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训练18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特训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特训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 [xx •吉林汪清月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农户,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

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私营经济之间的斗争时起时伏,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A. 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B. 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 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D. 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了土地改革后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这给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提出了必要性。

根据所学可知,为此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了公有制。

故A项为正确答案。

2. [xx •安徽联考]阅读下表分析,引起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52年与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表年份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仏私合营经济经济资本主义经济195219%L 5%0. 7%72%195733%56%8%3%1%以下A. 新中国的成立B•优先发展重工业C.苏联的支援 D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答案D解析通过1953〜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相对而言,A、B、C三项不是表格反映的最主要的原因,均可排除。

故选D项。

3. [xx •湖北孝感调研]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年这一比值降至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 “八字方针”的实施B. “文化大革命”的破坏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D. 自然灾害的发生答案A解析结合史实可知1949〜I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上升的原因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和“大跃进”运动,但是“大跃进”运动造成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开始纠正“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所以1961〜1966年下降的原因应该是“八字方针”提出,故A项正确;B 项时间不符;C项不是比值下降的原因;D项主要影响的是农业,故D项错误。

【新】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后限时集训岳麓版

【新】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后限时集训岳麓版

课后限时集训(十八)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泉州高三适应性练习)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说明(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大跃进”运动开始B[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项错误;1953—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带来的后果,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2.(2017·临沂高三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基本建设项目开工694个,建成455个。

1956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基建会议将建设项目追加到745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477个;不久又将建设项目追加到800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500多个。

据此推知( )A.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B.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C.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相适应D.“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A[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建设项目开工的数量和建成项目不断提高,据此可以推知新中国急于改变建国初经济建设落后的局面,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故C项错误;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建设项目开工的数量和建成项目不断提高,“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二者都( )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A[根据材料“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可知,二者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故A项正确;龚育之的观点不够全面,没有看到总路线的不足之处,故B 项错误;C项只符合薛暮桥的观点,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不符,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课后限时集训 18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课后限时集训 18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后限时集训(十八)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石家庄一模)下表是石家庄市各类商业机构1949年全年购、销商品比例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的石家庄工商业发展( )B. 已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C.推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顺利发展D.将市民经济生活纳入计划经济体制B[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经济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这与材料反映的石家庄1949年购、销商品中公营占主体,私营占有少量的份额的信息相符,故选B项。

]2.1952年10月20日,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给斯大林写信称:“中国现在的工业总产值,国营企业已经占到67.3%,私人企业只占7%。

……在十年以后,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

”这表明,中央人民政府( )A.构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框架B.认识到私有制无益于国家的建设C.有意借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D.规划了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A[材料中的数字表明当时的中国已经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因而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框架,故选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借鉴的是斯大林模式,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而非具体的路径,故排除D项。

]3.下表是1953年2月国家预算报告表,其中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如下:A.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占总支出最少B.是顺利进行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C.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D.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D[根据材料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表,只能得出重工业和机械工业支出增长情况,不能得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故A项错误;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并举,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妥善处理好轻、重、农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结合时间1953年可知,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故D项正确。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1.(2019·惠州调研)1958年6月后,中央先后作出了下放计划管理权限,下放基建项目审批权、下放财权和税收权以及下放商业、银行管理权等一系列决定,把铁路、交通、邮电、航空、港口、电力等重点企业也下放给了地方,该措施( )A.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B.加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混乱C.协调了中央和基层经济关系D.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健康发展2.(2019·邯郸摸底)1961年冬季,湖南省将数百万亩冬闲田借给农民(大体每人可借三至五分)种植冬菜或冬种春收作物,收入全归社员。

这一举措( )A.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B.有利于缓解农村中“左”的政策危害C.改变了当时土地所有权的归属D.表明当时已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2019·辽宁五校期末)1961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1960年底城镇人口1.29亿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 000万以上。

