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辨证论治四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热盛者,禁用桂枝汤 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中⻛兼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方没有麻⻩,不用啜热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中⻛兼肺气不利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发汗太过导致阳虚漏汗 太者,阳桂病枝,加发附汗子,汤遂主漏之不。止,其人恶⻛,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仲景治法:扶阳以固阴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葛根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 脉浮紧 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呕吐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小便不利 大⻘⻰汤证 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 太之也阳。。中若⻛脉,微脉弱浮,紧汗,出发恶热⻛恶者寒,,不身可疼服痛之,。不服汗之出厥而逆烦,躁筋者惕,肉大瞤⻘,⻰此汤为主逆 太逆阳。表实证,兼⻅烦躁。太阳表实证为发热,恶寒,不汗出,体痛,呕 小⻘⻰汤证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伤不寒利表,不少解腹,满心,下或有喘水者气,,小干⻘呕⻰发汤热主而之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即口不渴,小便不利,少腹满,喘者 表郁轻证 桂枝麻⻩各半汤证
误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予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予桂枝汤。
伤寒表实证 麻⻩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节疼痛,恶⻛无汗而喘着,麻⻩汤主之 兼⻅脉浮紧
病机:⻛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煎剂服。法:温覆取微汗;先煮麻⻩去上沫;一付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 麻⻩汤禁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亡血家 汗家 衄家,经常出鼻血的人 兼证 葛根汤证
太阳病辩证论治
第一节太阳病辩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词语解释】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头项强痛即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恶寒:即怕冷【辩证提要】辩证要点:恶寒(寒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
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
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语解释】恶风:为恶寒之轻者,即遇风则恶之,无风则坦然。
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病不同。
【辩证提要】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词语解释】脉阴阳俱紧:阴阳指部位,即寸关尺三部。
急与缓相对,乃脉来紧束、紧张之象。
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伤寒:证名,属狭义伤寒。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词语解释】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①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者,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②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经攻下及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耐麻黄汤峻汗者。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太阳病辨证纲要
【提 【讲
要】 太阳病经尽自愈何预防传经之法。 析】
《素问· 热论篇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
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
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
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 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
营 卫 不 和
温 邪 犯 表 , 化 热 伤 津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提要】 太阳病温病的主要脉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讲析】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 轻微恶寒),脉浮数。 病 机: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治 则:辛凉解表。切不可辛温发汗。
热证、虚证,蓄水证、蓄血证、结胸 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等 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证
概 论
五、治疗: 太阳病本 证 太阳病变 证
辛温解表 观其脉证
太阳病疑似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概 论
六、转归:
1、痊愈 2、传 3、变 大部分 六经病 少部分 变证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提 要】 太阳病传变与否的判断标准。
【讲
析】
《素问· 热论篇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
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 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的基础上 外邪侵袭,正气趋表抗邪,邪正交争。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卫失外固,营不内守。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卫失外固,营阴外泄,脉道松弛。 (浮缓)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一、太阳病辨证论治1.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此条文阐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脉证特点及治法。
