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函数的零点2

合集下载

新人教B版必修一2.4.1《函数的零点》教案

新人教B版必修一2.4.1《函数的零点》教案

2.3函数的应用(1)教学目标:初步掌握一次和二次函数模型的应用会解决较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教学重点:一次和二次函数模型的应用教学难点:数学建摸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现实生活中有些实际问题给出了图表数据信息,对这类问题就要求我们能够收集图表数据信息,建立适合的函数模型来解决问题二、讲述新课:1.阅读课本65页例1,完成下列问题(1)认真审题,找出关键点;(2)该问题可以抽象成什么样的数学模型;(3)求出数学模型的解;(4)做答。

2.阅读课本65页例2,完成下列问题(1)题目求什么,应怎样设未知量?(2)每天客房的租金收入与每间客房的租金、客房的出组数有怎样的关系?(3)试用列表法求解(4)试用函数关系式求解例3某桶装水经营部每天的房租、人员工资等固定成本为200元,每桶水的进价四、夯实基础1. 1.某新品电视投放市场后第1个月销售100台,第2个月销售200台,第3个月销售400台,第4个月销售790台,则销量y 与投放市场的月数x 之间的关系可写成2.某工厂签订了供货合同后组织工人生产某货物,生产了一段时间后,由于订货商想再多订一些,但供货时间不变,该工厂便组织工人加班生产,能反映该工厂生产的货物数量y 与时间x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3.已知镭经过100年剩留原来质量的95.76%,设质量为1的镭经过x 年后的剩留量为y ,则x 、y 间的函数关系为():A .y=0.9576100x B 。

y=0.9576x 100 C 。

y=(1009576.0)x D 。

y=1-0.042100xx B x A x C x D4.某服装个体户在进一批服装时,进价已按原价打了七五折,他打算对该服装定一新价标在价目卡上,并注明按该价20%销售。

这样,仍可获得25%的纯利。

求此个体户给这批服装定的新标价与原标价之间的函数关系。

5. 某蔬菜基地种植西红柿,由历年市场行情得出,从二月一日起的300天内,西红柿市场售价与上市时间的关系用图⑴的一条折线表示;西红柿的种植成本与上市场时间的关系用图⑵的抛物线段表示图(2)⑴写出图⑴表示的市场售价与时间t 的函数关系式)(t f P =,写出图⑵表示的种植成本与时间t 的函数关系式)(t g Q =⑵认定市场售价减去种植成本为纯收益,问何时上市的西红柿收益最大? 注意:市场售价和种植成本的单位:元/kg 210,时间单位:天五、能力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规定,公民全月工资,薪金所得不超过800元的部某人一月份应交纳此项款26.78元,则他们当月工资,薪金所得等于( )A 800~900元B 900~1200元C 1200~1500元D 1500~2800元六、小结: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 利用函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如下:符合。

人教新课标高中数学B版必修1《2.4.1 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新课标高中数学B版必修1《2.4.1 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表格式)

2.4.1《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课题:函数的零点教材:人教B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教学内容:第二章函数2.4.1函数的零点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主要学习函数的零点,通过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归纳函数的零点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重点在于研究函数的零点概念及其存在性,函数零点的概念及求法,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

难点是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利用函数的零点作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能够整理出较为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和完整的思维方式方法,并由此及彼,帮助后面函数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能判断二次函数零点的存在性;(2)会求简单函数的零点。

理解函数零点和方程的根的关系。

(3)理解函数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充分运用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体验函数零点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解题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形与数不同的数学形态间的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函数零点的概念及求法,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难点: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利用函数的零点作图.教学关键点:从实际出发,在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归纳进一步提升到理性认识,逐步形成完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图象,运用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函数的基本性质,本节课函数关系的建立做好了知识准备,在此基础上进行函数的零点的学习,可以将对函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完善化。

教法分析:(一)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与启发探究相结合。

(二)教学手段借助几何画板和函数编辑器等教学软件和投影仪等,展示学生的做图结果,并演示高次函数的图像。

2.4.1函数的零点学生版

2.4.1函数的零点学生版

1 / 1§2.4 函数与方程2.4.1 函数的零点一、基础过关1.函数f(x)=x -4x的零点个数为 ( ) A .0 B .1 C .2 D .无数个2.若函数y =f(x)在区间[a ,b]上的图象为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f(a)f(b)>0,不存在实数c∈(a,b)使得f(c)=0B .若f(a)f(b)<0,存在且只存在一个实数c∈(a,b)使得f(c)=0C .若f(a)f(b)>0,有可能存在实数c∈(a,b)使得f(c)=0D .若f(a)f(b)<0,有可能不存在实数c∈(a,b)使得f(c)=03.若函数f(x)=mx 2+8mx +21,当f(x)<0时,-7<x<-1,则实数m 的值为( ) A .1 B .2 C .3 D .44.已知f(x)是定义域为R 的奇函数,且在(0,+∞)内的零点有1 003个,则f(x)的零点个数为( )A .1 003B .1 004C .2 006D .2 007 5.若函数y =mx 2-6x +2的图象与x 轴只有一个公共点,则m =________.6.已知一次函数f(x)=2mx +4,若在[-2,0]上存在x 0使f(x 0)=0,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7.证明:方程x 4-4x -2=0在区间[-1,2]内至少有两个实数解.8.关于x 的方程mx 2+2(m +3)x +2m +14=0有两实根,且一个大于4,一个小于4,求m 的取值范围.二、能力提升9.若函数f(x)=ax +b(a≠0)有一个零点为2,那么函数g(x)=bx 2-ax 的零点是 ( )A.0,-12 B .0,12C .0,2D .2,-1210.若二次函数f(x)=ax 2+bx +c 满足f(1)=0,且a>b>c ,则该函数的零点个数为 ( )A .1B .2C .0D .不能确定 11.已知函数f(x)是定义域为R 的奇函数,-2是它的一个零点,且在(0,+∞)上是增函数,则该函数有______个零点,这几个零点的和等于______.12.已知y =f(x)是定义域为R 的奇函数,当x∈[0,+∞)时,f(x)=x 2-2x.(1)写出函数y =f(x)的解析式;(2)若方程f(x)=a 恰有3个不同的解,求a 的取值范围.三、探究与拓展13.若方程x 2+(k -2)x +2k -1=0的两根中,一根在0和1之间,另一根在1和2之间,求k 的取值范围.。

高中数学: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 _1

高中数学: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  _1
给定精确度
(1)确定区间[a,b],验证_____f_(_a_)·_f_(b_)_<_0____________;
(2)求区间(a,b)的中点 x1; (3)计算 f(x1);①若______f_(x_1_)_=__0_____,则 x1 就是函数的 零点;②若_____f(_a_)_·f_(_x_1)_<_0______________,则令 b=x1 (此 时零点 x0∈(a,x1));③若_______f(_x_1_)·_f_(b_)_<_0____________, 则令 a=x1(此时零点 x0∈(x1,b)). (4)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 ,即若|a-b|< ,则得到零点近似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函 数
又 F(1)=-1<0, F(2)=29>0, 所以方程 x5-x-1=0 的根在区间(1,2)内. (2)证明:令 F(x)=x3-3x+1, 它的图象一定是不间断的, 又 F(-2)=-8+6+1=-1<0, F(-1)=-1+3+1=3>0, 所以方程 x3-3x+1=0 的一根在区间(-2,-1)内.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函 数
2.二分法 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 f(a)·f(b)<0 的函数 y=f(x), 通过不断地把函数 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 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的近似值的方法叫 做二分法.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函 数
3.用二分法求函数 f(x) 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的函数值
x3=1.5+21.625= 1.562 5
f(x3)=0.252 2>0
x4=1.5+12.562 5 =1.531 25

2.4.1 函数的零点

2.4.1 函数的零点
二、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70页――71页例题,回答以下问题:
1、已知 = ,当 何值时, ?
2、函数的零点:
与上例中 叫函数 的零点.
函数的零点的几何意义:在坐标系中,点 为函数 图像与 轴的交点.
3、概念深化:
如何求函数的零点?函数的零点与图像有何关系?
4、二次函数零点的性质:
(1)当函数图像通过零点且穿过X轴时,函数值
归纳小结:
⑴函数零点的概念:,如果函数 在实数 处的值等于零,即 ,则 叫做这个函数 的零点.
⑵函数零点的意义:利用函数的零点画图,讨论函数的性质.
课题:2.1.2函数的零点(学案)
本节学习目标:1、理解函数零点的意义,能判断二次函数零点的存在性,会求简单函数的零点,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
2、体验函数零点概念的形成过程,提高数学知识的尊和应用能力;
重点:理解函数零点的意义。
难点:会求简单函数的零点。
一、知识反思回顾:
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的判定方法
六、巩固练习
1.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1)
(2)
(3)
七、课堂检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1) (2) ;
(3) (4)
3.求下列函数的零点,图象顶点的坐标,画出各自的简图,并指出函数值在哪些区间上大于零,哪些区间上小于零:
(1) (2) .
4.已知 .
(1) 为何值时,函数的图象与 轴有两个零点;
(2)如果函数至少有一个零点在原点右侧,求 的值
(2)两个零点把X轴分为三个区间,在每个区间上所有函数值。
5、思考:所有函数都有零点吗?
三、练习:
①求 的零点,并画出其图象,指出

