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危机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面临危机与新兴文化的探索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面临危机与新兴文化的探索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面临危机与新兴文化的探索中国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时期。

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内部的种种问题,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式微,亟需新兴文化的探索和创造。

一、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民国时期,面临传统文化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部的文化冲击和内部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

首先,西方文化的冲击引发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和社会风貌的深刻变革。

工业革命、民主思想、科学理性、人权尊严等西方时代精神资本的传入,给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很大的挑战。

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严重动摇。

其次,传统文化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经济的落后。

在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举步维艰,社会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还存在很多的短板。

这种社会落后的现实局面,更是制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推广。

二、新兴文化的探索为了应对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中国新兴文化开始崛起。

这些新兴文化的代表包括新文学、新艺术和新音乐三个方面。

新文学的兴起,主要是把传统文学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和发展。

胡适、鲁迅等文学大家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再评价、再创作,将西方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交融。

这些新文学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入现代化。

新艺术的出现,更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焕然一新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新派京剧、电影等多样化的文化形态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界。

新音乐则更多的是与西方文化相融合,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式的现代音乐。

三、传统文化的再启尽管在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大量的冲击,但是面对困难,中国人伟大的复兴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的文化保护政策,如1930年“保甲十条”等一系列的法规,保护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发展。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人民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使其不失其本质特征而繁荣而兴旺,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文化复苏运动,不仅是对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的一种激活,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启程。

中国文化概论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中国文化概论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 措施:
▪ 1、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大量引 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 代化运动。
▪ 最早采用西式武器、西法教练的军队(湘军、淮军) ▪ 最早的近代海军(北洋、南洋水师) ▪ 最早的近代兵工厂(安庆军械所、天津机器局、山东机器
局) ▪ 最早的舰船制造厂(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 ▪ 最早的近代军校(求是堂艺局、天津武备学堂) ▪ 最早的用于军事的近代通讯设施(津沪电报线、天津电报
▪ 陈独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 人权并重。”
▪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就是把自然科学 的实验方法普遍化,上升为一种方法论,成为一 种人生态度。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而新文化运动 正是要在伦理层面上改变旧文化,它把伦理的觉 悟看成是“吾人觉悟最后之觉悟”,因此表现出 十分激烈的反传统情绪。
▪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 达五千多年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
▪ 辛亥革命口号: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 三、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
▪ “人不如人”
▪ 1、主要目的:改造国民性。
▪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结 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 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 2、个性主义,或称个人主义,是新文化运动的一 块基石。
▪ 新文化运动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根本之点就在 于“重人的价值”,把人性的觉醒、个性的解放、 人格的独立,唤醒“国民之自觉”,作为根本任务 。
▪ “打倒孔家店” 、妇女解放的潮流、白话文运动 、感情“自然流泻”的诗歌创作,都是个性解放的 强烈呼喊。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经济逐步遭到破坏, 封建专制制度也随之发生动摇。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新版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新版


1.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 到1895年,翻译西学书籍350余种 兴办学堂 影响:冲击了儒家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和 思维习惯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2.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康有为的理想(大同) 梁启超的思想
谭嗣同的仁学
《仁学》:偏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
汉民族经历的几次民族危机。可是在 民族危机中并没有文化危机。 鸦片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从广义的 视角来看,近代的民族危机实际上是一种 文化危机。

开眼看世界——经世派先驱思想的萌发
林则徐、魏源
传统学术文化的变迁
传统经学的演变
林则徐
魏 源
二、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消极影响之一,就是历史的、文化的虚无
主义。
消极影响之二,以偏激代替理性。 消极影响之三 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学家为熊
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 钱穆; 1950年至1979年为第二代,代表哲学家为方 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 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学家有成中英、 刘述先、杜维明、余英时等。
当代新儒家的贡献
据台湾东海大学荣誉教授蔡仁厚在2005年6月1日 在香港《成报》发表的“当代新儒家的学术贡 献”,可分为以下五点: 表述心性义理:使三教智慧系统焕然复明于世 发挥外王大义:解答中国文化中政道与事功的问 题 疏导中国哲学:畅通中国哲学史演进发展的关节 消纳西方哲学:译注三大批判融摄康德哲学 会通中西哲学:疏导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
——哦,我们脚下到处都是男性 的残骸呀! ——这又怎么处置呢? ——把他们抬到壁龛之中做起神 像来吧! ——不错呀,教他们也奏起无声 的音乐来吧! ——新造的太阳,姐姐,怎么还 不出来? ——她太热烈了,怕她自行爆裂; 还在海水之中浴沐着在! ——哦,我们感受着新鲜的暖意 了! ——我们的心脏,好像些鲜红的 金鱼, 在水晶瓶里跳跃! ——我们什么都想拥抱呀! ——我们唱起歌来欢迎新造的太 阳吧!

