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城市化
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参考模板)
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曾经发生过3次工业革命,其中有两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近代社会。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化,更是直接推动了城市化的兴起。
在探讨上述命题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1)人口由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大量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
(2)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和作用逐步加强,城市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要。
(3)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城市化。
由上述内容可见,工业化对城市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推动了原有城市的扩大和新工业城市的兴起。
在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新的工业中心。
原来经济落后,人烟稀少的西北地区成为棉纺织业和煤铁工业中心,新的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纽卡斯尔等迅速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人口也迅速增长。
1750年全国人口约700万人,到1870年猛增到275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二分之一。
在美国,19世纪初,美国工业革命率先在棉纺织业开始,马萨诸塞、康涅狄格、新罕布什尔、纽约等地都先后建立了一批新型纺纱厂。
1815年,马萨诸塞有57家工厂,康涅狄格有14家工厂。
19世纪20—40年代,北部进入了工厂制盛行时期,纺织厂数目不断增加,1831年为801个,1840年增加到1 240个。
纺织工业的技术革命推动了其他一系列轻工业部门的变革。
轻工业的机械化,又推动着重工业技术革命。
蒸汽机的使用“主要地集中于城市,并把工厂乡村转变为工厂城市”,使工业城市不断增加,并推动原有城市规模进一步的扩大。
其次,随着工厂制盛行,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转变为工业劳动力,使城市人口与城市数目迅猛增长。
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这些人涌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工业化的英国领导了世界城市化的浪潮。
7.2自上而下的改革
材料三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 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 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 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4)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场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改革废除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实质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
农民交付的赎金比当时地价高出2—3倍,农民要在 以后的49年内以“赎地费”形式连本带利偿还给政 府„„对农民厚颜无耻的掠夺。 ——列宁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 那就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 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 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学习思考(P88) 为什么说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 的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具体内容是资产阶级性质 的,这次改革对封建的生产关系进行了改革,使 俄国逐渐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比较改革前后生产关系的不同以及产生的新变化, 这些新变化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例如:农奴变为自由劳动力,地主与农民之间关 系改变,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生产方式也 由个体独立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新的生产关系 和生产方式都带有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因此说 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承担各种义务
C、服从地主关于份地的决定 D、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背景材料] 改革的实际情况 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 150万俄亩的 私有土地中,有7 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 占了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 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 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 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 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 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
地理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城市化
地理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城市化
地理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城市化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推荐了地理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城市化标志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工业革命)
晚(二战后)
城市化水平
高(70%以上)
低(30-40%)
城市化速度
先快后慢
先慢后快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地理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知识点总结:一、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城镇化的时间差异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不到2%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2.城镇化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出现了与城镇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明显,具体如下所示。
3.城镇化过程城镇化初期→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1)城镇化初期: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聚,乡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的现象。
(2)郊区城镇化:由于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所以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或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规模扩大的现象。