高中数学二章函数2.4函数与方程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

高中数学二章函数2.4函数与方程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

2.4.2 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整体设计教学分析求方程的解是常见的数学问题,这之前我们学过解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但有些方程求精确解较难.本节从另一个角度来求方程的近似解,这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特点是:运算量大,且重复相同的步骤,因此适合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运算.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在方程求解中的不断进步.三维目标1.让学生学会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知道二分法是科学的数学方法.2.了解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特点,学会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求方程的近似解,初步了解算法思想.3.回忆解方程的历史,了解人类解方程的进步历程,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学难点:二分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情境导入)师:(手拿一款手机)如果让你来猜这件商品的价格,你如何猜?生1:先初步估算一个价格,如果高了再每隔10元降低报价.生2:这样太慢了,先初步估算一个价格,如果高了每隔100元降低报价.如果低了,每隔50元上升报价;如果再高了,每隔20元降低报价;如果低了,每隔10元上升报价……生3:先初步估算一个价格,如果高了,再报一个价格;如果低了,就报两个价格和的一半;如果高了,再把报的低价与一半价相加再求其半,报出价格;如果低了,就把刚刚报出的价格与前面的价格结合起来取其和的半价……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利用这种方法.譬如,一天,我们华庄校区与锡南校区的线路出了故障(相距大约3 500米).电工是怎样检测的呢?是按照生1那样每隔10米或者按照生2那样每隔100米来检测,还是按照生3那样来检测呢?生:(齐答)按照生3那样来检测.师:生3的回答,我们可以用一个动态过程来展示一下(展示多媒体课件,区间逼近法).思路2.(事例导入)有12个小球,质量均匀,只有一个球是比别的球重,你用天平称几次可以找出这个球,要求次数越少越好.(让同学们自由发言,找出最好的办法)解:第一次,两端各放六个球,低的那一端一定有重球.第二次,两端各放三个球,低的那一端一定有重球.第三次,两端各放一个球,如果平衡,剩下的就是重球,否则,低的就是重球.其实这就是一种二分法的思想,那什么叫二分法呢?推进新课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①解方程2x -16=0.②解方程x 2-x -2=0.③解方程x 3-2x 2-x +2=0.④解方程x 2-2x 2-3x +2=0.⑤我们知道,函数f x =lnx +2x -6在区间2,3内有零点.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找出这个零点的近似值?⑥“取中点”后,怎样判断所在零点的区间? ⑦什么叫二分法?⑧试求函数f x =lnx +2x -6在区间2,3内零点的近似值.⑨总结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值的步骤.,⑩思考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值的特点. 讨论结果: ①x=8.②x=-1,x =2.③x=-1,x =1,x =2 ④x=-2,x =2,x =1,x =2.⑤如果能够将零点所在的范围尽量缩小,那么在一定精确度的要求下,我们可以得到零点的近似值.为了方便,我们通过“取中点”的方法逐步缩小零点所在的范围.〔“取中点”,一般地,我们把x =a +b 2称为区间(a ,b)的中点〕⑥比如取区间(2,3)的中点2.5,用计算器算得f(2.5)<0,因为f(2.5)·f(3)<0,所以零点在区间(2.5,3)内.⑦对于在区间[a ,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 =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像这样每次取区间的中点,将区间一分为二,再经比较,按需要留下其中一个小区间的方法称为二分法.⑧因为函数f(x)=lnx +2x -6,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作出函数f(x)=lnx +2x -6的对应值表. x 1 2 3 4 5 6 789f(x)-4-1.306 91.098 63.386 35.609 47.791 89.945 9 12.079 4 14.197 2由表可知,f(2)<0,f(3)>0,则f(2)·f(3)<0,这说明f(x)在区间(2,3)内有零点x 0,取区间(2,3)的中点x 1=2.5,用计算器算得f(2.5)≈-0.084,因为f(2.5)·f(3)<0,所以x 0∈(2.5,3).同理,可得表(下表)与图象(如下图).区间 中点的值 中点函数近似值(2,3) 2.5 -0.084 (2.5,3) 2.75 0.512 (2.5,2.75) 2.625 0.215 (2.5,2.625) 2.562 5 0.066 (2.5,2.562 5) 2.531 25 -0.009 (2.531 25,2.562 5)2.546 8750.029(2.531 25,2.546 875) 2.539 062 5 0.010 (2.531 25,2.539 062 5)2.535 156 250.001由于(2,3) (2.5,3) (2.5,2.75),所以零点所在的范围确实越来越小了.如果重复上述步骤,那么零点所在的范围会越来越小(见上表).这样,在一定的精确度下,我们可以在有限次重复相同步骤后,将所得的零点所在区间内的任意一点作为函数零点的近似值.特别地,可以将区间端点作为函数零点的近似值.例如,当精确度为0.01时,由于|2.539 062 5-2.531 25|=0.007 812 5<0.01,所以,我们可以将x =2.531 25作为函数f(x)=lnx +2x -6零点的近似值.⑨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一般步骤如下:第一步 在D 内取一个闭区间[a 0,b 0] D ,使f(a 0)与f(b 0)异号,即f(a 0)·f(b 0)<0.零点位于区间[a 0,b 0]中.第二步 取区间[a 0,b 0]的中点(如下图),则此中点对应的坐标为x 0=a 0+12(b 0-a 0)=12(a 0+b 0).计算f(x 0)和f(a 0),并判断:(1)如果f(x 0)=0,则x 0就是f(x)的零点,计算终止;(2)如果f(a 0)·f(x 0)<0,则零点位于区间[a 0,x 0]中,令a 1=a 0,b 1=x 0; (3)如果f(a 0)·f(x 0)>0,则零点位于区间[x 0,b 0]中,令a 1=x 0,b 1=b 0. 第三步 取区间[a 1,b 1]的中点,则此中点对应的坐标为x 1=a 1+12(b 1-a 1)=12(a 1+b 1).计算f(x 1)和f(a 1),并判断:(1)如果f(x 1)=0,则x 1就是f(x)的零点,计算终止;(2)如果f(a 1)·f(x 1)<0,则零点位于区间[a 1,x 1]上,令a 2=a 1,b 2=x 1; (3)如果f(a 1)·f(x 1)>0,则零点位于区间[x 1,b 1]上,令a 2=x 1,b 2=b 1. ……继续实施上述步骤,直到区间[a n ,b n ],函数的零点总位于区间[a n ,b n ]上,当a n 和b n按照给定的精确度所取的近似值相同时,这个相同的近似值就是函数y =f(x)的近似零点,计算终止.这时函数y =f(x)的近似零点满足给定的精确度.⑩由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关系,我们可用二分法来求方程的近似解.由于计算量较大,而且是重复相同的步骤,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定的计算程序,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完成计算.应用示例思路1例1求函数f(x)=x 3+x 2-2x -2的一个正实数零点(精确到0.1).解:由于f(1)=-2<0,f(2)=6>0,可以确定区间[1,2]作为计算的初始区间.用二法逐步计算,列表如下:端点或中点横坐标 计算端点或中点的函数值 定区间 a 0=1,b 0=2 f(1)=-2,f(2)=6 [1,2] x 0=(1+2)/2=1.5 f(x 0)=0.625>0 [1,1.5] x 1=(1+1.5)/2=1.25 f(x 1)=-0.984<0 [1.25,1.5] x 2=(1.25+1.5)/2=1.375 f(x 2)=-0.260<0 [1.375,1.5] x 3=(1.375+1.5)/2=1.437f(x 3)=0.162>0[1.375,1.437 5]1.4,因此1.4就是所求函数的一个正实数零点的近似值.函数f(x)=x3+x2-2x-2的图象如下图.实际上还可用二分法继续算下去,进而得到这个零点精确度更高的近似值.点评:以上求函数零点的二分法,对函数图象是连续不间断的一类函数的零点都有效.如果一种计算方法对某一类问题(不是个别问题)都有效,计算可以一步一步地进行,每一步都能得到唯一的结果,我们常把这一类问题的求解过程叫做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种算法.算法是刻板的、机械的,有时要进行大量的重复计算,算法的优点是一种通法,只要按部就班地去做,总会算出结果.算法更大的优点是,它可以让计算机来实现.例如,我们可以编写程序,快速地求出一个函数的零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Scilab”界面上调用二分法程序,对上例进行计算,求出精确度更高的近似值.本套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引导同学们认识算法思想的重要性,并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前人算法的基础上,去寻求解决各类问题的算法.在思路2例1求方程2x3+3x-3=0的一个实数解(精确到0.01).解:考察函数f(x)=2x3+3x-3,从一个两端函数值反号的区间开始,应用二分法逐步缩小方程实数解所在区间.经试算,f(0)=-3<0,f(2)=19>0,所以函数f(x)=2x3+3x-3在[0,2]内存在零点,即方程2x3+3x-3=0在[0,2]内有解.取[0,2]的中点1,经计算,f(1)=2>0,又f(0)<0,所以方程2x3+3x-3=0在[0,1]内有解.3至此,可以看出,区间[0.742 187 5,0.744 140 625]内的所有值,若精确到0.01,都是0.74.所以0.74是方程2x3+3x-3=0精确到0.01的实数解.点评:利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步骤:①确定函数f(x)的零点所在区间(a,b),通常令b-a=1;②利用二分法求近似解.,发现x1∈(2,2.5)(如上图),这样可以进一步缩小,先画出函数图象的简图,如上图.=2>0,x2-2x-1=0有一解,记为x1.,因为f(2.5)=0.25>0,所以2<x<2.5.知能训练1.函数f(x)=x3-2x2-x+2的零点个数是( )A.0 B.1 C.2 D.3答案:D2.在26枚崭新的金币中,有一枚外表与真币完全相同的假币(重量轻一点),现在只有一台天平,请问:应用二分法的思想,最多称__________次就可以发现这枚假币?解析:将26枚金币平均分成两份,放在天平上,则假币在轻的那13枚金币里面;将这13枚金币拿出1枚,将剩下的12枚平均分成两份,放在天平上,若天平平衡,则假币一定是拿出的那一枚,若不平衡,则假币一定在轻的那6枚金币里面;将这6枚平均分成两份,放在天平上,则假币一定在轻的那3枚金币里面;将这3枚金币任拿出2枚放在天平上,若平衡,则剩下的那一枚就是假币,若不平衡,则轻的那一枚就是假币.综上可知,最多称4次就可以发现这枚假币.答案:43.求方程x 3-3x -1=0的一个正的近似解(精确到0.1).解:设f(x)=x 3-3x -1,设x 1为函数的零点,即方程x 3-3x -1=0的解.作出函数f(x)=x 3-3x -1的图象如下图.因为f(1)=-3<0,f(2)=1>0,所以在区间(1,2)内方程x 3-3x -1=0有一个解,记为x 1.取1与2的平均数1.5,因为f(1.5)=-2.125<0,所以1.5<x 1<2.再取2与1.5的平均数1.75,因为f(1.75)=-0.890 625<0,所以1.75<x 1<2. 如此继续下去,得f(1)<0,f(2)>0 ⇒x 1∈(1,2), f(1.5)<0,f(2)>0 ⇒x 1∈(1.5,2), f(1.75)<0,f(2)>0 ⇒x 1∈(1.75,2), f(1.875)<0,f(2)>0 ⇒x 1∈(1.875,2),f(1.875)<0,f(1.937 5)>0 ⇒x 1∈(1.875,1.937 5),因为区间[1.875,1.937 5]内的所有值,如精确到0.1都是1.9,所以1.9是方程x 3-3x -1的实数解. 拓展提升从上海到美国旧金山的海底电缆有15个接点,现在某接点发生故障,需及时修理,为了尽快断定故障发生点,一般至少需要检查接点的个数为多少?(此例既体现了二分法的应用价值,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答案:至少需要检查接点的个数为4. 课堂小结①掌握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及二分法的其他应用. ②思想方法: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作业课本习题2—4 A 7.设计感想 “猜价格”的游戏深受人们的喜欢,它是二分法的具体应用,用它引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二分法是科学的数学方法,它在求方程的近似解和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设计紧紧围绕这两个中心展开,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用多种角度处理问题,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科学性与完美性.备课资料基本初等函数的零点个数 结合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得:①正比例函数y =kx(k≠0)仅有一个零点0; ②反比例函数y =kx (k≠0)没有零点;③一次函数y =kx +b(k≠0)仅有一个零点;④二次函数y =ax 2+bx +c(a≠0),当Δ>0时,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b ±Δ2a ;当Δ=0时,二次函数仅有一个零点-b2a;当Δ<0时,二次函数无零点.。

高中数学第二章函数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课件新人教B版必修108012132

高中数学第二章函数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课件新人教B版必修108012132

由于|0.687 5-0.75|=0.062 5<0.1,
所以方程 2x3+3x-3=0 的一个精确度为 0.1 的正实数近似解可取为 0.687 5.
第二十五页,共35页。
1.根据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解的关系,求函数的零点与求相应方程的 解是等价的.求方程 f(x)=0 的近似解,即按照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值的步 骤求解.
第三十一页,共35页。
4.若函数 f(x)=x3+x2-2x-2 的一个正数零点附近的函数值用二分法计算,
参考数据如下:
f(1)=-2
f(1.5)=0.625
f(1.25)=-0.984
f(1.375)=-0.260 f(1.406 25)=-0.054 f(1.437 5)=0.162
那么方程 x3+x2-2x-2=0 的一个近似根为________.(精确到 0.1)
第二页,共35页。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 1 变号零点与不变号零点 阅读教材 P72~P73“第一行”以上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零点存在的判定 条件:y=f(x)在[a,b]上的图象不间断,f(a)·f(b)<0. 结论:y=f(x)在[a,b]上至少有一个零点,即 x0∈(a,b)使 f(x0)=0.
第十五页,共35页。
[再练一题] 1.下面关于二分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二分法可求所有函数零点的近似值 B.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的任一位 C.二分法无规律可循 D.只有在求函数零点时才用二分法
第十六页,共35页。
【解析】 只有函数的图象在零点附近是连续不断且在该零点左右函数值异 号,才可以用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的近似值,故 A 错.二分法有规律可循,可 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故 C 错.求方程的近似解也可以用二分法,故 D 错.

(人教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B版)

(人教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B版)

