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参考资料地貌形成原因

合集下载

地形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

地形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

地形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地形总体上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即北、东、西三面环山,地势较高;中部及南部、东北部为岩溶山地与平原、谷地区,地势较低平。

其中,从全州、兴安到灵川、桂林市区、临桂一线有“湘桂走廊”之称,是广西的东北门户。

地貌桂林市地貌特点是四周山地环绕,山地丘陵面积广大;岩溶地貌发育完美;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岩溶石山和河谷平原五大类。

中山主要分布在桂林市的北部、西部和中部海洋山等地;低山主要分布在各大山脉的四周,中山、低山总面积大约占全市面积的一半左右。

丘陵多分布于中低山与河流谷地之间。

境内石灰岩地层分布广泛,岩层厚、质地纯,加上受地质构造的作用和长期的侵蚀、切割,形成了沿桂江与湘江两岸分布的典型岩溶石山与河流谷地平原。

典型的岩溶石山海拔标高200米~500米不等,有峰丛洼(谷)地和峰林平原等类型。

其地貌特点是正负地形相间出现,即在相对平缓的地表耸立着一个个相对独立或簇状陡峭石峰;或在底座相互连接的石峰间散布着众多大小不一的洼地(或谷地)。

石峰内或地下多洞穴或地下河,即所谓“山山有洞,洞洞奇观”。

负地形为洼地、谷地和平原,平均海拔高程150米左右。

尤其是桂林市城区至阳朔县长约80千米漓江沿岸的峰林地貌最为典型,形成了千峰环抱、山环水绕、碧水青山、奇峰倒影、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被世人美誉为“山水甲天下”,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石山之间分布有河流与平原。

平原可分河谷平原与岩溶峰林平原两大类。

岩溶石山、丘陵与平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7%。

此外,在资源县县城向北部和西北的白垩纪红色砂岩分布区,由于地表水系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一个沿资江分布,面积达125平方千米的丹霞地貌。

山系主要为中低山和岩溶山地。

山系主要呈北北东走向。

北部有猫儿山、越城岭;东部和中部有都庞岭、海洋山;西北和西部有大南山、天平山;南部有驾桥岭和大瑶山,主要山体海拔标高均在1000米~1500米以上,其中位于兴安县与资源县交界处的猫儿山主峰海拔标高达2141.5米,为南岭及广西的最高峰,有华南第一高峰之称。

桂林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桂林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桂林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举世⽆双的喀斯特地貌。

这⾥的⼭,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多有洞,洞幽景奇;于是形成了“⼭清、⽔秀、洞奇、⽯美”的桂林⼭⽔“四绝”。

接下来就和店铺⼀起去看看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吧。

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称岩溶。

通常指岩⽯裸露、草⽊不⽣,具有洞⽳、落⽔洞、地下河⽽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为特征的地区。

是地下⽔对可溶性块状⽯灰岩溶蚀的结果。

喀斯特⼀词原指亚得⾥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的⽯灰岩地区,现已⽤于类似的⼀切地区。

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灰岩;2、中等到较⼤的降⾬量;3、地下⽔循环通畅。

⽯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中容易发⽣溶解,⽽这种⽔在⾃然界中⼴泛存在。

沿⽔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灰岩中,将⽯灰岩溶解并带⾛。

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带⾛,还没有被溶解的⽯灰岩就形成了⽯灰岩喀斯特⾯。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嶙峋的地形。

当⾬⽔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系统或地下河道。

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

世界上的⼤洞⽳,⼤多数都是喀斯特区。

我们在照⽚中常见到的岩沟、天⽣桥、⽯灰岩孤峰、⽯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

如果洞⽳⾜够⼤且顶部接近地表⾯,则洞顶会发⽣坍塌。

这样就会产⽣名叫落⽔洞的洼地。

落⽔洞是喀斯特地形的⼀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的凹陷,叫做坡⽴⾕(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壤所覆盖。

