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婺源傩舞为例研究地方感视觉下的文化遗产保护
江西婺源“傩舞”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13期25㊀江西婺源 傩舞 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黄文娇(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0)摘㊀要:目前江西婺源 傩舞 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正确处理婺源 傩舞 的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两者的长足发展.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 傩舞 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具体措施:包括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㊁加快 傩舞 专业人才培养建设㊁建立婺源 傩舞 博物馆等.2010年5月婺源 傩舞 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婺源 傩舞 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 傩舞 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江西婺源; 傩舞 ;保护性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F 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18.13.0111㊀江西婺源傩舞 文化内涵我国是目前世界上保存 傩舞 种类最多的国家.中国的 傩舞 虽然种类多样,但是因为经历的时代不同㊁民族的不同以及不同的地理位置差异,因此展现出了 傩舞 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江西婺源 傩舞 的文化底蕴.1.1㊀驱鬼逐疫驱鬼逐疫历史悠久,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傩文化,据史料记载,傩在汉代是以方相氏带领猛兽吃尽疫鬼而最终结局.作为傩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江西婺源 傩舞 一直传承这一古傩之义,从汉代至今,历史悠久,«余氏族谱 傩变神记»记载: 汉吴苪将军封军山王者,昔常从陈平讨贼驻军山.对乡人语曰: 此地不数十年有刀兵,盖由军锋耸峙,煞气所钟,反尔乡民一带介在山辄,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 据«婺源县志»记载: 吴苪死后葬于婺源,他曾在婺源举行过祭山仪式,而祭山中有傩事活动 .因此婺源 傩舞 和南丰傩舞 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据清同治的«广昌县志»记: 新春 少年子弟,沿门扮春戏,或朱裳鬼面以为傩. 由此可见,虽然江西各个地方的 傩舞 时间有差别,但是 驱鬼逐疫 的用意却是完全相同的.1.2㊀祈福求吉在古代,人们的文化水平很低,对自然界出现的神奇现象不能解释,因此产生恐惧,于是就祈求神灵庇护,人们希望通过跳傩 驱鬼逐疫 ,向神灵祈祷能实现心中的愿望,希望生活风调雨顺.由于婺源恶劣的地理环境,自婺源有人居住以来就时刻会受到各种水患和瘟疫灾难的威胁,而他们自己无法去解决,人们寄希望于神灵,于是根据想象中的鬼怪,制作狰狞面具,跳起凶猛的舞蹈,就可以驱赶邪气,消除灾祸,带来平安.这样,人们相信全年家家都平安无事了.2㊀江西婺源傩舞 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分析目前,婺源 傩舞 文化已被列为婺源县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其保护性旅游开发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婺源县委㊁县政府以及专家学者㊁当地群众都希望为了婺源 傩舞 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该县专门成立了文化研究会,通过研究开发,聘请知名编导,将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舞 艺术搬上舞台,为游客奉献了一道文化大餐.同时,还加大了对傩文化工艺品的投入,特别是傩面具的制作品种繁多㊁特色鲜明,吸引着各种不同种类的游客.经过不断的努力,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婺源 傩舞 文化的魅力及底蕴,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挖掘开发婺源 傩舞 文化应各方相互配合,例如,提高研究会的工作条件,增加工作人员,加大经费以及先进办公设备的投入等.加大对婺源旅游开发地区的管理,避免一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肆意挥霍婺源 傩舞 文化,进而对婺源 傩舞 文化造成新的伤害,起到反面宣传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古文化失去兴趣,造成婺源 傩舞 文化的传承出现老龄化,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因此,旅游开发婺源 傩舞 文化,应以保护为主.3㊀江西婺源傩舞 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策略江西 傩舞 在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人们重新了解了婺源 傩舞 的价值.婺源 傩舞 以 古 而具魅力,被舞蹈研究工作者称为 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 .但是由于 傩舞 传承方式的脆弱性㊁社会与人文环境的改变,种种原因造成婺源 傩舞 的发展很受限制.因此,保护和传承傩文化,可以进一步的挖掘婺源 傩舞 的文化内涵及价值,进行市场引导和合理的旅游开发,对实现婺源 傩舞 进行保护性的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3.1㊀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是全人类的精神宝藏,是另一种形式的民族精神传承.但是,目前民众普遍还不能深刻的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还不够高.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护意识,就必须通过借助各种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宣传,使保护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提升民众的保护意识.同时当地政府也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以有效的保护,继续传承给子孙后代.3.2㊀加快婺源傩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人才是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随着人们认识婺源傩文化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其重要性和文化历史意义,也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保护和传承婺源傩文化,但这还不够,我们需要的事研究人才㊁创作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发扬和保护婺源傩文化,所以,我们应当有组织有计划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此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傩文化历史悠久,大多都是口口相传,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这就造成了在传承过程中部分傩文化的失传,其中傩乐㊁傩戏㊁傩技等艺术就已经有所失传.尤其是在 文化大革命 时期,由于时代的因素,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人对 傩 避而不谈,区域发展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13期26㊀㊀因此傩文化损失了一大批的演绎人才,虽然傩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多亏无名的英雄奋力的保卫,傩文化得以保存传承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傩文化又再次得到人们的重视, 傩舞 又重新兴盛发展起来.因此,我们要寻找傩文化的老艺人,鼓励他们,为了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去培养更多的年轻的演绎传承人才.艺术不分国界,因此,为了让跟多的人了解中国傩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国内外的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傩文化,从而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傩文化.3.3㊀积极创办婺源傩文化旅游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㊁元宵㊁中秋等等.在节日中,人们都要举办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来娱乐庆祝,在享受欢快的同时也祈求平安幸福.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旅游已成为普遍趋势,在众多的旅游资源当中,节庆活动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如果开发得当就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我国不少城市也建立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节日,如南宁的国际民歌节㊁桂林的米粉节㊁岳阳的龙舟节等.