(人教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B版)(人教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B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1.1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1.1集合的概念1.1.2集合的表示方法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1集合之间的关系1.2.2集合的运算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第二章函数2.1函数2.1.1函数2.1.2函数的表示方法2.1.3函数的单调性2.1.4函数的奇偶性2.1.5用计算机作函数的图象(选学)2.2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2.1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2.2.3待定系数法2.3函数的应用(Ⅰ)2.4函数与方程2.4.1函数的零点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函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3.1指数与指数函数3.1.1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3.1.2指数函数3.2对数与对数函数3.2.1对数及其运算3.2.2对数函数3.2.3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3.3幂函数3.4函数的应用(Ⅱ)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对数的发明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空间几何体1.1.1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1.1.2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1.1.3圆柱、圆锥、圆台和球1.1.4投影与直观图1.1.5三视图1.1.6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1.1.7柱、锥、台和球的体积实习作业1.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1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1.2.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2.3空间中的垂直关系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散发着数学芳香的碑文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1.1数轴上的基本公式2.1.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直线的方程2.2.1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2.2.2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2.2.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2.4点到直线的距离2.3圆的方程2.3.1圆的标准方程2.3.2圆的一般方程2.3.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3.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4空间直角坐标系2.4.1空间直角坐标系2.4.2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笛卡儿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算法与程序框图1.1.1算法的概念1.1.2程序框图1.1.3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1.2基本算法语句1.2.1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1.2.2条件语句1.2.3循环语句1.3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我国古代数学家秦九韶附录1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框图和程序附录2Scilab部分函数指令表第二章统计2.1随机抽样2.1.2系统抽样2.1.4数据的收集2.2用样本估计总体2.2.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3变量的相关性2.3.1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3.2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蚂蚁和大象谁的力气更大附录随机数表第三章概率3.1事件与概率3.1.1随机现象3.1.2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3.1.3频率与概率3.1.4概率的加法公式3.2古典概型3.2.1古典概型3.2.2概率的一般加法公式(选学)3.3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3.1几何概型3.3.2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概率的应用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概率论的起源必修四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Ⅱ)1.1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1.1角的概念的推广1.1.2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三角函数的定义1.2.2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1.2.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2.4诱导公式1.3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1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2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3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教学建模活动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三角学的发展第二章平面向量2.1向量的线性运算2.1.1向量的概念2.1.2向量的加法2.1.3向量的减法2.1.4数乘向量2.1.5向量共线的条件与轴上向量坐标运算2.2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2.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2.2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2.2.3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2.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3.1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与定义2.3.2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2.3.3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与度量公式2.4向量的应用2.4.1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2.4.2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和角公式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2.1倍角公式3.2.2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3.3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和角公式与旋转对称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正弦定理1.1.2余弦定理1.2应用举例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亚历山大时期的三角测量第二章数列2.1数列2.1.1数列2.1.2数列的递推公式(选学)2.2等差数列2.2.1等差数列2.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3等比数列2.3.1等比数列2.3.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级数趣题无穷与悖论第三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2不等式的性质3.2均值不等式3.3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5.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3.5.2简单线性规划本章小结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与量词1.1.1命题1.1.2量词1.2基本逻辑联结词1.2.1“且”与“或”1.2.2“非”(否定)1.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命题的四种形式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什么是数理逻辑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椭圆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1.2椭圆的几何性质2.2双曲线2.2.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2.2.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3抛物线2.3.1抛物线级其标准方程2.3.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圆锥面与圆锥曲线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导数3.1.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3.1.2瞬时速度与导数3.1.3导数的几何意义3.2导数的运算3.2.1常数与幂函数的导数3.2.2导数公式表3.2.3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3.3导数的应用3.3.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3.3.2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3.3.3导数的实际应用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微积分与极限思想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独立性检验1.2回归分析本章小结“回归”一词的由来附表相关性检验的临界值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合情推理2.1.2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综合法与分析法2.2.2反证法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原本》与公理化思想数学证明的机械化——机器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1实数系3.1.2复数的引入3.2复数的运算3.2.1复数的加法和减法3.2.2复数的乘法和除法本章小结复平面与高斯第四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冯·诺伊曼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与量词1.1.1命题1.1.2量词1.2基本逻辑联结词1.2.1“且”与“或”1.2.2“非”(否定)1.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什么是数理逻辑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曲线与方程2.1.1曲线与方程的概念2.1.2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2.2椭圆2.2.1椭圆的标准方程2.2.2椭圆的几何性质2.3双曲线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抛物线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直线与圆锥曲线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圆锥面与圆锥曲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3.1.3两个向量的数量积3.1.4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2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3.2.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3.2.2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3.2.3直线与平面的夹角3.2.4二面角及其度量3.2.5距离(选学)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向量的叉积及其性质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导数1.1.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1.1.2瞬时速度与导数1.1.3导数的几何意义1.2导数的运算1.2.1常数函数与冥函数的导数1.2.2导数公式表及数学软件的应用1.2.3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3导数的应用1.3.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1.3.2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1.3.3导数的实际应用1.4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4.1曲边梯形面积与定积分1.4.2微积分基本定理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微积分与极限思想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合情推理2.1.2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综合法与分析法2.2.2反证法2.3数学归纳法2.3.1数学归纳法2.3.2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本意小结阅读与欣赏《原本》与公理化思想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3.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3.1.1实数系3.1.2复数的概念3.1.3复数的几何意义3.2复数的运算3.2.1复数的加法与减法3.2.2复数的乘法3.2.3复数的除法本章小节阅读与欣赏复平面与高斯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基本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1.2.1排列1.2.2组合1.3二项式定理1.3二项式定理1.3.2杨辉三角本章小结第二章概率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1.1离散型随机变量2.1.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1.3超几何分布2.2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2.2.1条件概率2.2.2事件的独立性2.2.3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2.3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2.3.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2.3.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2.4正态分布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关于“玛丽莲问题”的争论第三章统计案例3.1独立性检验3.2回归分析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回归”一词的由来附表选修3-1第一讲早期的算术与几何一古埃及的数学二两河流域的数学三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第二讲古希腊数学一希腊数学的先行者二毕达哥拉斯学派三欧几里得与《原本》四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第三讲中国古代数学瑰宝一《周髀算经》与赵爽弦图二《九章算术》三大衍求一术四中国古代数学家第四讲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一坐标思想的早期萌芽二笛卡儿坐标系三费马的解析几何思想四解析几何的进一步发展第五讲微积分的诞生一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背景二科学巨人牛顿的工作三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第六讲近代数学两巨星一分析的化身──欧拉二数学王子──高斯第七讲千古谜题一三次、四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发现二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的解决三伽罗瓦与群论四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的解决第八讲对无穷的深入思考一古代的无穷观念二无穷集合论的创立三集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第九讲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一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概观二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三当代几何大师──陈省身选修3-2暂缺选修3-3第一讲从欧氏几何看球面一平面与球面的位置关系二直线与球面的位置关系和球幂定理三球面的对称性第二讲球面上的距离和角一球面上的距离二球面上的角第三讲球面上的基本图形一极与赤道二球面二角形三球面三角形1.球面三角形2.三面角3.对顶三角形4.球极三角形第四讲球面三角形一球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二、球面“等腰”三角形三球面三角形的周长四球面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五讲球面三角形的全等1.“边边边”(s.s.s)判定定理2.“边角边”(s.a.s.)判定定理3.“角边角”(a.s.a.)判定定理4.“角角角”(a.a.a.)判定定理第六讲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一球面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二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三用球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证明欧拉公式第七讲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一球面上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二用向量方法证明球面上的余弦定理1.向量的向量积2.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向量证明三从球面上的正弦定理看球面与平面四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应用──求地球上两城市间的距离第八讲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一平面几何与球面几何的比较二欧氏平行公理与非欧几何模型──庞加莱模型三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意义阅读与思考非欧几何简史选修3-4第一讲平面图形的对称群一平面刚体运动1.平面刚体运动的定义2.平面刚体运动的性质二对称变换1.对称变换的定义2.正多边形的对称变换3.对称变换的合成4.对称变换的性质5.对称变换的逆变换三平面图形的对称群第二讲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一n元对称群Sn二多项式的对称变换三抽象群的概念1.群的一般概念2.直积第三讲对称与群的故事一带饰和面饰二化学分子的对称群三晶体的分类四伽罗瓦理论选修4-1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四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第二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圆周角定理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三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四弦切角的性质五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第三讲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一平行摄影二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三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选修4-2引言第一讲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几类特殊线性变换及其二阶矩阵1.旋转变换2.反射变换3.伸缩变换4.投影变换5.切变变换(二)变换、矩阵的相等二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的乘法(二)一些重要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第二讲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一复合变换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二矩阵乘法的性质第三讲逆变换与逆矩阵一逆变换与逆矩阵1.逆变换与逆矩阵2.逆矩阵的性质二二阶行列式与逆矩阵三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矩阵形式2.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第四讲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一变换的不变量——矩阵的特征向量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二特征向量的应用1.Aa的简单表示2.特征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选修4-5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基本不等式1.3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4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本章小结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 柯西不等式2.2排序不等式2.3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3.1数学归纳法原理3.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附录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后记选修4-6引言第一讲整数的整除一整除1.整除的概念和性质2.带余除法3.素数及其判别法二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1.最大公因数2.最小公倍数三算术基本定理第二讲同余与同余方程一同余1.同余的概念2.同余的性质二剩余类及其运算三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四一次同余方程五拉格朗日插值法和孙子定理六弃九验算法第三讲一次不定方程一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二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特解三多元一次不定方程第四讲数伦在密码中的应用一信息的加密与去密二大数分解和公开密钥学习总结报告附录一剩余系和欧拉函数附录二多项式的整除性选修4-7引言第一讲优选法一什么叫优选法二单峰函数三黄金分割法——0.618法1.黄金分割常数2.黄金分割法——0.618法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研究简史四分数法1.分数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2.分数法的最优性五其他几种常用的优越法1.对分法2.盲人爬山法3.分批试验法4.多峰的情形六多因素方法1.纵横对折法和从好点出发法2.平行线法3.双因素盲人爬山法第二讲试验设计初步一正交试验设计法1.正交表2.正交试验设计3.试验结果的分析4.正交表的特性二正交试验的应用选修4-9引言第一讲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一风险与决策的关系二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1.风险(平均损失)2.平均收益3.损益矩阵4.风险型决策探究与发现风险相差不大时该如何决策第二讲决策树方法第三讲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第四讲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一马尔可夫链简介1.马尔可夫性与马尔可夫链2.转移概率与转移概率矩阵二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三长期准则下的马尔可夫型决策理论1.马尔可夫链的平稳分布2.平稳分布与马尔可夫型决策的长期准则3.平稳准则的应用案例说明:A版适用于文件生使用,B版适用于理科生使用,B 版比A版略难。

湘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电子课本

湘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电子课本

湘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电子课本1.1 集合1.1.1 集合的含义和表示1.1.2 集合的包含关系1.1.3 集合的交与并1.2 函数的概念和性质1.2.1 对应、映射和函数阅读与思考1.2.2 表示函数的方法数学实验1.2.3 从图像看函数的性质1.2.4 从解析式看函数的性质1.2.5 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1.2.6 分段函数1.2.7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增减性和最值1.2.8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对称性数学实验小结与复习第2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问题探索阅读与思考2.1 指数函数2.1.1 指数概念的推广2.1.2 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阅读与思考2.2 对数函数2.2.1 对数的概念和运算律2.2.2 换底公式阅读与思考2.2.3 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3 幂函数2.3.1 幂函数的概念2.3.2 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4 函数与方程2.4.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2.4.2 计算函数零点的二分法数学实验2.5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2.5.1 几种函数增长快慢的比较2.5.2 形形色色的函数模型小结与复习2020高中新教材总体介绍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预备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

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共8学分144课时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

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课时新教材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指导,在理解数学学科本质,把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结构与要素、表现与水平的基础上,明确高中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在深入研究数学的育人价值、挖掘数学课程内容蕴含的育人资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基于数学学习活动,构建作业系统(练习、习题、复习题以及应用性、开放性、探究性问题),创新呈现方式等。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2.4.1 函数的零点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2.4.1 函数的零点

《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人教B版第二章《函数》,第4节函数与方程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函数零点的定义,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定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为下一节《二分法》做准备.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章的始终,而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关系、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是在建立和运用函数模型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本章主要渗透了“函数与方程”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函数零点的意义,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会求简单函数的零点,能判断二次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并能对零点存在定理进行简单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学会用转化与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研究问题,提高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体验函数零点存在定理的形成过程,初步感受零点存在定理在解题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间相互转化以及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三、教学基本条件分析1.学生条件: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理解能力,喜欢思考,乐于探究.2.前期内容准备:前面学习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时,教师对函数和方程的联系已经做了适当的渗透.3.教学媒体条件:支持幻灯片展示.四、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函数零点的定义的理解.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函数零点的判定方法的不可逆性;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及应用.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前几节课我们一起整理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初步学习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今天我们通过研究函数的另一个重要知识,来进一步感受函数与方程的联系.问题引入:已知二次函数y=x 2-x-6,试问x取什么值时,y=0?方程有几个根,y=f(x)的图象与x轴就有几个交点;方程的根就是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2、3在方程中称为实数根,对函数来说称为零点.(板书课题)函数的零点定义:如果函数在实数x0处的值等于零,即f(x0)=0,则x0叫做这个函数的零点.注意:零点不是点.设计意图:因为对这个定义的直观理解不难,所以直接给出,意为锻炼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同时教师对这个概念暂时不加分析的处理为后面的设计作铺垫.由此得出:函数与方程的关系.(二)设问疑问,引导探究 例1:求出下列函数的零点,并作出函数的图象.(1)y =x 2-2x +1 (2)y =x 2+x +1解:过程略.设计意图: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知道二重(二阶)零点的含义;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零点. (幻灯片展示)上面我们给出的三个函数都是一元二次函数,那么你能总结出对于一般的一元二次函数y=ax 2+bx +c (a ≠0),它的零点的情况与什么有关?预设答案:与方程的判别式有关.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x 1,x 2,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 (x 1,0),(x 2,0),函数有两个零点x 1,x 2;【变号零点】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 x 2,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一个交点 (x 1,0),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x 1;【二阶零点】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没有交点,函数没有零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二次函数零点情况的过程中,理清方程的根、函数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和函数的零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图象看到函数零点的性质:①图象通过零点穿过x 轴时,函数值变号.——变号零点;②零点把x 轴分成的每个区间上函数值保持同号.研究函数的零点也就是研究相应方程的实数根,也就是研究函数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情况.(三)利用方程,研究函数例2.求函数y =x 3-2x 2-x +2的零点并画出函数的图象(简图).问题1:函数零点把x 轴分成了几部分?请考察在函数每个区间内函数值的符号.问题2:请仔细观察表格,你能发现哪些规律?(让学生观察发现)预设答案:零点两侧符号相反.问题3:是所有函数零点两侧函数值的符号都相反吗?预设答案:不是,譬如函数y =x 2-2x +1.只有变号零点两侧符号相反.设计意图:学生应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通过方程研究函数的性质,做出函数的简图.同时,研究的过程也是在为后面发现零点存在定理作方法上的铺垫.(四) 探究发现“零点存在定理”1.探究发现例3:已知函数f (x )=x +b 在(-1,1)上存在零点,求b 的取值范围.解:法一:求零点;(由教师引导)法二:由题意:f (-1)·f (1)<0,解得b ∈(-1,1).通过以上分析,请同学们思考,函数在某区间(a ,b )上是否存在零点,与该区间的端点函数值的符号情况是否有某种关系?探究:若函数y =f (x ) 在区间(a , b )内满足f (a )·f (b )<0,则f (x ) 在区间(a , b )内是否存在零点?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函数的零点存在的充分条件.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通过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探究①:观察图象,归纳函数y=f(x)在区间端点的函数值f(a),f(b)的正负情况.预设答案:f (a)·f (b)<0或f (a)·f (b)>0.探究②:函数y=f (x)具备了什么条件,就可确定函数在区间(a,b)上存在零点呢?预设答案:f (a)·f (b)<0.探究③:具备上述特征的函数y=f(x)是否在区间(a,b)上一定存在零点?预设答案:不是.反例:y=1x或画图验证.所以函数的图象在[a,b]上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探究④:如果连续函数f(x)满足f (a)·f (b)<0,则在区间(a,b)上存在唯一的零点吗?预设答案:不对.反例画图验证.应表述为“至少存在一个”.师生归纳总结:函数y=f(x)在(a,b)上存在零点的条件.预设答案:①函数图象连续不断;②区间端点函数值满足f (a)·f (b)<0.2.函数存在零点的条件如果函数y=f (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 (a)·f (b)<0,那么,函数y=f (x)在区间(a,b)内至少存在一个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 (c)=0.(五)总结升华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有哪些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小结,理清思路,归纳总结,更好的掌握知识技能,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活动,教师进行简要的概括和升华.(六)作业课本P72练习A 1、2;P75习题2-4A 3、4、5、6.六、板书设计(略)七、课后反思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是高中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表面上看,这一内容的教学并不困难,但要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教学还需要妥善处理其中的一些问题.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函数的零点的必要性其次教学要把握内容结构,突出思想方法像这些中学新增内容的教学,教学就要取得成功的确不易,需要一个不断实践以及实践后的反思的过程,在实践与反思的过程中,不仅要妥善解决上述问题,还要不断地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这样,教学效果才会逐步得到改善..。

