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热盛者,禁用桂枝汤 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中⻛兼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方没有麻⻩,不用啜热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中⻛兼肺气不利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发汗太过导致阳虚漏汗 太者,阳桂病枝,加发附汗子,汤遂主漏之不。止,其人恶⻛,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仲景治法:扶阳以固阴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葛根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 脉浮紧 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呕吐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小便不利 大⻘⻰汤证 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 太之也阳。。中若⻛脉,微脉弱浮,紧汗,出发恶热⻛恶者寒,,不身可疼服痛之,。不服汗之出厥而逆烦,躁筋者惕,肉大瞤⻘,⻰此汤为主逆 太逆阳。表实证,兼⻅烦躁。太阳表实证为发热,恶寒,不汗出,体痛,呕 小⻘⻰汤证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伤不寒利表,不少解腹,满心,下或有喘水者气,,小干⻘呕⻰发汤热主而之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即口不渴,小便不利,少腹满,喘者 表郁轻证 桂枝麻⻩各半汤证
误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予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予桂枝汤。
伤寒表实证 麻⻩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节疼痛,恶⻛无汗而喘着,麻⻩汤主之 兼⻅脉浮紧
病机:⻛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煎剂服。法:温覆取微汗;先煮麻⻩去上沫;一付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 麻⻩汤禁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亡血家 汗家 衄家,经常出鼻血的人 兼证 葛根汤证
太阳病辨证纲要
【提 【讲
要】 太阳病经尽自愈何预防传经之法。 析】
《素问· 热论篇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
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
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
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 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
营 卫 不 和
温 邪 犯 表 , 化 热 伤 津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提要】 太阳病温病的主要脉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讲析】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 轻微恶寒),脉浮数。 病 机: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治 则:辛凉解表。切不可辛温发汗。
热证、虚证,蓄水证、蓄血证、结胸 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等 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证
概 论
五、治疗: 太阳病本 证 太阳病变 证
辛温解表 观其脉证
太阳病疑似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概 论
六、转归:
1、痊愈 2、传 3、变 大部分 六经病 少部分 变证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提 要】 太阳病传变与否的判断标准。
【讲
析】
《素问· 热论篇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
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 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的基础上 外邪侵袭,正气趋表抗邪,邪正交争。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卫失外固,营不内守。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卫失外固,营阴外泄,脉道松弛。 (浮缓)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一、太阳病辨证论治1.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此条文阐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脉证特点及治法。
阳浮阴弱是脉象,同时有发热、自汗、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症状,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法上强调药后啜热粥、温覆取微汗等注意事项。
2.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这里指出太阳伤寒证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与桂枝汤证不同之处在于有无汗出,麻黄汤证无汗,且不需要啜粥辅助发汗。