阳浮阴弱是脉象,同时有发热、自汗、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症状,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法上强调药后啜热粥、温覆取微汗等注意事项。
2.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这里指出太阳伤寒证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与桂枝汤证不同之处在于有无汗出,麻黄汤证无汗,且不需要啜粥辅助发汗。
二、阳明病辨证论治1. 阳明经证(白虎汤证)- 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对于伤寒病中出现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此处“里有寒”多认为是里有热邪,为传抄之误)的情况,用白虎汤清热生津。
太阳病辨证论治
太阳病辨证论治一、A1型题1.抵当汤中没有A.大黄B.水蛭C.虻虫D.桃仁E.甘遂•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E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主之以A.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B.苓桂术甘汤C.附子汤D.茯苓甘草汤E.真武汤•显示答案•收藏本题正确答案:E3.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是A.麻黄、杏仁、芍药、干姜、细辛、桔梗、橘皮、炙甘草B.桂枝、麻黄、芍药、干姜、五味子、半夏、细辛、炙甘草C.麻黄、杏仁、葛根、桂枝、茯苓、白术、炙甘草、大枣D.桂枝、葛根、麻黄、生姜、桔梗、大枣、炙甘草E.桂枝、芍药、麻黄、葛根、五味子、生姜、人参、炙甘草•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4.桂枝甘草汤证的主要表现为A.脉结代,心动悸B.心下悸,欲得按C.心中悸而烦D.气从少腹上冲心E.心下逆满•显示答案•收藏本题正确答案:B5.下列诸项中,除哪项以外,为麻黄汤证、桂枝汤证所共有A.恶寒B.脉浮C.头痛D.发热E.喘•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E6.小青龙汤证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均见喘,其主要区别在于A.有无表证B.有无内热C.有无水饮D.有无烦躁E.有无呕逆•显示答案•收藏本题正确答案:C7.太阳病的热型是A.往来寒热B.发热恶寒C.发潮热D.厥热往复E.不恶寒,反恶热•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8.旋覆代赭汤适于下列哪一项病证A.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B.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C.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D.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E.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显示答案•收藏本题正确答案:D9.太阳病提纲证的病机是A.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太阳经脉气机不利,卫气不能温分肉B.风邪袭表,肌腠疏松,卫外不固,营阴内弱C.风寒袭表,卫气闭遏,营阴郁滞D.寒邪束表,肌腠致密,卫阳闭遏,经输不利E.以上都不是•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10.太阳伤寒的治法是A.调和营卫B.解肌祛风C.解表发汗,固护卫阳D.益气和营E.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显示答案•收藏本题正确答案:E11.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时需要A.开水渍之B.煮之C.煮时大黄后下D.先煮大黄,后下黄连E.以上均不对•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1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表现为A.头眩时时自冒,小便不利,脉沉紧B.心下满,脐下悸,头眩,脉沉涩C.小腹硬满,小便不利,心下痞满,脉沉涩D.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E.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头眩,脉浮紧•显示答案•收藏本题正确答案:D13.蓄水与蓄血证的鉴别要点是A.小便通利与否B.有无发黄C.有无如狂、发狂D.有无少腹急结或苦里急E.有无发热•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C14.附子泻心汤的煮法是A.先煮附子,后下大黄、黄连、黄芩B.以水七升,煮取三升C.先煮黄芩,黄连、附子、大黄后下D.用麻沸汤渍大黄、黄芩、黄连、附子E.以上均不是•显示答案•收藏本题正确答案:E15.生姜泻心汤方与半夏泻心汤方的不同点是A.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去半夏B.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半夏量C.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去干姜D.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量E.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去炙甘草•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16.小陷胸汤的药物组成是A.大黄、黄连、黄芩B.黄连、半夏、栝蒌实C.桔梗、巴豆、贝母D.芒硝、大黄、甘遂E.大黄、芒硝、葶苈子•显示答案•收藏本题正确答案:B17.桂枝汤和桂枝加葛根汤的煮服法,下列除哪项外,两者相同A.煮取三升B.啜热稀粥C.先温服一升D.温覆取微似汗E.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等物•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二、A2型题18.患者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烦躁,舌质红,苔白,脉浮紧,宜用A.麻黄汤B.桂枝汤C.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D.大青龙汤E.以上均不可用•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19.患者心下胀满,自觉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舌淡,苔水滑,治宜A.