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红乡绅论

合集下载

中国未来的脊梁:新乡绅——中国需要新乡绅吗?

中国未来的脊梁:新乡绅——中国需要新乡绅吗?
占全 国人 口的 8 % o ,农村 不稳 定 ,整 个政 治 局势 就 不稳 定 ,农 民没 有摆 脱 贫困 ,就 是 我 国没有 摆脱 贫 困 。 ”到 2 O世 纪的 经济 发展 目 标 时 ,邓 小 平 反 复 强 调 的 关 键 仍 然 是 农 民 ,说 :“ 重 要 的是 这 8 的 人 很 00 /
发展 ,农 民生活 是 不 是 好起 来 。 ”深 刻 揭
2 0 年 1 ,胡锦 涛在 吉林考 察工作 07 月
时 强调 ,要毫 不动 摇地 坚 持把 解决 好 “ 三 农 ” 问 题 放 在 全 党 工作 重 中 之 重 的 战 略
思 想 ,认 真落 实支 农 惠农政 策 ,积 极发 展 现 代农 业 ,着 力抓 好粮 食 生产 ,加 快 农村
遭到 破坏 ,修 复 十 分困难 。尽管 现实 已经 非 常 严 峻 ,但 相 当 多 的 干 部 和 企 业 在 追
肥 +农 药 ” ,成 了许 多 农 民 ,甚 至 许 多官 员 的 共 识 。这 是 非 常 可 怕 的 事 。
由于 在 农 业生 产 中 ,为 了追 求产 量 , 农 民 大 量 采 用 化 肥 和 农药 ,结 果 导 致 土 壤 遭 到 了 严 重 的 破 坏 ;农 产 品 遭 到 了严 重的污染 。
“ 伪现代 化 ”的盛行 。农业现 代化等 于 “ 化 等 书 ;也 、《
在报 刊 上 发表 过 众 多文章 。由
示出 “ 三农 ” 问题 与 中 国的 改革 、发展 和 稳 定 的 关 系 。在 阐明 为什 么 把 解 决 “ 三
农业问题: 中 国的 农业 问题 表现 在农 业生 产方 式
本 专题 撰 稿 人 宋 青 宜 简 介
宋青宜女 士是知 名 的旅 日华人 , 世 纪 八十 年 代 赴 E 上 l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村庄精英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村庄精英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村庄精英研究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民主体性的丧失。

农村文化是建立在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的文化,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从而在村民间形成了复杂的社会交往网络。

而村庄精英由于掌握了较多的社会资源,往往成为各种关系网络中的领袖。

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对村庄精英的整合与引导,利用他们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参与、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性;村庄精英;关系网络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77-02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者针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不过,大多数研究以“局外人”的身份俯视农村,从如何完善国家现有的各项举措出发进行对策分析,殊不知这并不符合农村的现实需要。

本文从农民的日常生活视角切入,探讨这一问题,希望获得崭新的认识。

一、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自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中央政府逐年加大了专项资金投入,各项文化惠民政策陆续出台,相关的管理机构也逐渐完备。

“村村通”工程、“文化下乡”、“科技下乡”等各种农村文化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也稳步推进。

总体上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正逐渐改变着农村的文化生态环境,极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不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设施缺乏落后、人才短缺、管理机构不完善、政府重视不够、文化团体稀缺等等。

大多数学者也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提出对策。

但是,如果国家在资金和政策、制度上的供给充分且领导有力,新农村文化建设就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吗?实际上,这种以国家财政为经济基础、以行政权力为推动力量、以政府官员为规划者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模式,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刘艳梅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大家好,我是中央党校经济部的老师刘艳梅,今天我们这一讲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既然它是一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这20个字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建设,而经济建设始终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的体现。

新农村建设,它有多么重要呢?我们从三个层次去理解它,首先是微观的层面,它涉及到我们的食品安全,可以说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村人,农民要建设自己美丽的家乡,还关系到我们城里人的食品安全。

我们都关心我们每天吃的东西是不是都健康,从普通的食品到无公害的,绿色的有机的食品,我们吃哪一个层次的食品呢?这就涉及到了我们的新农村建设。

从中观层面看,涉及到的是国家的产业安全(粮食安全),农民愿不愿意种粮,城市人民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吃呢?这都涉及到新农村建设。

