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1.3哈姆莱特教案5新

合集下载

3 哈姆莱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3 哈姆莱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课题】3、哈姆莱特【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

3、理解本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理解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二、作者简介及其作品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 ——鲁迅三、整体感知1、剧情简介:丹麦王驾崩,但幽魂不散,将被害真情告于哈姆雷特王子。

王子叔父克劳狄斯服丧未满二个月,即霸占先王后并继承王位。

丞相波洛涅斯依附奸贼,强迫女儿奥菲利娅与王子绝交,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亦从中作梗。

王子装疯卖傻骗过所有的人,为证实幽魂所言真假,导演一场老王被毒杀无言短剧,请新王和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

王后与王子对话,丞相躲在幕后偷听,为王子所误杀。

奥菲利娅难忍情人发疯及失父之痛投河自尽,引起雷欧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狄斯共谋陷害王子。

比剑时在剑锋放毒,并在赏酒时下剧毒,王后误饮毒酒。

雷欧提斯背后攻击王子,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一切皆为新王所设计,王子报了仇,死前托咐友人霍拉旭将真相告白于天下。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1-3《哈姆雷特》 精品教案.pptx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1-3《哈姆雷特》 精品教案.pptx
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 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又以 《哈姆莱特》最为著名。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 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 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 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 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第四幕:克罗迪斯 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 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 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 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 的折磨。同学们在朗读他的台词时要深深体味他矛盾的感情,体会他的复杂情绪。
四、利用多媒体,观看话剧片段(节选相关内容,放时隐去声音,为学 生配音留有余地),请两名同学为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配音。
请同学们为二位配音者点评,教师相机进行朗诵指导。然后放原剧作配 音(最好是孙道临的)从语气语感、节奏的把握等方面找差距,为进一步品味作 品诗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分析后,可抓住学生跃跃欲试 的心理,选几组同学即兴配音,互相点评。 五、布置作业:从课后的“理解·鉴赏”四道题中任选二题,为下节课讨论作发 言准备。
学海无涯
三、讨论第三题时,请同学们谈自己对哈姆莱特性格的分析,可自行做出对人物 的评价,教师再介绍不同时期人们对哈姆莱特的不同评价。让学生认识每个个人, 每个时代的个人都会因不同的境遇和个性、思想文化构成而在不同意义上与哈姆 莱特发生共鸣。由此出现了“一千个人眼中的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也正是这个 艺术形象塑造成功之处。

2018-2019学年语文版必修四 哈姆莱特 教案5

2018-2019学年语文版必修四 哈姆莱特 教案5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本文具有的浓郁的时代气息;2.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如何看待他的“忧郁”和“犹豫”师: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从1877年开始到现在,平均每12天就有一篇或一部研究《哈姆莱特》的论文或专著问世,真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啥姆莱特。

课本中的《哈姆莱特》是全剧第五幕第二场,是结尾部分。

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题目,请各小组围绕《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比武时人物的心理、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对话的语言特色以及哈姆莱特形象等四个话题查找资料,现在我们共享学习成果。

师:下面请第一组同学来谈。

生1:《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一句话,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复仇的故事。

师:仇人是谁,为什么复仇?生1:仇人是他的叔父,克劳狄斯。

因为他杀了自己的哥哥也就是哈姆莱特的父王,娶了自己的嫂子也就是王后,篡夺了本应是哈姆莱特的王位。

师:表达很准确。

这个复仇的故事写得很饱满,情节饱满、人物饱满,阅读时感觉到了吗?生2:首先是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王子的仇人在血缘关系上是父亲的弟弟,也就是他的亲叔叔;在感情上,仇人又是最热爱的母亲的现任丈夫。

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简单的爱、恨不再简单,使单纯的复仇变得有几分投鼠忌器,欲罢不能了。

生3:我们知道许多复仇故事,像《干将莫邪》《赵氏孤儿》《基度山恩仇记》《呼啸山庄》,而在心灵的震撼上,这些和莎翁的《哈姆莱特》相比都显得很逊色。

生4:《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是复线结构,哈姆莱特和奥菲莉娅的爱情故事是这部戏剧最美丽、最纯粹、最忧伤、最温柔的部分。

师:同学们谈到这部戏剧错综交织的“爱”与“恨”,谈到哈姆莱特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好。

戏剧的情节,是由戏剧冲突推动的,而戏剧>中突更多的来源于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继续探讨《哈姆莱特》的情节。

