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病原生物学I教学大纲中医-求索学堂

合集下载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88学时)一、课程简介病原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有医学微生物学、基础免疫学与人体寄生虫学三门课程组成。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了解本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运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理论实践总计基础免疫学绪论 1 1抗原 2 2MHC 1 1免疫系统 2 2 4免疫球蛋白 2 2补体系统 1 2 3细胞因子 1 1免疫应答 2 2抗感染免疫 1 4 5超敏反应 3 3免疫学检测方法及其原理免疫学防治医学微生物绪论细菌总论细菌各论其他微生物病毒学人体寄生虫学总论线虫纲吸虫纲绦虫纲医学原虫医学节肢动物机动合计2217821024432164642111124221131221225543188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免疫学第1章免疫学绪论【目标】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熟悉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了解免疫的类型、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理论教学】1、免疫的基本概念2、免疫学发展简史3、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第2章抗原【目标】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分类。

熟悉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了解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理论教学】第1节抗原的概念抗原的概念;抗原的两个基本性能:①免疫原性;②免疫反应性。

第2节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1、异物性2、一定的理化性状3、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第3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1、特异性2、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第4节抗原的类型与医学上重要的抗原1、根据抗原的性能分类:完全抗原、半抗原2、根据抗原激活B细胞是否依赖T细胞辅助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非胸腺依赖性抗原3、根据抗原的来源及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性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第3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目标】熟悉HLA分子的分布及生物学功能。

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是研究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及其感染、传播和控制的学科。

该课程包括对它们的基本特性、生长环境、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及检测等方面的学习。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 掌握病原生物学中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方面的基本知识 - 了解寄生虫侵入人体和致病的机理 - 掌握寄生虫检验的方法与技巧 - 熟悉常见的寄生虫危害、传播和预防控制策略 - 培养对病原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和动力课程内容第一章病原学概论1.病原生物学的发展与现状2.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形态结构3.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第二章寄生虫学概论1.寄生虫的分类与特征2.寄生虫侵入人体和致病的机制3.寄生虫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第三章常见寄生虫学1.原虫2.绦虫3.吸虫4.圆线虫和钩虫5.蛔虫和鞭虫6.寄生虫的分类、形态、寄生方式、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危害第四章寄生虫检验方法1.寄生虫检验的原则2.寄生虫检验的常用方法3.寄生虫检验方法的评价第五章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1.寄生虫病的危害与流行病学特征2.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及预防小技巧3.寄生虫病防治的技术与方法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主,对于理论授课,采用PPT的方式进行讲解,辅以丰富的案例和实例;对于实践操作,采用实验与诊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

课程考核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和开放性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考核方式以占比较大的闭卷考试为主,实验报告占比较小,旨在评估学生理论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考核的学生将颁发结业证书。

参考书目1.《病原生物学与防治技术基础》(赵荣福,杨占秋,陈逸龙,谢志宇编著)2.《人兽共患病控制(附DVD光盘)》(王惠东,薛迎新,周婉洪等编著)3.《寄生虫病学》(邵汝梁,周红梅,陈振东编著) 4.《病原生物学》(刘毅,杨海彬编著)以上参考书目只是供学生参考,不限于这些书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自行选择相关书籍。

病原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人体寄生虫学为一门医学基础课,其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

人体寄生虫学主要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其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致病性(免疫性)、诊断、流行和防治。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掌握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寄生虫种类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与寄生虫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所引起疾病的病原学检测、免疫学诊断等辅助方法及防治原则。

人体寄生虫学既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又是一门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密切相关桥梁课程,其内容渗透于医学相关的各学科。

因此,本课程着重基本理论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实践相关知识的介绍,为学习其他医学相关知识奠定病原学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专科和本科、口腔医学专科、医学检验专科、乡村医学专科和临床医学专科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寄生人体的原虫、吸虫、绦虫和线虫等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