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文化认同的危机

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文化认同的危机

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文化认同的危机近年来,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文化认同的危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在不断地演变、调整和反思。

然而,这些变化和反思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和风险。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地位已经远不如以往。

尤其是年轻人,即便是在传统文化基地的附近长大,也难免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有限。

在他们的生活中,信息技术、流行文化和娱乐产业的霸道地位难以撼动,这使得传统文化面临着异化、丢失、遗忘和淡漠等多重挑战。

传统文化的衰落,意味着人们对于文化认同的淡化和削弱。

文化认同,是一种对自己归属感的认知和强化,是人们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反思。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文化认同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特权,更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而传统文化正是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元素之一。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样性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思想、价值和精神。

传统文学、传统美术、传统建筑、传统音乐等领域,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了解和欣赏这些传统文化的时候,认识到它们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和智慧,不仅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更能够深化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文化认同的危机,意味着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认知和思考正在急速缩减。

一个缺乏文化认同的社会,难以在全球化大潮中保持自我定位和自我风格,更难以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削弱。

这对于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国家来说,不仅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和遗憾,更是一种文化和政治上的危机。

文化认同的危机不仅威胁着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也涉及到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立。

一个文化认同困乏的国家,难以在文化上实现自主创新和自我开放,也难以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和责任。

面对文化认同危机,我们需要做出积极的反应和努力。

首先,需要重视和弘扬传统文化,为文化认同的建立提供更加稳健的基础和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危机

韩服在民间亦是广泛存在,它象征着民 族文化,和宗族祭祀的礼仪,正因为国 民的的传承意识,才得以保存并名晓世
界!!
文化产业
• 日本动漫垄断-变相的文化渗透.
白岩松看日本,走进日本动漫产业
请大家看一组数据
• 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 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原 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 明显落后于国外动漫产业的发展步伐,整 个中国的动漫产业仅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在2005年上半年,各地兴起了建设动漫产 业基地,在相关扶持政策的鼓励下,投资 动漫产业的高潮。
中国传统文化 危机
正在遗失的传统节日 国粹争端
传统文化技艺的没落 民族服饰文化的尴尬
日韩文化产业的侵袭 我们的反思
我们该如何做 我们的责任
韩国遗产? 日本国粹?
祭孔大典
• 韩国祭孔礼仪-韩国人已向世界理直气壮 地发出“孔子是我们的”的豪论,将祭 孔大典申遗,给国
• 际社会造成孔 • 子真的是韩国 • 人的印象,然 • 而这时我们的 • 中国人呢??
勿忘屈辱,知耻后勇,振兴国韵

中国动漫产业的崛起
《秦时明月》亮相东京国际动漫展2010
• 《秦时明月》入驻2009年第八届东京国际动漫节“中 国馆”
2009年第八届东京国际动漫节上,《秦时明 月》周边展示
韩剧,强有力的文化渗透
1997年,韩剧《爱情是什么》在中 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之后,韩 剧就如潮水一般涌进了中国市场。
韩剧主要类型
家庭剧
《搞笑一家人》 《妻子的诱惑》
青春偶像剧
《Dream High 》
《蓝色生死恋》
历史剧
《大长今》 《王的男人》
汉城大学的教授白元淡在她的文章吹袭东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传承困难成为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1.传承途径单一: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都集中在一些专业的艺术团体和学校中,而在普通百姓家庭里传承的很少。

这导致传统文化只在狭窄的范围内传承,无法惠及更广泛的受众。

2.丧失原汁原味:在现代社会,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商业化的发展,放弃了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导致传统文化传承后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3.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年轻人更加喜欢追随西方的文化,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受众范围不断缩小。

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解析1.价值观念的变迁: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西方文化的冲击也让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普世价值在社会中的地位受到了侵蚀。

2.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在现代社会,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机,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3.教育资源的不足: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导致了一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变得越来越少。

4.传承方式的单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集中在一些专业团体和学校中,而在普通百姓家庭里传承的很少,这导致传统文化只在狭窄的范围内传承,无法惠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三、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解决方案1.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政府要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出台更多的政策和法规,保护和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体系。