谁还有补充?生5:不仅哈姆莱特的内心充满了爱与恨的纠缠,奥菲莉娅也被爱与恨缠绕得痛不欲生。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1.3哈姆雷特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1.3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以钱梦龙导读法为指导,认真备课,反复备课,发现戏剧文本的疑难点,设置小问题作为突破口,帮助学生走进文本;2.取用段力佩教学模式中“采访”方式,了解学情,根据学生当下的阅读实际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戏剧语言、戏剧冲突的赏析,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感受哈姆莱特性格的悲剧精神。

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鉴赏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西方国家,几乎每个家庭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大家熟知的《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中的《哈姆莱特》。

它们一个是宗教之神,一个是文学之神,彼此相依,共同建构了人类充实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请同学们欣赏并点评以下名言:1、Do not , for one repulse ,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点评:别轻言放弃,相信坚持的力量和永恒的信仰2、Ignorance is the curse of God, knowledge the wing wherewith we flyto heaven.无知乃是罪恶,知识乃是我们藉以飞向天堂的翅膀。

点评:请热爱知识,知识会改变命运。

3、Rich gifts wax poor when givers prove unkind. (william shakewspeare British dramalist)如果送礼的人不是出於真心,再贵重的礼物也会失去它的价值。

点评:中国古语有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高中语文 第3课 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3课 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X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板书〕。

二、相关介绍:1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出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家道衰落,中途辍学,前往伦敦谋生。

他先是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接触了社会各阶层人士,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一生创作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中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马克思称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英国戏剧家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2,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接到了父亲暴亡、叔叔继位、母亲改嫁的消息。

回国后,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装疯卖傻,假装对女友奥菲莉娅十分冷淡。

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

为了弄清鬼魂的话是否属实,哈姆莱特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霸嫂、篡位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为了弄清王子是否真的发疯,克劳狄斯就让王后去找哈姆莱特谈话,并派首相波洛涅斯在幕后偷听,王后企图劝说哈姆莱特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将躲在暗处的首相当成国王杀死。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优秀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优秀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哈姆雷特》章节,内容包括《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三幕及第五幕的经典片段。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掌握《哈姆雷特》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哈姆雷特》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主题思想;学会运用戏剧表演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戏剧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培养对戏剧艺术的热爱;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性、道德及社会问题,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哈姆雷特》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主题思想。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性、道德及社会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莎士比亚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三幕及第五幕的经典片段,了解故事情节。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要人物关系及性格特点。

3. 例题讲解:(1)讲解《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分析其内涵及艺术价值。

(2)结合作品内容,讲解如何运用戏剧表演技巧进行角色塑造。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台词朗读及表演练习。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表演心得。

(2)推荐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关系图。

2. 黑板右侧:《哈姆雷特》经典台词及表演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悲剧,结合作品内容进行论述。

2. 答案要点: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悲剧源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及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原因。

高中语文:1_3《哈姆莱特》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1_3《哈姆莱特》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4)

一、导入新课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悲剧《哈姆莱特》从问世之后,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颂歌;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节选的《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的内容。

二、理解作者莎士比亚(W.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以前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多数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悲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前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美育渗透目标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应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

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

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

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

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

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

他以《水浒》为例。

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

语文教案-《哈姆雷特》阅读教案5篇

语文教案-《哈姆雷特》阅读教案5篇

《哈姆雷特》阅读教案5篇《哈姆雷特》是一部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悲剧作品,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

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哈姆雷特》阅读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哈姆雷特》阅读教案1【教材】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一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从文本出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而现实是文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生面对文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大作,更让学生感觉到文本阅读费时费精力;同时文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大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言论,这些言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震慑力。

于是很多学生放弃了对文本的细致阅读,。

而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言论的认同,努力在文本与评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文本,更远离的学生自己的心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这一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一单元3《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一单元3《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把握《哈姆莱特》的主要剧情,探究课文节选部分人物的矛盾和冲突,感悟剧本强烈的悲剧艺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表演、提问与讨论等方法,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哈姆莱特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陷,分析莎士比亚塑造这一形象的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全剧部分经典台词和背景,理解《哈姆莱特》的主题;培养对中外经典戏剧的兴趣,提高剧本阅读和赏析水平。

二、教学重点:把握选段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诵读课文充满个性和张力的语言。

难点:分析选段中人物的矛盾和冲突,探究剧中充溢的人文主义思想及强烈的反封建主题。

三、教学材料电影《哈姆莱特》片段、《哈姆莱特》全剧剧本详情、课件、雨果等人对《哈姆莱特》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发,文本分析、讲授法、问题探究法五、教学思路导入:观看电影《哈姆莱特》经典三分钟片段——简要介绍作者莎士比亚——补充《哈姆莱特》的前述情节——浏览课文:自主概括课文主要情节——分角色朗读课文高潮部分,即“比剑”情节——小组讨论:4个问题——终极探究:《哈姆莱特》(节选)的主题——布置作业:观看《哈姆莱特》(剧本或电影)完整版,就主角哈姆莱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短评。