而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新农村建设怎么样,农民能不能增收,而农民如果能够增收的话,这是我们国家未来扩大内需的一种潜在的强大的力量,而扩大内需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根重要支柱。

在2013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它会聚焦在以下这三个问题,虽然文件没有正式地公布,但据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也是透露出这样的一个信号,我们2013年的中央的“一号文件”主要会聚集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而具体涉及到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深入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经营体系有效的步伐;第二个方面,仍然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第三个方面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

在这一讲当中,我主要介绍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内部的环境分析。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外部环境分析;第三个方面是新农村建设的宏观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绅之治”的传承与建构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绅之治”的传承与建构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绅之治”的传承与建构一、传承乡绅文化乡绅文化是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社会习俗,对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注重传承乡绅文化,让这种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应该加强对乡绅文化的调查和研究,了解乡绅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乡绅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这种文化,从而形成对乡绅的敬重和推崇。

二、重建乡村领袖地位在传统乡村社会中,乡绅是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村民领袖,他们在村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乡绅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被削弱。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该重建乡绅的领袖地位,让他们扮演更为积极和有效的角色。

要通过政策和措施,激励乡绅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要加强对乡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乡村社会。

三、弘扬乡绅精神乡绅精神是指乡绅在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它蕴含着对家园、对人民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是乡村振兴中需要弘扬的重要价值观念。

在当前的乡村振兴进程中,需要弘扬乡绅精神,让更多的人认同和践行这种精神。

要通过教育和宣传,让乡绅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形成对这种价值观念的共识。

要通过政策和措施,激励和引导乡绅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乡绅之治”的传承与建构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乎着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我们要注重传承乡绅文化,重建乡村领袖地位,弘扬乡绅精神,让“乡绅之治”成为乡村治理中的重要力量,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贡献力量。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乡绅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更为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为乡村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读后感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读后感
书中,梁漱溟先生明确提出了“乡村建设”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种“新文化运动”。他认为,乡村建设旨在挽救中国社会的危机,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他主张,乡村建设应当以农村为基点,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展乡村教育、改善乡村治理等方式,推动农村的全面进步。
书中,梁漱溟先生以他自己在家乡山东邹平的实践为例,详细描述了他如何通过组织乡村教育、改善乡村治理、推动农业生产等方式,来实现乡村建设的目标。这些实践经验,无疑为我们今天进行农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再次,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乡村建设理论》提出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核心,只有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才能提高农民的素质,推动农村的发展。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启示,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农村教育面临许多问题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借鉴梁先生的观点,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农村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在21世纪的今天,重新审视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梁先生的许多观点仍然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在这个全新的视角下,我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这本书。
首先,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乡村建设理论》提出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文化自觉问题。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问题。他认为,只有通过恢复和弘扬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解决农村的问题。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农村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认识到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阅读完《乡村建设理论》,我对梁漱溟先生的深刻洞察力和不懈努力深感敬佩。他关于乡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正如他在书中所说:“中国的问题,说到底是文化问题。”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农村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的绅士政治与现代农村管理

中国的绅士政治与现代农村管理

中国的绅士政治与现代农村管理提要: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经验、做法层出不穷。

农业学大寨、学习大邱庄、华西经验、刘庄做法、南街典型。

但是这些基本上都属于农村事业上的经验。

具体到农村如何管理,一直都是在探索中前进。

只有找到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方法,才能真正落实中央、省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适应农村工作的新形势,顺应农民群众的新期盼。

关键词:绅士政治农村管理几千年的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农村、农业构成社会和经济的主体。

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和农业受到很大冲击。

但是,农村、农业依然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仍然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大问题。

05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其中前十六字都属于物质层面的东西,说的是和经济息息相关的不同侧面,只要经济搞上去了,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而管理民主,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中国绅士政治的形成及发展中国古代农村其实都是靠“自治”的。

那时官员可没有像现在这么多,行政职权只到县一级。

村里搞得好不好,完全靠“村民自治”。

千百年来,中国农村管理靠的是儒家思想和泛神崇拜作为精神支柱,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作为组织结构,小农经济、小手工业作为经济基础的。