2.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学校应该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感。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近代以来,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危机,这种危机不仅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冲击,更源自传统文化内部自身的弊端和不足。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考验,更是一种关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对传统文化构成了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这种全球文化交流既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

传统文化面对来自全球文化的竞争和冲击,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使得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价值和信仰面临了诸多挑战,许多人更倾向于接受和认同现代化的文化观念和方式,从而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边缘化。

这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传承和发展面临了诸多挑战。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改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导致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影响力。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面临了新的机遇和可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来实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传承,这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传统文化自身的弊端和不足也是导致近代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了很多问题,比如传统文化的僵化和守旧、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传统文化的陈旧和过时等,这些问题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障碍。

传统文化的弊端和不足使得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了很大的挑战和困难。

当前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

当前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

当前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但当前中国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

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的激荡;传统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的阵痛及由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冲击。

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价值规范的“迷失”,新的价值理念的重建艰难曲折。

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中用十分野蛮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传统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开始受到真正的挑战,到“五四”运动时爆发激烈的文化冲突,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批判,传统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规范作用受到怀疑。

十年“文化大革命”更是造成了与传统文化的彻底断裂,而新价值理念重建仍然任重道远,这使得经济运行局部失灵,精神家园失去守望。

二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双重困境。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具体形态正遭遇后继无人和日渐萎缩的危险:传统文学的诗、词、曲、赋少有人问津,传统文化技艺如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中医、算盘几近后继无人;记载保存着中国五千年文化宝藏的文言文这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而“托福”和GRE 培训人满为患,进入中国文化宝藏的通道没有了。

很多传统节日及各种民俗,如七七牛郎织女“乞巧”节、重阳登高节、腊八节,敌不过西方洋节日如圣诞节的隆重、丰富和深入。

儒家、道教、佛教三大本土文化的核心价值已经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

另一方面,拯救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的误区,首先是生吞活剥现象,典型的就如当下流行的汉服运动,穿上简单复制的汉服仿佛与日常生活格格不入的戏子;其次是文化伪造现象,如民族节日时节,借元宵节推销汤圆,借端午节推销粽子,借中秋节推销月饼,这些都是商人进行文化造伪的例证等等。

三是文化创新创意不足。

主要表现于我们的文化生产。

我们被视为世界最大的文化“山寨版”国家。

我们的出版、影视、音乐、动漫等行业的文化生产,不仅难敌美欧日本,甚至不及韩国。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危与出路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危与出路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危与出路核心提示:现在有一种文化乐观主义,认为中国的国力增强了,那么国家命运和文化命运的分离,甚至是背离终于可以克服了,中国人不必再处处从思想上去仰人鼻息了。

我尊重这些人的意愿,也乐观其成,但是不同意这种估计。

现在我们文化的状态和趋向并不好,而真正的出路应该在于改变思想方式,从古代一直到邓小平的“一国两制”,都是这个中华独特的政治与文化智慧的表现。

其实早就该有文化意义上的一国两制、一国多制,让一个国家有多种文化体制并行。

这是我所看到的中国文化的出路。

张祥龙:“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危与出路”本来是计划讲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原因,今天也还是以那个题目为主,当然最后我会再谈一点衰落之后中国文化的出路。

这个题目我曾在某个地方讲过,包括十个部分,再加上出路。

我去年在德国讲学的时候给德国学生开过一门课,名叫“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的危机”。

这次讲座会引用那门课中的一些观点,所以比较长,不像我以前的讲座。

我尽量在限定时间内讲完,最后能留一点时间,大家来提问题。

因为我知道问题会很多,这里的很多观点只是一己之见,和主流的看法很不一样,所以希望大家多提尖锐意见,我也愿意回答。

首先,中国人缺少对自身历史处境的基本认识到目前为止流行的多种对人类历史处境的描述,无论是历史唯物论、进化论,还是乐观的全球化,总之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进步观,都是非中国的。

而且民族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大多数情况下,是非民族文化的,也就是政治化、党派化或者意识形态化的。

太多令人痛苦的东西被遗忘、被压抑了,后果是精神和思想的失神。

关系国家和文化命运的讨论,往往打不到点子上。

一个民族的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成长不起来的。

我用一个比喻,就是像精神分析讲的:在童年期,如果受过重大创伤,造成了一些压抑性的遗忘,就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这其实也包括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思想的成长。

