殊的原因从SARS到“5·12”汶川大地震,每一次公共危机的爆发都是对各级政府信用的严峻考验,而在两次公共危机处理中,政府危机管理的理念和效率存在的巨大差异,从而使得政府公信力存在着高低悬殊:第一,政府危机管理理念的区别:1.信息是否公开透明的理念。
公共危机状态下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老百姓的权益 , 是检验一个政府 能否取信 于民的重 要标志。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 , 已成 为社会各界广 为 关 注 的重要 话题 。
一
、
政 府 公信 力概 述
在 公共 政 策 的执 行 中存 在 大 量 的 “ 有 政 策 、 上 下有对策” 的现象 , 公众对于公共政策缺乏信任度。 方 面 , 策缺 乏 连 续 性 。政 策 是 随 着 客观 事 物 和 政
公信力的最终受益者。
二 、 国 政府公 信 力 的现状分 析 我
一
个政 府 的整 体信 用状 况是 其 国家形 象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 是 衡 量 一 个 国家 安 定 、 更 和谐 的 重 要 尺
度。
( ) 国政府 公信 力 弱化 的表现 一 我 1 公共 政 策权威 弱 化 .
一
公共 政策 变 化 的随 意 性加 大 , 导致 公 众 无 法 对 政府 的行 为做 出合 理 的 预 期 。 另 一 方 面 , 策 缺 乏 统 政
一
性。令行禁止 , 是政府信用最现实的体现。在政
府行使其行政能力的结果 , 反映 了公众对政府 的满
意度 。公信力包含信用、 信任和诚信等要素 , 与公众
收稿 日期 :02— 5— 6 2 1 0 0
策执行上 , 三令五 申、 屡纠屡犯等现象不仅反映 了政
府信用存在问题 , 而且还影响到政府各项政策的贯
・
作者简 介 : 李昕 (9 2一j 女 , 17 , 江苏 宿迁 人 , 淮安市行政学院副研 究馆员。研究方 向: 信息法学。
21 0 2丘
每一个时代都利益攸关 、 举足轻重 , 但是 和其他情形
下相 比, 它们 在后 社 会转 轨 时期显 得更 为 重要 , 研究 它 们 所 面 临 的挑 战 也 就 更 为 艰 巨 。 … 当前 我 国 正 ” 处 于 转型 期 , 治经 济改 革 已进入 全 面分化 期 , 政 利益 和权 力在 不 同 的主体 之 间进行 重新 分 配 、 移 , 转 形成 诸 多 不稳 定 因素 , 危机 事 件时 有发 生 , 重 损 害 了政 严 府 公 信力 , 致 了政 府 的 “ 任 危 机 ” 导 信 。一 个 政 府 , 能 否 有效 管 理公 共危 机 、 维护 正常 的社 会 秩序 、 障 保
突发公共事件中强化政府诚信责任的途径
突发公共事件中强化政府诚信责任的途径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在我国不时出现,如疫情、地震、洪涝灾害等,这些事件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和伤害。
在这些事件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维护国家、民族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责任。
然而,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对不当,常常会导致不满和抗议,进而损害政府的诚信和公信力。
因此,强化政府诚信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强化政府诚信责任的途径。
一、加强透明度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应该加强透明度,及时公布信息,与公众进行沟通。
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建立热线电话、新闻发言人、微博、微信等多种社交媒体公布消息,让公众了解突发事件的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政府还可以委托媒体对事件的发展和处理进行跟踪报道,使用更直观、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向公众传递信息,增强政府信息传递的透明度。
二、提高应急响应能力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应该具备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及时抑制和控制受灾范围,保护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政府可以成立专家组和专业队伍,预先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为政府的灾害应急提供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通讯技术等,政府可以利用这些新技术来提高自身的应急响应能力。
三、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公民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公民能够正确地做出反应,就能够减少伤害,缓解紧张局势。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让公民了解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应该怎样正确地应对灾害,如何避免受到损失等等。
同时,政府也应该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提高公民参与突发事件处理的积极性,使公众在灾难面前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发挥其所能发挥的作用。
四、加强对负责人的监管和处罚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表现往往受到公众的关注和评价。
如果政府处理突发事件时处理不当,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就会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负责人的监管和处罚,要求负责人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必须真诚地对待公众和事件本身,不能因种种原因而放松对事件的管理和控制。
公共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作者:古丽巴哈尔·阿尔肯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33期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公共危机呈现出高频率、大规模、高危害性的特点。
能否及时有效应对公共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号召力、领导力和执行力,以及及时控制、解决危机事件的能力。
在危机管理中,一个强公信力、高信任度的政府,可以迅速快捷地动员群众和其他组织共同面对危机,提高危机的处置效率。
近些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出现了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象,如何通过完善自身有效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公信形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地方政府、公信力一、公共危机公共危机是指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关乎公共利益,对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紧急的措施加以应对,以政府为应对主体的突发性重大事件。