零点和二分法

零点和二分法
并且有 f (a) f (b) 0 ,那么,函数 y f ( x) 在区间 a , b 内有零点,
即存在 c a, b ,使得 f (c) 0 ,这个 c 也就是方程 f ( x) 0 的根。
小结3.二分法的定义
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 · f(b)<0 的函数 y=f(x) ,通过不断地把函数 f(x) 的零点所 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端点逐步逼近 零点,进而得到零点(或对应方程的根)近似解的 方法叫做二分法.
y
1 0.5 0 -1 -2 -3 -4 -5 -6 -7 1 1.25
f ( x) 2 3x 7
x
1.5
2
x
y
1 0.5
f ( x) 2 3x 7
x
1.375
1 1.25 1.5 2
0
-1 -2 -3 -4 -5 -6 -7
x
y
1 0.5 0 1 1.375
f ( x) 2 3x 7
小结4:二分法实质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实质上就是通 过“取中点”的方法,运用“逼近”思想逐步 缩小零点所在的区间。
思想方法:
等价转化、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 论以及无限逼近的思想.
注:变号零点才能用二分法求解
练习巩固
若函数f(x)=x3+x2-2x-2的一个正数零点附近的函 数值用二分法计算,其参考数据如下: 1.5 1.25 1.375 1.4375 1.4063 x 1
f(x) -2 0.625 -0.984 -0.260 0.162 -0.054
那么方程x3+x2-2x-2=0的一个近似解(精确度为 0.1)为( C ) A. 1.2 B. 1.3 C. 1.4 D. 1.5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课时作业及答案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课时作业及答案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 全册课时作业目录1.1第1课时集合的含义1.1第2课时集合的表示1.2子集、全集、补集1.3交集、并集2.1.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2.1.2习题课2.1.2函数的表示方法2.1.3习题课2.1.3第1课时函数的单调性2.1.3第2课时函数的最大(小)值2.1.3第3课时奇偶性的概念2.1.3第4课时奇偶性的应用2.1.4映射的概念2.2.1函数的单调性(一)2.2.1函数的单调性(二)2.2.1分数指数幂2.2.2 习题课2.2.2习题课2.2.2函数的奇偶性2.2.2指数函数(一)2.2.2指数函数(二)2.2习题课2.3.1第1课时对数的概念2.3.1第2课时对数运算2.3.2习题课2.3.2对数函数(一)2.3.2对数函数(二)2.3映射的概念2.4幂函数2.5.1函数的零点2.5.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2.5习题课2.6习题课2.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3.1.1分数指数幂3.1.2指数函数(一)3.1.2指数函数(二)3.1习题课3.2.1第1课时对数(一)3.2.1第2课时对数(二)3.2.2对数函数(一)3.2.2对数函数(二)3.2习题课3.3幂函数3.4.1习题课3.4.1第1课时函数的零点3.4.1第2课时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4.2习题课3.4.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第1章集合§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第1课时集合的含义课时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并掌握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2.体会元素与集合间的“从属关系”.3.记住常用数集的表示符号并会应用.1.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________.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________,简称______.2.集合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表示,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集合中的元素.3.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________集合A,记作a____A,读作“a______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__________A,记作a____A,读作“a________A”.4.集合中的元素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性质.5.实数集、有理数集、整数集、自然数集、正整数集分别用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来表示.一、填空题1.下列语句能确定是一个集合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著名的科学家;②留长发的女生;③2010年广州亚运会比赛项目;④视力差的男生.2.集合A只含有元素a,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0∈A;②a∉A;③a∈A;④a=A.3.已知M中有三个元素可以作为某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则此三角形一定不是________.(填序号)①直角三角形;②锐角三角形;③钝角三角形;④等腰三角形.4.由a2,2-a,4组成一个集合A,A中含有3个元素,则实数a的取值可以是________.(填序号)①1;②-2;③6;④2.5.已知集合A是由0,m,m2-3m+2三个元素组成的集合,且2∈A,则实数m的值为________.6.由实数x、-x、|x|、x2及-3x3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有________个元素.7.由下列对象组成的集体属于集合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不超过π的正整数;②本班中成绩好的同学;③高一数学课本中所有的简单题;④平方后等于自身的数.8.集合A中含有三个元素0,1,x,且x2∈A,则实数x的值为________.9.用符号“∈”或“∉”填空-2______R,-3______Q,-1_______N,π______Z.二、解答题10.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参加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所有国家构成一个集合; (2)未来世界的高科技产品构成一个集合;(3)1,0.5,32,12组成的集合含有四个元素;(4)高一(三)班个子高的同学构成一个集合.11.已知集合A 是由a -2,2a 2+5a,12三个元素组成的,且-3∈A ,求a .能力提升 12.设P 、Q 为两个非空实数集合,P 中含有0,2,5三个元素,Q 中含有1,2,6三个元素,定义集合P +Q 中的元素是a +b ,其中a ∈P ,b ∈Q ,则P +Q 中元素的个数是多少?13.设A为实数集,且满足条件:若a∈A,则11-a∈A (a≠1).求证:(1)若2∈A,则A中必还有另外两个元素;(2)集合A不可能是单元素集.1.考查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就是要看是否有一个确定的特征(或标准),能确定一个个体是否属于这个总体,如果有,能构成集合,如果没有,就不能构成集合.2.集合中元素的三个性质(1)确定性:指的是作为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即一个集合一旦确定,某一个元素属于不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要么是该集合中的元素要么不是,二者必居其一,这个特性通常被用来判断涉及的总体是否构成集合.(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3)无序性:集合与其中元素的排列顺序无关,如由元素a,b,c与由元素b,a,c组成的集合是相等的集合.这个性质通常用来判断两个集合的关系.第1章集合§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第1课时集合的含义知识梳理1.集合元素元 2.大写拉丁字母A,B,C…小写拉丁字母a,b,c,… 3.属于∈属于不属于∉不属于4.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5.R Q Z N N*N+作业设计1.③解析①、②、④都因无法确定其构成集合的标准而不能构成集合.2.③解析由题意知A中只有一个元素a,∴0∉A,a∈A,元素a与集合A的关系不应用“=”.3.④解析集合M的三个元素是互不相同的,所以作为某一个三角形的边长,三边是互不相等的.4.③解析因A中含有3个元素,即a2,2-a,4互不相等,将各项中的数值代入验证知填③. 5.3解析由2∈A可知:若m=2,则m2-3m+2=0,这与m2-3m+2≠0相矛盾;若m2-3m+2=2,则m=0或m=3,当m=0时,与m≠0相矛盾,当m=3时,此时集合A={0,3,2},符合题意.6.2解析 因为|x |=±x ,x 2=|x |,-3x 3=-x ,所以不论x 取何值,最多只能写成两种形式:x 、-x ,故集合中最多含有2个元素. 7.①④解析 ①④中的标准明确,②③中的标准不明确.故答案为①④. 8.-1解析 当x =0,1,-1时,都有x 2∈A ,但考虑到集合元素的互异性,x ≠0,x ≠1,故答案为-1.9.∈ ∈ ∉ ∉10.解 (1)正确.因为参加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国家是确定的,明确的. (2)不正确.因为高科技产品的标准不确定.(3)不正确.对一个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由于0.5=12,在这个集合中只能作为一元素,故这个集合含有三个元素. (4)不正确,因为个子高没有明确的标准. 11.解 由-3∈A ,可得-3=a -2或-3=2a 2+5a ,∴a =-1或a =-32.则当a =-1时,a -2=-3,2a 2+5a =-3,不符合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故a =-1应舍去.当a =-32时,a -2=-72,2a 2+5a =-3,∴a =-32.12.解 ∵当a =0时,b 依次取1,2,6,得a +b 的值分别为1,2,6; 当a =2时,b 依次取1,2,6,得a +b 的值分别为3,4,8; 当a =5时,b 依次取1,2,6,得a +b 的值分别为6,7,11.由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知P +Q 中元素为1,2,3,4,6,7,8,11共8个.13.证明 (1)若a ∈A ,则11-a∈A .又∵2∈A ,∴11-2=-1∈A .∵-1∈A ,∴11--1=12∈A .∵12∈A ,∴11-12=2∈A . ∴A 中另外两个元素为-1,12.(2)若A 为单元素集,则a =11-a,即a 2-a +1=0,方程无解.∴a ≠11-a,∴A 不可能为单元素集.第2课时 集合的表示课时目标 1.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2.能够运用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表示一些简单集合.1.列举法将集合的元素____________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2.两个集合相等如果两个集合所含的元素____________,那么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3.描述法将集合的所有元素都具有的______(满足的______)表示出来,写成{x |p (x )}的形式. 4.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________元素的集合称为有限集. (2)无限集:含有________元素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____.一、填空题1.集合{x ∈N +|x -3<2}用列举法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集合{(x ,y )|y =2x -1}表示________.(填序号) ①方程y =2x -1; ②点(x ,y );③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④函数y =2x -1图象上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3.将集合⎩⎪⎨⎪⎧x ,y |⎩⎪⎨⎪⎧⎭⎪⎬⎪⎫x +y =52x -y =1表示成列举法为______________.4.用列举法表示集合{x |x 2-2x +1=0}为________.5.已知集合A ={x ∈N |-3≤x ≤3},则有________.(填序号) ①-1∈A ;②0∈A ;③3∈A ;④2∈A .6.方程组⎩⎪⎨⎪⎧x +y =3x -y =-1的解集不可表示为________.①{(x ,y )|⎩⎪⎨⎪⎧x +y =3x -y =-1};②{(x ,y )|⎩⎪⎨⎪⎧x =1y =2};③{1,2};④{(1,2)}.7.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x |x ∈Z ,86-x∈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各组集合中,满足P =Q 的为________.(填序号) ①P ={(1,2)},Q ={(2,1)}; ②P ={1,2,3},Q ={3,1,2};③P ={(x ,y )|y =x -1,x ∈R },Q ={y |y =x -1,x ∈R }.9.下列各组中的两个集合M 和N ,表示同一集合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M ={π},N ={3.141 59}; ②M ={2,3},N ={(2,3)};③M ={x |-1<x ≤1,x ∈N },N ={1};④M ={1,3,π},N ={π,1,|-3|}. 二、解答题10.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①方程x (x 2+2x +1)=0的解集;②在自然数集内,小于1 000的奇数构成的集合; ③不等式x -2>6的解的集合;④大于0.5且不大于6的自然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11.已知集合A ={x |y =x 2+3},B ={y |y =x 2+3},C ={(x ,y )|y =x 2+3},它们三个集合相等吗?试说明理由.能力提升12.下列集合中,不同于另外三个集合的是________.①{x |x =1};②{y |(y -1)2=0};③{x =1};④{1}.13.已知集合M ={x |x =k 2+14,k ∈Z },N ={x |x =k 4+12,k ∈Z },若x 0∈M ,则x 0与N 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在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应注意:①元素间用分隔号“,”;②元素不重复;③元素无顺序;④列举法可表示有限集,也可以表示无限集,若元素个数比较少用列举法比较简单;若集合中的元素较多或无限,但出现一定的规律性,在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列举法表示. 2.在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应注意:(1)弄清元素所具有的形式(即代表元素是什么),是数、还是有序实数对(点)、还是集合、还是其他形式?