所以真实的历史,包括文化,是一个民族迎得自己的精神健康和深邃的思想能力的前提和途径。

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的例子

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的例子

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传统技艺失传:许多传统文化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些技艺,导致它们逐渐失传。

2. 文化认同危机: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交流的增加,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文化认同危机。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更倾向于接受西方文化。

3. 文化遗产破坏:许多传统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等,由于城市化进程和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被破坏和过度开发的威胁。

4. 传统节日淡化: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已经逐渐淡化,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这些只是传统文化面临的一部分困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近代以来,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陷入了危机之中。

传统文化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

首先,传统文化危机的原因之一是西方现代化思潮的输入。

19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着强大的西方国家的入侵和压迫,迫切需要寻找现代化的出路。

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接受科学、民主、自由等现代化思潮,批判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的产物,需要被摒弃。

这种思潮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冲击,导致传统文化面临危机。

其次,传统文化危机的根源之二是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变革。

中国面临着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这必然带来对传统文化的打击和改变。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新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出现,一些传统文化元素逐渐失去吸引力。

此外,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快节奏生活也使传统文化失去了一些生存空间。

第三,传统文化危机的根源之三是教育现代化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

然而,在现代教育中,这种传统文化元素被弱化和边缘化。

现代教育注重科学技术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的传承。

这种现象不仅使得传统文化失去了教育传承的空间,同时也使得现代人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最后,传统文化危机的根源之四是古籍保护的问题。

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籍,但是古籍的保存和传承却一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古籍的保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资源在现代社会中很难得到保障。

因此,许多古籍在保存、修复和传承过程中遭受到了损失和破坏。

这种现象不仅使得传统文化元素被流失和减少,也使得古籍文化无法在当代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传统文化危机在近代中国面临着多重问题和挑战。

要应对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传承。

这些措施都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以求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危机观初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危机观初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危机观初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危机观初探一、中国危机管理观起源于传统“易”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真正把危机管理理念理论化并有据可循的是我国的经典巨著《周易》。

《周易》一书的原功能就是用于防患于未然。

比如《易经》上经第一卦乾卦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说君子白天小心谨慎,晚上反思警醒,就不会有什么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

这是从个人的角度来断定吉凶征兆。

梁韦弦先生在其著作《易学考论》中说道:“《周易》虽是卜筮之书,但它绝不是天书,而是人间的产物,不能不蕴含着人们从社会生活中得来的关于吉凶祸害、利害得失的看法。

而《易传》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它揭示并弘扬了《周易》的思想内容,使之开始摆脱卜筮形式的束缚,成为一部反映中华名族祖先理性思维成果的宝典”。

陈来先生在其著作《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中说道:“春秋后期社会充斥的暴力、混乱、失范、篡逆、和不公正,激发了这一时代贵族有识之士的革新意识和忧患意识。

”这种危机意识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其后果是强化政治秩序的努力和政治改革的出现。

春秋时代以前,古人对于卜筮活动与卜筮结果有一种几乎迷信的信仰,但这种信仰在越来越理性思考的春秋时代渐渐衰落。

而《周易》的卦爻辞也在春秋时代逐渐变成独立于筮占信给的文本体系,并在脱离占筮行为的意义上经历了文本的经典化过程。

二、中国文化中危机管理观的文化载体(一)经典著作体现早在殷、周时期,我国古代许多知名的著作就体现了危机管理的思想,《周易》和《孙子兵法》这两部中国的经典著作最能够体现中国古代的危机管理思想。

甚至有人认为,世界危机管理研究的源头就是在中国,起源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已有3000 多年历史的文典《周易》。

古人把卜筮当作是预测危机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方法,在现代人看来固然是不科学的,但古人对危机预测的重视,又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纵览《周易》,无论是《易经》十篇或是《易传》十翼,处处饱含着危机管理的理念,表达了深重的危机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承的国家,曾经独树一帜地展示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逐渐面临着遗失的危机。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原因1. 现代化进程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许多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受到了冲击。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下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和快速发展,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2. 教育系统的变革随着教育体系的变革,许多学校的教育重点逐渐转向了科学、技术和外语等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传统文化的教育渐渐被边缘化,导致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了解不足,并对其产生淡漠态度。

3. 媒体的影响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媒体形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文化的重要来源。

然而,出于商业目的和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制约,传媒中对传统文化的呈现和宣传相对较少,这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提升传统文化的意识和传承1. 教育的角色教育系统应该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学校应该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同时,通过开设传统文化研究方向和专业,培养更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和研究人员。