有些地区的⽯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壤。

在⼀些降⾬量很⼤喀斯特地区,所有降⽔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使那⼀地区连⽣活⽤⽔都难以找到。

另⼀些地⽅,地表则可能会出现⼤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

桂林山水的成因

桂林山水的成因

•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易溶 • 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空、裂隙大 • 水的溶蚀力 ——水中二氧化碳、有机 酸、无机酸含量多 • 水的流动性 ——降水多、坡度大、空 裂隙大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喀 斯 特 地 貌 的 类 型
地面喀斯特 地貌
主要包括峰林、峰丛、 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 落水洞等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溶蚀作用
CO2+H2O+CaCO3═Ca(HCO3)2
沉积作用
Ca(HCO3)2═CaCO3↓+CO2↑+H2O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含有的二氧化碳水对可溶性岩 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 要可溶性岩石:石灰 岩、白云岩等。
是喀斯特 地貌发育 的最基本 条件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
•生物条件 ——生物圈
桂林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 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拓展延伸:
喀斯特地貌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 影响?
一方面:喀斯特地区奇特的地貌景观可以作为旅游 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喀斯特地区地表崎岖不平、交通不便, 给工程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地表水缺乏,对农业生 产影响很大。
自主探究 学案导学
当堂达标
1A 2D 3B 4A 5(1)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 时间长,溶蚀率大; 气温高, 加快石灰岩的溶蚀。 (2)植被覆盖率高,阻止了地表径流,加快下渗 量,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 同时植物 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 (3)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漏斗、落水洞和溶 蚀裂隙发育,促使地表水下渗、 下漏, 造成地表 缺水。

桂林:美丽的喀斯特地貌

桂林:美丽的喀斯特地貌

桂林:美丽的喀斯特地貌
在桂林,大自然的神奇之手塑造了无数美丽的景观,其中最为独特的当属喀斯特地貌。

这里的山、水、洞被誉为三绝,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从北至南,西至东,连片分布的峰林平原总面积达800平方公里。

这里的石峰耸立,平地拔起,形态各异。

高度一般高出地面数十米至百米不等,且发育大量洞穴。

洞穴以水平型为主,尤以脚洞、穿洞为多。

在峰顶至坡麓不同高程上都有分布,低洼处常形成宽而浅的碟形洼地,积水成潭、湖,或为落水洞、漏斗泄消地表水。

桂林市七星岩有1400多年的游览历史,早在公元1175年,范成大在其名著《桂海虞衡志》中就首次提出了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的评价。

公元1201年,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更是道出了广西岩溶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地位。

在桂林,我们可以乘坐船只游览漓江,欣赏两岸翠绿的竹林和峰峦叠翠的山水画卷。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此外,还有芦笛岩和七星岩等景点,洞内的石钟乳千姿百态,形象逼真,让人目不暇接。

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宝贵财富,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奇与美好。

来到这里,您将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陶醉于这美丽的山水之间。

在今后的日子里,相信桂林的美丽风
光定会令您回味无穷,成为您心中永远的美好回忆。

【精品】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__剖析桂林

【精品】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__剖析桂林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学习目标] 1.了解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类型、特点及其分布特征。

2.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3.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其化学过程如下:作用化学过程溶蚀CaCO3+CO2+H2O===Ca(HCO3)2淀积Ca(HCO3)2===CaCO3↓+CO2↑+H2O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1)岩石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透水性: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程度越高,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2)水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的强弱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岩石条件: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

2.气候条件: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3.地形条件: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4.水文条件: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容易富集,流水侵蚀作用强。

5.生物条件:生物生长旺盛,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

思考我国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为什么不如南方典型?答案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气温低,降水少,流水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弱,所以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充分。

探究点一认识喀斯特地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貌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析报告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析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名称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系别XXX年级专业XXX学生姓名XXX指导老师XXXXXX2011年4月24日一、实习目的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此次实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学生实习进度安排表1 实习时间:2011年4月11日——2011年4月24日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三、实习过程概述1、2011年4月11日xxx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2、2011年4月12日xxx 乘车,安排食宿。