婺源依托婺源 中国最美乡村 这一优势,利用春节期间的休假,设计开发 婺源傩文化旅游节 届时来到婺源旅游的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乡村如画的美景,而且还可以观赏到古朴的傩舞表演;乡村街道上各种不同的傩面具及其他傩文化工艺品让游客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婺源当地的特色小吃在等待着大家的品尝.3.4㊀建设婺源傩文化历史博物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来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收藏保管,还有传承.此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化将应运而生.博物馆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伟大发明,其通过收藏物品,有序的陈列,严谨的研究,向人们展示了各个时代的不同文化以及伟大发明,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傩文化应该通过博物馆将其更好的展现在人们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傩文化.博物馆可以以喜闻乐见的㊁互动的㊁让人们可以参与的形式来充分发展傩文化,对傩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 傩舞 而言,建立傩文化博物馆是保存㊁保护㊁宣传傩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场所.3.5㊀积极融入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开发 傩舞 文化组合旅游线路㊀㊀国家旅游局组织编制了«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规划»,该规划是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规划核心,根据鄱阳湖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实际分布情况,确定了规划范围为52个县(市㊁区),总面积达7.65万平方公里.江西将形成 南昌 柘林湖 庐山 景德镇 婺源 三清山 龟峰 龙虎山 南昌 的五彩精华旅游线,这条旅游线充分利用了鄱阳湖的地理优势,并结合鄱阳湖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一线路的确定为婺源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婺源应在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同时要加强傩文化的宣传,积极融入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走一条生态文化与传统 傩舞 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发展道路,将婺源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参考文献[1]仝超男,王颖.旅顺俄罗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7,(36).[2]陈信润,邓洋阳,顾小光.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7,(22).[3]陈哲,杨昌瓜.贵州省铜仁市养生旅游开发提升策略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7,(16).基于环境评价的角度探讨环保工程发展态势张凤升(吉林省公主岭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吉林公主岭136100)摘㊀要:目前阶段,自然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直接导致环境的恶化.而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不应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的作用.近年来,环境保护工作备受关注,并且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也采取了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为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基于此,以环境评价角度为切入点,阐述环保工程未来的发展态势.关键词:环境评价;环保工程;发展态势;研究中图分类号:F 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8.13.012㊀㊀环保工程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工程,利国利民性质显著,关乎人们生活与生产.一般情况下,环境评价需要借助对环保工程问题的客观评价展开研究,而环境评价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站在环境保护层面探求促进环境发展的因素以及具体的发展方向,以保证在环保工程的作用下全面保护生态环境.由此可见,基于环境评价的角度深入研究并分析环保工程发展态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㊀环保工程中环境评价的重要作用伴随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关注度显著提高,同样开始正确认知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在环保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不仅能够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样也可以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环保工程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环境评价的地位与功能都相对特殊,将人与人的实际需求当作切入点,对环境变化加以评价,并了解其是否对人类发展带来影响.而在环保工程发展中开展评价工作,同样能够为人们提供帮助,合理地确定预案,并结合具体需求选择理想结果.除此之外,环保工程同样具有积极的导向性影响,特别是其价值与行为,与其他环保机制相比,更强调环境预防,对某种活动对于环境产生的影响加以预测,针对各种环境,在方案㊁技术以及措施等多个角度展开对比分析,进而为环保工程未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婺源傩面具的艺术表现力研究
婺源傩面具的艺术表现力研究
婺源傩面具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
它以
其精湛的工艺、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形象表现力
婺源傩面具的形象造型极为独特,通常采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以突出角色的
特征和意义。
如传说中的福星,面部长有鹿角和狗牙,体态矮胖,颜色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象征祥瑞吉庆。
而朱砂公公则是一位眼角向上的老人,手持扇子,身披红袍,是唐代诗人
杜甫笔下的神仙形象。
这些形象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认知效应,卓越的表现力使人难
以忘怀。
二、武艺表现力
婺源傩面具所扮演的角色通常都是武艺高强的人物,在表演中会展现出他们的武艺技能。
例如朱砂公公会用扇子击打敲木板,萧索铁道则会表演铁鞭舞和龙爪手等绝技。
这些
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动作和技能,是婺源傩面具艺术表现力的又一重要方面。
三、文化内涵
婺源傩面具的表演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历史
记忆。
例如相传婺源傩面具起源于唐代,是为了纪念当时的农民起义领袖李元吉和刘季友
而制作的。
这些面具所代表着的具体意义和历史背景,赋予了婺源傩面具更为深厚的文化
内涵,为观众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婺源傩面具的艺术表现力是多方面的,它以独特的形象、武艺技能和丰富
的文化内涵为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种艺术表现力不仅令
人赞叹,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传递了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珍贵意义,提醒我们珍视
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婺源傩舞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探析
随着节奏, 跳着神秘的舞步来驱赶妖魔, 以求风调雨顺。
二、 婺源傩舞的传承现状 笔者于 2018 年 3 月初对长径傩剧团做了多次采访调 查, 对该剧团的活动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并对傩舞 的艺术特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一) 婺源傩舞的传承现状 1郾 婺源傩舞的剧团现状 笔者经过实地考察发现, 秋口长径村的傩班是婺源唯 一一个尚存, 且每年坚持舞傩的傩舞团。 长径村傩舞团是 一个以家族传承为基础的傩舞团, 团长程汉平与名誉团长 程长庆带领着仅有 13 名团员的长径村傩舞班社。 该傩舞团成员具体情况如下:
2郾 婺源傩舞的代表剧目 婺源 傩 舞 的 剧 目 多 为 典 故、 神 话。 据 清 道 光 七 年 (1827) 的 《 徽州府志》 所载, 徽属祁门县, 早在北宋年 代就有傩舞活动, 在婺源傩舞的传统剧目中, 《后羿射日》 《开天辟地》 《 判官醉酒》 属于民间典故、 神话传说故事;