(3)逆城镇化:由于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加上城中心居住环境相对变差,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4)再城镇化:城镇中心区产业结构,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后,人口迁回市区的现象。
(5)其他城市化现象①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如巴西、阿根廷。
②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
这种情况会导致城市劳动力不足、农村劳动力过剩,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城镇化的阶段和特点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慢。
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加快,同时城区发展问题也相继出现。
全国各省城镇化率
全国各省城镇化率全国各省城镇化率文档1.引言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
全国各省城镇化率是了解中国城镇化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本文将对全国各省城镇化率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2.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全国各省城镇化率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和各省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全国各省城镇化率概况3.1 北京市北京市位于华北地区,是中国的首都。
截止到年,北京市城镇化率为%,其中城区的城镇化率为%,郊区的城镇化率为%。
3.2 上海市上海市位于华东地区,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
截止到年,上海市城镇化率为%,其中城区的城镇化率为%,郊区的城镇化率为%。
3.3 广东省广东省位于华南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大省。
截止到年,广东省城镇化率为%,其中城区的城镇化率为%,郊区的城镇化率为%。
4.全国各省城镇化率的区域差异4.1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省份。
在华北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较高,主要受益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
4.2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省份。
在华东地区,城镇化率亦较高,主要受益于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
4.3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等省份。
在华南地区,城镇化率相对较低,主要受限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
5.全国各省城镇化率的影响因素5.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镇化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较高,而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5.2 政策扶持和引导政策扶持和引导对城镇化率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对城镇化的支持力度和政策措施都能够影响城镇化率的提高。
6.附件本文档附件包括全国各省城镇化率数据表格和相关统计图表。
7.法律名词及注释7.1 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7.2 统计局:各省级行政地区设立的统计调查机构。
【地理】秋天的人文地理特点与文化传承
【地理】秋天的人文地理特点与文化传承AutumnAutumn秋天是四季中一个特别的季节,不仅意味着天气逐渐凉爽,也承载着丰收的喜悦。
在秋天,人们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变化,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秋天在人文地理方面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传承。
1. 丰收的季节秋天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也是丰收的季节。
农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收获他们辛勤种植的作物,享受他们辛苦工作的成果。
这不仅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类与土地的紧密联系的体现。
秋天的丰收给人们带来经济上的收益,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物。
2. 秋天的色彩秋天的景色非常迷人,大自然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树叶变成了金黄色、红色和橙色,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象。
这也成为了很多人喜欢秋天的原因之一。
秋天的色彩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情绪。
3.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秋天不仅仅是一个物质上的丰收季节,也是一个文化传承的重要时刻。
在这个时候,人们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活动和节日庆典,以表达他们对自然和土地的感激之情。
这些活动和庆典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3.1 古老的传统节日秋天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例如中国的中秋节和国庆节。
这些节日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人们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保持对历史的记忆,并与家人朋友共享快乐。
3.2 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在秋天,很多地方会举办传统手工艺展览和市集,以展示和售卖传统手工艺品。
这些手工艺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通过人们的购买和欣赏,这些传统手工艺得以继续发展,并成为了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4. 秋天的美食文化秋天是美食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的食物。
例如,苹果、葡萄、柿子等水果的丰收是秋天的特点之一,各种传统糕点和烹饪方法也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发扬光大。
秋天的美食文化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也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新形象工程” 的8个具体表现
一、城市更新1.1 改造老旧市容,提升城市形象1.2 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1.3 建设文明和谐的城市社区二、文化传承2.1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2.2 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2.3 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三、环境改善3.1 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3.2 建设绿化带,增加城市绿地面积3.3 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排放四、城市规划4.1 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利用效率4.2 建设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4.3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五、产业升级5.1 发展现代产业,提升城市经济实力5.2 支持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5.3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六、民生改善6.1 优化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民生保障水平6.2 完善城市医疗教育资源,提高公共服务水平6.3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城市社会稳定七、风貌美化7.1 提升城市景观,打造宜居宜游的城市7.2 美化城市街道,提升城市亮点和品位7.3 建设标志性建筑,增强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八、国际交流8.1 加强城市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8.2 打造对外开放的城市形象,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8.3 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吸引外资和外国人才"新形象工程"的8个具体表现,是指城市在进行形象提升和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从城市更新、文化传承、环境改善、城市规划、产业升级、民生改善、风貌美化和国际交流等8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实践和措施。