到1961年底,全国减少城镇人口1 300万,精简职工950万人。

该政策的实施( ) A.得益于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B.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C.是“大跃进”运动向农村扩展的表现D.增加了城市物资供应压力4.(2019·乌鲁木齐诊断)1962年9月27日,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第二十条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

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

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三十年不变。

”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奠定现代工业化基础B.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C.解决生产和分配的矛盾D.调动广大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5.(2019·江西段考)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18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Word版含解析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18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Word版含解析

归国家和工人。

这种规定()A.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B.致力于奠定工业化的基础C.调动了国有企业的积极性D.有利于完成国民经济恢复解析:根据材料“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可以看出这种规定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故A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与三大改造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在对私营企业的利润分配向国家和工人倾斜,其与国有企业的积极性的调动无关,故C项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答案:A5.(2018·滨州市模拟)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

这一政策的制定()A.是基于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B.是基于解决人民温饱的需要C.是基于国家经济困难的应对D.是基于国家全面建设的需要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是基于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故A项正确;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是基于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与解决人民温饱无关,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因此1953年计划政策不是国家经济困难导致的,故C项错误;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是1956年,故D项错误。

答案:A6.1953年9月,王崇伦响应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制订了1年完成3年工作量的先进计划……创造拐形工具代替手松螺丝零件,使每下一个零件就节省30分钟,一天多生产137个零件。

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B.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发明C.“大跃进”的“浮夸风”D.生产技术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解析:1953年当时刚刚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因此材料并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故A项错误;王崇伦响应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制订了1年完成3年工作量的先进计划,反映了当时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发明,故B 项正确;“大跃进”发生于1958年,与材料中的1953年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工人的生产技术发明并不是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练习(必修二)第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练习(必修二)第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 11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波折一、单项选择题1.从建国到 1956 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向是A. 由经济残缺到公民经济的恢复B. 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成立社会主义经济C. 由计划经济体系到市场经济体系D. 由农业国到工业国2.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此刻搞厂简单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此刻不一样了,销售有百货企业,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俭,我们好做事了。

”这反应当时①资本家的经营被归入国家资本主义②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白手起家的劳动者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增强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达成A.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年lO月.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穿喝用不要钱,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A. 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B.调换了农民踊跃性C. 出现了乡村城镇化趋向D.损坏了乡村生产力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人们往常依据文件资料研究历史,此刻以口述回想为基本史料的口述史正悄悄盛行。

4.在“口述历史”的研究中,历史学家以前为“如何的人材能成为被访谈者”而争辩。

就研究上海知青问题来说,哪些人是适合的访谈对象①上海老知青②原市政府负责人③老邻居邻居④插队地域的农民A. 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5.以下最适适用口述史方法进行研究的是A. 红军战士长征日志B.解放早期的粮价颠簸状况C. 鸦片贸易的统计资料D.文革期间的公众生活状况6.中国在 1952 年和 1962 年两个年度,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样点是A. 处于恢复和发展期间B.遭受严重的自然灾祸C. 经济发展基本处于阻滞状态D. 早期有问题,后期渐渐纠正7.以下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示当时中国还没有进入改革开放期间A.身份证、个体户、挪动电话、豪华住所区B.银行卡、个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行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饰热、流行衣饰8.我国的“二五计划”对计划达成时(1962 年)的粮食、棉花、钢铁产量提出了预约目标。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二第8单元第18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后限时集训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二第8单元第18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后限时集训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第18讲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泉州高三适应性练习)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说明(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大跃进”运动开始B[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 项错误;1953—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带来的后果,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 2.(2017·临沂高三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基本建设项目开工694个,建成455个。

1956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基建会议将建设项目追加到745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477个;不久又将建设项目追加到800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500多个。

据此推知( ) A.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B.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C.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相适应D.“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A[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建设项目开工的数量和建成项目不断提高,据此可以推知新中国急于改变建国初经济建设落后的局面,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故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故C项错误;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建设项目开工的数量和建成项目不断提高,“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模块2 第8单元 第18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模块2 第8单元 第18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8讲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点1|凯歌进行——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1)1949年,解放战争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