公共危机不是指一个事件,而是一种情境,公共危机也不一定是突然发生的,其演变过程可能是逐渐的,但确实出人意料。
公共危机的影响范围是蔓延到整个社会系统的。
二、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是为了应对各种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政府等公共组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措施,整合各方可利用资源来有效地防范、监测、预警、解决危机从而避免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损失,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持续的动态管理和控制过程。
三、地方政府公信力(一)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也是公众对政府声望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信任度和支持度。
政府凭借自身的资源展开各类行政活动并由此而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社会公众通过对政府行为的评价,进而对政府产生一种信任,而这种信任度会随着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评价的改变而变化。
公信力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民主程度,体现了公共服务能力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二)地方政府公信力与公共危机管理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公信力通过行政行为表现为感召力和影响力,它涉及政府危机事件的及时响应是否能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
公共危机语境下政府公信力提升的路径探索
医头 , 脚疼医脚 , 并没有在公共危机管理的视角下化 解 矛盾 。 当危机发 生 以后 , 政府 往往是应 急部 门仓促 临时组织 一个班 子 , 据现场 情况具体 处置 。 根 这虽 然
能够解决 一时 的问题 ,但是处 理危机 的成本 相对 偏
破 坏 。政府 应该利 用公 共危 机发 生 的突 发性 和破 坏
性 特点 , 建立 良好 的预 警机 制 , 公共 危 机 的化 解 作 把 为 政府公 信力 提升 的切 人点 。 ( ) 共危机 法制化 : 府 公信 力提 升 引擎 三 公 政 对 于现代 的危 机管 理 ,国家 在宪 法 和法律 的框 架下 开展 紧急 救援 工作 已是 国 际趋势 ,我 国政 府 目
中图分类 号 : 3 D0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09 27 (00 0— 04 0 10 — 272 1)3 05— 4 带来 的创伤 ,处理好危 机 的能力对政 府公 信力 的提
危机对 社会 整体 和历史过 程而言 是一种 非 常态 行为, 它伴 随着人类 社会 发展 而产生 。 危机 造成 的后
而 聚合 灾 区乃 至全 国人 民 , 万众一 心 , 同抵御 灾难 共
收 稿 日期 :0 0 0 — 0 2 1— 4 3 作者简介 : 徐春光(9 8 )河南大学 民生学院教师, 17 一 , 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学理论与实践。
经 济 分 析
徐春光
:
公共危机语境下政府公信力提升的路径探索
第 2卷 3 4 第 期
21 0 0年 o 6月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J 0URNAL OF W UHAN C0MMERCI ERVI AL S CE C0L GE LE
在应对危机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在应对危机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在应对危机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公信力非典危机正在逐步缓解,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不再是个遥远的奢望。
这场危机不仅冲击着人们的传统卫生观念,社会生活习惯,而且会进一步提升政府形象,改善行政机制,加快社会发展。
非典危机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政府行政应取信于民,服务于民,造福于民,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然而,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积极有效地实现政府的这一目标,压滤机滤布却是需要认真努力的。
这场危机提示我们,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有两个方面需要加强。
一是建立权威的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布机制,取信于民。
由于缺乏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布机制,此次非典疫情的突然降临,使得广大民众未能从政府渠道获得足够的信息。
而迎战非典初期,新闻媒体又介入不够,导致传闻四起,人心惶惶,人们似乎处于孤立无助的状态。
.freekan.当媒体失语状态发生变化,开始频繁报道来自政府部门发布的消息以后,流言沉寂,非理性行为得以扼制,人们的心态平定下来,理性地面对非典及其影响。
可见,建立权威的重大突发事件发布机制,做到在重大事件突发时先行预警,及时告诫疏导,将有利于抓住控制事态发展的最佳时机,减少对民众心理的冲击,使他们避免措手不及,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民众。
滤布二是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保护民众。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始终未能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缺乏足够的危机处理能力。
非典疫情的发展,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应急机制存在的实际意义。
它可以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从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务院及时审议通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已使我们看到建立有效的防治突发疾病体系的希望。
应对突发事件,我们要举一反三,不仅限于在卫生事件方面,也应包括其他种类的事件和灾害。
在这方面,日本的危机管理体系,德国的灾害防治机制,英国的意外事件应变机制都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及提升途径
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及提升途径摘要:政府公信力既是政府自身获得公众信任的力量体现,也是政府在公众中威信和形象的体现。