通过以上8个具体表现,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城市软实力,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城市更新方面,我们需要改造老旧的市容,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这包括对老旧的建筑、道路和基础设施进行修缮和改造,以使城市更为现代化、美观和宜居。
城市更新也包括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更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这可能涉及到改善交通、增设休闲娱乐设施、增加公共停车场等方面的措施。
另外,我们也需要建设文明和谐的城市社区,积极营造和谐、友善的社区氛围,促进社区居民的交流与共享。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二讲 城市化 新人教版必修2
上升;④出现贫民窟、棚户区
①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②贫困问
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 城市社会问题
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③老年人问题
(人口老龄化);④内城经济衰退
整理课件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 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 城。 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 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 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表现形式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
环境质量下降 污染;④固体垃圾污染;⑤光污
染;⑥辐射污染
①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
城市交通问题 期;②交通事故频繁;③公共交
通发展缓慢;④停车场紧张
整理课件
城市化过程中产 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①居住环境差;②住宅质量低劣,设备
城市住宅问题 缺少,住房破损;③房价昂贵,空房率
整理课件
4.意义 (1)带来了 聚落形态 的变化。 (2)带来了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 区域社会经济 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
整理课件
温馨提示
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还应 该认识到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
整理课件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时间变化的“S”形曲线
整理课件
【解析】 在最后阶段,美国城市化已进入成熟阶段,由于原 有城市化水平整理课件
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产 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带来深刻 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
第7章 城市降雨径流
7.6.6 水量水质控制的多用途滞洪区
多用途滞洪区分级设计出流口, 多用途滞洪区分级设计出流口,使控制水质 的设计水量能很缓慢的从出流口排出; 的设计水量能很缓慢的从出流口排出; 提供所需的蓄水容积和最大出流, 提供所需的蓄水容积和最大出流,达到防冲 刷和防洪目的。 刷和防洪目的。
7.6.7 区域性和就地滞洪设施的比较
其他污染监测分析: 其他污染监测分析: 垃圾取样、大气沉积物取样( 垃圾取样、大气沉积物取样(干、湿)
7.3.4 土地利用情况资料
土地利用特征与流域水污染物的含量有一定关系。 土地利用特征与流域水污染物的含量有一定关系。研 究过程中要及时更新,以便说明流域正在发生的变化。 究过程中要及时更新,以便说明流域正在发生的变化。 内容: 内容: 流域物理性质方面资料、 流域物理性质方面资料、气候因素以及环境状况等
3、污染物的输送 、
计算流域污染物输送过程必须与雨洪径流计算结合, 计算流域污染物输送过程必须与雨洪径流计算结合, 建立统一计算模型或程序。 建立统一计算模型或程序。
§7.6 城市降雨径流的水质控制
7.6.1 城市径流水质控制的基本原则
1、避免污染物的沉积; 、避免污染物的沉积; 2、减少与导水系统直接相连的不透水面积; 、减少与导水系统直接相连的不透水面积; 3、链式处理: 、链式处理: 污染源控制 - 减少直接相连的不透水面积 地块组控制(洼地、下渗池、湿地、 - 地块组控制(洼地、下渗池、湿地、滞洪区 区域控制(滞洪区、滞洪水库) 等)- 区域控制(滞洪区、滞洪水库)
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环保局内容:
1)总排水面积;2)不透水面积;3)有效排 水面积;4)平均流域坡度;5)主要输水设备 的坡度;6)土壤的渗透率;7)有效含水量; 8)土壤水分的pH值;9)土壤透水性能;10) 人口密度;11)街道密度;12)流域内土地利 用情况;13)滞洪库容;14)滞洪水库以上控 制集水面积所占百分数;15)合流式下水道; 16)路边有明沟排水的街道百分数;17)具有 沟槽和洼地排水的街道百分数;18)年平均雨 量;19)十年一遇1h雨强;20)在径流中各种 水质成份的平均年负荷;21)在降雨中各种水 质成份的平均年负荷; 22)在干积物中各种水 质成份的平均年负荷。
第七章城市降雨径流
7.5 城市降雨径流的水质特性
➢ 城市径流中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
✓ 降水:降雨和降雪对径流污染物的贡献,尤其是工业区降雨 中硫的含量很可能是雨洪径流的主要部分 --降水污染物背景值 --降水通过大气而引起的湿沉降
✓ 土地表面(地表污染物):雨洪径流污染的主要部分。地表 污染物的含量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大气沉降、交通量、土 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季节和风力等
✓ 下水道系统:沉积池中的沉积物和合流制排水系统漫溢出的 污水
7.5 城市降雨径流的水质特性
➢ 地表污染物的聚集和去向
✓ 污染物的集聚过程:影响因素-大气沉降、交通量、土地利 用类型、人口密度等
✓ 污染物的冲洗:过程与污染物性质有关;最终随雨洪径流进 入雨水口,通过排水管网向下运动
✓ 污染物的输送:地表污染物被雨滴或径流冲走,带到下水道 系统中,再通过管网排入受纳水体。对于小型排水管网,污 染物的沉降、降解可忽略;对于大型排水管网,计算流域污 染物过程必须与雨洪径流计算结合起来
✓ 渗水池:一种滞水设施,将拦蓄的径流渗入地下
7.6 城市降雨径流的水质控制
➢ 渗滤
✓ 洼地和渗滤带 ✓ 多孔路面 ✓ 渗滤沟 ✓ 渗水池
7.6 城市降雨径流的水质控制
➢ 滞洪措施
✓ 扩展功能的滞洪区:在前后两场暴雨之间要完全排空 可使颗粒状污染物沉淀,溶解性污染物排出
✓ 滞洪池:始终蓄有一定的水量 通过沉淀作用去除悬浮性污染物,通过生化作用去除溶解 性污染物
则上可根据工程的造价和运行的费用,以及由于雨洪超标所 引起的损失金额,得出经济上最合理的设计频率 ✓ 设计暴雨必须能适用于推求排水管网各个节点处设计洪峰流 量的要求(设计相应各种历时的设计暴雨量) ✓ 城市设计暴雨一般不考虑雨量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市化教用课件PPT
中期 阶段 后期 阶段
较高 迅速 高 缓慢 停滞
快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
住房紧张(郊区城市化)源自继续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
增大
参考P33案例四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 市化进程有哪些差异?
