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陶鬶
国宝展讲解词
国宝展展览器物讲解词大家好!欢迎来到天津博物馆,我是天津博物馆的志愿者***,接下来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欣赏我们这次国宝展的珍品。
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这次国宝展的情况,我们天津博物馆这次引进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典藏精品,由于国家博物馆新建馆舍,所以馆藏的国宝文物从2007年就开始在全国巡展,先后已经在湖南、福建、河南、重庆、内蒙古、深圳、海南、辽宁八省市顺利展出过,上一次展览就是在沈阳举办的,8月份刚结束,观众的参观热情特别高涨,天津是国宝展巡展的第九站,也是最后一站。
在迎接建国60周年大庆之际,我们天津博物馆特举办这次国宝展。
这也是我们天津博物馆从外引进的展览中规格最高的一次。
国家博物馆的馆藏精品是第一次莅临我们天津,好多精品也是第一次公开展出,若不是因国家博物馆馆舍修建,恐怕我们还没有这么好的机会在家门口看国宝,所以这次机会是空前绝后的,非常难得,错过了这次机会,您也只能亲自跑到国家博物馆去看了,所以说我们今天来参展的观众都是幸运的,也都是有智慧、有文化品位的。
本次展览共展出57件套73件文物,所展文物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跨度达8000多年,像四羊方尊、虢季子白盘等我们曾在教科书上了解过的珍品,以及一些在书本上看不到的精品,今天大家都有机会亲眼目睹,希望这些“国家宝藏”,能让大家了解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让您近距离地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好,那请大家随同我进入展厅内开始欣赏国宝。
第一部分:文明曙光——史前时期第一展柜:1、鱼鸟纹彩陶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5000年)高21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8.5厘米这件展品名为鱼鸟纹彩陶壶,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
此陶壶是细泥红陶,手工盘制而成。
小口,细颈,阔肩,扁腹,平底。
彩陶壶腹部引人注目的彩绘,描绘的画面是一只水鸟啄住一条鱼的尾巴。
鱼形体大而奇特,鱼身有大片鳞甲,鱼头两侧有突出的鳍状物,尾小分叉。
古代酒器酒具选
古代酒器酒具选史前时期酒具:黄陶鬶史前时期酒具:白陶鬶夏商周时期酒器:青铜方尊夏商周时期酒器:象形铜尊夏商周时期酒器:双联漆杯夏商周时期酒器:陶质贮酒器夏商周时期酒器:白陶鬶夏商周时期酒器:黑陶|象鼻盉夏商周时期酒器:莲鹤方壶夏商周时期酒器:偃师商城铜斝夏商周时期酒器:龙耳虎足铜方壶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鸟篆纹铜壶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漆画枋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温酒炉杯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青铜合卺杯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镶琉璃铜壶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白玉觥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四神温酒炉隋唐酒器:绿釉联体壶隋唐酒器:舞马银壶隋唐酒器:褐釉双龙耳壶隋唐酒器:镶金牛首玛瑙觥隋唐酒器:鎏金胡人头执壶隋唐酒器:花鸟纹鎏金三足银樽隋唐酒器:金杯和金釦玉碗隋唐酒器:双身龙耳白瓷瓶隋唐酒器:鸬鹚杓隋唐酒器:凤首龙柄青瓷执壶隋唐酒器:掐丝团花金杯隋唐酒器:八棱人物金杯隋唐酒器:金花鸳鸯银羽觞隋唐酒器: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隋唐酒器:宣徽酒坊银酒注子隋唐酒器:狩猎纹高足银杯宋辽金元酒器:影青温碗注子宋辽金元酒器:鱼形提梁银壶宋辽金元酒器:白釉黑花葫芦形倒装壶宋辽金元酒器:耀州窑青瓷倒装壶宋辽金元酒器:白釉莲花温碗注子宋辽金元酒器:蓝釉爵杯宋辽金元酒器:朱碧山银龙槎宋辽金元酒器:镂空折枝花高足杯宋辽金元酒器:伎乐纹双人耳玉杯宋辽金元酒器:黑釉剔刻花瓷扁壶明清时期酒器:斗彩高士杯明清时期酒器:彩漆鸟形杯明清时期酒器:金瓯永固金杯明清时期酒器:琥珀荷叶杯明清时期酒器:五彩十二月花卉杯明清时期酒器:犀角槎杯明清时期酒器:带托金酒注明清时期酒器:项圣思蟠桃形紫砂杯明清时期酒器:仿哥窑高足杯明清时期酒器:青花海兽高足杯明清时期酒器:青花缠枝莲纹杯明清时期酒器:金托金爵杯酒器和水器酒器和水器均是古代青铜器中的主要种类。
酒器主要可分为饮酒器和盛酒器两大类。
水器多用于盥洗,所以亦称为盥器,又可分为注水器,承水器,盛水器三种,器型不多,主要有盘、鉴。