(2)元素具有怎样的属性?当题目中用了其他字母来描述元素所具有的属性时,要去伪存真,而不能被表面的字母形式所迷惑.第2课时 集合的表示知识梳理1.一一列举 2.完全相同 3.性质 条件 4.(1)有限个 (2)无限个 (3)∅ 作业设计 1.{1,2,3,4}解析 {x ∈N +|x -3<2}={x ∈N +|x <5}={1,2,3,4}. 2.④解析 集合{(x ,y )|y =2x -1}的代表元素是(x ,y ),x ,y 满足的关系式为y =2x -1,因此集合表示的是满足关系式y =2x -1的点组成的集合. 3.{(2,3)}解析 解方程组⎩⎪⎨⎪⎧x +y =5,2x -y =1.得⎩⎪⎨⎪⎧x =2,y =3.所以答案为{(2,3)}.4.{1}解析 方程x 2-2x +1=0可化简为(x -1)2=0, ∴x 1=x 2=1,故方程x 2-2x +1=0的解集为{1}. 5.② 6.③解析 方程组的集合中最多含有一个元素,且元素是一对有序实数对,故③不符合. 7.{5,4,2,-2}解析 ∵x ∈Z ,86-x∈N ,∴6-x =1,2,4,8.此时x =5,4,2,-2,即A ={5,4,2,-2}. 8.②解析 ①中P 、Q 表示的是不同的两点坐标;②中P =Q ;③中P 表示的是点集,Q 表示的是数集. 9.④解析 只有④中M 和N 的元素相等,故答案为④.10.解 ①∵方程x (x 2+2x +1)=0的解为0和-1, ∴解集为{0,-1};②{x |x =2n +1,且x <1 000,n ∈N }; ③{x |x >8};④{1,2,3,4,5,6}.11.解 因为三个集合中代表的元素性质互不相同,所以它们是互不相同的集合.理由如下:集合A 中代表的元素是x ,满足条件y =x 2+3中的x ∈R ,所以A =R ; 集合B 中代表的元素是y ,满足条件y =x 2+3中y 的取值范围是y ≥3, 所以B ={y |y ≥3}.集合C 中代表的元素是(x ,y ),这是个点集,这些点在抛物线y =x 2+3上,所以C ={P |P是抛物线y =x 2+3上的点}. 12.③解析 由集合的含义知{x |x =1}={y |(y -1)2=0} ={1},而集合{x =1}表示由方程x =1组成的集合. 13.x 0∈N解析 M ={x |x =2k +14,k ∈Z },N ={x |x =k +24,k ∈Z },∵2k +1(k ∈Z )是一个奇数,k +2(k ∈Z )是一个整数, ∴x 0∈M 时,一定有x 0∈N .§1.2子集、全集、补集课时目标 1.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意义,会判断两集合的关系.2.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意义,能正确运用补集的符号.3.会求集合的补集,并能运用Venn图及补集知识解决有关问题.1.子集如果集合A的__________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若a∈A则a∈B),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________,记作______或______.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______,即A⊆A. 2.如果A⊆B,并且A≠B,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________,记为______或(______).3.______是任何集合的子集,______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4.补集设A⊆S,由S中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S的子集A的______,记为______(读作“A在S中的补集”),即∁S A={x|x∈S,且x∉A}.5.全集如果集合S包含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这时S可以看做一个______,全集通常记作U.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用Venn图可表示为一、填空题1.集合P={x|y=x+1},集合Q={y|y=x-1},则P与Q的关系是________.2.满足条件{1,2}M⊆{1,2,3,4,5}的集合M的个数是________.3.已知集合U={1,3,5,7,9},A={1,5,7},则∁U A=________.4.已知全集U=R,集合M={x|x2-4≤0},则∁U M=________.5.下列正确表示集合M={-1,0,1}和N={x|x2+x=0}关系的Venn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集合M={x|x=3k-2,k∈Z},P={y|y=3n+1,n∈Z},S={z|z=6m+1,m∈Z}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7.设U={0,1,2,3},A={x∈U|x2+mx=0},若∁U A={1,2},则实数m=________. 8.设全集U={x|x<9且x∈N},A={2,4,6},B={0,1,2,3,4,5,6},则∁U A=________,∁U B=______,∁B A=________.9.已知全集U,A B,则∁U A与∁U B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解答题10.设全集U={x∈N*|x<8},A={1,3,5,7},B={2,4,5}.(1)求∁U(A∪B),∁U(A∩B);(2)求(∁U A)∪(∁U B),(∁U A)∩(∁U B);(3)由上面的练习,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结事Venn图进行分析.11.已知集合A={1,3,x},B={1,x2},设集合U=A,求∁U B.能力提升12.设全集是数集U={2,3,a2+2a-3},已知A={b,2},∁U A={5},求实数a,b的值.13.已知集合A={x|1<ax<2},B={x|-1<x<1},求满足A⊆B的实数a的取值范围.1.子集概念的多角度理解(1)“A是B的子集”的含义是: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即由任意x∈A能推出x∈B.(2)不能把“A⊆B”理解成“A是B中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因为当A=∅时,A⊆B,但A中不含任何元素;又当A=B时,也有A⊆B,但A中含有B中的所有元素,这两种情况都有A⊆B.2.∁U A的数学意义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必须具备A⊆U;其次是定义∁U A={x|x∈U,且x∉A},补集是集合间的运算关系.3.补集思想做题时“正难则反”策略运用的是补集思想,即已知全集U,求子集A,若直接求A困难,可先求∁U A,再由∁U(∁U A)=A求A.§1.2子集、全集、补集知识梳理1.任意一个子集A⊆B B⊇A子集 2.真子集A B B A3.空集空集 4.补集∁S A 5.全集作业设计1.P Q解析∵P={x|y=x+1}={x|x≥-1},Q={y|y≥0},∴P Q.2.7解析M中含三个元素的个数为3,M中含四个元素的个数也是3,M中含5个元素的个数只有1个,因此符合题意的共7个.3.{3,9}解析在集合U中,去掉1,5,7,剩下的元素构成∁U A.4.{x|x<-2或x>2}解析∵M={x|-2≤x≤2},∴∁U M={x|x<-2或x>2}.5.②解析由N={-1,0},知N M.6.S P=M解析运用整数的性质方便求解.集合M、P表示成被3整除余1的整数集,集合S表示成被6整除余1的整数集.7.-3解析∵∁U A={1,2},∴A={0,3},故m=-3.8.{0,1,3,5,7,8} {7,8} {0,1,3,5}解析由题意得U={0,1,2,3,4,5,6,7,8},用Venn图表示出U,A,B,易得∁U A={0,1,3,5,7,8},∁U B={7,8},∁B A={0,1,3,5}.9.∁U B∁U A解析画Venn图,观察可知∁U B∁U A.10.解 (1)∵U ={x ∈N *|x <8}={1,2,3,4,5,6,7},A ∪B ={1,2,3,4,5,7},A ∩B ={5},∴∁U (A ∪B )={6},∁U (A ∩B )={1,2,3,4,67}.(2)∵∁U A ={2,4,6},∁U B ={1,3,6,7},∴(∁U A )∪(∁U B )={1,2,3,4,6,7},(∁U A )∩(∁U B )={6}.(3)∁U (A ∪B )=(∁U A )∩(∁U B )(如左下图);∁U (A ∩B )=(∁U A )∪(∁U B )(如右下图).11.解 因为B ⊆A ,因而x 2=3或x 2=x .①若x 2=3,则x =± 3.当x =3时,A ={1,3,3},B ={1,3},此时∁U B ={3};当x =-3时,A ={1,3,-3},B ={1,3},U =A ={1,3,-3},此时∁U B ={-3}.②若x 2=x ,则x =0或x =1. 当x =1时,A 中元素x 与1相同,B 中元素x 2与1也相同,不符合元素的互异性,故x ≠1; 当x =0时,A ={1,3,0},B ={1,0},U =A ={1,3,0},从而∁U B ={3}. 综上所述,∁U B ={3}或{-3}或{3}. 12.解 ∵∁U A ={5},∴5∈U 且5∉A .又b ∈A ,∴b ∈U ,由此得⎩⎪⎨⎪⎧a 2+2a -3=5,b =3.解得⎩⎪⎨⎪⎧a =2,b =3或⎩⎪⎨⎪⎧a =-4,b =3经检验都符合题意.13.解 (1)当a =0时,A =∅,满足A ⊆B .(2)当a >0时,A ={x |1a <x <2a}.又∵B ={x |-1<x <1},A ⊆B ,∴⎩⎪⎨⎪⎧1a ≥-1,2a ≤1,∴a ≥2.(3)当a <0时,A ={x |2a <x <1a}.∵A ⊆B ,∴⎩⎪⎨⎪⎧2a ≥-1,1a ≤1,∴a ≤-2.综上所述,a =0或a ≥2或a ≤-2.§1.3交集、并集课时目标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1.交集(1)定义:一般地,由____________________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交集,记作________.(2)交集的符号语言表示为A∩B=__________.(3)交集的图形语言表示为下图中的阴影部分:(4)性质:A∩B=______,A∩A=____,A∩∅=____,A∩B=A⇔______.2.并集(1)定义:一般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______.(2)并集的符号语言表示为A∪B=______________.(3)并集的图形语言(即Venn图)表示为图中的阴影部分:(4)性质:A∪B=______,A∪A=____,A∪∅=____,A∪B=A⇔______,A____A∪B,A∩B____A∪B.一、填空题1.若集合A={0,1,2,3},B={1,2,4},则集合A∪B=________.2.集合A={x|-1≤x≤2},B={x|x<1},则A∩B=________.3.若集合A={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运动员},集合B={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男运动员},集合C={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女运动员},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①A⊆B;②B⊆C;③A∩B=C;④B∪C=A.4.已知集合M={(x,y)|x+y=2},N={(x,y)|x-y=4},那么集合M∩N=________. 5.设集合A={5,2a},集合B={a,b},若A∩B={2},则a+b等于________.6.集合M={1,2,3,4,5},集合N={1,3,5},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①N∈M;②M∪N=M;③M∩N=M;④M>N.7.设集合A={-3,0,1},B={t2-t+1}.若A∪B=A,则t=________.8.设集合A={-1,1,3},B={a+2,a2+4},A∩B={3},则实数a=________. 9.设集合A={x|-1≤x≤2},B={x|-1<x≤4},C={x|-3<x<2}且集合A∩(B∪C)={x|a≤x≤b},则a=______,b=______.二、解答题10.已知方程x2+px+q=0的两个不相等实根分别为α,β,集合A={α,β},B={2,4,5,6},C={1,2,3,4},A∩C=A,A∩B=∅.求p,q的值.11.设集合A={-2},B={x|ax+1=0,a∈R},若A∩B=B,求a的值.能力提升12.定义集合运算:A*B={z|z=xy,x∈A,y∈B}.设A={1,2},B={0,2},则集合A*B的所有元素之和为________.13.设U={1,2,3},M,N是U的子集,若M∩N={1,3},则称(M,N)为一个“理想配集”,求符合此条件的“理想配集”的个数(规定(M,N)与(N,M)不同).1.对并集、交集概念全方面的感悟(1)对于并集,要注意其中“或”的意义,“或”与通常所说的“非此即彼”有原则性的区别,它们是“相容”的.“x∈A,或x∈B”这一条件,包括下列三种情况:x∈A但x∉B;x∈B但x∉A;x∈A且x∈B.因此,A∪B是由所有至少属于A、B两者之一的元素组成的集合.(2)A∩B中的元素是“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而不是部分,特别地,当集合A和集合B没有公共元素时,不能说A与B没有交集,而是A∩B=∅.2.集合的交、并运算中的注意事项(1)对于元素个数有限的集合,可直接根据集合的“交”、“并”定义求解,但要注意集合元素的互异性.(2)对于元素个数无限的集合,进行交、并运算时,可借助数轴,利用数轴分析法求解,但要注意端点值取到与否.拓展交集与并集的运算性质,除了教材中介绍的以外,还有A⊆B⇔A∪B=B,A⊆B⇔A ∩B =A .这种转化在做题时体现了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十分有效.§1.3 交集、并集知识梳理 1.(1)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 A ∩B (2){x |x ∈A ,且x ∈B } (4)B ∩A A ∅ A ⊆B 2.(1)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A ∪B (2){x |x ∈A ,或x ∈B } (4)B ∪A A A B ⊆A ⊆ ⊆ 作业设计1.{0,1,2,3,4} 2.{x |-1≤x <1}解析 由交集定义得{x |-1≤x ≤2}∩{x |x <1}={x |-1≤x <1}. 3.④解析 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男运动员与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女运动员构成了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所有运动员,因此A =B ∪C . 4.{(3,-1)}解析 M 、N 中的元素是平面上的点,M ∩N 是集合,并且其中元素也是点,解⎩⎪⎨⎪⎧x +y =2,x -y =4,得⎩⎪⎨⎪⎧x =3,y =-1.5.3解析 依题意,由A ∩B ={2}知2a =2, 所以,a =1,b =2,a +b =3. 6.②解析 ∵N M ,∴M ∪N =M . 7.0或1解析 由A ∪B =A 知B ⊆A , ∴t 2-t +1=-3①或t 2-t +1=0②或t 2-t +1=1③①无解;②无解;③t =0或t =1. 8.1解析 ∵3∈B ,由于a 2+4≥4,∴a +2=3,即a =1. 9.-1 2解析 ∵B ∪C ={x |-3<x ≤4},∴A (B ∪C ), ∴A ∩(B ∪C )=A ,由题意{x |a ≤x ≤b }={x |-1≤x ≤2}, ∴a =-1,b =2.10.解 由A ∩C =A ,A ∩B =∅,可得:A ={1,3},即方程x 2+px +q =0的两个实根为1,3.∴⎩⎪⎨⎪⎧1+3=-p 1×3=q ,∴⎩⎪⎨⎪⎧p =-4q =3.11.解 ∵A ∩B =B ,∴B ⊆A .∵A ={-2}≠∅,∴B =∅或B ≠∅.当B =∅时,方程ax +1=0无解,此时a =0.当B ≠∅时,此时a ≠0,则B ={-1a},∴-1a ∈A ,即有-1a =-2,得a =12.综上,得a =0或a =12.12.6解析 x 的取值为1,2,y 的取值为0,2,∵z =xy ,∴z 的取值为0,2,4,所以2+4=6. 