六、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电影《哈姆莱特》经典片段,引出课题;2、播放PPT,简要介绍作者莎士比亚PPT页面内容摘录: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和《无事生非》。

3、播放PPT,补充《哈姆莱特》前述剧情PPT页面内容摘录: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于德国威登堡大学回国奔丧,发现叔父克劳狄斯取代老国王成了丹麦的新王,母亲乔特鲁德即将改嫁新王。

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叔父阴谋杀害父亲、篡夺王位的罪行。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和主题,并能在文本中找到支持性证据;2.熟悉剧本中角色关系和人物性格,并理解人物行为的动机;3.掌握剧本中的修辞手法,并能理解文本的象征意义;4.能够独立分析文本,写出对于角色和主题的个人见解。

二、教学重点1.剧本中角色关系与性格的理解;2.文本结构与象征意义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优秀课件:《哈姆莱特》电子课件;2.教学资料:《哈姆莱特》原文本,相关解析资料,相关电影资料;3.教学辅助工具:PPT、白板、作业本、笔。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课件介绍—电影版的《哈姆莱特》;2.《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讲解;3.学生阅读课文(第一幕)。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哈姆莱特》第一幕情节的记忆;2.强化对角色关系的理解,特别是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王和波洛尼厄斯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教师边讲述情节,边介绍电影版的《哈姆莱特》,激发学生的兴趣;2.角色分析——学生听课后针对事件进行角色分析;3.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关注人物形象的描写。

教学效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哈姆莱特》第一幕情节,对于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王和波洛尼厄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学生讲述《哈姆莱特》第一幕的情节;2.课件介绍—剧本中的容易混淆名词;3.课程设计中的重点——所见即所得。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于人物行为的分析;2.强化对文本结构和象征意义的分析。

教学方法1.学生参加小组讨论,学生互相分享对于文本分析的方法和对文本细节的理解;2.教师讲解父辈与子辈之间的相关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事件的复杂性和角色的复杂关系;3.让学生观看哈姆莱特决定装疯的场景,让学生分析哈姆莱特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教学效果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文本中人物的复杂性,掌握分析文本的方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课件介绍—文本中的修辞手法;2.指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中的文字表达;3.课程设计中的重点——学习技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哈姆莱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哈姆莱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哈姆莱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哈姆莱特》的基本内容,理解并掌握这部戏剧的关键情节、人物关系和重要台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演技巧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哈姆莱特》所表现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理解主人公哈姆莱特的痛苦、挣扎和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哈姆莱特》的关键情节、人物关系和重要台词,理解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内心世界。

2.教学难点:理解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动机和思想变化过程,理解这部戏剧所表现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哈姆莱特》的基本内容。

2.背景介绍:介绍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背景和《哈姆莱特》的写作背景,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3.剧情梳理: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等方式,梳理《哈姆莱特》的剧情,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4.人物分析:深入分析哈姆莱特、奥菲利娅、克劳狄乌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和思想变化过程。

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物。

5.台词解读:重点解读哈姆莱特的重要台词,如“生存还是毁灭”、“我真是罪该万死”等,分析其含义、特点和表演技巧。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哈姆莱特》所表现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角色扮演、讨论探究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辅助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姆莱特》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四《哈姆莱特》教学设计5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四《哈姆莱特》教学设计5

人教必修四《哈姆莱特》教学设计教学要求: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赏析法和练习思考法。

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

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

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

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释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也译为《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3 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3 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哈姆莱特【教学设想】《哈姆莱特》是莎翁的经典,但在教学实际中往往面临这样的局面: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

很多老师讲这节课不过是让学生表演本剧或者观看改编的影视作品。

这样虽然省事,但学生并未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充分的接触。

究其根本,这种形式不是正宗的阅读课。

因此,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是用本色语文的方法来教授本文,“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

这节课内容较多,我设计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利用一课时完成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取舍,抓住最重要的环节——赏析“比剑”之精彩、分析人物之多面、汲取人生之智慧。

希望学生学完本课,能行从经典名著中汲取人生智慧。

此外,这节课想激发学生阅读《哈姆莱特》全剧的兴趣,课下阅读整部著作,从而对哈姆莱特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与评价。

【教学目标】1、明确课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3、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理解作品主题,从名著中汲取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赏析“比剑”部分的精彩,品味哈姆莱特的多义形象。

【教学难点】分析“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说的是文学评价的标准。

经典的文学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有人统计过,从1877年到现在,平均每12天就有一篇研究《哈姆莱特》的论文或专著问世,一直延续到现在,可以说《哈姆莱特》是说不尽的。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也是全剧的结尾部分。