以及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直接和间接危害性。

2.掌握寄生虫生活史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3.能理论联系实际,将人体寄生虫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4.能在显微镜下识别主要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及病原学检查的特点。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按上课内容顺序)授课内容授课时数实验时数总论 2肠道线虫 3 1组织线虫 2 1吸虫 3 2绦虫 3 1原虫概论和叶足虫 2 1鞭毛虫 2 1孢子虫 3 1考试 222 8四、考核要求1.按照掌握、熟悉二个层次,记忆、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2.理论考核成绩占80%,题型为:①选择题、②填空题、③简答题(名词解释)、④问答题。

3.实验和平时成绩占20%。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总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寄生虫生活史、感染期、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熟悉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0412018课程名称:病原生物学 Pathogenic Biology课程总学时:72实验总学时:16实验课性质:(独立设课)适用专业:中医七年制专业承担实验室(或教研室):微生物与寄生虫学教研室一、课程实验教学简介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

理论课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生物学特性都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说明。

该实验课的宗旨就是通过与理论课相关的实验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二、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基本要求目的:加深理解并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实验操作技术。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

基本要求:1、实验课前做好预习,明确本次实验课的内容及其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2、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认真,注意分工协作。

操作内容要按操作步骤进行,学会正确操作手法、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示教内容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好相关内容。

3、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在病原生物学实验课上,要树立“有菌观点”,严格掌握和不断完善无菌操作技术。

4、科学总结,实验完毕应自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可能的结论,并总结实验中的体会和经验。

除当堂作好实验记录及绘图外,还应按规定完成系统实验报告。

三、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和基本技能(1) 掌握细菌的形态学观察和技术。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3) 掌握细菌的培养方法,生长状态,生化反应。

掌握消毒灭菌技术。

(4) 掌握致病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和抗毒素的保护作用(5) 掌握其他微生物(螺旋体,包涵体,真菌)的形态特征。

(6) 掌握几种主要寄生虫的虫卵的形态特征(7) 掌握寄生虫学几种主要实验诊断技术四、实验项目名称、性质和学时分配注:实验性质是指验证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等。