世界城市化浪潮
时间
城市化重心地区
18世纪中叶开始 城市化最早出现国家是英国,并成为城 市化水平最高国家之一
整个19世纪
城市化程度最高地区是欧洲
20世纪初
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是北美
20世纪中叶以来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迅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市化教用课件PPT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市化教用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市化教用课件PPT
生物
土壤
对地理环境各要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市化教用课件PPT
推力
①人口增长快, 对土地压力大 ②收入低,社会 服务短缺 ③受自然灾害 影响大
拉力 城 市 ①就业机会多 化 ②社会福利保障 的 程度高 动 ③文化设施齐全 力 ④交通便捷
城市化的意义? (选择题)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 水平 发展 地域 常见问题
阶段
速度 扩展 趋势
初期 阶段
低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
2、水污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市化教用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市化教用课件PPT
3、固体废弃物污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市化教用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市化教用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市化教用课件PPT
4、城市噪声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获取信息】 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 本图为甲、乙两国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图。读图 可以获得以下信息:❶纵坐标为城市化水平,❷横坐标 为年份,❸甲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和速度,❹乙国目前城 市化水平和速度。
【信息解读】 不同国家城市化差异分析 (1)城市化起步时间:甲国1850年城市化水平已接近40%, 城市化起步早;乙国1970年城市化水平还不到20%,城市 化起步晚。 (2)城市化速度:图中乙国城市化曲线斜率大,城市化速 度快;甲国城市化曲线斜率小,城市化水平几乎没有变 化。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3)城市化水平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
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②带来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
的变化。 社会经济 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 ③是_________
2.世界城市的进程:
(1)时间变化。
逆
城市化
(2)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D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 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 企事业单位
【思维流程】
【答案】(1)选A,(2)选D。
【高考模拟精练】 (2014·全国卷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 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 (如图)。 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D )
(1)韩国城市化的特点是 ( C ) A.1960年前城市化速度较快 B.1980年后城市人口超过农村 C.1990年基本完成城镇化进程 D.目前人口仍向城市迅速集聚
(2)2013年韩国城市化率降低的原因最有可能 是 ( B ) A.韩国经济萎靡,失业率上升 B.出现逆城市化倾向,导致非城市人口增加 C.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增加
贵,人们只得去房租相对较低的周边农村居住。
(2015·安徽文综)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 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3、4题。 3.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D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 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 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 不断减少
【思维流程】
【答案】(1)选B,(2)选B。
【高考模拟精练】 1.(2015·重庆文综)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 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 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图 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 小的为 ( B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3.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及治理措施:
【规律方法】 两方面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关键词 建立卫星城,开 发新区 答题思路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 ××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 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 进行合理规划, 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 改善城市交通和 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 居住条件 住房条件
C.环境污染问题
D.就业困难问题
(2)下列规划为位于宝山的某大型保障性住房居住社区 , 规划合理的是 (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选C,(2)选B。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化过 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第二产业对环境的影 响较为严重,其搬迁转移可以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 污染问题。第(2)题,根据风频图可知,居住社区的最佳
4.推断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一般情况下,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城市
D.受生育观念影响,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年份 城市化水平 1960 28% 1980 57% 1990 74% 2013 91%
【解析】(1)选C,(2)选B。第(1)题,根据表中城市化的
数据可知,1960年前韩国城市化速度较慢;1980年之前
韩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1990年韩国城市化水平达到 74%,说明其基本完成城镇化进程;2013年韩国城市化率 出现降低,说明人口不再向城市迅速集聚。第(2) 题,2013年韩国的城市率达到91%,说明其处于城市化的 后期成熟阶段,其城市化率降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出现 逆城市化现象。
