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第三节__第1课时_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件

层 作
·
养 深
没有破坏的火__山__口__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成湖。




首 页






·
探 新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而变
达 标
·

合 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 )素 养
探 究
(2)地表表面形态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 课
·

·
预 习
组合
探 新
形式
岩层运动方向
地表形态
例证

图解
堂 达

·


合 作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 常形成块状 华山、庐山、泰
素 养
·
探 究
攻 重
地垒 块相对上升,两边岩 山地
块相对下降
山等
课 时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
东非大裂谷、渭

常形成狭长
素 养

地堑 块相对下降,两边岩 的凹陷地带
河谷地、汾河谷
层 作 业
岩层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当


中心部分岩层
·

未被侵蚀的背斜顶部成为山岭,但不少 提
较老,两翼岩层
素 养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较新


中 心 部 分 岩 层 未被侵蚀的向斜槽部成为谷地,但不少 分

较新,两翼岩层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侵 作 业
较老
蚀,反而成为山岭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0 级(学科、必选修)导学案 编制时间 年 月 日 使用班级: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人签字:2、地壳运动(1)类型: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分为 和 (2)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

即为地质构造。

①地质构造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②在我国类似C 构造的著名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

地震:地球内部__________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_________地震、冲击地震和诱发地震等。

板块构造运动导 学 案装订线中心 中心13 2 451、褶皱:(1)观察下图,判读:注:序号越小岩层越老 序号越大岩层越新。

“地形倒置”: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

地形倒置是 软硬地层相同的褶皱构造地区常见的构造地貌现象。

在外力作用侵蚀后,背斜形成 ;原因: 在外力作用侵蚀后,向斜形成 ;原因: 2、断层:观察右图填写表格:3.地质构造的意义拓展探究一:假如你们是地质工作者,从事石油勘探和地下水寻找等方面的工作。

现提供水、柴油和透明塑料管,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演示,说明石油和地下水的储存构造和储存原理。

拓展探究二:某铁路穿越山地要开凿隧道,假如你们是地质工程师,请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确定在下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在断层处开凿可以吗?水库选址可以在断层处?4、读下面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1)图中板块A 是 ,B 是 。

(2)图中海底地形C 是 ,D 是 。

由C 处到D 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 。

(3)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板块向下俯冲而形成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而形成 。

【及时反馈】 日本多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是( ) A. 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岛国 B. 位于亚洲的东部C. 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D. 位于板块碰撞带四、课后拓展读图回答1~3题。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①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水平方向什么力的作用?(挤压/ 张裂)
②岩层受力后,岩层在甲、乙两处的形态发生怎样的 变化?
③总结褶皱形成时的地表形态。
14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2)在地质年代较老的褶皱构造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如下图所示。试分析背斜成 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应怎样判断背斜、向斜岩层的年龄顺 序?
17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3)背斜形态是拱形的,承压大,安全性好,而向斜是 储水构造,修建隧道易积水或渗水,因此隧道一般选择在 背斜核心部位;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易破坏,因此 采石场选择在背斜顶部。
18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M为消亡边界
(2)板块边界类型N为生长边界 L为未定板块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如图中a是 大陆 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 喜马拉雅 山脉、青藏高原。
②如图中b、c是 大陆 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
带,形成了深邃的 海沟 、岛弧、海岸山脉。
③如图中d是
了 东非裂谷带
陆地03 课后课时精练地理·必修I2.背斜一定成为山岭,向斜一定成为谷地。这种说法 对吗?
提示:不对。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岩层一般是向上拱 起,向斜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 岭,向斜常成为谷地。但在外力作用下,不少褶皱构造的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的槽部 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这种地 貌称为地形倒置。

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变化原因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思考】“内、外力作用是交替进行的”这种说法对吗?试加以说明。

提示:不对。

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并且永不停息,只是在某一时期或某一区域以某种作用为主导。

材料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材料二菊石是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因表面具有类似菊花的线纹而得名。