五、各单项实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包括实验分组人数要求):(一)实验名称:细菌形态学观察与技术实验内容:1.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与特殊结构(芽胞、鞭毛、荚膜)(显微镜示教)2.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每人一份)3.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原理、方法、保护(每人一份)4.革兰染色(操作)(每人一份操作)实验目的:1、掌握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显微镜的使用原理与方法(尤其油镜的使用)2、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特殊结构、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体的分布3、了解革兰染色的原理(二)实验名称: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的代谢产物检查,细菌的分布实验内容1.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基的制备和种类,细菌的接种)(每人一份操作)2.细菌的分布(4人一组操作)3.细菌代谢产物的检查(实物示教)4.细菌对热力的抵抗力(4人一组操作)实验目的1.掌握细菌人工培养的方法和意义2.建立细菌的广泛分布理论4、掌握细菌代谢产物检测的意义5、掌握芽孢的耐热特性(三)实验名称药物敏感试验,消毒灭菌技术,细菌的变异实验内容:1、常用消毒灭菌技术(实物示教)2、药物敏感实验(每人一份操作)3、细菌的变异(实物示教)实验目的:1、掌握高压灭菌的操作方法及适用范围、紫外线杀菌的特点2、熟悉药物敏感实验纸片法的优缺点3、了解细菌变异的方式(四)实验名称:病原性细菌的检测实验内容1.抗“O”试验(实物示教)2.病原菌菌落的比较(实物示教)3.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的程序(实物示教)实验目的1、掌握抗“O”试验的原理和临床意义2、熟悉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的区别;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菌落3、掌握双糖含铁培养基的原理与意义(五)其他微生物的观察,特殊染色方法实验内容1.破伤风外毒素的致病作用及破伤风抗毒素的保护作用(实物示教)2.观察结核杆菌、白喉杆菌、脑膜炎球菌、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显微镜示教)3.观察狂犬病病毒的包涵体、皮肤丝状菌的小培养(显微镜示教)4.观察三种真菌菌落(酵母型、类酵母型、丝状型的特点),皮肤丝状菌的小培养及形态观察(菌丝与孢子),观察白色念珠菌的形态(革兰染色) (显微镜示教)5.根据所学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成(自由组成3-5人学习小组)6.抗酸染色(每人一份操作)实验目的1.熟悉结核杆菌、白喉杆菌、脑膜炎球菌的形态;狂犬病病毒的包涵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白色念珠菌的形态、皮肤丝状菌的小培养2.掌握破伤风外毒素的致病作用和抗毒素的保护作用3.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方法(六)实验名称:线虫实验内容:1.显微镜操作:观察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的形态特征2.技术操作示教: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钩蚴培养法、肛周拭子法3.示教:各种线虫的虫卵片、大体标本、病理标本及图片实验目的:1.掌握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的形态特征2.了解蛔虫、蛲虫、钩虫的一般外形3.掌握两种微丝蚴形态的主要鉴别特征4.掌握粪便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5.了解钩蚴培养法、肛门拭子法和血液微丝蚴检查法(七)实验名称:吸虫、绦虫实验内容:1.显微镜操作:观察肝吸虫卵、姜片虫卵、日本血吸虫卵、带绦虫卵的形态特征2.操作:放大镜下观察肝吸虫成虫、姜片虫成虫、日本血吸虫成虫、猪带绦虫及牛带绦虫孕节标本3.技术操作示教:沉淀集卵法、毛蚴孵化法4.示教:虫卵片、成虫大体标本、中间宿主的标本、病理标本实验目的:1.掌握肝吸虫卵、姜片虫卵、日本血吸虫卵的形态特征2.熟悉两种吸虫生活史中的成虫和中间宿主的一般形态3.了解沉淀集卵法、毛蚴孵化法4.掌握带绦虫虫卵、囊尾蚴的形态特征5.掌握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头节、孕节的形态区别(八)实验名称:原虫实验内容:1.显微镜操作:观察间日疟原虫薄血膜染色玻片标本、恶性疟原虫薄血膜染色玻片标本2.技术操作示教:疟原虫薄血膜片制作法3.示教:各种原虫形态玻片标本、传播媒介标本实验目的:1.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的形态特征2.掌握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在外周血循环中红细胞内期的各期形态特征3.了解杜氏利氏曼原虫无鞭毛体、前鞭毛体及弓形虫滋养体的形态4.了解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特点5.了解疟原虫厚、薄血膜片涂制法六.考核(考试)方式:a)课题提问;b)实验操作;c)实验报告d)出勤情况e)设计性实验评分七.实验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邱全瑛主编.《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2005年1月第一版,科学出版社出版编写:邝枣园王宏敏审阅:邝枣园(教研室主任签字)日期: 2007-9-10审定:×××(教学副院长签字)日期:。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适合5/6年制临床医学、预防等专业)一、前言病原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的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

在病原生物学基本理论中重点阐述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和抗感染的机制,遗传变异的原理和消毒灭菌的基本知识及应用,对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生物从对比的角度,阐述各自的特性与区别。

由于其与后续课程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应重视其系统性,同时又应注意与临床相关知识的联系。

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系统掌握病原生物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医学实践工作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力,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纲中有些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自学。

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优良的科学作风,并增加临床标本的系列性实验内容。

根据教学计划本大纲安排理论授课64学时,实验课40学时,合104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病原微生物,条件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2.熟悉: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教学内容: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各类微生物的特性。

病原微生物,条件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寄生虫与寄生虫学第二章细菌的基本性状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胞壁的基本结构,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区别,生物学意义;中介体,特殊结构及意义;革兰染色法。

细菌的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速度;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的特点;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病毒大小与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2.熟悉:细胞壁的结构,意义。