考工记讲解词4.11
考工记——山东古代科技展1、欢迎大家参观山东古代科技展,山东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本展览通过道法自然、天工开物、能工巧匠三个篇章,运用现代化手段,将山东古代科学技术之成就再现,从而彰显了山东先民的智慧和伟大创造。
下面我们将走进展览的第一部分农学——天下之本。
中国是世界最重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
距今7000年前,山东原始农业快速发展,居于全国首位。
农耕文化时期,生产工具由粗糙打制工具逐渐向精细的磨制工具发展,再到后来青铜及铁制工具的使用,增加了劳动生产率。
商代开始出现牛耕,汉代普及到全国,上方图片展示的是汉代长辕犁,它是由两头牛驾驶,便于掌握犁的走向,可以控制犁地的深浅。
在唐代出现了更为省力的曲辕犁,它可以回转自如,而且只需要一头牛牵引,不仅节省了畜力,还提高了耕地的效率。
考工记——山东古代科技展2、在汉代人们使用的农具主要以铁器为主,山东冶铁起步较早,西汉时冶铁业实行官营,在全国设置49处铁官,其中仅山东就多达13处,占全国1/4,由此可见山东冶铁业的发达。
这里看到的是“山东滕州画像石冶铁图”画面中描述了古时制铁作坊的劳动情景。
画面左侧椭圆形器物为“皮橐(tuo二声)鼓风机”旁边有三人在操作;中间四人作打铁状;右侧多人,似在磨砺铁器。
“橐”是鼓风机上最重要的设备,用牛皮制成,利用皮橐的胀缩来实现鼓风。
旁边我们看到的就是汉代鼓风机模型。
3、下面我们将走进道法自然的第二单元星算之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先人的天文学与算学。
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早在周朝时,鲁国人就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早在史前时期,人们就在大口尊腹部留下了图像文字,这个图文被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解读为“旦”字,认为是早晨山上云气承托着太阳升起的景象,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记录天象的实物资料。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以北极星和北斗七星为中心,把周围的亮星分为二十八小群,称为“二十八宿”,再根据各宿互相接近的位置,将每七宿合成一大群,总共分成四个区域。
洛阳博物馆河洛文明展夏商周部分导游词
洛阳博物馆河洛文明展夏商周部分导游词《史记》中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氏族部落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社会逐渐形成。
约公元前21世纪,随着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在河洛地区的建立,中国历史进入了建立在发达青铜文化基础上的王国时期,正式步入文明时代。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青铜文明的鼎盛期,夏之后的商和西周均以洛阳为国都,作为三代更替的中心,洛阳的地位不言而喻。
嵌粘绿松石龙形器绿松石龙形器出土于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3号基址南院贵族墓,位于墓主人骨架之上。
龙巨头、卷尾,以白玉为眼睛,以绿松石及白玉为鼻梁。
龙身略呈波状,中部起脊。
绿松石龙由2000余件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嵌粘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有0.1厘米,其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的文物中尤其是绿松石龙形器中十分罕见,堪称华夏第一龙。
该龙的发现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白陶鬶,夏代陶器的烧制温度已经逐渐提高,出现了专供贵族使用的刻纹白陶,爵和鬶是用来喝酒和盛酒的酒器。
玉璋,1975年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
由一整块玉料琢磨而成。
阑干部分有弦纹装饰,两侧刻有精美的扉牙,尾部有一打磨规整的圆孔。
璋应该是贵族的手持物,相当于日后的“玉圭”,就是衣冠束带的贵族在朝廷之上手持的的“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都于亳。
洛阳偃师尸乡沟一代发现的偃师商城遗址,被认为是商代最早的都城所在。
商朝是中国青铜文明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铸造的青铜器纹饰精美,器形雄健、生动,其铸造技术已相当成熟。
铜器制作主要采用合范铸造法,以分铸焊接等技术制作形制复杂的器物。