(2)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

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1956年)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1953-1957年)(1)条件(3)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以工业化为核心,三大改造为两翼);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的关系;工业建设集中在东北地区。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5)意义: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训练(18)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答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训练(18)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答案)

课时训练18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南昌模拟一位学者说,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建国初期某种相似性决定的。

这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 )A.都是社会主义国家B.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C.经济形势都是异常严峻D.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解析:中国与苏联均是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因此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成为当务之急。

答案:B2.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B.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C.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解析:本题可用直选法解题。

题干中的“互助组”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属于三大改造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答案:C3.杭州模拟《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不包括( ) A.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B.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C.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D.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农村小农经济规模小,分散经营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因此首先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开展就是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故C不是原因。

答案:C4.下列对联可能出自于建国初期的工商业资本家的是(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B.“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C.“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D.“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校模拟:专题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解析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校模拟:专题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解析版)

名校模拟1.毛泽东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关于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时写道“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这里的“各项工作”包含()A.进行土地改革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C.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2.如图所示票证曾经是百姓购买粮食的重要凭证——粮票。

这种粮票的发行与使用反映了当时()A.百姓生活受制于计划经济B.浙江省粮食销售秩序井然C.“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发展的破坏D.国家因为天灾而粮食短缺3.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

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

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企业,定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材料中“地下工厂”应该是()A.中外合资企业B.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C.国营企业D.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解析B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住题干时间1956年12月,这一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而从“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可看出“地下工厂”应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

4.如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部分情况,该图反映了()A.“一五”时期我国的工业发展非常缓慢B.“二五”时期我国的农业比重明显上升C.中共八大路线的贯彻使工业比重明显上升D.计划经济的实行导致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5. 1956年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

”这表明()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6.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京大学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

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3 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981项。

高考历史新一轮总复习 第18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

高考历史新一轮总复习 第18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

【高考领航】2015届高考历史新一轮总复习第18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时规范训练核心考点对点练——练落实知识考点一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1.(2014·西安调研)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

因为社会需要,就发展起来。

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企业,定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材料中“地下工厂”应该是( )A.中外合资企业B.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C.国营企业D.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解析:选B。

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住题干时间1956年12月,而这一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而从“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可以看出“地下工厂”属于生产资料还属于私有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

2.(2014·北京朝阳期中)下列资料中,最确切的反映出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是( )A.3亿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4 667万公顷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B.参加互助组的农户达到4 536.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C.入社农户占总数的91.9%,参加高级社农户占总数的87.8%D.共有人民公社233 973个,参加的人民公社的农户占90.4%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

A反映的是土地改革。

B只能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C项从数据看,可以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项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3.(2014·海淀高三期中)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为此开展了(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解析:选B。

从材料中发现三个信息,一是这个政策是在农业方面,二是要把农民分散的经营集中起来,三是通过这一政策为工业提供原料,答案必须同时满足这三个要求。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18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18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跟踪检测评估18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3年,苏联专家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建议: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大于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要大于工资的增长速度;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工人的增长速度等。

这些建议( )A.意在使中国避免苏联工业化弯路B.有利于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C.促使中国移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D.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相符2.“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工程进入实际施工的共有150项:军工企业44个,冶金业20个,化工业7个,机械加工24个,能源52个,轻工医药3个。

这些项目的建设( )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B.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C.彻底改变了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D.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3.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认识,毛泽东在1953年阐述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眼前利益,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

目前而言,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

照顾农民是小仁政,还有更重要的大仁政。

基于此认识,当时中国( ) A.实行城乡自由流动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C.重点围绕恢复国民经济D.发展民主与法制4.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这一思想( )A.符合当时经济体制的走向B.指导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C.反思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D.肯定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成果5.1956年,周恩来指出“一九五六年初,我们为着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B.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C.“一五”计划重视农业发展D.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6.这是1960年1月某杂志刊登的《引洮河水上山》,展现了当时甘肃为了解决干旱问题,在高山上修建水渠引水的场景。