2. 加强宣传与推广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展览和节日庆典等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重视。

此外,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推送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视频和音频等内容,让更多人能够方便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3. 文化遗产保护与保护对于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和重要历史遗迹,要加强保护和维护工作。

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并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手工艺和技艺的传承与培养,鼓励年轻一代学习传统手工艺,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着不少困难和危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代世界中逐渐被淡化,被替代,被遗忘。

对于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和解决之道却需要我们仔细思考和认真探讨。

本文将对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进行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及保护。

传统文化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价值观念的扭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飞速增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传统美德已经被新的物质文明所取代,导致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低。

而这种价值观念的扭曲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得其在当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脆弱。

二、教育体系的变革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传统文化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学校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不再是主流,在学校中,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的是西方文化和先进科技。

传统文化的学习成为了学生们的陌生事物,导致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中的传承变得越来越艰难。

三、娱乐文化的碾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娱乐产业的巨大发展,传统文化在大众娱乐中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音乐等娱乐产品更多地追求商业效益,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底蕴逐渐在娱乐产品中失去了市场。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来说,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陈旧的东西,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四、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天壤之别。

传统的生活方式注重家庭、乡土、情感,而现代生活方式则更多地强调个性、独立、消费。

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边缘化,传统文化已经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陌生事物。

针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和对策:一、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重视,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美学、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的精神觉醒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

中国文化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

中国文化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以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为例一、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负面意见1、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

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

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这一印象已经深植于外国人的思维中。

2、中国人爱面子,虚荣心强“面子”是中国人心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中国人接受真理并尝试富有意义的生活。

“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是比生命还重要,不是有句俗语“死要面子”说的就是中国人爱面子。

中国还喜欢炫耀,走在中国的大街上就经常会看到脖子和手腕上穿金戴银的富人,很是俗气,不注重自身的修养。

中国人彼此之间会攀比,小学生攀比自己的家世、大人攀比彼此的富有度、可以说攀比的范围涉及各个内容,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人的虚荣心在作祟。

3、教育机制模式化在中国,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

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占有了相当的知识。

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在社会上取得更好的地位而不是为了追求真理。

在学生取得一定的学历后就可以做官,这也是现今考公务员热的重要原因。

传统的教育模式成就了当今的中国学生只是通晓考试,却没有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学生只是一群会考试的机器,因此在国外很多的高校中若是中国学生的比例超过一定数量,家长就会替子女转学。

4、中国人是爆发户随着旅游业的发达,很多中国人开始崇尚出国旅游。

据一项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新婚夫妻会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去国外度蜜月,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国外消费业的发达。

因此,外国商人看到中国人就好比中国人看到外国游客,都会一定程度上抬高价格,以期望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文化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危机,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传统文化近代的危机,并探讨解决之道。

传统文化的危机主要体现在传承环节。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社会的变革,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面临重大挑战。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断代的风险。

许多传统技艺和手艺在现代社会中失去了市场和资源,传承人的数量逐渐减少,这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传统文化的危机主要在于传承的断层,急需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

传统文化的危机也表现在现代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

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冲击,传统习俗和风俗渐渐被遗忘。

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更倾向于追求新潮时尚。

这种现象导致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认同度降低,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危机。

全球化的影响也使传统文化面临挑战。

全球化使得各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变得脆弱。

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被边缘化,例如传统服饰、宗教仪式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式微。

全球化也促进了文化多元化和交融,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更加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以保持其独特性和传承。

如何应对传统文化的危机?应当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鼓励年轻一代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鼓励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应当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传统文化应当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发挥其在当代社会的积极作用,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面临着诸多危机和挑战,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仍然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令人欣喜地还是令人讨厌地。

所以我们同时听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和“走向开放的中国仍然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

可是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说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几乎快要消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断子绝孙、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

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

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即一些以团体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在自觉地传承她的“道统”的人们;(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

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

按这样一个看法,我们就不能说古埃及文化还活在埃及,或两河文化还活在伊拉克。

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

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更具体地说,如果以上讲的四个标志中的一个所指示的现象基本消失,那这个文化就出了较大的问题,有两个或三个标志现象不明显,这个文化就已陷入危机,如果四个标志现象都不可见了,这个文化就已经寿终正寝。

那么,自新文化运动、“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遭遇了什么异变呢?简单的一个回答就是: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