13.解 符合条件的理想配集有 ①M ={1,3},N ={1,3}. ②M ={1,3},N ={1,2,3}. ③M ={1,2,3},N ={1,3}. 共3个.第2章 函数 §2.1 函数的概念 2.1.1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课时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明确函数的三要素.2.能正确使用区间表示数集,表示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1.一般地,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 ,对集合A 中的每一个元素x ,在集合B 中都有惟一的元素y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 到B 的一个________,通常记为y =f(x),x ∈A.其中,所有的输入值x 组成的集合A 叫做函数y =f(x)的________. 2.若A 是函数y =f(x)的定义域,则对于A 中的每一个x ,都有一个输出值y 与之对应.我们将所有输出值y 组成的集合称为函数的________. 3.函数的三要素是指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一、填空题1.对于函数y =f(x),以下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个. ①y 是x 的函数;②对于不同的x ,y 的值也不同;③f(a)表示当x =a 时函数f(x)的值,是一个常量; ④f(x)一定可以用一个具体的式子表示出来.2.设集合M ={x|0≤x≤2},N ={y|0≤y≤2},那么下面的4个图形中,能表示集合M 到集合N 的函数关系的有________.3.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是________.①y =x -1和y =x 2-1x +1;②y =x 0和y =1;③f(x)=x 2和g(x)=(x +1)2;④f(x)=x 2x 和g(x)=xx2. 4.若一系列函数的解析式相同,值域相同,但定义域不同,则称这些函数为“孪生函数”,那么函数解析式为y =2x 2-1,值域为{1,7}的“孪生函数”共有________个. 5.函数y =1-x +x 的定义域为________. 6.函数y =x +1的值域为________.7.已知两个函数f(x)和g(x)的定义域和值域都是{1,2,3},其定义如下表:x 1 2 3 f(x) 2 3 1x 1 2 3 g(x) 1 3 2x 1 2 3 g[f(x)]填写后面表格,其三个数依次为:________.8.如果函数f(x)满足:对任意实数a ,b 都有f(a +b)=f(a)f(b),且f(1)=1,则f 2f 1+f 3f 2+f 4f 3+f 5f 4+…+f 2 011f 2 010=________. 9.已知函数f(x)=2x -3,x ∈{x ∈N |1≤x ≤5},则函数f (x )的值域为________.10.若函数f (x )的定义域是[0,1],则函数f (2x )+f (x +23)的定义域为________.二、解答题11.已知函数f (1-x1+x)=x ,求f (2)的值.能力提升12.如图,该曲线表示一人骑自行车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骑车者9时离开家,15时回家.根据这个曲线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最初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是什么时间?离家多远? (2)何时开始第一次休息?休息多长时间? (3)第一次休息时,离家多远?(4)11:00到12:00他骑了多少千米?(5)他在9:00~10:00和10:00~10:30的平均速度分别是多少? (6)他在哪段时间里停止前进并休息用午餐?13.如图,某灌溉渠的横断面是等腰梯形,底宽为2 m,渠深为1.8 m,斜坡的倾斜角是45°.(临界状态不考虑)(1)试将横断面中水的面积A(m2)表示成水深h(m)的函数;(2)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3)画出函数的图象.1.函数的判定判定一个对应法则是否为函数,关键是看对于数集A中的任一个值,按照对应法则所对应数集B中的值是否唯一确定,如果唯一确定,就是一个函数,否则就不是一个函数.2.由函数式求函数值,及由函数值求x,只要认清楚对应法则,然后对号入座就可以解决问题.3.求函数定义域的原则:①当f(x)以表格形式给出时,其定义域指表格中的x的集合;②当f(x)以图象形式给出时,由图象范围决定;③当f(x)以解析式给出时,其定义域由使解析式有意义的x的集合构成;④在实际问题中,函数的定义域由实际问题的意义确定.第2章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2.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2.1.1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知识梳理1.函数定义域 2.值域作业设计1.2解析①、③正确;②不对,如f(x)=x2,当x=±1时y=1;④不对,f(x)不一定可以用一个具体的式子表示出来,如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面积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就不能用一个具体的式子来表示. 2.②③解析 ①的定义域不是集合M ;②能;③能;④与函数的定义矛盾. 3.④解析 ①中的函数定义域不同;②中y =x 0的x 不能取0;③中两函数的对应法则不同. 4.9解析 由2x 2-1=1,2x 2-1=7得x 的值为1,-1,2,-2,定义域为两个元素的集合有4个,定义域为3个元素的集合有4个,定义域为4个元素的集合有1个,因此共有9个“孪生函数”. 5.{x|0≤x≤1}解析 由题意可知⎩⎪⎨⎪⎧1-x≥0,x≥0,解得0≤x≤1.6.[0,+∞) 7.3 2 1解析 g[f(1)]=g(2)=3,g[f(2)]=g(3)=2,g[f(3)]=g(1)=1. 8.2 010解析 由f(a +b)=f(a)f(b),令b =1,∵f(1)=1,∴f(a+1)=f(a),即f a +1f a=1,由a 是任意实数,所以当a 取1,2,3,…,2 010时,得f 2f 1=f 3f 2=…=f 2 011f 2 010=1.故答案为2 010.9.{-1,1,3,5,7}解析 ∵x=1,2,3,4,5,∴f(x)=2x -3=-1,1,3,5,7.10.[0,13]解析 由⎩⎪⎨⎪⎧0≤2x≤1,0≤x+23≤1,得⎩⎪⎨⎪⎧0≤x≤12,-23≤x≤13,即x∈[0,13].11.解 由1-x 1+x =2,解得x =-13,所以f(2)=-13.12.解 (1)最初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的时间是12时,离家30千米. (2)10:30开始第一次休息,休息了半小时. (3)第一次休息时,离家17千米. (4)11:00至12:00他骑了13千米.(5)9:00~10:00的平均速度是10千米/时;10:00~10:30的平均速度是14千米/时.(6)从12时到13时停止前进,并休息用午餐较为符合实际情形.13.解 (1)由已知,横断面为等腰梯形,下底为2 m ,上底为(2+2h)m ,高为h m ,∴水的面积A =[2+2+2h ]h 2=h 2+2h(m 2).(2)定义域为{h|0<h<1.8}.值域由二次函数A=h2+2h(0<h<1.8)求得.由函数A=h2+2h=(h+1)2-1的图象可知,在区间(0,1.8)上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0<A<6.84.故值域为{A|0<A<6.84}.(3)函数图象如下确定.由于A=(h+1)2-1,对称轴为直线h=-1,顶点坐标为(-1,-1),且图象过(0,0)和(-2,0)两点,又考虑到0<h<1.8,∴A=h2+2h的图象仅是抛物线的一部分,如下图所示.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课时目标 1.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方法表示函数.1.函数的三种表示法(1)列表法:用列表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 (2)解析法:用等式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 (3)图象法: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 2.分段函数在定义域内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像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一、填空题1.一个面积为100 cm 2的等腰梯形,上底长为x cm ,下底长为上底长的3倍,则把它的高y 表示成x 的函数为________.2.一水池有2个进水口,1个出水口,进出水速度如图甲、乙所示.某天0点到6点,该水池的蓄水量如图丙所示.(至少打开一个水口)给出以下3个论断:①0点到3点只进水不出水;②3点到4点不进水只出水;③4点到6点不进水不出水.则正确论断的个数是________.3.如果f (1x )=x1-x,则当x ≠0时,f (x )=________.4.已知f (x )=2x +3,g (x +2)=f (x ),则g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f (x )=⎩⎪⎨⎪⎧ x -5 x ≥6f x +2x <6,则f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f (x )=⎩⎪⎨⎪⎧x -3 x ≥9f [f x +4] x <9,则f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一个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2 cm ,挂上物体后会伸长,伸长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如果挂上3 kg 物体后弹簧总长是13.5 cm ,则弹簧总长y (cm)与所挂物体质量x (kg)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已知函数y =f (x )满足f (x )=2f (1x)+x ,则f (x )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9.已知f (x )是一次函数,若f (f (x ))=4x +8,则f (x )的解析式为________. 二、解答题 10.已知二次函数f (x )满足f (0)=f (4),且f (x )=0的两根平方和为10,图象过(0,3)点,求f (x )的解析式.11.画出函数f (x )=-x 2+2x +3的图象,并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f (0)、f (1)、f (3)的大小;(2)若x 1<x 2<1,比较f (x 1)与f (x 2)的大小; (3)求函数f (x )的值域.能力提升12.在交通拥挤及事故多发地段,为了确保交通安全,规定在此地段内,车距d 是车速v (公里/小时)的平方与车身长S (米)的积的正比例函数,且最小车距不得小于车身长的一半.现假定车速为50公里/小时,车距恰好等于车身长,试写出d 关于v 的函数关系式(其中S 为常数).13.设f (x )是R 上的函数,且满足f (0)=1,并且对任意实数x ,y ,有f (x -y )=f (x )-y (2x -y +1),求f (x )的解析式.1.如何作函数的图象一般地,作函数图象主要有三步:列表、描点、连线.作图象时一般应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再在定义域内化简函数解析式(可能有的要表示为分段函数),再列表描出图象,并在画图象的同时注意一些关键点,如与坐标轴的交点、分段函数的区间端点等. 2.如何求函数的解析式求函数的解析式的关键是理解对应法则f 的本质与特点(对应法则就是对自变量进行对应处理的操作方法,与用什么字母表示无关),应用适当的方法,注意有的函数要注明定义域.主要方法有:代入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解方程组法(消元法). 3.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非几个函数.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上“定义域”的并集,其值域是各段上“值域”的并集. 分段函数的图象应分段来作,特别注意各段的自变量取区间端点处时函数的取值情况,以决定这些点的实虚情况.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作业设计1.y =50x(x>0)解析 由x +3x2·y=100,得2xy =100.∴y =50x (x>0).2.1解析 由题意可知在0点到3点这段时间,每小时进水量为2,即2个进水口同时进水且不出水,所以①正确;从丙图可知3点到4点水量减少了1,所以应该是有一个进水口进水,同时出水口也出水,故②错;当两个进水口同时进水,出水口也同时出水时,水量保持不变,也可由题干中的“至少打开一个水口”知③错.3.1x -1解析 令1x =t ,则x =1t ,代入f(1x )=x1-x,则有f(t)=1t 1-1t=1t -1.4.2x -1解析 由已知得:g(x +2)=2x +3, 令t =x +2,则x =t -2, 代入g(x +2)=2x +3,则有g(t)=2(t -2)+3=2t -1. 5.2解析 ∵3<6,∴f(3)=f(3+2)=f(5)=f(5+2)=f(7)=7-5=2. 6.6解析 ∵7<9,∴f(7)=f[f(7+4)]=f[f(11)]=f(11-3)=f(8). 又∵8<9,∴f(8)=f[f(12)]=f(9)=9-3=6. 即f(7)=6.7.y =12x +12解析 设所求函数解析式为y =kx +12,把x =3,y =13.5代入,得13.5=3k +12,k =12. 所以所求的函数解析式为y =12x +12.8.f(x)=-x 2+23x(x≠0)解析 ∵f(x)=2f(1x)+x ,①∴将x 换成1x ,得f(1x )=2f(x)+1x .②由①②消去f(1x ),得f(x)=-23x -x3,即f(x)=-x 2+23x (x≠0).9.f(x)=2x +83或f(x)=-2x -8解析 设f(x)=ax +b(a≠0),则f(f(x))=f(ax +b)=a 2x +ab +b.∴⎩⎪⎨⎪⎧a 2=4ab +b =8,解得⎩⎪⎨⎪⎧a =2b =83或⎩⎪⎨⎪⎧a =-2b =-8.10.解 设f(x)=ax 2+bx +c(a≠0). 由f(0)=f(4)知⎩⎪⎨⎪⎧f 0=c ,f 4=16a +4b +c ,f 0=f 4,得4a +b =0.①又图象过(0,3)点, 所以c =3.②设f(x)=0的两实根为x 1,x 2,则x 1+x 2=-b a ,x 1·x 2=ca.所以x 21+x 22=(x 1+x 2)2-2x 1x 2=(-b a )2-2·c a=10.即b 2-2ac =10a 2.③由①②③得a =1,b =-4,c =3.所以f(x)=x 2-4x +3.11.解 因为函数f(x)=-x 2+2x +3的定义域为R ,列表:x … -2 -1 0 1 2 3 4 …y … -5 0 3 4 3 0 -5…连线,描点,得函数图象如图:(1)根据图象,容易发现f (0)=3, f (1)=4,f (3)=0, 所以f (3)<f (0)<f (1).(2)根据图象,容易发现当x 1<x 2<1时,有f (x 1)<f (x 2).(3)根据图象,可以看出函数的图象是以(1,4)为顶点,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因此,函数的值域为(-∞,4].12.解 根据题意可得d =kv 2S .∵v =50时,d =S ,代入d =kv 2S 中,解得k =12 500.∴d =12 500v 2S .当d =S2时,可解得v =25 2.∴d =⎩⎪⎨⎪⎧S 2 0≤v <25212 500v 2S v ≥252.13.解 因为对任意实数x ,y ,有 f (x -y )=f (x )-y (2x -y +1), 所以令y =x ,有f (0)=f (x )-x (2x -x +1),即f (0)=f (x )-x (x +1).又f (0)=1,∴f (x )=x (x +1)+1=x 2+x +1.。