偃师商城发现的精美的兽面纹大口尊、斝等,显示出当时的铸造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这件商代大口尊1974年偃师尸乡沟出土,盛酒器。
敞口、斜肩,器身上的兽面纹形象,以粗犷的线条构成,兽目突出。
这件商代铜鼎内壁上,带有“子申父己”四字铭文。
中国文物鉴赏:陶器
小口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彩 陶。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高 46.2厘 米,腹部两侧的环耳处系绳,汲水 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因瓶腹是空 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 中;注水约占瓶内容积2/3时,重心移到瓶 的下部,瓶子直立,瓶口便露出水面不再 进水。此瓶的 制作内含科学道理。先秦时 据此原理制造了 欹[qī]器。空的时候倾 斜,注入适量的水便直立起来,注水过量 时就又翻倒了。《荀 子·宥坐》说它“虚则 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古人用此 哲理来进行教育,告戒人们要谦虚谨慎, 不可自满。
大汶口文化(晚期) 黑陶镂孔高柄杯
该器侈口,深腹,圜形底 接高柄,圈足。高柄上有 七条联珠状镂孔装饰。器 壁较薄,类似蛋壳,器表 乌黑发亮。造型严谨规整, 装饰朴素大方,颇具特色。 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制 陶工艺达到了相当成熟的 阶段。时间约在公元前 2800年至公元前2400年。
商代夹炭黑陶鼎
新石器时代 彩绘陶鬲
辛店文化加彩大陶鼎
战国彩绘陶鴨形器
战国彩绘陶壶
汉代彩绘陶方壶
北朝彩绘陶牛车
黑陶
黑色陶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 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 址中,常有发现。尤其是4500年前中国新石 器时期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它是用 高温窦烟、渗碳的方法烧制而成,无釉而乌 黑发亮, 一般陶胎较薄,胎骨坚密,漆黑光 亮。最薄的黑陶,有“蛋壳陶”之称。
良渚文化红陶鱼鳍形足鼎
这件青浦县福泉山出土的陶鼎,是公元 前3100年至公元前2200年良渚文化的陶 器。腹下三足呈鱼鳍形 ,上刻数道直条 纹。
裴李岗文化红陶罐
马家窑文化红陶双耳罐
红山文化红陶罐
仰韶文化红陶塑人头壶
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篇一:陶艺制作心得体会陶艺制作心得体会盘条———个性绽放陶艺制作的第一节课就是盘条,其实说实话,我根本没准备用那些细条条去盘出个什么茶壶碟子来,带着只是玩玩的态度,我开始了制作课,第一堂课,老师没按我们自己揉泥,貌似是嫌我们太嫩,还是怕我们劳累呢,既来之,则安之,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着一团泥就是雕啊,刻的,,构思是,桃心的杯底,杯身是由底部开始渐变到口径小一点,到达中部时在向外扩展口径变大,杯柄也采用桃心形状的。
不过后来,在制作的过程中,我的心都碎了,杯子是没碎,不过在大约三分之二是向右边坍塌,没办法,我取出几条,改成一个烟灰缸,尽管还有一点歪斜,不过俗话说“残缺美嘛”也就不介意了,其实还蛮啊q精神的。
不过事实证明我还是太乐观了,后来我的这个作品在摆放架的外侧不知道什么原因被人压成了碎条条,由此可见老师的上课前的注意事项是非常有必要的。
问了一下旁边的同学,原来是我的盘条粗细不得当造成的,下面应该粗一些,上面越来越细才好,而且收口也应该越来越小才好。
于是觉得还是中规中矩的比较容易成功。
第二件作品是一个很普通的圆口杯子,不过这件作品也没保存下来,杯身和杯底分离,又犯了一大忌讳。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
此时眼看看就要下课了于是取了一个块状泥,做了一个小脚丫的形状,因为和我的名字谐音所以意义不同,题了字,自我感觉良好。
拉坯——旋转的舞蹈第二次制作课我就学乖了,先不从心理上藐视那些泥巴。
后来我发现我是很对的,因为我根本无法藐视它。
当它们在老师的手里时,温顺的像只小绵羊,而到我手里,它们就变成了我的主人,而我只是那身不由己的奴隶。
被这些泥巴给藐视了,这应该算是我最大的悲哀了吧。
好不容易把那些泥巴揉成长长圆圆的形状,该往拉坯机上“砸”了,要求是砸到正中间,可在我砸了两次之后,我发现它就爱往拉坯机边缘上粘,我该怎么砸,唉最后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让它比较稳固的粘在拉坯机上了。
那就开始拉坯吧。
那泥巴随着拉坯机转啊转,我的手就推啊推,大约用了半个小时,那泥巴的位置终于可以入眼了,我跟泥巴战斗期间,是何其惨烈,泥巴带着我手上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啊甩,个子不算矮,那围裙穿着和没穿差不多,我的裤子就无处躲闪了,可想而知,我虽是战斗的胜利者,可代价也是惨痛的。
白陶鬶外形特点说明方法