也有较为原始的古剧目: 《搭架》 《追王》 和 “ 开箱冶 “ 封 箱冶 “ 教鬼冶 “ 请神冶 “ 开光冶 “ 收耗冶 等古老的傩仪仪 式;[3] 也有近代发展演变而来的具有娱乐特色的现代剧目: 《口白语戏》 《 傩公傩婆》。 以 《 傩公傩婆》 为例子, 此剧 相比其他类的傩面, 无古傩威严的气质形象, 也无鬼怪狰 狞的相貌, 演员以淡妆小神相的形象演绎, 傩公面为红脸 长须形象, 傩婆为白脸。
姓名 程汉平 程长庆 程九斤
性别 男
年龄 43
表一摇 长泾村傩舞团成员表[2]
职业
最高 学历
傩舞团中 所任职务
务农
小学
团长
男
78
务农
无
名誉团长
男
57
务农
小学
会计
入团 时间 1982 年
婺源傩舞艺术特色研究
婺源傩舞艺术特色研究作者:曾莉郭滨豪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9期摘要:婺源傩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大的传承以及推广价值,尤其在艺术特色表现上非常鲜明,是我国传统音乐的艺术与文化瑰宝。
要想让婺源傩舞艺术得到有效的传承,彰显和增强其艺术特色和影响力,就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方法推动婺源傩舞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使其艺术特色能够更加鲜明,也让这门传统技术在传承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婺源傩舞艺术特色傩戏的产生时间很早,其重要目的在于利用傩舞和傩音乐的形式消灾纳福。
傩舞这门艺术在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进程中经久不衰,到了现代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同时也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重要保护对象。
婺源傩舞是江西傩舞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由音乐和舞蹈进行有效连接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有效渲染氛围,显现传统音乐艺术和音乐文化的魅力。
本文主要对婺源傩舞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如何推动婺源傩舞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增强这门艺术的发展活力。
一、婺源傩舞的形成历史江西婺源傩舞是江西地区傩文化的支脉,在明朝初期的文献当中就有婺源傩舞表演的记载。
由此可见,婺源傩舞已经发展了很長一段时间。
此外,婺源傩舞又被人们称作鬼戏,是汉族祭祀的一种舞蹈,带有非常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希冀。
早在古代,每到新春、打樵等特殊的节日都会开展傩舞的表演,既自娱自乐,又达到一种祈福祭祀的效果。
江西婺源傩舞表演不受时空局限,表演者穿上服装、戴好面具时,便可以带给人一场庄重高雅而又活泼的艺术享受。
傩祭活动有着极大的规模,在江西地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因为在很长的发展历史当中,江西大多是北居要地,在历朝历代的战乱当中姓氏家族为了保证其家族的完整,避免宗亲破裂问题的产生,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来侵犯。
傩祭这样的活动能够让人们寄托祈福镇邪的希望,极具族群意义,因而傩舞活动在村落当中代代相传,也让这样的艺术活动得以保存至今,成为我国舞蹈艺术的活资料。
婺源傩舞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能,从 小 培养 当地 民众 傩 文化 的地 方 认 同感和 自豪感 , 能引 导 民 众 形成 良好 风气 。 ( 三) 将 傩 舞 改编成 傩 操 、广场 舞 等 ,提 高群 众参 与度 。傩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研 究 分析 调查 小 组在 婺源 县 发放 调 查 问卷2 0 0 份 ,回 收1 9 4 份 ,有 效率
一
( 二 )传播 受众 有 限 方 面 ,傩班 减 少 ,傩舞 淡 出婺源 人 的视 野 :另 一 方面 ,外
年却为人 少知 ,它是 婺源地方民俗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极 高的 地 人 甚至 是外 国人企 图窃 取傩 舞 文物 器具 和文 化 ,村 民们 在 外绝 开发价值 。由于其文化 恐遭盗窃、保护不力、缺乏知名度等 问题使其 口不 提长 径婺 傩 。多 重原 因 影响 下 ,知道 婺源 傩舞 的人渐 少 ,甚
大 众 文 艺
・ 非 遗研 究 ・
婺 源傩舞 的保护 与利 用研究
李俊 怡 ( 江西 财经 大学旅 游与 城 市管理 学 院 3 3 0 0 1 3)
摘要 :傩 舞 ,是 汉族最 古老的一 种祭神跳 鬼 、驱 瘟避疫 、表示 安庆 的娱神舞蹈 。婺 源傩舞历史悠久 ,可追溯至春秋战 国前 ,传承千
9 7 % ,C r o n b a c h Q系数 为0 . 9 4 5 ,各个 维度 分 量表 的C r o n b a c h Q 系 以走 、跳 为主 ,配合 各种 音 乐或 节奏 进行 ,动作 缓 急有 序 ,是 一
数均 在 0 . 9 以上 ,因 而 量表 具 有 很好 的信度 。借 助 统计 分 析 软件 种 全 身性 的有 效 健身 形式 。将 傩 舞改 编成 傩 操 、广场 舞 等 ,既 能 S P S S 1 7 . o N 数 据进 行 统计 分 析可 知 :当 地居 民对 婺源 傩 舞 寄予情 健 身健 心提 高公 众参 与度 ,又 能 间接扩 大傩 文化 影 响力 。 感依 恋 ,并 有 强烈 发展 婺 源傩 舞 的愿 望 。细 分可 知 :女 性情 感 依 ( 四) 将打造 “ 傩 文化 旅 游 中心 ”和 婺 源 旅 游 开 发 相 结合 。 恋大 于 男性 ;年 纪 越大 ,情感 依 恋越 强 ;居 住 时间越 长 ,情 感 依 傩 舞 的新 、 奇 、特具 有 突 出的娱 乐性 、艺术 性和 观赏 性 ,往 往使
江西“傩”技艺的保护传承与数字活化研究
江西“傩”技艺的保护传承与数字活化研究江西省傩技艺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傩戏起源于古代巫术和祭祀活动,演员以自己身上的傩具和化身为傩神角色,进入人与灵魂交融的境界,传达祈祷和祝福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傩戏被誉为“中国五大戏曲之一”,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傩技艺的传承及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针对江西傩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可采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活化研究。
一方面,数字化手段可以帮助保存和传承江西傩技艺的艺术资源,实现对傩戏的鲜明传播和普及。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可以为傩技艺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创新动力。
首先,实现对江西傩技艺的艺术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是保护和传承傩技艺的开始。
数字化傩技艺的内容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
例如,将傩具、服饰、音乐、舞蹈和故事情节等内容进行数字化记录、拍摄和保管,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供研究和借鉴的傩技艺文献库。
另外,数字化手段也可以集中应用于傩戏传承的教学和培训方面,大力提升傩技艺的保护水平和传承质量。
利用二维码、VR等工具制作培训资料,结合在线教育平台实现傩技艺传承网络化和精准化,提高傩技艺关注度和认知度。
其次,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为江西傩技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创意。
江西傩技艺传统的表演形式具有严谨的规范和复杂的仪式性,但也有一些不足和改进空间,例如表演时间较长、剧情过于单一、缺乏视觉效果等。
此时数字化技术可以发挥巨大的创新作用,例如通过舞蹈和音乐配合利用先进的项目演示技术,营造出更加真实、饱满而富有创意的情境效果。
同时,数字影像技术可以为傩技艺表演提供更多更灵活的方案,例如提前制作傩戏视频,在不同场景展示,提高傩技艺的展示和传播效果。
总之,江西傩技艺的保护传承与数字活化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升级的过程。
数字化手段是传承保护傩技艺的切实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创新空间。
只有不断加强傩技艺数字化保护和数字化创新,才能更好地维护和传承江西傩技艺,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珍贵的遗产。
婺源文化采风调研报告
婺源文化采风调研报告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一个充满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地方。
在此次的文化采风调研中,我们主要聚焦在婺源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艺术表演等方面进行考察。
以下是我们对婺源文化的一些发现和总结。
婺源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了婺源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以古朴、精美的民居为主要代表。
这些传统建筑大多采用木质结构,具有独特的雕花和彩绘装饰。
同时,婺源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手工艺,如纸扎、剪纸、竹编等,这些手工艺品既有实用价值,也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在婺源的民俗风情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习俗和传统活动。