3、2011年4月13日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岩溶模型及标本;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2011年4月14日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5、2011年4月15日至16日桂林一一阳朔考察桂林一一杨堤一一兴坪一一阳朔一带的漓江沿岸岩溶地貌,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6、2011年4月17日七星岩、芦笛岩考察七星岩、芦笛岩等典型溶洞的地下喀斯特地貌。

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7、2011年4月18日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 2011年4月19日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9、2011年4月20日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地质作用及主要产物。

10、2011年4月21日桂林市火车站乘车返校11、2011年4月22日至24日xxx 根据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

特殊地貌景观导游示范:桂林

特殊地貌景观导游示范:桂林

峰林喀斯特景观导游——桂林
( 1)概述: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她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经45'-109'104'40',北纬24'18'-25'41',市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五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十二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典型岩溶地貌。

岩溶峰林地貌是桂林重要旅游资源。

桂林市地处低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年平均气温为19.3°C。

( 2)峰林喀斯特成因:据地质研究,大约在三亿多年前,桂林原是一片汪洋大海。

由于地壳运动,海沉积的石灰岩上升为陆地,后经风化和溶蚀,终于形成了神姿仙态的峰林,幽深瑰丽的溶洞和神秘莫测的地下河。

这些特殊的地貌与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并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 3)景点介绍:漓江是世界上最长最美的画廊,是中国风景线的一颗明珠,是桂林旅游的精华和高潮所在,桂林至阳朔的83公里水程,奇峰万点、秀水千曲、变幻旖旎,一曲激动人心的自然乐章在此演奏。

其他景观有以甄皮岩为代表的丰富的史前历史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秦代水利文化,以靖江王墓、王府为代表的宏伟壮观的明藩王文化,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诗词为代表的异彩纷呈的山水文化等。

桂林山水应该是哪种地貌

桂林山水应该是哪种地貌

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

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

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桂林山水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石刻等等。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世界自然遗产。

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

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石刻等等。

在桂林山水中又以漓江流经阳朔的那一段最为美丽,故而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之美誉。

2014年6月23日,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桂林为首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项目申遗成功,正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桂林山水荣登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资料.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资料.

是喀斯特 地貌发育 的最基本
条件
二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
•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易溶 • 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空、裂隙大 • 水的溶蚀力 ——水中二氧化碳、有机
酸、无机酸含量多
• 水的流动性 ——降水多、坡度大、空
裂隙大
三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喀 地面喀斯特 主要包括峰林、峰丛、
斯 地貌 特
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 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溶蚀作用
CO2+H2O+CaCO3═Ca(HCO3)2
沉积作用
Ca(HCO3)2═CaCO3↓+CO2↑+H2O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含有的二氧化碳水对可溶性岩 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 要可溶性岩石:石灰 岩、白云岩等。
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 落水洞等


的 类
地下喀斯特 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
地貌
以及各种有碳酸钙淀积 形成的堆集体,如石钟

乳、石笋和石柱等。
峰林 地下河
溶蚀洼地
孤峰
落水洞 石Leabharlann 乳石笋石柱峰丛
孤峰
峰林
石钟乳
地下河
石柱
石笋
溶洞
天坑
四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岩石条件 ——岩石圈
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 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植被 岩石
生物圈 岩石圈
生物的生长旺盛,使土壤、流水中有机酸含 量
石灰岩广布,且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发育 好
四大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来自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圈中的地表水、 地下水对岩石圈中的石灰岩产生溶蚀作用;溶 蚀作用形成的溶洞、暗河等,又为地下水提供 了一个贮存空间。生物圈中植物生长茂盛的地 区,土壤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对岩石的溶蚀 起促进作用。

桂林美景的成因

桂林美景的成因

桂林美景的成因
桂林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岩性及气候条件成就了这里举世无双的美景。