二、阳明病辨证论治1. 阳明经证(白虎汤证)- 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对于伤寒病中出现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此处“里有寒”多认为是里有热邪,为传抄之误)的情况,用白虎汤清热生津。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太阳蓄水证
[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
义同“消渴”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太阳蓄水证
小便不利(71) 主证 口渴(消渴,烦渴,特点为渴而不喜饮)
可能有表证(脉浮(71),脉浮数(72),有 表里证(74))或有恶寒发热等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 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白术健脾制水。桂枝通 阳化气,兼以解表。
余,活动后加重。伴腰痛,畏寒,小便少。既往有高血 脂、高血压、心功能不全Ⅲ级病史。 查体:患者形体肥胖。舌暗淡,齿痕,苔白腻,脉沉迟。 西医检查: ECG示心肌缺血。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案例
属心肾阳虚,水气凌心。 治以温阳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加味。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湿热发黄
蓄血发黄
色泽 色黄鲜明如桔子
身黄晦暗
脉证 小便不利,尿黄,脉濡数 小便自利,脉沉结、涩,
或滑数,神志正常
神志异常
治则 清热利湿
破血逐瘀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太阳蓄血证 - 抵当汤证
主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下血,脉沉结(涩), 小便自利或身黄
病机——血热瘀结于下焦 治则——攻逐瘀热 抵当汤为破血逐瘀之峻剂,药力猛于桃核承气汤,方
案例
思路:与仲景所描述的“小便不利,微热”相类,证 属外邪入里,膀胱气化失常,兼见脾阳虚弱。
治以通阳化气,健脾利湿。方以五苓散加味。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案例
徐某,女,72 岁,工人,2004 年5 月18 日初诊。 主诉:心慌、胸闷、乏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半月余。 现病史:心慌、胸闷、乏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半月
《伤寒学》08(热证)-PPT课件
《伤寒学》
主讲:阚湘苓
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
概 论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 第五节 合病与并病证 第六节 太阳病欲解时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六、结胸证
二、热证
[提要] 热扰胸膈证及其两个兼证的证治 [讲析]
1、热扰胸膈证的证治 2、热扰胸膈证兼证的证治 3、三方煎服法
栀子豉汤证(原文76、77、78)
[讲析] 1、热扰胸膈证的证治
成因
76条:发汗吐下后
77条:发汗,若下之 78条:大下之后 *不经误治,而因外邪入里,热郁胸膈 *热病后期,余邪未尽,邪热留扰胸膈
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提要]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的证治 [讲析] 1、本证证候表现及病机 2、本证治疗
栀子厚朴汤证(79)
[讲析] 1、证候表现及病机
心烦
伤寒下后
燥实已去 余热未尽
热扰心神 热壅腹部气机
无形邪热 留扰胸腹
腹满 卧起不安
病机:邪热留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
栀子厚朴汤证(79)
[讲析] 2、本证的治疗
栀子豉汤证(原文76、77、78)
[讲析] 1、热扰胸膈证的证治
无形 邪热 留扰 胸膈
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身热而烦,胸中窒闷不舒 身热,心中郁结疼痛 热扰心神
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胸中气机 热壅气滞(由气及血)
病机:无形邪热郁于胸膈
热郁胸膈证临床表现及成因
成无己:发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 谓之虚烦者热也,胸中烦热郁闷而不得发散 者是也。热气伏于里者,则喜睡,今热气浮 于上,烦犹阳气,故不得眠。心恶热,热甚 则必神昏,是以剧者反复颠倒而不安,心中 懊憹而愦闷。懊憹者,俗谓鹘突是也。 成无己《明理论》:比之烦闷而甚者,懊憹 也。
伤寒论选读背诵条文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太阳病辩证纲要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岀,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滋。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癇,时癒疯,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岀,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眾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日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衆滎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列。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月艮一列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机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英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计右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学太阳病