白陶鬶外形特点说明方法
陶鬶外形特点说明:
1.器形:
陶鬶散见于多处,其模具制作工艺的多样性,使得其器形有着不少个性,可以从大、中、小上分类。
大以三角形、双向弯曲、圆柱状、斜角形等形式出现,其直径大小、表面装饰等仍体现出艺术创造的美感;中着重金剪子形、圆形、斜形、图案及平底等,平面装饰包括:突出的花头、彩釉及各种凄美的图案;小者常以紧凑的诸多造型的吊饰链、蛇形、圆形、燕子形及镂空图案组成。
2.简约大方:
陶鬶多以无色彩,线条简淡平衡的理念打造,整体感受简约大方。
以其褐色淡雅,淡雅中带着深沉的温润;边脚精致,山头驰腾,同时集传统贴心贺礼之美;浅浅峻线,恬淡宁静,搭配精致装饰,展示着淡雅清新的贴心安宁气息。
3.漆膜特征:
漆膜的厚度与漆的性质有关,也与制品的烧造施工有关。
漆膜硬度越高,其研磨性越好;若烧造工艺不当则会影响陶鬶的大小与其形状。
常见的漆膜特征有坚韧的砂子漆膜,无纹的滑润的细漆膜,细润壮实的金属漆膜以及透明的稀漆膜等,每一种漆膜皆有其独特的烧造特性,使得陶鬶千变万化。
4.磨损程度:
普通古代器物都有一定的磨损程度,而陶鬶不例外。
由于古代技术尚未发展,它只能使用腌烧、火烤、堆烧等复杂工艺,以较低温度烧制,所以其容易造成器物表层出现淡黄化、褐色化及上面出现细小裂痕等现象。
5.底款:
陶鬶的制作工艺尚未太发达,使得大部分都是平底,前人对它的喜爱也以杯、碗、壶、盆等平面形状为主,有少部分是圆底,这种状态表现了陶鬶文化特有的特征色彩,也标志着它古朴的文化节点。
洛阳博物馆——精选推荐
洛阳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收藏上自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的历代文物数十万件,尤以时代蝉联的历代典型青铜器及唐三彩著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洛阳博物馆位于洛阳隋唐里坊区内,北临洛浦公园,南接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现设立办公室、陈列部、保管部、保卫科、宣教部、三产开发部。
洛阳博物馆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下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
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体现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内涵和特色。
博物馆整体建筑气势恢宏,设施先进、功能齐全。
2009年2月建成,并先后成功举办了“世界邮展”,“秦汉罗马文明展”、“大遗址保护成果展”、“中国古都文明展”和“洛阳珍宝展”几个大型展览,赢得了国内外来宾的广泛赞誉。
洛阳博物馆新馆2011年4月16日全面开放。
现举办有大型基本陈列“河洛文明”和“珍宝展”、“汉唐陶俑展”、“唐三彩展”、“宫廷文物展”、“古代石刻展”、“书画展”六大专题陈列。
展览面积1.7万平方米。
《河洛文明展》分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和五代北宋时期五大部分。
以夏代都城、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为主线,洛阳出土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为载体,以时间为顺序,整合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重要历史事件、著名史迹、科技发明等,以现代化、艺术化、人性化的陈展形式,全面展示洛阳十三朝古都的辉煌历史,突出了“河洛文明”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特殊历史地位,被评为2011年全国十大精品陈列。
《唐三彩展》选取洛阳历年来出土的唐三彩精品150余件/组,较全面的展现了唐三彩艺术的瑰丽风韵。
《洛阳珍宝展》主要展示洛阳出土的二十一件文物珍品,使人们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了解古代工艺之精湛、领略河洛文化之厚重。
《汉唐陶俑展》展出400余件洛阳出土历代代陶俑,集中地展示汉俑的古拙、晋俑的拘谨、北魏陶俑的清秀、唐俑的丰美,较系统地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为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水磨——皇姑顶遗址出土陶鬶
作者: 刘天泉
作者机构: 周村文管所
出版物刊名: 管子学刊
页码: 96-97页
主题词: 遗址文化层 水磨 腹上部 皇姑 高岭土 出土 文化时代 典型器物 造型 红褐色
摘要: <正> 1984年农民在水磨遗址取土烧砖时发现一白陶鬶,口径13厘米,高42.5厘米,质为高岭土,夹砂,呈红褐色,轮制,敞口,圆唇,口上有冲天流,高颈,斜腹,三袋足,腹上部有两组凹弦纹,腹部与流相对侧有绞索形半环状宽鋬一个,在腹上部、流两侧和鋬的上接处两侧共饰四对泥饼。