二、检查预习作业,整体感知(一)理清主要人物的关系哈姆莱特——克劳狄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

哈姆莱特——乔特鲁德:母子,但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劳狄斯——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波洛涅斯——哈姆莱特:既是国王帮凶又是恋人父亲。

人教版高中最新语文 必修4第一单元第三课哈姆莱特教学案

人教版高中最新语文 必修4第一单元第三课哈姆莱特教学案

哈姆莱特[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知背景]《哈姆莱特》取材于古老的丹麦历史传说,关于哈姆莱特复仇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的《丹麦史》。

莎士比亚之前,这个故事曾被搬上舞台。

剧本写于1910年。

时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尖锐起来。

农村的圈地运动在加速进行,失地农民四处流浪,城市平民的情况不断恶化。

同时,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力量更加强大,深感专制王朝已成为他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特别是女王把许多重要商品的专卖特权无限制地赏给亲信贵族,更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资产阶级、新贵族同王室之间的暂时联盟在开始瓦解。

1603年詹姆斯一世继位,执行更加反动的内外政策,恢复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的特权,宣扬“君权神授”,宫廷挥霍浪费,官吏贪污成风。

资产阶级、新贵族同王室之间的斗争开始公开化。

政治的腐败和繁重的剥削引起城乡广大人民的不满。

随着对现实认识的加深,莎士比亚深感到现实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了。

[知常识]1.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⒊在思考与行动的抉择中,哈姆莱特选择了什么?
明确:王子选择了行动。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重任。
这段著名的内心独白暴露出哈姆莱特的错综复杂的性格特征是犹豫不决。一个关于生与死的选择一度令他进退维谷。但是,经过苦苦的内心争斗哈姆莱特最终放弃了死亡。因为当哈姆莱特听到父亲死讯、得知母亲与克劳迪斯的迅速成婚之后万分震惊,却又无法采用任何手段为父亲复仇,便立刻想到以自杀解决一切烦恼和痛苦。可一想到人死虽如同睡眠,进入的却是一个有去无回的未知世界,他便开始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在经历激烈的内心争斗之后,哈姆莱特终于选择了活着。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教法设计
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
⒈诵读品味: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尤其要反复诵读哈姆莱特内心独白一段,体会其矛盾复杂的心理,在此基础上,领会戏剧的语言特点。
王后(哈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
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
明确:哈姆莱特和克罗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乔特鲁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克劳狄斯和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之有一双理性的慧眼和一颗积极健康的心。
教学
重点
⒈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了解《哈》的艺术价值。
⒉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
难点
学习哈姆雷特处事(复仇)的理性态度,并进而探究装疯原因,从而把握其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⒉分组讨论探究:对于哈姆莱特为什么装疯、其性格特点等内容,在教师点拨引导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探究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媒体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导入新课
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四、聆听独白,理解王子
㈠诵读·感知
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是整个悲剧的核心,反映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冲突。这既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又是学习难点。现在大家诵读这部分内容,诵读的同时思考这样的问题:
⒈哈姆莱特怎样看待生死?
⒉在作出选择的时候,王子考虑到了哪些问题?
⒊在思考与行动的抉择中,哈姆莱特选择了什么?
授课
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哈姆莱特威廉·莎士比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⒈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⒉归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⒈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提高学生赏析人物的能力。
⒉讨论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⒈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㈡节选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
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㈢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悲剧《哈姆莱特》从问世之后,被认为是:
人文主义的颂歌;
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
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莎翁对自己作品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
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年)名列第一。
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斧头虽小,但经过多次劈砍,终能将一棵最坚硬的橡木砍倒
莎士比亚是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英国由封建制度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的新矛盾,塑造了一系列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三、复述情节,走近王子
㈠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用几分钟的时间,从整体上感知戏剧,为赏析人物作好铺垫。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在朗读他的台词时要体味他矛盾、复杂情绪。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节选的《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的内容。
二、认识作者
莎士比亚(W.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悲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前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学情分析
⒈学生对戏剧的情节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戏剧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戏剧的冲突等,这一特点易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
⒉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对外国戏剧存在陌生感。因此,对剧中人物语言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⒊《哈姆莱特》剧本本身在思想上的深刻性,增加了学生欣赏中的难度。需要教师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步步深入。
明确:不是惧怕死亡本身,而是惧怕“灵魂不死”。死不是痛苦的结束,而是痛苦的延续等。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这段内心独白脍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段独白人们常常拿它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66首相比,这是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深刻而具体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人文主义的思想。这也是我们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钥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