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B.桂枝加桂汤C.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D.桂枝甘草汤E.小建中汤•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20.患者腹部胀满,午后为甚,食入增剧,食消则减,舌淡苔白腻,治用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B.枳实栀子汤C.桂枝人参汤D.栀子厚朴汤E.理中汤•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21.患者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便溏,舌质稍淡,舌苔淡黄而厚腻,脉滑,治宜A.生姜泻心汤B.大黄黄连泻心汤C.五苓散D.半夏泻心汤E.桂枝人参汤•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22.患者少腹硬满,神志狂乱,小便自利,脉沉涩,舌质紫暗,治用A.桃核承气汤B.抵当汤C.抵当丸D.大陷胸汤E.大承气汤•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23.患者心下胀满痞塞,按之濡软,关脉浮滑,更见恶寒汗出,治宜A.桂枝汤B.大黄黄连泻心汤C.五苓散D.半夏泻心汤E.附子泻心汤•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E24.患者感冒后出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治宜A.桂枝汤B.玉屏风散C.白虎汤D.麻黄汤E.葛根汤•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25.患者心下不适,按之则痛,舌红,苔黄厚而腻,脉浮滑,治宜A.大黄黄连泻心汤B.小陷胸汤C.大柴胡汤D.大陷胸汤E.半夏泻心汤•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26.患者微热,恶风寒,脉浮,口渴能饮,饮不解渴,小便不利,治疗宜选A.猪苓汤B.五苓散C.真武汤D.麻黄汤E.苓桂术甘汤•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27.患者不大便五六日,舌上干燥,口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治宜A.大承气汤B.大柴胡汤C.大陷胸汤D.调胃承气汤E.小承气汤•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C28.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
中医知识: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中医知识: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其间张氏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
”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
一、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二、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
三、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伤寒论选读背诵条文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太阳病辩证纲要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岀,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滋。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癇,时癒疯,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岀,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眾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日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衆滎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列。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月艮一列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机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英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计右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中医基础-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基础•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A11 >旋覆代赭汤主治A、邪热内陷,痰热互结证B、肝气犯胃,胃虚痰阻证C、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D、寒热错杂,中焦气机痞塞证E、以上都不是2、下列不属于表里双解之剂的是A、葛根黄苓黄连汤B、小青龙汤C、大青龙汤D、五苓散E、半夏泻心汤3、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治宜选用A、大陷胸汤B、小陷胸汤C、半夏泻心汤D、炙甘草汤E、旋覆代赭汤4、患者心下痞满,按之疼痛,脉浮滑,治宜选用A、大陷胸汤B、小陷胸汤C、半夏泻心汤D、炙甘草汤E、旋覆代赭汤5、炙甘草汤治疗A、心阳虚证B、心阴虚证C、心血虚证D、心气虚证E、心阴阳两虚证6、小结胸病的病机为A、瘀血内停B、肝气犯胃C、痰热互结D、痰饮内停E、以上都不是7、小陷胸汤证的治法是A、泻热,逐水,破结B、清热,涤痰,开结C、清热涤痰,宣肺平喘D、温下,化痰,破结E、逐水,降逆,化痰8、功用为通阳化气,利水解表的方剂是A、小青龙汤B、五苓散C、大青龙汤D、小建中汤E、猪苓汤9、小建中汤证心悸而烦的病因为A、里气亏虚B、气血双亏C、心脾不足D、里虚邪扰E、以上都是10、患者感冒两天,仍发热恶寒,突然出现心中悸动不安,心神烦乱,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桂枝去芍药汤B、小建中汤C、桂枝加桂汤D、桂枝甘草汤E、炙甘草汤11、治疗“协热下利”的方剂是A、大承气汤B、大黄牡丹汤C、小建中汤D、小承气汤E、葛根黄苓黄连汤12、《伤寒论》中麻杏甘石汤用于治疗A、里热夹表证B、痰热壅肺证C、邪热壅肺证D、肝火犯肺证E、以上都不是13、治疗“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宜用的方剂是A、复元活血汤B、少腹逐瘀汤C、血府逐瘀汤D、桃核承气汤E、小建中汤14、桃核承气汤治疗A、太阳蓄血瘀重热轻证B、太阳蓄血热重瘀轻证C 、 太阳伤寒兼里热证D 、 太阳邪热兼表证E 、 以上都不是15、 患者太阳病发汗后,表现为脉浮,微热,口渴多饮,小便不利,宜选用的方剂是 麻杏甘石汤桂枝汤 五苓散 葛根黄苓黄连汤小建中汤 16、 水逆证的主要症状是 脉浮或浮数,微热,消渴 消渴或烦渴,干呕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小便不利,上气冲心 心下痞,少腹满黄柏 麦门冬 生姜 黄琴<1>、炙甘草汤的药物组成包括ABCDE<2>、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包括ABCDE2、 A.