病证 中风 风寒 伤寒 病因 脉证特点 治则 解肌祛风 伤阳 辛温发汗 后果
发 热 汗出脉浮缓 恶 寒 口 不 无汗脉浮紧 渴 发 热 不 恶 寒 口 渴
温病
温热
脉浮数
辛凉解表 伤阴
误治后变证:
身灼热-津伤热盛 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于表,气血外应 误汗 自汗出-热盛迫津外泄
(病位在心肺)
脉来绷急
释疑:
原文2.3.6条均不提“太阳之为病…..”,而提 “太阳病名为……” 第1条为提纲证,2.3.6条 为太阳病分类。 凡见脉紧必无汗,故汗不出当为太阳表实证的 辨证要点。 临床特点:发热较迟,体温较高,恶寒亦甚, 皮肤干热。 病理特点:风寒袭表,腠理致密,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原文4/P27)依据脉证,判断太阳病传与不传
历代有不同说法 认为颇欲吐是少阳主证、躁烦是阳明主证-病传少 阳、阳明 欲吐与躁烦看成阳明热证-邪传阳明 欲吐不吐与躁动不安为少阴阴寒极盛-邪传少阴 欲知是否传变,则需以脉证为依据
(原文5/P27)承上条,再论太阳病不传变
伤寒有一日传变者 伤寒亦有二三日不传者 不拘于发病日数的多寡,以脉证为依据。
进一步讨论桂枝汤证的主证
(原文13/P14)
太阳病-泛指一切表证 头痛、发热、恶风-表证共有证象 汗出-为桂枝汤独具之证。
补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原文95/34)
证-发热汗出 太 阳 病 病机 营弱 卫气浮盛于外 汗出
卫强
病因-风邪偏盛
营阴不能内守
治疗-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当针药并用 的治法(原文24/P34)
太阳病辨证论治
太阳病辨证论治第一节太阳病辩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词语解释】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头项强痛即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恶寒:即怕冷【辩证提要】辩证要点:恶寒(寒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
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
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语解释】恶风:为恶寒之轻者,即遇风则恶之,无风则坦然。
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病不同。
【辩证提要】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词语解释】脉阴阳俱紧:阴阳指部位,即寸关尺三部。
急与缓相对,乃脉来紧束、紧张之象。
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伤寒:证名,属狭义伤寒。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词语解释】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①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者,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②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经攻下及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耐麻黄汤峻汗者。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根汤主之。
(14)桂枝加根汤方: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伤寒论》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加译文
《伤寒论》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加译文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1,头项强痛2而恶寒3。
【注释】1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2头项强痛:头痛项强。
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3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1、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评析】本条是太阳病的辨证提纲。
太阳病就是太阳经脉受病。
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在脉象方面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
头项强痛,指头痛连及项部牵强疼痛,由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脉阻遏不利,所以头项强痛。
头为诸阳之会,少阳病、阳明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没有项强,这可从疼痛的部位上来作出鉴别。
恶寒即厌恶寒冷,因卫阳被外邪所遏,所以感觉厌恶寒冷。
恶寒俗称怕冷,大多释恶为怕,实际厌恶与惧怕的含义有别,是不能等同的。
恶寒应包括恶风在内,恶寒者必然恶风,恶风是当风始恶,不当风则无感觉,所以恶寒与恶风,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
恶寒是太阳表症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在太阳病的始终,因此,前人有“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尽”的说法。
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辨证地看待。
太阳病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本条未提发热,因为卫阳被郁,尚未伸展,可以暂时不见发热,卫阳伸展之后,必然伴有发热。