每当社会出现辉煌时期,都有一批当地的精英在管理。

这些精英包括经商有道的富商、退休返乡的官员以及乡间文人、宗族里的长辈。

这些人或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或是有文化和见识,或是辈分高有威望,他们热爱家乡,对家乡的公共事业热心资助和认真规划。

地方自治主要体现为绅士政治。

当时能成为绅士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读书人。

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管理学的内容。

古人尚贤,认为读书人就知书达理。

那时候的读书人不简单,既要为人师表,还要知晓礼俗,有些还会治病,深通岐黄之术,还能挥笔成文,写状子、写对联,一手好书法,古代农村治理的重任就由这些绅士们承担着。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

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

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

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

(摘编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 材料二:以“贤”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积极培育当代新乡贤观念。

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

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人,都可认定为新乡贤。

在过去,由于地域信息的封闭性,一个人要在乡里维持地方风习、推动地方公益事业,往往要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才行。

而在今天,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信,凭借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名人效应、创意点子,都可以吸引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

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村官”,一个活力四射的回乡创业青年,一个潜心创作的艺术家,还有退休回乡的干部、教师、工人等,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则不论其身份、官职、教育背景、年资阅历,只要有德行有威望,且有热爱乡梓、护佑乡亲的赤子情怀,始终以德为先、敢于担当,就都能归入新乡贤之列。

这种新观念,摆脱了传统封建等级制度及其伴生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转变形成一股新的乡贤文化力量。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绅之治”的传承与建构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绅之治”的传承与建构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绅之治”的传承与建构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使得“乡村振兴”这一概念备受关注,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让“治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在这一背景下,“乡绅之治”的传承与建构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乡绅”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绅士”,是指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知识分子。

在古代社会中,“乡绅”常常承担着村落的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地方政治权力。

在当代中国,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乡村治理问题成为一大难题,很多地方开始重新探索借助乡绅来推进乡村治理工作。

在乡绅之治的传承与建构方面,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风”传承。

乡绅具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他们所遵循的原则和价值观念,对于村庄治理的稳定和和谐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家风传承是乡绅之治的重要方面。

乡绅的后代需要继承家族的传统,注重家风建设,培养良好的家风习惯,为乡村的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是政治现代化。

乡绅治理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治理方式,尽管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需要与时俱进。

乡绅需要充分理解当代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规,配合政府进行治理工作。

同时,政府也需要给予乡绅更多的权力和支持,为其在村庄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条件。

三是村规民约的建设。

村规民约是乡村治理的基础,也是乡村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乡绅之治中,村规民约的建设更加重要。

乡绅需要通过自身的言语和行动,引导村民遵守村规民约,树立规矩意识,为村庄的治理提供依据。

同时,乡绅也需要积极参与村规民约的修改和完善,推动村庄治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四是公共事务的参与。

乡村治理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参与,也需要广大村民和乡绅的积极参与。

乡绅作为村庄的知名人士,可以在公共事务的参与中发挥积极作用。

例如,推动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的建设,协调村内纠纷和矛盾的解决,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等。

乡绅的参与和支持,有助于提高村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推进乡村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乡绅之治是中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项传统的治理方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访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施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访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施虹

其五 , 农业是 良 好生态环境的提供者 。 农业是国
家的绿色资源 , 自然景观的供给者, 以保持生 是 可赖
态平衡 , 发展观光旅游和假 日 闲。经济越发达 , 休 农 业的此种角色就越重要。 记者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又是怎
样 的呢?
施虹 : 的确是这样的。就我国目前国情来看 , 农

施虹: 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表现 。
其一 ,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 民以食为天。 农 业是唯一生产粮食的部 门。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

但由于长达两三千年的封建社会 , 农业生产已经
到人们的温饱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和营养水平能否得
到提高 。充足 、 稳定的农产 品供给是人们生活稳定
严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 新中国成立以后 , 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后 , 国农业蓬勃发展 , 我 农业机械化规模
业兴 , 则百业兴 ; 农民富 , 国家富; 则 农村稳定则天下
稳定 。 记者 : 么, 那 从理论上讲 , 农业的基础地位表现
在 哪 些方 面呢 ?
施虹 : 简单地说 , 一句话 : 国农业和农村经济 我
的发展方向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记者 : 能否给我们一个详细地 阐释? 施虹 :我国古代曾是世界上农业先进 的国家之
施虹 : 的确如此。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是农 民。
毛泽东 曾指出 : 中国这个 国家 , “ 离开 了农 民 , 休想