此器制作精致,造型美观,是龙山文化时代的典型器物,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白陶
白陶白陶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
它是用瓷土和高岭土为制陶原料,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
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
器型种类不多,有鬹、盉、爵、豆、钵、罍、壶、卣、觯等。
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带的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中皆有发现。
商代晚期是白陶器高度发展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等地的商代后期遗址与墓葬中多有发现,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制作也相当精致,胎质纯净洁白而细腻,器表多刻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精美图案,是仿制同期青铜礼器的一种极珍贵的工艺品。
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
中国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白色陶器。
是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
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因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候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愈加素净美观。
器形多为生活用品,如壶、罍、鱓、卣、簋等。
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
其装饰方法有刻纹和浅浮雕两种。
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
白陶是以瓷土和高岭土为原料,在1200度左右的温度中烧成的陶器,由于胎质中所含氧化铁比例极低,大约只有1.6%,因此烧成后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
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商代后期发展到顶峰,至西周逐渐衰落,白陶多为手制,兼有泥条盘制和轮制法。
其纹饰是用印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来,最初只是出于防止器物变形,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纹陶上多留有布纹、席纹和绳纹的痕迹,后随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能力的发展,逐渐使纹样趋于丰富、精美。
印纹陶的纹样均为几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
其纹饰多与器形相协调,如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较粗犷的纹样,多用于瓮、坛及较大的罐等。
而小件的盂、钵等多饰以米字纹、方格纹等细密、秀美的纹样,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纹饰线划均匀,结构严谨,且富有韵律感。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珍贵的白陶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珍贵的白陶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白陶鬶,是大汶囗文化珍贵的陶器遗存,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规格:高14.8厘米。
出土: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形制:灰白色。
颈部粗短似漏斗状,顶部有斜向的流伸向器身前部。
圆环形提梁,上联颈部,下接器身,表面按压成绞索状。
腹部略呈球状,腰部有一周横向附加堆纹,表面压印成花边形的装饰。
三个肥大的空袋足,呈鼎立形均匀分布于腹下部。
关于鬶:鬶是烧水容器,距今约6300~4500年。
鬶在新石器时代是一种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主要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
始见于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盛行,延续至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至商代。