恶寒与发热相较,恶寒尤为紧要,所以强调恶寒而未提发热。
2、【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1者,名为中风2。
【注释】1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
”就是和缓的意思。
2中风:伤风。
与猝然晕倒、口眼斜、肢体不遂的中风不同。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评析】本条讲太阳中风症的主症、主脉。
3、【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1者,名为伤寒2。
【注释】1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二是认为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变证治则
身瞤动:阳虚不能温养肢体,水气浸渍肌肉
温阳镇水
方药:
附子: 温肾阳,化水气
白术: 健脾散水
茯苓: 淡渗利水
生姜: 温阳散水
芍药: 利小便而通脾络
5.阴阳两虚证
手足厥寒
脉浮自汗出微恶寒 阴
吐逆
甘 草
①
咽中干
干 姜
汤
烦躁
芍 厥愈 药
甘
草 汤
小便数 脚挛急
阳
两
②
虚 复
误用桂枝汤
谵语
调胃承气汤
心烦
感 外
饴糖: 桂枝: 芍药(倍用): 桂枝、生姜: 大枣、甘草:
建补中焦,调养脾胃 甘温相得,温中补虚
益阴养血,调和脾络 温阳散寒 补中益气
温中补虚, 调补气血。
3.脾虚证
注意:
腹满虽为实象,但临床多见因虚致实者。 即使没有中焦虚损的征象,治疗中也须稍 佐扶助中气的药物。类似的还有半夏泻心 汤、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等。
主治阳明气分热证 “大烦渴不解”
《周礼·郑玄注》“烦,犹剧也”。 《说文》“烦,热头痛也。”
“脉洪大”
与25条相参照,俱为来盛去衰的勾脉, 提示气津两伤。
麻黄汤
寒闭体表 麻黄三两
大青龙汤 表闭阳郁 麻黄六两 石膏50g
麻杏甘石汤 肺热咳喘 麻黄四两 石膏八两
白虎汤
阳明热证
石膏一斤
(一)热证——黄芩汤证
栀子豉汤证
虚烦,心中懊恼 胸中窒 心中结痛
热扰胸膈,心神不宁
气结不通
胸膈热郁气滞影响 心中,气结不通
栀子:清热除烦, 善于下行
豆豉:气味清浮, 长于宣透
栀子甘草豉汤证 兼少气
气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论 一、太阳生理:
• 抗御外邪入侵(人身屏障) • 调节汗液排泄 • 管理水液代谢(膀胱州都之官) 太阳之气又言表气(部位)卫气(功能)
太阳之气与下列脏腑相关:
• 肾-肾阳温煦(肾与膀胱相表里) • 胃-胃中津气滋养 • 肺-肺气宣发与敷布。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目此,上 头行项,夹脊,行人身之背。
• 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寒 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 太阳病病情若有向里发展之势,可先安未 受邪之地。针足阳明经穴,疏通经气,振 奋胃阳,扶正却邪,防止传经之变。
预测太阳病邪解后病愈日期
(原文10/P29 )
• 太阳病余邪未清,或正气未复,不必再药 • 只需休息调养,待正渐复,邪渐去,便可
辛凉解表 伤阴
误治后变证:
误汗 (病位在心肺)
身灼热-津伤热盛 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于表,气血外应 自汗出-热盛迫津外泄 身重-热伤津气 多眠睡-热扰心神 鼻息必鼾-邪热上壅,肺窍不利 语言难出-心神被扰(心主言,舌为苗窍)
误下
小便不利-热夺阴液,化源枯竭
(病位在肾) 直视-热盛阴伤动风
失溲-热扰神明(二便自遗)
条
嗇嗇恶寒-汗出窍开,遇寒则恶 淅淅恶风-自汗营弱,遇风则恶
脉
翕翕发热-正气抗邪,体温不高
证 ) 辅证
鼻鸣-肺气不利而鼻塞
干呕-胃气不降
12
治疗 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服法:
• ① 药后啜粥 • ② 温覆微汗 • ③ 获效停服 • ④ 未效守方 • ⑤ 药后禁口
进一步讨论桂枝汤证的主证
(原文13/P14)
桂枝汤调营卫-调气血-调阴阳
(适应证共13条)
• 1.太阳中风证 • 2.表证或汗或下,而外证未解,需再汗者 • 3.太阳病,六七日不大便,小便清者 • 4.杂病中,脏无他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
汗出者。 • 5.霍乱病里和而表未解,身痛不休者
(二)桂枝汤禁例
• 湿热、阳热、脓毒内伏者(17、19) • 伤寒表实证(16) • 若其人气不上冲者(15)
病因:发汗后----汗不如法,大汗伤津 病 证:身疼痛----营气不足,筋脉失养 人 脉:沉迟----里气内虚,营血不足
治: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练习一 (单选题)
(一) A1型题 1.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病提纲:
A.头痛 B.恶寒 C.项强 D.脉浮 E.身体痛 2.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中风脉证提纲:
• 临床特点:发热较迟,体温较高,恶寒亦甚, 皮肤干热。
• 病理特点:风寒袭表,腠理致密,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原文6/P24)
病证 中风 伤寒
病因 风寒
脉证特点
发
热 汗出脉浮缓 恶
寒
口
不 渴
无汗脉浮紧
治则
后果
解肌祛风 伤阳
辛温发汗
温病
发 热 温热 不 脉浮数 恶 寒 口 渴
分类:
•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 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 • 太阳温病
四、太阳病治则
• 本证: 中风表虚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伤寒表实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太阳温病-辛凉解表
• 兼证-主治方加减 • 变证-随证治之 • 疑似证-注意鉴别
五、太阳病转归
•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病 人
因:卫气不和----营卫不协调
治:先其时发汗----在发热自汗出之前---服药
方:宜桂枝汤
主症 病理
病证特点
病机区别
53条
自 汗
54条
卫气虚弱