比如,婺源的一些节日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如元宵节时的灯笼展、春节时的舞狮表演等。
此外,婺源还有一些传统民俗活动,如祭祀活动、乡村大集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展示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更是丰富了婺源的文化内涵。
在艺术表演方面,婺源也有着丰富的资源。
我们观看了当地传统音乐和舞蹈的演出,感受到了浓厚的地方民俗文化氛围。
此外,婺源还有一些独特的艺术形式,如唢呐表演和发糕舞,这些形式不仅具有地域特色,也展现了婺源人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这次文化采风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婺源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的独特魅力。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了保护和传承婺源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保护传统建筑是保护婺源文化的重要一环。
婺源的传统建筑代表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审美特色,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
通过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可以保留和传承婺源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其次,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艺是传承婺源文化的重要手段。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拥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在当代社会,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面临着困境,我们应该注重对它们的保护和传承。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工作室或培训中心,将传统手工艺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继续发扬光大。
最后,加强对民俗活动和艺术表演的支持也是保护婺源文化的重要措施。
江西婺源傩舞的艺术彰显力研究
作者: 曾莉;黄苗
作者机构: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20-120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3期
主题词: 婺源傩舞 艺术 传承
摘要:在江西省婺源县傩舞艺术的传承中,被大家所熟悉的当属长径村傩舞艺术团,它是婺源县现今唯一一个生存于乡土民间并能够坚持每年举行傩仪的班社。
该傩舞社团在2005年江西省举办的国际傩文化艺术节上,成功地将这一传统舞蹈艺术展示给全世界,并且在2006年被收录到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
本课题关于江西婺源傩舞艺术魅力的探讨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进一步挖掘出婺源傩舞的艺术特色。
有关婺源傩文化宣传开展的调研报告
有关婺源傩文化宣传开展的调研报告前言婺源是我国傩文化传承较为发达的地区, 包含的傩戏最多, 也是品种较齐全的地区, 因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兴趣, 美国、日本、法国、西德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多次专程前往考察。
目前婺源县主要以第三产业, 特别是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在旅游业收入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旅游商品收入, 但目前主导婺源旅游商品市场的主要为来自景德镇及其它地区的旅游商品, 真正具有婺源特色, 特别是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仍有待开发。
我们计划开发傩文化特色产品与婺源景区结合售卖, 对婺源景区来说, 一方面使得婺源傩文化特色得以鲜明的提升, 促进婺源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防止旅游产品趋于同质化现象, 使之更具特色, 能够带动当地旅游经济。
同样的, 各地的旅游游客在婺源由于看到触摸到傩文化产品, 了解相关傩文化寓意, 感受到傩文化的魅力, 一部分游客愿意购买傩文化纪念品, 带到全国各地, 便能够迅速的传播傩文化, 有利于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鉴于这个情况, 我们项目组于六月份深入婺源当地旅游开发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 找寻傩文化宣传开发项目的地点并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工作。
实际开展内容1.江湾景区活动现场的勘察在九艺堂公司项目经理的带领下我们到了活动地点江湾景区进行考察, 走访了整个江湾景区, 查看了江湾景区的地形, 发现在景区门口的傩戏舞台在节假日有傩舞表演, 吸引了很大一部分游客注意, 我们观察到有很多游客对傩舞很感兴趣, 由此可以很好地将这个场地用来结合傩产品的摆售活动, 提高宣传效果。
以下图片展示的是傩舞表演的场地状况:2.调查婺源同行业的市场状况市场状况从目前情况看, 婺源白酒的市场氛围良好, 市场铺货率在95%以上。
销售情况方面, 高端酒除茅台、五粮液、四特东方韵系列外;中档酒有198元的婺源红孟里老家, 158元的五星四特, 江南婺15年、10年;中低档酒有四特的98元四星、56元的三星, 108元老家陈酿, 江南婺5年, 28元婺源家乡, 20元清华婺天长地久和98元的蓝钻原香。
江西“傩”技艺的保护传承与数字活化研究
江西“傩”技艺的保护传承与数字活化研究江西省是中国傩戏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傩戏的重要保护传承地。
傩戏是中国传统民间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受到电视、电影、互联网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传统文化艺术逐渐被边缘化和淡忘,傩戏也面临着保护传承的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护传承江西傩戏的技艺,并通过数字活化研究,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傩戏技艺的传承保护二、数字活化研究的重要意义数字活化研究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对某一领域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播的研究。
对于江西傩戏来说,数字活化研究是保护传承傩戏技艺的重要手段和方向。
通过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欣赏傩戏,推动傩戏的传承和发展。
数字化还可以为傩戏表演团队和传统戏曲院团提供一个新的表演和创作平台,实现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和创新。
1.数字化收集和保存。
将江西傩戏的表演过程、技巧和细节进行拍摄和录制,保存为数字化的视频资料。
还可以将傩戏相关的乐谱、演员简介等资料进行数字化整理和保存,方便后人学习和继承傩戏技艺。
2.数字化展示和传播。
通过建立傩戏的数字展示平台,将保存的傩戏视频资料进行展示和传播。
还可以通过云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将傩戏的表演视频和资料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傩戏。
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更为生动和真实的傩戏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傩戏的魅力。
3.数字化教育和培训。
通过数字化平台,为广大学生和爱好者提供傩戏的在线教育和培训课程,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学习傩戏。
还可以与相关高校和艺术机构合作,开展傩戏的培训和研究,为傩戏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四、数字活化研究的前景和挑战数字活化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技术限制问题。
目前,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艺术领域的应用还相对较少,不同剧种和表演形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特点,如何将数字技术与傩戏相结合需要一定的技术实力和研究精力。
浅析我国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析我国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江西处于我国华东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赣傩文化在我省的萍乡地区广为流传,是我国傩文化领域的重要分支,赣傩文化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艺术性,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资金的不断投入,将各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开发当中,就变得尤为的重要,将傩文化融入到当地的旅游开发中,有利于提升当地的城市文化水平,突出景区的文化特色,扩大景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可谓一举多得,值得我们进行广泛推广。