但一位游客在喜马拉雅山脉上采集到了一块完整的菊石化石(如图)。

结合材料探究:(1)形成材料一所述地貌、材料二所述现象主要的地质作用分别是()A.外力作用、外力作用B.外力作用、内力作用C.内力作用、外力作用D.内力作用、内力作用(2)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却不会使地面抬高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提示:(1)B(2)A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2.两个角度看内、外力作用关系(1)二者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得地表趋向于平缓。

(2)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一时期,可能会以某种作用占优势。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发展变化中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或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该小组选择的地形区中,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是()①喜马拉雅山②内蒙古高原③黄土高原④华北平原⑤长江三峡⑥海南岛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①②⑥解析:选D 。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与长江三峡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知识点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 湘教版必修1

撞的地带
在陆地板块内部
⑭_____ 岛弧
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
岛弧
如东非裂谷带就 是由非洲板块内 部张裂而形成的

张裂
地带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6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
规模喷发,火山熔岩不仅融化了部分冰川,导致山洪 暴发、道路桥梁被毁,腾空而起的火山灰更使欧洲部 分空域成为航空禁区。
挤压 (2)该地地壳受到了_____ 南北 方向上力的作用,属于______ 水平 运动和 力(拉张或挤压)。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_____ 垂直 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 水平 运动。 _____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20
(3) 在 地 貌 上 , 甲 构 造 顶 部 岩 层 缺 失 的 原 因 是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褶皱构造上覆岩层是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D.印度洋中脊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12
(3)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
)
A.大分水岭
C.海岸山脉
B.安第斯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图形转化,要在熟悉教材常见的板块
分布平面图的基础上,明确两种边界,灵活地与各种变式 图形相互转化。第(1)(2)题,①②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 于海洋,是海岭。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亚欧板块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2
自主预习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2章 第3节 第1课时 地质作用 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同步备课课件 中图版必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2章 第3节 第1课时 地质作用 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同步备课课件 中图版必修1

●教学流程设计
演示结束
课 标 解 读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和类型 。 2.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 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3.理解火山、褶皱山、块状山 地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重 点 难 点
1.岩浆活动(重点)。 2.地壳运动(重难点) 。
地质作用
1.概念:由 自然力 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 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内力作用:由 地球内能引起 2. 分类外力作用: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 重力能 等引起。
• 4.读P54图2-3-5断层形成示意和图 2- 3-6地垒、地堑形成示意 思考: • 两图断层形成的受力方向怎样?地垒、地 堑形成怎样的地貌? • 【提示】 图2-3-5受水平压力,图2- 3-6受水平张力;地垒形成块状山地,地 堑形成狭长凹陷地带。
• 1.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 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构造运动造成岩 石的永久变形,主要形式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和断层对地表形态有不同的影响,如 下表所示:
• ●教学地位分析 • 本节为“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是大气和 水之后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另外一个因素 — —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地貌对地表物质 和能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对地表其他要 素也有重要影响。 • 本课时知识在高考中命题率也较高,考查 形式主要以地质构造图和地貌图为载体, 结合人类活动,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判 读、内力作用过程与环节、以及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
第 1 课时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 ●课标要求 •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 因素。
• ●课标解读 •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和类型。 • 2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 内力作用及地质构造的成因。

2.2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2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所以,我们无法用地形特征来准确判定是背斜还是向斜。
断层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如 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等
地堑 :相对下降,多形成盆地 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 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找水:向斜储水,如大自流盆地
大自流盆地是什么构造?
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或采取特别加固措施
A
B
修建隧道应选在何处?分析原因?
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 板块与 非洲 板块相撞)
1)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如:东非裂谷、红海、大西洋 2)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 巨大的山脉 。 如:喜马拉雅山脉( 亚欧 板块与 印度洋 板块相撞)
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 板块与 非洲 板块相撞)
3)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 海沟或岛屿、海岸山脉 。 如:东亚岛弧、台湾山脉( 亚欧 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
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 地壳运动留下来的“痕迹”叫地质构造。所形成 的地貌叫构造地貌。
• 类型:褶皱、断层