细菌基本结构中的细胞膜,细胞浆,细胞核。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00010课程名称:病原生物学(Pathogen Biology)学分:5学分总学时:90学时理论学时:50学时实验学时:40学时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教材:1.病原生物学(第四版), 罗恩杰主编,科学出版社,2013年12月2.高劲松、吴高莉. 病原生物免疫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参考教材:1.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李凡、徐志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2.医学微生物学(第3版),李明远、徐志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6月3.医学微生物学,徐志凯、郭晓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6月4.人体寄生虫学,诸欣评、苏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5月5.人体寄生虫学(第4版),吴观陵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6月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与任务病原生物学是研究对人致病的微生物及寄生虫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一门学科。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及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微生物及寄生虫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用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服务。

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病原生物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和传染病学等临床课程以及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分类、特点;掌握细菌的大小、形态、主要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掌握常见的消毒灭菌的物理方法及化学方法的运用;掌握细菌的遗传物质(染色体、质粒)的特点;掌握正常菌群概念及生理作用,机会致病菌概念及致病条件;掌握细菌的致病性、主要传播途径、感染类型;掌握引起常见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疾病的病原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掌握引起常见疾病的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总1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5学分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70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55学时,实验教学15学时。

授课对象:护理学专业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本课程为面向中医院校各主要医学专业和部分涉医专业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帮助学生较全面的学习、掌握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免疫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与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重点掌握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及病原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以及各类病原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属于基础医学课程中的骨干课程。

其中免疫学是关于生物界如何界定“我”与“非我”,这一生存的最基本问题的科学;病原生物学则是有关人类生物性疾病起因研究的科学。

这两门科学系统的解释了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可能机理与规律。

通过这两门学科的学习可以为所有临床及临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最基础的疾病学知识,并熟悉与了解这两门学科在现代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基础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要求】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重点掌握好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于免疫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免疫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包括主要的免疫分子(结构与生物学作用)、免疫细胞(类型与生物学功能);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熟悉临床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机制;了解免疫学理论与免疫学技术的应用。

对于病原生物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的基本概念;掌握病原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遗传变异等);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熟悉临床常见病原生物的致病性特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熟悉病原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了解病原生物的分类学知识及发现规律。

2017版病原生物学I课程考试大纲中医-20171016

2017版病原生物学I课程考试大纲中医-20171016

《病原生物学》(I)课程考试大纲(中医)课程名称:病原生物学课程编码: M0097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必修总学时数:80学分数:5适用专业:中医学专业一、考试目的:本课程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方法掌握程度;考查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态规律以及与宿主和外界环境相互关系在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最终评判学生利用《病原生物学》所学知识,进行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以及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考试内容和基本要求:病原生物学(上册)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第二节医学微生物学考核内容:1.微生物概念、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

2.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

考核要求:1.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范畴、发展简史和现状。

2.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

3.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

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第二节细菌的结构第三节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考核内容: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2.细菌的结构(1)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临床意义,细菌L 型的特点。

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核糖体、质粒等)的组成与功能。

(2)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的定义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3.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实验课内容)考核要求:1.了解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2.理解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细菌L型及其临床意义,革兰染色的原理、步骤及意义(实验课完成)。

3.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组成及功能,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及其意义。

第三章细菌的生理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第二节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课介绍)第五节细菌的分类(自主学习)考核内容:1.细菌的主要理化性状2.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营养类型、影响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病原生物学》(I)教学大纲(中医专业)课程中文名称:病原生物学(I)课程英文名称:Pathogeny Biology课程编号:M1197学分:5学时:80 (其中: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32)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适用专业:中医学专业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必修使用教材:《病原生物学》郭晓奎、潘卫庆主编,科学出版社,2017年1月开课单位:医学院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方法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本课程由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寄生虫学两部分组成,前者分别叙述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性,阐述病原生物宿主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与相关疾病的发生、流行、检查、防治原则,为控制病原生物感染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后者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态规律以及与宿主和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包括常见病引起的,形态学特征,生活史寄生虫感染对人体的危害人体对寄生虫的免疫应答,寄生虫感染的诊断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和预防原则。