1、将傩文化融入到当地旅游开发中的现实意义1.1傩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地域象征性傩文化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内涵精神,在我国江西萍乡等部分地区广泛流传,将傩文化融入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在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使得当地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地域象征性,就像其他地区的“红色旅游”标识一样,能够使人民对当地的旅游项目更感兴趣,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傩文化在我国甚至全世界的影响范围。
1.2傩文化融入到旅游资源中使得其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游客在傩文化流传地区进行旅游,观看当地的傩戏,傩仪的表演,同时游览当地的傩庙,可以说是对傩文化发展的无形推动。
同时将傩文化融入到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游客通过购买傩文化纪念品,在后期与朋友的观赏谈论过程中,可使得傩文化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传播。
同时游客在多年后通过旅游纪念品,还可以引发对当时旅游傩文化景点的回忆及对傩文化的思考,进而促进傩文化的发展,使得我国傩文化的发展不断的延伸下去。
1.3傩文化融入旅游资源中还具有艺术再现性傩文化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很多傩仪,傩戏活动,傩面具等在时间的历程中被逐渐被人们忽视,变得不再“流行”,从而导致很多傩仪,傩戏的失传。
将傩文化融入到旅游开发中,必然会设计到傩戏的演出及傩仪的历史再现,从而使人们能够了解到更丰富的傩文化内涵,这些活动都使得我国的傩文化具有了艺术的再现性,并促进着傩文化的发展。
江西“傩”技艺的保护传承与数字活化研究
江西“傩”技艺的保护传承与数字活化研究江西省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之一就是江西的“傩”技艺。
傩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舞蹈、音乐、面具、服饰等。
傩技艺的保护传承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保护传承意味着将这个传统艺术形式保留下来,使之得到传承并在今后的岁月中继续传播。
保护传承需要几方面的努力。
需要对傩技艺的历史背景和价值进行研究和记录。
只有了解傩技艺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在江西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采访老艺人、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这样的研究工作不仅可以提供保护传承的理论基础,还能为后续的数字活化工作提供参考。
数字活化是一种补充保护传承的方式。
数字活化是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通过数字录制、数字展示等方式将其保存和传播。
对于傩技艺来说,数字活化可以将其保存下来,使之随时随地都能够被观看和欣赏。
这种方式可以节约资源和成本,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傩技艺。
数字活化的方法包括将傩表演录制成视频,制作电子展览等。
保护传承需要政府、学校和社区等多方面的参与。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提供经费和支持,加强对傩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和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社区可以组织相关活动和展览,提高民众对傩技艺的认识和兴趣。
江西“傩”技艺的保护传承与数字活化相关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对傩技艺历史背景和价值的研究,数字活化的实施,以及政府、学校和社区等相关部门的参与,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不仅对江西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也为我们了解和欣赏传统艺术提供了机会。
地理中国傩舞寻踪观后感
地理中国傩舞寻踪观后感傩舞,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推出的《傩舞寻踪》专题片,深入挖掘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让观众感受到了傩舞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我观看该片的观后感。
《地理中国傩舞寻踪》专题片以地理环境为背景,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生动展现了傩舞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起源、发展及其地域特色。
观看该片,我深感傩舞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傩舞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驱鬼逐疫仪式,与中华民族的祭祀文化密切相关。
在专题片中,专家详细解读了傩舞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我了解到傩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古老的信仰和图腾。
这种信仰穿越千年,至今仍在一些地区传承,令人敬佩。
其次,傩舞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我国各地傩舞形式各异,如湖南的岳阳傩舞、江西的婺源傩舞、安徽的贵池傩舞等。
专题片中展示了不同地域傩舞的特点,让观众领略到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这也体现了我国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专题片还关注了傩舞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傩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艺术,许多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举办傩舞培训班、开展傩舞比赛等。
这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观看《地理中国傩舞寻踪》专题片,让我对傩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还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关注傩舞的传承与发展,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地理中国傩舞寻踪》专题片带领我们走进傩舞的世界,感受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魅力。
婺源傩面具艺术特征及其文化艺术研究-文化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婺源傩面具艺术特征及其文化艺术研究-文化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傩面具是傩文化艺术的重要表征,是傩仪的支配性象征符号。
“戴上面具即是神”,面具使表演者在心理上产生自我屏蔽的效能,使人处于人神合一的境界。
是一种人类与神灵相融的通灵工具。
它把虚幻与现实联系起来,合成一种神秘的气息。
这种“似是而非”的虚幻感正是现代都市人心底所追求的净土,正是这种神秘感,被现代艺术家构思成许多成熟的艺术意象,慰藉人们日益焦灼的心灵。
婺源傩面具也不例外。
一、婺源傩面具之造型婺源傩作为赣傩的代表之一,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它的造型和雕刻艺术堪称一绝,不同身份,造型各异,注重性格的深层刻画。
在对神的造型上有一定的程式,如“少将眉一支箭,女将眉一条线,武将眉如烈焰”“男将豹眼圆睁,女将凤眼微闭”。
雕刻通常是浅浮雕和镂雕相结合,雕工精湛,惟妙惟肖。
据普查,婺源原本有二百多个樟木面具,老少妍陋,无一相似。
只可惜“ ”时遭到很大破坏,所剩无几。
但从仅存的几个面具仍能窥探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长径村保存下来的“八十大王”与“李斯丞相”)面具。
“八十大王”造型古朴,两眼突出,口型夸张,额头、脸上饰有太阳纹,与先民崇拜的太阳神相似。
反映出人们驱鬼辟邪、繁衍后代的愿望。
“李斯丞相”造型奇异,头戴相盔,耳朵三炬火焰会随舞蹈抖动,更奇特的是眼珠也会随下巴一张一合上下翻滚,制作技艺令人惊叹。
它们的造型呈现了主观意象的造型观,无论外形与色彩,都彰显了先民在主观意象活动中的自然产生的充满神秘力量的幻想。
随着观念的积累,民间艺人创造了一批感觉模糊但很有力量感的形象,既虚幻又浪漫。
不求写实却不落真实,抒发了艺人的情感寄托。
体现了人类最初发挥的本体精神力量,用巫术手段向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索取起码的生存条件,拓展了生存空间,展示了人类早期的生命价值。
二、婺源傩面具之色彩婺源傩面具的设色通常是在原木本色的基础上,装饰上红(火)、黑(土)、黄(土)、白(金)、绿(木)等五行色。
非遗传承视域下婺源傩舞的保护与发展探研
非遗传承视域下婺源傩舞的保护与发展探研
苏永明;俞云枝
【期刊名称】《地方文化研究》
【年(卷),期】2022(10)4
【摘要】婺源傩舞是江西傩文化乃至中国傩文化中浓墨重彩的部分。