文章列举了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认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依法行政、严格按制度办事、政府官员要树立良好的官德、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状态下运行,真正建立一个勤政、廉洁、高效、诚信的政府。
关键词:公信力;利益;制度;对策。
一、政府公信力受损原因探析。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获取社会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一种能力。
一个政府是否具有公信力,不仅关系到它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也直接决定它的执行力的强弱。
政府公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信任资源,因为这种信任资源是无形的,我们可以把政府公信力称之为一种“软实力”。
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有所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随之日益增强,但从近年的群体性事件也可以看出,政府的公信力在一些地区和领域有所缺失和下降,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政府的公信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与我国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的。
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整体已由过去的解决温饱时代进入到发展起来之后的利益博弈时代;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由传统的封闭社会进入到了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政府的行为方式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之间产生的差距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政府公信力的发挥。
1。
人民群众对切身利益的关切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社会已整体进入到利益博弈时代,人们的许多诉求都是利益诉求。
而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健全、政府行为不规范等因素导致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损的情况普遍存在,例如征地拆迁补偿、国企改革、司法不公等引发的上访问题不断增多。
但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对于人们的这种利益诉求还不完全适应,把人们的利益诉求看作是“添乱、找麻烦”,进而采取对立态度。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题目: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以河南瘦肉精事件为例一、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公信力理论分析(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1.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学术界对公共危机概念进行界定的研究者很少,有学者认为:“凡涉及公众安全的危机就是公共危机”,也有学者认为“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
公共危机管理泛指作为研究对象的危机事件发生在公共组织中,为了更准确的表达危机的概念而把“危机管理”演化为“公共危机管理”,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没有本质区别。
所谓的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事件,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组织处理危机的态度和行动,公众会记住组织对危机所做的反应而忘却危机事件本身。
公共危机管理不能改变危机事件,但可以改变公众对危机事件的想法和态度,从而加速危机事件的解决,引导危机事件走向良性结果。
2、公共危机管理的分类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童星教授在其所著文章《群体突发事件及其治理》中,指出中国现阶段面临四类公共危机: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公共卫生、社会安全。
2003 年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重大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流行、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传染病事件,如 2003 年扰乱人们平静生活的非典型性肺炎;第二类是工业企业中违规违章操作或保护不足引起的职业中毒事件,如2004 年的重庆化工厂氯气泄露中毒事件;第三类是重大食物中毒、威胁公众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如2011年3月15日曝光的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中国,已经进入“危机”高发期,在频发的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生产交通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等公共危机面前,公众的神经变得敏感和脆弱,此时的政府行为直接影响到公众对政府信赖程度,即政府公信力。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拥有高信任度的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高效能的基础,而公共危机管理质量的好坏也反映出当时政府公信力的水平,本文力图从公共危机视角出发,研究在公共危机这一特定情境中政府公信力的表现、解析政府的公信力与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关系,进而提出如何通过提升公共危机应对水平来提高政府公信力等问题的对策建议。
希望藉此提高和完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为提升政府公信力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本研究是以我国公共危机高发,政府公信力面临严峻考验这一现实为选题背景,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以公共危机和政府公信力的理解为基础,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进一步深化公共危机与政府公信力之间的关系分析,提出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公信力的“检测仪”和“变压器”。