2019年人教版B数学必修一第2章 2.4 2.4.1 函数的零点

2019年人教版B数学必修一第2章 2.4 2.4.1 函数的零点

2.4函数与方程2.4.1函数的零点学习目标:1.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重点)2.会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零点.(重点)3.初步了解函数的零点、方程的根、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函数的零点1.定义如果函数y=f(x)在实数α处的值等于零,即f(α)=0,则α叫做这个函数的零点.2.性质(1)当函数图象通过零点且穿过x轴时,函数值变号.(2)两个零点把x轴分为三个区间,在每个区间上所有函数值保持同号.思考:怎样判断函数零点的个数?[提示](1)转化为解方程,有几个根就有几个零点.(2)画出函数y=f(x)的图象,判定它与x轴的交点个数,进而判定零点的个数.(3)结合单调性,利用f(a)·f(b)<0,可判定y=f(x)在(a,b)上至少有一个零点.(4)转化为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个数问题.[基础自测]1.思考辨析(1)所有的函数都有零点.()(2)若方程f(x)=0有两个不等实根x1,x2,则函数y=f(x)的零点为(x1,0),(x2,0).()(3)f (x )=x -1x 只有一个零点.( )[解析] (1)× 例如y =x -2这个函数不存在零点.(2)× 由函数零点的定义可知,函数y =f (x )的零点为x 1,x 2,它是实数,不是点.(3)× 由f (x )=0得x -1x =0,解得x 1=1或x 2=-1,所以函数f (x )=x -1x 有两个零点.[答案] (1)× (2)× (3)×2.函数f (x )=x 2-3x -4的零点是( )【导学号:60462165】A .1,-4B .4,-1C .1,3D .不存在B [令x 2-3x -4=0,解得x =4或-1, ∴零点为4,-1,故选B.]3.函数y =2x -1的图象与x 轴交点坐标及零点分别是( ) A .12,12 B .⎝ ⎛⎭⎪⎫12,0,12C .-12,-12D .⎝ ⎛⎭⎪⎫-12,0,-12B [令y =2x -1=0,∴x =12,∴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 ⎛⎭⎪⎫12,0,零点为12,故选B.]4.已知函数f (x )=ax 2-bx +1的零点为-12,13,则a =________,b =________.-6 1[由题意可知⎩⎪⎨⎪⎧-12+13=b a ,-12×13=1a ,解得⎩⎪⎨⎪⎧a =-6b =1.][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1)f (x )=ax +1(a ∈R );(2)f (x )=x 2-x -6;(3)f (x )=⎩⎨⎧x +1,x ≥0,x -1,x <0.[解] (1)令f (x )=0,即ax +1=0.当a =0时,1=0不成立,故方程无实根,即函数无零点; 当a ≠0时,方程有唯一根x =-1a ,故函数有唯一零点x =-1a . (2)法一:(代数法)令f (x )=0,即x 2-x -6=0, ∵Δ=(-1)2-4×1×(-6)=25>0,∴方程x 2-x -6=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x 2=3, ∴函数f (x )=x 2-x -6的零点是x 1=-2,x 2=3. 法二:(代数法)由x 2-x -6=(x -3)(x +2)=0, 得x 1=-2,x 2=3,∴函数f (x )的零点是x 1=-2,x 2=3.(3)法一:(代数法)由x +1=0知x =-1,但-1∉[0,+∞),故当x ≥0时,函数f (x )无零点;由x -1=0知x =1,但1∉(-∞,0).故当x <0时,函数f (x )无零点.综上,函数f (x )=⎩⎪⎨⎪⎧x +1,x ≥0,x -1,x <0没有零点.法二:(几何法)画出函数y =f (x )=⎩⎪⎨⎪⎧x +1,x ≥0,x -1,x <0的图象,如图所示.∵函数图象与x 轴没有交点,∴函数f (x )=⎩⎪⎨⎪⎧x +1,x ≥0,x -1,x <0没有零点.[规律方法] 求函数零点的两种方法 (1)代数法:求方程f (x )=0的实数根.(2)几何法:对于不易求根的方程f (x )=0,可以将它与函数y =f (x )的图象联系起来,图象与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即为函数的零点.[跟踪训练]1.函数f (x )=ax +b 有一个零点是2,那么函数g (x )=bx 2-ax 的零点是________.【导学号:60462166】0,-12 [∵函数f (x )=ax +b 有一个零点是2,∴2a +b =0,即b =-2a , ∴g (x )=bx 2-ax =-2ax 2-ax =-ax (2x +1), ∵-ax (2x +1)=0,即x =0或x =-12, ∴函数g (x )=bx 2-ax 的零点是0,-12.](1)f (x )=x 2-7x +12;(2)f (x )=x 2-1x .[思路探究] (1)中f (x )为一元二次函数,解答本题可判断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2)中函数零点可用解方程法转化为两个熟知的基本初等函数求图象交点个数.[解](1)由f(x)=0,即x2-7x+12=0,得Δ=49-4×12=1>0,∴方程x2-7x+12=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3,4.∴函数f(x)有两个零点.(2)法一:(几何法)由x2-1x=0,得x2=1x.令h(x)=x2(x≠0),g(x)=1 x.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h(x)和g(x)的图象,如图所示,两函数图象只有一个交点,故函数f(x)=x2-1x只有一个零点.法二:(代数法)令f(x)=0,即x2-1x=0.∵x≠0,∴x3-1=0.∴(x-1)(x2+x+1)=0.∴x=1或x2+x+1=0.∵方程x2+x+1=0的根的判别式Δ=12-4=-3<0,∴方程x2+x+1=0无实数根.∴函数f(x)只有一个零点.[规律方法]判断函数零点个数的三种方法(1)利用方程根,转化为解方程,有几个不同的实数根就有几个零点.(2)画出y=f(x)的图象,判断它与x轴交点的个数,从而判断零点的个数.(3)转化为两个函数图象交点问题.例如,函数F(x)=f(x)-g(x)的零点个数就是方程f(x)=g(x)的实数根的个数,也就是函数y=f(x)的图象与y=g(x)的图象交点的个数.[跟踪训练]2.判断函数y=x3-3x2-2x+6的零点个数.[解]y=x3-3x2-2x+6=x2(x-3)-2(x-3)=(x2-2)(x-3),令y=0,则x=±2或x=3,显然有三个零点.[探究问题]1.设F(x)=f(x)-g(x),则F(x)的零点与函数y=f(x)与y=g(x)有何关系?提示:F(x)的零点是函数y=f(x)与y=g(x)的图象的交点的横坐标.2.若函数f(x)=x2-2x+a有零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提示:若函数f(x)=x2-2x+a有零点,则方程x2-2x+a=0有根.故Δ=(-2)2-4a≥0,故a≤1.已知函数f(x)=|x2-2x-3|-a,求实数a取何值时函数f(x)=|x2-2x-3|-a,(1)有两个零点;(2)有三个零点.[解]令h(x)=|x2-2x-3|和g(x)=a,分别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它们交点的个数即函数f(x)=|x2-2x-3|-a的零点个数.(1)若函数有两个零点,则a=0或a>4.(2)若函数有三个零点,则a=4.[规律方法]已知函数有零点(方程有根)求参数取值范围常用的方法:(1)直接法:直接根据题设条件构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确定参数范围(2)分离参数法:先将参数分离,转化成求函数值域问题加以解决(3)数形结合法:先对解析式变形,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数形结合求解.[跟踪训练]3.若函数f (x )=3ax +1-2a 在区间(-1,1)上存在一个零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a >15 B .a >15或a <-1 C .-1<a <15D .a <-1B [根据函数零点的性质,f (1),f (-1)一正一负,f (1)=a +1,f (-1)=-5a +1所以⎩⎪⎨⎪⎧ a +1>0-5a +1<0或⎩⎪⎨⎪⎧a +-5a +1>0,解得a >15或a <-1.][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1.函数y =2x -4的零点是( ) A .2 B .(2,0) C .⎝ ⎛⎭⎪⎫12,0D .12A [由2x -4=0,得x =2,即函数y =2x -4的零点是2.] 2.函数f (x )=x 2+x +3的零点的个数是( ) A .0B .1C .2D .3A [因为Δ=12-4×3=-11<0,二次函数图象与x 轴不相交,因此没有零点.]3.已知函数y =f (x )是R 上的奇函数,其零点为x 1,x 2,x 3,x 4,x 5,则x 1+x 2+x 3+x 4+x 5=________.【导学号:60462167】0 [由奇函数的对称性知:若f (x 1)=0,则f (-x 1)=0,即零点关于原点对称,且f (0)=0, 故x 1+x 2+x 3+x 4+x 5=0.]4.若函数f (x )=ax 2-x -1只有一个零点,则实数a =________.0或-14 [(1)当a =0时,函数为y =-x -1,显然该函数的图象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即函数只有一个零点.(2)当a ≠0时,函数y =ax 2-x -1是二次函数.因为y =ax 2-x -1只有一个零点,所以关于x 的方程ax 2-x -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所以Δ=0,即1+4a =0,解得a =-14.]5.若方程x 2+(k -2)x +2k -1=0的两根中,一根在0和1之间,另一根在1和2之间,求k 的取值范围.[解] 设f (x )=x 2+(k -2)x +2k -1.∵方程f (x )=0的两根中,一根在(0,1)内,一根在(1,2)内, ∴⎩⎨⎧f (0)f (1)f (2)>0,即⎩⎪⎨⎪⎧2k -1+k -2+2k -4+2k -4+2k -1>0∴12<k <23.。

【三维设计】高中数学 教师用书 第1部分 第二章 2.4.1 函数的零点课件 新人教版B版必修1

【三维设计】高中数学 教师用书 第1部分 第二章 2.4.1 函数的零点课件 新人教版B版必修1
(2)函数 f(x)=x-1x, 令 f(x)=0,得 x-1x=0, 即 x2-1=0,解得 x=±1, 所以函数 f(x)=x-1x有两个零点.
(3)法一:当 x≥0 时, 令 f(x)=0,得 x+1=0, 解得 x=-1,与 x≥0 矛盾; 当 x<0 时,令 f(x)=0,得 x-1=0, 解得 x=1,与 x<0 矛盾. 所以函数 f(x)=xx+-11,,xx≥<00, 没有零点.
[思路点拨] 根据二次方程根的分布画出相应的函数图 象,数形结合建立关于a的不等式组.
[精解详析] 令 f(x)=ax2-2(a+1)x+a-1,依题意知,函 数 f(x)有两个零点,且一个零点大于 2,一个零点小于 2.
∴f(x)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
(4 分)
则 a 应满足af>20<,0, 或af<2>0,0,
第 2. 2.4.
二4
1

函 数
函 数


函方

数程

理解教材新知 把握热点考向 应用创新演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给定一元二次函数y=x2+2x-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图象如下:
问题1:方程x2+2x-3=0的根是什么? 提示:方程的根为-3,1.
问题2: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是什么? 提示:交点为(-3,0),(1,0). 问题3:方程的根与交点的横坐标有什么关系? 提示:相等. 问题4:通过图象观察,在每一个交点附近,两侧函数 值符号有什么特点? 提示:在每一交点两侧函数值符号异号.
法二:∵f(0)=c,∴ac=af(0)<0,
∴af>00<,0,
或a<0, f0>0.
可知无论哪种情况,抛物线 y=ax2+bx+c 与 x 轴都有