婺源傩舞孕育于徽州文化土壤之中,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了域外文化的影响,属于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历史悠久的婺源傩舞习见于古代重要的驱鬼祭祀场合,在世代传承中不断发展演变,并形成了一整套庄严的活动仪式和丰富多彩的傩舞面具和服饰道具,具有风格独特的艺术魅力。
新中国建立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傩舞取得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但在保护过程中,生态土壤蜕变,研究力量不足,传承人濒危,艺术品牌式微等问题突出。
为更好的传承民间舞蹈艺术研究的“活化石”——婺源傩舞,我们必须持续加大研究力度,建立婺源傩舞资源库,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与机制,大力培养传承人,积极打造旅游文化产业链,主动创建专属品牌,以期实现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性发展。
【总页数】9页(P104-112)
【作者】苏永明;俞云枝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非遗保护视域中的永靖傩舞戏形态研究
2.非遗保护背景下的傩堂戏掌坛师及其传承行为刍议--傩堂戏传承人研究之二
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贵池傩舞传承研究
4.非遗保护视域下的地方戏曲传承场域探析——以永福彩调保护传承为例
5.基于文化再生产的傩类非遗保护路径探析——以江西婺源傩舞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婺源傩面具的艺术表现力研究
婺源傩面具的艺术表现力研究婺源傩面具是浙江婺源传统民俗艺术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唐代。
它是一种特殊的手工艺品,制作材料所使用的都是天然的生态材料,包括柿子、稻草、竹子、泥土等。
婺源傩面具拥有丰富的表现力,是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文化传承价值的艺术形式。
一、寓意和象征婺源傩面具是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一部分,其寓意和象征性很强。
从整体上看,婺源傩面具丰富多彩,其中每一种面具及其装饰都有深刻的寓意。
比如“老婆子”面具,代表着女性的智慧和母性情怀。
而“泥胚儿”面具,则是代表着一个小孩子,其身上的泥也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生命力的象征意义。
各种面具的精美制作和丰富的寓意,让婺源傩面具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形态美感婺源傩面具的形态美感是其艺术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面具的造型都是精益求精,比如“狮子”面具,它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工艺技法,并加上一些现代元素,让狮子面具更加富有现代感。
婺源傩面具的纹饰、贴花和雕刻技法都体现了这种形态美感,让观众在观赏时不仅感受到艺术审美的魅力,更能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三、舞蹈和音乐婺源傩面具的艺术表现力还体现在它与舞蹈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上,其中最凸显的就是傩戏表演。
傩戏是婺源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表演之一,它使用婺源傩面具和其他道具,以及鼓、锣、扣子、笛子等多种乐器,形成了一种独具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表演方式。
傩戏表演通过音乐、歌唱、舞蹈等元素的综合运用,使观众在欣赏婺源傩面具的视觉效果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艺术魅力。
婺源傩面具的艺术表现力与傩戏表演盛行地区的民俗文化紧密结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态表现。
四、文化遗产婺源傩面具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化推进,婺源傩面具也更加重要。
这一传统民俗艺术形式不仅仅只保留了一种传统的制作方法和审美观念,还反映了当地习俗和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变化。
一些婺源傩面具制作技术和工艺传承已经有了某些地方的变化,这也让婺源傩面具成为了一个具有地域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载体。
婺源傩舞音乐历史与文化生态阐释的开题报告
婺源傩舞音乐历史与文化生态阐释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傩舞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具神秘色彩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古
代婚丧嫁娶等仪式活动的重要内容。
婺源傩舞作为江南地区的典型代表,其在音乐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且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传承。
因此,对婺源傩舞音乐历史及其文化生态的阐释,对于推广和传承
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婺源傩舞音乐历史及文化生态的研究,探索傩舞
音乐在传承与创新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并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探讨傩舞音
乐与地域文化习俗、社会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关系。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以文献资料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等多种方法,结合文化
生态学理论对婺源傩舞音乐历史及文化生态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包括以
下内容:
(1)婺源傩舞音乐的历史发展和流派演进。
(2)婺源傩舞音乐的表演形式与音乐元素分析。
(3)地域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对婺源傩舞音乐的影响。
(4)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婺源傩舞音乐传承与创新。
4. 研究意义
通过对婺源傩舞音乐历史及文化生态的系统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广
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促进文
化多样性与互相尊重。
同时,本研究对于深化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促
进地域文化保护、发挥民间文化在当代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也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傩舞作文素材摘抄
傩舞作文素材摘抄傩舞:古老神秘的文化瑰宝傩舞,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舞蹈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和社会生活的生动体现。
傩舞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驱鬼逐疫仪式,据考证,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傩舞的雏形。
在古代,人们认为疾病、灾祸和邪恶的力量是由鬼怪作祟引起的,因此通过举行傩仪,跳傩舞来祈求神灵的庇佑,驱邪逐疫,保佑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傩舞逐渐从宗教仪式中演变出来,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舞蹈。
傩舞的表演形式独特,舞者通常戴着面具,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手持各种道具,如棍棒、刀剑、扇子等。
面具是傩舞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不仅具有装饰性,更是代表着神灵或鬼怪的形象。
舞者通过面具和服装的变化,以及舞蹈动作的编排,来表现不同的角色和情节。
傩舞的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感强,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神秘的气息。
舞者们通过跳跃、旋转、挥舞道具等动作,表达出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傩舞的音乐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傩舞的音乐通常采用锣鼓、唢呐等民间乐器演奏,节奏明快,旋律激昂。
音乐与舞蹈动作紧密配合,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傩舞的魅力。
傩舞在我国各地都有流传,不同地区的傩舞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江西的南丰傩舞、安徽的贵池傩舞、湖南的湘西傩舞等,都各具特色。
这些地区的傩舞不仅在表演形式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上也存在着差异。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傩舞文化。