桂林盆地为一个向斜构造,其石灰岩厚度可达3000m,就像一块大而完整的璞玉。

因为漓江流域N、E、W三面的山不是喀斯特山,所以降水不会下渗漏光,最终汇集成河流。

山上淌下的大小河流汇集到桂林盆地,如刻刀般雕蚀着深厚的石灰岩,将其塑造成一座座分离的山峰,使地表形成峰林平原。

在阳朔一带,漓江流经的区域石山大多基座相连,仿佛一簇簇灌丛,这里有典型的峰丛地貌。

在峰林平原上,地表水在地表平缓流淌,而峰丛地区的水大多竖井向下切割岩体,层层渗至地下河中。

可以说,正是汇水的地形、深厚的石灰岩岩层、以及地表和地下河流塑造了漓江流域的峰林、峰丛,它们共同构成了桂林的绝世美景。

桂林阳朔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
漓江水系峰林、峰丛分布示意图
桂林山水的关键是峰林、峰丛。

峰丛是指有共同基座的石峰构成的地貌。

石峰之间常有封闭洼地,其组合地形称峰丛洼地。

峰林是指被平坦的常有较薄的松散沉积物覆盖在基岩面上的地面隔开的一些石峰构成的地貌,峰体之间常为平原,其组合地形称峰林平原。

桂林峰林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2)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2)

下列哪种岩石广布区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 C)
A、玄武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D、石英岩
石芽与溶沟1
云南罗平
石芽与溶沟2
云南罗平
石芽与溶沟4
木格错,青藏高原
石林鸟瞰
漏斗1
贵州兴义
漏斗3
贵州兴义
漏斗3
贵州兴义
漏斗群1
云南罗平
广西乐业“天坑”
最深613m
乐业“天坑”仰视
重庆小寨“天坑”1
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 降水充沛
水的 流动 性
地形坡度大,地表水、地下水丰 富
自然因 圈


岩石 岩 石 圈
气候
大 气

水文 水 圈
水的 溶蚀 力
生物生长旺盛,水中有机酸多, 溶蚀力强
生物
生 物 圈
扩展应用
喀斯特地貌会给人们的生 活带来哪些影响呢?请谈谈你 的意见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 喀 斯 岩石 特 地 貌 的 形 成 水 条 件
最基本
可溶 性 (碳酸岩类岩石,如 石灰岩\白云岩 ) 透水性 (取决于:岩石的 空隙 和 裂隙
的发育程度)
溶蚀力 (取决于: 流动 性 (取决于:
水中所含CO2、 有机酸和无机 酸的数量
大气降水、地面坡度 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
与连通性
峰林
1 溶蚀洼地
谢谢指导
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 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极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释。 不管怎样,你都是要学会培养自己有一项业余爱好或特长。 没有人能替你承受痛苦,也没有人能抢走你的坚强。 积极向上的人总是把苦难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 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要做哪些事来改善它。 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苏格拉底 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假如可以选择时光,我想回到过去。那里有我的怀念,和爱我的你。 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诀窍。

桂林山水及丹霞地貌成因

桂林山水及丹霞地貌成因

桂林山水及丹霞地貌成因桂林溶洞主要是可溶岩经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空洞。

其成洞作用的水一般来自雨水,也有地热水和来自深部的原生...流特性的地下径流,称地下河。

1、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

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是以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的,这就是丹霞地貌。

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2、喀斯特地貌在可溶性岩类(主要指石灰岩)分布地区,由于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各种地貌形态总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了各种奇特的石灰岩溶蚀地貌。

我国对喀斯特地貌研究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伏流”的记载。

在距今300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在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考察了100多个岩洞,对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成因进行分类描述。

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被人们称为喀斯特方面的经典著作。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和地下两种基本类型。

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态。

桂林山水属于哪种地貌及其简介

桂林山水属于哪种地貌及其简介

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的代表闻名,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桂林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