小柴胡汤B. 小陷胸汤C. 大陷胸汤D. 半夏泻心汤E. 旋覆代赭汤<1>、伤寒误泻下,出现心下满而鞭痛者,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BCDE<2>、伤寒误泻下,症见但满而不痛者,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BCDE3、 A.清热止利,兼以解表B. 调补气血,安内攘外C. 宣肺清热,降逆平喘D. 通阳化气,利水解表E. 泄热化瘀,疏络开结<1>、小建中汤治法为ABCDE<2>、麻杏甘石汤的治法为A、 B、 C、 A 、 B 、C 、D 、E 、 二、 1、 A .阿胶、干姜 B. 黄连、 C. 麻仁、 D.半夏、 E. 黄连、ABODE4、A.清热止利,兼以解表B. 调补气血,安内攘外C. 清宣肺热,降逆平喘D. 通阳化气,利水解表E. 泄热化瘀,疏络开结<1>、桃核承气汤证的治法为ABCDE<2>、葛根黄苓黄连汤证的治法为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旋覆代赭汤主治肝气犯胃,胃虚痰阻证。
伤寒论课件: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二、太阳病分类
➢ 太阳温病 ➢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
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 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原文6)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
➢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 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原文8)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原
文8)
“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 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
脉相承 ➢ 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
前的第6 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 衰,故为病愈。
太阳病自愈之机
➢ 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 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原文3)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
病因:寒邪袭表
太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阳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伤
寒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证
卫阳被遏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脉:阴阳俱紧 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原文1)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张仲景原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髴;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脉证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与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与,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与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与,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太阳病辨证论治习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太阳中风汗出的的机理是()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E.卫气不共营气谐和[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病提纲()A.头痛B.恶寒C.项强D.脉浮E.身体痛[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A.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B.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C.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D.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E.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桂枝去芍药汤,去芍药的理由是()A.因阴液未伤B.因无腹痛C.芍药阴柔,有碍宣通阳气D.更利于解表E.无需调和营卫[单选,A2型题,A1/A2型题]麻黄汤证“无汗而喘”的机理是()A.风寒束表,腠理闭塞,肺气不宣B.外寒内饮,壅塞于肺,肺失清肃C.风寒束表,卫强营弱,肺气上逆D.素有喘疾,外感风寒,引动宿疾E.风寒束表,久郁化热,肺气上逆[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大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A.风寒束表,阳郁化热,表寒里热B.风寒犯表,内陷心胸,心神受扰C.风寒犯表,营卫不和,卫闭营郁D.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E.素有郁热,复感风寒,外寒内热[单选,A2型题,A1/A2型题]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病机是()A.热盛于里,邪热下迫大肠B.重在表证未解,外邪内迫肠道而下利C.太阳少阳合病D.大肠滑脱不禁E.以上都不是[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关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用量以下哪项说法正确()A.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B.麻黄六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C.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三两D.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四两E.以上都不是[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炙甘草汤证的脉症见()A.心下悸,头眩,身动B.伤寒脉结代,心动悸C.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D.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E.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单选]生态型建设项目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的评价分析中,以项目所处区域或环评时生态环境的背景值或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其主要指标不包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0