傩舞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傩舞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一定的挤压,许多年轻人对傩舞缺乏了解和兴趣。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傩舞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保护和传承傩舞。
政府应该加大对傩舞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傩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江西“傩”技艺的保护传承与数字活化研究
江西“傩”技艺的保护传承与数字活化研究江西的“傩”技艺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形式。
早在宋代时期,江西地区就有“傩”技艺的记载,经过了多个朝代的发展演变,如今已经成为江西地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江西“傩”技艺面临着一系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问题。
本文将从江西“傩”技艺的保护传承和数字活化研究两方面进行探讨。
江西“傩”技艺是一项丰富多样的表演艺术形式,涉及到舞蹈、音乐、戏剧以及服饰等多个方面。
但由于受到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江西“傩”技艺的传承遇到了许多困难。
传承人数量不足。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农村人口的流失,原本从事江西“傩”技艺传承的村民逐渐减少,传承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传承环境不利。
由于江西“傩”技艺需要专门的场地和器材进行表演,而这些场地和器材往往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拆除或者改造,给江西“傩”技艺的传承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年轻一代的兴趣缺乏。
由于江西“傩”技艺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练习,对年轻人来说,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导向,年轻人往往缺乏耐心和兴趣来学习和传承江西“傩”技艺。
为了有效保护江西“傩”技艺,必须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加强传承人的培养。
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招聘专职人员等方式,加强对江西“傩”技艺传承人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技艺水平和传承能力。
加强文化政策扶持。
政府可以加大对江西“傩”技艺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资助江西“傩”技艺的表演和研究,鼓励传承人参与江西“傩”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改善传承环境。
可以修建完善的表演场地和设施,保证江西“傩”技艺的传承和表演的顺利进行。
可以将江西“傩”技艺纳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加强对江西“傩”技艺的保护和管理。
数字活化研究是一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进行数字化记录、展示和传播,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活化和保护。
对于江西“傩”技艺来说,数字活化研究可以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婺源傩舞为例研究地方感视觉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曾 莉 万 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摘要】随着时代的更迭,傩舞早已经脱离了具有无穷威力的象征,而是作为一种仪式、一种表演、一种信仰、一种在年节之时可以增添喜庆气氛的舞蹈。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传统文化被保留下来的傩舞,开始变得萧条,甚至面临着败落的现象。
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提倡保护地方的文化遗产,所以,国内也出现了一股傩文化研究热,过去被认为粗俗简陋,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傩舞艺术,开始被人们重视,并赋予其艺术价值、学术价值以及文化价值。
随着傩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傩文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文以婺源傩舞的现状为例,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人们对传统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关键词】婺源傩舞;地方文化遗产;遗产保护;传承对于很多人来讲,江西婺源并不陌生,它被世人成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因为它拥有出众的文化生态资源,且拥有淳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但是对傩舞(nuo)这个神秘而古老的舞蹈相当陌生,但是,傩舞却与人类的生命、生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傩舞”不但是一种具有驱鬼逐遗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而且它还是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组织、一种民俗活动以及一种准宗教活动,可以说,傩舞在古代就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今天还可以看到傩舞的踪迹。
引言江西婺源属于风水宝地,因为江西婺源的村落、宅院及田园,都是出自钟灵毓秀,其山峰、河流、古树皆出类拔萃,且婺源的文脉绵长,人才辈出。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相互交映,从而形成了婺源古今合一、独居魅力的文化生态环境。
在国家大力提倡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婺源涵盖着大量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光是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产名录就有七个,国家级非遗产名录有婺源徽剧、婺源傩舞、婺源三雕、婺源歙砚,省级非遗产名录有婺源茶艺、婺源抬阁、婺源豆腐架。
地方感的概念在人文主义地理学里面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不但指地方本身具有的特点,而且也指个体对地方的主观了解及感受描述所建立的地理认知、地理知觉等概念。
江西婺源傩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典型案例,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本文基于地方感视觉的角度,通过对婺源的地方感特征的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方案,从而引导地方使用者及世人养成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正确态度,并为婺源傩舞的传承保护和傩文化的推广提出了建议。
一、婺源傩舞的现状因为傩是上古时期原始宗教的产物,所以,傩舞源于巫术意识,它是在举行驱鬼逐疫时所跳的舞蹈。
在古代,人们之所以跳傩舞,其一是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和敬畏,其二是人们相信表演傩舞能够保护自己的村庄,保佑家家户户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所以,婺源在春节以及重要的节日,都会表演傩舞。
傩舞不但蕴含着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叉在一起的文化价值,而且它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具有不可再生性,如果一旦消失,就永远消失了。
总的来说,傩舞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宠儿。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的东北地区,处于浙、皖、赣三省交界处。
婺源傩舞是江西傩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明代初页就有对婺源傩舞外出表演的记载,2006年,婺源傩舞被国家正式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解放前,江西省几乎各乡各村都有狮傩班,曾出现过“三十六傩舞,七十二狮班”的景象。
但是目前仅剩下秋口镇长径村的傩班,并且此傩班只在正月初二当天表演傩舞。
有研究表明,婺源傩舞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婺源傩舞文化传承的力量薄弱,据了解,秋口镇长径村的傩班登记在册演员只有19个人。
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更迭,婺源傩舞正在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
第三,曾有有外地人及外国人对婺源傩舞文物器具以及傩舞文化进行盗窃,江西省婺源县的村民们为了保护婺源傩舞文化,所以,在外也绝口不提婺源傩舞。