褶皱
断层
• 褶皱:强烈碰撞和挤 压,可以使沉积岩发 生弯曲,形成褶皱。
形态: 中间向上拱起称为背斜; 中间向下凹陷称为向斜。
背斜顶部受 张力,岩性疏松, 易侵蚀; 向斜槽部受挤压, 岩性坚硬,不易侵 蚀。
使地表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缓
内外力作 用的关系
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喜马拉雅山脉
1、哪一个板块几乎全部是大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2、全阿球拉的伯岩半石岛圈位分于为哪六一大个板板块块:中亚?欧(板印块度、洋非板洲块板)块、 美洲3、板喜块马、拉太雅平山洋脉板位块于、哪印两度大洋板板块块之和间南?极洲板块。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全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山脉成因与下列哪两个板块及其边界有关? ()A.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B.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生长边界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生长边界D.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2.与上述山脉成因相似的是()A.日本群岛B.冰岛C.红海D.东非大裂谷1题,图中山脉位于北美洲西部,应为落基山脉。

北美洲位于美洲板块,其西侧为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落基山脉、海岸山脉等,因此图中山脉成因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有关,且两板块边界属于消亡边界。

A正确。

第2题,分析可知图中山脉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岛弧,与图中山脉成因相似,A正确。

2.A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完成3~4题。

3.有关图中地貌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地貌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而成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D.丙河由流水侵蚀而成,与断层无关4.图中()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D.断层发生在岩浆侵入之后3题,图中地貌的成因首先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变形,形成褶皱,之后岩层破裂发生位移,形成断层,断层处破碎的地表岩石被外力侵蚀形成河谷,所以该地貌的形成既有外力作用也有内力作用,A正确。

该地貌的成因与板块张裂无关,B错误。

甲山脉是由岩层破裂上升形成的,乙山脉是由背斜顶部隆起形成的,故成因不同,C错误。

丙河是在断层处发育形成的,主要是因为断层处岩体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D错误。

第4题,①处位于背斜顶部,不是良好的储水构造,A错误。

②处为向斜,易储水,不会形成于干旱环境,B错误。

③处为花岗岩,不可能含有化石,C错误。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地质作用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课件 中图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地质作用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课件 中图版必修1

(1)该地区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地震至少( B )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解析 图中岩层中有a、b、c三条断层带,故地质历史上
应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源自(2)根据图中断层与岩层的关系,可以推断( D )
A.c断层早于②地层
B.b断层早于④地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及研究地质构 造的实践意义。 第(1)题,从形态上看,中间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向 下凹陷的为向斜。 第(2)题,向斜槽部由于长期受挤压,岩层变得坚实,不 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比 较发育,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 第(3)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易于储水。
第(4)题,由于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较为牢固、稳定, 适合修建地下隧道,向斜部位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 答案 (1)D (2)山岭 向斜槽部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 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比较发育,易被侵蚀而 成为谷地 (3)D C (4)C C为向斜部位,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
练习巩固 (二)断层及其形成 地壳深处的断层运动会引发地震,并造成地层断裂错位。 分析下面“某地区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A.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 邻地区上升 B.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上升或相 邻地区下沉 C.先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后水平运动,使地面变 得凹凸不平 D.先地壳下沉后地壳上升,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答案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受侵蚀 沉积 A
(4)在甲、乙两地中,若想打一眼水井,应该选择在___乙地, 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在____地甲。 (5)世界上有哪些高大的山脉如图中甲一样,是因水平挤 压力作用而隆起形成的褶皱山?(试举两例)它们分别位于 哪两个板块的交界处? 答案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安第斯山, 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第1课时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第1课时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2.图中长腰山是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答案:1.D 2.B
()
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 3~5 题。
3.上图中板块共有
A.1 块
B.2 块
C.3 块
4.上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
A.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
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相反
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
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
解析:第 1 题,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抬升 而形成。第 2 题,在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中,内、外力同时起作用,内 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 答案:1.B 2.B
6.有关该次地震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活动引起
B.地壳运动引起
C.山崩和滑坡引起
D.人类活动诱发而成
7.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质现象的成因与该次地震相似的是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 D.约旦地沟的形成
答案:6.B 7.D
探究点(一)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从生活中学———————— 一、地理情境激趣 研学游悄然成风,各种地质考察线路、各种地貌奇观吸引学生探因 索源。2020 年 6 月,来自山东某学校学生研学旅行团开展了以“东非 大裂谷形成及地貌景观”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出发前学生搜集到东 非大裂谷的资料如下: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 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向 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 全长近 6 000 km。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 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 2 000 m 不等。 下图是学生拍摄的东非大裂谷照片。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含答案)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震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 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①从地质构造上看,A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B为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②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A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B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③从地形上看,A常形成山地,B常形成谷地;但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A会被侵蚀成谷地,B则成为山岭。