中国传统文化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危机
目录
一、看图有真相 二、透析其原因 三、中国传统文化危机的解决策略
一、看图有真相
我们正在遗失的节日
韩国?
日本国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现在是告诉中华人民共和国 当局的时候了:这里没有免 费的午餐(指资助中国留学生) ,慈善固然是一个因素,但绝不 是首要因素。我们是怀有明 确的外交政策目的的。我们 的目标是让在美国的外国留 学生接受作为美国立国之本 的自由、民主原则的熏陶。
(二)主要原因
1、历史原因 五四时期
猛烈的批判传统,提倡对“人”的解放, 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 “文革”时期
全面剿杀、历史清算对中国经济、文化、 伦理、道德、人伦、社会以至环境都造成 了灾难性的破坏。
2、文化帝国主义带来的思想干扰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将文化、意 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等发展因素置于同军事 和经济等因素同样重要的地位。他们利用 大众传媒,向全世界宣传文化价值观,试图 实现西方文化霸权。
3、对民族历史文化缺乏认同, 质疑与否定不 够客观
当前,部分人持着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 作为对历史不够客观的质疑与否定,历史虚无 主义的心理与价值观是阻碍人们继承与发扬优秀 民族文化的根源,影响人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 同。 而且历史虚无主义是与西方中心主义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其恶化了西方中心主义泛滥,更加重 了某些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二)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 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 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 新陈代谢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 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明清之际的传统文化危机与重建

明清之际的传统文化危机与重建

明清之际的传统文化危机与重建中国历史上,明清时期算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文化危机之下,中国的学者和文化名流开始进行重建。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明清之间传统文化危机与重建。

一、文化危机的背景明朝时期,中央集权化的程度比较高,因此对于传统文化也有较高的管控能力。

说到底,明朝的统治者是希望通过传统文化和教育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不过确实也有一些因素导致了文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胀。

首先就是经济的问题。

明朝时期,因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方式技术上的限制,国内经济就呈现低谷。

其次,进入明朝中晚期,社会中出现了“私学”的概念。

因为官学教育的传统体系相对僵化,民间就开始探讨起教育、知识本身的问题来。

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导致了整个社会始终无法摆脱一种“知识僵化”的状况。

这也是明末清初文化危机的一个重要背景。

二、文化危机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朝末年至清初,因为军阀割据,朝廷失去了某种程度的控制权,使得文化危机的状况愈发严重。

这个时期,传统文化出现了比较多的滞胀现象。

但是,明清之时传统文化并未受到摧残,不能说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但确实已经落入一种僵化的腐朽的状态。

例如诗词、书法、绘画等文化产物,在明末清初出现了一种叫做“秀才文化”的风潮,而这个风潮往往会让作品显得过于“精细”和“拘谨”,艺术的内在灵气和创造力都受到了压抑。

因此,可以说,文化危机对于传统文化造成的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文化变得僵化和缺少生气。

三、文化重建的探讨在文化危机之际,中国的学者们积极探讨,如何打破“知识僵化”的状态,以期重建传统文化。

第一条路径就是强调传统文化中的恢复变化特性。

从明清之际问题得势所致,中国在固态改进中多少超越了时代的变化性。

第二条路径就是强调对传统文化中的童心重建。

因为在明代末期和清代初期,“古典”文化的文化影响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与现代世界并不完全吻合的文化传统。

这也是在明清之间,中国学者和文化名流做出的比较具有引导性的尝试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想社会主 义者对现实 的批判
。西方文化之所以能持续向前发展,不断出现旧理 论被淘汰和新理论的诞生,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西 方文化渗透着强烈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成为西方学术研究者离 开老师,标新立异,自创理论的充分理由。
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人本价值取向
西方文化
何故?
二、透析其原因
(一)根本原因 (二)主要原因
(一)根本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克服自身危机的能力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需要弘扬的好的方面, 又有不宜弘扬的不好的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是多方面的, 诸如对 科学技术的漠视, 缺乏实证科学的精神; 过于强调道义的价值, 缺乏注重功利的传 统; 缺乏平等观念, 缺乏民主传统、权利 意识和法制观念等。
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
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
4、 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走入误区
(1)学校不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中、小学阶段:
内容局限于古诗词、朝代简史和少量的 历史人物故事,教学目的主要为应付考试 服务。授课内容枯燥,课程设计简单,教 学方式方法单一,总体教学效果不佳。
大学阶段:
以自然科学为主的理工科教育在大学 中占主导地位,人文科学教育衰微。
主客二分 求真求实
经验主义
崇尚圣人
理性思维
批判怀疑精神
(二)主要原因
1、历史原因