将理论与案例结合,阐释政府公信力危机,并从客观(政府)和主观(公众)两个方面剖析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第四部分以公共危机为研究框架,针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从政府和民众两个方面入手,提出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
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公信力建设
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其相互关 一 、 系
公共危机与危机管 理 的 内 涵 。 公 共 危 机 是 指 “ 这样一种紧急事 1. 件或者紧急状态 , 它的出 现 和 爆 发 严 重 影 响 社 会 的 正 常 运 作 , 对 生 命、 财产和环境等造成威胁 、 损 害, 超 出 了 政 府 和 社 会 常 态 的 管 理 能 力, 要 ” 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 面 对 突 发 公 共 事 件 时 ,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 的生成与演进的内在规律 , 组 织 相 关 力 量 在 监 测、 预 警、 干预或控制以 及消解突发事件的生成 、 演进与影响的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 及时 、 有效处理突发事件 , 恢复社会稳定 , 恢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 施, 政府公信力的内 涵 。 公 信 力 是 指 政 府 的 影 响 力 与 号 召 力 , 它是 2. 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 果 , 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民主程度及公 共服务程度 。 同时 , 它也是人民群众 对 政 府 的 声 望 评 价 , 反映着人民群 众对政府的满 意 信 任 程 度 。 政 府 公 信 力 是 政 府 在 其 职 能 的 实 现 过 程 依靠自身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 中, 良好的政府信用对社会 大 众 具 有 凝 聚 和 激 励 作 用 , 有利于增进政 便于政府 与 公 众 形 成 良 好 的 互 动 关 系。 政 府 公 府与公众的情感交流 , 信力 的 加 强, 有 利 于 建 设 服 务 型 政 府, 有利于带动整个社会的诚信建 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 设,
公共危机管理中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三 、 加强法制建设 , 用 法 制 规 范 政 府 自 利 行 为。 简 单 否 定 政 府 自 利 1. 性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甚至会使 问 题 复 杂 化 。 对 待 政 府 自 利 性 正 确 办 正 当 的 权 益 ,何 法应为 :在法律和制度层面明确何为政府自身的 合 法 、 为政府不得享有的权益 。 邓小平指出 :“ 我们今天 所 反 对 的 特 权 ,就 是 ” 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 权 利 。 承认政府享有法律和制度内 的权利 , 同时反对政府享有法律和制度外的权利 ,这是规范政府自利 性 的一个根本途径 。 建立法制政府 和 阳 光 政 府 ,用 法 律 和 制 度 来 约 束 政 府自利行为 ,规范其来源与使用 ,使其取之于民用 之 于 民 , 是解决政府 自利行为的必由之路 。 推进信息公开机制 。 公共危机的 发 生 会 使 社 会 生 活 遭 到 突 如 其 2. 来的人为或自然力量的破坏 , 危及社 会 个 体 的 生 存 及 生 命 安 全 , 导致人 心浮动 , 这时公众迫切需 要 高 可 信 度 的 信 息 来 消 除 心 理 恐 慌 和 认 知 混 乱 。 政府在这时候应当依 靠 大 众 传 媒 等 途 径 快 速 做 出 反 应 , 在第一时 做 到 信 息 发 布 的 快 速 准 确。 对 于 情 况 较 为 间使公众了解到相关信 息 , 复杂的危机事件 , 在事态尚未清楚但 可 能 引 起 公 众 猜 测 和 恐 慌 时 , 可先 然后再根据 事 态 发 展 和 处 置 工 作 进 展 情 况 , 做 发布已认定的简要信息 , 出后续详细发布 。 针对危 机 的 特 点 和 公 众 认 知 的 习 惯 , 政府要力求增 强所发布信息的科学成份 , 以冷静 、 客观、 理性的方式看待危机现 象, 剖 析危机本质 , 探讨 应 对 方 法, 给予令人信服的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 着力提高公众对危机的认识程度 , 使其学会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 议, 我、 他人 、 社会和自然之间 的 关 系 , 了解保障安全的知识并掌握一定的 危机信息传播还需要充 分 考 虑 公 众 的 心 理 承 受 压 力 , 不能 技能 。 此外 , 过度刺激 , 避免社会恐慌 , 维护社会秩序 。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 公 开 , 是危机处置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 信息传播空前迅 捷 的 形 势 下 ,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 分 。 在经济全球化 、 息公开机制 , 有利于妥善处置突发公 共 事 件 、 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维护 社会稳定 。 民主社会的一 个 重 要 表 现 是 民 主 参 与 程 度 , 而政府公信力 高低的一个重要表现也在于政府 行 为 的 民 众 了 解 度 与 参 与 度 。 政 府 信 息公开的程度 、 公民知情 权 的 保 障 力 度 , 是 开 发 信 息 资 源、 提高信息效 妥善处置公共危机 , 保障民众利益 ,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力举措 。 能, 加强政策 执 行 力 度 。 公 共 政 策 行 为 是 国 家 政 治 的 主 要 组 成 部 3. 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 国 家 职 能 的 关 键 一 环 , 在 公 共 危 机 事 件 中, 政 分, 策执行的成败直接关系 到 公 共 危 机 事 件 的 处 理 效 果 , 进而影响到政府 公信力建设 。 应该完善政 策 执 行 的 保 障 体 制 和 纠 偏 机 制 , 避免公共政 策执行失控导致事态得不到有效控制 。 参考文献 : [ ] ] 高卫星 . 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 中国行政管 1 J . 理, 2 0 0 5, 7. [ 龚 培 兴, 陈 洪 生. 政 府 公 信 力: 理 念、 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 2] [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 J . 2 0 0 3, 8. [ ] ] 唐铁汉 . 提 高 政 府 公 信 力, 建设信用政府[ 中 国 行 政 管 理, 3 J . 2 0 0 5, 3. [ ] ] 崔光胜 . 我国政府诚信问题研究 [ 公共行政 , 4 J . 2 0 0 5, 1. [ ] 秦启文 . 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 [ 北京 : 新华出版社 , 5 M] . 2 0 0 4.