通过理论课的讲授以及实验课学习,使中医本科学生掌握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奠定基础,同时从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以及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教学目标:1.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一)、(二);2.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一)中的指标点1:通过医学微生物学及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的介绍,可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3.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一)中的指标点3:通过案例分析、思考题、实验方案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4.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二)中的指标点3:通过对人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疾病的原理与措施最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生物学》(I)教学大纲(中医专业)课程中文名称:病原生物学(I)课程英文名称:Pathogeny Biology课程编号:M1197学分:5学时:80 (其中: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32)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适用专业:中医学专业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必修使用教材:《病原生物学》郭晓奎、潘卫庆主编,科学出版社,2017年1月开课单位:医学院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方法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本课程由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寄生虫学两部分组成,前者分别叙述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性,阐述病原生物宿主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与相关疾病的发生、流行、检查、防治原则,为控制病原生物感染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后者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态规律以及与宿主和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包括常见病引起的,形态学特征,生活史寄生虫感染对人体的危害人体对寄生虫的免疫应答,寄生虫感染的诊断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和预防原则。

通过理论课的讲授以及实验课学习,使中医本科学生掌握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奠定基础,同时从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以及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教学目标:1.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一)、(二);2.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一)中的指标点1:通过医学微生物学及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的介绍,可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3.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一)中的指标点3:通过案例分析、思考题、实验方案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4.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二)中的指标点3:通过对人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疾病的原理与措施最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

可以促使学生掌握一定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促使学生认识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5.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二)中的指标点4:文献阅读以及案例分析,可以促使学生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病原生物学(上册)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1)微生物与微生物学(2)医学微生物学2.重、难点(1)微生物概念,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2)医学微生物学3.考核要点(1)微生物概念、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2)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4.教学方法采取有逻辑、有组织、系统的方式进行大课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熟悉医学微生物学基本概念,结合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重大进展,特别是肿瘤、肥胖、神经-精神-内分泌轴,提高同学关注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与日常生活与临床实践结合,开展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开展问题及探究教学法;课后自测题、案例分析与思考题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督促学生学习与反刍。

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请学委协调。

5.作业安排1.什么是微生物,分为几类,各类有何特点?2. 请你介绍三位以上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微生物学家)以及他们的贡献第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1.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2)细菌的结构1)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义,细菌L型的特点。

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核糖体、质粒等)的组成与功能。

2)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的概念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3)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实验课内容)。

2.重、难点(1)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义,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2)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核糖体、质粒等)的组成与功能(3)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的定义及致病性3.考核要点(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2)细菌的结构1)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临床意义,细菌L型的特点。

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核糖体、质粒等)的组成与功能。

2)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的定义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3)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实验课内容)。

4.教学方法结合图、文、表格讲授,体现归纳与比较特点;案例讨论与思考题辅助学生实施探究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岗位胜任力;结合临床实践、由浅入深,加强互动与交流,突出重点、解释疑点,引导学生对本章节核心内容有所把握;思维导图小结,课后自测题、案例分析与思考题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督促学生学习与反刍。

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将基础医学教学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和职称考试对接,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

5.作业安排(1)案例分析患者,男,42岁。

三年前右足跟烫伤,伤口不愈,并逐渐向深部软组织发展,有脓性分泌物。

半年前,全身发热,右足红肿,到某医院应用青霉素静脉输液20d,创面间断换药,并从中取出一小块死骨,住院2个月后出院,伤口未愈,有脓性分泌物,多家医院治疗效果均欠佳。

现以右踝骨骨髓炎收住院治疗。

取脓液分别接种于普通血平板和L型培养基,仅L型培养基中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请你和你的学习团队查阅资料思考下列问题:1)细菌L型的形成条件是什么?细菌L型有何特点?与临床实践有何关系?2)细菌有哪些基本结构?简述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差异对临床医疗实践有何影响?(2)细菌的特殊构造的特点与临床意义?(3)红霉素、链霉素能否作用人的细胞靶点(4)你可以就本章学习内容做一思维导图吗?第三章细菌的生理1.教学内容(1)细菌的理化性状(2)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1)营养类型2)营养物质3)细菌的生长繁殖4)影响生长繁殖的条件(3)细菌的新陈代谢1)细菌的能量代谢2)细菌的代谢产物3)细菌的生长繁殖(4)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课介绍)(5)细菌分类(自学)2.重、难点(1)细菌主要的理化性状,(2)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营养类型、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3)细菌的新陈代谢((细菌分解代谢产物与生化反应,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4)细菌的人工培养主要方法与应用(实验课介绍)3.考核要点(1)细菌的主要理化性状(2)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营养类型、影响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