五四时期 猛烈的批判传统,提倡对“人”的解放, 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 “文革”时期 全面剿杀、历史清算对中国经济、文化、 伦理、道德、人伦、社会以至环境都造成 了灾难性的破坏。
2、文化帝国主义带来的思想干扰
(一)传承文化不是盲目复古
这样一种“复古”,与其说是在寻找民族文化 危机的出路,不如说本身就是危机的一种表征, 就像重新捡回土枪土炮,以为可以抗击洋枪洋炮 一样 。 所以,我们首先要纠正一种态度——弘扬中国 传统民族文化,不是盲目推崇和复古文化。
(一)传承文化不是盲目复古
在丢失传统、丢失自我的危机中,我们 呼唤回归,但这种回归不等同于复古,它 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发展中的回归。究其 本质,是建设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新 文化体系,对旧有文化的传承则是这种建 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二)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 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在同西方文化相比时所显示的 一个明显不足是缺乏科学思维的理性精神。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传统 文化不能丢失,但同时我们要正视全球文化融合 的大趋势。 文化融合,并不是两种文化的外在凑合、混合, 而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扬弃达到借鉴和吸收 外来文化从而达到创造出一种新文化为目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 路在何方
(一)传承文化不是盲目复古 (二)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 化的传承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

(一)传承文化不是盲目复古

“复古”不能解决任 何问题
在上个世纪90年代, 知识界出现了新的“国学 热”,出现了对“五四” 激烈反传统姿态的反思, 人们在非常焦虑地寻找我 们民族文化自身的根基; 更有大批以封建时代的历 史和文化资源为题材的影 视剧,受到观众热捧。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将文化、意 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等发展因素置于同军事 和经济等因素同样重要的地位。他们利用 大众传媒,向全世界宣传文化价值观,试图 实现西方文化霸权。
3、对民族历史文化缺乏认同, 质疑与否定不 够客观
当前,部分人持着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 作为对历史不够客观的质疑与否定,历史虚无 主义的心理与价值观是阻碍人们继承与发扬优秀 民族文化的根源,影响人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 同。 而且历史虚无主义是与西方中心主义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其恶化了西方中心主义泛滥,更加重 了某些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

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上,首要任务是提倡一 种主动承袭意识的觉醒。中国过于灿烂的 传统文化不应该成为今人沉重的包袱,我 们需要在扬弃中进行继承,于继承中推动 发展。比具体文化技能更重要的,是对中 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体悟。有了这样一个社 会整体人文氛围,文化的承袭工作才能有 一个如鱼得水的外在环境,才不至于被架 空而流于形式。
(二)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 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 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 新陈代谢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 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文化的出路在于建立在继承基础 上的不断自我更新。继承,要继之有道; 创新,要创之有本。这条发展中的回归道 路并不与今天社会发展的主流相抵触,而 是与之相辅相成,从另一个层面来推动社 会发展。
结束语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
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
西方文化特点分析
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文化以“主客二分” 观念贯穿始终,热衷于探索自然界的原理 和原因,习惯运用理性思维观察、分析和 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求真、求知的科学 精神特征。
自文艺复兴以来,
马克思主义 者对异化劳 动和资本主 义制度的批 判 后人对工业 社会、后工 业社会的批 判
启蒙主义对 神学的批判
(2)重知识积累与技巧培养, 轻精神和理念的培养
对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着狭隘的理解,仅仅满 足于学习以下内容: 演奏民族乐器
表演民族舞蹈 练习书法 背诗诵经
而不能把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好地 融入各种活动之中,导致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性方 面的失衡,部分青少年虽然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 巧,但人文精神世界空白。
目录
一、看图有真相
二、透析其原因
三、中国传统文化危机的解决策略
一、看图有真相
我们正在遗失的节日
韩国?
日本国粹 遗产?
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我们可以吗?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现在是告诉中华人民共和国 当局的时候了:这里没有免 费的午餐(指资助中国留学生) ,慈善固然是一个因素,但绝不 是首要因素。我们是怀有明 确的外交政策目的的。我们 的目标是让在美国的外国留 学生接受作为美国立国之本 的自由、民主原则的熏陶。 ——1987年美国共和党参议 员赫尔姆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