论公共危机管理状态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作 者简介 : 孟 桢( 1 9 8 0一) , 女, 湖 南湘潭 , 湖南省社科联助理研究员 , 主要研究方向 : 公共政策及治理 ;
舒隽 ( 1 9 8 1 一 ) , 女, 湖南长沙人 , 湖南省社科院政 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 目: 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 公共危机 管理视 阈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 ( 编号: 1 2 Y B A 2 1 1 ) ; 湖南省社会科 学院青年课题 “ 公 共危机管理视 阈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 ” ( 编号 : 2 0 1 2 Q N K T I 4 ) 阶段性成果 。
大的影响。提 高政府行政 能力、 提 升对民众的公信 力成为当前 的工作重点。分析地方政府 的危机 管理 能力及公信
力的相 关理 论 , 辨析 两者之 间的 内 在逻 辑和 互动规律 , 对 当前地 方政府存在 的危机 管理能 力薄弱、 公信 力弱化现 状
进行探 讨 , 指 明问题 症结所在 , 并提 出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相 关路 径。
互 动规 律
( 一) 公共危机 管理 与政府公信力的内在逻辑
“ 危 机” 究竟是什 么? 目前 , 学术 界 普遍 认 可荷 兰莱 登 大学危机 管理 专 家乌 里 尔 ・ 罗森 塔 尔 对“ 危机 ” 所作 的定 义, 即危 机是严重威胁 社会系 统、 结 构的一种 基本 组织或 者 基本价值 规范的形 式 , 在这种 形式 中 , 政府组 织需 在极短 的
政府公信 力是指 政府机 构 、 职 能部 门及公 务员 , 通过 日 常的施政行为和一 系列 的脚 踏实地的作 为 , 日积月累来 获得 民众及全社会 的信 任与支 持 , 从 而拥有 的一种 程度很 高 的、 权 威性的公共资源 。政 府公 信力 的核 心 内容 是公众 对政府 的信任程度 , 政府的行政行为是决定政府公信力高低 的关键
公共危机管理中塑造政府形象的路径分析
公共危机管理中塑造政府形象的路径分析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而塑造政府形象则是公共危机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形象的塑造直接关系到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影响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如何塑造自身形象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沟通策略、行动表现和责任担当三个方面对公共危机管理中塑造政府形象的路径进行分析,力求为政府在危机中塑造良好形象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沟通策略的重要性在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首要做的是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信息,消除不确定性和恐慌情绪,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沟通策略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尤为重要。
政府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建立起及时、透明、真实的沟通机制,向公众实时披露危机信息,让公众了解到政府在危机中的处理情况,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在沟通中,政府需要倡导正面情绪,引导公众保持冷静和理性,确保公众不会因为危机而产生过度恐慌。
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沟通方式,包括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官方声明、开通热线电话、使用社交媒体等多种途径,让公众得到及时信息,建立信任和认同。
政府需要注重在危机沟通中展现出其积极主动、负责任的形象。
在危机中,政府要展现出坚定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及时采取行动,展现对危机的重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使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得以巩固。
二、行动表现的塑造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的行动表现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的认可和信任。
政府在危机处理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保障公众的安全和利益。
政府需要展现出果断、有力和高效的行动,在面对危机时,要有所作为,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和危害,使人民生活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政府的行动应当符合科学、合理和可行的原则,避免盲目行动和过度修正,切实保障公众的利益和权益。
政府在危机中的表现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坚持原则、执政为民,切实解决问题,换取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公共危机管理在提升政府公信力中的作用
公共危机管理在提升政府公信力中的作用作者:王雪冰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在关键的社会转型实际,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对于政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考验,如何对于公共危机进行及时有效地解决,这成为了衡量政府自身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同时也对于政府自身的公信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做好对于公共危机的管理,考验更好地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同时另一方面,较强的公信力考验更好地获得公众的支持和认可,对于公共危机的解决也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就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与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政府公信力作用提升思路一、引言在社会发展中,公共危机作为一种公共事件,其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公共危机本身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并且影响范围相对较大,对于公共利益、安全以及秩序都会产生影响。
公共危机的治理是对于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保护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确保社会稳定的基础。
政府公信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本身涵盖了政府的信用、行为能效以及形象等多方面内容,是一种主观方面的认知和态度,并且也是社会和公众对于政府支持度与满意度的重要体现。
对于基层政府工作来说,提高自身公信力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意愿,提高和保持社会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
二、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如何更好地提升政府公信力第一,对于危机管理理念进行革新。
公共危机本身作为一种现实发生的事件,其产生的结果是多方面的。
政府在展开公共危机管理等过程中,要明确对公信力提升的理念,并且对于危机进行有效地利用,更好地将危机转化为提升公信力的机会。
在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政府的工作人员要对于自身的官本位思想进行全面的改革,真正地将社会公众作为服务主体,在工作中突出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
在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上,要将群众利益作为基本维护的内容和原则,并且不要过分的重视自身的形象是否受到损害。
在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中,也要确保相关工作的开展足够公开、透明,并且打造阳光权利执行模式,给予社会公众及时提供准确信息,保护公众的知情权,给予其合法、合理、合规的信息获取渠道。
浅析公共危机管理在提升政府公信力中的作用
收稿日期:2015-10-15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 J S Y 14112)。