维普资讯
的比例也在增长。这意味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 中占 的比例在 不断减 少, 管如此 , 尽 农村始终是国民经济
的基础 。
的保证 , 从而也是 国家安定的保证 。
已达到一定水平 , 良种 、 化肥 、 农药等得到广泛应用。 但总体来说农业还处于使用人畜力操作的传统技术

毛概论文-新农村建设论文

毛概论文-新农村建设论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于2005年12月31日颁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各项战略任务的首位。

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改变我国“三农”落后面貌的勇气和决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实施,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它尊重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原理。

一、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我国已由农业国发展成为现代工业国,但农业依然落后。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和农村呈现出好的发展势头,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仍然艰难,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

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不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的1/3,两者的增长速度分别为6.2%和9.6%,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没有公平,就没有和谐;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在“十一五”到来之际,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符合中国国情,非常必要和及时。

党中央、国务院强调以务实的态度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出“五要五不”原则: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哲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中国疆域辽阔,农村广阔,地区之间差异大、不平衡。

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本地的实际出发,谨防出现“一阵风”、“大跃进”、“一刀切”等脱离实际的不良倾向。

二、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全部资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全部资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部资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2006年2⽉14⽇上午,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贯战略思想。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作的新局⾯。

胡锦涛强调: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建设⼩康社会的⽬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年的艰苦努⼒。

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问题。

我们⼀定要树⽴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作。

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和全⾯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业反哺农业、城市⽀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上⽣产发展、⽣态良好、⽣活富裕的⽂明发展道路。

第三,当前和今后⼀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抓好以下⼯作。

⼀是要全⾯加强农村⽣产⼒建设,针对制约农村⽣产⼒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综合⽣产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式。

⼆是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作的中⼼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辟农村富余劳动⼒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是要扩⼤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农民群众依法⾏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绅之治”的传承与建构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绅之治”的传承与建构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绅之治”的传承与建构
“乡绅之治”是指农村社会传统行政、经济、文化管理方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承和建构“乡绅之治”成为重要任务。

但“乡绅之治”离不开制度保障和社会认可,需
要探索适合现代社会的建构方式。

传承是乡绅之治的基础,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切实发挥其优势,形成新的组织
形态和运作模式。

一方面,需挖掘和弘扬乡村文化,重视带有道德、宗教属性的传统习俗,让乡民在信仰中找到凝聚力;另一方面,乡绅阶层的传承也是关键,将历史领袖的思想观
念和方法技巧进行有机衔接,让乡绅之治不仅是节日热闹,更是乡村治理的有效方式。

建构是乡绅之治的需要,需要实验和创新,处理好文化传承和现实利益的关系。

一方面,需转变传统乡村组织形态和社会控制方式,注重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让管理更
加民主、透明,让广大乡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另一方面,已有的现代化社会资源, 互联网, 大数据等, 可以作为发掘维系新型乡村治理方式的有效手段,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的
改造。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乡村干部同行需要多角度衡量,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均衡。

此外,还需要高度重视落实制度,遵循“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依法处理事务”的原则,让
乡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推进“乡绅之治”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红乡绅论_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红乡绅论_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红乡绅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1)要完成这一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有必要从历史的回顾和现状的分析中,认清我国农村新旧乡绅的历史作用、功过是非以及今天红乡绅的地位和实力,依靠先进文化力量推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传统乡绅与民国新乡绅的历史功过中国历史上的乡绅,由于具有官僚、地主、商人特质的三位一体的社会性格,以及生员享有相当于九品官的免役特权,在地方行政中有一定的权限,曾经是与国家政权相辅相成,稳定与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

他们在文化上传播儒教和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培育实施君主政治的官僚或隐士的沃土;在政治上表现出对中央政府的迎合以及对其过大压力的反弹,成为乡意代言人,改朝换代时或起兵勤王或反王保境,或加速或延缓新政权建立的民间武装力量的首领;在经济上则是进行土地兼并、高利贷、垄断市场,结交官府,追求私利,以及各种地方公益活动等的农村社会的上流阶层,并分化成“升官敛财型”和“经世济民型”的两种类型。