后演变为酒器。
大汶口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山东龙山文化的源头。
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
白陶: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
它是用瓷土和高岭土为制陶原料,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
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
器型种类不多,有鬹、盉、爵、豆、钵、罍、壶、卣、觯等。
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带的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中皆有发现。
文化特征:中国古代口把中原以东的部族统称为东夷,其活动范围大体在今天的山东、江苏一带。
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开始,这里的地域文化取得了划时代的大发展。
东夷族以鸟为图腾,其文化中有不少鸟的形象。
陶鬶被公认是由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演化而来,尤其是鬶颈、鬶口完全模仿鸟首的形神,灵活伸展,昂首向上,自由狂放,融写实与写意于一体,艺术地彰显出理想图腾的形象,从而将尚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天才的艺术创造。
白陶鬶器物造型浅析
白陶鬶器物造型浅析
刘金钰
【期刊名称】《陶瓷》
【年(卷),期】2024()6
【摘要】白陶鬶作为已出土发现的原始陶器,其器物造型与同时代的其他陶器相比是复杂的,兼具美观与实用性。
陶鬶器型的出现,是先民在模仿自然形态、琢磨着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经过屡次试错之后,糅杂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尚凤文化的元素,赋予了白陶鬶不寻常的意义。
笔者观察已出土的白陶鬶器物造型,浅析不同发展阶段白陶鬶器型的异同,以便了解白陶鬶的形成过程和实用功能的演变。
【总页数】3页(P101-103)
【作者】刘金钰
【作者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74.74
【相关文献】
1.浅析鄂伦春桦树皮器物的造型艺术
2.浅析中西古代器物造型差异的设计美学理论基础
3.浅析不同时期人民大众对造型的心理认同——不同时期文化影响下的器物造型表现
4.浅析莒州博物馆馆藏双鋬白陶造型艺术
5.浅析《百寿壶》的造型设计雅韵与器物哲学内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陶鬶简单介绍
陶鬶简单介绍陶鬼,又称为陶鬶,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
它在民间故事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陶鬼的形象多为陶瓷制成,具有人类的外貌特征,但通常呈现出夸张、怪异的面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陶鬼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存在,与祖先崇拜和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陶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巫术和祭祀活动。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相信陶鬼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保护人们免受邪恶灵魂的侵扰。
因此,陶鬼在祭祀仪式上经常被用来驱邪、祈福和保护家庭的安宁。
陶鬼通常被放置在家庭神龛或墓地中,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陶鬼的形象多样,有的形象生动逼真,有的则夸张怪异。
它们的脸部表情丰富多变,有的笑容可掬,有的面露凶相。
陶鬼的制作工艺也非常精湛,通常由陶瓷师傅用陶土手工制作而成。
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造型、雕刻、上釉等。
每个陶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展现出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陶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着其他的象征意义。