高中历史2018年一轮复习习题:9.19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答案

高中历史2018年一轮复习习题:9.19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答案

9.19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1949年后以专业知识自重、以市场需求自立的自由职业者多被纳入国家事业或者公营单位之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2.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表明()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C.民主革命实现完全胜利D.“一五”计划的任务提前完成3.张赛群《中国近现代“国进民退”现象分析》认为,近现代以来,中国曾出现过几次明显的“国进民退”现象.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在“自强”名义下进行的一系列政府经营;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争环境下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现公有制而进行的“三大改造”……而第三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作者认为“三大改造”导致国进民退的理由是( ) 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确立B.农业和农民付出太多C.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单一D.公有制经济缺乏活力4.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指出:“我们对中央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不要把它片面化、绝对化……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犯右倾保守或急躁冒进的错误."这篇社论( )A.开始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B.助长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开启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D.认识到三大改造中存在“左”的倾向5.在1953年统购统销之初,国家规定:“农民在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粮以外的余粮,可以自由存储和自由使用,……并可在农村间进行少量的互通有无的交易。

”材料反映了当时( )A.农民拥有对余粮的部分处置权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C.统购统销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D.国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6.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规定:没收地主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提能训练(含最新模拟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提能训练(含最新模拟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提能训练(含最新模拟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南昌模拟一位学者说,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建国初期某种相似性决定的。

这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A.都是社会主义国家B.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C.经济形势都是异常严峻D.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解析:中国与苏联均是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因此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成为当务之急。

答案:B2.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B.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C.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解析:本题可用直选法解题。

题干中的“互助组”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属于三大改造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答案:C3.2014·杭州模拟《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不包括()A.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B.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C.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D.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农村小农经济规模小,分散经营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因此首先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开展就是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故C不是原因。

答案:C4.下列对联可能出自于建国初期的工商业资本家的是()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B.“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C.“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D.“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每课一练(十八) 第十二单元 第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每课一练(十八) 第十二单元 第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新人教版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版)每课一练(十八) 第十二单元第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无锡模拟)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顾准和孙冶方提出“我们必须研究社会主义下面的商品生产问题”“社会主义的生产也可以由市场规律自发调节”的观点,这反映出( ) A.人们对社会主义改造不理解B.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得到完善C.经济上出现了“左”倾错误理论D.中国萌发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2.(2013·盐城模拟)下图是1954年河北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照片。

下列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B.国家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取得根本性胜利C.当时个人崇拜已经非常突出D.国家对工商业改造的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3.(2013·南昌模拟)2012年9月,经历了百年沉浮的河北省“泊头火柴”最终破产,资产被处置拍卖。

整整100 年,作为亚洲最大的火柴厂演绎了一个企业的百年兴衰史。

下列有关该企业历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其创立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可能得到了较快发展C.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优先发展的契机D.其破产体现了市场经济原则与要求4.(2013·武汉模拟)下列是对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A.1952年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的经济C.到1956年没有完全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D.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最为彻底5.(2012·南京二模)1953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

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

当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为了( )A.扶持资本主义的发展B.利用市场实现经济运行C.建立计划经济的模式D.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6.《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训练18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南昌模拟一位学者说,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建国初期某种相似性决定的。

这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A.都是社会主义国家B.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C.经济形势都是异常严峻D.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解析:中国与苏联均是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因此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成为当务之急。

答案:B2.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B.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C.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解析:本题可用直选法解题。

题干中的“互助组”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属于三大改造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答案:C3.2015·杭州模拟《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不包括()A.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B.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C.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D.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农村小农经济规模小,分散经营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因此首先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开展就是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故C不是原因。

答案:C4.下列对联可能出自于建国初期的工商业资本家的是()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B.“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C.“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D.“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A属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对联,C符合过渡时期三大改造中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史实,D属于“文革”时期的对联。

1950年,上海市私营工商业大量歇业,工人失业,资本家慨叹:“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