前者因包纳钱粮、恃顽抗纳、包充职役、欺压农民的恶劣行为,享有“劣衿”、“刁劣之徒”、“土豪劣绅”的恶称。

后者则以“官督绅办”的“乡董制”机构,在县府指导下,经办水利、养救院、普济堂、育婴堂、义仓,以官民共营形式出资兴建和管理乡集(清初曾是可以免税的“义集”)等,在明清时代控制了社会福祉事业,享有“百姓之望”、“民之师表”,“齐民之表率”、“百姓之观瞻”、“庶民之坊表”的美称。

为揭示中国国情和把握中国变化进程,日本学者半个世纪前就根据社会形态发展理论、阶级理论和社会史理论,从历史分期、土地所有制及赋役制度、社会控制、地域社会等不同角度,考察了中国绅士的社会性格、社会特质、绅权的社会构造、绅士的角色功能等,最后把绅士界定为统治阶级或中间社会阶层,逐渐形成了以研究土地、赋役问题为核心的“乡绅土地所有论”和以研究权力结构问题为核心的“乡绅统治论”两种意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红乡绅论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红乡绅论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红乡绅论(2)然而,民国政权的转换虽改变了国家政权模式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却没有改变政治文化,这使得新乡绅的行为价值观念,对新国家的理解、对权力的运用方式、对乡民的管理观念,以及对乡村文化建设与资本运作的理解等都还是旧的,难以担当时代改革家的重任。

根据布迪厄关于资本体系主要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的理论,经济资本是直接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本是一种信息资源,社会资本是实际和潜在的资源总和与社会组织,象征资本则是一种一般性的资本,具有再生产性。

致力于发“社会转型财”的新乡绅,于是合法利用象征资本积累他们自己的资源,但却偏离了正途。

民国时期的阳村宗族和乡绅运用“象征资本再生产”的结果,之所以证实了民国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新乡绅误解和曲解了新的“国家”、“宗族”、“革命”等概念,使新文化、新制度、新国家在象征资本的再生产中遭到“意义”生产的失败的结果。

(5)这也说明民国时期掌握了新文化解释权的新乡绅,在权力文化网络里,力图运用其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来决定国家命运时,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文化的两面性,那就是:“当政府权力直接施诸人民身上,绅士是保持中间姿态的;当政府权力施诸绅士身上,绅士是抗衡政府的;当他们自己将权力施诸或代政府将权力施诸人民时,绅士和人民是对立的;一旦民权强大时,他们是和政府皇权一致的”(6),这也是以往新乡绅利用权力文化网络进行象征再生产时,无法建立新制度来取代旧制度,无法建立新文化网络以取代旧文化网络的关键。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学者们有的强调近代乡绅是国家与乡村民间社会之间的中介力量,有的认为乡绅应该与城绅相对应,乡绅就是乡居的士绅;有的指出,传统士绅的主体就是从国家获得特殊身份的地方知识精英,他们与国家政权关系密切。

可以说,在北伐战争以前,实际上是土豪劣绅及传统士绅这些旧乡绅控制了乡村社会。

直至19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随着旧乡绅被打倒,依附于国民党政权的新乡绅才逐渐取代旧乡绅而成为乡村社会的重要政治力量。

【最新】对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最新】对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对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对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连续第三年中央发出的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作为“十一五”十大方略之首,这次“一号文件”继续着2004、2005年“一号文件”的精神和政策措施,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对农业农村支持建设发展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建设的重点上,仍然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社会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这六个方面重点,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个方面建设,也就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去建设,而且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新村庄建设,而是全方面建设、全方位建设。

XX是国家重点扶贫县,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县的扶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突破,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强县已现雏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打造了三七、辣椒、花生、烤烟、蔬菜等优势产业,全县经济连续五年以高于14%的速度快速增长。

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还很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镇建设缺乏规划。

规划是“龙头”,我们往往对城市的规划比较重视,而对农村发展的规划重视不够,目前村镇建设规划严重缺乏,无序建设、资源浪费特别是土地资源浪费很严重。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不健全,包括农村交通、农村卫生、农民社会保险等等,尚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及中长期发展纲要。