它被视为一种驱鬼和辟邪的符咒,可以保护人们远离邪恶的力量。
陶鬼也被认为是一种象征着吉祥和幸福的形象,可以带来好运和福气。
因此,人们在特殊的节日或庆典活动中会使用陶鬼来祈求平安和繁荣。
陶鬼也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的描绘和表达。
在古代小说《红楼梦》中,有一段描写陶鬼的情节。
故事中,贾母在家中摆放了一尊陶鬼,用来驱除家中的不祥之气。
这一情节不仅揭示了陶鬼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也展示了人们对于神秘力量的追求和信仰。
总的来说,陶鬼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它在民间故事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陶鬼的形象多样,制作精湛,象征着驱鬼和辟邪的力量,也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陶鬼的存在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神秘力量的追求,也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当代社会中,陶鬼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被人们广泛使用和传承。
通过了解和研究陶鬼,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浅析莒州博物馆馆藏双鋬白陶鬶造型艺术
浅析莒州博物馆馆藏双鋬白陶鬶造型艺术作者:陈雪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3期摘要:莒州博物馆馆藏双鋬白陶鬶于1977年出土于莒县陵阳河遗址,是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典型器皿。
其形若鸟,构思巧妙,体现了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蕴涵着莒地先人通达的劳动智慧,同时也寄托着先人对鸟的崇拜及其丰富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莒;双鋬白陶鬶;造型艺术;文化思想莒为少昊之后,东夷重要的一支。
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现的日照秦家官庄、沂水南洼洞等旧石器时代的早期遗存,说明数十万年前,莒地先民就繁衍、生息在鲁东南近海地区的沂河、沭河、潍河、泗水等流域这片广袤的大地上。
此后,又发现众多距今2万年至1万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存,说明这一地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莒地有数十万年的文化根系,一万余年的文明起步,五千余年的文明史。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优秀的莒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明遗存,文物胜迹也如群星璀璨。
陶鬶是山东史前东夷文化的重器,是山东大汶口至龙山文化时期的典型器之一,代表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①关于陶鬶,早在汉代时期《说文·鬲部》已有记载:陶鬶为“三足釜也,有柄可持,有喙可泻物”,喙,即指鸟嘴。
由此可知陶鬶是一种具有三足、把手和似鸟嘴的流的特定的器物。
1 莒州博物馆馆藏双鋬白陶鬶的造型艺术莒州博物馆馆藏双鋬白陶鬶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存,1977年出土于莒城东南10千米处的陵陽河遗址。
通高34厘米,窄长流,喇叭口,颈部细而高,鼓腹,背部两侧各安有一个宽板状鋬,背的后部有一小短尾。
底部由三个大小均匀的袋形足支撑。
口部高高昂起的长流,不仅方便倾倒,而且使整个器形更具挺拔的气势。
宽板状双鋬,便于陶鬶的提放,也避免烫手。
袋形足的设计使陶鬶整体变得稳定,且三个袋形足间距离相等,利于柴薪的架烧。
袋形足为空心不仅加大了受热面积,还增加了容积。
长流与双鋬,相互呼应,富有节奏感。
整个器形像一只大鸟,昂首展翅,引吭高歌,构思巧妙,造型活泼生动(图1)。
中国原始陶器欣赏
中国原始陶器欣赏在世界所有⽂明的早期阶段,⼏乎都经历过⼀个陶器的时代,中华⽂明也是如此。
早在距今⼤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原始陶器。
最早的彩陶出现在黄河流域。
彩陶彩陶即在坯体上以矿物质颜料绘画图案,然后焙烧的陶器,多属泥质红陶。
因其图案经过烧制,故不易褪脱,这与先焙烧后画图案的彩绘陶不同。
鱼纹彩陶盆【半坡类型常见这种圆底,折腹部以⿊彩绘出三条写实的鱼纹互相追逐】⽹纹彩陶船形壶【造型似船,壶腹绘⽹纹。
难免令⼈联想起先民驾船撒⽹捕鱼的场景】同⼼圆圈波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彩陶的盆、钵、碗常内外彩绘。