东、北
与湖南省相邻。

湘桂铁路与漓江纵贯,贵广高速铁路横穿全境,有 321 、322 、323 三条国道穿过。

东经109°36′至111°29′、北纬24°15′至26°23′,平均海拔150米,北、东北面与湖南省交界,西、西南面与柳州市、来宾市相连,南、东南面与梧州市、贺州市相连。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

地貌
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

喀斯特地貌
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表常见的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天坑、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以及地下发育的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地貌形态。

对于石灰岩地区上述独特的地貌,国内外学术界均以南斯拉夫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区喀斯特地貌高原的地名来命名,即“喀斯特地貌”。

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约达130万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广东则有英德英西峰林,怀集桥头镇燕子岩、肇庆七星岩等。

桂林山水属于哪种地貌及成因

桂林山水属于哪种地貌及成因

桂林山水属于哪种地貌及成因桂林山水属于世界有名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桂林山水是以峰林—凹地为代表的热带喀斯特地貌。

地下地窖众多,以溶蚀性拱形地窖为主。

桂林山水属于世界有名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桂林山水是以峰林—凹地为代表的热带喀斯特地貌。

地下地窖众多,以溶蚀性拱形地窖为主。

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展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倒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响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是怎样形成的?

桂林山水是怎样形成的?

桂林山水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2019年第08期
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

喀斯特地形造就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

桂林地区在好多亿年前是海底,沉积的岩石形成了厚达几千米的石灰岩,面积有七千多平方千米。

经过多次地壳运动,沧海桑田,海底抬起变成陆地,多次的地质变动在石灰岩上产生了裂纹和节理,为以后的溶蚀留下了通道。

周边的地壳在构造运动中抬升的速度比桂林盆地快,使桂林盆地形成三面環山、一面有出口的相对低洼的汇水区。

由于降水丰富和地势较低的盆地对降水的汇集作用,中间的盆地是喀斯特地貌,周围的山不是喀斯特山,降水不会下渗,而是汇聚成水量丰沛的河流,顺着裂纹和节理对石灰岩进行侵蚀,而石灰岩又特别容易被含有二氧化碳的雨水和河水溶解。

还有较高的气温更加快了这一过程。

如此经过天长日久的侵蚀,就形成了桂林现在的地貌。

漓江水系如刻刀般雕蚀着石灰岩,溶蚀了盆地中一个个山峰的坡角,使其坡面不断崩塌平行后退,将其塑造成一座座分离的山峰,形成峰林平原。

山与水的组合,使得桂林形成了现在这样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奇观。

桂林岩溶地貌发育历史及其地貌特点

桂林岩溶地貌发育历史及其地貌特点

桂林岩溶地貌发育历史及其地貌特点桂林的岩溶地貌众所周知,本文在两大方面对其进行阐述,这样可以有更多的人对其有所了解。

标签:桂林;岩溶地貌;发育历史;地貌特点桂林岩溶地貌不仅包含我们熟知的岩溶宏观形态,即岩溶水文现象、地表和地下岩溶,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各种中、微观岩溶形态。

研究这些现象不仅可以了解及探索桂林岩溶地貌的发育历史和地貌特点,而且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及对各种熔岩的典型特征有所了解。

1 桂林岩溶的发育历史1.1 印支构造旋回为本区奠定了构造及地貌的雏形本区中的中、晚三叠世时期本区印支构造旋回的主要时期。

一般会在印支运动以及桂西运动双重作用下,会形成构造地质轮廓的骨架,而后在以后的各种岩溶作用下,使得后来的热带岩溶地貌轮廓大致形成,组成了后来的地貌雏形。

在三叠世时,本区继续处在浅海沉积的地质环境中,在相邻的邻区恭城县可发现有相近的海相堆积环境。

之前在早三叠世后期在广西地区发生的桂西运动,让桂西一带一起强烈下沉,逐渐形成了半深海沉积环境的深海盆地,而桂东北至桂东南的广大区域强烈隆起,变为陆相沉积。

在内动力地质及外动力地质的强烈反差作用力下,使本区形成不用的地貌类型。

这样本区的热带岩溶地貌的雏形也基本形成,为以后的地貌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中三叠世末期晚三叠世初期,在印支运动的大范围活动影响下,使得本区的地形进一步隆起上升,在桂西运动及印支运动两次地质构造两次强烈运动的作用下,让本区地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褶皱、断裂多样,让桂林岩溶地貌基本上形成。