其他诸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业工业化发展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农村信息化建设规划等等,都必须抓紧制订和完善。

二是农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

干旱缺水,土地资源相对贫乏,加之分散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商品化生产;缺乏产业化龙头企业,只能提供效益较低的初级农产品,深度加工附加值不高;外向农业发展不快,订单农业少,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农业生产布局不优,区域特色不够明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哲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哲学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若干哲学思考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12月31日颁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各项战略任务的首位。

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改变我国“三农”落后面貌的勇气和决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实施,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它尊重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原理。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做好工作,要着重抓住事物内部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也是当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协调兼顾各方利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广建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各种民生问题,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因此,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在承认主要矛盾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在推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辩证法认为:由于矛盾存在着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材料具体地分析了我国农村的现状,提出了解决农村问题的方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做法。

辩证法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

因而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材料中对我国目前农村的形势的分析,既看到了我国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同时又看到了我国农村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起决定作用,因而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材料中“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是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的体现。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处理好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1893—1988),名焕鼎,字寿铭,早年笔名为寿民、瘦民,祖居广西桂林,后移居北京,蒙古族人。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化哲学创始人。

由于他以宋明理学作为学问根底,并倡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开拓人类新文化生命的基础,注重弘扬儒家学说乃至重建新儒家学说,故海内外学者奉之为“现代新儒家”。

梁漱溟出于世代官僚的士大夫家庭。

年13入北京顺天中学堂。

所学科目除国文外还有英文及数理化。

在中学求学时期,追求维新派,思考社会改造与人生问题。

年18岁,时值辛亥革命爆发,遂放弃升学,到《国民报》当记者。

此年加入京津同盟会组织,后热心于“社会主义”。

23岁时发表《究元决疑论》,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赏识,决定聘请到北大讲授印度哲学。

但因他职任司法部秘书无法分身。

次年入北大任教,至1924年止,共7年。

26岁开始东西文化比较研究,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印度哲学概论》一书。

次年在北大出版《唯识述义》(第一册)。

31岁时辞去北大教职,赴山东试办曹州第六中学高中部。

尔后投入国民革命,转而立志于乡村教育运动。

1930年在河南村治学院任教务长,并接办《村治》月刊。

在河南村治学院因蒋冯中原大战而停办后,他转入山东,在邹平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

1932年发表《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一书,本书是他在社会改革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迄止抗日战争爆发,他一直在山东邹平与菏泽县搞乡村建设实验。

1937年发表《乡村建设理论》(亦名《中国民族之前途》)。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梁漱溟作为社会名流和民主人士的代表,为国共合作奔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加中央政府的政治活动,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53年,因他在讨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问题时发表不同政见,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批评,此后受到不公正的思想批判。

1970年他开始撰写《人心与人生》一书,至1975年完成,1984年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文共计6294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红乡绅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1)要完成这一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有必要从历史的回顾和现状的分析中,认清我国农村新旧乡绅的历史作用、功过是非以及今天红乡绅的地位和实力,依靠先进文化力量推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传统乡绅与民国新乡绅的历史功过中国历史上的乡绅,由于具有官僚、地主、商人特质的三位一体的社会性格,以及生员享有相当于九品官的免役特权,在地方行政中有一定的权限,曾经是与国家政权相辅相成,稳定与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

他们在文化上传播儒教和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培育实施君主政治的官僚或隐士的沃土;在政治上表现出对中央政府的迎合以及对其过大压力的反弹,成为乡意代言人,改朝换代时或起兵勤王或反王保境,或加速或延缓新政权建立的民间武装力量的首领;在经济上则是进行土地兼并、高利贷、垄断市场,结交官府,追求私利,以及各种地方公益活动等的农村社会的上流阶层,并分化成“升官敛财型”和“经世济民型”的两种类型。

前者因包纳钱粮、恃顽抗纳、包充职役、欺压农民的恶劣行为,享有“劣衿”、“刁劣之徒”、“土豪劣绅”的恶称。

后者则以“官督绅办”的“乡董制”机构,在县府指导下,经办水利、养救院、普济堂、育婴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