(地形倒置)(2)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其中,A部分叫地垒,常发育成山峰;B部分叫地堑,常形成盆地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温馨提示]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第1课时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第1课时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第1课时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基础认知•自主学习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素养发展•图表应用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地貌案例,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角度综合分析地貌形成 的内力作用。 2.区域认知:结合图像、视频等资料,识别内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推断其形成 过程。 3.地理实践力:通过进行野外考察,记录地层信息,总结区域地质、地貌特征,推断 其形成过程。
基础认知•自主学习
一、地质作用
项目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能
对地貌影响 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_起__伏__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和_重__力__能__
削平山岭、填塞低地
作用过程 除火山和地震之外都非常缓慢 一般较为迅速、明显
二、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1)两个概念。 ①褶曲:岩层因_受__力__而发生弯曲。 ②褶皱:岩层受力发生的一系列褶曲。 (2)两种基本形态。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可知,断裂发育是由于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 力,使岩层发生断裂;该地处于从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 原、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板块运动活跃,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造 成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该地岩石的承受能力而导致断裂发育。第(2)题,由上题 分析可知,图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侵蚀 作用下发育成河流,故河流多沿断裂分布。
答案:(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 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 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成河流。

必修1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必修1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必修1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3.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四)学科法制渗透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这几年几次大地震,让公众对地震这一灾害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在教学中通过第地震这一地质活动的成因、危害进行讲解介绍,让学生对地震这一灾害有更明确的认识和防灾减灾的灾害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2. 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难点:1. 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 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讨论、主动探究。

五、教学流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图中为什么地形?为什么地质构造
1. 褶皱形成初期的背斜 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向斜 1 2 3 褶皱 形 成初期 ,由 于岩层受侵 蚀很小,背斜 形成山, 向 斜形成谷
2 . 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背斜 向斜 1 2 3
在经受外力 侵蚀 的 过程 中, 背斜顶部因受到 张力的影响,侵 蚀程度较大,而 向斜因受挤压力, 不易侵 蚀,因而 侵 蚀程度较小
震,引发大规模海啸。P地位于( A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2.(2011· 海南地理)读图,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 置,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
界线:陆地西南海岸线附 近(沿2 000米~3 000米 左右等深线)的海沟。 原因:大洋(西南侧的)板 块俯冲到大陆(东北侧的, 或美洲)板块之下(或答两 侧的板块互相挤压),导致 这里多火山。
你认为何处较合适,说明理由.
读图,沉积岩的形成符合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
的后沉积的规律。回答3~4题。 3.该地( C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 D.向斜成山
4.形成图示地形的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C
断层
概念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 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的形成
背斜 向斜 1 2 3
一段时间 后,由于差别侵 蚀,背斜部位反 而低于向斜部位, 形成背斜 成谷, 向斜成山的现象
褶皱 地质构造 从形态上 背斜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 岩层中心老、两翼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判 新 老关系上 断 方 图示(未被 法 侵蚀)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_知识点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_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一、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能量。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力、流水、冰川)。

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二、.岩浆活动: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

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1、常见的岩石变质岩受到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岩石大理石、板岩石英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可夷平地表。