此盆装饰流畅⽽富韵律,绘画技艺⾼超】旋纹彩陶壶【马家窑类型晚期彩陶常见壶。
旋纹饱满流畅,⽹纹等直线⼜颇严谨,装饰颇富变化】花瓣纹彩陶壶【沿海地区的创作往往灵秀。
此壶造型⼩巧,装饰秀美,图案可见仰韶彩陶的影⼦】三⾓纹彩陶⼤⽿罐【齐家⽂化的彩陶数量有限,彩绘多⽤褐红⾊完成。
此器的双⽿上有镂刻的⼈⾯纹】彩陶弦纹陶【⽂饰简洁明快,朴素⼤⽅,有很强的装饰性。
此类弦纹是马家窑⽂化中马家窑类型彩陶常见的⽂饰。
】⿊陶⿊陶在强还原⽓氛的窑炉⾥烧成,烧成温度⼀般⾼于同时同地的红陶和灰陶。
多数⿊陶内外皆⿊,少数则在灰陶或红陶外,施加⿊⾊陶⾐,即所谓熊⽪陶、⿊⾐陶。
在中国的新⽯器时代,含有⿊陶的⽂化不少,较著名的有⼤溪、屈家岭、⼤汶⼝、龙⼭、马家浜、崧泽等⽂化。
⽽从艺术史的⾓度讲,更重要的是河姆渡⽂化、良渚⽂化与⼭东龙⼭⽂化。
猪纹⿊陶钵【刻划⼿法稚拙。
这是中国艺术中最早的猪的形象,表现的应是家猪。
】⿊陶⾼柄杯【采⽤了轮制⽅法,器壁较薄,素⾯磨光,配以镂空等多种⼯艺⼿法,制作⼗分考究】⿊陶盖罐【器物挺拔向上,造型线优雅流畅。
圈⾜上有三组镂空装饰,盖和⾝还绘红褐⾊宽带纹】⽩陶⽩陶以⽩⾊黏⼟或⾼岭⼟作胎,因其胎料所含氧化铁仅在1.6%左右,⽐⼀般黏⼟低了许多,故烧成后,表⾥皆⽩。
浙江桐乡罗家⾓的马家浜⽂化早期遗址距今约7000年,从中出⼟了已知最早的⽩陶标本,其上还有刻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陶鬶
泗水尹家城白陶鬶1.基本简介:规格:高29.2厘米TotalHeight29.2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年代:山东龙山文化LongshanCultureinShandongProvince2.类型质地类型:陶器功用类型:酒具栏目关键词:史前时期酒具收藏地:山东大学考古系theDepartmentofArchaeology,ShandongUniversity 主题词或关键词:白陶鬶辅助分类项:酒具3.出土背景:泗水尹家城白陶鬶。
此鬶出土于山东省泗水县尹家城遗址,夹砂白陶,方唇,斜直流稍矮,粗短颈,把手外卷,沿面有凹槽,分裆袋足,把手下的一袋足相对较肥大。
颈部有凸弦纹三周,有小横耳一对。
器口上有盖,既可保温,又可防止灰尘杂物入内,在设计上较其他同类陶鬶更为合理。
是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的精品之作。
陶鬶的独特造型及其传播鬶是史前东夷人创造的一种造型别致的器物,既实用又美观。
东夷人崇尚鸟图腾,把自己喜爱的鬶做成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有的似展翅欲飞的鸟,有的似仰首高歌的雄鸡,造型独特,姿态生动,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器物。
由于它独特的特征,为周边部族所模仿,在今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甚至江西都发现了类似鬶的器物。
龙山文化晚期,造型优美的白陶鬶和胎质细薄的黑陶罍实际上已经具有礼器的功能,它们多成组地被随葬在一些大墓中,与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共出,共同组成了成套的酒礼器。
4.文化背景此鬶出土于山东省泗水县尹家城遗址,夹砂白陶,方唇,斜直流稍矮,高29.2厘米,粗短颈,把手外卷,沿面有凹槽,分裆袋足,把手下的一袋足相对较肥大。
颈部有凸弦纹三周,有小横耳一对。
器口上有盖,既可保温,又可防止灰尘杂物入内,在设计上较其他同类陶鬶更为合理。
是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的精品之作。
现收藏于山东大学考古系。
鬶是史前东夷人创造的一种造型别致的器物,既实用又美观。
东夷人崇尚鸟图腾,把自己喜爱的鬶做成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有的似展翅欲飞的鸟,有的似仰首高歌的雄鸡,造型独特,姿态生动,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器物。
由于它独特的特征,为周边部族所模仿,在今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甚至江西都发现了类似鬶的器物。
龙山文化晚期,造型优美的白陶鬶和胎质细薄的黑陶罍实际上已经具有礼器的功能,它们多成组地被随葬在一些大墓中,与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共出,共同组成了成套的酒礼器。
鬶是原始先民用来烧水的容器,古人运用形象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三足鼎立的稳定性原则为基础,创出三个袋形锥足,具有增加受热面积以缩短烹煮时间的作用。
这件白陶鬶是目前我国所有白陶鬶中历史最悠久、造型最美、形制最完整的一件,该器是由高岭土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
胎壁较薄,质地却很坚硬,体现了制陶技术的又一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