2.4.1函数的零点教案学生版

2.4.1函数的零点教案学生版

§2.4函数与方程2.4.1 函数的零点【学习要求】1.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会求函数的零点;2.会判定二次函数零点的个数;3.熟悉函数零点的性质,理解函数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学法指导】通过函数零点概念的建立,感知函数与方程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方程思想的理解,同时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填一填:知识要点、记下疑难点1.零点的定义:一般地,如果函数y=f(x)在实数α处的值等于零,即 f(α)=0 ,则α叫做这个函数的零点,我们也把一个函数的图象与 x轴交点的横坐标叫做这个函数的零点.函数y=f(x)有零点⇔函数y=f(x)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方程f(x)=0有实数根.2.二次函数y=ax2+bx+c (a≠0)的零点.当Δ=b2-4ac>0时,二次函数有_2_个零点;Δ=b2-4ac=0时,二次函数有_1_个零点;Δ=b2-4ac<0时,二次函数有_0_个零点.3.如果函数y=f(x)在实数集R上有零点a,b (a<b),当函数的图象通过零点且穿过x轴时,函数值_变号,并在区间(-∞,a)、(a,b)、(b,+∞)上所有函数值保持同号.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问题情境] 下图是某地气象局测得当地一天的一张气温变化模拟函数图(即一个连续不间断的函数图象),由于图象中有一段被墨水污染了,有人想了解一下当天7时到11时之间有无可能出现温度是0摄氏度,你能帮助他做出正确判断吗?探究点一函数零点的定义导引考察下列一元二次方程与对应的二次函数:(1)方程x2-2x-3=0与函数y=x2-2x-3;(2)方程x2-2x+1=0与函数y=x2-2x+1;(3)方程x2-2x+3=0与函数y=x2-2x+3.问题1 你能列表表示出方程的根,函数的图象及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吗?问题2“导引”中方程的根与对应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有怎样的关系?问题3 在“导引”中,当x的值为-1,3时,函数y=x2-2x-3的值为0,我们把-1,3叫做函数y=x2-2x-3的零点,那么如何定义函数f(x)的零点?问题4函数y=f(x)有零点可等价于哪些说法?问题5函数的零点与函数图象上的点有什么区别?例1 已知函数y=ax2+bx+c,若ac<0,则函数f(x)的零点个数有 ( )A.0 B.1 C.2 D.不确定小结:求函数的零点或判断零点的个数除了利用零点的定义外,还经常利用其等价结论.跟踪训练1 函数y=x2-2x-8的零点是 ( )A.(-2,0),(4,0) B.(-2,0) C.(4,0) D.-2和4探究点二函数零点的性质问题1 二次函数f(x)=x2-2x-3的零点是什么,画出函数f(x)的图象观察函数零点把x轴分成哪几部分?函数f(x)在各部分的函数值的符号有什么特点?问题2 观察f(x)=x2-2x-3的图象,指出函数值的符号在函数零点附近发生怎样的变化?问题3 二次函数f(x)=x2-2x-3在区间(-2,1)上有零点x=-1,而f(-2)>0,f(1)<0,即f(-2)·f(1)<0,在区间(2,4)上有零点x=3而f(2)<0,f(4)>0,即f(2)·f(4)<0.由以上两步探索,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问题4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函数y=f(x)在区间(a,b)上存在零点,那么f(a)·f(b)<0是否一定成立?问题5 如果函数y=f(x)满足了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两个条件后,函数的零点是唯一的吗?还要添加什么条件可以保证函数有唯一零点?例2 求函数y=x3-2x2-x+2的零点,并画出它的图象.跟踪训练2 已知a∈R,讨论关于x的方程|x2-6x+8|=a的实数解的个数.练一练: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1.函数y=x2-4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及其函数的零点分别是 ( )A.(0,±2);±2 B.(±2,0);±2 C.(0,-2);-2 D.(-2,0);22.若函数f(x)在定义域R上的图象是连续的,图象穿过区间(0,4),且方程f(x)=0在(0,4)内仅有一个实数根,则f(0)·f(4)的值 ( )A.大于0 B.小于0 C.等于0 D.无法判断3.如果二次函数y=x2+mx+m+3有两个不同的零点,则m的取值范围是 ( )A.(-2,6) B.[-2,6] C.(-∞,-2)∪(6,+∞) D.{-2,6}4.若函数f(x)=x2+ax+b的零点是2和-4,则a=______,b=________.课堂小结:1.函数的零点实质上是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方程f(x)=g(x)的根是函数y=f(x)与y=g(x)的图象交点的横坐标,也是函数y=f(x)-g(x)的零点.2.函数与方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方程问题可以转化为函数问题求解,同样,函数问题有时化为方程问题,这正是函数与方程思想的基础.。

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高中数学目录(全)

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高中数学目录(全)

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高中数学目录(全)高中数学(B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1.1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1.1集合的概念1.1.2集合的表示方法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1集合之间的关系1.2.2集合的运算整合提升第二章函数2.1 函数2.1.1函数2.1.2函数的表示方法2.1.3函数的单调性2.1.4函数的奇偶性2.2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2.1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2.2.2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2.2.3待定系数法2.3函数的应用(I)2.4函数与方程2.4.1函数的零点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整合提升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I)3.1指数与指数函数3.1.1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3.1.2指数函数3.2对数与对数函数3.2.1对数及其运算3.2.2对数函数-3.2.3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3.3幂函数3.4函数的应用(Ⅱ)整合提升高中数学(B版)必修二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1空间几何体1.1.1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1.1.2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1.1.3圆柱、圆锥、圆台和球1.1.4投影与直观图1.1.5三视图1.1.6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1.1.7柱、锥、台和球的体积1.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1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1.2.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第1课时)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第2课时)1.2.3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1课时)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2课时)综合测试阶段性综合评估检测(一)第2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直线的方程2.2.1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2.2.2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2.2.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2.4点到直线的距离2.3 圆的方程2.3.1圆的标准方程2.3.2圆的一般方程2.3.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3.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4空间直角坐标系综合测试高中数学(B版)必修三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1.1 算法的概念1.1.2 程序框图1.1.3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1.2 基本算法语句1.2.1 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1.2.2 条件语句1.2.3 循环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单元回眸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1.1 简单随机抽样2.1.2 系统抽样显示全部信息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1.1 算法的概念1.1.2 程序框图1.1.3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1.2 基本算法语句1.2.1 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1.2.2 条件语句1.2.3 循环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单元回眸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1.1 简单随机抽样2.1.2 系统抽样2.1.3 分层抽样2.1.4 数据的收集2.2 用样本估计总体2.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2.2.2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3 变量的相关性2.3.1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3.2 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单元回眸第三章概率3.1 事件与概率3.1.1 随机现象3.1.2 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3.1.3 频率与概率3.1.4 概率的加法公式3.2 古典概型3.2.1 古典概型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3.1 几何概型3.3.2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 概率的应用单元回眸高中数学(B版)必修四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2)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1.1 角的概念的推广1.1.2 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 三角函数的定义1.2.2 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1.2.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2.4 诱导公式1.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1 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2 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单元回眸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2.1.1 向量的概念2.1.2 向量的加法2.1.3 向量的减法2.1.4数乘向量2.1.5 向量共线的条件与轴上向量坐标运算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2.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2.2 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3.1 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与定义2.3.2 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2.3.3 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与度量公式2.4 向量的应用2.4.1 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2.4.2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单元回眸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2.1 倍角公式3.2.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单元回眸高中数学(B版)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 正弦定理1.1.2 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复习与小结第一章综合测试第二章数列2.1 数列2.1.1 数列2.1.2 数列的递推公式(选学)2.2 等差数列2.2.1 等差数列2.2.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3 等比数列2.3.1 等比数列2.3.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复习与小结第二章综合测试第三章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1 不等关系3.1.2 不等式的性质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5.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5.2 简单的线性规划复习与小结第三章综合测试高中数学(B版)选修1-1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2 基本逻辑联结词1.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命题的四种形式第1章综合测试题第2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1.1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2.1.2 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2.2 椭圆2.2.1椭圆的标准方程2.2.2椭圆的几何性质2.3 双曲线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 抛物线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直线与圆锥曲线第2章综合测试题阶段性综合评估检测(一)第3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 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 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3.1.3两个向量的数量积3.1.4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2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3.2.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3.2.2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3.2.3直线与平面的夹角3.2.4二面角及其度量3.2.5距离高中数学(B版)选修1-2目录:第一章统计案例1.1独立性检验1.2回归分析单元回眸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单元回眸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2复数的运算单元回眸第四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单元回眸高中数学(人教B)选修2-1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2 基本逻辑联结词1.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命题的四种形式第1章综合测试题第2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1.1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2.1.2 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2.2 椭圆2.2.1椭圆的标准方程2.2.2椭圆的几何性质2.3 双曲线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 抛物线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直线与圆锥曲线第2章综合测试题阶段性综合评估检测(一)第3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 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 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3.1.3两个向量的数量积3.1.4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2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3.2.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3.2.2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3.2.3直线与平面的夹角3.2.4二面角及其度量3.2.5距离第3章综合测试题阶段性综合评估检测(二)高中数学人教B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导数1.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1.1.2 瞬时速度与导数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1.2 导数的运算1.2.1 常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导数1.2.2 导数公式表及数学软件的应用1.2.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3 导数的应用1.3.1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1.3.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1.3.3 导数的实际应用1.4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4.1 曲边梯形面积与定积分1.4.2 微积分基本定理本章整合提升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合情推理2.1.2 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2.2.2 反证法2.3 数学归纳法本章整合提升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3.1.1 实数系3.1.2 复数的概念3.1.3 复数的几何意义3.2 复数的运算3.2.1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3.2.2 复数的乘法3.2.3 复数的除法本章整合提升高中数学人教B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基本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1.2.1排列1.2.2组合1.3二项式定理1.3.1二项式定理1.3.2杨辉三角单元回眸第二章概率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1.1离散型随机变量2.1.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1.3超几何分布2.2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2.2.1条件概率2.2.2事件的独立性2.2.3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2.3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2.3.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2.3.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2.4正态分布单元回眸第三章统计案例3.1独立性检验3.2回归分析单元回眸高中数学(B版)选修4-1第一章相似三角形定理与圆幂定理1.1相似三角形1.1.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1.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1.3平行截割定理1.1.4锐角三角函数与射影定理1.2圆周角与弦切角1.2.1圆的切线1.2.2圆周角定理1.2.3弦切角定理1.3圆幂定理与圆内接四边形1.3.1圆幂定理1.3.2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欧几里得附录不可公度线段的发现与逼近法第二章圆柱、圆锥与圆锥曲线2.1平行投影与圆柱面的平面截线2.1.1平行投影的性质2.1.2圆柱面的平面截线2.2用内切球探索圆锥曲线的性质2.2.1球的切线与切平面2.2.2圆柱面的内切球与圆柱面的平面截线2.2.3圆锥面及其内切球2.2.4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吉米拉•丹迪林附录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后记高中数学(B版)选修4-4第一章坐标系1.1直角坐标系,平面上的伸缩变换1.2极坐标系本章小结第二章参数方程2.1曲线的参数方程2.2直线和圆的参数方程2.3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2.4一些常见曲线的参数方程本章小结附录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后记高中数学(B版)选修4-5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基本不等式1.3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4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本章小结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柯西不等式2.2排序不等式2.3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著名数学家柯西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3.1数学归纳法原理3.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简史附录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x
新 二次函数y=ax2+bx+c的零点个
知 数,方程ax2+bx+c=0的实根个
探 数见下表:

判别式 方程的根
函数的零点个 数
△>0 两 个 不 相 等 的 2 个 ( 变 号 零
实根
点)
△=0 两 个 相 等 的 实 1 个 二 重 ( 二

阶)零点
△<0 无实根
无零点
新 零点的存在性:
函数的零点
创 设 1.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实根的判 情 定方法; 境
2.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及 其性质;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函数与X 轴交点的关系.
创 判别式△ = 设 b2-4ac
△>0
△=0
方程ax2 +bx+c=0
情境(a > 0)的根
两个不相等 的实数根x1 ,x2
有两个相等的 实数根x1 = x2
典 例 探 究
例:函数f(x)=x3+x-3,则函数 f(x)的零点所在区间( ) A.(-1,0) B.(0,1) C.(1,2) D. (2,3)
思(2) 维; 迁
(四)利用零点作函数图象:
作函数 y x(x 1)(x 2) 的图象
移 作函数f(x)=x3-2x2-x+2的图象
变式探究:
y
函数y= ax2 +bx
y
+c(a > 0)的图象
x1 0
x2 x
0 x1 x
函数的图象 与 x 轴的交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x1,0),(x2,0)
(x1,0)
△<0 没有实数根
y
0
x
没有交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对应函数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创 设
4.已知二次函数y=x2-x-6,y=0时, 求方程的根,并作出函数的图像,解出
作函数y (x 1)(x 1)2 (x 3) 的图象

堂 1.函数零点的概念
小 2.零点的存在性

3.求零点及零点所在区间
4.利 用 函 数 零 点 的 性 质 作
函数图像
拓 1.求函数 展 的零点个数.

伸 2.函数
零点位于区间( )
A. B. C.
D.


教材72页A组5,6题;


B组1题(3),2题.
的实数根,亦即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
的横坐标,也是不等式f(x)>0(<0)
的端点值.
新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零点:
知 探
(1)f(x)=x2-2x+1;
究 (2)f(x)=x2-2x+3.
y
y
x O
O
x
新 例2:求函数f(x)=-x2-2x+3

的零点,并指出y>0,y<0时
探 x的取值范围.

y
知 观察下面函数y=f(x)的图象:

y

ab d
c O
x
①在区间[a,b]上
(有/无)零
点,f(a)·f(b)____0(<,>)
②在区间[b,c]上
(有/无)零
点,f(b)·f(c)____0(<,>)
定 如果函数 y=f(x)在区间[a, b]上的图 理 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
f(a)·f(b)<0, 那么, 函数y=f(x) 在区间 (a, b)内至少有一个零点, 即存在 c∈(a, b),使f(c)=0, 这个c也就是方 程f(x) = 0的根.
情 y>0,y<0的不等式的解集.

解此方程得:
x1=-2,x2=3
函数图像与x轴相交于
两点(-2,0)、(3,0)
新 概念形成:

一般地,如果函数y=f(x)在实数
探 a 处的值等于零,即f(a)=0,则a叫做
究 这个函数的零点.
概念深化:
1.函数的零点并不是“点”,而是
实数;
2.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