(2012·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三、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的结果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地质构造示意图岩层形态地表形态实践意义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褶皱背斜中心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良好的油气构造,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向斜中心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反成山岭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地垒中间岩块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工程建设遇断层要避开,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返回
1.板块运动与相应地貌的形成
板块 运动 边界 类型 宏观地形 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 撞形成高峻的山脉和 图示 实例
喜马拉雅山脉、 青藏高原 美洲西岸的山 脉和亚洲东部 的岛弧
挤压碰 消亡

巨大的高原
边界 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挤压碰撞,常形成海 沟、山脉、岛弧
返回
板块 运动 彼此 分离
(
)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 )
返回
(3)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是
(
)
A.大分水岭
C.海岸山脉
B.安第斯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解析: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陆上有裂谷的为非 洲,有山地、沿海有海沟的为南美洲,故①为美洲板 块,②为非洲板块,③为大西洋中脊,图中山地为安
(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板块内 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 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返回
[例1]
甲、乙两图为板块运动示意图,关于两图中板 ( )
块边界类型与其形成的地貌组合正确的是
返回
A.图乙:海岭—生长边界—火山岛 B.图甲:海沟—消亡边界—岛弧
(2)地质构造类型: 褶皱 和 断层 。
返回
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 弯曲 ,形成 褶皱 。其 中A处岩层中间 向上隆起 ,叫 背斜 。B处岩层中间 向下凹陷 ,叫 向斜 。
②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 断裂 ,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
的 位移 ,称为断层 构造。其中E处叫 地垒 ,常发育成 陡峻的山峰 ;D处叫 地堑 ,常发育成 盆地或谷地 。 3.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1)常见火山地貌: 火山锥 、火山口等。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