(3)细菌的新陈代谢(细菌分解代谢产物与生化反应,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4)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课介绍)4.教学方法本章内容相对多而散,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讲授法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强调理论结合日常生活、临床医疗实际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寻找答案,最终解决问题,辅助互动与交流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并隔离手机:比较法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部分内容实验室现场教学法。

交流学习方法四要点:基本概念要记牢,特殊特征勿忘掉,理论实验相结合,能力培养最重要。

5.作业安排(1)案例分析某年5月9日,患者因慢性乙型肝炎(中度)、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在某院住院治疗,至5月16日腹腔积液已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某院于5月22日拟定患者5月23日出院,并予当日上午9时再次给予某药厂生产的20%清蛋白50ml静脉滴注,约10min血压为零,发生休克,经及时抢救脱险。

5月28日,权威专家来院会诊,认为“患者5月22日发生休克与输注血清蛋白有关,清蛋白所致过敏性休克没有见过,因是生物制品,不能排除热原质所致休克的可能,对清蛋白可考虑作有关检验。

”请你和你的学习团队查阅资料,思考下列问题:何谓热原质?其特点是什么?有何医学意义?(2)思考题1)细菌群体繁殖的规律及其各期的主要意义?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有哪些?3)你可以就本章学习内容做一思维导图吗?第四章细菌的遗传变异1.教学内容(1)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的基因组1)染色体2)质粒3)前噬菌体4)转位因子(3)细菌的遗传变异的机制1)细菌的突变与损伤后修复2)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转导、接合、转化、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3)细菌遗传变异的应用。

2)细菌学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等方面的应用3)细菌耐药监测与控制4)流行病学方面的应用5)致癌物质检测6)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2.重、难点(1)细菌遗传变异的有关概念(2)细菌变异发生机制(3)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3.考核要点(1)细菌的遗传物质:染色体、质粒、前噬菌体、转位因子(2)细菌的基因突变(3)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转导、接合、转化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4)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4.教学方法本章内容相对散、多,概念复杂,需要理论联系日常生活、临床实践,体现归纳与比较特点,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大课多媒体课件,结合图、文、表格讲授法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建立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教学构架,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

案例法有利于学生吸引学生兴趣,培养临床胜任力,互动与交流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隔离手机:思维导图小结,课后自测题、案例分析与思考题可以作为平时成绩。

5.作业安排(1)案例分析1958年某城市一炼钢工人不慎大面积烧伤,并造成细菌性感染,经检测为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当时使用了仅有的几种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未取得明显效果,后经某医学院分离出此菌,并找到该菌对应的特异性噬菌体,经该噬菌体治疗后取得明显疗效。

思考题:什么是噬菌体?请说出噬菌体治疗后获得明显疗效的相关机制?此案例给予的启示?(2)思考题:简述细菌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变异的类型、机制及临床意义。

(3)就本章内容,请你和你的学习团队完成思维导图。

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教学内容(1)人体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1)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微生态平衡与失调2)条件致病菌:机会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点、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2)细菌性致病机制1)细菌的毒力:侵袭力、毒素、超抗原与疾病2)细菌入侵的数量3)细菌入侵的途径(3)宿主的抗菌免疫机制(免疫学教学中已介绍,自学)(4)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细菌性感染的传播:来源、传播途径2)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全身细菌性感染3)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5)医院感染1)医院感染的基本特点2)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2.重、难点(1)细菌微生态、感染与免疫、医院感染的相关概念。

(2)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微生态平衡与失调、机会性致病菌主要特点及易感因素。

(3)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侵袭力组成、内毒素和外毒素作用特点及二者的主要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