辨阳明腑实与大结胸证
(原文137/P140)
误
重发汗----再次发汗,津液重伤
治 复下之----津液更亏,表热内陷
太证 阳状 病
辨 证
不大便五六日----津枯肠燥,大便干结 舌上燥而渴----胃热伤津,津不上布 日晡小有潮热----肠液枯,有燥屎
似
实
阳 明
腑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水热互结于胸腹 不可近----以手按之,其痛更剧
宜大陷胸丸(峻药缓攻)
a
12
3.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证治 (原文138/P144)
正在心下 表邪内陷,与痰浊互结
脉证
不在胸中,正在心下
小 按之则痛----证情较轻,不按则不痛
结 脉浮滑----浮为阳邪,滑为有痰,热与痰结 胸
病
治疗:小陷胸汤主之-----清热涤痰开结
a
13
鉴别
大陷胸汤证:
小陷胸汤证:
伤
恶寒----表邪未解,营卫不和
寒 病机:表里同病---风寒外束,热邪痞阻中焦
治则: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先表后里
治疗:解表------宜桂枝汤,调和营卫
宜解表,禁攻下
反下之转归:
a
5
续前:
Hale Waihona Puke 动数变迟----邪气内陷,气血不畅
膈内拒痛-----邪结胸中,气机不通
结胃中空虚-----误下损中,邪乘虚入 胸短气躁烦----邪阻胸膈
心中懊憹----邪热内伏
客气动膈
心下因硬----阳热内陷,水热互结
治疗:大结胸证---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
鉴 黄别
发
----
或心下痞硬,呕而下利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大柴胡汤
a
9
大结胸证
病因---外邪入里化热,与水互结于胸膈 病机----水热互结(胸胃----水热互结) 证候----身无大热,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头汗出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
但头汗出----郁热上蒸,仅头汗出
余处无汗----热湿内郁,不能外达
齐颈而还---热盛于上,当不下行
小便不利----湿热郁滞,气化不行
a
湿热发黄
6
大结胸的主要脉证 (原文135/P140)
病程:六七日-----多为表邪传里之期
诊断:结胸热实----未经误下,表邪内传,水热结实
伤 脉:沉紧-----沉主里,紧主痛 寒证
结胸 三证
心下痛----水热互结,心下作痛
按之石硬----实邪内盛,按之板硬
治疗:大陷胸汤主之------泻热逐水
a
7
少阳兼里实证与大结胸证的鉴别
(原文136/P140)
病程:十余日----多为表邪传里之期
证状: 热结在里----表邪内入,热结胃腑
伤
复往来寒热 邪犯少阳半表半里,合为
寒
阳明少阳合病
结胸的含义:
外邪不解,迅速内陷与痰水结聚而成的危 重变证
特点:
病邪结聚于胸腹,以心下硬痛为主证
分类:
按病性分:热实结胸、寒实结胸
按范围分:大结胸、小结胸
脏结:是阴寒内结,虚实夹杂的变证
a
1
(一)结胸辨证
(原文128/P139)
证:按之痛----水热互结于胸腹,其证属实 结胸 脉:寸脉浮----热邪盛于胸上,必浮而有力
(二)热痞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原文154/P151)
证候:心下痞---热聚胃脘,痞塞不舒
患
按之濡---无形邪热,壅滞心下,不硬不痛
者
脉:关上浮----关主中焦,浮为阳盛
治疗: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
a
20
热痞兼表的证治 (原文164/P151)
治疗经过:大下后、复发汗---汗下失序
证候:心下痞----误下部分表热乘机内陷,气机受阻
病机:寒饮结滞胸脘,阻遏气机
治法:温下寒实,涤痰破结
方药:三物白散
注意 : 白饮和服;以粥调节;反应趋势
a
16
八、痞证
a
17
痞证的含义:闭塞不通之意
主证:病人自觉窒塞(不通)感 按之柔软不痛。
成因:表寒证误下,损伤正气,病邪由 表入里,或化热或部分化热而成。 或与饮食及情志有关。
分类:热痞、寒热错杂痞---常见 水痞、痰痞----痞证类证
病位 主证 主脉 病机 病情
治法
从心下至少腹 硬痛拒按 沉紧 热与水结 较重
泻热逐水
a
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
浮滑 热与痰结 较轻
清热化痰
14
(三)寒实结胸证
a
15
寒实结胸的证治 (原文141下/P146)
证 候 病
胸脘硬痛拒痛:邪结胸中,气机不通 大便秘结:寒邪凝滞,腑气不通 畏寒喜暖:阴寒内盛,阳飞不得温煦 咳嗽气逆:邪结胸中,肺气不利 脉沉紧:寒饮相结于里
补述成因: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表解里实已成,方可下之。
a 否则引邪入里,而成3 结胸
(二)热实结胸证
1. 大陷胸汤证
a
4
表邪误下而形成结胸与发黄的证治
(原文134/P140)
脉
浮----风邪在表
太
动-----正邪相搏,头痛身痛
阳
数-----主热;未与实邪相结-----主虚
病证
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表未解
a
18
(一) 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原文151/P150 )
患者
脉浮而紧---有太阳伤寒之脉,宜汗解 而复下之---反用下法,是为误治 紧反入里----在表之邪,反而内陷 则作痞----表邪内陷于心下,痞满不舒 按之自濡 ----无形之气相结,按之柔软不痛 但气痞耳---此仅是气机窒塞不通而已
a
19
治疗:与大柴胡汤-----和少阳,通阳明
无大热-----热全入里,表无大热
但 证状
结
水结在胸胁----水热互结于胸胁
胸
头微汗出-----邪结高位,郁蒸于上
治疗:大陷胸汤----逐水破结,清热软坚
a
8
鉴别
大柴胡汤证
病因----外邪入里,兼犯少阳、阳明 病机----少阳枢机不利,阳明燥实内结
(胸胃----热结) 证候----往来寒热、呕不止,郁郁微烦
治疗:大陷胸汤----泻热逐水。
a
11
2. 大陷胸丸证
热实结胸病位偏上的证治
(原文131下/P143)
结胸者----大结胸,邪结高位之证
证候 项亦强---邪偏于上,影响经脉不舒
如柔痉状----轻度角弓反张,发热汗出
病
类似柔痉
发
呼吸不利(补)----邪结高位,肺气不利
于
阳
治疗:下之则和 实邪去经脉和,项强可愈
关脉沉----痰浊结于心下,必沉而有力
a
2
论结胸与痞证的成因
(原文131/P139 )
阳-----病在表(体质较强)
阳
发 于
反下之-----误下,表邪内入 热入因作结胸 表邪内陷,与素停之痰
病
饮互结于胸腹
发 阴-----病在里(体质较弱)
于 反下之----误下,损伤胃气
阴 因作痞-----邪热壅聚于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