作者简介:邹德建(1986-),男,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浅析公共危机管理在提升政府公信力中的作用邹德建(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摘 要:阐释了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从创新政府危机管理理念,加强政府危机管理组织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健全政府危机管理问责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从而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升公信力。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危机管理;公共危机事件中图分类号:D 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5)21—0022—03 政府公信力是对其治理公共危机事件能力的直观反映,公共危机又是制约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不力,容易造成公众信任失衡,形成传言危机,引发社会恐慌。
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攻坚期,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并进,同时也是各类公共危机事件的多发期。
例如,非典事件、汶川地震、三聚氰胺事件、H 1N 1疫情及之后的新疆暴恐、上海踩踏事件、天津塘沽爆炸事件等。
可见,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突发事件偶有发生,对政府行政环境带来极大挑战。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是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主要力量。
而公共危机管理是挑战和考量政府执政能力和公信力的重要标准。
因此,合理的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对于塑造政府良好形象,提升自身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
1 概念阐释及相关性分析1.1 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罗森塔尔认为,危机是指“一个系统的基本结构或基本价值和规范受到的严重威胁”,“由于受到时间压力和处于高度不确定状态,这种威胁要求人们做出关键性的决策”。
这个定义为学者所接受并大量引用,因为它揭示了危机的基本内涵,即危机是一种情景。
公共危机下基层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
公共危机下基层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政府公信力指的是政府部门履行自己工作的能力。
它体现在政府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对人民群众的承诺的完成情况上,政府部门通过履行自己的责任,获得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认可,提高政府的威信力,增加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理解和信赖感。
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体系中,就有对政府公信力的定义,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在治理危机情况时候的认可程度,具体表现在政府部门的执政理念、工作内容和治理结果。
现阶段,我国政府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信任,解决因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带来的社会矛盾,让社会危机现象得到缓解,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让政府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平稳发展。
但是公共危机本身就是复杂的,而政府公信力在解决公共危机方面的问题上往往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必须要对政府的执政能力进行改革,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进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对政府更加信赖。
因此,我国对公共危机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反映出了政府的执政水平,还有利于解决社会中的危机问题,增加人民群众对危机解决方式的认同感。
同时,在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能够齐心协力,共同执行政府的公共危机决策。
面对危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具有政府公信力的政府,一个人民群众能够将自己的权利托付的政府,一个能够真正帮助人民群众解决问题的政府,因此,不仅政府颁布的方针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还需要得到国际上国家的理解,提高政府的国际地位。
为了正确评价政府公信力,我们制定了三个标准。
一是看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二是查看当地政府公务信息是否能够严格公开;三是评判当地政府公务人员的素质水平。
目前,虽然说我国总体的政府公信力较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还存在很多不足,甚至这两年政府公信力还有下降的趋势,这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了不满,从而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赖。
在进行危机管理的时候,因为当地政府缺乏政府公信力,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颁布的公告不能执行,甚至有些官员们缺乏合理执政的观念,对人民群众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利,让人民群众对政府一再失望,不愿意选择配合政府完成工作任务。
最新-公共管理及社会信任危机与解决方法 精品
公共管理及社会信任危机与解决方法摘要公共管理与社会信任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所以一旦社会上出现公共管理失范问题,社会信任危机也必然随之产生。
政府相关部门要想在工作中对政府信用体系加以完善,就应该尽量建立健全的公共管理体制,为信用体系的建设提供相应的保障。
本文在简要分析公共管理失范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上,对社会信任危机的解决办法进行了细致的探索,希望能够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公共管理失范;社会信任危机;政府社会信任是一个社会安全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市场经济建设初步发展的影响,我国社会上的信任水平相对较低,甚至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度出现了下滑趋势,对国家经济增长、政治稳定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
从社会运行理论的角度看,导致这种社会信任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共管理失范。
因此,现阶段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公共管理失范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公共管理失范进行分析,进而结合公共管理失范问题探索社会信任危机的解决办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贡献。
一、公共管理失范的具体表现和失范原因1公共管理失范极其表现。
失范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根据涂尔干的相关研究理论,主要指人们在呈现出夸张化文化建设目标中逐渐失去了对规范趋同的情感支持,而在实际目标的建设中通过一定的手段极力获取未获得法律支持的利益,在集体意识发生改变和社会结构出现转型的历史时期,经济活动所带有的非道德取向变化导致公共生活出现一定的危机,造成社会整体结构和功能出现失调和紊乱现象,个人的情欲目标成为影响其行为的主要因素,最终必然会造成社会整体稳定情况的急剧恶化,行为规范的应有效力丧失,整个社会出现信任危机的病态发展征兆。
现阶段,我国公共管理失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结合方面其一,工作人员懒惰怠工,本应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相应作用的工作人员不作为,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政府信用出现断链;其二,渎职失责,推卸本应该自己履行的责任,在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现损失,对政府信用产生不良影响;其三,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官商勾结,政府公共管理失效,对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其四,两面行政,公共管理人员台上一套、台下一套,阳奉阴违,实施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执法监督工作的开展,也推动了政府信任危机的产生。
公共危机管理情形下的政府公信力提升
公共危机管理情形下的政府公信力提升1 相关概念1.1 公共危机的涵义在诸多有关危机的定义中,美国学者罗森塔尔和皮恩伯格对危机的定义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