”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

答案:B5.为了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

……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

”可见“教训”是()A.生产过剩,市场狭小B.忽视民主与法制C.重视积累,忽视消费D.片面发展重工业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主张适当调整工资、集体福利,反映了对消费的重视,这是由于吸取了苏联模式中重视积累、忽视消费的教训。

答案:C6.2015·嘉兴模拟邓小平说:“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这可以解释()A.国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正确性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科学性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可行性D.“大跃进”运动的客观实在性解析:材料表述的是只推行计划经济的典型事件,“大跃进”运动主要是指生产力方面的冒进,计划与市场这是讨论的生产关系,因此选C。

答案:C7.2015·嘉兴模拟“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

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解析:本题首先可从时间上排除D,因为“文化大革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劳动号子中对花生壳的浮夸特点判定,B正确;A、C都是20世纪50年代,但A是正确的探索,不具有浮夸特点,C“欣欣向荣”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B8.2015·北京期末对下表中数据变化的解释准确的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60年21.8 26.1 52.11962年33.3 30.3 36.4A.“三大改造”B.“大跃进”运动提高农业和轻工业产值C.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二五”计划后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史实A是在1953~1956年;B和C是在1958年且不符合史实;1960年由于国民经济的调整,开始调整农、轻、重比例。

故选D。

答案:D9.2015·无锡期中下图是我国1957~1962年的炼钢指标,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是()A.大炼钢铁运动浪费了大量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B.“大跃进”时期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盲目发展重工业C.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一大二公”,快步进入共产主义D.“大跃进”时期兴起了全民炼钢运动,重工业得到飞速发展解析:图片反映我国1957~1962年的炼钢指标不断增加,说明盲目发展重工业,故B正确。

图片只是反映指标增加,并没有反映资源浪费,故A不正确。

大炼钢铁运动是“大跃进”表现,人民公社是在农村,故C不正确。

“大跃进”时期兴起了全民炼钢运动,盲目发展重工业,破坏生产力,但材料体现的仅是“指标”,并不能从中得出我国“重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的结论。

故D 不正确。

答案:B10.2015·河南联考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

”上述材料说明()A.文章极力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B.“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C.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解析:“包产到户”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尝试,由题干内容来看,《浙南大众报》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还有人对“包产到户”持肯定态度,反映了两种不同意见的交锋。

答案:C11.2015·宁波模拟20世纪60年代初,陕西省户县农村党员杨伟名牵头写的万言书《当前形势怀感》,描述了当时的农村情况:“就农村而言,如果拿现在和合作化前比,使人感到民怨沸腾代替了遍野歌颂,生产凋零代替了五谷丰登,饥饿代替了丰衣足食,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面貌代替了昔日的景象繁荣。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三大改造的推行过于激进B.“八字”方针落实不力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D.“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解析: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消极影响。

农村的“民怨沸腾”“生产凋零”“濒于破产”等信息揭示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破坏。

答案:C12.2015·南昌模拟下表是1953~1980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对该增长率变化分时间1953~1957年1958~1962年1963~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年均增长率 4.5% 4.3% 6.1% 3.9% 4.0% 5.1%A.两次下降都受国家政策影响最大B.最低值出现缘于计划经济的弊端C.最高值出现得益于分配制度改革D.增长率高低与农业总产值成正比解析:1958~1962年的下降是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1966~1970年的下降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

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材料二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图——《中国现代化历裎》材料三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摘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是什么?(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当时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了什么问题?它在生产实践中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3)为纠正材料三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解析:第(1)题注意对比材料一、二的数据和特点描述得出结论。

第(2)题注意结合时间来联系当时的经济政策来回答。

第(3)题注意材料的描述是对工业大跃进的认识,结合20世纪60年代初的政策来回答即可。

答案:(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必要性:我国工业基础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2)反映党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出现“左”倾错误;对经济建设还缺少经验。

影响: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就: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

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

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

……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

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材料二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