[应用体验]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汾河谷地和庐山的地质构造分别对应图中的( ) A.甲地、乙地 B.丙地、丁地 C.甲地、丁地 D.丙地、乙地
答案:A
解析:图示甲地由断层断裂下降而形成,乙地由断层断裂上升而形成,丙地岩 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丁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汾河形成于断层断裂下 降而形成的构造上,庐山形成于断层断裂上升而形成的构造上,A正确,B、C、 D错误。
地质构造
判断 方法
从形态上 从岩层的新 老关系上
背斜
褶皱
向斜
断层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中心部分岩层较新,沿断裂面有明显
两翼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的相对位移
判断 方法
图示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 或陡崖,如东非大裂
构造
侵蚀后 地貌
状元随笔 板块间的界线,不是大洲或大洋的界线,而是一些构造
带,如海沟、海岭、断层、造山带。
2.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 挤压碰撞
边界类型 宏观地形 大陆板块挤 压碰撞形成 高峻的山脉 和巨大的高
消亡边界 原 →|← 海洋板块与 大陆板块挤 压碰撞,常 形成海沟、 山脉、岛弧
图示
实例
喜马拉雅山 脉、青藏高 原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知识梳理·自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素养目标, 1.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思维)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之间的关系。(综 合思维) 3.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的地表形态。(综合思维) 4.理解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高中地理第二章2_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2_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版必修1
裂谷带。
[合作探究] 结合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探究分析板块运动的相关内容。 (1)板块相撞只形成海拔较高的地形吗?请举例说明。
提示:不是。如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除形成山脉和岛弧 外,还会形成海沟。
(2)请利用板块构造学说预测一下红海和地中海的未来。 提示: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是两个 板块彼此分离形成的,其面积会越来越大;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 欧亚板块的消亡边界上,其面积会越来越小。
2.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活动常形成___火__山__锥_____、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合作探究] 结合背斜构造和发育在背斜上的谷地示意图、向斜构造和发 育在向斜上的山地示意图,探究分析褶皱的相关问题。
(1)使图中岩层发生弯曲的力量来自哪里? 提示: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1.了解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地质作用。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掌握地质构造类 型及其形成的典型地貌。
课基堂础学训案练
主题一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自主学习] 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 (1)内力作用。 ①能量来源:主要来自_地__球__内__部_____。 ②表现形式:___地__壳__运__动___、岩浆活动、地震等。
主题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自主学习]
1.板块名称:A 为___亚__欧_______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 __印__度__洋______板块、 D 为美洲板块、 E 为非洲板块、 F 为 ____南__极__洲____块。
2.板块的边界类型:图中 M 为__消__亡__边__界____,N 为生长边 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形态
一般是
背斜 岩层向 上拱起 一般是 向斜 岩层向 下弯曲
背斜中心部分 未被侵蚀的背斜顶部成为
岩层较老,两 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 翼岩层较新 向斜中心部分 岩层较新,两 翼岩层较老 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未被侵蚀的向斜槽部成为 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因
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
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风化侵蚀再搬运,洼处沉积固结成(岩);
内力地表起高低,外力削高填低平。
2.三字歌诀法记忆背斜和向斜对地形的影响 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
向下弯,成盆谷,两翼老,中间新。
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物致密,难侵蚀,成岭脊。 3.歌诀法区别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海陆变迁与地壳运动。该地区目前为 陆地,出现古海蚀地貌,只能说明陆地相对上升,或海洋
相对下降。
[答案] A
考向二 命题 视角
地质构造 1.通过地质剖面图考查褶皱与断层的判
断方法与构造地貌的类型。
2.考查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例2]
(2011· 广东高考)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下图)”,
晨背关键语句
知识点一 第 1 课 时 理解教材新知 知识点二 考向一 把握热点考向
第 二 章
第 三 节
考向二
随堂基础巩固
应用创新演练
课时跟踪训练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歌诀法理解记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地质作用地表变,沧海桑田海陆迁; 能量来源有不同,分为内外两作用; 地球内能引内力,岩浆活动地壳动; 外力作用显神通,太阳辐射重力能;
考向一 命题 视角
地壳运动 以区域地形地貌的特征为背景考查地 壳运动的类型以及对地貌的影响。
[例1]
(2010· 天津高考)某校地理小组学生在滨海公路
沿线的山坡上,看到了几千年前形成的海浪侵蚀地貌。据
图判断,古海蚀地貌在此出现,反映了几千年以来该地区 ( )
A.陆地相对上升 C.海面相对上升
②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若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
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 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③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汇集,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
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见下图)。
(1)该地区的地形和地质构造分别是
(
)
A.平原、背斜
C.山地、向斜
B.盆地、向斜
D.谷地、断层 ( )
(2)该地质构造形成此种地形的原因是
A.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B.槽部岩性松软易被侵蚀,流水侵蚀成为盆地 C.槽部受到张裂,岩石易被侵蚀成平原
D.槽部岩性破裂疏松,流水侵蚀成为谷地
解析:判断背斜与向斜应抓住本质:根据岩石的年龄判断。 判断地形应根据等高线判断。 答案:(1)C (2)A
考下列问题:
(1)地壳岩层形成时有何特点? 提示:岩层形成时一般是水平连续的,并且由表面向深 处岩层逐渐变老。 (2)褶皱的形成受力方向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怎样的?
提示:褶皱的形成是受水平力的挤压作用。向上拱起的
岩层一般成山,向下凹陷的岩层一般成谷。
2.教材P54
图2-3-6
本图主要表示地垒与地堑及其地貌的区别。读图思考
斜,丙处为向斜,甲处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运动,故甲处 为断层。 [答案] B
)
解析:第(1)题,大西洋、裂谷和海洋是水平运动形成的,海 陆变迁是升降运动形成的;在地壳发展过程中以水平运动为 主导。第(2)题,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和变质作用。 答案:(1)D (2)C
[自读教材·抓基础] 1.概念
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 永久变形 。
2.褶皱 岩层因受力而发生 弯曲,形成褶曲,一系列褶曲称为褶 皱。褶皱往往形成 高山 和谷地 等地貌,是构成地貌形态的 基础。
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
A.断层、向斜、背斜
C.向斜、断层、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D.背斜、向斜、断层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
生对图示信息的判读能力。断层是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上 升或下降运动,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是岩层向下弯
曲。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丙处岩层向下弯曲,则乙处为背
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 (2)活动方式: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 壳中冷凝结晶;另一种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 火山 。
3.地壳运动 (1) 分类 地球表面 方向的运动 水平运动:平行于 升降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 上升 或 下降 运动
分类: 构造 地震、 火山 地震等 (2) 地震 震级和烈度: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地表面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 裂度 表示
④背斜构造适宜地下隧道的建设:
地下隧道在背斜构造中修建,比较安全,不易发生崩塌 事故,并且地下水不易积存。
(2)断层的应用: ①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
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②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活学巧用·大冲关] 2.读图,回答(1)~(2)题。
下列问题: (1)断层的形成需具备怎样的条件? 提示:岩层发生了断裂和错动,使断层面两侧岩层不 再连续,即为断层。 (2)地垒、地堑在形成的地貌上有何区别? 提示:在地貌上地垒形成块状山地,地堑形成狭长的
凹陷地带。
[跟随名师·解疑难] 1.褶皱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如下面的图表所示:
褶皱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两条断层之间 常形 地垒
的岩块相对上 成块
升,两边岩块 状山 相对下降 地
华山、 庐山、 泰山等
组合
岩层运
地表
形式
动方向
两条断层之 间的岩块相
形态
常形成
例证 东非大 裂谷、 渭河平 原、汾
图解
地堑 对下降,两 边岩块相对
狭长的
凹陷地 带
上升
河谷地
3.地质构造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1)褶皱的应用:
①利用背斜找石油、天然气: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 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见下图。
3.断层 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 相对位移。两条断层之间相 对上升的岩块,叫 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如 华山 、 庐山 等。两条断层之间相对下降的岩块,叫 地堑 ,常形成 狭长的凹陷地带,如 东非大裂谷 、陕西 渭河平原。
1.教材P54
[读图思考·拓认知] 图2-3-3
本图主要表示褶皱的形成过程与对地貌的影响,读图思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地壳 表 运动 现 形 垂直运 组成地壳的岩层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岩层隆起和凹陷
动(升降 沿垂直于地球表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
运动) 面的方向运动
岩石在一定的温
陆变迁