他们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下和不确定因素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1.2 公共危机管理的涵义公共危机管理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公共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损害,政府采取的事件识别、危机预防、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理以及应对评估等管理行为,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对危机发生前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处理危机,恢复社会稳定,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在纷繁复杂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政府公信力是处理公共危机的关键因素和必要条件,它关系到是否能够及时处理危机事件,能否有效保护公众的利益。
1.3 政府公信力的涵义政府公信力有两个主体:一是开展行政活动的政府,二是对政府行政活动给予评判的社会公众。
对政府公信力涵义的理解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将公众作为主体、政府作为客体,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或认可,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政府信誉和形象;第二类是将政府作为主体、公众作为客体,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和程度或政府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
2公共危机管理情形下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2.1 缺乏危机意识。
很多危机事件事实上是由于日常的决策中缺乏考虑,或者是在决策过程中公正、民主、及时方面未能处理得好,日积月累,最终暴露出来。
特别在现阶段,很多地方政府忙着搞建设,抓经济,忽略了一些危机事件的苗头。
地方政府不能从对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稳定、发展的高度上认识危机处理的重大意义。
另外,政府不具备敏感性,麻痹大意,特别对非传统威胁形成的各种可能缺乏实时调整和更新危机应对战略。
2.2 预警机制不完善。
事实上,如果能在危机萌芽和发生之初就将危机化解,这种才是最高明的危机管理能力。
但是由于我国紧急事务立法分散,加上管理体制分散,集中在危机领域的科技手段也十分有限,缺少统一的国家级紧急事务管理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危机管理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及其提升路径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通过自身行为与公众利益和需要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号召力和影响力,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公共危机管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前言作为一个伦理问题,政府组织的公信力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一般来说,公信力在政府公共事务管理能力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尤其是在公共危机事件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突出的局面之下,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当然主体和主导性力量,政府公信力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其能否凝聚社会力量,平安度过危机。
一、公共危机管理要求政府公信力水平提升公共危机就是指对一定范围内的公共生活,包括社会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正常的公共秩序和价值规则,可能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威胁的状态。
在这一状态之下,“作为决策者的组织(核心单元为政府)所认定的社会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面临严重威胁,突发紧急事件以及不确定前景造成了高度的紧张和压力,为使组织在危机中得以生存,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限度,决策者必须在相当有限的时间约束下做出关键性决策和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日益频繁以及公众关注度的提高,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深入人心的管理理念。
“公共风险和公共危机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带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在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以及干预公共危机方面,政府责无旁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尽管有许多学者意识到公共危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理论,但是,即使在这一理论之下,政府在共同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多元主体中,依然是处于主导和核心的地位,承担着危机管理的主要责任。
政府危机管理的举措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决定着危机应对的成败。
而政府在公共危机状态下的作为,除了责任意识、决策能力、管理水平等自身因素之外,公信力的高低,也是影响公共危机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
所谓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政府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政府公信力=政府行政能力×公众满意度。
”简单地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过程中通过自身行为与公众利益和需要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号召力和影响力。
一般来说,它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层次,一是政府在处理公共事务中的效果与其职责要求之间的符合程度,其直接的表现就是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政府信用;二是公众对其代理人———即政府———在公共权力行使上的满意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信任度。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这两个方面对于政府能否领导人民有效应对公共危机,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是一个明显的标志。
在危机事件爆发之前,政府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防范和预警;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应急处理、抢险救援和恢复重建便成为危机管理工作的核心。
而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的管理活动,都需要政府组织的公信力提供保障。
首先,在公共危机的防范中,政府公信力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爆发能够起到屏障作用。
公共危机管理同灾害管理、应急管理等传统管理理念不同的是,前者将危机事件发生之前的防范和预警纳入日常公共事务管理之中,使危机管理的意识贯穿于公共管理的全过程。
危机认为,以往对危机事件的管理,往往专注于对事件本身的反应,而忽视了危机的前因后果,因此这种管理所指向的,一般都是救火式的:扑灭危机、治愈创伤、挽救伤员和损害物。
而危机管理则提倡将工作的重心提前,认为“通过寻找危机根源、本质及表现形式,并分析它们所造成的冲击,我们就能通过降低风险和缓冲管理来更好地进行危机管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科技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等原因,社会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日渐增加。
政府能否在充满风险的环境下掌好舵,化解或者避免公共危机事件,尤其是突发群体性事件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公信力高低。
一方面,在危机四伏的风险社会中,公信力作为维系政府和公众的纽带,对于简化社会复杂性,提高秩序的稳定性,减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政府公信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复杂的风险社会中维持政府—公众关系的持续性,构成整个社会稳定的中枢,以某种确定性来对付不确定性,并在这种相对的确定性中培养公民对制度的信任。