【经典例题导悟】 (2015·山东文综)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 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 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1)、(2)题。
(1)图示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 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A )
A.8:00
C.14:00
B.12:00
D.18:00
郊区城 市化
(2)地区差异。
城市起步
目前水平 所处阶段 合理性 发达国家 早 自工业革命 ___( 开始) 高 城市人口比 ___, 重在70%以上 后期 阶段 _____ 农业现代化使大 批农业劳动力向 城市移动,相对 合理 发展中国家 晚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___( 束后开始) 较低 许多国家城市人口 _____, 比重不足40% 初期或中期 阶段 ___________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 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 问题
区位应该位于工业用地的东侧,而且中间设计绿化隔离
带,B项符合题意。
类型16:城市化进程图 【典型图示】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 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 以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城市人口密度变化图、城市 空间变化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 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
【解析】选B。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段为1960~1965
年,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为65%左右,则乡村人口比重最
小,约为35%。
(2016·福州模拟)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部某省 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和三大产业构成示意图,完成 2、3题。 2.该省城市化进程目前已处于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 B )
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低,然后可结合具体的数值范围判
断出其所处的阶段。
2.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
可结合柱状图差值的大小或城市化折线的斜率大小来
判断。柱状图差值大或城市化折线的斜率大,说明城市 化速度快,反之则城市化速度慢。 3.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可从城市化起步时间、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速度 等方面分析比较。
C.后期阶段
D.衰落阶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该省近20年城市化进程对就业增加的贡献
A.农业>工业>服务业 B.工业>农业>服务业 C.服务业>工业>农业 D.工业>服务业>农业
( C )
【解析】2选B,3选C。第2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目前该 省的城市化水平为60%左右,城市化的速度较快,因而可 判断出该省的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第3题,结合图2可 知,20年间该省的第三产业比重增长幅度最大,第二产
第二节
城 市 化
考点一
城市化的进程
【核心知识通关】
1.城市化:
城镇 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_____ 乡村 (1)概念:人口向_____
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 含 义 表 现
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 吸引人群到城市 拉力 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 的因素 齐全、交通便捷
乡村人口增长快,土地压 促使人群离开乡 推力 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 村的因素 缺等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心知识通关】
1.城市化对城市环境带来的改变: 改善 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 (1)合理的城市化:可_____ 压力。
环境 (2)过快的城市化: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_____ 污染 问题。 _____
2.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自然 环境 地形 对自然地理 环境的影响 评 价
(3)城市化的阶段与问题: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
80%,处于城市化后期阶段;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略有下
降,存在逆城市化现象。目前乙国城市化水平为50%多,
城市化速度快,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环境污染、交通
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严重。
【调动知识】 城市化进程图的应用 1.判断城市化水平与阶段: 结合柱状图或折线图中数值的大小判断出不同国家或
(2)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人口比重小于30%为 初期阶段,30%~70%为加速阶段,大于70%为后期阶段。 城市人口比重总体大于70%,且出现下降现象,可以判断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根据产业构成判断。 所处阶段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产业构成 以第一产业为主 以第二产业为主 以第三产业为主
业的比重略有增加,而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幅缩小,由此
可判断出第三产业(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最大,农业对
就业的贡献最小。
【加固训练】 据报道,2013年韩国城市化率为91.04%,同比降低0.08 个百分点,自1960年以来首次出现降低。下表示意韩国 四个年份城市化水平。据此完成(1)、(2)题。 年份 1960 1980 1990 2013 城市化水平 28% 57% 74% 91%
4.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 C )
D.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3选D,4选C。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面积 是先增后减,不是持续增加;水域面积有增有减,但变化 不大;未利用地面积也是先增后减,不是持续增加;图中 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说明城市化的 过程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4题,建设 用地增加,使地表硬化,下渗量减少;城市化过程中,城 市面积扩大,居民平均通勤距离变长;建设用地增加,硬 化地表,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建设用地增加,影响 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