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在国家提倡大力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对地方感视觉下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应顺势而上,借梯登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尽全力推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一)宣传引导,增强保护意识政府文化相关的部分要认证履行其工作职责,将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当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真实且全面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信息,虽然婺源傩舞已经成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对其保护及传承的工作仍然不能放松,要大力宣传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婺源傩舞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
充分利用各种平台,推介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婺源傩舞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江西婺源的文化生态环境。
(二)政府主导,完善工作机制要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和设施设备,来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
由政府出面协调沟通相关部门,建立有效传承机制。
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关键在于人的传承,要通过采取多种手段,鼓励支持传承和展示。
在激活传承人的传承热情的同时,解决婺源傩舞传承人的后顾之忧。
其次,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经常性的民间传统文化传习活动,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三)对婺源傩舞不断加以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合理利用,大胆创新,要融入时代,基金项目:《舞蹈人类学视域下的江西婺源傩舞研究》 (项目编号:YG2014061)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2014.12-2016.12。
(下转第14页)(三)现代化的多媒介传播语境,为陕北民歌的传承提供了助力广播曾经是陕北民歌传播的重要媒介,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九十年代的“西北风”现象,使著名的陕北民歌《东方红》成为了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的序曲,唱彻太空。
电视媒介也在通过不同的影片传播陕北民歌的风情,借助于陕北民歌的反复出现,极大地增加了电影作品的情感张力,张显出浓郁的乡土民俗风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现代互联网媒介也为陕北民歌的传播提供了崭新的际遇,成为了陕北民歌传播的一大飞跃,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陕北民歌的网络传播:(1)陕北民歌专题资讯网站及频道传播。
如:《赶牲灵》、《走西口》等制作成了音视频资料供网民在线或下载链接欣赏。
(2)陕北民歌论坛和“贴吧”传播。
在这些基于BBS技术下的网络社区,陕北民歌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3)陕北民歌的即时通讯传播、聊天室传播。
(4)陕北民歌的搜索引擎传播。
(5)陕北民歌的博客、播客、微博网络传播。
(6)陕北民歌网络大赛传播。
这些丰富多样的网络传播方式,使陕北民歌重新回归民众,并带来了传播内容的显著变化,使陕北民歌的网络传播出现了全方位的变化。
(四)政府对陕北民歌的保护与重视度不断加强针对陕北民歌的传播出现断层的现象,政府要大力扶持和保护,要加强对陕北民歌的保护机制建设,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挖掘和保护民间曲调,并积极开展一些宣传活动,搭建陕北民歌传播的平台,推进民间文化的普及化发展。
同时,社会媒体还应当加大对陕北民歌的宣传,为陕北民歌创设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如:陕北民歌专门栏目;民歌大赛;歌手包装等,并逐渐将陕北民歌普及到群众之中,推进陕北民歌的传承。
(五)注重陕北民歌教育的普及由于陕北民歌专业音乐知识的匮乏,使陕北民歌陷入发展困境,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要从音乐专业知识普及的角度,对陕北民歌音乐专业知识加以整理和普及,培育音乐专业的民歌大学生,为陕北民歌的传承输送新鲜的血液。
同时,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注重使用原生态演唱技法,用纯真的技法显示出强烈的地域风格特征和民族特点,并将民族音乐与现代艺术形式相融合,不断扩大陕北民歌的影响度和民众关注度。
(六)推行陕北民歌产业化模式在新时期文化改造和建设不断增强的态势下,陕北民歌也在创新观念,以红色旅游为媒介,向民众广泛推广陕北民歌,展示出其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以及雅俗共赏的音乐艺术风格,相关部门可以借此发展契机,推进陕北民歌产业化模式,以革命旧址为依托,使人们感受到陕北民歌的原始淳朴风味,拓宽陕北民歌的发展渠道,引领陕北民歌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总之,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陕北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原始淳朴的民族风情,在时代的发展下,陕北民歌要走出发展困境,运用各种渠道拓展陕北民歌的影响力,在保护其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加以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1]王雅静.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应用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6.[2]田秀秀.陕北民歌网络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3.[3]孙怀东.改革开放以来陕北民歌的创作与发展[D].延安大学,2013.[4]常翠莲.文化变迁视野中的陕北民歌展望[D].陕西师范大学,2013.[5]张兰芳.陕北民歌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6]程亮.陕北民歌合唱形态及其审美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0.作者简介:刘国巧(1994—),女,陕西省榆林市,大学在读(大四),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融入社会生活,要融入一些现代元素,真正使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焕发勃勃生机,与时俱进地延续其生命力。
婺源傩舞几乎都是以走、跳为主,配合音乐的节奏而进行的,其舞蹈动作轻重缓急有序,是一种全身性的活动和有效的健身形式,所以,可以将婺源傩舞改编成傩操或者广场舞,这样不但可以促进群众的参与程度,向群众间接宣传了婺源傩舞及推广了傩文化,而且还能够让参与到婺源傩舞的群众感受社会丰富的文化生活,调节自身的心理情感以及锻炼身体健康。
(四)加大对傩文化的投入婺源傩舞作为一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不但具体经济功能,另外,傩舞的奇特、新颖也突出了娱乐性、艺术性及观赏性,经常让观看的游客流连忘返,从而实现其表演的价值。
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
确保婺源傩舞的传承、保护工作正常开展。
并更大范围的对婺源傩舞的传承和傩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高经营能力,将婺源傩舞的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及将傩舞民俗村落打造成可以观光的旅游胜地,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总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婺源丰富的傩文化开始变得与当代生活格格不入,濒临着失传与消失的窘境,因此,在国家大力提倡传承保护文化遗产的今天,之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对“活化石”婺源傩舞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和宣传度,以及加强对傩文化的传承保护意义,则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其不但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还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重要印记。
参考文献[1]刘时伟.中国舞蹈“活化石”傩舞的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J].戏剧之家,2016,(03):155-156.[2]刘小泉,王伟年.体验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婺源傩舞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10-16.[3]李俊怡.婺源傩舞的保护与利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4,(08):6.[4]王志平.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3,(06).(上接第12页)。