在晚三叠世后期,在桂林一阳朔谷地区内有了内陆湖盆的发育。

在中三叠世时期,该区开始了侵蚀及溶蚀的下切,发育了不同高程及不同程度的熔岩洞穴,山区中大范围发育垂向洞穴,这个时期洼地也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发育。

本区岩溶最强烈及最广泛的发育的一个时期即为中晚三叠世时期,它在岩溶地貌的发育上也是第一个时期。

1.2 本区在燕山构造旋回时期发育不强烈在燕山构造旋回时期,主要以机械风化剥蚀为主,使得岩溶发育不是很强烈。

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和丹霞地貌,都是怎么形成的?

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和丹霞地貌,都是怎么形成的?

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和丹霞地貌,都是怎么形成的?1928年,著名地质学家冯景兰先生到仁化县考察时,将这套红色砂砾岩称为“丹霞层”。

1938年,陈国达先生正式将其称为“丹霞地形”。

此后,人们把其他地区发现的类似的地貌统称为丹霞地貌。

文 | 葛肖虹春节女婿开车全家从广州到阳朔一睹“阳朔山水甲天下”的风采。

真是不虚此行,不仅看了阳朔美景,也思考了我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地貌与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与背景。

长期以来教科书、科普文章讨论喀斯特岩溶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与原理较多,很少讨论它们的形成时代与背景,本文根据现场观察和宏观区域构造背景思考,提出一些看法供读者参考讨论。

首先,当然要先分享一下让人流连忘返的“阳朔山水甲天下”:沿着秀美的漓江从不同角度看着这山山水水,你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地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传说。

从地质上讲,所有这些起伏的峰峦、岩丘都是由近于水平成层的华南型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碳酸盐岩(石灰岩)组成的,它们是被地表、地下水切蚀、溶蚀而成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的喀斯特溶岩地貌。

在阳朔,这些喀斯特岩丘一般海拔高度300-400m,多半由石炭-二叠纪碳酸盐岩(即石灰岩)组成,它们的成因如下图所示:1.曾经是由碳酸盐岩组成的高原,由于高原隆升,地表水下切形成了岩丘状喀斯特岩溶地貌;2.伴随高原隆升,地下水位下降,河流下切、溶蚀逐渐形成了现今所见沿江的喀斯特岩溶地貌。

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就是这样形成的。

那么它们所经历的高原隆升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这一直是我国地学界一个谜团。

从阳朔向东南到广州,从卫星照片上可见,地形是起伏的,不同海拔高度可以见到不同的地貌类型与出露地层。

阳朔到平乐海拔高度从300至1100m 沿途多为喀斯特地貌,但到达海拔1100m的平乐出现了红层。

广西平乐县狮子山主峰海拔1292.7m,山顶出露一套不整合覆盖在晚古生代碳酸盐岩之上的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盆地沉积。

而从平乐向东南到贺州之间海拔低于1000 m,又出现喀斯特溶岩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形成原因
(1)石山——四周壁立拔地而起的奇峰
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为特征。