营 卫
常自汗出,无他症 不能固外
不 和
(开而不阖)
,
关 键 时发热自汗出 在
卫虚,发散阳 热功能降低
卫 气
阳郁肌表
(阖而不开)
卫阳不足自汗症,服药有二种情况:
• 病理性汗出,不能与使用发汗药引起 的汗出相提并论。
• 病理特点:感受风寒,卫气受伤,营 阴失守
• 临床特点:初起即见发热,但体温不 高,怕冷不甚而恶风,汗自出。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P23)
病因:寒邪袭表
太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阳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伤
寒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三)桂枝汤证兼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 • 太阳中风兼经气不舒的证治(原文14/P39)
因: 风寒之邪侵入太阳经输
证: 项背强几几(体征)-----邪犯经输
太
阳
津液受阻, 经脉失养
病
反汗出-------经气受阻,无般无汗,
今有汗,故言“反”
恶风------腠理开,毛窍松
治: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兼通经脉之津气
4.桂枝去芍药汤证
(原文21/P46)
• 太阳病误下致表邪不解兼胸阳不振的证治
病因:误下
太 阳 脉:促-表邪内陷,郁而不伸,正邪相争
病
(
表证仍在----恶寒发热汗出或无汗
原 发
证 胸满(胸闷不适)-----邪陷胸中
病 )
胸阳被遏
治:桂枝去芍药汤-解肌祛风,宣通阳气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原文22/P47)
发热恶寒-正气能与邪气相争-亢奋状态
太阳病-发热恶寒 阳明病-但热不寒 少阳病-往来寒热
发于阳 (阳证)
正盛邪实 祛邪为主
无热恶寒-正气无力与邪气相争-抑制状态
太阴病-脾虚寒湿 少阴病-心肾阳虚 厥阴病-虚寒致厥
发于阴 (阴证)
阳虚阴盛 扶正为先
释疑:
关于“阳数七,阴数六”
• 出于伏羲氏河图生成数 • 顺序说:“七”为第一,“六”为第二,
理一致。 • 或未发热。 • 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云
“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 • 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
2.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袭 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最 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
3.必须是这组脉证同时出现。任何一个症状 单独出现不一定是表证。
3.桂枝加附子汤证
(原文20/P44)
• 太阳病兼阳虚漏汗的证治
因:发汗-汗不如法,太过
太
遂漏不止-----卫阳受伤,营阴渗泄
阳 病
证 恶风-----卫伤,表邪未解
小便难(量少不畅)-----汗多于外,阴亏于内
四肢微急(轻度拘急) 阳虚不能温煦
难以屈伸
阴伤失于濡养
治:桂枝加附子汤----扶阳解表。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43/P41)
误治----下之 太 证-----表未解,微喘-外邪迫肺 阳 病 治-----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解肌祛风,降逆平喘。
外感风寒引发宿疾喘息的证治
(原文18/P42)
喘家----素有喘疾 喘家患太阳病 作桂枝汤---解肌祛风以治新感
加厚朴杏子佳-----降气宣喘
全愈 • 十二日,为约略之词,不可拘泥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12/P30
•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本 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阳浮-轻取浮
太 阳
脉
阴弱-重按弱
中
风 ( 包
病机
阳浮:热自发-卫强,抗邪于外而发热 阴弱:汗自出-营弱,不能内守而汗出。
括 、 主证
太阳病误下后,其气上冲的治法
(原文15/P34)
误治-下 太阳病 转归
其气上冲-正未伤,抗邪 于外,表证仍在-桂枝汤
若不上冲-正已伤,外邪 内陷,变生他病-不可与 桂枝汤
太阳伤寒发汗后,余邪未尽仍宜汗解的治 法 (原文57/34)
原发病-太阳伤寒证 治疗经过-发汗已解 服麻黄汤
伤寒 脉证已愈 病人 目前表现-半日许复烦 余邪未尽,移时复发
微发黄色----火热之邪加于温热,
误火
熏灼肝胆,胆汁外泄
(病位在肝)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热动肝风,水不涵木。
一逆尚引日:一次误治,尚有图治之机,
再逆促命期:再次误治,促其寿命夭亡。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辨外感病阴阳两大证型及愈期的判断
(原文7/P26)
• 病发于阳:发热恶寒-阳经受病,愈期-七日 • 病发于阴:无热恶寒-阴经受病,愈期-六日
证
卫阳被遏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脉:阴阳俱紧 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
脉来绷急
释疑:
• 原文2.3.6条均不提“太阳之为病…..”,而提 “太阳病名为……” 第1条为提纲证,2.3.6条 为太阳病分类。
• 凡见脉紧必无汗,故汗不出当为太阳表实证的 辨证要点。
• 太阳病误下,胸阳受损表邪未解的证治
病因:误下 脉微----阳虚较甚,无力鼓动血脉
恶寒甚----表证未罢,加之阳虚
太 阳
证
胸满----胸阳不足,外邪欲陷
病 (体质较弱者)
正邪相争
表证仍在----头项强痛等 治: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解肌祛风
温经复阳
6.桂枝新加汤证
(原文62/P49)
• 汗后气营不足身痛的证治
汗出肌疏,复感风寒
脉浮数-发热使然 治疗-可更发汗-再次发汗,但改变其手段 方-宜桂枝汤-轻汗
病常自汗出的病理和治疗
(原文53/P37)
证-常自汗出 因-营气自和,卫气不谐-即营卫失调 病人 治-使营卫协调-宜桂枝汤
时发热自汗出的病理和证治
(原文54/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