其中,确定性实际上还意味着一定的强制力量,这种强制力量与人们经由信任的简化程序在人们心中逐渐形成的自愿性结合在一起,就能够维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
”换句话说,在政府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公共管理活动中,固然离不开公共权力的强制力,而产生于政府公信力的社会公众的主观自愿机制,也是决定政府管理成效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另一方面,政府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控者,它不但决定着社会资源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同时对于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充当着协调者和裁决者的角色。
只有政府组织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公众才可能尊重和信任其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认同它所作出的每一项社会资源分配的方案,同时在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服从它的裁决和调解,从而避免利益关系失衡所导致的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
否则,如果政府缺乏公信力,它的任何一项决策和举措都可能落空,得不到公众的主动服从和配合,这就极易引发社会利益关系上的混乱,或者使失衡的利益关系无法得到扭转,给社会正常的秩序和安全带来威胁。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试图避免或者消除危机的任何一项实践,都需要有相应的公信力做保障,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其次,尽管通过事前的预警和防范,可以避免一些类型的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但并非所有的公共危机事件都能够通过事前的准备而防止,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公共危机事件,是人力不可能化解的;有些公共危机事件,如世界性的冲突和战争、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对于某个或少数几个国家的政府来说,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尽管我们承认公共危机事件可以防范,但却无法完全杜绝。
公共危机事件爆发后的事中和事后管理,仍然是公共危机管理理念下政府组织的重要职责。
无论是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的紧急应对,还是事态平息后的恢复重建,尽管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当承担主导性的责任,然而,在复杂的状态下,单凭政府自身的力量,很难真正做到科学、全面、高效,必须要有各种社会力量的协调配合,而社会公众与政府主动的协调配合,则以对政府的合法性认同为前提。
作为政府组织合法性的基础,公信力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在公共危机事态之下,政府需要获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才能调动一切可能的社会资源,协调各种社会关系。
如果政府公信力程度高,那么社会公众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自然较为强烈,政府无论是调动统一的危机应对力量,还是取得充足的物资资源保障,都将比较容易和迅速。
相反,如果政府公信力水平低下,甚至丧失了公众的信任,成为了“孤家寡人”,那么在公共危机紧急应对和恢复重建的效率上自然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导致次生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造成更严重的社会混乱和公共利益上的更大损失。
因此,在危机频发的形势面前,在公共危机管理理念之下,对于政府组织强化信用意识,提高公信力水平,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这不仅是最大限度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也是政府提升执政能力,稳固执政基础的必然选择。
二、公共危机管理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公信力是政府管理活动成效的基础。
同时,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对于公信力建设来说,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每一次危机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又孕育着成功的种子。
”一方面,公共危机对于政府组织来说,决不是只意味着危险和损失,而且还包含着制度变革和赢得公众信任与支持的巨大机遇。
正如迈克尔·里杰斯特所说:“危机经常成为组织的一个转折点,它为组织建立起富有竞争力的声誉,树立组织的形象和处理组织的重大问题创造了机会。
”政府科学、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是赢得公众信任,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契机。
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公共危机中公共利益所受威胁的漠视,或者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无能和低效,都会成为导致政府形象急剧下滑,丧失在公众中的公信力的重要原因。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首先是政府的宗旨和态度。
维护公共利益是政府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时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
在公共危机中,公共利益面临严峻威胁并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同时,社会成员个体在危机面前的脆弱性,迫切需要依靠掌握着公共权力,有力量对公共资源进行调配的公共组织来摆脱危机。
这个时候,政府理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公共危机应对的责任,把公共利益作为决策和行为的出发点,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公共危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能否以公共利益为最高原则,是政府能否赢得公众支持,带领公众走出危机的重要前提。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危机既是对公共利益的考验,也是对政府的宗旨和态度的检验。
一个在公共危机面前始终坚持公共利益至上,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安全看得高于一切的政府,必将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相反,政府对公共危机如果反应消极,对公共利益可能受到的威胁漠不关心,则将极有可能导致政府组织受到质疑甚至垮台的严重后果。
其次,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实际行动,往往成为民众对政府评价的直接依据。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行为,是其宗旨和态度的具体化。
政府平时所倡导的执政理念、行政能力建设的诸方面,由于公共危机本身的紧迫性、公共性等特征都得以在公众面前充分展现,成为公众切实“认识”政府,“体会”政府的一个契机,从而形成或者强化公众对于政府值得信任还是不值得信任的评价。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然通过决策和行为实践,将其对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的关心体现在公共危机管理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认真做好包括公共危机防范和预警、紧急救助与恢复重建等每一项具体工作。
如果政府在危机时刻把公众利益放在心上,不背弃自己的价值目标,在危机预防、应对与善后等各个阶段都能尽其所能,做到科学、有序,自然能提高公众的认同度,大大提高公信力。
相反,如果政府不以人民的安危为念,缺乏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平时不注意危机的预警与防范;危机事件发生时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推卸责任、避重就轻,不顾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忽视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或者工作中混乱无序、措施失当,导致危机的扩散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增加,公信力自然就会大幅下降。
公共危机管理理念与传统公共管理理念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它在包括日常常规管理在内的整个管理过程中,都把公共安全放在突出的位置。
“安全作为人类自身最优先、最重要的‘公共资源’与‘公共产品’,它有着其生存意义的‘善’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