变质作用
度、压力作用下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 发生变质,形成 态 变质岩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表 岩浆活动 现 形 式 地震
B.升降运动常形成裂谷和海洋
C.在地壳的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起着 同等重要的作用 D.大西洋是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
(2)下列各组选项中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的是 (
A.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作用 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D.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固结成岩作用
工程建设避断层,背斜储油良构造。
[自读教材·抓基础] 1.地质作用
(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表形态 和
内部结构 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2)按能量来源分类: ①内力作用:由地球 内能 引起的。 ②外力作用:由地球以外的 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等引起的。
2.岩浆活动
(1)概念:上地幔上部 熔融 状态的岩浆,在内压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 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 或喷出地表 形成火山
岩层的断裂、错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
引起震动,岩石圈的 动,引起海陆变迁和 天然震动 地势起伏
边界
类型
示意图
明显
地形
实例
陆地内部张裂:
生长 边界 裂谷 海洋内部张裂: 海岭
东非
大裂谷
边界类型
示意图
明显 地形
实例
大陆板块 消 亡 边 碰
[跟随名师·解疑难] 1.内力作用的分类及对地表的影响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内力作用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
著的变化。不同的内力作用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 如下表所示: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组成地壳的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
现 地壳 水平 岩层沿平行 曲变形 形 运动 运动 于地球表面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 式 的方向运动 谷地
4.变质作用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 构造运动 、岩浆活动 或地 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 矿物成分 、 结构 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形成的岩石称为 变质岩 。
[读图思考·拓认知] 教材P53 图2-3-1 该图说明了岩浆岩的形成过程。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岩浆活动的方式有哪两种?所形成的岩石中常见的各
2.断层
如果岩层受到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
岩层就会破裂断开,称为断裂构造。其中断裂面两侧岩块 有明显相对位移的叫做断层。 (1)成因:断层主要是因为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 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而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