石山四周峭峻,是由于石灰岩体多被溶蚀而成向下透的通路。

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为主。

它和土山以流水冲刷坡面,并使山坡由急向和缓演化相反,石山山坡上无散流、暴流产生。

反之,山足多为地表水下透入地下地点。

因此,石山四周有不少山溪、小河和冲沟流入。

因而使石山山足成为流水侵蚀、溶蚀地区,小河的侧向侵蚀,落水洞的形成,都会使石山山坡由和缓变为急陡。

例如在肇庆七星岩区,有个禾婆岩,它就是由西江支流蚀成,今天岩内还堆积着一层厚达2米的河床卵石层(鹅卵石),表示是河床相沉积。

这个岩成立后,岩口处崩塌,而使石山形成峭壁了。

这种洞可以称为“侧洞”。

由于地面水流以石山为集中下透区,因而使石山四周陡立。

形成拔地而起的孤峰。

有时悬崖千丈,雄伟非常,如桂林的独秀峰即为一例。

石山崩塌实例,可以在石山脚下发现巨大崩石来证明。

如肇庆七星岩区,在1970年雨后即产生崩塌,巨石直径在二米以上,由崖壁上崩落,打穿了水泥建筑物的屋顶。

崩塌可使崖壁成为悬崖,即额状突出崖顶的峭壁地形。

又如肇庆含珠洞、双珠洞等,也都是巨石崩落时。

刚好卡在岩隙中形成的,表示崖坡是以崩塌作用为主。

(2)“逢山有洞”的石山“脚洞”
峰林石山地形特征是“逢山有洞”,有的不止一个,如桂林七星岩即有5个洞口。

但是最奇特的要算“脚洞”了。

脚洞是在石山山脚形成的洞穴,故名“脚洞”。

它的地形特征是沿着地下水面发育的。

所以,脚洞内部一般都有广大的洞穴系统。

例如肇庆七星岩的大岩,即在洞中有一大厅堂,沿厅堂四周分支出了小洞和走廊,在大厅堂处还有一个地下湖形成,表示脚洞是由地下水面附近有强大的溶蚀力所致。

因此,脚洞洞顶一般按地下水面形成,故顶部平坦是脚洞的一大地形特色。

“顶平如割”是各地县志称呼这种脚洞相似的形容词。

但是脚洞洞顶也并不是平坦如板,而是有不少石锅、石钟地形分布着。

这种地形是其他洞穴少见的。

石锅是一片分布的多个浅平半圆穹形凹入洞顶中的石穴,大小在1米以内,凹入洞顶不到半米,半圆形态完整,互不干扰,说明石锅是溶蚀出来的,并且以中心部分溶蚀、冲蚀较强所致。

石锅一般大小相似,这是洞穴充水时水流呈素流状态的结果。

水流一般分层流和紊流,层流即水层中各点速度相同,在石灰岩裂隙中流水即是层流,它的速度较慢,每秒在1厘米以下。

洞孔大了,水流较畅,流水中各点速度不同,即成紊流,流水按速度分成多股,彼升此降,彼急此慢。

如在3
厘米溶孔中,流速为0.1厘米时,即可由层流转为紊流。

雨期溶洞充水,
水股冲击处溶蚀力更大,因为冲击地点压力大,溶蚀量增加,如按实验资料,地下水在不承压状态下,岩隙每年扩大为0.35毫米,而在充水承压后,可增加到每年扩大岩隙达5毫米,即承压后溶蚀力增加15倍。

冲击洞顶的急流就可以在汛期冲蚀、溶蚀出石锅地形。

石钟成因全然不同。

它是由于地下水沿节理下透并在洞顶滴下处,进行溶蚀成一深穴如钟形的结果。

如果地下水丰富,沿节理齐流出时,则石钟形态可变成一条凹入的顶槽。

石钟只是一孔滴下水量所成,所以钟顶即见一溶孔存在,这在石锅中是没有的。

整个石锅就是在一块岩面上形成的,而石钟分布是依据溶孔所在地而形成,多呈疏落分布,也和石锅成片分布不同。

洞两侧还有边槽发育。

这是由于地下水面季节性存在的表示。

因为水面附近溶蚀力最大之故。

凹入的边槽在古书中称为“石床”,因为边槽底部是平坦如床的。

如果边槽有几层就表示地下水面季节性有变动了,正象河流有枯水期水面,洪水期水面那样,洞中常有小河流贯(如在凌霄岩、燕岩等)。

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等石灰华沉积不多,也是脚洞沉积地形的特点。

因为脚洞雨期充水,紊流冲蚀,石灰质很难沉积在岩面之上,形成灰华沉积。

有亦是小型的,如形成了“团龙”、“飞凤”、“蛇”、“果子”、“花”等薄而小的形态。

脚洞是地面流水流入石山体内的通路。

因此,洞口一般比洞内高,呈广阔低平洞口,常为较冷空气积聚洞内,属于“冷洞”型洞穴。

因为冷空气比重较大,不易上升和排出洞外,无怪夏日人们在此避暑了。

广东云浮凌霄岩且有地下河贯通。

脚洞沿地下水面向四周沿节理伸展,如果遇到石山外面的河流时,地表上的河流会立即把水量转向脚洞流下,使地面河流下游成为无水旱谷,这种现象叫做“地下掠水”。

早在宋代我国已有脚洞进行地下掠水或劫夺的记载。

当脚洞贯穿了整个石山山体时,就被称为“穿洞”了。

桂林北面的灵川就是这样形成和得名的。

(3)峰林石山上的“穿洞”
当脚洞上升之后,高出地下水面时,穿过石峰的脚洞,就叫做“穿洞”。

这是由于地壳上升了,或者地下水面下降了。

从前的脚洞就成为没有流水、积水的干涸洞穴,洞底也高出平原地面,变成为于半山上的洞穴,由于洞穴穿过石山,故名“穿洞”。

穿洞可以由于不断侵蚀、崩塌,变成一个半山上的洞穴,有如窗口,这种奇异的地形,每成为当地风景区,如阳朔的月亮山,即因穿洞有如半月形状得名,故又名明月洞。

此外,桂林穿山的月岩,坪山的穿岩都有象明月高悬天空美景,成为名胜。

它们都是上升了的脚洞所成。

即在中更新世时(60多万年前),这里是一条地下河所在。

当时地面即今天的40~60米比高的阶地面。

目前桂林峰林石山中最好的穿洞,却不呈月亮山形态,而是保存良好的脚洞地形,例如平坦的洞顶,边槽有多层,石锅、石钟的发育,平坦而有地下河堆积的洞底等。

不过,穿
洞毕竟和脚洞不同,因为地下河消失了,洞穴中水流向下流失了。

于是无水的洞穴给石灰华沉积带来良好的保存环境,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灰华阶地(包括灰华田)最为发育,还有平缓洞底可发育出深深陷落的落水洞,被称为“无底洞”。

洞口及洞顶每因长期受侵蚀、溶蚀而崩塌,使洞口高而广大,崩石塞道,洞内大厅又可因崩落而显得特别高大,破坏平坦的洞顶地形。

例如桂林芦笛岩就是以各种石钟乳出名,游览道路要靠凿开钟乳石林来开辟。

桂林七星岩更突出,它以四十五个洞连成,主洞长达814米,贯穿着八大厅堂,五个出口;全部洞穴长达3公里,分为三层,最下一层仍为脚洞;中层大洞厅堂高27米,宽48米,由二层脚洞崩陷合成;有边槽(称白石天篷),脚下听到地下洞穴的“空谷传声”。

中心部分较低,即大教场处,为古地下湖所在。

落水洞分别被命名为“无底深潭”、“癞子潭”、“双狮守龙潭”等。

在茅茅头石山(即光明山),除芦笛岩外,还有大岩(长达875米,唐代僧人墨迹亦已被钙膜保护起来,墨迹如新)、飞丝岩、穿岩等四个穿洞贯穿,这种穿洞是战时避难地点,因为洞底平坦,厅堂广大,支洞众多,战时工厂、学校、医院仓库均可利用。

在峰丛石山区亦常有穿洞发育,如广东怀集燕岩,广西靖西穿岩等,即为公路利用穿行。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